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眼神說了什麼
滿額折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眼神說了什麼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60 元
優惠價
90324
庫存:3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眼神」究竟具有什麼樣的力量?
且看作者吳孟樵將凝視煉為涓滴字詞,與故事對話。

《眼神說了什麼》分為三輯:
〈凝煉於藝術〉飛躍聚焦於電影、文學、音樂等藝術作品,涵養性靈。
〈生命的詩篇〉揚起對視死亡的力量,以慧黠的洞察力補綴生命的意義。
〈夢迴年少時〉穿越透視夢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繼之返回當下重現肌理。

「往南往北追尋吳孟樵的語言,匯聚了無數個自我與他人的眼神,釀造出來一杯書般造型的酒。」──洪春峰
「吳孟樵的『眼神』既是可以『記憶、記述、回顧、展望』,也是關乎生命記述在時間摺痕裡盛開的悲喜瞬間。於是,孟樵的每一個字恰似一道道輕觸過這個世界的『眼神』。」──涂書瑋
「夢在吳孟樵的文字之間轉折,我跟著她的文字旋轉……被透澈的文字觸動,思索了好幾天。我們在時間裡?或是跌出時間之外?」──歐銀釧
「吳孟樵的文字有如善於觀看的鏡頭,那是一種帶著影像論的眼神,固定在一個欲言又止的戲劇性瞬間……」──蔡翔任

倘若鏡頭有自己的語言文法,是否也可探究「眼神」在無聲間,說了什麼?

全書猶如一場思想與感官的交織舞踏,每篇文章都像是一道堅定的眼神,引領讀者走入光暈之中,感受作者對生命深邃的感悟與感嘆,如同將玻璃色彩揮灑於讀者的靈魂,一同體會人生的細緻與多彩。

作者簡介

吳孟樵

眼神是符號
在 凝望╱凝思
的過程裡

打開畫面

出版的書籍多元,如電影小說《少女小漁》《二月十四》、電視小說《儂本多情》、「豬八妹」系列青少年小說兩本、兒童繪本《歡喜回家》、少年小說《半大不小≠沒大沒小》、影評結集《不落幕的文學愛情電影》《愛看電影的人》、影評專書《《歸鄉》的親子關係與俄羅斯文化:這位導演,讓我想起我爸媽》、音樂散文書《當音樂響起,你想起誰》、短篇小說集《鞋跟的祕密》。曾為電影與電視編劇。
仍想嘗試別種類型的創作,也喜歡演講當下所產生的熱力。

〈推薦序 眼押韻眼神〉

文╱洪春峰(《霧之虎》、《酒神賦》作者)

是愛讓你有了光暈。
是眼神中的愛,讓你認出我。
是思念的時間河流,我在那裡划槳。
是回味的瞬間,我變成了海明威。
是書店那一日與巷口的夜晚,讓我看見你的愛。

原本這本書的書名考量,就在上述幾行字句裡,但書名來自於內容的濃縮與意象,是愛,讓這本書有了光。靜靜地閃亮在書海裡,彷彿一個岸邊沙灘上的貝殼。一本書是這樣的,飄洋過海來看你,是書寫者的心海,是你的掌心與指頭,以及你朗讀的聲響,敲打,還能說什麼,彈奏,還想聽什麼,於是就往前往後,往南往北追尋孟樵的語言,她經歷的故事,她看見的看見,她的聽覺與觸摸,她的感受與行走,她的安靜與她的夢,這就是匯聚了無數個自我與他人的眼神,釀造出來的一杯書般造型的酒。
在書店那一日,泱和對方有著纏綿不斷,若有似無的情緒,那種情感動態,完整地被作者寫了下來,有如河流拍岸。人與人的相處,猶如借閱彼此腦海中書櫃上的書,讀到乏了,日子無味,有獨到之祕,則愛不釋手,恨不能居留在彼此心上,成為永遠居住的人,主人就是客人,就是多麼令人期待的完美的愛。而陌生感,有時成為調味劑、五香粉、十三味,在心情的巷口飄盪。
沙林傑(J. D. Salinger)在寫出《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之前曾經從軍,經歷砲火生死,炸裂了靈魂的戰爭在作者與世界上其他人一樣,造成傷痕。那樣的文學給予我們信念、失落、溫暖、被人懂得的感覺。在孟樵的這本書《眼神說了什麼》有著她以往在《《歸鄉》的親子關係與俄羅斯文化:這位導演,讓我想起我爸媽》那本書類似的口吻,只是觀察的對象與速度不一樣了,那是凝望的差異,也是書寫的差異,如果能創造故事,那就是世界上最至高無上的事情之一,或者,有如發明了一個科學理論,一則數學公式,一種審美的距離,獨有的故事。能把握這樣的語言,能夠經歷這樣的時刻,那便是許多作家心中的共同追求。
當愛不見了,回頭尋找內心的聲音,低首凝望書頁的文字。《麥田捕手》的核心是愛,愛著世界,不免失望,但依然去愛。書寫者從凡人成為英雄,是歷經千面,走過千山的。孟樵寫過「如果說,腦海的記憶是最佳的相機。那麼我們還需要相機?」我只是認為,文字就是底片,顯影一切,包括黑暗,包括光。
孟樵在〈是眼神,讓你我走入光暈〉寫出:「這回,換我呼喚你,以眼神告訴你,這世界不會黑暗、不會只有月亮,永遠有晶亮的光彩伴隨,那是你也是我。」作者的意志流淌於文字,關注的意念布滿了篇章。她又在〈月亮冷不冷,眼睛熱不熱〉中寫道:「對於美麗的悸動,停留在不知幾歲時的記憶,就是喜歡抬頭看月,就是喜歡看到月亮裡的兔子。從沒想過月亮怕黑嗎?會冷嗎?」書寫者是聆聽者、觀看者、記錄者,因此吳孟樵不得不被美麗的事物迷住。旅行、愛情、閱讀,是三把創作的聖火,她如此心懷柔思地欣賞各種美好事物,正好應證了自己的一顆心。
我們愛著同一部電影,比爾‧莫瑞(Bill Murray)的電影《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 Day)是一個關於愛和時間的故事,在那個故事中有春光,我相信孟樵也深刻體會了其中滋味,並有所感,發而為文。這本書是許多文字的珍珠落在玉盤上。
每一次書寫,就是一次分裂,一次成長。也像孟樵之前的書《歸鄉》,書寫是一種回歸內心的飛翔。《眼神說了什麼》是一本飛行之書,任語句乘載故事,讓心情印成墨跡。這本書也是一本水之書,記憶似水,愛念蒸發如淚,漂流在讀者心情的海洋。

二○二三‧二‧二八





〈推薦序 恰似一道道輕觸過這個世界的眼神……〉

文╱涂書瑋(詩人、詩評家、大學教授)

吳孟樵的影評文字向來擁有廣大的讀者群,不論是阿巴斯(عباس کیارستمی‎)、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還是塔可夫斯基(????́? ???́?????? ?????́?????),孟樵總是能夠將影像的局部╱整體,與自身的生命體驗嵌合,不斷地在「影」與「文」之間,上演著一次次華麗而優雅的心思迴旋。這個文類跨界迴旋舞不只自限於靜態的事物關照,而是迴旋出種種源於自身身世中亟待陳述、梳理方得以放下的記憶與夢境,更能夠迴旋出一幅幅受塑於恆常變動、蒼涼與憂患的人間情境。
這就是孟樵,如同其人,她的文字旋身在都市寬垠的蜃景與疏離的人際網絡之間,仍是那樣仙氣而靈動。與孟樵的晤面,每每感於其心智的真純與透明,然而於塵世的惘惘間,也屢屢憂於其心地的敏感而易碎,以及如何能夠以這樣純透的心智,抵禦人間種種不可測度的風暴。直到我讀到她在《鞋跟的祕密》中一篇〈復活記〉,她寫到《我的心留在布達佩斯》的玉芸:「她的一雙眼似乎化為攝影鏡頭,環視。隨著她的視線,我一直是在起╱終點專注地對應她……」,這段文字讓我反身式地意會到孟樵「眼神」的穿透力與預示感,原來,早在我們濁淌於塵世之時,她早已悠緩地站立在塵世的起╱終點,以「眼神」為我們一眾好友預告著生命前路╱來世的圓銳或分合。
細讀《眼神說了什麼》,其顯著的特色,除了是影╱音評論文體與敘說自身故事的文體交織互文,以達到某種生命情境的釋懷與通透之外,另一項比較潛隱的寫作取向,就是孟樵既愛造夢、寫夢也解夢。夢境,當然在「精神分析」的發達年代,已然成為撬開人類意識底層或內在幽暗世界的主要入口。而孟樵尤愛對自己或他者的夢境進行「解析」,例如:「夢境,讓我以參與者,也是畫外者進入『訴說』與『告別』的情境」(〈道歉啟事〉);又或是「我倒堅信,夢跑得比你心底對自己的認識還快,且深入。只是,你敢認識你自己多少」(〈在夢裡‧旅行〉),等等。此等置身「其中」卻又「超我」式的釋夢,體現出孟樵在感官與情感的沉浸之外,亦有知性的深刻與鋒利。
孟樵的文字向來隨興拈來,段落的收束之間渾成般的自由、靈動。她往往排拒刻意的結構,或情意的布局,我也無意將孟樵刻意歸類於當代「女性」散文的某種知識框架,或是「像是XXX」的某種偏執認識之中。她的文字內裡,從未深陷於隱喻的修辭迷陣,也從未不經意流露出情思、感覺或情緒上的專斷。孟樵的「眼神」既是可以「記憶、記述、回顧、展望」,也是關乎生命記述在時間摺痕裡盛開的悲喜瞬間。於是,孟樵的每一個字恰似一道道輕觸過這個世界的「眼神」,它既能讀出月的暈臉、風的唇語、心的構成,也能在那一次張弛開闔之間,捕捉到我╱們遺落在這個時代的集體感覺。





〈推薦序 跌出時間之外〉

文╱歐銀釧(作家、星洲媒體集團駐臺灣特派員)

多年來,經過象山附近一家咖啡館,常會放慢腳步。
那咖啡館有扇大玻璃窗,偶爾,有一人或兩人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向窗外。有時那位子是空的。我總是好奇,停下來,看著那窗、那人和那杯咖啡。
沒想到,今年春天,我和作家吳孟樵坐在那個位置。我們成為那扇大玻璃窗裡的兩個人。
那天,我們在象山捷運站見面,穿過公園,一起步行去咖啡館。
這是我們的第二次見面。之前,我是她的讀者,常在《人間福報》拜讀她的作品。有一次她寫:「幾乎日日有夢,一睡就陷入夢境。」我停留在這句話許久。後來,陸續讀到她的文章,夢在她的文字之間轉折,「夢跑得比你心底對自己的認識還快,且深入。只是,你敢認識你自己多少。」
我跟著她的文字旋轉。
身兼影評人的她,曾提到關注失智症的紀錄片《以遺忘為詩》想傳達的內容在對白裡:「人生不過是場夢,而夢本身只是做夢的一部分。」她接續寫道:「不想遺忘的是『愛』──愛與被愛的記憶與能力。」我被這段透澈的文字觸動,思索了好幾天。
兩年前,她計畫出版新書《當音樂響起,你想起誰》,透過《人間福報》和我聯絡,收錄了一篇我追念音樂才子史擷詠先生的文章:〈在城市裡聽見海濤〉。出書之後,她寄書來,還送了一張她畫的畫,色彩斑斕。我想起她曾經寫的這段話:「我趴在地板作畫,畫紙畫筆所成就的圖,讓我意外發現現實生活裡的我喜歡黑白灰色調、個性內向,在畫紙上卻看到繽紛與愉悅的世界。」
初次和她見面是在一個新書發表會和展覽會上。那回匆忙,我趕著要去另一個會議,只打了招呼,和七、八個友人合影之後,跑去搭捷運,她和友人追上來,說要一起搭。我們比鄰而座,才說了幾句話,她已到站離去。傍晚,朋友傳來合影,我看見她美麗的身影,長髮綁著幾束辮子,像芭蕾舞者般,舞進相框。
那天晚上,我想起她曾提到俄國導演塔可夫斯基說:「時間與記憶彼此融合,彷彿是一枚勳章的兩面。記憶是精神概念……一旦失去記憶,人就成為虛幻存在的囚徒,因為他跌出時間之外,無法理解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關係……。」
她寫道:「我在心底模擬著『跌出時間之外』的畫面。那是黑洞般無法聚焦的世界,也或許會帶來驚奇的魔幻之旅?」
窗外,月光灑落。夜裡,我又想起她的另一篇文章:「我堅信記憶會存放在月亮裡,只等待可以展現光芒時,就像是貓們燦亮亮的眼睛。」心有所感,我在那張舊報紙上寫了一段文字;「月光是記憶的絲線,收藏無數透明的心靈,照亮幽暗。」
那段日子,她寫電子郵件來,和我分享一些生活小故事。每封郵件都好像在奔馳的捷運上,聽她輕聲說故事。
直到今年春日,我們來到象山附近的咖啡館,坐在面向路口的位置。從玻璃窗望出去,是一條小路,附近有幾棵不知名的樹。我們追念共同的朋友史擷詠,設想他在天上創作樂曲。偶爾有路人經過,停下來望著我們,就像多年來,我在窗外看著咖啡館裡的人們。
她提起伊森‧霍克(Ethan Hawke)主演的電影《超時空攔截》(Predestination)裡的一句話:「時間一直在改變我們,而我們在時空裡穿梭。」
那個下午時間過得飛快。傍晚,我送她去搭捷運,再次步行經過公園。她說:「聽講這時候有一位愛讀書的男子會來到公園。」是的,就在前方的長椅上,他正捧讀一本厚厚的書,專注地閱讀。書名是《《歸鄉》的親子關係與俄羅斯文化:這位導演,讓我想起我爸媽》。
那不就是她的作品?我們在時間裡?或是跌出時間之外?
她沒有上捷運,說要走回家。深夜,她傳來一封信:「很抱歉,今天送妳的玫瑰不夠好。」我看著藍瓶子裡的玫瑰,它呼吸著月光,好像正在夢裡,等待綻放。





〈推薦序 目光後面的生命迴盪〉

文╱蔡翔任(詩人、哲學教師、雜文作家)

或許是長年浸潤在電影裡,吳孟樵的文字有如善於觀看的鏡頭。那是一種帶著影像論的眼神,孟樵其人其文都是如此,她能夠將人的言語、動作、神情、習慣、背影、心思意念等種種騷動繽紛的內在風景以及外在事物與時空場景,固定在一個欲言又止的戲劇性瞬間,那是法國詩人韓波(Arthur Rimbaud)所說的「我把暈眩固定住」(Je fixais des vertiges)的文字煉金術,也是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所說的numen──神祕的指示力量,即經由神的注目而被捕捉、凍結、抑制住的歇斯底里,暗示著由神明靜默的手勢所宣判的重要時刻,或甚至是命運。這種書寫型態能夠把我們帶回到一幕又一幕的寓意,它們是命運交織的線團,也是看與被看的交會、穿透與纏繞。
確實,讀孟樵《眼神說了什麼》這本書的文字,我腦中總會不斷浮現法國導演布烈松(Robert Bresson)的話:「兩人四目交投,看到的不是對方的眼睛,而是對方的目光。」(Deux personnes qui se regardent dans les yeux ne voient pas leurs yeux mais leurs regards)。當然,對她而言,穿透到他人的、以及自己的目光後面不是別的,而是一個個有重量、有溫度的生命故事。不妨說,孟樵的書寫之所以動能強大、之所以細膩深刻,乃源自於情深義重。不論結緣是深是淺、充實還是缺憾,她都會珍惜並演繹之。家人、親人、友人,或是讓她感動的陌生人……,是其文字運轉的樞紐,環繞、展開的是其博雅的素養──電影、文學、知識、音樂、作畫、古典詩詞等,再加上其獨特的靈魂力量──比方說夢境書寫與童年書寫彼此迴腸盪氣的交錯,這些都讓孟樵的每一則書寫背後盡是生命的迴盪。





〈作者序‧敘 眼神的魅力,展演故事〉(節選)

覆地翻天猶如大地的演化,俯視與仰望,可以掀起什麼樣的印記?
從前的從前,我就像個軟骨動物,沒有太多支撐的力量,兩手插在口袋裡頹唐地垂眼地走路,那是因為懶得理人,也是因為害羞。直至仰起頭抬起眼觀看,我體會到眼睛具有心的力量。
看著地面的石頭、路面的隙縫,下雨時水花的濺起,像是刻畫的眉眼觀看世間人。少年時期希望自己是顆石頭,卻忽略石頭或許也有許多的想像力與感官能力。
看過《魔戒》(Lord of the Rings)後,除了最愛亞拉岡之外,樹真是吸引我,樹可以牽動樹,彼此呼喚彼此團結,無私地與大地連結。
於是,我更愛看樹木更愛看天空了。遠望雲湧動的舞姿(如果可以假想著是雲的心情),那是誘引的舞姿,千變萬化。就像是記憶與心情可以如此地包覆,又如此地融合與離散,彷如舞臺劇布幕,要不要換幕由劇作家決定。如果太陽星月與雷電雨一起來,那麼就是唱起搖滾樂或奏起交響樂。雲朵與雲朵間的隙縫,就是「眼睛」。
雲快速地變化著,如同世界的運作法則,記憶更迭記憶,遺忘丟失遺忘。但是,你會記得打動你的眼神或是干擾你困擾你的眼神。那麼,眼神可以記憶、記述、回顧、展望,甚至是重建嗎?
在我思考中,回顧也是創造的一環,重新賦予可期的生命。布洛茨基(???? ???????????? ???????)的生命歷程經過離散也嘗試回顧,他認為記憶與藝術的共通之道是偏愛選擇和嗜好細節,記憶包含細節,而不是整個畫面。他也提到:「你不能用它來重建任何人,哪怕是在紙上……。」乍看這段文字,很令人傷感;繼之我想,他的意思是所有的記憶都需要更多更多的細節,而我們能做到多少細節不被疏略。
所有人的記憶與細節就像是碎片,是不是也就像是雲,漂流飄動,沒人可以準備好所有的細節去做記憶記述。記憶需要空間,安排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牽掛。但是,我的思緒經常是一瞬在此一瞬在彼,甚至經常串結起來,心的空間被撐得超大也超小,於是擠壓了心。把記憶拋開,給出更好的空間,或許就是記述,從記述中建構情感,而不讓某些記憶被自己不小心壓(壓輾╱壓抑)碎了。
那麼把範圍縮小在眼神,眼神能具有什麼樣的力量?我們可以輕易地舉例眼神:快樂歡欣喜悅高興大笑微笑興奮期待、焦慮緊張恐慌恐懼驚嚇、質疑驚詫疑惑挑釁、不屑不滿不安、憤怒憤慨暴怒怨懟剽悍、憂鬱鬱悶傷心悲哀怯弱、藏淚落淚或是歡喜的淚、內斂防衛攻擊侵略、調皮體貼憐愛鎮定穩健和氣、堅毅勇敢坦然不退縮……等等充滿情緒的眼神,眼神就是符號。眼神也可以變成一把劍,將思維以最簡潔的方式傳遞,不以字眼傷人、不以肢體或物件傷人,而是以最穩實的力量傳輸自己正在想什麼,以及能做到什麼,甚至是化險為夷。
我們都有許多與陌生人,與熟識親友間對視的經驗,瞬間接收到情感或情緒的時刻,尤其疫情以來戴著口罩,無論相識或不相識者的眼,形成臉部的重點,能以眼睛辨識他人或自己的當下情緒,無形中加深了眼的接收能力以及心的感知能力(視力不好或是眼盲者,或更具有強大的感知能力)。疫情間,我更愛看植物,每一天都有植物對人間訴說的語言。
《眼神說了什麼》共收錄五十八篇文章,其中有十一篇曾收錄在二○二○年五月出版的《《歸鄉》的親子關係與俄羅斯文化:這位導演,讓我想起我爸媽》、一篇收錄在《當音樂響起,你想起誰》,對已看過上述那兩本書的讀者致歉,也藉機解釋會堅持如此收錄,是為了我很珍惜《人間福報》副刊散文專欄,每至交稿期,視當時生活或新聞所產生的情狀而書寫,有我個人的心緒。主體在於《人間福報》「心之所念」專欄(一篇)再至「樵言悄語」三年(三十六篇),當時還沒有疫情,希望能使這些篇章完整收錄於書上。

(……)

目次

|推薦序| 眼押韻眼神╱洪春峰
|推薦序| 恰似一道道輕觸過這個世界的眼神……╱涂書瑋
|推薦序| 跌出時間之外╱歐銀釧
|推薦序| 目光後面的生命迴盪╱蔡翔任
|作者序‧敘| 眼神的魅力,展演故事

▍凝煉於藝術
 從他她它牠……看見自己
 故事會怎麼結尾?
 電影小說‧一拍即合──小說飛翔在銀幕裡
 款款情深‧深情款款
 努力遠離牛鬼蛇神──隱地老師的「不厭倦」哲學
 搖滾,滾動出我的心,跳
 【道歉啟事】──在時間之河上‧划槳
 繪畫引得內在的精靈,躍出
 他是天使帶來,讓人銘記於心的好友
 在維尼的世界裡保持憨傻與真純
 不死的愛情留在……
 心,像氣球
 時間的色盤
 在摩天輪上看心念
 是眼神,讓你我走入光暈
 水與陽光在窗景間,流竄
 天空與海的對話
 雲空之旅說故事
 思念是聲音,也是笑容
 在百畝森林遇見美
 三月裡的心思
 瞬間,停下來吧,讓我回味你
 多美好的6月13日
 化身為魚之後……
 以藍色禮敬陳俊朗與李承翰
 《單爸人生三部曲》紀錄──傾聽他們的再生實錄
 不能讓你住在書裡

▍生命的詩篇
 讓我們落淚的歌
 西餐廳的吸血鬼
 旅歐聯想
 熱血沸騰的陳映真
 玻璃色彩中的海明威
 想見你是我的願望
 老師好──記憶尹雪曼老師
 紫色蘇蘭
 他倆的愛情至死方休
 愛與記憶使生命延續
 暈倒與夢境,是否存在於平行時空?
 手,的溫度與姿態
 敬,豪氣干雲音樂家張龍雲,敬
 彩繪十月
 飛行的姿態與任務
 麻花捲與歐巴馬
 跨年的溫度在於內心的宇宙
 鼠年遇見貓
 月亮冷不冷 眼睛熱不熱

▍夢迴年少時
 以這一週的波瀾,回望自己
 注定無法圓滿的家庭記憶
 妳看到我了嗎,念
 以冬春夏秋記憶失去的那些日子
 那一年
 書寫,送給一生愛美的爸爸
 把劍化為和煦的風
 年,在門前迎新說嗨
 在夢裡‧旅行
 時間與記憶融合,開出陽光
 叮嚀,但不親吻的母愛
 九久的天橋流水與山路

吳孟樵 作品

書摘/試閱

〈玻璃色彩中的海明威〉

小說可以怎麼反映作者?將名著改編為動畫片,再創造的過程,得以什麼樣的媒材、什麼樣的精神傳達作品?
海明威在世前九年(一九五二年)的作品《老人與海》,在出版的第二年即獲得美國普立茲獎與諾貝爾文學獎。他的生活充滿了冒險的性格,筆下自然反映他對世界,以及對於自己內心的探究。他曾說:「寫作是一場寂寞的人生。作家應該是把想法寫出來,而不是說出來。」
大約二十二分三十秒的動畫片《老人與海》(?????? ? ????)畫面精細優美:小石屋、藍海、紅色的太陽在水平面閃爍著「生命」。透過老人的夢境,以倒敘手法,看到他與小男孩的對話與回憶;看到老人年輕時與人在小酒館日以繼夜又夜以繼日地比腕力,一股堅持不懈怠的毅力為他換來「冠軍」的稱號。在海上捕魚,雲和光影的變化,使得釣線、飛鳥的意象奔馳。當一隻飛鳥離開原本的隊伍,停在釣線上,像是一種生命的反衝與辯駁。老人捕魚時,心想:不能讓魚知道只有我一個人,且是個老人。
孤單,卻又帶著與自然為伍就不寂寞的情懷。他說:「好幸福啊!在海裡生活。」這樣的幸福感,與靜謐、神祕的海共存,是否成為法國知名導演╱製片盧貝松(Luc Besson)早期執導的經典電影《碧海藍天》(Le Grand Bleu)的靈感?男主角寧可與海豚當永遠的家人,進入海底世界。
海天之景,以藍色、橙色、黃色,象徵時間的流逝。捕不到魚的八十四天內,仍存在著希望。當捕到大魚後,卻被鯊魚將大魚啃得精光,老人依然不放棄大魚的那副骨架。不放棄的精神與老人步入暮年的身軀,形成海天般的寓意。
生存的意念,必然在海明威的心底抗衡著。爸爸舉槍自殺後,他很悲痛,這悲痛,是否影響他的人生觀?他的愛情是否也像海,時湧著愛的喜悲?他喜歡海釣,讓他的作品充滿寫實的獨特滋味。與古巴領袖卡斯楚(Fidel Castro)的友誼直至海明威去世後仍持續著。
於是,當擅長於改編文學名著,並且總以獨特的技法,將油畫製作為玻璃動畫的俄國導演亞歷山大‧佩特洛夫(???????? ?????????????? ??????)將《老人與海》改編為動畫片,在一九九九年上映後,於二○○○年獲得美國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也曾在二○○八年臺灣參展。
根據俄國媒體報導,《老人與海》在全球造成轟動(但上映的戲院無法全面普及)。世界知名的電影公司希望為佩特洛夫提供設備與金錢,但他拒絕了。他說:「藝術家不該賣出自己,否則將會枯竭。」也表示:「我成功的標誌,就是觀眾得到軟化的心。」對佩特洛夫來說,做動畫是為自己而做,自己就是第一個觀眾、評論家、朋友及醫生,如果不相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麼最好什麼都別做。
正是因為佩特洛夫的信念,才能將海明威筆下的老人與海描繪得那麼動人:憂懷中帶著與自然生態共存的美感。

注:海明威的媽媽說他的口頭禪之一是「什麼都不怕」。
在海明威的法則中,沒有年老和衰弱容身的餘地,因為它們都有凡人的味道。
在精神醫學家歐文‧亞隆分析下:英雄的姿態其實是向自己投降,英雄成了不由自主的英雄。海明威正是不由自主的英雄原型,被迫面對危險以逃避內心更大的危險。他一生強求危險,並加以克服,以怪誕的方式證明沒有危險。
詳細內容可參見歐文‧亞隆《存在心理治療》(上冊)。





〈心,像氣球〉

小女孩在哭泣,她的球飛了╱人們安慰她,而球繼續地飛……╱人們安慰她,而球不斷地飛╱老婦人在哭訴,活得太短了╱而球飛回來了,它是藍色的。

這首詞是俄國的民謠。我想,這是引述女性從童年至老嫗的一生寫照與心境。隨著字面,像是跟著一字一詞仰首望著氣球飛飛飛,從上空飄過,你可以瞧見它,卻如空氣,抓都抓不了,任氣球形展成一道光陰的彩帶,或單色、或五顏六色、或黑白灰色。
因為氣球,我想到童年時,媽媽帶我們去陽明山玩,我手上握著一只氣球。因為拍照,我把握線的手心鬆開,氣球,竟然往上飄了。當時妹妹是幼稚園的年紀,她看到氣球飄走,哭了,淚,無助地滑落。這畫面在我心底很深很深。我忘了有沒有當場跟她解釋、跟她道歉?
氣球的魅力在此,當它飽滿地飄揚時,充滿歡喜與夢幻的美麗;當它消氣,撐不到天花板而垂落,甚至是繃爆裂開時,讓人有點小沮喪。氣球是歡樂的象徵,生日或喜宴場地多半有氣球。氣球還可以被摺成很多種動物或車子的形狀,惟妙惟肖。氣球有很多顏色。我思索著:顏色一定得具有刻板的認知心情表徵?紅色,是熱情或是危險嗎?藍色是憂鬱嗎?不必然吧!
周而復始的紅橙黃綠藍靛紫在「臺北一○一」大樓的夜燈中,有其代表星期幾的意涵。而氣球的顏色在電影裡,有伊朗的《白氣球》(Badkonake sefid)、有侯孝賢在法國拍的《紅氣球》(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電影裡的主角分別是女童與男童。
法蘭克‧麥考特(Frank McCourt)曾以作品獲得普立茲獎。先是讀了他《安琪拉的灰燼》(被改編為電影《天使的孩子》),接續閱讀《就是這裡了》('Tis: A Memoir)。他的自傳體小說真摯動人。他從小愛哭,依他國家的說法是:「膀胱長在眼睛旁」(形容愛流淚的人)。幽默是窮苦人家必要的生存法則。所以,他的童年雖慘淡,卻也有快樂的回憶。
在《就是這裡了》這本小說,他形容:「看到媽媽蒼老的身軀躺在灰色的棺木裡。」他頓時覺得:「灰色,乞丐的顏色」。我被這顏色與語意震懾住。麥考特說他第一次哭不出來,寧願認為媽媽一生受過太多的苦,如今當然是和早夭的三個孩子團聚了。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在安枕無憂的環境下長大。窮困的環境下,也有些孩子能自創快樂的遊戲方式,那與天性,或父母的觀念互為影響。而某些孩子在不虞匱乏的環境下長大,未必快樂。這些……都與精神環境有關。童年快樂,較易建立自信、安全感、勇氣,甚至是助人的力量。產生正能量感染別人,遇到挫折也較有承受力。
勇氣、憤怒、愛、怨、憂、懼……種種的情緒元素,哪一種的影響力較大?似乎沒有定數。善念,是關鍵的力量,能夠無怨無悔地執行,即時是失敗了,也能接受失敗的事實。
《魔戒》裡的哈比人,單純地如孩子。他們為了讓別人,也為了讓世界更好,可以遠征到黑暗世界,也努力克服恐懼心。《火影忍者》(NARUTO -ナルト-)的鳴人是孤兒,他在一個有著相仿年紀的團隊裡長大。出任務時,他最具堅持力,某一集的電影裡讓他如同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看到爸媽。雖然鳴人當時身處的世界是個假象,他必須思考清楚:他要活在假象裡繼續擁有爸媽的愛?還是活在現實世界裡,把珍愛父母的心放在回憶裡,領會過就好?
被譽為美國當代很重要的作家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在他的小說《長路》(The Road,被改編為電影《末路浩劫》)深沉地提出人性在惡劣的環境下,是否該繼續依憑過去的信念?末日下的一對父子艱困地面對未知。一向慈愛的爸爸在壓力下大聲說:「你不是承擔憂慮的人。」乖巧的兒子生氣地吼:「我也是。」爸爸驚訝地問:「什麼?」兒子回答:「我也是承擔憂慮的人呀。」這一段對話,將父子的生存焦慮、害怕失去對方的情緒點迸發而出,令人心疼孩子的心事。而爸爸在橋上,取出皮夾,把珍放在皮夾裡太太的照片,扔掉。繼而將婚戒取下,放在地面一條白線上。難捨牽繫的的情緣象徵告別,告別,又屬靈性的依存。那條白線,也可想像成是繫在氣球上的棉線。何時放手、何時任其向天際揚飛、何時欣賞其落地如葉。
想起來了!年長後,曾與妹妹憶及那只在陽明山飛空的氣球,她笑著說:「姊,妳真是笨呀!」祝願:曾繫住妹妹的線,全──無影──無蹤──了。





〈雲空之旅說故事〉

月飛升,享受雲空
日穿心,依戀呼吸
雲飄‧雲飄‧雲飄
融合成一個塔外的
世界

自小就喜歡看教室窗外的天空,光是看雲,就可以發呆上許久許久。外界的聲音無法進入耳裡;瞳孔再也無法看到其他人事物。雲,帶我到哪,我就馳騁到哪,漫無邊界、悠哉晃盪。直到,直到……我迷上:
迷上不常出現的月亮。
月,與雲一樣,住在高高的天上。最先吸引我的是,暈黃或亮白的月光裡,真有一隻兔子做搗藥樣。明知那僅是民間神話故事,仍是那麼地打動我。討厭牛郎與織女只能在七夕一見,人間與天上,注定永隔,卻又情繫。那是什麼樣的「時間」感?討厭嫦娥奔月的故事,讓嫦娥在李商隱的詩裡:「應悔偷靈藥」。這民間故事,讓嫦娥變成只愛長生不老而逃棄愛情。關於玉兔,有個傳說,那是神仙兔子家庭,好心地要陪伴嫦娥。另又有傳說,玉兔其實是后羿為愛而生的化身。月,於是成為神話中的神話,任人平添故事冥想。
在神話裡,太陽原來是十只。後來被后羿射下九只,於焉成為唯一的一只太陽,隸屬於恆星。而太陽與月亮因各自的運轉原理而不可能相會,太陽屬於白日;月亮屬於黑夜。他們像不像牛郎織女呀!但是,月日可以天天相會於一瞬間,不似牛郎織女僅能一年一會。但是,雲層可以創造或改變日月的相會模式。
夏日,第一回與同學們到東部小旅行,熾烈的豔陽,幾乎讓人不能直視天空。這裡的天空美不勝收,藍得猶如深海;不似臺北,總被一大串建築物阻擋雲海。在東部的路上,讓我最享受的就是無論在火車上、計程車上、民宿老闆的車上,我不由自主地將臉頰靠向窗邊,先以雙眼獵奇雲;再將手機貼放於玻璃窗邊猛拍照。雲,樂得像個調皮的孩子,翻滾又騰空,飄來飄去,躲貓貓似地竄來竄去,將天空的布幕延展得更有層次,隨著陽光閃耀的色澤閃現雲朵深淺不一的厚度與色彩。
地球時間的計算法是六十秒為一分鐘。雲,每一秒可變化的形式可不只一種唷,豐富地來不及數算。我想,也許一秒有六十種以上的圖形與故事吧。我沒有傳遞任何心事或心願給雲,僅是癡癡地望著、安靜地享受雲朵的玄奇之美。心,來不及接收所有的訊息;眼瞳,也來不及將每一朵雲的變化攝入腦海。即使是舉起手機拍攝的一瞬間,偶爾遲疑著手機的視窗,是否無形中影響了最美好的瞬間?就像是西恩‧潘(Sean Penn)在《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所飾演的傑出攝影師所說的:「有時候我選擇不拍攝,因為我只想沉浸在這一刻。」讓最震人心的一瞬間留在眼裡、留在心裡。
是這樣的概念,令我學習將感動的心,凝住,靜心觀賞。隨著車輪或腳步進入雲的世界,不奔逐、不擁有、也不任意傷感,假想自己在雲空間的美好花園,雲呀,朵朵都是獨一的花、獨一的棉花,輕柔香軟。當雲層的氣壓累積到一定程度,下起串串雨或是絲絲雨,線條柔細或是激烈,告訴地上的萬物:「嗨嗨嗨,我來澆水囉!」唯獨對大海而言,這些雨絲是小金魚落入汪洋中。
此際,天空來個頑皮的翻轉,成為海。天與地誰說不可置換?雲天成了海面,雲朵是浪花,說著:「嗨嗨嗨,我來囉!」於是,翻滾,興起與海不同形式的浪花;海,翻空成了天,在高空看著雲浪,說著:「原來呀,住在天上也可以這麼遼闊。看著海,我開始想念海中的生物啦。但,等等再交換回來,我先跟天上的嫦娥與月亮問聲好。」猜猜哩,嫦娥與玉兔會現身嗎?太陽大怒,怎不想看看我呀?
地上的人們紛紛說:「哎唷,誰叫這個夏天這麼酷熱啊!」太陽忽地轉為說起笑話:「夏季是考試季節,我也得烤烤晒晒雲朵呀。他們才能被烤出獨一的顏色。」雲朵迅速飛揚入天,與海交換回身分。打著鼓聲,轟隆隆地!這轟隆聲融入在伊森‧霍克(Ethan Hawke)主演的電影《超時空攔截》(Predestination),他跳躍於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在星際之旅中,帶著極大的傷感之旅,每個他所追蹤的對象都是他自己,當他看到不同時期的自己,總要帶著由衷的感懷說著:「我想你」、「我好想你」、「我想死你了」。於是,我想像霍克在那部片的種種心情:他與每個自己相遇。
正如雲與雲的片片、朵朵的相遇,是享受、是想念、是追擊,也是依戀彼此的呼吸。在每一個呼吸下,創造下一個故事,當故事遇到「塔」,雷聲一擊,崩落,故事裡的人,倒下來,再於是:新生。
才有那句霍克的臺詞:「歡迎你來到新生命的起點。」在此,也可視之為「啟」點。在循環之旅中,終點與起點,永遠是連結線。內在恐懼讓故事出現月亮,月亮照見了人物的內心狀態。
於是,我從塔中望見那輪月亮,爬升,升上雲空,在月與星為伴的天空下,閃亮著另一個新生的故事。我悄悄地對雲空說、說、說、說……
其實,我什麼話都沒說,而是用心感受。糟糕,此刻,心,跳出來了!




〈那一年〉

那一年於我,是個荒謬的年。同時有不同的朋友群,日夜出入不同形式的聚會。最常與莉亞去她一定得去的著名飯店內頗富盛名的餐廳,內有樂團現場演奏、演唱西洋流行樂曲。她說這是她最期待的娛樂,只邀請女性朋友參加,那是愉快又健康的聚會。她的英國先生偶爾會與我們一起喝酒跳舞,莉亞穿著極高的鞋子,舞姿性感有活力。
莉亞與藍曾是我的鄰居,但他倆不認識,我卻分別與他們在同一年相遇,他們還很年輕。我與他們相識時,離他們遷出這棟大樓已有一段時間。藍,我暗稱他藍,是因為他在深夜會透出藍色的光影。他的外貌帥氣有型如明星、身形高瘦、腹部平坦、肌肉結實,有一頭長鬈髮,叛逆又憂鬱的眼帶著孤冷氣質,像極了藝術家,從事的工作的確與藝術品味有關。他與我走在白日下,以及深夜的公園、巷道,一起吃飯、到小酒吧喝啤酒、紅酒。似乎喝了酒、點起香菸,他的話匣子才會開啟。我倆似陌生人、似朋友、也似情人。他與莉亞是我願意在夜晚出去一聚的朋友。聚散是生活常態,那年深秋、即將入冬之際,媽媽過世後,我儘量不夜出,專心地唸心經給媽媽。沒想到,從沒真正背誦過的心經,因這一唸再唸多次,背了下來。這期間,藍也歷經家人的離世。他說:人生呀,坎坷!
但他不知我的坎坷歷程,只知我很勇敢。
本不習慣與人過多往來,更是幾近閉門少外遊,即使巧遇他們,只禮貌性地回應。倒是,藍在某年年底把長鬈髮理成平頭,少了點陰鬱氣質,多了些陽光味。怪了,我反而不習慣他把頭髮理了。他的高挺鼻梁與我不相上下,我們走著聊著,總感覺他比我還抑制自己的情緒。但,話匣子一開,多數時候是他說著、我聽著。夜,如另一個太陽照耀著我們走過的路,更像情人了。
深夜,他依然送我回我住處大樓後巷時,不知怎地,他回頭喊了我,說了幾句話。他向來不是情感細膩至返身訴說的人。因這一反常,我心驚地看著他腳下的便鞋,似乎帶著抖音回應他毫不相干的三個字:「多保重。」
當我再次往前走向住處大門時,暗罵自己:怎會給出「多保重」這三個字?沒頭沒腦地,只因他當晚沒吃飯嗎?只因他常常熬夜工作嗎?像是一種不安的回聲,天氣不涼,我卻抖顫了起來。自此,我忐忑了至少半個月,心知,與藍不適合增添柔暈氣息。他與我都是屬於鬱悶的人,我們不該改變回應的方式。
這忐忑的半個月裡,心理聚焦於視線中捕捉到藍那一雙便鞋裡的腳。我想到另一雙腳,被脫了鞋子的腳與生命安靜地共處。
即使是日子流逝得很慢,慢得幾近讓人窒息。緩行的分秒,實際上仍轉動命運,我繼續著幾項不可思議的事件,一一承受,並且學著處理,才真正領會什麼叫生命、什麼叫保重。
原來「保重」這字眼,竟然根植於我對生命的體驗。日前走在路上巧遇莉亞,她陪先生去醫院複診,並且邀我去他們新家參觀、吃飯、爬山。她的第三個孩子,在前幾年是剛出生不久的男嬰,當年我抱著他,看似很小的男嬰,沉甸甸地很有重量。而今上學了吧。我想著也許可以帶藍去莉亞家,他們即使不相識,或許會憶起曾搭同一部電梯哩。
莉亞、藍、遺落鞋子的人、義氣美少年……與我竟然都在那一年,相遇。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24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