TOP
0
0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滿額折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80 元
優惠價
90432
領券後再享91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8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一念之轉」、「探究功課」(The Work)原來與東方智慧相契!
一場東方底蘊和西方剔透的心靈共舞。

你唯一需要的,只是一顆開放的心,
一顆願意去質疑內在升起任何有壓力念頭的心,
用一張紙、一支筆,一份探究功課,
透過四個提問及反轉的過程,
讓你的心,安住在家。

心靈大師拜倫凱蒂,從1986年覺醒於真相以來,已經幫助了世界各地數百萬人從焦慮、挫折、憤怒和哀傷中解脫。她確信,人們需要的,不是她個人的在場,而是一種讓他們可以自己發現她所領悟到的真相。這套可以落實在生活中的自我探究方法,她稱之為「探究功課」(The Work)。

本書圍繞著《金剛經》裡「無我」,也就是「慷慨無私」的概念,進行寬廣且深入的探討。當我們透過「探究功課」理解到我們真正是誰、那個隱藏在所有困惑想法背後的真實身分,我們將能在生命裡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像呼吸一樣自然地慷慨無私。

透過「探究功課」,我們不僅僅能對造成壓力的想法保持敏銳的注意力,還會進一步質疑它們。透過質疑的過程,這些想法將失去影響我們的力量。

從拜倫凱蒂這位已深深了解實相的人的眼睛來觀看這世界、她所看到的每個充滿光亮的時刻,以及沒有分離、內心滿溢著愛的恩典狀態,你將能找到直接通往覺醒心靈的入口。

好評推薦

拜倫凱蒂的功課是我們星球一個偉大的祝福。——艾克哈特.托勒,《當下的力量》作者

拜倫凱蒂比我認識的任何一位靈性老師,不管是活著或已逝去,都還要徹底地震撼了我的世界,撼動、鬆綁了我的心智。——伊莉莎白.吉兒伯特,《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作者

一位古老靈性大師的話語,透過一位現今靈性導師闡述的光照下揭示給我們,超越痛苦的生命是可能的,而且能夠帶領每一位讀者的心回家,回到它獨一無二、無可比擬、無限珍貴的自我。——瑪莎.貝克,《找到自己的北極星》作者

深邃的洞見在書本每一頁裡閃爍著光輝,但它們將永遠像指路的明燈照耀著。——保羅.霍肯,《看不見的力量》作者

如果你願意擺脫自己的模式,這本書就是進入你真正是誰或能成為是誰的大門,走進去、再走進去,然後安住下來。安住在家中是深具感染力的。——喬.卡巴金,《正念療愈力》作者

作者簡介

拜倫凱蒂
心靈工具「探究功課」創始人。43歲時「覺醒於真相」,並自1992年開始旅行世界各地,在免費的公眾講座、監獄、醫院、教會、企業、受虐婦女輔導機構、大學、中小學、週末培訓班、「功課九日學校」,以及她的「28天反轉之家」裡,親自向成千上萬的人傳授「探究功課」。
她是《一念之轉》、《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等暢銷書的作者。另外著有:《質疑思想,改變世界》、《沒有你的故事,你是誰?》、《友善的宇宙》,以及為孩子們寫的《沒有人喜歡我,那是真的嗎?》以及《四個問題》等書。可在網站找到許多免費可供下載的資料,以及影音資料、活動時間表和免費服務熱線。

官網:https://thework.com/

史蒂夫‧米切爾

詩人、翻譯家、學者與文選編者,也是拜倫.凱蒂的夫婿及凱蒂部分作品的共同作者。編譯作品包括暢銷書《道德經》、《吉爾伽美什史詩》、《伊里亞德》、《奧德賽》、《里爾克詩選》與《道之第二部》。可在網站上閱讀他所有書籍的大量摘錄。

官站:stephenmitchellbooks.com


譯者 張嘉蘭
台大商學系學士、美國UCLA MBA,拜倫凱蒂功課國際認證協導師,國際功課華語協會執行長,美國加州太平洋學校諮詢董事。
80年代與一群懷抱理想的夥伴,催生了台灣今天的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AIESEC(世界上最大的培養青年領導力的非營利組織),讓台灣青年再度踏上世界舞台。基於對拜倫凱蒂功課的熱愛,再度將功課帶上國際華人舞台。並以「心安住在家」為名,在YouTube、喜瑪拉雅語音、微博等平台公益分享功課。翻譯拜倫凱蒂的著作《心安在家》。

拜倫凱蒂功課國際華語協會www.chineseforthework.org
網站:心安住在家https://www.nonabidingmind.com/
YouTube頻道:心安住在家
FB粉絲頁:張嘉蘭-拜倫凱蒂功課國際認證協導師

序言

1
這是一本關於慷慨無私(generosity)的書。我們要怎樣才能不只是偶爾慷慨一下,而是能夠在我們的生命裡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如此呢?這聽起來好像是不太可能達到的理想狀態,但是如果不是這樣呢?如果慷慨無私可以變得跟呼吸一樣自然呢?本書就在告訴你如何做到。其實我們唯一需要的,只是一顆開放的心,一顆願意去質疑內在升起任何有壓力念頭的心。當我們理解到我們真正是誰,那個藏在我們所有困惑想法背後的真實身分,我們將會發現輕鬆不費力的慷慨無私始終都在,而這正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
拜倫凱蒂.米切爾(大家都叫她凱蒂)從一個深刻了悟實相的深度裡娓娓道來,她提倡的自我探究方法,她稱之為「探究功課」(The Work)──可以視為一種比一般我們所認識的保持正念,來的更進一步的覺察與觀照。當我們在做探究功課時,我們不僅僅能對造成我們壓力的想法保持敏銳的注意力(那些引起所有世上憤怒、悲傷以及任何挫折的各種想法),我們還會進一步質疑它們,透過質疑的過程,這些想法將失去影響我們的力量。
凱蒂說:「所有偉大的靈修經典中,描述了自由解脫是『什麼』樣的境界,也就是英文裡的『WHAT』;而探究功課告訴你『如何』做到(HOW)。它告訴你如何確切地辨識,並且質疑那些讓你不能夠自由的想法,它給予你直接通往覺醒心靈的入口。」這本書讓你透過一位已經深深了解實相的人的眼睛來觀看這世界,她所看到的每個充滿光亮的時刻,以及沒有分離,內心滿溢著愛的恩典狀態。

2
對於尚未聽過拜倫凱蒂的讀者,以下是她的背景說明。拜倫凱蒂原本過著和一般美國人一樣的生活,經歷兩段婚姻,有三個孩子以及一份成功的事業。但她卻經歷了長達十年,每下愈況的憂鬱症,對公眾場合的恐懼、自我厭惡,甚至陷入自殺傾向的絕望深淵。她酗酒,吃著丈夫買給她的幾品脫的冰淇淋,像吃糖果一樣吃著可待因藥片,最終體重超過九十公斤。而且睡覺時,她的床底下一直擺著一隻點三五七麥格農左輪手槍。每一天她都祈禱自己第二天早上不要醒來。她沒有自殺,純粹只是因為她仍掛心著孩子。在這場磨難的最後兩年,她幾乎足不出戶,甚至經常一連數天待在在自己房間裡,甚至無法梳洗或刷牙。(「有什麼用呢?」她想:「無論如何,這一切都無濟於事。」)
最後,在一九八六年的二月,四十三歲那年,她安排自己住進了「中途之家」,這裡專門收容飲食失調的婦女們,也是她的醫療保險唯一願意給付的機構。那裡的人們對她心生畏懼,所以安排她住在閣樓上的房間,並且晚上還在樓梯上設置陷阱,生怕她會下來,對她們做出什麼可怕的事。住進中途之家差不多一個星期之後,一天早上,凱蒂有了一次徹底改變生命的經驗。當時她躺在地板上(她那時候認為自己沒資格睡在床上),一隻蟑螂爬過她的腳踝,並一直爬向她的腳背。她張開眼睛,在那一瞬間她所有的憂慮、恐懼,還有折磨她的種種念頭竟消失的無影無蹤。她說:「當我躺在地上時,我理解到,在我睡著的時候,在蟑螂或腳之前,在任何念頭之前,在任何世界之前,過去、現在沒有任何東西存在──什麼都沒有。在那個瞬間,功課裡的四句提問誕生了。」她陶醉在無比的喜悅中,這個喜悅持續了數個小時,又持續了許多天,甚至好幾個月、好多年。
當她回到家,過去活在害怕她情緒爆發的孩子幾乎認不得她了。她的眼神徹底改變。「那個藍色變得好清澈、好美。」她女兒羅珊說:「如果你直視她的眼睛,會看到她像嬰兒一般純真,她整天都快快樂樂,天天如此,而且她整個人似乎洋溢著愛。」大部分的時間她都沒有說話,她會靜靜地坐在窗邊好幾個鐘頭,或是去沙漠裡走走。她小兒子羅斯說:「在這個變化之前,我都不敢注視她的眼睛,改變發生後,我卻無法不直視她的眼睛。」
凱蒂花了好多年的時間才學會如何表達她的存在狀態。關於她的覺知,她沒有外在的參考,她從未讀過任何靈性書籍,或聽過任何有關靈性修行的練習。她只能靠自身的經驗來引導自己,而她唯一需要的就是已經活在她內在的探究功課。
凱蒂的重生,比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宗教經驗之種種》(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一書中記載的那種轉變經驗,有更根本上的改變。事實上,根本到她必須重新學習(或從她自己的角度來說,只是學習)如何作為一個人的所有事情:如何在時間與空間中活動、如何把實相用名詞、動詞分隔出來以便和人們溝通、如何假裝過去和未來是真實存在的等等。而這個的結果跟一般轉化的經驗是完全相反的,她的經驗並沒有引導她接受新的宗教信仰。她的清明覺知並沒有,也無法允許抓取或執著任何信念。所有宗教的概念以及其他所有念頭都像被火燃燒一樣灰飛煙滅了。覺醒之後,她持續感受到,也一直保持她在覺醒時所成為的一個不間斷的愛的存在本身。「我感覺到,如果我的喜悅可以被說出來,」她說:「它將會把整個中途之家的屋頂給吹跑,甚至把整個世界的屋頂給吹跑。我現在仍然有這樣的感覺。」
在頭一年裡,雖然她沉浸在無比喜悅中,各種信念與概念還是會持續出現在她腦子裡。而她面對它們的方式就是透過功課的探究。她住在加州巴斯托小鎮,離她家幾個街口的地方就是沙漠的開端,她常常獨自去沙漠裡一一去探究這些念頭。
每當一種信念出現在我腦海裡(最大的就像是「我媽媽不愛我」),就像一顆原子彈在體內爆炸。我注意到身體的顫動、緊縮,還有表面上的平靜遭到毀滅。伴隨信念而來的有可能是眼淚或身體逐漸僵硬。在旁觀者眼裡,我似乎從頭到腳充滿了沮喪和悲傷,而事實上,我還是一直經驗到同樣的清明、平靜和喜悅,就像我當時在中途之家躺在地板上醒來時的感覺一樣。這當中沒有「我」、沒有世界,而笑聲不斷地從我的口中傾洩而出,這些升起的信念往往就這樣消失或者消融在真理的光芒中。震撼身體的只是殘餘的信念,以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出現。從這種不舒服,我自然知道這個故事不是真的,沒有什麼是真實的,而這樣的覺知被經驗到的是一種極其愉快的幽默,也是歡天喜地的喜悅。
探究的功課持續一年左右,一直到所有的信念和概念燃燒殆盡。這個方法在她自己的經驗實驗室裡接受檢驗,她對清醒的標準,比任何頭腦所能構想得最嚴謹的科學家要來得嚴格。任何讓凱蒂失去平衡的念頭或心理事件,或任何一點點可以引起她內在反應,影響到她原來的平靜或喜悅的事,她都以嚴謹的探究功課來面對,直到每個念頭都被理解為止。凱蒂說:「我是一個只要眼前如實現況的人。把每一個升起的念頭當成朋友來理解,成就了我的自由。那就是所有功課開始和結束的地方──就在我之內。探究功課讓你明白,你可以愛所有的一切,正如它呈現在你面前的樣子,而且它確切讓你知道該怎麼做。」在這段過程之後,也就是在她覺醒後的第二年,留下的只有清明的覺知。
凱蒂從中途之家回來之後,在巴斯托小鎮,人們開始傳說有這麼一位充滿光亮的女士。有些人發現自己不由自主地像磁鐵般,被她和她的自由特質吸引過去。當越來越多的人來拜訪她的時候,凱蒂開始確信,如果他們需要什麼,不會是她個人的在場,而是一種方法,可以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她所領悟到的真相。探究功課正是一種可以落實在生活中的方法,把她當年從內在甦醒過來,一個沒有語言文字的質疑過程,具體呈現出來。她已經在實際生活裡活出來,而且不斷地試驗,現在她把它公式化,就好像用慢動作將腦袋裡的過程整理出來,方便人們應用。在過去三十一年裡,這個方法已經幫助世界各地數百萬的人們找到自己心靈的自由,讓他們從自己的挫折、壓力、痛苦、憤怒及悲傷中解放出來。
3
本書是根據《金剛經》的章節編排的。《金剛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靈性文獻之一,經典本身就是對無我(Selflessness)寬廣且深入的冥想。無我在一般的使用上與慷慨大度(generous)是同義詞。意思是說「為利益他人所做的事情,而不是為自己」。雖然它字面上的意義是「沒有自我」,可以同時表示「沒有一個自我」以及「理解到根本沒有自我這種東西的存在」。你可能會認為這第二層意思是一種靈修上的概念,因為試圖去掉自己,就好比要甩開你的影子一樣不可能。但是在你練習探究功課或靜心冥想一段時間之後,你會洞悉,實際上在這裡「自我」只是一個概念,而不是「沒有一個自我」。不管你多麼努力去嘗試,你不可能在現實中找到任何一個東西可以符合這個名詞。對清明的心智來說,沒有自我,也沒有他人,一如這部經典所說的,你一旦了解這個真相,所謂的自私很自然地從根本上消退了。你的自我感在覺知的光亮中消融越多,你自然會變得越來越慷慨無私。這正是這部經典透過種種變化的演繹,試圖讓我們醒悟的核心真理。
4
身為本書的共同作者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在以下兩者之間找到平衡:一個是內容對凱蒂來說是正確的;另一個就是內容對廣大的讀者來說是能夠理解的。這個過程的結果必然(無可避免的)是相對失敗的,雖然失敗這個字眼對凱蒂來說非常陌生的。凱蒂發電子郵件給我,此時從她坐的沙發到我的扶手椅不過一公尺遠:「《金剛經》,在於喚起無法用任何語言或事物來描述的覺知。這本經典知道呈現事實真相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否定任何可以被描述或訴說的東西,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也是慷慨寬厚的。我會說出或寫下我的評論,請你把它們改造整理一番,讓它們盡可能接近我的生活經驗。雖然落入文字免不了成為一種謊言。你有一項很艱難的任務,我最親愛的。我是你必須想辦法搞定的難搞對象。」
我很享受搞定艱難任務的工作。在這本書裡那些我表達不到位的地方,凱蒂的話可能會看起來很嚴肅;那些我成功表達的地方,這些字句就會聽起來像凱蒂自己親身在說的一樣,清晰、充滿愛心、有趣、慷慨、貼心,同時也有助於人們的警醒。
我在這本書裡頭涵蓋了一些凱蒂覺醒後頭一兩年到現在的故事。這樣做的缺點是指向凱蒂稱為的「那個女人」,也就是拜倫凱蒂這個人,她通常覺得沒有理由需要這麼做。這些故事我經常需要以發自內心為之著迷的誠意,用甜言蜜語引誘她說出來。但是,把它們收納在這本書裡也有好處,可以讓《金剛經》裡的真理更加生動活潑,以及更貼近個人。這些故事可能會讓有些讀者感到不安,甚至有些害怕;他們可能會把凱蒂的經驗當成是一種精神崩潰,而忽略不理。但是,即使有些故事聽起來很離奇,本質上它們代表一位婦女如何透過一段在狂喜中反覆摸索,而逐漸安定在一種深刻與全然平衡的清明覺知的過程。
從一個人的內在來描述深度自我了悟經驗的文獻極為希少,我們只能仰賴古代大師的描述與代表性的關鍵話語:「當他看見桃樹開花」傳說是這樣的,或是「當門一甩,猛地將他的腿撞斷的那一瞬間」、「他突然醒悟了」而關於這位震驚的求道者,他的世界如何因此而粉碎並徹底改變,則沒有任何說明,而且這些經驗的後續情況如何,也幾乎沒有隻字片語。此外,沒有任何事先準備就自然醒悟的情況極為少見;據我所知,在二十世紀只有一個案例在深度上可以與凱蒂的例子相提並論,那就是印度聖人拉瑪那.馬哈希(Ramana Maharshi)的經歷。拉瑪那描述了他覺醒之後的情況,但由於他等同於一位僧人,並且生活在認可且敬重這種經驗的文化中,因此他完全沒有融合的問題。有些人會前來供應他食物和衣服,其他時間則不去干擾他,讓他持續停留在三摩地(Samadhi,或稱禪定、三昧)的狀態。他仍住在自己的山區,不需要回歸家庭或開車,或去超市購物。(凱蒂說:「『我』也不需要。」)
透過密集靜心練習而發生的覺醒經驗通常起伏不定:它會由閃電般的瞬間洞見,為你帶來莫大的鼓舞並清理你的生命到某個程度,在那之後,當洞見逐漸沉澱並轉化你時,修行路上你仍需大量的艱苦跋涉。「不是我不喜悅,」成為禪師前的洞山,在內在眼睛打開後對他的導師這麼說:「而是它就好像我在一堆糞便裡撈到一粒珍珠。」然後之後,可能還會有另一個或更多的洞見,以及更大程度的清明,同時由於業力殘餘的碎片,你需要下更多的功夫。這些著實都是特別難得的體驗,每一個洞見都是價值不菲的珍珠,你會非常樂意的為它拋售你擁有的一切,但這些經驗並非那麼不尋常。然而當發生的是完全徹底的突破,會是什麼樣的光景呢?透過凱蒂的故事,我們得以看見。
凱蒂的評論帶來的好處是揭開「開悟」這個詞的神祕面紗。為什麼《金剛經》說沒有開悟這回事?為什麼黃檗禪師說「開悟就是了悟到開悟並不存在?」透過凱蒂清晰的話語,我們可以發現箇中原由。她說:
開悟(Enlightenment),在最簡單的一層意義上來說,代表著以一種更輕鬆自在的方式來經驗表象世界。比如說,如果你相信這個世界是不友善,然後經過探究功課,你發現它事實上是友善的,那你會變得更友善、更自由,不那麼沮喪、不那麼害怕了。我喜歡用開悟這個字眼,不是代表一種心靈上更崇高的層次,而是指一種以能夠做得到,很接地氣地去實際理解有壓力念頭的經驗。
比如說我以前相信「我母親不愛我」這個想法,質疑它之後,我明白它並不真實。一步步追溯相信這個念頭的結果(這個信念對我情緒及行動造成影響),看到我自己在沒有這個念頭時,我又會是如何,接著把這個念頭反轉到不同的相反面,找到活生生的例子來讓我看到每個反轉如何也可能是真實的,我就在這個念頭上開悟,它再也不造成我的困擾了。
了解這一點太重要了!人們認為開悟一定是某種充滿神祕性或者超越世俗的經驗,但事實上,它不是,它和讓你自己最困擾的念頭一樣地接近你。當你相信一個與事實爭辯的念頭時,你會感到困惑。當你去質疑這個念頭,然後發現它其實並不真實,你就在這個念頭上開悟,你不再執著它而解脫了。在那個當下,你跟佛陀一樣的自由。而當下一個令你感到壓力的念頭來臨時,你只能是去相信它或質疑它。它是讓你開悟的下一個機會,生命就是如此的簡單。
這些故事說的是一個沒有任何準備便體驗到覺醒於事實真相的人,她不曾嚮往這樣的經驗,沒有為覺醒去練習,甚至不知道這是什麼樣的經驗。她對發生的事情無法歸類,身邊也沒有人知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她唯一知道的是,她的生命徹底改變了,從原來偏執、有著廣場恐懼症和自殺傾向的婦女,突然變得喜悅和安詳,而且還獲得一種方法,讓她能夠持續紮根在這樣的狀態裡,而不再回到那個妄想的世界。「我發現,當我相信我的想法,我就會感到很痛苦,」凱蒂說:「但是當我不相信它們的時候呢,我完全沒有痛苦。這對每個人來說也是如此,自由就是這麼的簡單。我發現受苦與否是可以選擇的。我找到內在喜悅,它從來沒有消失過,一刻都不曾。那份喜悅也永遠存在每個人的內在。」
她對自己的前半生毫無記憶,同時她以一種令人驚歎的勇氣走進家人的故事裡。她的先生跟孩子們,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突然出現在中途之家。「這位高大的陌生人是我先生嗎?這三個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年輕人是我的孩子嗎?好吧。」一切重新來過,重新開始。當時,對於所發生的事,沒有任何老師或傳統可以幫助她或提供任何參考資訊,她必須獨自為自己釐清這一切,重新適應。她不知道我們社會的規範是什麼,所以當她在街上看到一名陌生人,她會走上前去注視著對方的眼睛,沉浸在愛裡;或隨意走進別人的房子,因為她明白所有的東西都屬於她,而她根本沒想到,人們有可能把她看成是瘋子。在最初的經驗之後,她並沒因此有任何的退縮,但是度過了一段逐漸調整的過程,她學會調節她對所有事物的熱情。她學會如何說「我」和「你」、「桌子」、「椅子」,即便她知道這些名詞都是謊言。
這些故事也顯示了《金剛經》的洞見是如何地徹底而深刻,且近乎激進。當經典的作者說無我、無他人時,他不是在瞎說胡扯。他也不僅僅只是說所有的事物都是互相連結的,他在說的,是真的沒有「自我」(self)這樣的實體,「自我」只不過是概念上的建構,如同一切存在於我們外在的表象現實(或說在我們之內,就這個情況而言)。凱蒂的故事告訴我們,當有一個人從自己生命存在的核心,深刻了解到真相時,生命是什麼樣貌,是什麼樣的感覺。不管這份覺知展現出來的形相,從外在來看有多麼的古怪,從它的內在來看,它以完美的和諧行動著。這艘船持續輕輕地划行,和緩地順著溪流而下,愉快地、愉快地、愉快地、愉快地──沒有做夢的人,只有夢(甚至連那個也沒有)。
史蒂夫.米切爾

 

目次

序言
關於探究
關於《金剛經》
關於本書的《金剛經》版本
譯者的話
第一章宇宙的大玩笑
第二章向一粒沙致敬
第三章光芒四射的時刻
第四章給予就是接受
 功課案例:大衛没和我打招呼
第五章日常生活中的佛
第六章心是一切,心是良善的
第七章安住在平凡裡
第八章最終的慷慨無私
第九章愛回歸自身
第十章活在探究中
第十一章批評的禮物
第十二章教貓兒學狗叫
 功課案例:母親攻擊我
第十三章超越名相的世界
第十四章沒有東西屬於我們
第十五章回家
第十六章一切「為」你而發生,而非針對你
第十七章沒有分離的生命
第十八章自由是不相信你的念頭
 功課案例:蘇菲亞不聽話
第十九章不可思議的財富
第二十章完美的身相
第二十一章沒有什麼可以失去
第二十二章撿起垃圾
第二十三章感恩不需要為什麼
第二十四章痛苦的起因
 功課案例:丹尼爾說話不算數
第二十五章同等的智慧
第二十六章家中的佛
第二十七章念頭之間的空隙
第二十八章去刷牙
第二十九章清澈透明
第三十章完全友善的世界
 功課實例:格倫又喝酒了
第三十一章一切事物的真實本質
第三十二章愛上這個夢
附錄:如何做探究功課
關於作者

書摘/試閱

1 宇宙的大玩笑

我是這麼聽到的:一時佛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與一千兩百五十位比丘同在一起。清晨早餐時間來到時,他穿上長袍,帶著缽,走入舍衛城挨家挨戶乞食。乞食完畢,回到園區用餐。接著他將衣缽收好,洗淨雙足,安坐下來。

我來自南加州一座沙漠小鎮。那裡的人認為佛陀就是在中餐館經常看到的塑像,一位很開心的胖傢伙,一直到遇見我的先生史蒂夫,我才知道原來那位胖傢伙是布袋和尚,中國的財神。他告訴我,佛陀身材消瘦,臉上帶著一抹沉靜的微笑。我敬重史蒂夫所說的,但對我來說,那位有著大圓肚子的胖傢伙同樣也是佛,是那個理解宇宙玩笑的人。這個大玩笑就是一切都是夢──生命所有的一切,每一件事物。沒有任何東西存在,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存在,即便在它看起來似乎存在的那一瞬間,它就已經消失了。這真是非常滑稽,任何一位能領悟這個玩笑的人都有權利開懷大笑,笑出那種渾身亂顫、連肚皮都抖動的美妙笑聲。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對我而言,「佛」這個詞代表純粹的慷慨無私:精準周密、充滿喜悅的慷慨,沒有上下左右之分,沒有可能或不可能──這是當你覺醒於什麼是真實時,自然流露出的慷慨無私。在你了悟到沒有自我這樣的東西後,留在你生命裡的就是慷慨無私,沒有什麼要知道的,也沒有人要去知道它,那我怎麼知道呢?這還挺有趣的!
《金剛經》從簡單的乞食開始,當我聽到佛陀自己去乞食時,深受感動。由於他理解宇宙是如何運作的,他知道他總是被好好地照顧著,但他並不把自己視為高高在上、超越世俗的存在,或甚至自認為是一位精神導師。他拒絕被當成特別的人來看待,也拒絕做一位應該被學生伺候的人。在他眼裡,自己只是一名簡單的僧人,每天早上外出乞食是他分內的工作,一天一餐也就足夠了。他的智慧足以讓他去往任何一棟房子,站在門前,而不去猜想這戶人家是否會供養他。他了解宇宙永遠是友善的,他了解地如此透徹,以致於可以在靜默中,將缽伸向任何一戶的主人,平靜地等待被接受(是)或被拒絕(不)。如果這家主人說「不」,這個「不」是懷著感激接受的,因為佛陀了解,供養他的榮幸屬於另外一個人,而不是這一位。食物不是重點,他並不需要,他不需要讓自己活著,他只是給人們一個慷慨的機會。
史蒂夫還告訴我,「僧人」這個詞代表一個單獨的人。我喜歡這樣的說法,因為在現實中我們都是獨自一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唯一的存在,沒有他人。所以對我來說,僧人不是在描述進入寺院修行的人,它是對每個人誠實的描述,包括我,也包括你。在我的心裡,一名真正的僧人,指的是那個能夠理解沒有一個自我需要保護或防衛的人,他也是那個明白自己不需要特定的家,所以處處為家的人。
當我在一九八六年覺醒於真相時,我了悟到,我所有的痛苦全來自和眼前如實一切的抗辯。
我深陷重度憂鬱許多年,把所有的問題都怪罪於這個世界。現在我明白自己的憂鬱與周遭的世界毫不相關,而是來自我對這個世界所「相信」的一切想法。我了解到,當我相信自己的想法,我感到痛苦;但是,當我不相信它們的時候,我就不會感到痛苦,而這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真實的,自由就是如此的簡單。
一旦我在那個清晨睜開眼睛之後,我不再擁有一個家,或一個家庭,或一個自我,那些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我什麼都不知道,雖然我有凱蒂的記憶庫,可以挖掘她的故事作為參考。人們會告訴我「這是一張桌子」、「這是一棵樹」、「這位是你先生」、「他們是你的孩子」、「這是你的房子」、「這是我的房子」,他們也會告訴我:「你並不擁有所有的房子。」(從我的立場來看,這很荒謬)。剛開始,有人必須把凱蒂的名字、住址和電話號碼寫在一張紙上,然後我會把它放在她的(我的)口袋裡。我會注意到一些地標,並且像撒麵包屑一樣,將它們留在腦海裡,所以我可以找到路,回到人們稱之為我的房子。一切都是嶄新的,因此對我來說要找到返回的路途並不容易,即使是在我從小生長的小鎮五個街口的地方,所以有時候,保羅,這個人們稱之為我先生的人,或是其中的一個孩子會陪我一起散步。
我一直處在持續的狂喜中,沒有「我的」或「你的」,也沒有任何我可以執著的東西,因為所有的事情對我而言,都沒有名字。我走丟時,我經常會走上前問人們:「你知道她住在哪裡嗎?」(在最初的那段日子,我根本不可能說出「我」這個字,那似乎違背我內在的真實,是一個我無法讓自己說出來的謊言)每個人都無比的仁慈,人們認得出真誠的純真。如果有人把小嬰兒放在路邊,大家都會抱起他並照顧,然後想辦法送他回家。我會走進任何一間屋子,明白那是我的,我會把門打開直接走進去,我總是很驚訝,他們居然不明白我們全都擁有一切,但是人們對我非常和善,他們會笑一笑,並不覺得被冒犯,有時候他們會大笑,彷彿我說了什麼可笑的事情,有些人會跟我說:「不是,這是『我們的』房子。」然後很溫柔地牽著我手,領我出門。
每天早上,我一醒來就起身穿戴整齊,立刻往街上走。人們強烈地吸引我。這是非常奇怪的事,當你考慮到在不久前,「我」曾經如此的偏執,對公共場合感到恐懼,而且像憎恨自己一樣地憎恨別人。
有時我會走到陌生人面前,心裡完全明白他就是我自己,只是我自己。然後我會用手臂摟著他,或拉他的手,這對我來說很自然。當我在別人的眼裡看到恐懼或不安,我就會走開。如果沒有,我會和他們交談。剛開始幾次,我會告訴人們我知道的:「只有一個!只有一個!」但我立即察覺這當中的失衡,感覺像是強加於人,這些言語感覺不自然,它們無法被聽見。有些人似乎很喜歡他們在我身上看到的,他們會笑,覺得很安全,也不在乎我說的到底有沒有道理。但也有些人把我當瘋子看待。我同樣注意到,不說出完整的真相讓我感到不舒服,所以我會說:「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然後用手指頭比劃出一個零。可是當我這麼說的時候,感覺和我之前說「只有一個」是一樣地失衡,於是我停止這麼做。這反而是一種仁慈。
真相是,不是什麼都沒有,即便這句「什麼都沒有」也是關於某些東西的故事。實相在那之前。
「我是」在那之前,在「空無」(nothing)之前。一切不可言說,即便只是說起它,就遠離它了。我很快意識到,我理解到的任何事物都無法透過語言文字表達。然而它們對我來說,似乎是如此簡單和明顯。它們聽起來像是這樣:時間和空間並不真的存在,未知是所有的一切,只有愛存在。但這些真相卻無法被聽見。
有好幾個月的時間,我行走於我所住巴斯托小城的大街小巷,我持續處於歡天喜地的狀態,完全沉醉在無比喜悅裡,感覺自己像一顆會走路的燈泡。有時會聽到人們稱呼我為發光的女士(the lit lady),我覺得這把我和其他人區分出來。最終,儘管這亮光持續著(至今依然),它轉往內在,我開始看起來比較正常了。直到它回歸平凡和平衡之前,它對人們並沒有太大的價值。
史蒂夫告訴我,藝術家經常想像佛陀頭頂上圍繞著光圈。但是,任何來自佛陀或其他像他一樣的人,其光芒是發自內心的,那是一種源自於可以完全自在地生活在人世間的光芒,因為你了解這個世界誕生於自己的心。佛陀已經看透了那些會藐視感恩經驗的念頭。當他出外乞食,他所感受到的接納是如此深刻,它本身成了一種給予,它是一種超越食物的食物。他回到祗樹給孤獨園,坐下來享用被賜予的食物,繼而清洗那可以盛載所有可能性的飯缽。洗淨雙腳,安靜地坐下來,隨時處在準備好的狀態,不知道他是不是會開口說話,不知道人們是否會傾聽,安詳寧靜,懷著感恩,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在此刻之前或之後有個世界存在。他坐在那裡,作為一位被滿足、被支持的人,作為一位所受滋養已超越任何食物所能提供的人。就在那寧靜的安坐中,心智正準備透過外在表象的其他人,來質疑它自己,並通過理解與自身相會,沒有過去或未來,安住在那無法被命名的自我,那不可能存在的自我,那光芒四射的無我。

你說,人生是一場大夢,如果其他人只是你夢裡的角色,是什麼激發你能夠對別人仁慈呢?

我愛我所想的一切,因此順理成章地愛我遇見的每一個人,這是很自然的事。我喜愛我夢裡的所有角色,他們只是在那裡作為我自己而存在。身為作夢的人,我的工作是去覺察在我的夢境裡,什麼會讓我感到受傷害,而什麼不會。缺乏仁慈永遠造成傷害。在這樣子的狀態裡,我聽到了佛陀的聲音,那是對治的方法、祝福,也是一道入口和來自內在永遠歷久不衰的意識覺知。

你說你覺醒之後,人們必須告訴你,「這是你先生」、「那些是你的孩子」,你對他們沒有印象,那些記憶後來恢復了嗎?

突然之間,我發現自己和保羅有婚姻關係,與保羅在一九七九年結婚的女人已經死了,有個不同的生命活在這個身體裡。我甚至認不出他是誰,我實實在在不知道他是誰。中途之家的女士帶他進來,一位很高大的男子,她說:「這位是你先生。」對我而言,他是全然的陌生人。我看著他,然後對自己說:「這也是,上帝?這是我先生?好吧!」我完全臣服於眼前的一切,與它結合,成為眼前一切的本身。所以你可以這麼說,醒來的那天早上,無論浮現在凱蒂身上的是什麼,是從未和任何人結過婚的。當他們告訴我,我的孩子即將到來時,我還以為是幾位小娃娃,根本沒料到「我的」孩子已經是十幾歲和二十歲出頭了。我原以為人們會帶著兩、三歲的小娃娃過來。當孩子們進來時,我端詳他們,然後讓夢境自然開展。那時我看待他們和其他人沒有任何不同,但我也不知道有什麼理由讓我不該接受他們是「我的」,我只是活出這個故事。愛會順從,它會以任何形式與自己相會,沒有任何條件。
我總是讓每一個人自行定義他們與我的關係──他們認為他們是誰,他們認為我是誰。關於保羅與孩子們的記憶從未恢復,也不需要,因為他們會帶給我他們的故事,然後我看到四個不同的女人全部揉合成一個「我」。在那段時間裡,當他們開始分享他們所認識的我,就好像有一種回音,有著影子一樣的記憶。如果我曾經認識他們的話,它就像是一種本質,像在背景深處播放的音樂一樣,聽得到卻無法觸及。他們填滿了這個故事,並且「喜愛」他們關於我的故事。他們會說:「記得那時候?記得當我們……」然後你這麼說:「我做了那個?」然後所有的東西就開始填補進來,即使這些從來沒有真的發生過。我便如此住進了他們的故事,對我來說那是沒有問題的。
最初七個月左右,身旁的人們持續界定我是誰。對於這個我們稱之為凱蒂的人所僅存的東西,對我而言是完全陌生的,然而我卻有著她的影子、她的記憶──無論如何,多少有一點,就好像我有她的指紋,同時我知道那不是我的,那全都是她的故事。我只是自我領悟了自身,或更正確的說,是那了悟到「無我」的「自我」。

在你的經歷之後,你說你已經沒有「我的」、「你的」分別心,那與嬰兒對世界的感知有什麼差別嗎?成年人不就是要能夠建立人我之間適當的分際,並且能夠區分「我的」與「你的」嗎?

沒有沉重的身分認同背在身上,我在床上醒來,一切都很好,因為那就是該有的樣子。旁邊顯然有一個人躺在我身邊,那也很好。我有兩條腿,看起來似乎是這樣,它們把我帶到門外,這也沒問題。我向十六歲的女兒羅珊學習有關這時代和當地的一些習俗,我會穿上一隻紅襪子和一隻藍襪子,這時羅珊就會取笑我。我還會穿著睡衣走出前門,她會追出來,把我拉回家。「噢,好的,」我會這麼想:「不能穿睡衣到公共場所,這裡不做那樣的事。」她會牽著我的手(祝福她的愛心),引導我學習這一切,她會不厭其煩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我解釋每一件事情。她如何能夠知道在我的淚光中,我正在和生命談一場美妙的戀愛?我怎麼可能在乎那些是什麼名字?
但是在超市裡,比如說,她會耐心地停下來,指著物品,對我說:「這是罐頭湯、這是番茄醬。」她會像媽媽教小孩子一樣地教導我。
所以,就某種意義來說,是的,我就像個嬰孩,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非常實際和有效率。我能清晰看到人們被自己困在哪些有壓力的念頭裡,如果他們想要,並且他們的心也願意對探究
開放,我可以帶領他們如何去質疑這些念頭,繼而化解他們的痛苦。我和人們的溝通剛開始時有點古怪,我逐漸學會以更清晰地方式來表達。
我有時會說,有界限是一種自私的行為,當你清醒的時候,你不需要任何的界限,比如說有關於你會同意或不同意做的事。早期有幾位男士想要和我發生關係,他們確信和我睡在一起會讓他們開悟。雖然我喜歡這些可愛的、深陷迷惑男人們的誠實,以及他們對自由的渴望,但是我說:「謝謝你問我,我的答案是不,那樣做無法給你你在尋找的東西。」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32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