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的高處,亞瑟.本森日常觀察隨筆:無聲即是一切快樂的根源,美好在平凡中悄然綻放
商品資訊
ISBN13:9786263574397
替代書名:The Silent Isle
出版社:崧燁文化
作者:亞瑟.本森
譯者:王少凱
出版日:2023/06/21
裝訂/頁數:平裝/322頁
規格:23cm*17cm*1.8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有時內心會升起一股情感,無法用任何具體事物比喻,
它毫無預警地湧上心頭,人們卻難以透過文字描摹,
好似一種過去的印象,突然與今日的經驗串聯起來了。
並不一定要宣之於口,只要天地間有一處靜謐之地,
讓當事者不受世俗干擾,令旁觀者停止過分指教,
單純而美好就能恆久持續,隨時點綴在生活的左右。
亞瑟.本森「沉默」心靈隨筆集,簡單愜意即是幸福的所有!
【寂靜小島――遠離水的喧囂與浮華】
這座小島擁有廣袤的平原,在上面踏上的每一步彷彿都提醒著你:它那輕柔綿軟的土壤蜿蜒不斷地奔向綠意縈繞的山川;山腳下那片高低起伏、綠波蕩漾的牧場,古老的榆樹以及那片單調平淡的平原,都各具特色,卻又相映成趣。
焦渴與期盼之心固然可以將忙碌運送到任一地方,但要讀到這綠意掩映下的幽靜生活中的匆忙與緊張,不啻於在講述一個單調無聊的故事。這是一片何等寂靜之地啊!在這裡,生活傾吐了自己的聲音,比我在任何地方所聽到的聲音都更具特色和價值。
【環境的犧牲品VS性格的受害者】
有一點,注定會成為人們的目標,那就是安然地直面經歷,無論甜美還是苦澀,都要對其進行嚴厲地質詢,只為明白它真正的意義。遺忘過去,分散心神,遊戲心靈,忘記熱病般時斷時續的悲痛,會有一定的效果;但這好比塗抹了麻藥和止痛劑,不但麻木了自己,也拖沓了人生。
【思想為何受限?談人類創作的瓶頸】
對人類憧憬的局限性有其醜陋的一面,因為這種膚淺的熱情經常伴隨著對人的極度強烈的仰慕,反而會削弱和毒害我們的仰慕之情;於是,我們想的不再是表演有多麼完美,想的卻是怎樣才能打動和震撼他人,引起他人的嫉妒或羨慕。
通常而言,成功的作家不會感激自己交上了好運,雖然好運讓他們能夠意識到他人無法意識到的東西;相反,他們往往會把功勞歸功於自己能夠率先創造了這個好運。
〔本書特色〕
本書為英國散文家亞瑟.本森的隨筆集,主題涵蓋了人生、文學、情感等多個方面,作者透過文字表達對生活的細膩觀察,也針對社會現象、宗教儀式等提出了批判,全文展現一股超然灑脫的快活感。人生而自由,於創作上更不應該受到束縛,本森將思想化作一篇篇優美小品文,為讀者呈上心靈最美好的一面。
它毫無預警地湧上心頭,人們卻難以透過文字描摹,
好似一種過去的印象,突然與今日的經驗串聯起來了。
並不一定要宣之於口,只要天地間有一處靜謐之地,
讓當事者不受世俗干擾,令旁觀者停止過分指教,
單純而美好就能恆久持續,隨時點綴在生活的左右。
亞瑟.本森「沉默」心靈隨筆集,簡單愜意即是幸福的所有!
【寂靜小島――遠離水的喧囂與浮華】
這座小島擁有廣袤的平原,在上面踏上的每一步彷彿都提醒著你:它那輕柔綿軟的土壤蜿蜒不斷地奔向綠意縈繞的山川;山腳下那片高低起伏、綠波蕩漾的牧場,古老的榆樹以及那片單調平淡的平原,都各具特色,卻又相映成趣。
焦渴與期盼之心固然可以將忙碌運送到任一地方,但要讀到這綠意掩映下的幽靜生活中的匆忙與緊張,不啻於在講述一個單調無聊的故事。這是一片何等寂靜之地啊!在這裡,生活傾吐了自己的聲音,比我在任何地方所聽到的聲音都更具特色和價值。
【環境的犧牲品VS性格的受害者】
有一點,注定會成為人們的目標,那就是安然地直面經歷,無論甜美還是苦澀,都要對其進行嚴厲地質詢,只為明白它真正的意義。遺忘過去,分散心神,遊戲心靈,忘記熱病般時斷時續的悲痛,會有一定的效果;但這好比塗抹了麻藥和止痛劑,不但麻木了自己,也拖沓了人生。
【思想為何受限?談人類創作的瓶頸】
對人類憧憬的局限性有其醜陋的一面,因為這種膚淺的熱情經常伴隨著對人的極度強烈的仰慕,反而會削弱和毒害我們的仰慕之情;於是,我們想的不再是表演有多麼完美,想的卻是怎樣才能打動和震撼他人,引起他人的嫉妒或羨慕。
通常而言,成功的作家不會感激自己交上了好運,雖然好運讓他們能夠意識到他人無法意識到的東西;相反,他們往往會把功勞歸功於自己能夠率先創造了這個好運。
〔本書特色〕
本書為英國散文家亞瑟.本森的隨筆集,主題涵蓋了人生、文學、情感等多個方面,作者透過文字表達對生活的細膩觀察,也針對社會現象、宗教儀式等提出了批判,全文展現一股超然灑脫的快活感。人生而自由,於創作上更不應該受到束縛,本森將思想化作一篇篇優美小品文,為讀者呈上心靈最美好的一面。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亞瑟.本森(Arthur Benson,1862~1925),英國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作家,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的第28屆院長。曾就讀於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並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莫德林學院講授英國文學,先後出任格雷欣學校校長和莫德林學院院長。雖然身患躁鬱症,本森仍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和多產作家,詩歌和散文著述頗豐。他在人生最後的20年間每天堅持寫日記,總字數高達400萬,為世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產。
譯者簡介
王少凱,外語學院教學院長、教授、劍橋商務英語(BEC)考官。先後發表論文18篇。作品:《人民vs個人》、《美國唯一漢語總統赫伯特.胡佛》、《贏法,扭轉人生的32條金律》、《祭壇之焰,亞瑟.本森日記集》等。
亞瑟.本森(Arthur Benson,1862~1925),英國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作家,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的第28屆院長。曾就讀於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並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莫德林學院講授英國文學,先後出任格雷欣學校校長和莫德林學院院長。雖然身患躁鬱症,本森仍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和多產作家,詩歌和散文著述頗豐。他在人生最後的20年間每天堅持寫日記,總字數高達400萬,為世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產。
譯者簡介
王少凱,外語學院教學院長、教授、劍橋商務英語(BEC)考官。先後發表論文18篇。作品:《人民vs個人》、《美國唯一漢語總統赫伯特.胡佛》、《贏法,扭轉人生的32條金律》、《祭壇之焰,亞瑟.本森日記集》等。
序
序言
記錄和傳遞某一印象,如對某個建築或地方的印象,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對某一特定地點的景物進行描繪,這樣既可以縱覽景物的全貌及其藝術之美,又可借助於午後或黃昏的陽光,盡享周圍的景致,感知它那勻稱和諧的輪廓。另一種方式,就是不斷地變換方位,從不同的角度對景物進行描繪,記錄下它的每一細節,每個精妙的姿態,每一獨具匠心的創意與特色。這種方式可以令我們更好地了解景物與眾不同的氣質、變幻萬千的形貌、風情萬種的姿態、嬌柔敏感的秉性,乃至於它的缺陷與不足。但問題的關鍵在於,你到底喜歡的是現實中的景物,還是理想中的景物?因此,這裡闡述的方法,既無可比之處,又無主次之分。藝術家從不選擇方法,因為他自己就是方法。這本書是一種嘗試,更確切地說,是歷經百次嘗試之後錘鍊的作品,它從一個簡單的角度白描生活中的細節,無意於遵循某種理論,也無意於尋找確切的答案,更無意於依據個人偏好而去刻意的忽略什麼。作者從始至終都只有一個想法,就是要描繪出自己決心要表達的真情實感。我選擇了一種生活,一種當時自認為健康、節制而簡樸的生活,告別了之前那種複雜、忙碌而機械的生活。這種選擇絕不是對沿習的背叛,而僅是出於一種顯而易見的信念:傳統習慣並不一定會帶來滿足。不做出全方位的思考,就不會有具體的收穫。坦白地講,我並不打算逃避自己身為自然人所應負的責任。假若相信自己有能力肩負起重任並從中獲益,我希望自己不放棄這種責任。只是我彷彿過久地負載了這種責任,再也無心探尋其中的奧祕了。重新翻開這本書,大部分的內容雖然已不再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但卻真真切切地凝粹於我的生活,對這些文字我已如對《愛麗絲鏡中奇遇》(Through the Looking-Glass)中白衣騎士的駿馬一樣熟稔,它們的存在只為了防止不虞的發生。我只想過一種自己突然間領悟到的那種簡單愜意的生活,這種生活雖非完美無暇,卻建立在簡樸和理性的基礎之上。
我是以一種悠閒的心態寫這本書的。就像一個人,在長時間的伏案辛勞之後,終於放鬆下來,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信步來到風景如畫的異域小鎮,此時的心神怡然,溢於言表;這時,景致、聲音和瑣事如果都能帶上敏銳而微妙的氣息,讓我回到無憂無慮、懵懂無知的童年,無所事事地恣意逍遙,那麼,我就已心滿意足;我只需盡情享受生活中的美酒佳餚,而不必繼續徒勞麻木地吸吮寡然無味的生活。我無意將自己的精力浪費在喧囂的生活之中,也不願品味勾心鬥角和追名逐利所帶來的亢奮和狂喜,哪怕有人認為這些象徵著精力旺盛、生機勃勃的生命,我也根本不會因此而帶上偽裝虛與委蛇。坦白來說,我不是很在意別人對我的這種評價;似乎長久以來,我就是過於溫順聽話了。這次,雖不希望斬斷一切世俗糾葛,但我想,也許該是時候大膽的冒險一次了:找一個無人的角落,捧上一本好書,好好地享受一下「逝者如斯」的感覺。談到人生的責任時,大多數人都喜歡誇誇其談;談及享受時,也毫不含糊,極力推崇,並喜歡從哲學的角度對自己的選擇加以偽證。追根究柢,他們喜歡享樂,沒有了享樂,就會感覺生活寡然無趣。我想,我也有權利擁有一種樂趣,尤其是當追求這種樂趣並沒有給任何人造成不便的情況下。
這種選擇,明智也好,愚蠢也罷,皆有脈可尋,其結果也終將大白於天下,但我絕不放棄自己的信念。我認為,也堅信,許多人還沿襲著舊有的生活,是因為他們過於尊重傳統,沒有與之一刀兩斷的勇氣。我認識一些才華出眾之人,他們非但不認可自己的價值,反而會因偶爾的懶散自由而自責不已。在我看來,那些空出時間傾聽交流之人,那些懂得享受並願幫助他人學會享受之人,遠比那些整日穿梭於各種會議和演講之間的人為世界做出的貢獻更大,因為後者從事的碎雜之事,十之八九做不好。
總之,以上所言就是我的所見、所感、所為,此次嘗試不是一場規模宏大的盛典,只是一段波瀾不驚的生活,我發現生活並感知生活,也願意將之付諸筆下。
記錄和傳遞某一印象,如對某個建築或地方的印象,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對某一特定地點的景物進行描繪,這樣既可以縱覽景物的全貌及其藝術之美,又可借助於午後或黃昏的陽光,盡享周圍的景致,感知它那勻稱和諧的輪廓。另一種方式,就是不斷地變換方位,從不同的角度對景物進行描繪,記錄下它的每一細節,每個精妙的姿態,每一獨具匠心的創意與特色。這種方式可以令我們更好地了解景物與眾不同的氣質、變幻萬千的形貌、風情萬種的姿態、嬌柔敏感的秉性,乃至於它的缺陷與不足。但問題的關鍵在於,你到底喜歡的是現實中的景物,還是理想中的景物?因此,這裡闡述的方法,既無可比之處,又無主次之分。藝術家從不選擇方法,因為他自己就是方法。這本書是一種嘗試,更確切地說,是歷經百次嘗試之後錘鍊的作品,它從一個簡單的角度白描生活中的細節,無意於遵循某種理論,也無意於尋找確切的答案,更無意於依據個人偏好而去刻意的忽略什麼。作者從始至終都只有一個想法,就是要描繪出自己決心要表達的真情實感。我選擇了一種生活,一種當時自認為健康、節制而簡樸的生活,告別了之前那種複雜、忙碌而機械的生活。這種選擇絕不是對沿習的背叛,而僅是出於一種顯而易見的信念:傳統習慣並不一定會帶來滿足。不做出全方位的思考,就不會有具體的收穫。坦白地講,我並不打算逃避自己身為自然人所應負的責任。假若相信自己有能力肩負起重任並從中獲益,我希望自己不放棄這種責任。只是我彷彿過久地負載了這種責任,再也無心探尋其中的奧祕了。重新翻開這本書,大部分的內容雖然已不再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但卻真真切切地凝粹於我的生活,對這些文字我已如對《愛麗絲鏡中奇遇》(Through the Looking-Glass)中白衣騎士的駿馬一樣熟稔,它們的存在只為了防止不虞的發生。我只想過一種自己突然間領悟到的那種簡單愜意的生活,這種生活雖非完美無暇,卻建立在簡樸和理性的基礎之上。
我是以一種悠閒的心態寫這本書的。就像一個人,在長時間的伏案辛勞之後,終於放鬆下來,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信步來到風景如畫的異域小鎮,此時的心神怡然,溢於言表;這時,景致、聲音和瑣事如果都能帶上敏銳而微妙的氣息,讓我回到無憂無慮、懵懂無知的童年,無所事事地恣意逍遙,那麼,我就已心滿意足;我只需盡情享受生活中的美酒佳餚,而不必繼續徒勞麻木地吸吮寡然無味的生活。我無意將自己的精力浪費在喧囂的生活之中,也不願品味勾心鬥角和追名逐利所帶來的亢奮和狂喜,哪怕有人認為這些象徵著精力旺盛、生機勃勃的生命,我也根本不會因此而帶上偽裝虛與委蛇。坦白來說,我不是很在意別人對我的這種評價;似乎長久以來,我就是過於溫順聽話了。這次,雖不希望斬斷一切世俗糾葛,但我想,也許該是時候大膽的冒險一次了:找一個無人的角落,捧上一本好書,好好地享受一下「逝者如斯」的感覺。談到人生的責任時,大多數人都喜歡誇誇其談;談及享受時,也毫不含糊,極力推崇,並喜歡從哲學的角度對自己的選擇加以偽證。追根究柢,他們喜歡享樂,沒有了享樂,就會感覺生活寡然無趣。我想,我也有權利擁有一種樂趣,尤其是當追求這種樂趣並沒有給任何人造成不便的情況下。
這種選擇,明智也好,愚蠢也罷,皆有脈可尋,其結果也終將大白於天下,但我絕不放棄自己的信念。我認為,也堅信,許多人還沿襲著舊有的生活,是因為他們過於尊重傳統,沒有與之一刀兩斷的勇氣。我認識一些才華出眾之人,他們非但不認可自己的價值,反而會因偶爾的懶散自由而自責不已。在我看來,那些空出時間傾聽交流之人,那些懂得享受並願幫助他人學會享受之人,遠比那些整日穿梭於各種會議和演講之間的人為世界做出的貢獻更大,因為後者從事的碎雜之事,十之八九做不好。
總之,以上所言就是我的所見、所感、所為,此次嘗試不是一場規模宏大的盛典,只是一段波瀾不驚的生活,我發現生活並感知生活,也願意將之付諸筆下。
目次
序言
空氣的聲音
無意義的工作
放錯的良心
同情
清晰的視野
生活的快樂
小說
當代愛情
自我意識下的愛情
愛情禮物
愛情與激情
超然的愛情
熱情
忍耐力
煩惱
誤解
上帝之心
付出
遺傳
責任
建議
標準
憧憬
靈魂與軀體
靈魂的軌跡
禮拜儀式
教條主義
靈性
悲情
信任
忍耐力
如火的獻祭
獨處
審慎的思考
自我約束
浪漫
祕密
回憶
社交
簡樸
交付終稿
年齡與詩情
朝聖
清晨的露珠
友誼之所
告別
象徵意義
悲情與矯情
夢魘
敬仰
效仿
罪惡感
良心
希臘精神
當代精神
厭惡
譴責
稗子
自我提升
忘我
美之品格
隱私
袒露心聲
藝術的發展
詩歌的未來
華特.惠特曼
自知之明
藝術生命
藝術理想
藝術追求
約束秉性
未竟之愛
藝術的歸宿
真正的視野
高貴的失敗
聖所
遐思
猜想的權利
神學家
鄉村教堂
少校
評論家
闡釋者
現代年輕人
循規蹈矩者
給予與索取
公立學校的校長
孤獨
局限性
劍橋講師
教區牧師
哲學家
有品味的人
文化
奧林帕斯山與帕那索斯山
藝術精神
正派人
老年人
食鵰猿
傳記
傳記作家
雪萊
拜倫
利.亨特
遺世英名
詩人的希望
濟慈
先知的墓塚
世界與詩人
蕭霍斯
威爾斯
朝聖之旅
英雄
彼得波羅
貝拉西斯莊園
夏洛特的女子
亞瑟王的宮殿
露天礦
大自然與科學
古路
後記
空氣的聲音
無意義的工作
放錯的良心
同情
清晰的視野
生活的快樂
小說
當代愛情
自我意識下的愛情
愛情禮物
愛情與激情
超然的愛情
熱情
忍耐力
煩惱
誤解
上帝之心
付出
遺傳
責任
建議
標準
憧憬
靈魂與軀體
靈魂的軌跡
禮拜儀式
教條主義
靈性
悲情
信任
忍耐力
如火的獻祭
獨處
審慎的思考
自我約束
浪漫
祕密
回憶
社交
簡樸
交付終稿
年齡與詩情
朝聖
清晨的露珠
友誼之所
告別
象徵意義
悲情與矯情
夢魘
敬仰
效仿
罪惡感
良心
希臘精神
當代精神
厭惡
譴責
稗子
自我提升
忘我
美之品格
隱私
袒露心聲
藝術的發展
詩歌的未來
華特.惠特曼
自知之明
藝術生命
藝術理想
藝術追求
約束秉性
未竟之愛
藝術的歸宿
真正的視野
高貴的失敗
聖所
遐思
猜想的權利
神學家
鄉村教堂
少校
評論家
闡釋者
現代年輕人
循規蹈矩者
給予與索取
公立學校的校長
孤獨
局限性
劍橋講師
教區牧師
哲學家
有品味的人
文化
奧林帕斯山與帕那索斯山
藝術精神
正派人
老年人
食鵰猿
傳記
傳記作家
雪萊
拜倫
利.亨特
遺世英名
詩人的希望
濟慈
先知的墓塚
世界與詩人
蕭霍斯
威爾斯
朝聖之旅
英雄
彼得波羅
貝拉西斯莊園
夏洛特的女子
亞瑟王的宮殿
露天礦
大自然與科學
古路
後記
書摘/試閱
回憶
在城裡住了幾天,處理了一些事務。我一直在兩個委員會任職,需要處理一些事情。此外,我還做了一場報告,出席了一次社交晚宴。現在,很高興又回到了自己獨居的小屋。我是傍晚時到家的,雖仍是冬天,天氣卻出奇地溫暖。黃昏時分,我在花園裡散步。鳥兒在草叢裡啾唧,預兆著春天的來臨。聽到鳥兒的叫聲,不知何故,我有了一種半是心酸半是甜蜜的感覺。鳥兒似乎在向我傾訴過去那些似已折起雙翼的快樂時光,那些明亮豔麗的日子以及那些未加珍惜、一閃即逝的瞬間,所有的這些早已悄然藏身於往昔了。「我明白了,」如聖詩的作者所言,「好景不會長久」。這種柔柔的哀愁,雖有一絲矯揉做作的成分,但它的確是發自本能真實的感受,並不代表我就是多愁善感、鬱鬱寡歡之人。我的生活充滿了勃勃生機,我心境怡然,態度平和,因為那些注定毫無樂趣的枯燥約會已經應付完。這種感覺,不由歲月的消失而來,也不因未盡情享受快樂而去,它隱含更深切的遺憾;它是猶疑不決的陰影,因為我們還未定性。如果可以牢牢地掌握不朽、永恆、成長和進步,這種遺憾就會悄然閃身,宛若枯萎的枝葉從樹上飄走,再也不會感慨遺憾。但現在,我的感覺實實在在,上帝給予我們的美好日子,正在一天天地消逝。哀愁伴隨著往昔不斷消逝,突然讓我產生一種奇怪的想法:人們通常所感到遺憾的,並不是那些失去的歲月。人們並不想重溫過去的那些勝利、成功和狂喜,部分原因在於,人們已體驗到它們的精華,甜蜜感有所減退,而且那種欣喜若狂總是伴隨著一種精神上的高燒,一種亢奮中的緊張,所以,並非一切都那麼如人所願。人們渴望重溫的,是那些祥和、舒適而滿足的日子。在那段日子裡,家人安好,不必揣測人們是否幸福,也不用探尋人們如何能獲得幸福。當生活的靜謐與力量達到峰巔,生命衰落的陰影和苦痛又能如何呢?更奇怪的是,記憶,彷彿攀附上了神奇的魔力,能不時讓人回想起童年時光,回想起那些迷茫、嬌柔、也許並不快樂的黃金歲月。比如,自己的記憶就如裝滿幸福陽光的童年包裹一樣不斷湧來,可我並未意識到自己的幸福。相反,卻清楚地記得自己曾經的不幸。而記憶,總是拒絕保留不快樂的元素,刪除恐懼,因為它們如烏雲籠罩在頭頂,預示著懲罰,甚至是暴虐。上學時,我受到的懲罰不多,更沒受過虐待。但當看到別人遭受折磨,自己敏感、脆弱的內心就總要產生大難臨頭的預感。日復一日,身為一個孩子,我熱切渴望擁有家的感覺和家人的疼愛,如同雄鹿渴望溪水一般。但記憶把這一切都推到一旁,固執地主張以田園般鮮活的視角看待那段時光。
我圍著花壇散步,花壇裡開滿了尖尖滑滑的小雪蓮花,它們破土而出,頑強地生長。《莫德》裡悲傷的主角「在可怕的微光中」發現了「閃亮的水仙花死了」。我走在淡淡的黃昏中,一切都那麼溫柔、甜蜜而愜意,我發現水仙花又煥發了新生,一種精神昇華的渴望從心中油然而生,不是為了那些已然逝去的美好歲月,而是為了享受記憶中潛藏的寧靜――不是為了一時的把玩,更是為了真正地擁有它,抑或為它所擁有。
社交
這忙碌的幾日,對我也並非無益。與一些人見面、交談,我發現獨居生活非但未讓我對社會產生不適應感,反而讓我體驗到了相互間交流與交鋒帶來的暢快心情和滿足感,這也正是我一直為自己立足社會所努力奮鬥的結果吧。現在,這些對我已不太重要。只要保持友善,我根本不在乎自己留給他人的印象。生活不再是一次希望超越他人的競賽,它變成一次朝聖之旅,大家的命運都緊緊連接在一起。如能置身其中,是我的幸運,不僅因為它對自己選擇的生活進行了一次比照,還因為它就像一次全身心的洗禮,蕩滌了心靈,讓靈魂變得純淨而甜美。平靜的生活有其風險,容易讓人變得懶惰,過分依賴舒適的生活。與人交往,鞠躬微笑,試著說些得體的問候,不失禮貌地進行辯解,權衡對方的觀點,努力融入交談,談及從未敢涉及的話題,這些都令我受益匪淺。我再不可一意孤行地只想自己了,也再不可一心只希望有個合情合理的結果了。
人們認為興趣盎然之事,對我而言,也許是愈發困惑之事。住在城裡時,有天晚上我去參加個宴會。晚宴的地點房間林立,裝修華麗,擺滿了精美的工藝品和漂亮的畫像。男女主人禮貌有加地接待我們,互致問候後,把我們引入房間。大家圍攏在一起,或坐,或站,或看,或談。我想,這是性格問題,我只感覺任何社交、智力、審美的娛樂因素在這種場合都蕩然無存,令你無暇去欣賞掛在牆上向你招手的精美畫作,只有像打足了氣一樣一個一個地交流著空洞的語言。如果客人們要是事先知道晚宴這麼索然無趣,大多數人是不會屈駕光臨的。這樣的晚宴,它的魅力究竟何在呢?
對大多數客人而言,這個夜晚人頭攢動,燈火輝煌,喧囂而熱鬧。女人雍容華貴,男人意氣風發,友情、溫暖和榮耀四處洋溢,而我卻只感覺興趣索然,這可真是大煞風景。對於參加這種難得一見的聚會,我絕對比大多數人更加敏感,正是這種敏感讓我充滿反感,這一切都如同樂器奏響的噪音。我本可以與現場嘉賓深入交談,本可以在這裝飾華麗的房間裡再逗留一會,饒有興致地一幅一幅地欣賞那些精美的畫作。但在這樣的盛宴中,你一次就品嘗了上百種美酒佳餚,讓你有種暴飲暴食的感覺。只要能給客人帶來愉悅和快樂,我本無可厚非。但在內心,我仍堅信,許多人並非由衷地參加這種聚會,只是出於傳統習慣逢場作戲而已。我期望去做的,是為那些以傳統方式聚餐的人找到更為簡單、更為真實的快樂之源,因為為了讓豪宅華府喧鬧起來,許多性格堅忍而默默無名的菁英都失去了用武之地。在某種程度上,人們付出的努力沒有浪費,因為他們創造了非比尋常的美妙效果。但若美妙出現過剩,這些過剩之美就變成審美疲勞――有些美妙,靠奢華的成本和高超的記憶才可以產生,所以它毫無意義。那些提供的茶點,很少有人品嘗,造成了大量的浪費;如果將茶點分給製作它們的貧苦工人,他們定會興奮不已。想想從氣候不同的地區運來的食物,想想輪船飛馳著駛過海面,想想那些辛勤付出的收割者、搬運工、廚師和服務員,正是這些人的盡心盡力,才搭配出這樣一桌桌琳琅滿目的饕餮盛宴。我從不重視結果,這讓我很容易從社會主義者的角度看待這些問題。讓我難過的,不是這些工作本身,而是由工作造成的浪費;不是精美的食物拼裝出來並得到人們盡情的享用,而是它們由默默無聞的勞動者精心製作出來,卻既沒有滿足溫飽,也沒有得到盡情的品嘗。
簡樸
所以,我更喜歡那種寧靜而簡樸的生活。帶著對簡樸的渴望,我返回了自己安靜的房間,返回到了古樹旁,返回到了疏於打理的花園中,如同一名水手,從波濤翻滾的大海返回風平浪靜的港灣。這裡沒有折磨我的那種緊張情緒,沒有令我苦惱的浪費行為,我也不必數小時尷尬地享受闌珊的時光,不必為那些必不可少的應酬殫精竭慮。更重要的,我可以繼續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它因城市的喧囂已被擱置得悶悶不樂了。不知道為何自己會如此珍惜時間,實際上,我利用時間所做的事情對別人可能並不重要。但至少,我的工作意識可以確保自己在為他人提供幫助。而在城裡,我卻知道,自己花費數小時所做的工作對他人毫無益處,所以我牢騷滿腹。
「在這個避風港,只有流水惶恐不安。」
傷感的詩人慨嘆道。滔天巨浪更讓我想念自己平靜的生活,而這也正是這個世界所匱乏的。平靜的生活,如同盛宴中的調味品,送給原本枯燥乏味的宴會一股清新的味道,這種味道沁人心脾、怡神醒目。
在城裡住了幾天,處理了一些事務。我一直在兩個委員會任職,需要處理一些事情。此外,我還做了一場報告,出席了一次社交晚宴。現在,很高興又回到了自己獨居的小屋。我是傍晚時到家的,雖仍是冬天,天氣卻出奇地溫暖。黃昏時分,我在花園裡散步。鳥兒在草叢裡啾唧,預兆著春天的來臨。聽到鳥兒的叫聲,不知何故,我有了一種半是心酸半是甜蜜的感覺。鳥兒似乎在向我傾訴過去那些似已折起雙翼的快樂時光,那些明亮豔麗的日子以及那些未加珍惜、一閃即逝的瞬間,所有的這些早已悄然藏身於往昔了。「我明白了,」如聖詩的作者所言,「好景不會長久」。這種柔柔的哀愁,雖有一絲矯揉做作的成分,但它的確是發自本能真實的感受,並不代表我就是多愁善感、鬱鬱寡歡之人。我的生活充滿了勃勃生機,我心境怡然,態度平和,因為那些注定毫無樂趣的枯燥約會已經應付完。這種感覺,不由歲月的消失而來,也不因未盡情享受快樂而去,它隱含更深切的遺憾;它是猶疑不決的陰影,因為我們還未定性。如果可以牢牢地掌握不朽、永恆、成長和進步,這種遺憾就會悄然閃身,宛若枯萎的枝葉從樹上飄走,再也不會感慨遺憾。但現在,我的感覺實實在在,上帝給予我們的美好日子,正在一天天地消逝。哀愁伴隨著往昔不斷消逝,突然讓我產生一種奇怪的想法:人們通常所感到遺憾的,並不是那些失去的歲月。人們並不想重溫過去的那些勝利、成功和狂喜,部分原因在於,人們已體驗到它們的精華,甜蜜感有所減退,而且那種欣喜若狂總是伴隨著一種精神上的高燒,一種亢奮中的緊張,所以,並非一切都那麼如人所願。人們渴望重溫的,是那些祥和、舒適而滿足的日子。在那段日子裡,家人安好,不必揣測人們是否幸福,也不用探尋人們如何能獲得幸福。當生活的靜謐與力量達到峰巔,生命衰落的陰影和苦痛又能如何呢?更奇怪的是,記憶,彷彿攀附上了神奇的魔力,能不時讓人回想起童年時光,回想起那些迷茫、嬌柔、也許並不快樂的黃金歲月。比如,自己的記憶就如裝滿幸福陽光的童年包裹一樣不斷湧來,可我並未意識到自己的幸福。相反,卻清楚地記得自己曾經的不幸。而記憶,總是拒絕保留不快樂的元素,刪除恐懼,因為它們如烏雲籠罩在頭頂,預示著懲罰,甚至是暴虐。上學時,我受到的懲罰不多,更沒受過虐待。但當看到別人遭受折磨,自己敏感、脆弱的內心就總要產生大難臨頭的預感。日復一日,身為一個孩子,我熱切渴望擁有家的感覺和家人的疼愛,如同雄鹿渴望溪水一般。但記憶把這一切都推到一旁,固執地主張以田園般鮮活的視角看待那段時光。
我圍著花壇散步,花壇裡開滿了尖尖滑滑的小雪蓮花,它們破土而出,頑強地生長。《莫德》裡悲傷的主角「在可怕的微光中」發現了「閃亮的水仙花死了」。我走在淡淡的黃昏中,一切都那麼溫柔、甜蜜而愜意,我發現水仙花又煥發了新生,一種精神昇華的渴望從心中油然而生,不是為了那些已然逝去的美好歲月,而是為了享受記憶中潛藏的寧靜――不是為了一時的把玩,更是為了真正地擁有它,抑或為它所擁有。
社交
這忙碌的幾日,對我也並非無益。與一些人見面、交談,我發現獨居生活非但未讓我對社會產生不適應感,反而讓我體驗到了相互間交流與交鋒帶來的暢快心情和滿足感,這也正是我一直為自己立足社會所努力奮鬥的結果吧。現在,這些對我已不太重要。只要保持友善,我根本不在乎自己留給他人的印象。生活不再是一次希望超越他人的競賽,它變成一次朝聖之旅,大家的命運都緊緊連接在一起。如能置身其中,是我的幸運,不僅因為它對自己選擇的生活進行了一次比照,還因為它就像一次全身心的洗禮,蕩滌了心靈,讓靈魂變得純淨而甜美。平靜的生活有其風險,容易讓人變得懶惰,過分依賴舒適的生活。與人交往,鞠躬微笑,試著說些得體的問候,不失禮貌地進行辯解,權衡對方的觀點,努力融入交談,談及從未敢涉及的話題,這些都令我受益匪淺。我再不可一意孤行地只想自己了,也再不可一心只希望有個合情合理的結果了。
人們認為興趣盎然之事,對我而言,也許是愈發困惑之事。住在城裡時,有天晚上我去參加個宴會。晚宴的地點房間林立,裝修華麗,擺滿了精美的工藝品和漂亮的畫像。男女主人禮貌有加地接待我們,互致問候後,把我們引入房間。大家圍攏在一起,或坐,或站,或看,或談。我想,這是性格問題,我只感覺任何社交、智力、審美的娛樂因素在這種場合都蕩然無存,令你無暇去欣賞掛在牆上向你招手的精美畫作,只有像打足了氣一樣一個一個地交流著空洞的語言。如果客人們要是事先知道晚宴這麼索然無趣,大多數人是不會屈駕光臨的。這樣的晚宴,它的魅力究竟何在呢?
對大多數客人而言,這個夜晚人頭攢動,燈火輝煌,喧囂而熱鬧。女人雍容華貴,男人意氣風發,友情、溫暖和榮耀四處洋溢,而我卻只感覺興趣索然,這可真是大煞風景。對於參加這種難得一見的聚會,我絕對比大多數人更加敏感,正是這種敏感讓我充滿反感,這一切都如同樂器奏響的噪音。我本可以與現場嘉賓深入交談,本可以在這裝飾華麗的房間裡再逗留一會,饒有興致地一幅一幅地欣賞那些精美的畫作。但在這樣的盛宴中,你一次就品嘗了上百種美酒佳餚,讓你有種暴飲暴食的感覺。只要能給客人帶來愉悅和快樂,我本無可厚非。但在內心,我仍堅信,許多人並非由衷地參加這種聚會,只是出於傳統習慣逢場作戲而已。我期望去做的,是為那些以傳統方式聚餐的人找到更為簡單、更為真實的快樂之源,因為為了讓豪宅華府喧鬧起來,許多性格堅忍而默默無名的菁英都失去了用武之地。在某種程度上,人們付出的努力沒有浪費,因為他們創造了非比尋常的美妙效果。但若美妙出現過剩,這些過剩之美就變成審美疲勞――有些美妙,靠奢華的成本和高超的記憶才可以產生,所以它毫無意義。那些提供的茶點,很少有人品嘗,造成了大量的浪費;如果將茶點分給製作它們的貧苦工人,他們定會興奮不已。想想從氣候不同的地區運來的食物,想想輪船飛馳著駛過海面,想想那些辛勤付出的收割者、搬運工、廚師和服務員,正是這些人的盡心盡力,才搭配出這樣一桌桌琳琅滿目的饕餮盛宴。我從不重視結果,這讓我很容易從社會主義者的角度看待這些問題。讓我難過的,不是這些工作本身,而是由工作造成的浪費;不是精美的食物拼裝出來並得到人們盡情的享用,而是它們由默默無聞的勞動者精心製作出來,卻既沒有滿足溫飽,也沒有得到盡情的品嘗。
簡樸
所以,我更喜歡那種寧靜而簡樸的生活。帶著對簡樸的渴望,我返回了自己安靜的房間,返回到了古樹旁,返回到了疏於打理的花園中,如同一名水手,從波濤翻滾的大海返回風平浪靜的港灣。這裡沒有折磨我的那種緊張情緒,沒有令我苦惱的浪費行為,我也不必數小時尷尬地享受闌珊的時光,不必為那些必不可少的應酬殫精竭慮。更重要的,我可以繼續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它因城市的喧囂已被擱置得悶悶不樂了。不知道為何自己會如此珍惜時間,實際上,我利用時間所做的事情對別人可能並不重要。但至少,我的工作意識可以確保自己在為他人提供幫助。而在城裡,我卻知道,自己花費數小時所做的工作對他人毫無益處,所以我牢騷滿腹。
「在這個避風港,只有流水惶恐不安。」
傷感的詩人慨嘆道。滔天巨浪更讓我想念自己平靜的生活,而這也正是這個世界所匱乏的。平靜的生活,如同盛宴中的調味品,送給原本枯燥乏味的宴會一股清新的味道,這種味道沁人心脾、怡神醒目。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