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這是一本開啟多元對話的青春之書。
少年持續書寫,以晶亮好奇的雙眼窺探世界。
走過成長的歡悅與哀愁、走過人生的情動與暗流,
相望少年時,他回首向那獨特發亮的自己「請問」──
回顧臺灣文學的青春散文書寫系譜,1977年朱天心出版《擊壤歌》,從新生南路寫到奔赴大學聯考的介壽路,迤邐一場北一女的青春狂言與大夢;1985年簡媜《水問》以清純少女心捕捉臺大椰林的點滴靈光,浪漫敘說校園裡外的心靈風景;1996年楊照《迷路的詩》問世,寫盡建中少年的狂飆與萎靡、初熟與稚氣,同時折映出臺灣80年代文青的叛逆、懺情與苦悶……
90後的青春成長書寫,又是何種面貌?
《請問少年》集結了詹佳鑫十年來,從高中到研究所,乃至為人師的真誠浪漫文字。
輯一「建中小少年」青春喧嘩,言語浮誇,他考試,他遊蕩,他喃喃自語,他為賦新詞強說愁。就讓這位建中生帶我們穿越,一團團奇思異想的青春光霧。
輯二「台大二三事」,看公館學府七年的時光切片,最自由遼闊的時光,大學生共享的金色印象。
輯三「家事」,菜市場長大的小男孩,在吆喝聲與油煙味中,領略每一個為兒女家庭奮鬥的辛苦人,那背後知足、甘願且堅定的信仰。
輯四「情悟」,書寫詩人的初戀經驗,留存青春時光的美好與憂傷,短篇中多有詩意的留白與聯想,是成長中最美好的禮物,也是最真性情的流露。
輯五「日常顯微鏡」,在人情細節中揀出金沙、轉尋常為非常,點亮生活不平凡的美。像達利的軟時鐘,凝視,停留,向詩意深處叩問探索。
輯六「國文老師新上路」,從學生到老師,轉換身分,視野更遼闊。溫暖開朗有如學長的他,如何在廣袤的國文領域中,點燃新世代的學習興趣……
建中第一名畢業、推甄第一志願臺大中文系,
一路披荊斬棘考上錄取率僅388分之1的國文老師,
人生看似坦途一片的他,究竟是如何走過歡憂起伏、布滿荊棘的十七歲,
如何在多情摺皺裡留下不為人知的敏感語句?
又將如何引領新一批學子走過迷惘青春期,接唱屬於90後的青春大時代?
請問少年,是懵懂善問的建中生,向世界伸出文字觸角,展開翅膀,於現實與夢想間試探飛翔;
請問少年,是為人師的作者長大回首,重新向青春發出動人的問候;
請問少年,更是所有擁有過璀璨時光的讀者們,一同見證青春美麗的大哉問。
▍本書特色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臺北文學獎得主 × 新生代詩人老師詹佳鑫,首部散文著作
★專屬90後的青春書寫,10年成長軌跡大集結
好評推薦
▍專文作序
楊佳嫻|作家
盛浩偉|作家
▍深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未秧Winter|作家、教育YouTuber
李蘋芬|詩人
林達陽|作家
凌性傑|作家
孫梓評|作家
馬翊航|作家
陳柏煜|作家
陳繁齊|作家
楊富閔|小說家
「旁觀者的憂傷與歉意不為人知,唯有書寫,將一切隱微的事件重新喚起。成長於世紀初的少年,見過漩渦、市街和流星雨,將自身擺渡到新的時空。柔和與銳利,緩慢與躁動,盡皆蛻殼而出。」
──李蘋芬|詩人
「〈回診〉及之後的諸篇抒發失戀之作,相對地比較能看見憂慮、失望、傷心等負面情感,但敘述起來卻依然帶有他一貫的「年輕」感。具體而言,那是一種能夠真誠相信理想的質性,縱使知道會有陰影,也不讓陰影占據內心的本能。」
──盛浩偉|作家
「少年之心乾淨堅定。乾淨與堅定狀似位於同一向度,實則有其衝突。前者是沒有雜質,讓視線輕鬆通過;但旁人若試圖介入改變,就會發現它的硬度。那是絕對值與信念。閱讀《請問少年》我們會嫉妒地發現,這顆早該被收回去的石頭,仍被作者藏在字裡行間。」
──陳柏煜|作家
「作為一個與佳鑫年紀相近的台北人,《請問少年》召喚了我許多求學時的畫面與感受:有狂放與熱烈,但也有充滿孤獨感的異想與出竅。佳鑫的書寫從容地理清了那些紊亂的、總是同時夾雜著自卑與自負的青春思想。」
──陳繁齊|作家
「書中幾乎按照人生階段分輯,恰恰能讓讀者捉摸出青春遊走路線,在哪裡為了霧或歌聲迷路,在哪裡停步因為心猛然跳動宛如拘住了一頭小獸。羅智成詩裡說深夜帶體內少年散步,《請問少年》,問的就是那位始終住在體內的少年嗎?為創作者記得他的變化,為失落者記得他的純真。」
──楊佳嫻|作家
少年持續書寫,以晶亮好奇的雙眼窺探世界。
走過成長的歡悅與哀愁、走過人生的情動與暗流,
相望少年時,他回首向那獨特發亮的自己「請問」──
回顧臺灣文學的青春散文書寫系譜,1977年朱天心出版《擊壤歌》,從新生南路寫到奔赴大學聯考的介壽路,迤邐一場北一女的青春狂言與大夢;1985年簡媜《水問》以清純少女心捕捉臺大椰林的點滴靈光,浪漫敘說校園裡外的心靈風景;1996年楊照《迷路的詩》問世,寫盡建中少年的狂飆與萎靡、初熟與稚氣,同時折映出臺灣80年代文青的叛逆、懺情與苦悶……
90後的青春成長書寫,又是何種面貌?
《請問少年》集結了詹佳鑫十年來,從高中到研究所,乃至為人師的真誠浪漫文字。
輯一「建中小少年」青春喧嘩,言語浮誇,他考試,他遊蕩,他喃喃自語,他為賦新詞強說愁。就讓這位建中生帶我們穿越,一團團奇思異想的青春光霧。
輯二「台大二三事」,看公館學府七年的時光切片,最自由遼闊的時光,大學生共享的金色印象。
輯三「家事」,菜市場長大的小男孩,在吆喝聲與油煙味中,領略每一個為兒女家庭奮鬥的辛苦人,那背後知足、甘願且堅定的信仰。
輯四「情悟」,書寫詩人的初戀經驗,留存青春時光的美好與憂傷,短篇中多有詩意的留白與聯想,是成長中最美好的禮物,也是最真性情的流露。
輯五「日常顯微鏡」,在人情細節中揀出金沙、轉尋常為非常,點亮生活不平凡的美。像達利的軟時鐘,凝視,停留,向詩意深處叩問探索。
輯六「國文老師新上路」,從學生到老師,轉換身分,視野更遼闊。溫暖開朗有如學長的他,如何在廣袤的國文領域中,點燃新世代的學習興趣……
建中第一名畢業、推甄第一志願臺大中文系,
一路披荊斬棘考上錄取率僅388分之1的國文老師,
人生看似坦途一片的他,究竟是如何走過歡憂起伏、布滿荊棘的十七歲,
如何在多情摺皺裡留下不為人知的敏感語句?
又將如何引領新一批學子走過迷惘青春期,接唱屬於90後的青春大時代?
請問少年,是懵懂善問的建中生,向世界伸出文字觸角,展開翅膀,於現實與夢想間試探飛翔;
請問少年,是為人師的作者長大回首,重新向青春發出動人的問候;
請問少年,更是所有擁有過璀璨時光的讀者們,一同見證青春美麗的大哉問。
▍本書特色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臺北文學獎得主 × 新生代詩人老師詹佳鑫,首部散文著作
★專屬90後的青春書寫,10年成長軌跡大集結
好評推薦
▍專文作序
楊佳嫻|作家
盛浩偉|作家
▍深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未秧Winter|作家、教育YouTuber
李蘋芬|詩人
林達陽|作家
凌性傑|作家
孫梓評|作家
馬翊航|作家
陳柏煜|作家
陳繁齊|作家
楊富閔|小說家
「旁觀者的憂傷與歉意不為人知,唯有書寫,將一切隱微的事件重新喚起。成長於世紀初的少年,見過漩渦、市街和流星雨,將自身擺渡到新的時空。柔和與銳利,緩慢與躁動,盡皆蛻殼而出。」
──李蘋芬|詩人
「〈回診〉及之後的諸篇抒發失戀之作,相對地比較能看見憂慮、失望、傷心等負面情感,但敘述起來卻依然帶有他一貫的「年輕」感。具體而言,那是一種能夠真誠相信理想的質性,縱使知道會有陰影,也不讓陰影占據內心的本能。」
──盛浩偉|作家
「少年之心乾淨堅定。乾淨與堅定狀似位於同一向度,實則有其衝突。前者是沒有雜質,讓視線輕鬆通過;但旁人若試圖介入改變,就會發現它的硬度。那是絕對值與信念。閱讀《請問少年》我們會嫉妒地發現,這顆早該被收回去的石頭,仍被作者藏在字裡行間。」
──陳柏煜|作家
「作為一個與佳鑫年紀相近的台北人,《請問少年》召喚了我許多求學時的畫面與感受:有狂放與熱烈,但也有充滿孤獨感的異想與出竅。佳鑫的書寫從容地理清了那些紊亂的、總是同時夾雜著自卑與自負的青春思想。」
──陳繁齊|作家
「書中幾乎按照人生階段分輯,恰恰能讓讀者捉摸出青春遊走路線,在哪裡為了霧或歌聲迷路,在哪裡停步因為心猛然跳動宛如拘住了一頭小獸。羅智成詩裡說深夜帶體內少年散步,《請問少年》,問的就是那位始終住在體內的少年嗎?為創作者記得他的變化,為失落者記得他的純真。」
──楊佳嫻|作家
作者簡介
詹佳鑫
1992年生,臺北人,菜市場長大,素食者。建國中學、臺大中文系、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畢業,現任教於國立新竹高中。
在體制中艱難地教搶分也教人生,希望藉由文學的光照,引領孩子們認識自我、同情共感,並探勘世界的種種可能。
多次榮獲全國性文學獎新詩、散文首獎。作品收入《創世紀》、《臺灣詩選》、《台灣現代詩選》、《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新世紀新世代詩選》等,並曾兩度翻譯成外語。
著有詩集《無聲的催眠》,獲周夢蝶詩首獎,並入選為文化部優良推薦讀物。
.FB:詹佳鑫
.IG:golden3words
.合作邀約與讀者信箱:f5040312311@gmail.com
1992年生,臺北人,菜市場長大,素食者。建國中學、臺大中文系、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畢業,現任教於國立新竹高中。
在體制中艱難地教搶分也教人生,希望藉由文學的光照,引領孩子們認識自我、同情共感,並探勘世界的種種可能。
多次榮獲全國性文學獎新詩、散文首獎。作品收入《創世紀》、《臺灣詩選》、《台灣現代詩選》、《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新世紀新世代詩選》等,並曾兩度翻譯成外語。
著有詩集《無聲的催眠》,獲周夢蝶詩首獎,並入選為文化部優良推薦讀物。
.FB:詹佳鑫
.IG:golden3words
.合作邀約與讀者信箱:f5040312311@gmail.com
序
▍推薦序(一)
帶體內少年河濱散步
楊佳嫻
青春應該長什麼樣子──為一朵花來觸碰而微微發燙?握過閃電還能安穩睡著?
詹佳鑫在男校裡教書,但樣子還像個大學生;我聽過他談詩,調皮中也有些老練。少年就開啟創作生涯,可以想見早熟;那份早熟通常是敏感,比別人想得更深也讀得更多,至少用兩層目光看世界,一層屬於少年無畏,另一層則從文學藝術來補強尚未豐盈的現實體驗,借千百年積累與當下感應,蘊育多面向的同情共感之力。
於是,《請問少年》就成形了。詹佳鑫愛詩,第一本著作是詩集,第二本著作才是更直截吐露的散文集,集合了二○一○到二○二三年的創作,橫跨中學時代到出社會工作,書中幾乎按照人生階段分輯,恰恰能讓讀者捉摸出青春遊走路線,在哪裡為了霧或歌聲迷路,在哪裡停步因為心猛然跳動宛如拘住了一頭小獸。羅智成詩裡說深夜帶體內少年散步,《請問少年》,問的就是那位始終住在體內的少年嗎?為創作者記得他的變化,為失落者記得他的純真。
開篇〈蒼蠅人〉寫上課神遊物外,本是學生常態,早熟少年已另有體悟:「也許培養一種低調的自甘墮落能讓生活更立體,和孤寂故作相安無事,彷彿什麼也沒發生。這是有自信的百無聊賴,這是自視清高卻乏人問津的潔身自愛。」這一連串由四字詞組成的敘述刻意流暢簡直諷刺──昨日當我年輕時,最不甘心的就是「又被套在公式裡」的無可奈何。
閱讀、寫作、戀愛,都具有突破公式人生的潛能,也成為《請問少年》幾個明顯的主題。閱讀讓身體即使困在方寸教室,仍能翻過遙遠山頭,寫作讓洶湧的心有岸可去,而戀愛永動機永恆驅策波浪。如同佳鑫在〈黃金葛〉這首詩裡寫,「群書之上,我占領一方安全的陰影╱睡眠、呼吸,伸展青青的憂鬱╱不至於矯情」,「青青的憂鬱」從群書托庇的陰影中長出,也許範圍有限,卻是成長的紛亂裡可掌握的真實。
全書涉及三處校園,建中、臺大,以及佳鑫教書的新竹中學。「校園」一直是重要的文學空間,楊照寫建中、簡媜和邱妙津寫臺大,幾乎成為跨世代文藝少年少女的自我指認與未來想像。甚至可以視之為粗礪現實裡的一處異托邦,標誌特定的時間與空間,「天比較藍,太陽比較亮,風比較暖和」(李渝〈朵雲〉)或「體液和淚水清新如花露,人們比較願意隨它要落就落」(朱天心〈古都〉),人生最純粹最瘋狂的事都在?頭發生,即〈杜鵑花事〉自我調侃的「人不雷殘枉少年」。不過,沉靜下來,也頗可見恍惚中一瞥清明,如〈臺大小札之一〉裡記下課堂上聽老師說「生命就是不斷對無常做練習」,對照本書後半部「家事」、「情悟」兩輯,尤其可見「練習」與「無常」的意義。
「家事」中寫家族細瑣裡的懷戀和憬悟,〈一對父子在路上〉比對作為父親機車乘客和父親陪自己考照的心情,〈香事〉娓娓敘寫母親長期在市場內向金紙店租一角攤位做生意,他因此熟悉香粉沉厚的氣息,〈紙彈男孩〉記憶小男孩之間無猜的相處,紙彈有其超乎想像的重量,餘留一絲惆悵。「家事」十篇作品,像一一撿拾起散落家屋內外的彈珠,剔透中映照大人逐漸老去、自己逐漸懂事,那日常線頭讓讀者還能追溯到另外一輯「日常顯微鏡」,同樣十篇作品,最精采者莫過於聚焦自我身體傷損如〈在復健室〉、〈牙病〉(還可以和收在「國文老師新上路」輯裡的兩篇〈求聲記〉並看),以及〈輻射飛椅的秘密〉中的成人況味:「我們在煩悶與無奈中擦撞、隱忍、妥協,離開真實地面,在半空旋轉來回,一圈,兩圈,三圈,倦怠而無感,無法提早離開。」
至於「情悟」一輯裡遊蕩於河濱、診間、手機閃爍方塊、異國雪陣裡的種種──我將這批作品也視為一種「復健」,只是這已非〈在復健室〉裡的電療和牽引,沒有任何神效藥物或機臺可以妥善擺放疼痛的身心,而是藉著文字,向自我揭開創口,沖去血塊,注視著新肉將一點一點長出,浮凸如徽章,之後能贏回一個多了點什麼的自己。
有趣的是,《請問少年》不以抒情為唯一線索,考研究所見聞、當了老師怎麼實施教學方案等等,也相當認真留下紀錄。本書也不僅僅留駐於生活大事,尤其中學、大學時期的散文,尤其常描寫發呆情狀,聽課時發呆,喝珍珠奶茶時發呆,圖書館裡發呆;我以為這是十足青春證據,啊那樣的年紀裡我們總以為時間永遠富足。
▍推薦序(二)
靈魂的年輕
盛浩偉
和佳鑫認識這麼久,回想起來才覺得奇妙。我們所經歷的路徑太相似了:高中都是建中,都得過校內的紅樓文學獎,然後都在高三那年得到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到了大學,又同樣讀臺大,佳鑫念中文系,我雙主修中文系;畢業之後,竟然都還選擇了一樣的臺灣文學研究所繼續攻讀碩士。
我大佳鑫四歲,所以這些路徑是一前一後走過的,我先,他後,在研究所之前幾乎沒有重疊(收到《請問少年》書稿和邀約信時,我還特地回去翻找對話記錄。雖然更早就相識,但應該也是到了研究所期間才開始在社群網路上聊天的)。這路我自己走得崎嶇,碰過很多意料之外的事,交換留學、延畢、更換指導教授等等,肯定沒辦法成為任何人效法的榜樣。卻也正因為這樣,想到佳鑫偶然地和我走過了相似的一條路,想到這代表在這麼多人生岐路的節點上,我們都做了一連串相似的選擇,就不禁感到,也許我們內在真的有非常像的部分也說不定。
「也許我們內在真的有非常像的部分也說不定」,會這麼說,是因為在我心底,覺得自己和佳鑫實在相當不同。這不同,當然包括佳鑫寫詩,我則寫詩以外的;但更重要的是我對詹佳鑫本人的印象,他總是樂觀、良善、活潑,對佳鑫作品的印象,則是乾淨、輕盈、明亮。若要一言以蔽之,我會說:佳鑫很年輕。特別年輕。不是生理上的年輕,是精神上的年輕,或者,要說是靈魂上的年輕,也不為過。一般而言,其實年輕這個形容未必都是正面的,有時不免帶著小覷的眼光;用在創作上,還可能隱含過度單純天真、看得不夠透澈的負面意味。但佳鑫的「年輕」並非如此。那是他獨有的個人風格,一面專屬於他自己的濾鏡,順著他的文字,讀者總會讀到這個世界年輕的一面,也能照見自己內在尚保有年輕的角落。
比如,在讀《請問少年》的輯一「建中小少年」與輯二「臺大二三事」時,我瞬間就被吸入他所描寫的那個時空裡,想起了十幾二十年前,那個剛從只有讀書考試的校園升學生活接觸到更多彩多姿世界的心情,或者是那些人際之間的小吵小鬧、大學課堂的作業、成人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但對青少年而言卻很重要的事,以及許多時代的印記,比如才剛滲入人們生活的臉書等社群媒體,或是如今已經改名的赫哲補習班,煞是令人懷念。而讀到〈臺大小札記之二〉寫茹素的心得:「素食本不煩,簡簡單單,那像是返本的一種寧靜練習。覺得煩的時候,想想可愛小動物,就慶幸:我是給自己找麻煩」,那語調,彷彿佳鑫真的坐在我面前,滿臉笑容地和我這樣訴說一樣。
書裡青春的片段俯拾即是,篇幅較長的幾篇散文,則讓人感受到佳鑫情感的厚度與心的皺摺。比如寫愛情的〈回診〉、寫身體的〈在復健室〉,還有寫教學的〈國文課二三事〉,其關懷正好對應到自己、愛人、志業,我想,或許也是佳鑫現階段人生最在乎的幾件事情了吧。在〈回診〉及之後的諸篇抒發失戀之作,相對地比較能看見憂慮、失望、傷心等負面情感,但敘述起來卻依然帶有他一貫的「年輕」感。具體而言,那是一種能夠真誠相信理想的質性,縱使知道會有陰影,也不讓陰影占據內心的本能。是了,或許年輕最害怕的就是耽溺痛苦、過分自憐,可佳鑫不陷入其中,如〈望夫石,起來!〉最後那聲湧上心頭的強烈吶喊,或如〈合掌村合掌〉給出「一份遙遠寧靜的祝福」,都可說是這美好本能的體現。
書裡最令我低迴的是〈前往詩的光點〉。佳鑫寫到吳岱穎老師對他在詩藝路上的啟蒙,我也才依稀記起,最初會認得佳鑫,應該也是某次吳岱穎老師向我介紹的吧。我無緣親炙吳岱穎老師,只是在高二、高三時知道國文科來了吳岱穎、凌性傑兩位詩人老師,之後才接連讀到他們文學獎獲獎作品,深深為詩中情感所震動。畢業那年,我有幸得了文學獎,也因而結識兩位老師,之後便偶爾有機會收穫二位的文學意見,點滴銘感於心。如今好多事情都過去了,吳岱穎老師也已然辭世,但看著佳鑫的文字記下了那些消逝的場景,也讓我重溫了那些不曾體會的、錯過的事物,心裡既是感嘆種種緣分的奇妙,也是感謝文學的奇妙。
帶體內少年河濱散步
楊佳嫻
青春應該長什麼樣子──為一朵花來觸碰而微微發燙?握過閃電還能安穩睡著?
詹佳鑫在男校裡教書,但樣子還像個大學生;我聽過他談詩,調皮中也有些老練。少年就開啟創作生涯,可以想見早熟;那份早熟通常是敏感,比別人想得更深也讀得更多,至少用兩層目光看世界,一層屬於少年無畏,另一層則從文學藝術來補強尚未豐盈的現實體驗,借千百年積累與當下感應,蘊育多面向的同情共感之力。
於是,《請問少年》就成形了。詹佳鑫愛詩,第一本著作是詩集,第二本著作才是更直截吐露的散文集,集合了二○一○到二○二三年的創作,橫跨中學時代到出社會工作,書中幾乎按照人生階段分輯,恰恰能讓讀者捉摸出青春遊走路線,在哪裡為了霧或歌聲迷路,在哪裡停步因為心猛然跳動宛如拘住了一頭小獸。羅智成詩裡說深夜帶體內少年散步,《請問少年》,問的就是那位始終住在體內的少年嗎?為創作者記得他的變化,為失落者記得他的純真。
開篇〈蒼蠅人〉寫上課神遊物外,本是學生常態,早熟少年已另有體悟:「也許培養一種低調的自甘墮落能讓生活更立體,和孤寂故作相安無事,彷彿什麼也沒發生。這是有自信的百無聊賴,這是自視清高卻乏人問津的潔身自愛。」這一連串由四字詞組成的敘述刻意流暢簡直諷刺──昨日當我年輕時,最不甘心的就是「又被套在公式裡」的無可奈何。
閱讀、寫作、戀愛,都具有突破公式人生的潛能,也成為《請問少年》幾個明顯的主題。閱讀讓身體即使困在方寸教室,仍能翻過遙遠山頭,寫作讓洶湧的心有岸可去,而戀愛永動機永恆驅策波浪。如同佳鑫在〈黃金葛〉這首詩裡寫,「群書之上,我占領一方安全的陰影╱睡眠、呼吸,伸展青青的憂鬱╱不至於矯情」,「青青的憂鬱」從群書托庇的陰影中長出,也許範圍有限,卻是成長的紛亂裡可掌握的真實。
全書涉及三處校園,建中、臺大,以及佳鑫教書的新竹中學。「校園」一直是重要的文學空間,楊照寫建中、簡媜和邱妙津寫臺大,幾乎成為跨世代文藝少年少女的自我指認與未來想像。甚至可以視之為粗礪現實裡的一處異托邦,標誌特定的時間與空間,「天比較藍,太陽比較亮,風比較暖和」(李渝〈朵雲〉)或「體液和淚水清新如花露,人們比較願意隨它要落就落」(朱天心〈古都〉),人生最純粹最瘋狂的事都在?頭發生,即〈杜鵑花事〉自我調侃的「人不雷殘枉少年」。不過,沉靜下來,也頗可見恍惚中一瞥清明,如〈臺大小札之一〉裡記下課堂上聽老師說「生命就是不斷對無常做練習」,對照本書後半部「家事」、「情悟」兩輯,尤其可見「練習」與「無常」的意義。
「家事」中寫家族細瑣裡的懷戀和憬悟,〈一對父子在路上〉比對作為父親機車乘客和父親陪自己考照的心情,〈香事〉娓娓敘寫母親長期在市場內向金紙店租一角攤位做生意,他因此熟悉香粉沉厚的氣息,〈紙彈男孩〉記憶小男孩之間無猜的相處,紙彈有其超乎想像的重量,餘留一絲惆悵。「家事」十篇作品,像一一撿拾起散落家屋內外的彈珠,剔透中映照大人逐漸老去、自己逐漸懂事,那日常線頭讓讀者還能追溯到另外一輯「日常顯微鏡」,同樣十篇作品,最精采者莫過於聚焦自我身體傷損如〈在復健室〉、〈牙病〉(還可以和收在「國文老師新上路」輯裡的兩篇〈求聲記〉並看),以及〈輻射飛椅的秘密〉中的成人況味:「我們在煩悶與無奈中擦撞、隱忍、妥協,離開真實地面,在半空旋轉來回,一圈,兩圈,三圈,倦怠而無感,無法提早離開。」
至於「情悟」一輯裡遊蕩於河濱、診間、手機閃爍方塊、異國雪陣裡的種種──我將這批作品也視為一種「復健」,只是這已非〈在復健室〉裡的電療和牽引,沒有任何神效藥物或機臺可以妥善擺放疼痛的身心,而是藉著文字,向自我揭開創口,沖去血塊,注視著新肉將一點一點長出,浮凸如徽章,之後能贏回一個多了點什麼的自己。
有趣的是,《請問少年》不以抒情為唯一線索,考研究所見聞、當了老師怎麼實施教學方案等等,也相當認真留下紀錄。本書也不僅僅留駐於生活大事,尤其中學、大學時期的散文,尤其常描寫發呆情狀,聽課時發呆,喝珍珠奶茶時發呆,圖書館裡發呆;我以為這是十足青春證據,啊那樣的年紀裡我們總以為時間永遠富足。
▍推薦序(二)
靈魂的年輕
盛浩偉
和佳鑫認識這麼久,回想起來才覺得奇妙。我們所經歷的路徑太相似了:高中都是建中,都得過校內的紅樓文學獎,然後都在高三那年得到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到了大學,又同樣讀臺大,佳鑫念中文系,我雙主修中文系;畢業之後,竟然都還選擇了一樣的臺灣文學研究所繼續攻讀碩士。
我大佳鑫四歲,所以這些路徑是一前一後走過的,我先,他後,在研究所之前幾乎沒有重疊(收到《請問少年》書稿和邀約信時,我還特地回去翻找對話記錄。雖然更早就相識,但應該也是到了研究所期間才開始在社群網路上聊天的)。這路我自己走得崎嶇,碰過很多意料之外的事,交換留學、延畢、更換指導教授等等,肯定沒辦法成為任何人效法的榜樣。卻也正因為這樣,想到佳鑫偶然地和我走過了相似的一條路,想到這代表在這麼多人生岐路的節點上,我們都做了一連串相似的選擇,就不禁感到,也許我們內在真的有非常像的部分也說不定。
「也許我們內在真的有非常像的部分也說不定」,會這麼說,是因為在我心底,覺得自己和佳鑫實在相當不同。這不同,當然包括佳鑫寫詩,我則寫詩以外的;但更重要的是我對詹佳鑫本人的印象,他總是樂觀、良善、活潑,對佳鑫作品的印象,則是乾淨、輕盈、明亮。若要一言以蔽之,我會說:佳鑫很年輕。特別年輕。不是生理上的年輕,是精神上的年輕,或者,要說是靈魂上的年輕,也不為過。一般而言,其實年輕這個形容未必都是正面的,有時不免帶著小覷的眼光;用在創作上,還可能隱含過度單純天真、看得不夠透澈的負面意味。但佳鑫的「年輕」並非如此。那是他獨有的個人風格,一面專屬於他自己的濾鏡,順著他的文字,讀者總會讀到這個世界年輕的一面,也能照見自己內在尚保有年輕的角落。
比如,在讀《請問少年》的輯一「建中小少年」與輯二「臺大二三事」時,我瞬間就被吸入他所描寫的那個時空裡,想起了十幾二十年前,那個剛從只有讀書考試的校園升學生活接觸到更多彩多姿世界的心情,或者是那些人際之間的小吵小鬧、大學課堂的作業、成人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但對青少年而言卻很重要的事,以及許多時代的印記,比如才剛滲入人們生活的臉書等社群媒體,或是如今已經改名的赫哲補習班,煞是令人懷念。而讀到〈臺大小札記之二〉寫茹素的心得:「素食本不煩,簡簡單單,那像是返本的一種寧靜練習。覺得煩的時候,想想可愛小動物,就慶幸:我是給自己找麻煩」,那語調,彷彿佳鑫真的坐在我面前,滿臉笑容地和我這樣訴說一樣。
書裡青春的片段俯拾即是,篇幅較長的幾篇散文,則讓人感受到佳鑫情感的厚度與心的皺摺。比如寫愛情的〈回診〉、寫身體的〈在復健室〉,還有寫教學的〈國文課二三事〉,其關懷正好對應到自己、愛人、志業,我想,或許也是佳鑫現階段人生最在乎的幾件事情了吧。在〈回診〉及之後的諸篇抒發失戀之作,相對地比較能看見憂慮、失望、傷心等負面情感,但敘述起來卻依然帶有他一貫的「年輕」感。具體而言,那是一種能夠真誠相信理想的質性,縱使知道會有陰影,也不讓陰影占據內心的本能。是了,或許年輕最害怕的就是耽溺痛苦、過分自憐,可佳鑫不陷入其中,如〈望夫石,起來!〉最後那聲湧上心頭的強烈吶喊,或如〈合掌村合掌〉給出「一份遙遠寧靜的祝福」,都可說是這美好本能的體現。
書裡最令我低迴的是〈前往詩的光點〉。佳鑫寫到吳岱穎老師對他在詩藝路上的啟蒙,我也才依稀記起,最初會認得佳鑫,應該也是某次吳岱穎老師向我介紹的吧。我無緣親炙吳岱穎老師,只是在高二、高三時知道國文科來了吳岱穎、凌性傑兩位詩人老師,之後才接連讀到他們文學獎獲獎作品,深深為詩中情感所震動。畢業那年,我有幸得了文學獎,也因而結識兩位老師,之後便偶爾有機會收穫二位的文學意見,點滴銘感於心。如今好多事情都過去了,吳岱穎老師也已然辭世,但看著佳鑫的文字記下了那些消逝的場景,也讓我重溫了那些不曾體會的、錯過的事物,心裡既是感嘆種種緣分的奇妙,也是感謝文學的奇妙。
目次
目次
推薦序(一) 帶體內少年河濱散步/楊佳嫻
推薦序(二) 靈魂的年輕/盛浩偉
自序 少年自在
輯一 建中小少年
蒼蠅人
一隻魚的潮流世界
另一間教室
自拍時代
我的小宇宙
小陽臺
博愛座事件
那些留下的與遺忘的
那些必要與不必要的
城市貓語
憂鬱甜豆花
一個人的夕陽
有朋自臉書來
珍珠奶茶節
等待
圖書館異次元空間
山城天燈之夜
尋字啟事
南海路56號
前往詩的光點
輯二 台大二三事
打烊時分
補習的日子
新鮮人新鮮初體驗
催眠考
文字學作業
寶藏
總圖二三事
臺大小札之一
臺大小札之二
杜鵑花事
速記:研究所放榜
預約下一場緣會
旁聽生--文學獎記錄二三事
輯三 家事
菜市場那些小事
紙彈男孩
素食實習生
蔬菜節
一對父子在路上
口香糖道歉啟事
小熊維尼筆記本
麵茶印象
香事
這裡沒有鬼
輯四 情悟
小D
孤獨排球
莫比烏斯古亭河濱
回診
雪路獨行
望夫石,起來!
雙心石滬
霧中三仙臺
星星部落
伏見稻荷
合掌村合掌
輯五 日常顯微鏡
賣時間的人
在復健室
牙病
郵差點名
太平洋上的兒歌
時間的流向
開門
廁間習字
街頭藝人
輻射飛椅的祕密
輯六 國文老師新上路
偉大的迷路
國文課二三事
國文老師新上路
求聲記之一
求聲記之二
師生合作拼一拼:拼圖論語,拼貼現代詩
文學相對論:穿越恆河沙世界的飛船/詹佳鑫×張敦智
推開那些隱形的門
永恆迴盪的鐘聲
作品繫年與發表出處
作者簡歷
書摘/試閱
偉大的迷路
1
應是高一下學期,在那霉味與書味混雜的科學館地下室,紅樓詩社的鐵灰凹陷書櫃中,撈出楊牧《一首詩的完成》。泛黃蜷曲的頁緣、水漬暈開的時間之圈、紅筆黑筆畫記的長句與生難詞彙……是這樣與多位文學少年相互凝視的一本書,打開了地下室的湛藍天空,喚來飛鳥與流雲。
在十八篇「給青年詩人的信」中,楊牧暢談詩的定義與形式,從大自然、歷史意識到現代文學、外國文學,亦深入討論詩本身的建構,如意象、主題、音樂性等。最後提及真實與虛假的兩面生活,娓娓道來自身在文學世界的所知所感。
楊牧說:「一個有勇氣屏棄現實利害,一個有知無欲、積極思考抽象事物,並在其中尋找美和智,一個能夠充分使用他的想像力以詮釋客觀世界的人,不能說是一個沒有目標的人。」我想起以前母親對我說,書要好好念,以後在社會上才能做個有用的人。高二的我倚著走廊矮牆望向天空:如果我讀中文系、讀詩寫詩,能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嗎?
「我不但不必為你憂慮,我甚至應該為你高興。詩是宇宙間最令人執著,最值得我們以全部的意志去投入,追求,創造的藝術。它看似無形虛幻,卻又雷霆萬鈞;它脆弱而剛強,瞬息而永恆;它似乎是沒有目的的,游離於社會價值以外,漂浮於人間徵逐之外,但它尖銳如冷風之劍,往往落實在耳聞目睹的悲歡當下,澄清佹偽的謊言,力斬末流的巧辯,了斷一切愚昧枝節。」詩人們努力詮釋世界,跳脫表象,探入核心,賦予生活深層意義與價值。楊牧說這是值得高興的事。只是在蒙昧的青春期談人生短暫,藝術永恆,似乎又過於空泛而理想化。青春是一條孤獨搖晃的繩索,在課業與夢想間擺盪。
寫詩的人通常胸懷抱負,也懷著落寞與憂愁。楊牧在開篇〈抱負〉一文中,以慈藹的師者姿態,懇切的同理與鼓舞,細細道出文學之於人生的美善意義。「即使作品內容是譴責控訴,他所展開的是人性之善;即使作品的技巧迂迴於隱喻和炫耀的意象之中,他所鼓吹的是真。」這是詩的內在質地,沉靜而雋永,纖細而體貼;儘管外在喧擾紛亂,狡詐欺瞞,我仍期待乘著文字穿越幻影流光,前往一個透明的詩的國度……
2
捧著建中紅樓文學獎新詩首獎獎盃,喜孜孜衝過穿堂,高牆上那鏽黃的兩句刻字「今日我以建中為榮,明日建中以我為榮」瞬間綻放金光。那是無人知曉的夢幻時刻:高一到高三,剛好按著三、二、一名的順序連得三屆新詩獎。在胸口別上紅花,別上青春的衝勁與驕傲,畢業在即,我有美好的未來要闖蕩。
這份渴望被看見的少年情懷,我想楊照學長一定明白。高三那年,國文老師送我一本包著封膜、封面草綠的《迷路的詩》。那時也沒認真去看,草草翻過就收進書櫃。是多年後重讀,驀地喚回青春的躁動與音響:教室後方鐵置物櫃碰碰碰的撞擊聲、下課時籃球彈地而起的譁然喧囂、強風翻掀課桌上的橘紅菜單與考卷……
在這樣日常吵鬧的高中場景裡,有個男孩坐在位子上,俯首面對一本詩集,陷入沉思。他對世界懷抱著狂想與愛,對女孩Y眷戀痴迷,關心公理正義的問題甚於美學與音韻。那是青春楊照的剪影,對天地有著神祕的敬畏:「該怎麼說呢?我在那一刻看穿了詩與詩人的荒蕪本質……」在某些瞬間我想我是懂他的,左斜前方那埋藏心中暗戀未果的悸動、夜自習後獨自走上濕冷的南海路天橋、在金石堂書櫃前對著一行朦朧的句子恍神發楞……
楊照在十六歲時加入建青社,狠狠地被詩吸引,他描述那是種恐怖的魔力,「感官霎時在夢與現實、即下與過往間莫名所以地穿梭跳盪,整個世界彷彿要在重重的弔詭中迸裂爆炸。」狂飆與萎靡,初熟與稚氣,《迷路的詩》捕捉了楊照建中時期斑斕錯雜的青春光影,尤其集中在編校刊、讀詩寫詩、愛情哲學、關注社會議題等面向。我總佩服他過人的記憶力,以及對年少自我的坦承與接納。青春男孩有著過人的破壞力,破壞門鎖、破壞課桌椅、破壞成人世界的教條規律、破壞那反覆重建卻始終迷惘孤獨的自己。當下無法用十七歲的言語表述的幽微心情,修辭與字彙亦遙遠難觸,卻能靠著多年後對青春執迷的虔敬,對友朋深摯的感念與懺悔,一一被召喚回神而於書中開枝散葉,攀纏蔓衍成一座常綠的生猛雨林。
在我高三那年,〈馬賽克尋人啟事〉獲得第八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新詩三獎。那是一首憂愁無奈、尋找自我的拙作。當年我在得獎感言中即引用楊照《迷路的詩》:「詩總給我一種在幾個被神祕切開的世界中逡巡找不到出路的恐慌,一種迷路的感覺。」如今為人師,回想年少點滴,那無法喘息的長句、尋人尋路的徬徨焦慮,正是青春永恆的印記──不能被找到的人,不能被完成的詩,迷路是青春最美麗的康莊大道。
1
應是高一下學期,在那霉味與書味混雜的科學館地下室,紅樓詩社的鐵灰凹陷書櫃中,撈出楊牧《一首詩的完成》。泛黃蜷曲的頁緣、水漬暈開的時間之圈、紅筆黑筆畫記的長句與生難詞彙……是這樣與多位文學少年相互凝視的一本書,打開了地下室的湛藍天空,喚來飛鳥與流雲。
在十八篇「給青年詩人的信」中,楊牧暢談詩的定義與形式,從大自然、歷史意識到現代文學、外國文學,亦深入討論詩本身的建構,如意象、主題、音樂性等。最後提及真實與虛假的兩面生活,娓娓道來自身在文學世界的所知所感。
楊牧說:「一個有勇氣屏棄現實利害,一個有知無欲、積極思考抽象事物,並在其中尋找美和智,一個能夠充分使用他的想像力以詮釋客觀世界的人,不能說是一個沒有目標的人。」我想起以前母親對我說,書要好好念,以後在社會上才能做個有用的人。高二的我倚著走廊矮牆望向天空:如果我讀中文系、讀詩寫詩,能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嗎?
「我不但不必為你憂慮,我甚至應該為你高興。詩是宇宙間最令人執著,最值得我們以全部的意志去投入,追求,創造的藝術。它看似無形虛幻,卻又雷霆萬鈞;它脆弱而剛強,瞬息而永恆;它似乎是沒有目的的,游離於社會價值以外,漂浮於人間徵逐之外,但它尖銳如冷風之劍,往往落實在耳聞目睹的悲歡當下,澄清佹偽的謊言,力斬末流的巧辯,了斷一切愚昧枝節。」詩人們努力詮釋世界,跳脫表象,探入核心,賦予生活深層意義與價值。楊牧說這是值得高興的事。只是在蒙昧的青春期談人生短暫,藝術永恆,似乎又過於空泛而理想化。青春是一條孤獨搖晃的繩索,在課業與夢想間擺盪。
寫詩的人通常胸懷抱負,也懷著落寞與憂愁。楊牧在開篇〈抱負〉一文中,以慈藹的師者姿態,懇切的同理與鼓舞,細細道出文學之於人生的美善意義。「即使作品內容是譴責控訴,他所展開的是人性之善;即使作品的技巧迂迴於隱喻和炫耀的意象之中,他所鼓吹的是真。」這是詩的內在質地,沉靜而雋永,纖細而體貼;儘管外在喧擾紛亂,狡詐欺瞞,我仍期待乘著文字穿越幻影流光,前往一個透明的詩的國度……
2
捧著建中紅樓文學獎新詩首獎獎盃,喜孜孜衝過穿堂,高牆上那鏽黃的兩句刻字「今日我以建中為榮,明日建中以我為榮」瞬間綻放金光。那是無人知曉的夢幻時刻:高一到高三,剛好按著三、二、一名的順序連得三屆新詩獎。在胸口別上紅花,別上青春的衝勁與驕傲,畢業在即,我有美好的未來要闖蕩。
這份渴望被看見的少年情懷,我想楊照學長一定明白。高三那年,國文老師送我一本包著封膜、封面草綠的《迷路的詩》。那時也沒認真去看,草草翻過就收進書櫃。是多年後重讀,驀地喚回青春的躁動與音響:教室後方鐵置物櫃碰碰碰的撞擊聲、下課時籃球彈地而起的譁然喧囂、強風翻掀課桌上的橘紅菜單與考卷……
在這樣日常吵鬧的高中場景裡,有個男孩坐在位子上,俯首面對一本詩集,陷入沉思。他對世界懷抱著狂想與愛,對女孩Y眷戀痴迷,關心公理正義的問題甚於美學與音韻。那是青春楊照的剪影,對天地有著神祕的敬畏:「該怎麼說呢?我在那一刻看穿了詩與詩人的荒蕪本質……」在某些瞬間我想我是懂他的,左斜前方那埋藏心中暗戀未果的悸動、夜自習後獨自走上濕冷的南海路天橋、在金石堂書櫃前對著一行朦朧的句子恍神發楞……
楊照在十六歲時加入建青社,狠狠地被詩吸引,他描述那是種恐怖的魔力,「感官霎時在夢與現實、即下與過往間莫名所以地穿梭跳盪,整個世界彷彿要在重重的弔詭中迸裂爆炸。」狂飆與萎靡,初熟與稚氣,《迷路的詩》捕捉了楊照建中時期斑斕錯雜的青春光影,尤其集中在編校刊、讀詩寫詩、愛情哲學、關注社會議題等面向。我總佩服他過人的記憶力,以及對年少自我的坦承與接納。青春男孩有著過人的破壞力,破壞門鎖、破壞課桌椅、破壞成人世界的教條規律、破壞那反覆重建卻始終迷惘孤獨的自己。當下無法用十七歲的言語表述的幽微心情,修辭與字彙亦遙遠難觸,卻能靠著多年後對青春執迷的虔敬,對友朋深摯的感念與懺悔,一一被召喚回神而於書中開枝散葉,攀纏蔓衍成一座常綠的生猛雨林。
在我高三那年,〈馬賽克尋人啟事〉獲得第八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新詩三獎。那是一首憂愁無奈、尋找自我的拙作。當年我在得獎感言中即引用楊照《迷路的詩》:「詩總給我一種在幾個被神祕切開的世界中逡巡找不到出路的恐慌,一種迷路的感覺。」如今為人師,回想年少點滴,那無法喘息的長句、尋人尋路的徬徨焦慮,正是青春永恆的印記──不能被找到的人,不能被完成的詩,迷路是青春最美麗的康莊大道。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