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瑜伽士的內在喜悅工程:轉心向內 即是出路
商品資訊
系列名:Aum
ISBN13:9786269742325
出版社:地平線
作者:薩古魯.賈吉.瓦殊戴夫
譯者:項慧齡
出版日:2023/08/03
裝訂/頁數:平裝/304頁
規格:22cm*17cm*1.6cm (高/寬/厚)
版次:2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瑜伽經》是針對瑜伽科學所著之最深奧的文獻之一。
它以一句奇怪的句子作為開場白:「……當下,瑜伽。」
這部偉大的生命文獻只用半句話作為開場!為什麼?
★ 美國亞馬遜心靈成長、新時代分類暢銷書 Top5
★《紐約時報》暢銷書榜自我成長類 No.10
★ 獲選 SPIRITUALITY & HEALTH 雜誌2016年度十大心靈好書
薩古魯說,人類就像籠中鳥,而這籠子並沒有籠門。我們只不過是出於長久以來的習慣,而拒絕自由自在地飛翔。因此,每個靈性導師的教法都只有一個宗旨――指出那個籠子沒有門。靈性修持的整個目的,就在於破除我們為自己所設下的界限,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
所以,本書所提供的不是一場佈道,而是一門科學;不是一個教法,而是一項技術;不是一種戒律,而是一條道路――那就是瑜伽。
瑜伽是一門讓我們能體驗幸福的科學,我們在這個世上是否能有所成就,就取決於自己掌控身體、頭腦、能量三個層面的能力。透過瑜伽來協調這三個層面,我們就能達到狂喜與生命本身合一的終極狀態。
本書分為四部,第一部為靈性修持這個未知的地帶繪製地圖,它提供了一系列根本且重要的內觀洞見。第二部至第四部提供使用這張地圖來定位導航的方法,比較偏重於實際的修持,共有廿五項生活中隨時可做的「靈性修持」,幫助我們打破僵固,重寫內在的生命程式,重新創建新的自己。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倪淑萍(葆體瑜珈創辦人)
張德芬(身心靈作家)
~喜悅推薦~
【本書特色】
◎充滿智慧的寓言故事,讓我們看見自己的荒謬。
◎如工程般清楚地一步步改寫個人的內在程式,創造奇蹟。
◎薩古魯魔幻寫實般的個人生命故事,他做得到的,你也做得到。
【國外好評重磅推薦】
背道而馳又前後一致,古老又現代。《一個瑜伽士的內在喜悅工程:轉心向內 即是出路》是一個可人的邀約,邀請我們淋漓盡致地過活,並且再三地向我們保證,我們為什麼能夠辦到,以及如何達到此一境界。
――肯.羅賓森(Sir Ken Robinson)
《讓天賦自由》、《發現天賦之旅》、《讓創意自由》等書作者
薩古魯喜悅的能力、對生命的熱愛,以及他既深且廣的好奇心和學識,令我深受啟發鼓舞。他的著作充滿了驚歎、敬畏和智識挑戰的時刻,對於任何對自我轉化感興趣的人,我極力推薦本書。
――馬克.海曼(Mark Hyman)
克里夫蘭功能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 Center for Functional Medicine)主任
《紐約時報》暢銷書《吃油,減重》(Eat Fat, Get Thin)作者
《一個瑜伽士的內在喜悅工程:轉心向內 即是出路》呈現了薩古魯的洞見和教法,令人著迷。如果你已經準備就緒,它就是一個工具,可以幫助你喚醒你內在的智力,以及映現宇宙智慧之終極無上的天賦。
――狄巴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
當代心靈導師,著有《福至心靈――成功致勝的七大精神法則》、
《世界在你之內》、《陰影效應》等多部《紐約時報》暢銷書
它以一句奇怪的句子作為開場白:「……當下,瑜伽。」
這部偉大的生命文獻只用半句話作為開場!為什麼?
★ 美國亞馬遜心靈成長、新時代分類暢銷書 Top5
★《紐約時報》暢銷書榜自我成長類 No.10
★ 獲選 SPIRITUALITY & HEALTH 雜誌2016年度十大心靈好書
薩古魯說,人類就像籠中鳥,而這籠子並沒有籠門。我們只不過是出於長久以來的習慣,而拒絕自由自在地飛翔。因此,每個靈性導師的教法都只有一個宗旨――指出那個籠子沒有門。靈性修持的整個目的,就在於破除我們為自己所設下的界限,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
所以,本書所提供的不是一場佈道,而是一門科學;不是一個教法,而是一項技術;不是一種戒律,而是一條道路――那就是瑜伽。
瑜伽是一門讓我們能體驗幸福的科學,我們在這個世上是否能有所成就,就取決於自己掌控身體、頭腦、能量三個層面的能力。透過瑜伽來協調這三個層面,我們就能達到狂喜與生命本身合一的終極狀態。
本書分為四部,第一部為靈性修持這個未知的地帶繪製地圖,它提供了一系列根本且重要的內觀洞見。第二部至第四部提供使用這張地圖來定位導航的方法,比較偏重於實際的修持,共有廿五項生活中隨時可做的「靈性修持」,幫助我們打破僵固,重寫內在的生命程式,重新創建新的自己。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倪淑萍(葆體瑜珈創辦人)
張德芬(身心靈作家)
~喜悅推薦~
【本書特色】
◎充滿智慧的寓言故事,讓我們看見自己的荒謬。
◎如工程般清楚地一步步改寫個人的內在程式,創造奇蹟。
◎薩古魯魔幻寫實般的個人生命故事,他做得到的,你也做得到。
【國外好評重磅推薦】
背道而馳又前後一致,古老又現代。《一個瑜伽士的內在喜悅工程:轉心向內 即是出路》是一個可人的邀約,邀請我們淋漓盡致地過活,並且再三地向我們保證,我們為什麼能夠辦到,以及如何達到此一境界。
――肯.羅賓森(Sir Ken Robinson)
《讓天賦自由》、《發現天賦之旅》、《讓創意自由》等書作者
薩古魯喜悅的能力、對生命的熱愛,以及他既深且廣的好奇心和學識,令我深受啟發鼓舞。他的著作充滿了驚歎、敬畏和智識挑戰的時刻,對於任何對自我轉化感興趣的人,我極力推薦本書。
――馬克.海曼(Mark Hyman)
克里夫蘭功能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 Center for Functional Medicine)主任
《紐約時報》暢銷書《吃油,減重》(Eat Fat, Get Thin)作者
《一個瑜伽士的內在喜悅工程:轉心向內 即是出路》呈現了薩古魯的洞見和教法,令人著迷。如果你已經準備就緒,它就是一個工具,可以幫助你喚醒你內在的智力,以及映現宇宙智慧之終極無上的天賦。
――狄巴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
當代心靈導師,著有《福至心靈――成功致勝的七大精神法則》、
《世界在你之內》、《陰影效應》等多部《紐約時報》暢銷書
作者簡介
薩古魯.賈吉.瓦殊戴夫(Sadhguru Jaggi Vasudev)
原名賈吉.瓦殊戴夫(Jaggi Vasudev),是一位詩人、瑜伽士與神秘主義者。他獻身致力於提升全人類的身、心與靈性的幸福,是一個廣受歡迎的演說家,曾經在頂尖的國際論壇發表演說,其中包括聯合國世界和平高峰會議、世界經濟論壇、TED,以及無數所大學。
薩古魯不屬於任何一個特定的傳統,他的生平事蹟讓世人明白,古老瑜伽的內在修行絕對適合且可充分應用在現代的生活裡。他把瑜伽科學最適合現代生活的面向融入其教法與修行之中,這套符合科學的自我轉化方法,深深吸引世人。
一九九二年,薩古魯成立艾薩基金會(Isha Foundation)。它是一個由志工經營的非營利國際組織,致力於推動能促進人類幸福安樂的所有面向。它的總部位於美國田納西州的艾薩內在科學學院(Isha Institute of Inner Sciences),以及位於印度哥印拜陀市(Coimbatore)附近、維靈吉瑞山脈(Velliangiri Mountains)山腳下的艾薩瑜伽中心(Isha Yoga Center)。艾薩基金會受到全世界三百萬名志工的支持,其活動範圍從公共衛生、生態、教育等大規模的人道主義計畫,到個人靈修的瑜伽課程。艾薩基金會所有活動的目標在於賦予個人力量,使其了悟其內在的終極潛能,並且促進全球的包容性與和諧氛圍。
項慧齡
譯有《修行百頌》、《你可以更慈悲》、《大圓滿之歌》、《如是》、《達賴喇嘛說佛教》等書,目前與家人定居美國西雅圖。
原名賈吉.瓦殊戴夫(Jaggi Vasudev),是一位詩人、瑜伽士與神秘主義者。他獻身致力於提升全人類的身、心與靈性的幸福,是一個廣受歡迎的演說家,曾經在頂尖的國際論壇發表演說,其中包括聯合國世界和平高峰會議、世界經濟論壇、TED,以及無數所大學。
薩古魯不屬於任何一個特定的傳統,他的生平事蹟讓世人明白,古老瑜伽的內在修行絕對適合且可充分應用在現代的生活裡。他把瑜伽科學最適合現代生活的面向融入其教法與修行之中,這套符合科學的自我轉化方法,深深吸引世人。
一九九二年,薩古魯成立艾薩基金會(Isha Foundation)。它是一個由志工經營的非營利國際組織,致力於推動能促進人類幸福安樂的所有面向。它的總部位於美國田納西州的艾薩內在科學學院(Isha Institute of Inner Sciences),以及位於印度哥印拜陀市(Coimbatore)附近、維靈吉瑞山脈(Velliangiri Mountains)山腳下的艾薩瑜伽中心(Isha Yoga Center)。艾薩基金會受到全世界三百萬名志工的支持,其活動範圍從公共衛生、生態、教育等大規模的人道主義計畫,到個人靈修的瑜伽課程。艾薩基金會所有活動的目標在於賦予個人力量,使其了悟其內在的終極潛能,並且促進全球的包容性與和諧氛圍。
項慧齡
譯有《修行百頌》、《你可以更慈悲》、《大圓滿之歌》、《如是》、《達賴喇嘛說佛教》等書,目前與家人定居美國西雅圖。
序
由四個字母所組成的字
「guru」的字義是「驅除黑暗者」
有一次,一個顧客正要走進山卡蘭.皮萊(Shankaran Pillai)的藥局時,看見藥局外有一個人正抱著路燈,他因此而驚得目瞪口呆。
走進藥局之後,他問:「那個人是誰?他有什麼毛病?」
皮萊回答:「喔,那個人啊!他是我的顧客。」
「他是怎麼回事?」
「他想要治療百日咳,所以我給了他一些適合的藥物。」
「你給他什麼藥?」
「一盒緩瀉劑(laxatives),而且要他當場服用。」
「緩瀉劑治療百日咳!你為什麼給他那玩意兒?」
「喔,你瞧瞧他那樣子,你覺得他還敢再咳了嗎?」
皮萊開處的那盒緩瀉劑,象徵了今日世界對著那些尋求幸福的人所叫賣、兜售的「解藥」。這正是「guru」(古魯)這個詞彙變成一個具冒犯意味粗話的根本原因。
不幸的是,我們已經忘記這個字的真實意義。「guru」(古魯)的字義是「驅除黑暗者」(dispeller of darkness)。相反於一般之見,「古魯」的功用不在於教導、灌輸或改信皈依。在此,「古魯」是指照亮、闡明你目前無法感知的層面,而這些層面不但超越你的感官覺知,也超越你的心理戲碼(psychological drama)。基本而言,「古魯」是闡明你存在的本質。
容易造成誤導的教法
在今日的世界中,流傳著許多謬誤的教法,其誤導性已經到了危險的程度,「處於當下」(be in the moment)即是其中之一。
「處於當下」這句話是在假設,如果你想要在「當下」以外的其他地方的話,你可以這麼做。這怎麼可能呢?「當下」是你能夠置身的唯一處所。如果你活著,你就活在「這個」當下;如果你死了,你就死在「這個」當下,此一當下即是永恆。即便你嘗試去逃脫,你怎麼可能逃脫當下?
此時此刻,你的問題在於,你為了十年前發生的往事而受苦,或為了可能會在後天發生的事情而受苦。但這兩者都不是活生生的真相,它們純粹是你的記憶和想像的戲碼。那麼,這是否意味著,為了尋找寧靜,你必得徹底摧毀你的頭腦(mind)?完全不是如此,它純粹是指你需要掌控頭腦。你的頭腦攜帶著巨大的記憶儲存庫和不可思議的想像力,這是經過數百萬年演化過程的結果。如果你可以在想要時使用頭腦,在不想要時把它棄置一旁,那麼,頭腦會是一個極佳的工具。躲避過去和忽略未來,等於是在貶低這個絕妙官能的重要性。因此,「處於當下」成為一種心理限制,並且製造嚴重後果――它否定了我們存在的實相。
「一次只做一件事」已經成為另一個流行的自助口號。頭腦是一個傑出非凡的多面向機器,能夠一次處理數個不同層面的活動,因此,你為什麼一次只做一件事?與其學習去控制和駕馭頭腦,你為什麼反而想要徹底摧毀頭腦?當你知曉心理活動所帶來的陶醉喜悅之後,你為什麼會選擇去做腦葉切除術,自願做個植物人?
「正面思考」是另一個過度使用而變成陳腔濫調的短語。當「正面思考」被過度簡化,被用來當作一個速成速效的口號時,它就成為掩蓋或粉飾現實的方式。當你無法處理即時的資訊和控制心理戲碼時,你就揪住「正面思考」不放,把它當作一種鎮靜劑。剛開始,它似乎使你的生活充滿嶄新的信心和樂觀,但在本質上,它卻是有限的。長遠來看,如果你否認或切除一部分的現實,你就會對人生產生一種不平衡的觀點。
接著,有一個歷史悠久的行業,把人類的福祉傳播上天,並且聲稱「愛」是宇宙的核心。「愛」是人類的可能性,如果你需要一個更令人耳目一新的課程,你可以向你的狗學幾堂課,牠渾身是愛!你不必上外太空去認識「愛」。
所有這些幼稚傻氣的哲學,都源自「存在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假設。單單這個想法就已經使我們喪失所有的理智,並犯下歷史上最殘暴無人性且令人髮指的罪行,而這種情況一直持續至今。
古魯只是一張活生生的地圖
身為一個古魯,我沒有可教導的教義,也沒有可傳授的哲理,更沒有可弘揚的信仰,這是因為「自我轉化」才是解決所有困擾人類之弊病的唯一方案。「自我轉化」不是漸進的自我提升和改善,不是藉由道德、倫理規範、態度或行為舉止的轉變而達成,而是藉由體驗我們的無限本質而達成。「自我轉化」是指沒有任何老舊的殘跡,它意味著你感知和體驗人生的方式產生巨幅且具深度的轉變。
了知這一點,即是瑜伽;加以體現的人,即是瑜伽士。在這個方向引導你的人,即是古魯。
本書的目標在於,幫助你而使喜樂成為你長相左右的友伴。為了達到此一目的,本書所提供的不是一場佈道,而是一門科學;不是一個教法,而是一項技術;不是一種戒律,而是一條道路。此時是探索此一科學,而與技術共事,並行走於道上的時機。
在這趟旅程裡,古魯不是目的地,而只是地圖。內在的維度(dimension)是個未知的地帶,如果你正在探索你不熟悉的地帶,有路標不是比較好嗎?你當然可以尋找自己的路途,但誰知道呢,你可能會花上好幾輩子的時間。當你置身陌生的地帶時,採取指路人所指示的方向,才是明智的作法。在某個層次上,這即是「古魯」的意義――一張活生生的地圖,一個GPS――古魯導航系統(Guru Pathfinding System)!
而這正是「guru」(古魯)這四個聲名狼藉的字母存在的原因。
為了事半功倍,我想要把這個字變成八個字母……
――薩古魯
「guru」的字義是「驅除黑暗者」
有一次,一個顧客正要走進山卡蘭.皮萊(Shankaran Pillai)的藥局時,看見藥局外有一個人正抱著路燈,他因此而驚得目瞪口呆。
走進藥局之後,他問:「那個人是誰?他有什麼毛病?」
皮萊回答:「喔,那個人啊!他是我的顧客。」
「他是怎麼回事?」
「他想要治療百日咳,所以我給了他一些適合的藥物。」
「你給他什麼藥?」
「一盒緩瀉劑(laxatives),而且要他當場服用。」
「緩瀉劑治療百日咳!你為什麼給他那玩意兒?」
「喔,你瞧瞧他那樣子,你覺得他還敢再咳了嗎?」
皮萊開處的那盒緩瀉劑,象徵了今日世界對著那些尋求幸福的人所叫賣、兜售的「解藥」。這正是「guru」(古魯)這個詞彙變成一個具冒犯意味粗話的根本原因。
不幸的是,我們已經忘記這個字的真實意義。「guru」(古魯)的字義是「驅除黑暗者」(dispeller of darkness)。相反於一般之見,「古魯」的功用不在於教導、灌輸或改信皈依。在此,「古魯」是指照亮、闡明你目前無法感知的層面,而這些層面不但超越你的感官覺知,也超越你的心理戲碼(psychological drama)。基本而言,「古魯」是闡明你存在的本質。
容易造成誤導的教法
在今日的世界中,流傳著許多謬誤的教法,其誤導性已經到了危險的程度,「處於當下」(be in the moment)即是其中之一。
「處於當下」這句話是在假設,如果你想要在「當下」以外的其他地方的話,你可以這麼做。這怎麼可能呢?「當下」是你能夠置身的唯一處所。如果你活著,你就活在「這個」當下;如果你死了,你就死在「這個」當下,此一當下即是永恆。即便你嘗試去逃脫,你怎麼可能逃脫當下?
此時此刻,你的問題在於,你為了十年前發生的往事而受苦,或為了可能會在後天發生的事情而受苦。但這兩者都不是活生生的真相,它們純粹是你的記憶和想像的戲碼。那麼,這是否意味著,為了尋找寧靜,你必得徹底摧毀你的頭腦(mind)?完全不是如此,它純粹是指你需要掌控頭腦。你的頭腦攜帶著巨大的記憶儲存庫和不可思議的想像力,這是經過數百萬年演化過程的結果。如果你可以在想要時使用頭腦,在不想要時把它棄置一旁,那麼,頭腦會是一個極佳的工具。躲避過去和忽略未來,等於是在貶低這個絕妙官能的重要性。因此,「處於當下」成為一種心理限制,並且製造嚴重後果――它否定了我們存在的實相。
「一次只做一件事」已經成為另一個流行的自助口號。頭腦是一個傑出非凡的多面向機器,能夠一次處理數個不同層面的活動,因此,你為什麼一次只做一件事?與其學習去控制和駕馭頭腦,你為什麼反而想要徹底摧毀頭腦?當你知曉心理活動所帶來的陶醉喜悅之後,你為什麼會選擇去做腦葉切除術,自願做個植物人?
「正面思考」是另一個過度使用而變成陳腔濫調的短語。當「正面思考」被過度簡化,被用來當作一個速成速效的口號時,它就成為掩蓋或粉飾現實的方式。當你無法處理即時的資訊和控制心理戲碼時,你就揪住「正面思考」不放,把它當作一種鎮靜劑。剛開始,它似乎使你的生活充滿嶄新的信心和樂觀,但在本質上,它卻是有限的。長遠來看,如果你否認或切除一部分的現實,你就會對人生產生一種不平衡的觀點。
接著,有一個歷史悠久的行業,把人類的福祉傳播上天,並且聲稱「愛」是宇宙的核心。「愛」是人類的可能性,如果你需要一個更令人耳目一新的課程,你可以向你的狗學幾堂課,牠渾身是愛!你不必上外太空去認識「愛」。
所有這些幼稚傻氣的哲學,都源自「存在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假設。單單這個想法就已經使我們喪失所有的理智,並犯下歷史上最殘暴無人性且令人髮指的罪行,而這種情況一直持續至今。
古魯只是一張活生生的地圖
身為一個古魯,我沒有可教導的教義,也沒有可傳授的哲理,更沒有可弘揚的信仰,這是因為「自我轉化」才是解決所有困擾人類之弊病的唯一方案。「自我轉化」不是漸進的自我提升和改善,不是藉由道德、倫理規範、態度或行為舉止的轉變而達成,而是藉由體驗我們的無限本質而達成。「自我轉化」是指沒有任何老舊的殘跡,它意味著你感知和體驗人生的方式產生巨幅且具深度的轉變。
了知這一點,即是瑜伽;加以體現的人,即是瑜伽士。在這個方向引導你的人,即是古魯。
本書的目標在於,幫助你而使喜樂成為你長相左右的友伴。為了達到此一目的,本書所提供的不是一場佈道,而是一門科學;不是一個教法,而是一項技術;不是一種戒律,而是一條道路。此時是探索此一科學,而與技術共事,並行走於道上的時機。
在這趟旅程裡,古魯不是目的地,而只是地圖。內在的維度(dimension)是個未知的地帶,如果你正在探索你不熟悉的地帶,有路標不是比較好嗎?你當然可以尋找自己的路途,但誰知道呢,你可能會花上好幾輩子的時間。當你置身陌生的地帶時,採取指路人所指示的方向,才是明智的作法。在某個層次上,這即是「古魯」的意義――一張活生生的地圖,一個GPS――古魯導航系統(Guru Pathfinding System)!
而這正是「guru」(古魯)這四個聲名狼藉的字母存在的原因。
為了事半功倍,我想要把這個字變成八個字母……
――薩古魯
目次
【導言】由四個字母所組成的字
PART 1
給讀者的短箋
第一部 內在的轉化
1 渾然忘我
2 轉心向內即是出路
3 規畫你的命運
4 無界限,無負擔
【靈性修持1】對自己的無限本質保持覺知
5 「……當下,瑜伽」
PART 2
給讀者的短箋
第二部 身體
1 身體是一台終極機器
2 「有某種東西,它不喜歡牆」
【靈性修持2】在頭腦裡植樹
3 生命感:了知超越感官的生命
【靈性修持3】帶著覺知進入夢鄉
4 傾聽生命
【靈性修持4】從體驗來觀照生命
5 身體能下載整個宇宙
【靈性修持5】減緩呼吸,感知一切
6 地球的一小部分
【靈性修持6】身體接觸大地
7 與太陽同步脈動
8 元素的惡作劇
【靈性修持7】以虔敬的心對待五大元素
9 肚子裡滿是糞便時
【靈性修持8】注意飲食的方式
10 以食物作為燃料
【靈性修持9】瞭解食物在體內如何運作
11 地獄般的廚房
12 消化的戲碼
【靈性修持10】酥油的功效
13 大快朵頤之感
【靈性修持11】理想的飲食
14 從焦躁不安到放鬆
【靈性修持12】仰臥的睡姿
15 從肉欲到宇宙
【靈性修持13】雙手合十,身體達到和諧
16 賀爾蒙的挾持控制
第三部 頭腦
1 奇蹟或困境
【靈性修持14】放棄你的身分認同
2 從生活中思量你自己
【靈性修持15】使你的注意力流動
3 身分認同的汙垢
【靈性修持16】觀察是什麼念頭主宰你的頭腦
4 把智力沈浸在覺知當中
【靈性修持17】把精準帶入身體的每個動作中
5 覺知即是活著
【靈性修持18】從清醒轉移到睡眠的那一刻保持覺知
6 不透過思惟的知見
【靈性修持19】移除「思想是智力」的想法
7 相信與追尋
8 許願樹
9 頭與心的迷思
10 了知和奉愛
11 愛的咒語
【靈性修持20】帶著愛意看待一切
12 奉愛――生命維度的轉變
13 擁抱神祕
【靈性修持21】奉愛者的生活方式
第四部 能量
1 追隨能量的蹤跡
2 「業」的難題
【靈性修持22】和你的生命渴望調和一致
3 生命的機制
【靈性修持23】覺知生理的循環週期
4 能量的迷宮
【靈性修持24】穩定脈輪
5 神性科學
【靈性修持25】創造具能量的空間
6 恩典的山巒
7 神祕主義者之道
8 譚崔――轉化的技術
【結語】喜悅
名詞解釋
PART 1
給讀者的短箋
第一部 內在的轉化
1 渾然忘我
2 轉心向內即是出路
3 規畫你的命運
4 無界限,無負擔
【靈性修持1】對自己的無限本質保持覺知
5 「……當下,瑜伽」
PART 2
給讀者的短箋
第二部 身體
1 身體是一台終極機器
2 「有某種東西,它不喜歡牆」
【靈性修持2】在頭腦裡植樹
3 生命感:了知超越感官的生命
【靈性修持3】帶著覺知進入夢鄉
4 傾聽生命
【靈性修持4】從體驗來觀照生命
5 身體能下載整個宇宙
【靈性修持5】減緩呼吸,感知一切
6 地球的一小部分
【靈性修持6】身體接觸大地
7 與太陽同步脈動
8 元素的惡作劇
【靈性修持7】以虔敬的心對待五大元素
9 肚子裡滿是糞便時
【靈性修持8】注意飲食的方式
10 以食物作為燃料
【靈性修持9】瞭解食物在體內如何運作
11 地獄般的廚房
12 消化的戲碼
【靈性修持10】酥油的功效
13 大快朵頤之感
【靈性修持11】理想的飲食
14 從焦躁不安到放鬆
【靈性修持12】仰臥的睡姿
15 從肉欲到宇宙
【靈性修持13】雙手合十,身體達到和諧
16 賀爾蒙的挾持控制
第三部 頭腦
1 奇蹟或困境
【靈性修持14】放棄你的身分認同
2 從生活中思量你自己
【靈性修持15】使你的注意力流動
3 身分認同的汙垢
【靈性修持16】觀察是什麼念頭主宰你的頭腦
4 把智力沈浸在覺知當中
【靈性修持17】把精準帶入身體的每個動作中
5 覺知即是活著
【靈性修持18】從清醒轉移到睡眠的那一刻保持覺知
6 不透過思惟的知見
【靈性修持19】移除「思想是智力」的想法
7 相信與追尋
8 許願樹
9 頭與心的迷思
10 了知和奉愛
11 愛的咒語
【靈性修持20】帶著愛意看待一切
12 奉愛――生命維度的轉變
13 擁抱神祕
【靈性修持21】奉愛者的生活方式
第四部 能量
1 追隨能量的蹤跡
2 「業」的難題
【靈性修持22】和你的生命渴望調和一致
3 生命的機制
【靈性修持23】覺知生理的循環週期
4 能量的迷宮
【靈性修持24】穩定脈輪
5 神性科學
【靈性修持25】創造具能量的空間
6 恩典的山巒
7 神祕主義者之道
8 譚崔――轉化的技術
【結語】喜悅
名詞解釋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渾然忘我
與萬物合一的體驗
在印度邁索爾市(Mysore)有個傳統,那就是如果你有事要辦,你就得上查蒙迪山(Chamundi Hill)。如果你有事要做,你也得上查蒙迪山。如果你墜入愛河,你同樣得上查蒙迪山。如果你失戀了,那更必須上一趟查蒙迪山。
一天下午,我無事可做,而且剛剛失戀,於是我上了查蒙迪山。
我停好摩托車,然後坐在一塊位於上山途中三分之二處的岩石上,這是我的「冥想石」(contemplation rock)。此時,我坐在那裡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一棵紫莓樹和一棵低矮的印度榕樹盤纏的樹根,深深地鑽入岩石表面的裂隙之中。邁索爾市的全景在我眼前開展。
在我過去的經驗裡,我的身體和頭腦是「我」,而世界是在「外面」,但在那個剎那,我突然不知道「我是什麼」以及「我不是什麼」。當時,我仍然睜著雙眼,但我吸進的空氣、我坐於其上的岩石,以及周遭的氛圍,所有的一切都變成了「我」。我是一切,我有意識,而且神志清醒,但我失去了感官知覺,而感官知覺的辨別本質已不復存在。我說得愈多,它聽起來就會愈讓人覺得瘋狂,因為當時所發生的一切皆無法形容,基本上是我無處不在。一切都急劇擴大,超越界限,一切事物都迸發成為其他事物,那是一種了無維度的、絕對完美的合一。
我的生命即是那個剎那,而它優美地歷久不衰。
當我回復正常的意識狀態時,我覺得時間好像只過了十分鐘,但是當我看著手錶,才發現當時已經是晚上七點三十分!四個半小時過去了。我的雙眼是睜開的,而那時已日落西山,夜幕低垂。我徹底清楚地明白,在那個時刻,我一直以來所認為的「我」已經徹底消失。
我從來不是那種喜歡哭哭啼啼的人,然而廿五歲那年,在查蒙迪山的岩石上,我欣喜若狂,淚水傾流而下,濕透衣襟!
對我而言,做一個寧靜快樂的人從來不是問題,我一直過著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我成長於一九六年代穿牛仔褲的「披頭四」時代,閱讀歐洲哲學和文學作品,例如杜斯妥也夫斯基、卡繆、卡夫卡等等。但是在此時此地,我迸發進入一個完全不同且自己一無所知的存在維度,浸淫在一個完全嶄新的感受當中,興高采烈,充滿喜樂,這是我以前從來不知道或想像不出來的感受。當我用抱持懷疑態度的頭腦來看待這件事時,我的頭腦唯一能告訴我的是:我可能發瘋了!然而,它是那麼地美妙,而我知道我不想失去它。
我一直無法形容那個下午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或許,最貼切的說法是,那天我上了山之後,就沒有下來了。我一直都沒有下山。
樹上時光――「搖擺的冥想」
我出生於邁索爾,那是一個相當富饒的城鎮,位於南印度,是往昔的首都,以其宮殿和庭園而聞名。我父親執醫,母親是家庭主婦,我是四個兄弟姊妹裡的老么。
我覺得學校無聊乏味,我無法定定地坐在課堂上,因為我可以看清老師們正在談論的事情,對生活毫無意義可言。當年四歲的我,每天早晨都吩咐陪同的管家把我送到校門口就好,不要跟著我進教室。一旦她離開,我就飛快地衝到學校附近的峽谷,其中充滿了各式各樣、多得不勝枚舉的生命。我開始累積擴展一個廣大的私人動物園,把昆蟲、蝌蚪、蛇裝進我從爸爸的藥櫃取來的瓶子裡。幾個月之後,父母發現我沒有上學,對我的生物探索也冷眼相待,把我在峽谷的探險考察視為在水溝裡胡攪瞎搞。我眼中枯燥乏味、毫無想像力的成人世界常常讓我感到挫敗,因此我把注意力轉向他處,去找其他的事情來做。
在後來的年歲裡,我寧願在森林裡漫遊來消耗白天的時光,到處捉蛇、捕魚、爬樹和翻山越嶺。我常常帶著午餐和水瓶,爬上一棵大樹的頂端。搖曳的樹枝把我帶入一種彷如出神的狀態;在那種狀態中,我既是睡著的,同時也大為清醒。在這棵樹上,我完全失去了時間感。我會從早上九點就開始棲坐在樹上,一直到傍晚四點半放學的校鐘響起為止。我很久以後才瞭解到,在生命的這個階段,我已經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開始冥想。後來,當我首次教導人們從事冥想時,我總是教導「搖擺的冥想」(swaying meditations)。當然,那時的我甚至連「冥想」(meditation)這個詞都從未聽聞,我只是純粹喜歡大樹把我搖擺進入一種超越睡眠和醒覺的狀態。
我覺得課堂單調乏味,但我卻對其他每一件事情興致勃勃――世界被創造出來的方式、地形地貌,以及人們生活的方式。我常常在鄉間的泥土路上騎腳踏車,一天最少騎上三十五公里,等我回到家時,一層層的泥巴和塵土積集滿身。
我特別喜歡在腦海裡繪製我行經之地的地圖。當我獨自一人時,我只消閉上眼睛,就可以在腦海中重新畫出當天下午所見的風光景致――每一顆石頭、每一塊露出地面的岩石,以及每一棵樹木。不同的季節、土地經過耕犁、作物開始發芽之後所產生的變化,都令我著迷,這也是我為什麼受到湯瑪斯.哈代(Thomas Hardy)的著作所吸引的原因。他長篇幅地描述英國的風光景致,我也以相同的方式在腦中描述周圍的世界。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像我腦袋裡的一卷錄影帶,我可以隨心所欲地重新播放那些年來我所觀察到的一切,清晰生動,栩栩如真。
「我不知道」是尋求了知的唯一出入口
我一向是個抱持懷疑態度的死硬分子,即使在五歲這個年紀,當我的家人前往寺廟時,我就有一大堆的疑問。「神是誰?」「祂在哪裡?」「上面那裡?」「哪裡是上面?」兩年之後,我的問題甚至更多了。在學校,他們說地球是圓的,但如果地球是圓的,那我們怎麼知道哪一邊是上面?沒有人能夠回答這些問題,因此我從未踏進寺廟一步。這表示我的家人不得不把我留在寺廟外面,讓看管鞋子的人員監護我。看鞋人的手就像一把老虎鉗般緊緊鉗住我的手臂,又拖又拉地帶著我跟他著一起做事。他知道,如果他往別處看,我就會一溜煙地不見了!在我之後生命的年月中,我注意到那些從餐廳出來的人,總是比那些從寺廟出來的人更加面帶喜悅。我為此而著迷。
儘管我是一個抱持懷疑態度的人,但我也從不認同這個標籤。我對所有的一切都存有許多疑問,但也從不覺得我需要去得出任何結論。我很早以前就瞭解到,我對任何事物都一無所知。因此,我投入極大的注意力去觀照身邊的每一件事物。如果某人給我一杯水,我就會沒完沒了地凝視它。如果撿起一片葉子,我也會沒完沒了地盯著它看。我徹夜凝視著黑暗。如果我注視一粒卵石,那卵石的影像會在我的腦海裡無休止地轉動,因此,我知道它的每一絲紋理和每一個角度。
我也看見「語言」只不過是人類發明設計出來的一個陰謀。如果有人開口說話,我瞭解到他們只是在發聲,而我則是在構成它的意義。因此,我停止構成聲音的意義,而那些聲音因而變得非常有趣,我可以看見從人們嘴巴噴湧而出的各種模式。如果我一直凝視下去,那個說話的人就會分解而變成一團能量,而唯一剩下的就只是模式!
在這個無邊際的無知狀態中,幾乎任何事物都能夠吸引我的注意力。我親愛的、身為醫師的父親開始認為我需要進行心理評估。他說:「這個男孩老是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著東西看,他完完全全地被迷住了!」我一直覺得奇怪,這個世界沒有瞭解到「我不知道」這個狀態的廣大浩瀚。那些用信仰和假設來摧毀這個狀態的人,完全錯失了一個巨大的可能性――了知的可能性。他們忘記「我不知道」是一個出入口,是尋求和了知的唯一出入口。
我母親要我把注意力放在老師身上,而我也如法照辦。我給予老師們的注意力,是他們從來不會從其他地方得到的那種注意力!我不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麼,但是當我真正去上課時,我目不轉睛、熱切地凝視著他們。基於某些緣故,他們不覺得這是一個討人喜歡的特質。其中一個老師竭盡所能地要引誘我作出反應,但是在我保持靜默寡言之後,他抓住我的肩膀猛力地搖動。「你非聖即魔,」他宣稱,接著補上一句:「我想你是後者!」
對此,我不特別感到受辱。在此之前,我一直對我周遭的每件事物存有疑惑,從一粒沙到整個宇宙。但是在這個錯綜複雜的疑問之網中,有件事物一直都是確定的,那就是「我」。那位老師爆發的怒氣,則又觸發一系列的探究和詢問。「我是誰?」「我是人,是聖,是魔?」我試著凝視自己,藉以找出答案,但毫無用處。因此,我閉上眼睛,試圖去尋找答案。從短短的數分鐘變成數小時,我持續地坐著,雙眼緊閉。
當我睜開眼睛時,每件事物都令我著迷,一隻螞蟻、一片樹葉、白雲、花朵和黑暗,幾乎任何事情都令我著迷。令我驚奇的是,我發現閉上眼睛時,甚至有更多的事物吸引我的注意力――身體搏動的方式、不同器官運作的方式、內在能量(prana)沿著各個經脈(nadi)行進的方式、身體結構校準的方式,以及界限只限於外在世界的這個事實,這個練習使得身而為人的這整個機制在我面前開啟。與其說它引導我得出我是「這個」或「那個」的簡單答案,它反而使我漸進地了悟到,如果我願意的話,我可以成為一切。這無關乎推出任何結論,在身而為人的更深刻意義開始展現時,甚至連「我」的必然性也分崩離析。這個練習瓦解了我,使我從一個了知自己是一個有自主權的人,變成一個模糊不清的人。
進入瑜伽的世界
儘管我向來狂放不羈,但是我卻有辦法以一種出奇的紀律來修持瑜伽。在十二歲那年的暑假,我開始練習瑜伽。我們一大群堂兄弟姊妹,每年都會在爺爺祖上留傳下來的老屋相聚。在祖厝的後院,有一口超過一百五十英尺深的老井。在堂姐、堂妹玩捉迷藏時,我們這群男孩慣常玩的遊戲就是跳入深井,然後再從井底爬上來。跳入深井和從井底爬上來,兩者都是一項挑戰。如果你沒有做對,就會腦袋開花,血抹得井壁上到處都是。在往上爬時,沒有階梯可踩,你必須緊緊抓著岩石表面往上爬,指甲常常會因為壓力而流血。只有幾個男孩能夠這麼做,我是其中之一,而且我相當在行。
有一天,一個七十多歲的男人來到後院,並且在觀看我們一陣子之後,二話不說地跳入井中。我們都以為他完蛋了,但他爬上井的速度比我還快。我放下自尊心,只問了他一個問題:「你怎麼辦到的?」「來,跟我學瑜伽。」老人說。
我像一隻小狗般跟隨他,就這樣成為瑪拉迪哈利大師(Malladihalli Swami,這是世人共知的名字)的學生,並且進入瑜伽的世界。在過去,每天早晨喚我起床得全家總動員,我的家人努力把我弄起來坐在床上,但我又會立刻倒下去睡著。母親把牙刷遞給我,我把牙刷放進嘴巴之後又睡著了。在情急之下,她會把我推進浴室,但我又立刻呼呼大睡。但在開始練習瑜伽三個月之後,每天清晨三點四十分,我的身體不需要任何外力催促地開始甦醒,直至今日仍是如此。在清醒之後,我立刻開始練習瑜伽,不論我置身何處,不論我面臨何種情況,都從未有一天中斷。這個簡單的瑜伽稱為「安伽瑪達那」(angamardana,一種瑜伽系統,可以強健筋骨和四肢),它肯定讓我在身心兩方面都特立出眾。就是這麼回事,而我也相信是如此。
在此時,我對結構嚴謹的教育信心全失。我不是因為憤世嫉俗才有這種想法,我有足夠的熱情和活力,而能持續投入每一件事情。然而,即使在這個年紀,「明晰」就已經是我主要的特質。我並未刻意積極地在學校所教導的任何事物中,尋找前後矛盾或破綻之處,我只不過是一眼就能看到那些破綻和漏洞。在我的生命裡,我從未去尋覓任何事情,我只是觀看。而這正是我現在試圖教導人們的事情――如果你真的想要明瞭靈性,就不要尋覓任何事物。人們認為,靈性是尋找神、真諦或終極實相,這問題就在於,你已經為所尋找的事物下了定義且作了界定,但在此最重要的不是你追尋的對象,而是你觀看的能力。在今日的世界裡,人們已經喪失毫無動機地純粹觀看的能力,每個人都是心理學的怪物,都想要把「意義」指派到每件事物上。「尋求」不在於尋找某件事物,而是增強你的感知,增強你觀看的能力。
高中之後,我在邁索爾大學圖書館展開一個自學課程。每天上午九點,我第一個進入圖書館,到了晚上八點三十分,我是最後一個被趕出圖書館的人。在早餐和晚餐中間的這段時間,書籍是我唯一的食糧。雖然我總是飢腸轆轆,但我卻有整整一年的時間沒吃午餐。我廣為閱讀,從荷馬(Homer)到《大眾機械》雜誌(Popular Mechanics),從卡夫卡到迦梨陀娑(Kalidasa),從但丁到淘氣阿丹(Dennis the Menace)。經過這一年之後,我變得更博學多聞,但也比以前有更多的疑問。
我的母親展開淚眼攻勢,逼得我心不甘情不願地註冊入學,成為邁索爾大學英國文學系的學生。儘管如此,我仍然攜帶數十百億個問題,彷彿我的周圍時時刻刻都有一個陰暗的光環,不論是我的教授或圖書館,都無法加以驅散。再次地,我大多數的時間都待在教室外,而非教室裡。我發現,口授筆記是在教室裡發生的唯一一件事情,而我肯定不打算做一個速記打字員。我曾經要求一位講師給我她的筆記,這樣我就可以影印拷貝,也省下她口授、我上課的麻煩。最後,我和所有的老師達成協議(他們巴不得我不在課堂上),在每個月每一天的出缺勤紀錄表上,他們都會替我打上出勤的紀錄,而我則在每個月最後一天登記出缺勤時出現,確保他們遵守協議!
我們一群人開始在校園內的一棵大榕樹下集合,其中一個人把這個集會命名為「榕樹社」(Banyan Tree Club),這很順耳中聽。這個社團有個座右銘:「享樂而為」。我們在榕樹下聚會,坐在摩托車上,花上數個小時談論各式各樣的主題,從如何把爪哇摩托車的速度加快,到如何使世界變得更美好。當然,我們從未自摩托車上下來過,如果下來的話,那簡直是一種褻瀆!
與萬物合一的體驗
在印度邁索爾市(Mysore)有個傳統,那就是如果你有事要辦,你就得上查蒙迪山(Chamundi Hill)。如果你有事要做,你也得上查蒙迪山。如果你墜入愛河,你同樣得上查蒙迪山。如果你失戀了,那更必須上一趟查蒙迪山。
一天下午,我無事可做,而且剛剛失戀,於是我上了查蒙迪山。
我停好摩托車,然後坐在一塊位於上山途中三分之二處的岩石上,這是我的「冥想石」(contemplation rock)。此時,我坐在那裡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一棵紫莓樹和一棵低矮的印度榕樹盤纏的樹根,深深地鑽入岩石表面的裂隙之中。邁索爾市的全景在我眼前開展。
在我過去的經驗裡,我的身體和頭腦是「我」,而世界是在「外面」,但在那個剎那,我突然不知道「我是什麼」以及「我不是什麼」。當時,我仍然睜著雙眼,但我吸進的空氣、我坐於其上的岩石,以及周遭的氛圍,所有的一切都變成了「我」。我是一切,我有意識,而且神志清醒,但我失去了感官知覺,而感官知覺的辨別本質已不復存在。我說得愈多,它聽起來就會愈讓人覺得瘋狂,因為當時所發生的一切皆無法形容,基本上是我無處不在。一切都急劇擴大,超越界限,一切事物都迸發成為其他事物,那是一種了無維度的、絕對完美的合一。
我的生命即是那個剎那,而它優美地歷久不衰。
當我回復正常的意識狀態時,我覺得時間好像只過了十分鐘,但是當我看著手錶,才發現當時已經是晚上七點三十分!四個半小時過去了。我的雙眼是睜開的,而那時已日落西山,夜幕低垂。我徹底清楚地明白,在那個時刻,我一直以來所認為的「我」已經徹底消失。
我從來不是那種喜歡哭哭啼啼的人,然而廿五歲那年,在查蒙迪山的岩石上,我欣喜若狂,淚水傾流而下,濕透衣襟!
對我而言,做一個寧靜快樂的人從來不是問題,我一直過著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我成長於一九六年代穿牛仔褲的「披頭四」時代,閱讀歐洲哲學和文學作品,例如杜斯妥也夫斯基、卡繆、卡夫卡等等。但是在此時此地,我迸發進入一個完全不同且自己一無所知的存在維度,浸淫在一個完全嶄新的感受當中,興高采烈,充滿喜樂,這是我以前從來不知道或想像不出來的感受。當我用抱持懷疑態度的頭腦來看待這件事時,我的頭腦唯一能告訴我的是:我可能發瘋了!然而,它是那麼地美妙,而我知道我不想失去它。
我一直無法形容那個下午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或許,最貼切的說法是,那天我上了山之後,就沒有下來了。我一直都沒有下山。
樹上時光――「搖擺的冥想」
我出生於邁索爾,那是一個相當富饒的城鎮,位於南印度,是往昔的首都,以其宮殿和庭園而聞名。我父親執醫,母親是家庭主婦,我是四個兄弟姊妹裡的老么。
我覺得學校無聊乏味,我無法定定地坐在課堂上,因為我可以看清老師們正在談論的事情,對生活毫無意義可言。當年四歲的我,每天早晨都吩咐陪同的管家把我送到校門口就好,不要跟著我進教室。一旦她離開,我就飛快地衝到學校附近的峽谷,其中充滿了各式各樣、多得不勝枚舉的生命。我開始累積擴展一個廣大的私人動物園,把昆蟲、蝌蚪、蛇裝進我從爸爸的藥櫃取來的瓶子裡。幾個月之後,父母發現我沒有上學,對我的生物探索也冷眼相待,把我在峽谷的探險考察視為在水溝裡胡攪瞎搞。我眼中枯燥乏味、毫無想像力的成人世界常常讓我感到挫敗,因此我把注意力轉向他處,去找其他的事情來做。
在後來的年歲裡,我寧願在森林裡漫遊來消耗白天的時光,到處捉蛇、捕魚、爬樹和翻山越嶺。我常常帶著午餐和水瓶,爬上一棵大樹的頂端。搖曳的樹枝把我帶入一種彷如出神的狀態;在那種狀態中,我既是睡著的,同時也大為清醒。在這棵樹上,我完全失去了時間感。我會從早上九點就開始棲坐在樹上,一直到傍晚四點半放學的校鐘響起為止。我很久以後才瞭解到,在生命的這個階段,我已經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開始冥想。後來,當我首次教導人們從事冥想時,我總是教導「搖擺的冥想」(swaying meditations)。當然,那時的我甚至連「冥想」(meditation)這個詞都從未聽聞,我只是純粹喜歡大樹把我搖擺進入一種超越睡眠和醒覺的狀態。
我覺得課堂單調乏味,但我卻對其他每一件事情興致勃勃――世界被創造出來的方式、地形地貌,以及人們生活的方式。我常常在鄉間的泥土路上騎腳踏車,一天最少騎上三十五公里,等我回到家時,一層層的泥巴和塵土積集滿身。
我特別喜歡在腦海裡繪製我行經之地的地圖。當我獨自一人時,我只消閉上眼睛,就可以在腦海中重新畫出當天下午所見的風光景致――每一顆石頭、每一塊露出地面的岩石,以及每一棵樹木。不同的季節、土地經過耕犁、作物開始發芽之後所產生的變化,都令我著迷,這也是我為什麼受到湯瑪斯.哈代(Thomas Hardy)的著作所吸引的原因。他長篇幅地描述英國的風光景致,我也以相同的方式在腦中描述周圍的世界。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像我腦袋裡的一卷錄影帶,我可以隨心所欲地重新播放那些年來我所觀察到的一切,清晰生動,栩栩如真。
「我不知道」是尋求了知的唯一出入口
我一向是個抱持懷疑態度的死硬分子,即使在五歲這個年紀,當我的家人前往寺廟時,我就有一大堆的疑問。「神是誰?」「祂在哪裡?」「上面那裡?」「哪裡是上面?」兩年之後,我的問題甚至更多了。在學校,他們說地球是圓的,但如果地球是圓的,那我們怎麼知道哪一邊是上面?沒有人能夠回答這些問題,因此我從未踏進寺廟一步。這表示我的家人不得不把我留在寺廟外面,讓看管鞋子的人員監護我。看鞋人的手就像一把老虎鉗般緊緊鉗住我的手臂,又拖又拉地帶著我跟他著一起做事。他知道,如果他往別處看,我就會一溜煙地不見了!在我之後生命的年月中,我注意到那些從餐廳出來的人,總是比那些從寺廟出來的人更加面帶喜悅。我為此而著迷。
儘管我是一個抱持懷疑態度的人,但我也從不認同這個標籤。我對所有的一切都存有許多疑問,但也從不覺得我需要去得出任何結論。我很早以前就瞭解到,我對任何事物都一無所知。因此,我投入極大的注意力去觀照身邊的每一件事物。如果某人給我一杯水,我就會沒完沒了地凝視它。如果撿起一片葉子,我也會沒完沒了地盯著它看。我徹夜凝視著黑暗。如果我注視一粒卵石,那卵石的影像會在我的腦海裡無休止地轉動,因此,我知道它的每一絲紋理和每一個角度。
我也看見「語言」只不過是人類發明設計出來的一個陰謀。如果有人開口說話,我瞭解到他們只是在發聲,而我則是在構成它的意義。因此,我停止構成聲音的意義,而那些聲音因而變得非常有趣,我可以看見從人們嘴巴噴湧而出的各種模式。如果我一直凝視下去,那個說話的人就會分解而變成一團能量,而唯一剩下的就只是模式!
在這個無邊際的無知狀態中,幾乎任何事物都能夠吸引我的注意力。我親愛的、身為醫師的父親開始認為我需要進行心理評估。他說:「這個男孩老是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著東西看,他完完全全地被迷住了!」我一直覺得奇怪,這個世界沒有瞭解到「我不知道」這個狀態的廣大浩瀚。那些用信仰和假設來摧毀這個狀態的人,完全錯失了一個巨大的可能性――了知的可能性。他們忘記「我不知道」是一個出入口,是尋求和了知的唯一出入口。
我母親要我把注意力放在老師身上,而我也如法照辦。我給予老師們的注意力,是他們從來不會從其他地方得到的那種注意力!我不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麼,但是當我真正去上課時,我目不轉睛、熱切地凝視著他們。基於某些緣故,他們不覺得這是一個討人喜歡的特質。其中一個老師竭盡所能地要引誘我作出反應,但是在我保持靜默寡言之後,他抓住我的肩膀猛力地搖動。「你非聖即魔,」他宣稱,接著補上一句:「我想你是後者!」
對此,我不特別感到受辱。在此之前,我一直對我周遭的每件事物存有疑惑,從一粒沙到整個宇宙。但是在這個錯綜複雜的疑問之網中,有件事物一直都是確定的,那就是「我」。那位老師爆發的怒氣,則又觸發一系列的探究和詢問。「我是誰?」「我是人,是聖,是魔?」我試著凝視自己,藉以找出答案,但毫無用處。因此,我閉上眼睛,試圖去尋找答案。從短短的數分鐘變成數小時,我持續地坐著,雙眼緊閉。
當我睜開眼睛時,每件事物都令我著迷,一隻螞蟻、一片樹葉、白雲、花朵和黑暗,幾乎任何事情都令我著迷。令我驚奇的是,我發現閉上眼睛時,甚至有更多的事物吸引我的注意力――身體搏動的方式、不同器官運作的方式、內在能量(prana)沿著各個經脈(nadi)行進的方式、身體結構校準的方式,以及界限只限於外在世界的這個事實,這個練習使得身而為人的這整個機制在我面前開啟。與其說它引導我得出我是「這個」或「那個」的簡單答案,它反而使我漸進地了悟到,如果我願意的話,我可以成為一切。這無關乎推出任何結論,在身而為人的更深刻意義開始展現時,甚至連「我」的必然性也分崩離析。這個練習瓦解了我,使我從一個了知自己是一個有自主權的人,變成一個模糊不清的人。
進入瑜伽的世界
儘管我向來狂放不羈,但是我卻有辦法以一種出奇的紀律來修持瑜伽。在十二歲那年的暑假,我開始練習瑜伽。我們一大群堂兄弟姊妹,每年都會在爺爺祖上留傳下來的老屋相聚。在祖厝的後院,有一口超過一百五十英尺深的老井。在堂姐、堂妹玩捉迷藏時,我們這群男孩慣常玩的遊戲就是跳入深井,然後再從井底爬上來。跳入深井和從井底爬上來,兩者都是一項挑戰。如果你沒有做對,就會腦袋開花,血抹得井壁上到處都是。在往上爬時,沒有階梯可踩,你必須緊緊抓著岩石表面往上爬,指甲常常會因為壓力而流血。只有幾個男孩能夠這麼做,我是其中之一,而且我相當在行。
有一天,一個七十多歲的男人來到後院,並且在觀看我們一陣子之後,二話不說地跳入井中。我們都以為他完蛋了,但他爬上井的速度比我還快。我放下自尊心,只問了他一個問題:「你怎麼辦到的?」「來,跟我學瑜伽。」老人說。
我像一隻小狗般跟隨他,就這樣成為瑪拉迪哈利大師(Malladihalli Swami,這是世人共知的名字)的學生,並且進入瑜伽的世界。在過去,每天早晨喚我起床得全家總動員,我的家人努力把我弄起來坐在床上,但我又會立刻倒下去睡著。母親把牙刷遞給我,我把牙刷放進嘴巴之後又睡著了。在情急之下,她會把我推進浴室,但我又立刻呼呼大睡。但在開始練習瑜伽三個月之後,每天清晨三點四十分,我的身體不需要任何外力催促地開始甦醒,直至今日仍是如此。在清醒之後,我立刻開始練習瑜伽,不論我置身何處,不論我面臨何種情況,都從未有一天中斷。這個簡單的瑜伽稱為「安伽瑪達那」(angamardana,一種瑜伽系統,可以強健筋骨和四肢),它肯定讓我在身心兩方面都特立出眾。就是這麼回事,而我也相信是如此。
在此時,我對結構嚴謹的教育信心全失。我不是因為憤世嫉俗才有這種想法,我有足夠的熱情和活力,而能持續投入每一件事情。然而,即使在這個年紀,「明晰」就已經是我主要的特質。我並未刻意積極地在學校所教導的任何事物中,尋找前後矛盾或破綻之處,我只不過是一眼就能看到那些破綻和漏洞。在我的生命裡,我從未去尋覓任何事情,我只是觀看。而這正是我現在試圖教導人們的事情――如果你真的想要明瞭靈性,就不要尋覓任何事物。人們認為,靈性是尋找神、真諦或終極實相,這問題就在於,你已經為所尋找的事物下了定義且作了界定,但在此最重要的不是你追尋的對象,而是你觀看的能力。在今日的世界裡,人們已經喪失毫無動機地純粹觀看的能力,每個人都是心理學的怪物,都想要把「意義」指派到每件事物上。「尋求」不在於尋找某件事物,而是增強你的感知,增強你觀看的能力。
高中之後,我在邁索爾大學圖書館展開一個自學課程。每天上午九點,我第一個進入圖書館,到了晚上八點三十分,我是最後一個被趕出圖書館的人。在早餐和晚餐中間的這段時間,書籍是我唯一的食糧。雖然我總是飢腸轆轆,但我卻有整整一年的時間沒吃午餐。我廣為閱讀,從荷馬(Homer)到《大眾機械》雜誌(Popular Mechanics),從卡夫卡到迦梨陀娑(Kalidasa),從但丁到淘氣阿丹(Dennis the Menace)。經過這一年之後,我變得更博學多聞,但也比以前有更多的疑問。
我的母親展開淚眼攻勢,逼得我心不甘情不願地註冊入學,成為邁索爾大學英國文學系的學生。儘管如此,我仍然攜帶數十百億個問題,彷彿我的周圍時時刻刻都有一個陰暗的光環,不論是我的教授或圖書館,都無法加以驅散。再次地,我大多數的時間都待在教室外,而非教室裡。我發現,口授筆記是在教室裡發生的唯一一件事情,而我肯定不打算做一個速記打字員。我曾經要求一位講師給我她的筆記,這樣我就可以影印拷貝,也省下她口授、我上課的麻煩。最後,我和所有的老師達成協議(他們巴不得我不在課堂上),在每個月每一天的出缺勤紀錄表上,他們都會替我打上出勤的紀錄,而我則在每個月最後一天登記出缺勤時出現,確保他們遵守協議!
我們一群人開始在校園內的一棵大榕樹下集合,其中一個人把這個集會命名為「榕樹社」(Banyan Tree Club),這很順耳中聽。這個社團有個座右銘:「享樂而為」。我們在榕樹下聚會,坐在摩托車上,花上數個小時談論各式各樣的主題,從如何把爪哇摩托車的速度加快,到如何使世界變得更美好。當然,我們從未自摩托車上下來過,如果下來的話,那簡直是一種褻瀆!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