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秋末獻禮,精選書展75折起
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79折

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00 元
優惠價
79316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聽說「逢低買進」是投資穩賺策略?
錯!最強資料科學家告訴你:
千萬別為了抄底,浪費時間在市場外觀望,
「持續買進」才是致富不敗法則!
★《原子習慣》、《致富心態》作者一致強推,
出版即登亞馬遜投資類暢銷冠軍、
BookAuthority評選2022年最佳財經書
「本書是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
──《原子習慣》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我首次閱讀馬朱利的文章,就知道他有一種特殊天賦。優秀的資料科學家很多,優秀的說故事者也不少,但少有人能像尼克這樣,既了解資料,又能引據資料說出令人信服的故事。這是一本必讀佳作。」
──《致富心態》作者摩根.豪瑟
●當資料科學家研究起股市……
「等待抄底好時機」、「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低買高賣」……投資世界充滿了豐富的詞彙、睿智的專家,提出各種穩賺策略。你是不是深感認同,全盤接受?
然而,身兼資料科學家和財富管理專家的尼克.馬朱利表示,這時候,你需要依賴數據與證據,而不是盲信與猜測。因為各種長久存在的看法並不總是對的,不適用於每個人或每種情況。
馬朱利出身普通家庭,上大學前連股票是什麼都不知道,每天擔心錢不夠用,因此對金錢產生嚴重焦慮感,讀過許許多多投資書及文章,並忠實遵循了作法,然而他對未來的恐懼絲毫沒有消失。為了解開金錢的迷團,他拿出身為數據科學家的專業分析股票市場,創辦「金錢與數據部落格」(OfDollarsAndData.com),持續發表以數據分析為基礎的投資理財文章,將看來枯燥的數據化為生動又人人能懂的故事,成為財經界最有特色的部落格。
●持續買進的力量,就像原子習慣一樣強大
他分析了近百年股市數據後,得出的終極答案是──最安全可靠的賺錢方式是「持續買進」,就是這麼簡單!不需要分析公司價值,也不需要判斷是牛市還是熊市。 就像原子習慣一樣,最重要的是「持續做」。 這也就是「成本平均法 」(DCA),即使是上帝也無法擊敗成本平均法的報酬率!
馬朱利以嚴格的數據和證據挑戰已深入人心(但似是而非)的投資假設,結論常與我們的直覺相悖,讓人大感意外,例如:
‧你不該手握現金等逢低買進:你一心等待的低點可能遲遲未來,結果市場持續上揚,錯失了多月(或更久)的複利成長,績效遠遠落後於「盡快買,經常買、持續買」。
‧不買個股,買ETF:根據1926年至 2016 年美國股市的研究,只有4% 的個股表現優於國債(埃克森美孚、蘋果、微軟、奇異和 IBM)。你有信心選到的是 4% ,而不是96%嗎?除非你是選股高手,否則追蹤大盤指數的ETF才適合你。
‧大幅修正是買進的好機會:你不必害怕在牛市裡一買進就下跌。數據指出,投資1920年至2020年間跌幅超過五成的時期,未來年報酬率超過25%!
‧買房是好投資嗎?:在1972 年至2001 年間,把每月繳房貸的錢拿來投資S&P 500指數,並把股息再投資,將能賺到四倍報酬,還不包括買房的稅金、修繕等成本。如果你買房不是為了自住,租房就好。
‧FIRE(財務獨立、早早退休)是辦得到的,但是你不一定要FIRE:沒錯!4% 法則(退休的儲蓄是退休後第一年的預期支出的25 倍)就可以退休,而且研究指出你每年會越花越少,但是你最該想清楚的,不工作,生活裡能找得到哪些意義、維持哪些關係。
《持續買進》針對根深柢固的投資迷思一一破解,包含股票、債券、房地產、儲蓄、卡債、退休帳戶……,立論嚴謹、有理有據,難能可貴地把實證資料講得新鮮有趣、引人入勝,更重要的是提供每個人都務實可行的建議。不論是投資新鮮人或老手,都能從馬朱利的投資概念與方法獲益。
◎本書特色
1.資料科學家╱投資專家二刀流!用數據破解似是而非的投資觀念謬誤
投資不能靠直覺,更不能道聽途說!資料科學家用數據說話,以機智風趣的文章挑戰根深柢固的投資假設(包括要存錢、抄底、買╱租房等迷思),引導讀者客觀思考、一改舊思維,建立正確投資心態和習慣。
2. 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無論牛市、熊市,「持續買進」才能穩紮穩打累積財富!
用數據探索投資的終極答案,跟我們想的不一樣!如果你擁有神一般的預測牛市、熊市能力,似乎應該「逢低買進」,很遺憾,數據告訴我們,逢低買進的績效不如「立刻買、持續買」,因為即早投資、參與股市,複利會發揮想像不到的力量。普通人的致富之路,本來就是這麼簡單。
3.新鮮角度+完整架構,充滿洞見與智慧
本書完整帶出投資觀念與工具,且給予各種財務狀況建議,指出累積財富立即可行的道路,每位投資人都能獲得啟發。

◎專業推薦
股魚╱智富專欄作家
陳逸朴╱「小資YP投資理財筆記」站長
Jenny╱JC財經觀點創辦人
摩根.豪瑟╱《致富心態》作者
詹姆斯.克利爾╱《原子習慣》作者
克莉絲汀.本茲╱晨星公司個人理財顧問
詹姆斯.歐肖內西╱歐肖內西資產管理公司創辦人暨董事會主席

作者簡介

姓名:尼克.馬朱利Nick Maggiulli
黎索茲財富管理公司(Ritholtz Wealth Management)營運長暨資料科學家,畢業於史丹佛大學經濟系,有近十年的財務與經濟分析師經驗,創辦「金錢與數據部落格」(OfDollarsAndData.com)發表財經文章,提供數據分析與個人理財方面的建議,也在《華爾街日報》、CNBC、《洛杉磯時報》等媒體發表投資理財文章。



姓名:李芳齡

譯作超過一百五十本,包括近期出版的《七大市場力量》、《普林斯頓最熱門的電腦通識課》、《貝佐斯新傳》、《領導者的數位轉型》、《AI行銷學》、《貝佐斯寫給股東的信》、《小規模是趨勢》、《複利效應》、《金錢心理學》、《心態致勝》、《機器、平台、群眾》、《區塊鏈革命》。

推薦序∣理財的兩個任務:「認真工作提升儲蓄率」和「認真買、持續買」

股魚╱智富專欄作家

投資理財經常淪為一場投機行為,原因無他,本金不夠、目標太大,就算有了超高的報酬率,也難以累積足夠的資金,而靠著所謂長期「存股」緩慢的成長速度,讓人從熱情轉為失望,最後走向短線交易的戰場。
在各地演講的過程中,常有人問:「沒有錢的話,該怎麼進行投資呢?」,我的腦中會閃過很多的問號,沒錢當然是要去工作賺錢,不然哪來的錢呢?每個人的起步大多相同,透過勤奮工作累積第一桶金、想辦法拉高儲蓄率以加速進程,也有人進一步會記帳來控制金錢流向,減少非必要性浪費。而作者所說的:「最牢靠的致富之道是增加收入、投資於生財資產」,我是很認同的。
從某種角度上來看,個人的收入的增長具有高度價值。在職場中透過職務調整、年資累積或是跳槽等手段,可以讓薪資逐漸成長,以年輕人初入社會由每月4萬元薪資起步來看,相當於年薪52萬〔4萬(12個月薪資+1個月獎金)〕。若要透過投資產生52萬的收入,相當於是一個 52萬╱5%收益率=1,040萬的投資組合。
沒想到吧!初入社會的年輕人相當是千萬級的投資組合,要是每個月薪水再多投入5,000元,就相當於這個投資組合增加到1,170萬。與其在一開始連第一桶金都沒有的狀況就去投資,倒不如透過工作讓薪資增長,效率還來的更好。
而股市有句話說:「本小利大利不大、本大利小利不小」,這就告訴我們,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市場,不管再怎麼努力提升報酬,也難有良好的獲利數字。更進一步來看,本金不夠,則投資的視野也會跟著限縮,難以了解投資策略的真諦。
舉例來說,只有10萬的人進行投資,腦袋想的都是all in。資金有2,000萬的人進行投資,想的是怎麼合理控制風險。一樣的10%震盪,結果實在是差太多了。所以在投資這件事情上,我認為先好好工作,至少有一桶金之後再投資會是一個好的選擇。
在步入市場後,開始面對各種投資的選項,像是個股、債券、黃金、原物料、貨幣、REITs等,一旦開始涉及到價格,難免會想用最低價格來佈局。我常跟學員說:「每個人都想當那個買在最低價的天選之人,事實的結果往往是在等待中蹉跎」。
我說個故事給各位聽聽:曾經有位朋友深信市場終究有大回檔的時候,手中的資金要等到大回檔出現時重壓,讓財富重分配到他身上。在2020年時,這個機會終於出現了――Covid19疫情爆發,全球股市重挫――他難掩興奮的告訴我:「你看,終於讓我等到了!」,我問他那何時要重壓呢?他說道,上次的經驗是市場會重挫後出現短暫回溫,之後再一次下跌且跌得更深時(他以2008年的金融風暴作為範本),才是最佳時機。
後來的故事,我想各位都知道了。並沒有所謂的再一次下跌,在全球央行的聯手降息下,市場迎來V型反轉,股市更是創下新高水準,之後更將這股氣勢延續到了2022年2月後才開始因庫存問題爆發而修正。那位朋友呢?有實現財富重分配了嗎?因為他後來不願意再跟我討論這件事情,就沒了下文。根據我從其他朋友的側面了解,那時他一直在等待再次下跌的修正,眼睜睜的錯過這一次多年難得一見的大行情。
那從這件事情的省思是什麼?那就是不要企圖當那個天選之人,偶爾的幸運並不會一再地出現。而作者也提出了定期投入與每次都買在最低點的比較,定期投入的人輸了嗎?並沒有,持續留在市場、持續買進累積部位所得的獲利更加豐碩。
所以投資是不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呢?這取決於是否有特別的想法(例如只想在最低點all in),如果沒有,其實書中也告訴我們,投資簡單的致勝之道就是「買指數產品少碰個股、持續買進、有閒錢就投入、愈早開始愈好」。看似簡單,執行起來卻不簡單,這就是所謂的知易行難。
無論如何,這本書揭露了許多投資的真相,也告訴我們在每一階段有哪些要注意的想法,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冤枉路!


推薦序∣透過數據來分析投資、充滿說服力的一本書
小資YP╱「小資YP投資理財筆記」站長

從2020年的Covid19疫情開始,世界產生許多變化,尤其是股票市場,許多投資人面臨前所未見的險峻疫情,油然而生的恐慌與害怕蔓延出更多下跌的擔憂,眾多投資者紛紛賣出手中持股,股票市場傾瀉而下。儘管後來市場迎來史上最短暫的熊市,但這些短暫卻深刻的惡夢,讓初入市場的投資人著實慌了手腳,不只如此,經過大印鈔的救市政策,正讓全球市場面臨大通膨的局面,換句話說,無論你是否在過去有參與投資市場的活動,我們正活在一個高通膨的時代。
今年初,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年增率更是來到3%,即便你可能不熟悉這個數字,但我們從日常的食衣住行,深刻體驗到物價上漲的變化,今年的許多固定花費,往往比起過去高出10%以上,假如收入跟不上通膨漲幅,實質購買力將會大幅下降,我們努力辛苦工作,並不希望生活水平逐年下降,因此,抗通膨,是我們需要投資的重要理由之一。
問題是,市面上投資方法千萬種,日常新聞又不時報導投資人輸光了積蓄、抑或是賠光了家產,導致投資理財是多數人想碰觸又害怕的議題。
究竟該如何開始投資呢?
我認為這本《持續買進》可以給予一個明確的方向。此書涉獵的投資理財議題相當廣泛,除了能帶給讀者許多想法與省思之外,有一點更令我欣賞,書中充滿大量的數據圖表論證,在嚴謹的邏輯分析下,比起單純感性的文字,數字更是讓此書充滿說服力。
此書分為理財與投資兩大部分,首先從財富的根源――儲蓄兩字開始,除了告訴讀者應該要存多少錢之外,還分享了其他書籍較少著墨的一點,如何存更多錢的方式:增加收入。比起單純使用省錢的方式加速儲蓄,書中更是說明增加收入所帶來的效益更為顯著。換句話說,作者不只告訴人們關於儲蓄的目標該如何制訂,更提供生活中賺更多錢的方法。
當人們能藉由理財的方式,留下資金替未來的自己儲蓄以及投資時,買下整體市場的指數化投資,拒絕挑選個股,往往是散戶們最佳投資方式。尤其書中提出許多數據佐證,比如SPIVA對於主動選股基金的經理人績效進行分析比較,五年的投資時間,就有75%的基金輸給市場的報酬,四位專業的基金經理就有三位輸給散戶可以輕鬆獲取的市場報酬,實在沒有不選擇指數投資的理由。
然而,指數化投資除了獲取市場平均報酬外,還需要持續地買入持有,背後的涵義是不需要擇時,有錢就買入,這種作法非常違反直覺,對於當初實行指數投資的我來說,也感到不適,但此書的厲害之處,總是會模擬不同情境,透過數字呈現每項決策的優與劣,書中數據更是表明,抄底或是遞延投入的方式,多數是行不通的,盡早投資並且持續地買,才會帶來更好的結果。
人的一生,時間是有限的,當我們將寶貴的時間與精力用於投資,其實這不是投資,而是另一項工作,美好的人生回憶與經驗,是需要時間創造的,本書所闡述的內容,正是實現此目標的方法之一。
如果你不知道該如何踏入理財的領域,如果你想知道如何花費最少的投資時間、將更有價值的時間留給自己去運用,我相信你能從此書中找到答案。

目次

各界推薦
推薦序∣理財的兩個任務:「認真工作提升儲蓄率」和「認真買、持續買」(股魚╱智富專欄作家)
推薦序∣透過數據來分析投資、充滿說服力的一本書(陳逸朴╱「小資YP投資理財筆記」站長)
如何使用本書
前言
第1章∣你該從何處開始?
‧研判你目前的財務處境

第1部∣儲蓄
第2章∣你應該存多少錢?
‧多數儲蓄建議的問題‧決定你能存多少錢‧為什麼你需要存的錢比你以為的還要少?
第3章∣如何存更多錢?
‧個人理財領域的最大謊言‧如何增加你的收入
‧1. 出售你的時間╱專長‧2. 出售一種技能╱服務‧3. 教導他人‧4. 銷售一種產品‧5. 攀爬職場階梯‧想存更多錢,就要像業主一樣思考
第4章∣如何無罪惡感地花錢?
‧1. 兩倍規則‧2. 聚焦於滿足感最大化‧花錢的唯一正確方式
第5章∣生活方式膨脹多少無傷大雅?
‧為什麼儲蓄率高的人必須把更多的加薪額存起來?‧你應該把加薪額的多少部分存起來?‧為何你應該把存下加薪額的50%?
第6章∣你該不該舉債?
‧為什麼負債(甚至是信用卡卡債)未必是壞事?‧何時應該考慮舉債?‧為什麼取得大學文憑多半是值得的?‧舉債的非財務性成本‧舉債作為一種選擇
第7章∣你該租屋還是買房?
‧買屋的成本‧租屋的成本‧購屋作為投資‧購屋的重點不是要不要買,而是何時買‧購屋的適當時間
第8章∣如何存錢以支付頭期款(及其他的大額購買)?
‧債券形式的儲蓄優於現金形式嗎?‧若存錢的時程得超過兩年呢?‧股票形式的儲蓄優於債券形式的儲蓄嗎?‧為什麼時程是最重要的因素?
第9章∣你何時可以退休?
‧4%法則‧為什麼退休後的支出減少?‧跨越點法則‧退休後更大的煩惱

第2部∣投資
第1 0 章∣為何你應該投資?
‧1. 為將來的你自己而儲蓄‧2. 抗通膨,維持你的財富的購買力‧3. 以財務資本取代你的人力資本
第1 1 章∣你應該投資什麼?
‧股票‧債券‧投資性房地產‧不動產投資信託‧農地‧小型企業╱加盟店╱天使投資‧權利金‧你自己的產品‧黃金、加密貨幣、藝術品等等呢?‧最後總結
第1 2 章∣為什麼你不該買個股?
‧不建議挑選個股的財務論證‧不建議挑選個股的存在論證‧追蹤你的選股績效(或純粹為了好玩而這麼做)
第1 3 章∣你應該多早開始投資?
‧多數市場在大多數時候是走揚的‧何以未來可能出現更好的價格(以及為何你不該等待它們)?‧現在投資,抑或分批漸進投資?‧非股票的其他種類資產呢?‧風險呢?‧把尚待投資的錢拿來投資國庫券,有差嗎?‧需要理會估值嗎?‧最後總結
第1 4 章∣為何你不該等到逢低才買進?
‧了解逢低買進如何奏效‧總結‧上帝仍是最終的贏家
第1 5 章∣為什麼投資靠運氣?
‧你的出生年如何影響你的投資報酬‧為什麼報酬順序也有影響‧結尾最重要‧身為投資人,如何減輕壞運氣造成的影響?
第1 6 章∣為何你不該害怕市場波動?
‧入場費‧沒有神奇的精靈
第1 7 章∣如何在危機時期買進?
‧為什麼市場崩盤是買進的機會?‧改變對於漲勢的思考方式‧那些不快速復原的市場呢?
第1 8 章∣你應該在何時賣出?
‧馬上賣,或是漸進賣?‧再平衡投資資產組合有何好處?‧你應該多久做一次再平衡?‧更好的再平衡方法‧擺脫一個集中(或持續虧損)部位‧投資的目的
第1 9 章∣你的投資資產應該放在何處?
稅務的多變性質‧Roth 401(k),抑或傳統401(k) ?‧簡化選擇傳統401(k)抑或Roth 401(k)的決定‧思考未來的稅率‧什麼情況下較宜選擇傳統401(k) ?‧什麼情況下較宜選擇Roth 401(k) ?‧為何不兩者皆用?‧量化分析使用退休儲蓄帳戶來進行投資的稅負利益‧為何你或許不該把你的401(k)最大化?‧投資資產歸屬帳戶的最佳安排
第2 0 章∣為何你永遠都不覺得自己有錢?
‧我不富有,他們才富有‧為何就連億萬富翁也不覺得自己有錢?
第2 1 章∣最重要的資產
‧愚公移山‧我們以成長股展開人生,以價值股終結人生
結論∣持續買進法則
致謝
註釋

書摘/試閱

【前言】
我去世的祖父對賽馬賭博上癮,小時候,他常帶我去洛杉磯郡農業博覽會(Los Angeles County Fair)觀看良種馬,看那些名為「偉壯馬克」、「越獄」等等的駿馬在跑道上奔馳。我後來才知道,我當時看到的那種狂野娛樂,其實是困頓了我祖父一生的賭博。
他的賭癮始於賽馬,但最終推進至賭牌,二十一點,百家樂,牌九……,你說得出來的賭牌種類,他全玩過,其中有些我從未聽過,但他熟稔得很。而且,他下賭注的樣子,彷彿他賭技高超,毫不手軟,一把25美元, 50美元,有時75美元,大把大把的錢揮霍在賭牌上。
你得知道一點,當時,我祖父已經退休了,和他的母親(也就是我的曾祖母)同住,吃住都是她在付錢。我祖父55歲時退休,一開始,每個月領1,000美元退休金,七年後開始領社會安全福利金,每個月增加了1,200美元的收入。
儘管每個月有2,200美元的收入,且幾乎沒生活成本,但2019年5月過世時,他名下沒有任何資產。二十六年的退休生活,他全都在賭博中揮霍掉了。
若我祖父把一半的退休金(他在賭博中揮霍掉的錢)投資於美國股市呢?他過世時,將是百萬富翁。就算把半數的退休金揮霍在賭桌上,但另外半數的錢投資於股市,這投資成長仍然可以為他創造財富。
儘管,他的投資有相當大的部分將是在美國股市史中最糟糕的時期之一(2000年至2009年期間)做出的,這並不會對他的投資財富累積造成多少影響,不會改變他創造可觀財富的事實。我祖父可以藉著持續每月投資來抵銷賭債,創造財富。你或許沒有嚴重的賭博癮,但遵循這個理念,你也可以創造財富。
祖父去世的幾年前,我偶然間發現這概念,這概念只有三個字,卻能使你致富:Just Keep Buying(持續買進就對了)。這是改變我的人生的座右銘。
‧三個字的頓悟
從小到大,我對金錢或如何賺錢沒有概念。我不知道「summer」這個字也可以當動詞(度夏,避暑),我不知道「股利、股息、紅利」是什麼,哎呀,此生至今的泰半時間,我一直以為時時樂(Sizzler)和紅龍蝦(Red Lobster)是高檔餐廳呢!
我的父母是辛勤的勞工,但他們都是大學中輟生,從未學過投資,所以,我也沒學過。事實上,上大學後,我才真正了解到股票是啥。
不過,學習投資並不足以解決我的財務問題,因為我雖接受良好的教育,大學畢業後,我的理財生活仍然充滿不確定性及壓力,我質疑近乎我所作的每一個財務決策。
我該投資於什麼?我的儲蓄率夠嗎?我應該現在買進,還是繼續觀望、等候?
到了二十多歲,我仍然對財務緊張兮兮,此時的我已經是完全的成年人了,展開了職涯,掌控自己的生活,但我仍然無法讓腦海中的聲音安靜下來,我對於錢的不確定感依舊困擾著我。
於是,我開始閱讀我能找到的所有關於錢和投資的東西。我流連於線上論壇,閱讀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每一封致股東信,鑽研晦澀難懂的財金史書的註解。這些很有幫助,但我仍然不確定接下來該做什麼。
2017年初,我決定開始撰寫有關於個人理財與投資的文章,想藉此強迫自己去搞懂這些東西。
過沒多久,我看到凱西.內斯泰(Casey Neistat)的一支YouTube影片,這改變了一切。
這支影片標題為「幫我贏得300萬個訂閱戶的三個字」,講述內斯泰如何使用YouTube頻道經營者羅曼.艾伍德(Roman Atwood)給他的三字建議,使他的頻道成長至擁有300萬個訂閱戶。這三個字是:Just Keep Uploading(繼續上傳影片就對了)。雖然,內斯泰談的是如何壯大YouTube頻道粉絲群,但我立刻看出這道理可應用於投資與創造財富。
看到這支影片的幾週前,我對美國股市做了一些研究與分析,發現一個真理:想創造財富,不必在意該在何時購買美國股票,只要買,並且持續買,就行了。市場估值高或低,處於牛市或熊市,這些都不打緊,持續買進就對了。
把這個洞察和內斯泰的YouTube影片建議結合起來,便誕生了「持續買進就對了」這句箴言。奉行這個理念將能使你的財務大大好轉。
‧積極的平均成本法
我說的是持續買進多種多樣的生財資產(income-producing assets)。我所謂的生財資產,指的是那些你期望在長遠的未來能為你產生收入的資產,那些收入可能直接支付給你,還能傳承給後輩。這類資產包括股票、債券、不動產等等,但策略細節並不是非常重要。
何時買,買多少,或買什麼,這些其實不是很重要,重點在於持續買進。這概念似乎很簡單,的確,因為它就是很簡單,把投資的錢變成一種像是支付你的租金或房貸的習慣。把購買投資資產變成如同買食物,且經常這麼買。
這種方法的正式名稱是「平均成本法」(dollar-cost averaging,簡稱DCA),亦即長期、定期購買資產。平均成本法和持續買進的唯一差別是,後者有內建的心理動機。
持續買進是一種積極的投資法,讓你輕鬆容易地創造財富。你可以把它想成在山丘上向下滾雪球,持續買,看著雪球愈滾愈大。
事實上,現在開始持續買進,比以往史上的任何時候都更為容易。為什麼?因為若你在二十年前實行這建議,這一路下來,累積的費用和交易成本將相當可觀。1990年代,每筆交易得花8美元的費用,持續買的話,很快就累積了昂貴費用。
但情況已經改變了。現在有許多免費交易的大型投資平台,可以投資零股,很便宜地多樣化分散風險,這使得「持續買進」這種方法享有空前的優勢。
現在,你可以購買一股的S&P 500指數型基金,讓每一家美國的大型上市公司的所有員工為你賺錢,使你變得更富有。若你購買的是國際指數型基金,那就是世界其他地方的所有或大多數上市公司也在為你賺錢。
只需少少的錢,你就能擁有人類文明的未來經濟成長大餅的一小塊,經濟成長將讓你世世代代創造財富。這並非純粹是我個人的見解,有超過一世紀、來自各地區、各種資產類別的歷史資料可資佐證。
‧解答個人理財的常見疑問
當然啦,「持續買進就對了」只是你的理財旅程的開端,它雖簡單,但我知道,光是這幾字箴言並不足以解答你在理財旅程中將出現的所有疑問,所以,我撰寫了這本書。
我將在本書中回答個人理財與投資領域中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每一章深入探討一個主題,並提供可行的訣竅,你馬上就能應用在你的理財生活中。
最重要的是,這些疑問的解答是有資料和實證作為根據的,不是純粹的信念及推測。不過,這也意味著我的結論將和某些主流的理財建議背道而馳,某些結論甚至可能令你大感意外。
舉例而言,我將在後續各章解釋:
• 為什麼你需要存的錢比你以為的還要少;
• 為什麼信用卡卡債未必是壞事;
• 為什麼繼續存錢,等到逢低才買進,並不是一個好建議;
• 為什麼你不該購買個股,以及為什麼這跟個股表現比大盤表現差無關;
• 為什麼重大的市場回檔修正通常是買進的好時機。
我的目的並非要刻意引發爭議,而是要使用資料來挖掘真相,不論真相是什麼。
本書提出有資料佐證而可靠的存錢及創造財富的方法,遵循本書建議的策略,你將能更明智的行動,過更富有的生活。
我們首先探討「你該從何處開始?」,我將在第一章說明,你應該根據目前的財務狀況來決定你現在應該把重點放在存錢還是投資。

【摘錄1】第14章_為何你不該等到逢低才買進?――就連上帝也贏不了平均成本法
首先來玩個遊戲。
想像你穿越回到了1920年和1980年之間的某個時點,你必須在接下來40年投資於美國股市,你有兩種投資策略可以選擇:
1. 平均成本法(dollar-cost averaging):接下來40年,你每月投資100美元。
2. 逢低買進(buy the dip):你每個月存100美元,只在股市下跌時才買進。凡是市場不是在歷史新高時,都可稱為低點(dip)。不過,我要把這第二種策略變得更好,你不僅逢低買進,我還讓你變成全知的上帝,你知道市場何時會來到介於任何兩個歷史新高點之間的絕對底部,這將確保當你逢低買進時,總是買到最低價格。
這遊戲的唯一規定是,你不能進進出出股市,一旦作出一筆購買,你必須一直持股到這期間的終點。
你選擇哪種策略:平均成本法,或是逢低買進?
邏輯上,逢低買進似乎不可能虧損。若你知道何時是底部,你總是能買到兩個歷史新高點之間那段期間的最便宜價格。
但是,若你真的採行這策略,你將會看到,在1920年和1980年之間的任何一個時點開始投資的話,在所有的40年投資期當中,有超過70%的時候,逢低買進策略的績效將比平均成本法策略的績效差。儘管你知道市場何時會觸底,這結論依然成立。
就連上帝也贏不了平均成本法!
為什麼?因為只有當你知道一個市場大跌即將來臨、且你能算準它到來的時間時,逢低買進策略才能奏效。
問題是,市場大跌不常發生,在美國股市史上,大跌只發生於1930年代、1970年代、及2000年代,這算是罕見了。這意味的是,逢低買進策略只有很小的機會能贏過平均成本法策略。
在逢低買進策略能擊敗平均成本法策略之時,你還需要像上帝般無懈可擊地抓住時機,錯過底部兩個月,逢低買進策略擊敗平均成本法策略的可能性就從30%降低至3%。
我也不費口舌勸說你相信我的話,我們來深入細節,用歷史資料來驗證為什麼這是真的。
‧了解逢低買進如何奏效
首先,為熟悉逢低買進策略,我們考慮1996年1月至2019年12月這24年期間的美國股市。我在<圖表14-1>中畫出這24年期間的S&P 500(包含股利,經過通膨調整),並以灰點標示歷史新高點。
接著,我在完全相同的圖上以黑點標示市場的每一個低點(這裡的低點,定義為兩個歷史新高點之間的最大下跌,亦即兩個歷史新高點之間的最低點),這些低點是逢低買進策略的購買點,參見<圖表14-2>。
如<圖表14-2>所示,低點(黑點)發生於任何兩個歷史新高(灰色點)之間的最低點。這段期間,最顯著的低點發生於2009年3月(2010年之前那個孤單的黑點),這是自2000年8月的市場新高點後的最低點。
但是,你也會注意到,有許多較不那麼顯著的低點坐落在兩個歷史新高點之間。這些低點群集於牛市期間(1990年代中期至末期,以及2010年代中期)。
為了把逢低買進策略的操作視覺化,我畫出此策略在1996年至2019年這段期間的投資額及其現金餘額,如<圖表14-3>所示。
此策略每次入市時(<圖表14-3>中的黑點),投資人手上的現金餘額(灰色區塊)就會趨向零,投資金額上升。2009年3月時,這情形最為明顯,經過近九年的現金儲蓄,逢低買進策略在股市中投資了10,600美元。
把逢低買進策略和平均成本法策略的資產組合價值拿來相較,你將看到逢低買進策略在2009年3月買進時,開始贏過平均成本法策略,參見<圖表14-4>。在<圖表14-4>中,黑點代表逢低買進策略作出投資之時。
若你想了解何以2009年3月的這筆購買如此重要,我們可以看看平均成本法策略的每一筆購買在這段投資期間終了時成長為多少,我把它繪製成<圖表14-5>,並在其中標示逢低買進策略的購買點,兩相對照比較。在<圖表14-5>中,每一個灰色直條代表100美元的購買到了2019年12月時成長為多少。
例如,1996年1月的100美元購買,到了2019年12月時,成長至超過500美元。此圖表中的黑點代表逢低買進策略的購買點。
從<圖表14-5>可以看出逢低買進策略在2009年3月的購買的報酬有多大,因為在2009年3月,每100美元的投資,到了2019年12月時,將成長至近450美元(<圖表14-5>中那個接近2010年時高聳的單一黑點)。當時,逢低買進策略投資了10,600美元!
<圖表14-5>還顯示了值得注意的另外兩點:
1. 平均來說,較早的投資成長得更多(複利的力量!)。
2. 一些月份(例如2003年2月,2009年3月)的投資,其成長明顯高於其他月份。
把這兩點結合起來,意味的是,當大的低點發生於這段期間更早之時,逢低買進策略將贏過平均成本法策略。
最好的例子是1928年至1957年期間(參見<圖表14-6>),這期間有美國股市史上最大的低點(發生於1932年6月)。
在1928年至1957年期間,逢低買進策略的績效非常優異,因為它很早就買在了史上最大的低點(1932年6月)。在1932年6月的市場底部,每投資100美元,到了1957年將成長為4,000美元(經過通膨調整後)!美國股市史上,沒有任何其他時期能與之媲美,而且是差遠了。
寫到這,我知道,有人可能會覺得奇怪,好像我在試圖推銷逢低買進策略。不是的,逢低買進策略之所以在1996年至2019年和1928年至1957年這兩個期間表現優異,係因為這兩個期間恰好是持續很長的大熊市。
若我們把時間軸拉得更長,逢低買進策略在大多數時候未能贏過平均成本法策略。<圖表14-7>顯示在所有的40年投資期,逢低買進策略的績效相對於平均成本法策略的績效的優勝率,這裡的「優勝率」(outperformance)的定義是:逢低買進策略的投資資產組合最終價值除以平均成本法策略的投資資產組合最終價值。
當逢低買進策略的投資資產組合最終價值高於平均成本法策略的投資資產組合最終價值時,落在<圖表14-7>中的0%線之上;當逢低買進策略的投資資產組合最終價值低於平均成本法策略的投資資產組合最終價值時,落在0%線之下。在所有的40年投資期當中,有超過70%的時候,逢低買進策略的績效比平均成本法策略的績效差(亦即落在0%線之下)。
從<圖表14-7>可以看出,自1920年代開始,逢低買進策略表現得很好(這是由於1930年代的大熊市),投資資產組合的最終價值比平均成本法策略高了20%。但是,過了1930年代的大熊市,它的表現就沒那麼好了,而且持續變差。逢低買進策略的績效表現最差(相對於平均成本法策略)的一年發生於1974年熊市之後,亦即從1975年開始投資的40年投資期。
逢低買進策略在這段40年投資期(1975年至2014年)的績效表現尤其糟糕,因為它錯過了出現於1974年的探底。自1975年開始,美國股市的下一個歷史新高點要到1985年才出現,這意味的是,直到1985年之後,才會出現此策略能夠入市購買的低點。
因為這個對逢低買進策略而言很不幸的時機,平均成本法策略得以輕易地勝出。<圖表14-8>顯示這兩種策略在1975年後的所有40年投資期的最終績效表現(投資資產組合的最終價值),黑點代表逢低買進策略的購買點。
從<圖表14-8>中可以看出,平均成本法策略很早就開始領先逢低買進策略,並且一路領先到最後。儘管這段期間出現了逢低買進策略可以進場購買的一些大低點,但這些大低點發生在這段期間的較後面,能讓複利力量發揮作用的時間較短。
把平均成本法策略在這段期間的每筆購買的最終成長繪出來,再標示逢低買進策略在這段期間的購買點,兩相對照,就能更清楚地看出這點,參見<圖表14-9>。
不同於1928年至1957年和1996年至2019年這兩段期間的模擬,在1975年至2014年這段期間的模擬中,逢低買進策略沒有在此期間的早期買到大低點的機會。雖然,它在2009年3月的低點進場購買,但這低點發生在40年投資期的太後面,無法提供足夠助力,幫助它贏過平均成本法策略的績效。
這顯示,縱使有完美的資訊,逢低買進策略通常輸給平均成本法策略。因此,若你一直抱著現金,冀望在下一個底部購買,你的投資報酬可能不如儘快購買。
為什麼?因為你一直等待你鍾愛的低點,但它可能遲遲未來,結果,市場持續上揚,你錯失了多月(或更多時間)的複利成長,遠遠落後。
逢低買進策略的更大問題是,截至目前為止,我們一直假設你精確地知道市場底部何時到來,但現實中,你永遠無法確知這個,你永遠不會有完美市場擇時的先見之明。
我做了一個變化版的逢低買進策略模擬,模擬這策略錯過底部兩個月,你猜結果如何?僅僅錯過兩個月,就有97%的時候,此策略的投資績效輸給平均成本法策略!也就是說,縱使是對市場底部的預測能力還不錯、能夠在預測絕對底部時間點上只有前後兩個月誤差的人,長期的投資績效仍然會輸。
‧總結
本章的主要目的是重申:持續存錢以期逢低買進,最終是徒勞無益。若你持續買,報酬會遠遠更好。而且,如前章所述,通常來說,儘早投資勝過較晚投資。匯總後得出不可否定的結論:
你應該儘早投資,且儘量經常投資。
這是「持續買進就對」的核心理念,任何時空皆是如此。
舉例而言,若你在1926年的任何一個月開始購買廣泛的一籃子美國股票,並且在接下來十年持續買,有98%的機會將擊敗坐與擁現金,有83%的機會將擊敗五年期國庫券。更重要的是,這麼做,你的錢將獲得10.5%的報酬。
若你對1970年後的一群全球股票做相似的分析,你會發現,10年的投資期,你擊敗坐擁現金的可能性為85%,報酬率約8%。
在這兩個例子中,創造財富的方法相同:持續買進就對了。
畢竟,連上帝都贏不了平均成本法,你的勝算有多大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16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