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從來沒有一本書,如此貼近馬斯克
科學結合商業的奇蹟,看矽谷鋼鐵人如何改變世界
★《紐約時報》暢銷榜第1名
★ Amazon商業類暢銷榜第1名
★ 入選《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年度最佳商業書
★ 初版一上市即登上博客來、誠品、金石堂暢銷榜
全球熱議的科技創新――
他的Tesla電動車正在翻轉全球汽車工業
他的SpaceX太空技術可與美國NASA、俄國和中國力拚
他的Hyperloop超迴路列車將比飛機還快
他的Neuralink將開啟人腦串連AI的新時代
他是賣座電影「鋼鐵人」的原型
Google創辦人佩吉願意把財富交給他,相信他會為人類打造永續未來
馬斯克曾兩度被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踢出門,其中之一是啟動線上支付革命的PayPal,如今他已蛻變成為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科技界的超級偶像。
跟賈伯斯一樣,馬斯克被稱為「改變世界的科技狂人」,但他的夢想顯然更大、也更瘋狂。他的Tesla排名超越Google、蘋果,名列全球最聰明企業,關鍵技術更是好到其他汽車大廠都不能沒有它;SpaceX是史上第一家為國際太空站運輸物資的私人航太公司,卻一再以不可思議的低成本和尖端技術,挑戰極限,創造太空業奇蹟。
他跨領域挑起五大尖端產業的革命,從商用太空、全電動車、超級高鐵、家用電池到腦機一體,每個歷程都非常棘手,每次突破都讓全球驚豔。他是怎麼做到的?
向超級創業家學專注與跨界,跳脫單一軌道,轉換思考模式,了解這一代工作者、創業家、企業家該追求什麼?哪一種能力、行業、產業最不可或缺?你也可以成為主導自己未來的鋼鐵人:
.關於創業:專注在對的方向,對混亂處之泰然
.關於信念:不盲目跟隨潮流,從最根本的真理思考
.關於團隊:找到最厲害的人,一起發明新東西
.關於進步:科技創新很重要,但不能局限於資訊科技
.關於工作:設計電玩是有趣,但製造電池、新材料、火箭等實體更酷
.關於能力:善於跨領域思考的人,是未來最不可或缺的人才
.關於人生:早點失敗才會快點成功,人生要多元發展才完整
.關於未來:每個人、每個企業都要突破你的小宇宙
全球首部授權專訪傳記,獨家揭露馬斯克如何成功
從開始訪談到最新增訂版完成,《彭博商業週刊》資深科技記者范思前後費時近五年,專訪馬斯克與他的家人、朋友、旗下事業裡的主管與鮮少曝光的技術核心人物,以及馬斯克的對手和曾與他為敵、最後卻又一再投資他新事業的人(例如PayPal共同創辦人Peter Thiel),受訪人數超過300人。最深入的第一手訪談與觀察,獨家揭露這位矽谷傳奇人物如何勝過祖克伯、貝佐斯,成為最受尊崇的科技業領導人,又將如何改變你我的未來!
科學結合商業的奇蹟,看矽谷鋼鐵人如何改變世界
★《紐約時報》暢銷榜第1名
★ Amazon商業類暢銷榜第1名
★ 入選《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年度最佳商業書
★ 初版一上市即登上博客來、誠品、金石堂暢銷榜
全球熱議的科技創新――
他的Tesla電動車正在翻轉全球汽車工業
他的SpaceX太空技術可與美國NASA、俄國和中國力拚
他的Hyperloop超迴路列車將比飛機還快
他的Neuralink將開啟人腦串連AI的新時代
他是賣座電影「鋼鐵人」的原型
Google創辦人佩吉願意把財富交給他,相信他會為人類打造永續未來
馬斯克曾兩度被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踢出門,其中之一是啟動線上支付革命的PayPal,如今他已蛻變成為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科技界的超級偶像。
跟賈伯斯一樣,馬斯克被稱為「改變世界的科技狂人」,但他的夢想顯然更大、也更瘋狂。他的Tesla排名超越Google、蘋果,名列全球最聰明企業,關鍵技術更是好到其他汽車大廠都不能沒有它;SpaceX是史上第一家為國際太空站運輸物資的私人航太公司,卻一再以不可思議的低成本和尖端技術,挑戰極限,創造太空業奇蹟。
他跨領域挑起五大尖端產業的革命,從商用太空、全電動車、超級高鐵、家用電池到腦機一體,每個歷程都非常棘手,每次突破都讓全球驚豔。他是怎麼做到的?
向超級創業家學專注與跨界,跳脫單一軌道,轉換思考模式,了解這一代工作者、創業家、企業家該追求什麼?哪一種能力、行業、產業最不可或缺?你也可以成為主導自己未來的鋼鐵人:
.關於創業:專注在對的方向,對混亂處之泰然
.關於信念:不盲目跟隨潮流,從最根本的真理思考
.關於團隊:找到最厲害的人,一起發明新東西
.關於進步:科技創新很重要,但不能局限於資訊科技
.關於工作:設計電玩是有趣,但製造電池、新材料、火箭等實體更酷
.關於能力:善於跨領域思考的人,是未來最不可或缺的人才
.關於人生:早點失敗才會快點成功,人生要多元發展才完整
.關於未來:每個人、每個企業都要突破你的小宇宙
全球首部授權專訪傳記,獨家揭露馬斯克如何成功
從開始訪談到最新增訂版完成,《彭博商業週刊》資深科技記者范思前後費時近五年,專訪馬斯克與他的家人、朋友、旗下事業裡的主管與鮮少曝光的技術核心人物,以及馬斯克的對手和曾與他為敵、最後卻又一再投資他新事業的人(例如PayPal共同創辦人Peter Thiel),受訪人數超過300人。最深入的第一手訪談與觀察,獨家揭露這位矽谷傳奇人物如何勝過祖克伯、貝佐斯,成為最受尊崇的科技業領導人,又將如何改變你我的未來!
作者簡介
艾胥黎.范思(Ashlee Vance)/作者
《彭博商業週刊》資深科技記者,為該雜誌撰寫過數十篇封面故事及特別報導,內容涵蓋網路趨勢、DNA 序列發展、太空探索等等。曾任《經濟學人》、《紐約時報》記者,長期追蹤報導矽谷和科技產業趨勢。
《彭博商業週刊》資深科技記者,為該雜誌撰寫過數十篇封面故事及特別報導,內容涵蓋網路趨勢、DNA 序列發展、太空探索等等。曾任《經濟學人》、《紐約時報》記者,長期追蹤報導矽谷和科技產業趨勢。
目次
推薦序 科學結合商業的太空奇蹟 張桂祥
超級創業家的雄才與魄力 梁華哲
哲學家皇帝的遠征 林之晨
第一章 馬斯克的世界:跨領域創造驚奇的未來
超越矽谷
跨界奇蹟
從零開始
從網路狂潮到創新停滯
矽谷變成好萊塢
一人挑起四大產業革命
讓科幻成真
第二章 出生地非洲:冒險無極限的基因
最難的是――問對問題
超齡的獨立與抗壓基因
獨特沉思模式,被誤認耳聾
對世界很著迷,書不離手
對事實很執著,人緣卻不佳
迷上電腦
從科幻小說中發現未來志業
勇闖天涯
第三章 前進加拿大:追尋太陽的人
主動去認識有趣的人
在大學獲得成長養分
攻讀物理與經濟
開始實驗自己的想法
預見未來世界的變化
第四章 第一次創業:征服網路世界
矽谷實習生
如果不做,就會錯失良機
一旦做了,就會做到底
從騷亂中脫身,投入下一個事業
第五章 PayPal黑手黨老大:發動網路金融革命
大膽挑戰傳統金融業
敏銳的商業眼光
第三方支付的開端
PayPal戰爭
勝出點在於不受限的想像力
「休假會害死你」
第六章 太空的召喚:建立SpaceX創新大軍
探索網路之外更大的可能
對征服未知的熱情
不如自己製造火箭
擁有祕密武器
看準全新市場契機
SpaceX火箭開發革命
上下一心的強打作風
非成功不可的執念
第七章 全電動車:外型酷又跑超快的特斯拉
不向底特律取經
開始育成Roadster跑車
特斯拉光環威脅底特律
瘋狂的製造成本
艱難時期的激進做法
就算會破產也不放棄
第八章 現實版鋼鐵人:全新的商業版圖
對混亂處之泰然
關鍵的第四次發射
實現科學與商業奇蹟
一場漫長戰役
指數破表的信心
一次又一次寫下傳奇
第九章 發射升空:顛覆傳統航太產業
瞄準市場缺口
招聘的是特種部隊
降低成本與提高安全的新做法
跨界思考,帶領團隊邊做邊改
唯精英是用,建立聰明團隊
與其跟他競爭,不如退出這一行
瞄準載人飛行市場
一次又一次玩出新事物
第十章 電動車的復仇:商機一直都在
舒適豪華兼具的性感轎車
讓車子重新變酷
不曾失敗,代表不夠創新
為舊廠房注入大量創新元素
設計與技術都不容妥協
孤注一擲衝銷售
矽谷小車廠vs.底特律三巨頭
第十一章 馬斯克的統一場論:下一個十年
從矽谷到太空,成為製造業巨人
矽谷最可敬的實踐者
擁有讓員工主動創新的絕活
賈伯斯與蓋茲的合體升級版
讓停滯的科技快速向前
好理念總是瘋狂的
新版後記 馬斯克的下一步:預示新一波科技大勢
超級創業家的雄才與魄力 梁華哲
哲學家皇帝的遠征 林之晨
第一章 馬斯克的世界:跨領域創造驚奇的未來
超越矽谷
跨界奇蹟
從零開始
從網路狂潮到創新停滯
矽谷變成好萊塢
一人挑起四大產業革命
讓科幻成真
第二章 出生地非洲:冒險無極限的基因
最難的是――問對問題
超齡的獨立與抗壓基因
獨特沉思模式,被誤認耳聾
對世界很著迷,書不離手
對事實很執著,人緣卻不佳
迷上電腦
從科幻小說中發現未來志業
勇闖天涯
第三章 前進加拿大:追尋太陽的人
主動去認識有趣的人
在大學獲得成長養分
攻讀物理與經濟
開始實驗自己的想法
預見未來世界的變化
第四章 第一次創業:征服網路世界
矽谷實習生
如果不做,就會錯失良機
一旦做了,就會做到底
從騷亂中脫身,投入下一個事業
第五章 PayPal黑手黨老大:發動網路金融革命
大膽挑戰傳統金融業
敏銳的商業眼光
第三方支付的開端
PayPal戰爭
勝出點在於不受限的想像力
「休假會害死你」
第六章 太空的召喚:建立SpaceX創新大軍
探索網路之外更大的可能
對征服未知的熱情
不如自己製造火箭
擁有祕密武器
看準全新市場契機
SpaceX火箭開發革命
上下一心的強打作風
非成功不可的執念
第七章 全電動車:外型酷又跑超快的特斯拉
不向底特律取經
開始育成Roadster跑車
特斯拉光環威脅底特律
瘋狂的製造成本
艱難時期的激進做法
就算會破產也不放棄
第八章 現實版鋼鐵人:全新的商業版圖
對混亂處之泰然
關鍵的第四次發射
實現科學與商業奇蹟
一場漫長戰役
指數破表的信心
一次又一次寫下傳奇
第九章 發射升空:顛覆傳統航太產業
瞄準市場缺口
招聘的是特種部隊
降低成本與提高安全的新做法
跨界思考,帶領團隊邊做邊改
唯精英是用,建立聰明團隊
與其跟他競爭,不如退出這一行
瞄準載人飛行市場
一次又一次玩出新事物
第十章 電動車的復仇:商機一直都在
舒適豪華兼具的性感轎車
讓車子重新變酷
不曾失敗,代表不夠創新
為舊廠房注入大量創新元素
設計與技術都不容妥協
孤注一擲衝銷售
矽谷小車廠vs.底特律三巨頭
第十一章 馬斯克的統一場論:下一個十年
從矽谷到太空,成為製造業巨人
矽谷最可敬的實踐者
擁有讓員工主動創新的絕活
賈伯斯與蓋茲的合體升級版
讓停滯的科技快速向前
好理念總是瘋狂的
新版後記 馬斯克的下一步:預示新一波科技大勢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超越矽谷
「你認為我是個狂人嗎?」
伊隆.馬斯克約我在矽谷一家高級餐廳共進晚餐,就在快結束時,他提出這個問題。
馬斯克將手放在桌上,做出起身姿態,然後停住,眼睛盯著我,冒出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問題。這尷尬的一刻,讓我一時語塞,我要如何有技巧的回答?
一直到我與馬斯克相處多時,我才了解這個疑問更多是針對他自己,我說什麼都不重要。馬斯克顯然想知道我是否可信賴,他直視我的眼睛,然後做出了判斷。
馬斯克處理不可能任務的從容作風,使得他成為新矽谷之神,佩吉等企業執行長提到他時,總是充滿敬畏(佩吉曾直言,若自己死了,寧願把龐大財產捐給像馬斯克這樣的資本家來改變世界。他認為馬斯克把火星做為人類「第二家園」的想法意義深遠),初露頭角的創業家們就像當年人們模仿賈伯斯一樣,爭相「效法伊隆」。
我在特斯拉電動車的設計工作室對馬斯克進行第一次專訪,並開始認識馬斯克的說話方式和他獨特的商業模式。他是個有自信的人,但未必擅長展現這點。初見面,馬斯克可能顯得害羞且幾近笨拙。他還是有南非口音,但已不太明顯,最難以掩蓋的是他說話時特有的停頓模式。
馬斯克就像許多工程師或物理學者,會在尋找確切用詞時停頓,而且他往往會陷入複雜冗長、晦澀難懂的科學陳述,全程都沒有輔助說明。馬斯克期待你跟上他的思路。但這一切並不會讓人討厭。事實上,馬斯克會說很多笑話,可以十分迷人,只是他不是很容易跟人聊天的人。(結果我們在日後近三年、約三十個小時的專訪之後,馬斯克才真正放鬆下來,讓我得以進入他的心靈與性格的更深層面。)
「我想或許有太多聰明人追逐網路、金融和法律,以致我們未能看到更多創新。」馬斯克語重心長地說。
在第一波的網路狂潮破滅後,矽谷陷入深度蕭條,科技業不知如何自處。創業投資人停止資助新的創業公司,創業家們的宏大概念被最狹隘的想法取代,矽谷宛如集體進入戒毒所。數百萬的聰明人一度相信自己正在創造未來,然後……咻地一聲,打安全牌突然流行起來。
「在我的世代,最聰明的人想的是如何讓人們點擊廣告,」臉書數據分析團隊負責人翰莫巴契爾(Jeff Hammerbacher)說,「這真是太遜了。」
矽谷開始看起來很像好萊塢,而且它的消費者已轉向內心世界,沉迷於虛擬人生。
許布納(Jonathan Huebner)是率先提出創新停滯現象可能預示更大問題的人之一。他發表名為「全球創新有可能呈現大衰退」的報告,是對矽谷的控訴或至少是不祥的預警。
提爾(Peter Thiel)是PayPal共同創辦人,他以「我們想要飛行車,卻得到140個字元」做為他的創投公司創辦人基金的口號。他也在一篇名為「未來怎麼了」的論文中指出,推特及其140個字元訊息等類似發明,是如何讓大眾失望。
因網路創業(Zip2、PayPal)致富的馬斯克,汲取了矽谷大多數的精神,並利用矽谷精神來改良體積龐大、工序繁雜的機器與工廠運作,從太空火箭、電動車、太陽能發電到Hyperloop計畫,跨業打造出令人驚奇的產品,追求真正的突破性成就,這些有可能正是這一代以資訊科技創新為主的創業家所錯失的。
建立SpaceX大軍
2001年馬斯克滿30歲,這個生日使他深受打擊。PayPal已被奪走,交給別人經營。
馬斯克形容像是一邊吞食玻璃,一邊凝望深淵的創業人生,已經變老了,矽谷也是。有個念頭開始愈來愈吸引人,那就是離開矽谷。
馬斯克的整個人生都在追逐更大的舞台,而此刻的帕羅奧圖似乎比較像是一塊踏腳石,而非終點。他決定帶著潔絲汀搬到洛杉磯,在那裡建立他們的家庭,邁向人生下一個篇章。
吸引馬斯克的,不只是洛杉磯的華麗炫目和多采多姿,還有太空的召喚。
馬斯克被迫離開PayPal之後,開始重新思考童年時對火箭飛行器和太空旅行的熱望。他也開始認為,他可能有比開發網路服務更偉大的使命。
馬斯克是刻意選擇洛杉磯的,南加州溫和而穩定的氣候,使得洛杉磯自1920年代洛克希德公司在好萊塢成立以來,就受到航太產業的青睞。包括霍華.休斯,以及美國空軍、NASA、波音在內,有許多航太業一流的人才和機構已經在洛杉磯及其鄰近區域,進行多項製造計畫和尖端實驗。時至今日,洛杉磯依舊是美國軍方航太作業和商業活動的重地。
馬斯克對太空的思考愈多,愈覺得大眾彷彿已經喪失對未來的雄心和期許。一般人也許會將太空探索視為浪費時間、精力與金錢,並因為他討論這個話題而嘲笑他,但馬斯克是非常嚴肅認真的思考星際旅行的可能。他想要鼓舞大眾,重新激發他們對於科學、征服未知和技術創新的熱情。
馬斯克的計畫在航太界流傳時,當時所有人都嗤之以鼻。大家只有嘆息:「喔,好吧!他本來可以花1,000萬美元把老鼠送上太空,但他現在卻要耗資數億美元,而且很可能像之前所有人那樣以失敗收場。」
不同於波音、洛克希德,或俄羅斯和其他國家發射的大型火箭,馬斯克的火箭會瞄準較低階的衛星市場,這種火箭很適合提供新崛起的較小有效酬載服務,近幾年來演算能力和電子技術大幅進步,促成了這些較小載荷的服務需求。
如果能夠大幅降低每次發射的成本,並能夠定期發射,將為商用和研究用酬載開啟一個全新市場。馬斯克非常喜歡這個引領潮流,成為太空新紀元主力的想法,他打算讓他的火箭事業直接切入這個新市場。
2002年6月,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低調誕生。馬斯克很快就按照他特有的工廠美學,將SpaceX辦公室改裝了:水泥地面鋪上了一層光滑的人工樹脂,一層白色新漆厚厚的粉刷在牆面上。白色的設計是要讓工廠看起來乾淨,並給人愉快感受。辦公桌散布於廠房四周,以便那些從常春藤名校畢業的電腦科學家和工程師,在設計機器時,能夠與建造硬體的焊接師傅和機械技師坐在一起。
這種做法是SpaceX的第一項重大突破:傳統航太公司偏好將不同的工程部門隔開,而且為了在不動產和勞工成本低廉的地點設廠,工程師和機械技師往往相隔數千里遠。
SpaceX企圖想成為美國火箭產業現代化的全新開始。馬斯克覺得太空產業已經有大約半個世紀沒有真正的進展了,航太公司之間很少有競爭,它們傾向於製造最高性能的極昂貴產品,為每一次發射建造一台「法拉利」,其實一輛「本田雅歌」或許就能達到目的。
馬斯克把矽谷的創業能力運用在SapceX上,並善用過去數十年來演算能力和材料科學方面的巨大進展,使得公司營運精簡又迅速。
讓員工主動創新的絕招
SpaceX團隊被磨練到能夠在三天內製造出一台火箭引擎,同樣這批人還被要求精通軟體。這群年輕機敏的工程師,本著冒險精神,願意挑戰跨學科任務。「這樣的經驗幾乎讓人欲罷不能,你才24、25歲,就被委以重任,這給了年輕人很大的自信。」
馬斯克不能容忍的是,藉口一堆和欠缺明確的解決計畫。許多工程師都是在面對馬斯克的招牌式盤問之後才認識到這點。「第一通電話是最糟的,某件東西出了問題,伊隆問我要多久才能重新運轉,我沒辦法立即回答。他說:『你一定得回答,這對公司很重要,所有事情都取決於此。你為什麼沒有答案?』他不斷用尖銳的問題轟炸我。我原本以為讓他迅速知道發生什麼事比較重要,但我學到了,更重要的是有全盤的了解。」
馬斯克為公司精挑細選各種必要人才,精心打造一支工程特種部隊。 SpaceX想要雇用的人是充滿熱情、具團隊精神,並有實際動手製造機械經驗的。「即使你的工作是編寫程式,你還是必須知道機械如何運作,我們要找的是那些從小就喜歡製造東西的人。」
能夠通過重重考驗、面試反應靈敏,又寫了一篇好論文的應試者,獎賞就是獲得和馬斯克面談的機會。在與馬斯克見面之前,每位求職者都會收到警告,被告知面試可能持續30秒鐘至15分鐘:
一開始馬斯克可能仍然不停的寫著電子郵件和埋頭工作,不太開口,別害怕,這是正常的;最後他會坐在椅子上轉過來面對你,但即便是那時候,他可能不會與你的眼神有實質的接觸,或沒有完全意識到你的存在,別害怕,這還是正常的。在適當的時候,他會跟你說話的。
從馬斯克開口的那一刻起,接受面試的工程師們,有可能感到冗長費解,或覺得談話內容宏偉深奧,每個應試者的經歷不一樣。他不是太在乎應徵者是否知道答案,他更看重的是應徵者如何描述問題,以及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
毫無疑問的,馬斯克已經精通如何讓公司員工發揮最大功效。
一般是經理人為員工設定截止期限,而馬斯克是引導工程師為自己的完成期限負責。他不會說:「你必須在週五下午兩點前完成。」他會說:「我需要這項很難完成的任務,在週五下午兩點前完成,你能做到嗎?」當你說:「我可以」,你努力工作就不是因為他的要求,而是為了你自己,你可以感覺到這種區別,你已為自己的工作做出承諾。
SpaceX花了四年時間設計天龍號太空船,這或許是航太史上同類計畫中完成速度最快的。這項計畫一開始由馬斯克帶領少數幾名工程師一起進行,他們大多數人不滿30歲。天龍號成本總計3億美元,其他公司的太空船計畫比它高出10至30倍。「我們自己採購金屬原料,進貨後將金屬攤開、焊接,並製造出所需物件,幾乎所有物件都在SpaceX廠房製造,所以成本可壓低。」
工程師戴維斯也曾被馬斯克要求去完成不可能實現的任務。當時SpaceX需要一個致動器來推動獵鷹1號第二節火箭的平衡環架。戴維斯這輩子根本沒建造過任何裝置,於是找了一些供應商,對方報價12萬美元。
「伊隆笑了,」戴維斯說,「他說:『那個零件不會比一個車庫門控制系統更複雜。你的預算是5000美元,去完成它吧!』」最後戴維斯花了9個月製造出這個致動器,成本只要3,900美元,後來隨著獵鷹1號一起飛上太空。
戴維斯說:「公司所有員工都有過類似經歷。伊隆就是能夠非常迅速做出重大決定,今日他的作風依然如此。」
瓦特森也證實這點。他之前在航太總署的噴射推進實驗室工作了24年,參與過各種專案,包括建造和測試能夠承受太空嚴酷環境的運算系統。噴射推進實驗室通常會採用經過特殊強化的昂貴電腦,這點令瓦特森很沮喪,他夢想製造出更便宜、但有同樣成效的電腦。當馬斯克面試他時,他了解到SpaceX需要的正是這種思維。馬斯克想要的火箭運算系統,成本不超過1萬美元,按照航太產業的標準來看,這是個瘋狂數字,因為一枚火箭的航空電子設備成本,通常超過1,000萬美元。瓦特森說:「在傳統航太公司,光是為了討論航空電子設備成本的會議,所準備的食物花費就不只1萬美元。」
最後,瓦特森真的達成這個任務,交出成本1萬美元的航空電子系統,第一個系統叫做CUCU,被放在國際太空站,與天龍號通訊。
超越矽谷
「你認為我是個狂人嗎?」
伊隆.馬斯克約我在矽谷一家高級餐廳共進晚餐,就在快結束時,他提出這個問題。
馬斯克將手放在桌上,做出起身姿態,然後停住,眼睛盯著我,冒出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問題。這尷尬的一刻,讓我一時語塞,我要如何有技巧的回答?
一直到我與馬斯克相處多時,我才了解這個疑問更多是針對他自己,我說什麼都不重要。馬斯克顯然想知道我是否可信賴,他直視我的眼睛,然後做出了判斷。
馬斯克處理不可能任務的從容作風,使得他成為新矽谷之神,佩吉等企業執行長提到他時,總是充滿敬畏(佩吉曾直言,若自己死了,寧願把龐大財產捐給像馬斯克這樣的資本家來改變世界。他認為馬斯克把火星做為人類「第二家園」的想法意義深遠),初露頭角的創業家們就像當年人們模仿賈伯斯一樣,爭相「效法伊隆」。
我在特斯拉電動車的設計工作室對馬斯克進行第一次專訪,並開始認識馬斯克的說話方式和他獨特的商業模式。他是個有自信的人,但未必擅長展現這點。初見面,馬斯克可能顯得害羞且幾近笨拙。他還是有南非口音,但已不太明顯,最難以掩蓋的是他說話時特有的停頓模式。
馬斯克就像許多工程師或物理學者,會在尋找確切用詞時停頓,而且他往往會陷入複雜冗長、晦澀難懂的科學陳述,全程都沒有輔助說明。馬斯克期待你跟上他的思路。但這一切並不會讓人討厭。事實上,馬斯克會說很多笑話,可以十分迷人,只是他不是很容易跟人聊天的人。(結果我們在日後近三年、約三十個小時的專訪之後,馬斯克才真正放鬆下來,讓我得以進入他的心靈與性格的更深層面。)
「我想或許有太多聰明人追逐網路、金融和法律,以致我們未能看到更多創新。」馬斯克語重心長地說。
在第一波的網路狂潮破滅後,矽谷陷入深度蕭條,科技業不知如何自處。創業投資人停止資助新的創業公司,創業家們的宏大概念被最狹隘的想法取代,矽谷宛如集體進入戒毒所。數百萬的聰明人一度相信自己正在創造未來,然後……咻地一聲,打安全牌突然流行起來。
「在我的世代,最聰明的人想的是如何讓人們點擊廣告,」臉書數據分析團隊負責人翰莫巴契爾(Jeff Hammerbacher)說,「這真是太遜了。」
矽谷開始看起來很像好萊塢,而且它的消費者已轉向內心世界,沉迷於虛擬人生。
許布納(Jonathan Huebner)是率先提出創新停滯現象可能預示更大問題的人之一。他發表名為「全球創新有可能呈現大衰退」的報告,是對矽谷的控訴或至少是不祥的預警。
提爾(Peter Thiel)是PayPal共同創辦人,他以「我們想要飛行車,卻得到140個字元」做為他的創投公司創辦人基金的口號。他也在一篇名為「未來怎麼了」的論文中指出,推特及其140個字元訊息等類似發明,是如何讓大眾失望。
因網路創業(Zip2、PayPal)致富的馬斯克,汲取了矽谷大多數的精神,並利用矽谷精神來改良體積龐大、工序繁雜的機器與工廠運作,從太空火箭、電動車、太陽能發電到Hyperloop計畫,跨業打造出令人驚奇的產品,追求真正的突破性成就,這些有可能正是這一代以資訊科技創新為主的創業家所錯失的。
建立SpaceX大軍
2001年馬斯克滿30歲,這個生日使他深受打擊。PayPal已被奪走,交給別人經營。
馬斯克形容像是一邊吞食玻璃,一邊凝望深淵的創業人生,已經變老了,矽谷也是。有個念頭開始愈來愈吸引人,那就是離開矽谷。
馬斯克的整個人生都在追逐更大的舞台,而此刻的帕羅奧圖似乎比較像是一塊踏腳石,而非終點。他決定帶著潔絲汀搬到洛杉磯,在那裡建立他們的家庭,邁向人生下一個篇章。
吸引馬斯克的,不只是洛杉磯的華麗炫目和多采多姿,還有太空的召喚。
馬斯克被迫離開PayPal之後,開始重新思考童年時對火箭飛行器和太空旅行的熱望。他也開始認為,他可能有比開發網路服務更偉大的使命。
馬斯克是刻意選擇洛杉磯的,南加州溫和而穩定的氣候,使得洛杉磯自1920年代洛克希德公司在好萊塢成立以來,就受到航太產業的青睞。包括霍華.休斯,以及美國空軍、NASA、波音在內,有許多航太業一流的人才和機構已經在洛杉磯及其鄰近區域,進行多項製造計畫和尖端實驗。時至今日,洛杉磯依舊是美國軍方航太作業和商業活動的重地。
馬斯克對太空的思考愈多,愈覺得大眾彷彿已經喪失對未來的雄心和期許。一般人也許會將太空探索視為浪費時間、精力與金錢,並因為他討論這個話題而嘲笑他,但馬斯克是非常嚴肅認真的思考星際旅行的可能。他想要鼓舞大眾,重新激發他們對於科學、征服未知和技術創新的熱情。
馬斯克的計畫在航太界流傳時,當時所有人都嗤之以鼻。大家只有嘆息:「喔,好吧!他本來可以花1,000萬美元把老鼠送上太空,但他現在卻要耗資數億美元,而且很可能像之前所有人那樣以失敗收場。」
不同於波音、洛克希德,或俄羅斯和其他國家發射的大型火箭,馬斯克的火箭會瞄準較低階的衛星市場,這種火箭很適合提供新崛起的較小有效酬載服務,近幾年來演算能力和電子技術大幅進步,促成了這些較小載荷的服務需求。
如果能夠大幅降低每次發射的成本,並能夠定期發射,將為商用和研究用酬載開啟一個全新市場。馬斯克非常喜歡這個引領潮流,成為太空新紀元主力的想法,他打算讓他的火箭事業直接切入這個新市場。
2002年6月,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低調誕生。馬斯克很快就按照他特有的工廠美學,將SpaceX辦公室改裝了:水泥地面鋪上了一層光滑的人工樹脂,一層白色新漆厚厚的粉刷在牆面上。白色的設計是要讓工廠看起來乾淨,並給人愉快感受。辦公桌散布於廠房四周,以便那些從常春藤名校畢業的電腦科學家和工程師,在設計機器時,能夠與建造硬體的焊接師傅和機械技師坐在一起。
這種做法是SpaceX的第一項重大突破:傳統航太公司偏好將不同的工程部門隔開,而且為了在不動產和勞工成本低廉的地點設廠,工程師和機械技師往往相隔數千里遠。
SpaceX企圖想成為美國火箭產業現代化的全新開始。馬斯克覺得太空產業已經有大約半個世紀沒有真正的進展了,航太公司之間很少有競爭,它們傾向於製造最高性能的極昂貴產品,為每一次發射建造一台「法拉利」,其實一輛「本田雅歌」或許就能達到目的。
馬斯克把矽谷的創業能力運用在SapceX上,並善用過去數十年來演算能力和材料科學方面的巨大進展,使得公司營運精簡又迅速。
讓員工主動創新的絕招
SpaceX團隊被磨練到能夠在三天內製造出一台火箭引擎,同樣這批人還被要求精通軟體。這群年輕機敏的工程師,本著冒險精神,願意挑戰跨學科任務。「這樣的經驗幾乎讓人欲罷不能,你才24、25歲,就被委以重任,這給了年輕人很大的自信。」
馬斯克不能容忍的是,藉口一堆和欠缺明確的解決計畫。許多工程師都是在面對馬斯克的招牌式盤問之後才認識到這點。「第一通電話是最糟的,某件東西出了問題,伊隆問我要多久才能重新運轉,我沒辦法立即回答。他說:『你一定得回答,這對公司很重要,所有事情都取決於此。你為什麼沒有答案?』他不斷用尖銳的問題轟炸我。我原本以為讓他迅速知道發生什麼事比較重要,但我學到了,更重要的是有全盤的了解。」
馬斯克為公司精挑細選各種必要人才,精心打造一支工程特種部隊。 SpaceX想要雇用的人是充滿熱情、具團隊精神,並有實際動手製造機械經驗的。「即使你的工作是編寫程式,你還是必須知道機械如何運作,我們要找的是那些從小就喜歡製造東西的人。」
能夠通過重重考驗、面試反應靈敏,又寫了一篇好論文的應試者,獎賞就是獲得和馬斯克面談的機會。在與馬斯克見面之前,每位求職者都會收到警告,被告知面試可能持續30秒鐘至15分鐘:
一開始馬斯克可能仍然不停的寫著電子郵件和埋頭工作,不太開口,別害怕,這是正常的;最後他會坐在椅子上轉過來面對你,但即便是那時候,他可能不會與你的眼神有實質的接觸,或沒有完全意識到你的存在,別害怕,這還是正常的。在適當的時候,他會跟你說話的。
從馬斯克開口的那一刻起,接受面試的工程師們,有可能感到冗長費解,或覺得談話內容宏偉深奧,每個應試者的經歷不一樣。他不是太在乎應徵者是否知道答案,他更看重的是應徵者如何描述問題,以及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
毫無疑問的,馬斯克已經精通如何讓公司員工發揮最大功效。
一般是經理人為員工設定截止期限,而馬斯克是引導工程師為自己的完成期限負責。他不會說:「你必須在週五下午兩點前完成。」他會說:「我需要這項很難完成的任務,在週五下午兩點前完成,你能做到嗎?」當你說:「我可以」,你努力工作就不是因為他的要求,而是為了你自己,你可以感覺到這種區別,你已為自己的工作做出承諾。
SpaceX花了四年時間設計天龍號太空船,這或許是航太史上同類計畫中完成速度最快的。這項計畫一開始由馬斯克帶領少數幾名工程師一起進行,他們大多數人不滿30歲。天龍號成本總計3億美元,其他公司的太空船計畫比它高出10至30倍。「我們自己採購金屬原料,進貨後將金屬攤開、焊接,並製造出所需物件,幾乎所有物件都在SpaceX廠房製造,所以成本可壓低。」
工程師戴維斯也曾被馬斯克要求去完成不可能實現的任務。當時SpaceX需要一個致動器來推動獵鷹1號第二節火箭的平衡環架。戴維斯這輩子根本沒建造過任何裝置,於是找了一些供應商,對方報價12萬美元。
「伊隆笑了,」戴維斯說,「他說:『那個零件不會比一個車庫門控制系統更複雜。你的預算是5000美元,去完成它吧!』」最後戴維斯花了9個月製造出這個致動器,成本只要3,900美元,後來隨著獵鷹1號一起飛上太空。
戴維斯說:「公司所有員工都有過類似經歷。伊隆就是能夠非常迅速做出重大決定,今日他的作風依然如此。」
瓦特森也證實這點。他之前在航太總署的噴射推進實驗室工作了24年,參與過各種專案,包括建造和測試能夠承受太空嚴酷環境的運算系統。噴射推進實驗室通常會採用經過特殊強化的昂貴電腦,這點令瓦特森很沮喪,他夢想製造出更便宜、但有同樣成效的電腦。當馬斯克面試他時,他了解到SpaceX需要的正是這種思維。馬斯克想要的火箭運算系統,成本不超過1萬美元,按照航太產業的標準來看,這是個瘋狂數字,因為一枚火箭的航空電子設備成本,通常超過1,000萬美元。瓦特森說:「在傳統航太公司,光是為了討論航空電子設備成本的會議,所準備的食物花費就不只1萬美元。」
最後,瓦特森真的達成這個任務,交出成本1萬美元的航空電子系統,第一個系統叫做CUCU,被放在國際太空站,與天龍號通訊。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