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妄想的力量:迷信、儀式感與過度樂觀的非理性心理學
滿額折
妄想的力量:迷信、儀式感與過度樂觀的非理性心理學
妄想的力量:迷信、儀式感與過度樂觀的非理性心理學
妄想的力量:迷信、儀式感與過度樂觀的非理性心理學

妄想的力量:迷信、儀式感與過度樂觀的非理性心理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妄想雖然可恥但是有用!
亞馬遜讀者五星強推!
最熱愛「怪力亂神」的美國心理學暢銷作家
帶你重新認識幻想與心理假象的妙用

「如果有任何一種信念能促成我們去追求更好的生活,那這個信念就是有益的。」──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
「透過清晰又愉快的筆觸,作者讓我們看到非理性衝動的影響力。」──康乃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吉洛維奇(Thomas Gilovich)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定義,妄想是「雖有足以反駁的證據,但還是無法改變的固著信念」,雖然嚴重的妄想是一種疾病,但在人生中,我們卻是靠著適度的妄想才能克服困難、達成目標、走過低潮,這甚至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習慣。
作者在書中羅列了許多科學研究與案例來說明妄想的效用:

.在心中跟過世的親人對話,比較容易走過哀慟的日子。
.重病患者在治療時有樂觀的看法,就更有機會康復。
.歐巴馬只要在投票日當天去打籃球,就一定會勝選。
.納達爾一定用右腳先踏進球場。
.有宗教信仰的人容易覺得自己過得幸福。
.相信對方是「靈魂伴侶」並不理性,但對婚姻有益。
.過度自信的男性在聯誼時比較容易得到下次見面的機會。
.做惡夢有助於排解情緒,讓人更能面對恐懼。

也就是說,不管是美國總統或小老百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儀式和不合理的信念,好用來幫助自己穩定心情、堅定立場。只要有助於實現目標,都是好的思考方式。理性和邏輯只是人類眾多的求生工具,而有時我們得讓直覺和感性作主。而本書的目標就在於提醒讀者,我們都是複雜的人,唯有在現實與幻想、樂觀與悲觀間找到平衡,才能實現更完整的人生。

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劉仲彬 善言心理治療所所長
鐘穎 諮商心理師、愛智者書窩版主
誠摯推薦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史都華.維斯(Stuart Vyse)

行為科學家,任教於羅德島大學、康乃迪克學院等,並擔任《懷疑探索者雜誌》(Skeptical Inquirer)特約編輯。他的另一本著作《相信魔法:迷信心理學》(Believing in Magic: The Psychology of Superstition)於1999年榮獲美國心理學會的傑出著作獎。他專攻迷信與非理性行為,也經常獲邀在各大媒體提供專業見解,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等等。

譯者簡介

劉宗為

中正大學哲學所博士候選人,譯有《逃避自由》、《當亞里斯多德遇上佛洛伊德》與《關係免疫力》、《超減壓的BMW身心自療法》、《記憶強化全攻略》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名人推薦語

「許多專家都在評批人類迷信、過度自信和悲觀的一面,但本書從另一個角度出發,說明這些非理性機制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好處。」──美國心理學家卡蘿‧塔芙瑞斯(Carol Tavris),著有《錯不在我》。

「作者的論述清晰易懂。我們都會刻意忽視非理性的衝動行為,因此更應該去探究其為何會對人造成如此大的影響力。」──美國心理學家湯瑪斯‧吉洛維奇(Thomas Gilovich),著有《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以及《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

「每個人在生活中有許多不理性、不合理的舉動。作者從科學的角度告訴我們,其實有許多時刻反倒應該做出不理性的決定。」──麥可‧薛摩(Michael Shermer),著有《人們為何相信荒誕事物》(Why People Believe Weird Things)以及其他著作。

目次

第一章 理性不是唯一的思考模式
第二章 不失控的正向思考。
第三章 生病時保持樂觀、健康時保持悲觀
第四章 在投票日打籃球就能選上總統?
第五章 山盟海誓攏是假
第六章 穿梭陰陽界
第七章 夢裡都有答案
第八章 住在心裡的惡魔
第九章 你真的是自己的主人嗎?
第十章 欺騙作為一種生存策略

致謝
注釋

書摘/試閱

第四章 在投票日打籃球就能選上總統?

在競選美國總統時間,歐巴馬其實有個迷信。一般來說,在激情的選舉活動後,投票日當天反而有種奇特的寂靜感。好幾個月以來,候選人到處演講、參加造勢大會,並在投票日的上午照慣例現身投票。通常他們都只能焦慮地等待傍晚的開票結果。
在競選活動期間,歐巴馬經常抽空與工作人員一起打籃球。他的長期助手雷吉・洛夫以前是杜克大學籃球隊的隊長,他們開啟了一項傳統:在投票日打籃球。
因此,二○○八年在愛荷華州的黨內投票日那天,歐巴馬打了場籃球比賽,並贏得黨員的支持;但在新罕布夏州的黨內初選日,他沒有打球,最後也輸給了希拉蕊・克林頓。從那時候開始,打籃球便成了歐巴馬的投票日迷信。
在二○○八年十一月四號的總統大選日,歐巴馬和他的太太蜜雪兒、洛夫以及蜜雪兒的哥哥羅賓遜(Craig Robinson)都在芝加哥與工作人員一起打球。開票結果出爐,歐巴馬的總得票率比共和黨的候選人馬侃高出了百分之七,並且以九十七張選舉人票擊敗對手,拿下他的第一次總統大選勝利。而在二○一二年的大選投票日,與歐巴馬打籃球的有教育部長鄧肯(Arne Duncan)、前芝加哥公牛隊的球員皮朋和蘭迪・布朗。那場球賽沒有人公開計分,但賭博網站顯示,歐巴馬這一隊贏了二十分。票開完後,歐巴馬的總得票率比對手高出百分之四,並以一百零六張選舉人票擊敗了共和黨的羅姆尼,順利連任總統。
同樣地,運動員在比賽當天也會很焦慮,所以要用某些儀式來度過緊張的時刻。巴爾的摩烏鴉隊的踢球員賈斯汀・塔克在換裝前,會將制服、內衣、頭盔和球鞋整齊擺放在他置物櫃前方的地板上。他在童年時的偶像、前美式足球明星迪恩・桑德斯(Deion Sanders)也會這麼做。但根據ESPN的報導,塔克否認這是迷信,他打趣地說:「這是種儀式。而我的迷信就是不可以將這種事當作迷信。」
既然當下無法執行有實質效益的行動,那還不如用這些迷信來舒緩緊張的情緒。在競選活動結束後,候選人不能再拉票;比賽開始前,球員也沒時間再練習。兩者的差別在於,塔克的賽前儀式是有實質作用的,能激發他上場表現更好的球技。就我的專業立場來看,沒有科學證據能證明儀式的效力,所以它們只是心理作用而已。(但我們保留魔法存在的可能性。)
大家也知道,歐巴馬的迷信並無法影響選舉結果,但那天打球的話心情會比較好。在投票日前,他已經展現所有選舉技能了。因此,投票日的籃球賽就像是玩賓果遊戲時念咒語一樣;賓果遊戲的數字早已隨機排好,玩家只是被動的參與者。唯有在展現技能的活動前執行,迷信和儀式才能發揮具體的效果。

「恐怖喔!做壞事會下地獄」
首先,我們區分三種迷信:禁忌、預防犯錯以及帶來好運。今日,已經很少有人打從心裡害怕土耳其的「邪惡之眼」或數字十三,反正它們也沒什麼實質作用。如果大人不再教小孩這些事情,那我們的生活會簡單很多。許多人從小就被大人恐嚇跟洗腦,所以只要一看到那些符號,就會感到害怕,甚至得想辦法破解。在英國,看到一隻落單的喜鵲(代表悲傷)很不吉利,所以人們會設法逢凶化吉。
在西方文化中,人們都很討厭十三,所以開刀日絕不會選在十三號星期五。美國大多數的飯店都沒有第十三樓,機場也沒有十三號登機門。以前的人為了解壞事發生的原因,但知識又有限,所以才編造這些迷信。今日,科學家會鼓勵我們尋找各式各樣的解釋,並放下那些令人恐懼的迷信。
但有一種負面的迷信可能有用,那就是厄運到來。心理學家珍・里森和吉羅維奇針對「心存僥倖」做了一系列的實驗。他們請康乃爾大學的學生評估一個情況:在某個課堂上,教授非常喜歡隨堂抽考。而受訪的大學生都認為,若上課前冒險沒有溫習課業,被點到名的機率會比較高。
在另一項實驗的狀況劇中,有位學生報考了史丹佛大學的研究所,在放榜前,她的母親出於心意,送給兒子一件史丹佛大學的T恤。有一半的受試者讀到的版本是,這位年輕人在第二天穿上了那件T恤,另一半受試者讀到的版本是,他把T恤收好放在抽屜裡。一如預期,受試者都認為,高調穿上T恤後,錄取進入史丹佛大學的機會較低。
通常來說,非理性的恐懼並沒有太大的用處,但吉羅維奇指出,我們對心存僥倖的擔憂卻很有用。平常我們會有固定的行為判斷,也多少會遵守社會規範,所以不會隨便冒險。所以若心存僥倖帶來壞結果時,我們就會後悔萬分。例如,天氣預報說會下雨,你卻沒帶傘出門,結果被暴雨淋濕,這時你就會自責又懊悔。
吉羅維奇指出,每個社會都會去約束不符合群體需求的行為,於是出現法律或其他形式的控制方法,如宗教。根據這類非理性的信念,冥冥之中會有股力量去懲罰魯莽的行為,而社會便會更加祥和。這是一種微妙的社會控制系統,而有些團體會負責傳播這些恐懼,以加強群體的價值觀和凝聚力,進而獲得好處。有些人會以宗教的角度來看待不公不義,認為上帝會懲罰那些傲慢或驕縱的人;而有些人則相信,世人渴望公義,所以萬事萬物事會朝著正義的方向去發展。根據吉羅維奇的觀點,人們都相信,若自己心存僥倖、明知故犯,上帝或其他神明就會默默讓你吞下苦果。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就不敢太自負、或去冒不必要的風險。

好運加持

一般而言,提升運氣的正面迷信比較實用。不管是參加比賽、準備考試、求職或上台做簡報,有些迷信的想法,就能有好表現。例如,有的人比賽期間會穿同一雙襪子、以特定的方式綁鞋帶、在第一次發球前精確地拍球五次:這就是網球名將小威廉絲會做的事情。透過這些小動作,她轉變自己的心理狀態,以提升在賽場上的表現。這不是魔法,而是有益的妄想。許多球評認為,小威廉絲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女子網球選手,而這些迷信行為是她獲得成功的原因?
可惜的是,目前的科學證據還不足以證明這類事情。以前的學者都在探究當事人的特徵和過往經歷,以找出這些執念的起源。直到最近,心理學家才開始探究迷信行為的效用。
在二○一○年,德國科隆大學的團隊進行了一系列測試,其中最著名的是「高爾夫球實驗」。研究人員找來了二十八名大學生,其任務是用推桿將高爾夫球推入一個杯子裡。每個人都有十次機會,杯子距離他們約一公尺。研究人員跟當中一半的受試者說,他們所用的是幸運球;至於另一半的受試者,研究人員只說那是普通的球。在進行實驗前,研究人員已確當中有百分八十的學生相信運氣。結果正如大家所料,「幸運球」這一組的表現比較好,將球推入杯子的平均次數為六點四,而「普通球」則為四點八次。
高爾夫球實驗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因為第一次有人去證明迷信行為的正面效用,但大家還是對此結論還是半信半疑。近十幾年來,心理學界都在重新檢視早年的研究成果,包括長期以來在教科書中常出現的經典實驗。許多研究人員發現,用同樣的實驗條件,卻得不出過去學者所宣稱的結果。科學期刊對於新的研究成果比較感興趣,而對於復刻實驗有偏見。可惜的是,科學家確實發現,過去那些著名研究的就是有問題,所以今日才無法重現相同的結果。在同一套實驗程序和條件下,有些學者發現令人興奮的結果,但有些人一無所獲,那前者的結論便是不可靠的。近年來,這些「重現危機」紛紛出現,研究人員才改變想法,重啟各項經典的研究,還在不同條件下進行,看是否會有不同結果。
上述高爾夫球實驗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因此心理學界再次進行相同的實驗。在原始的實驗中,幸運球組與普通球組分別只有十四名受試者,美國多明尼加大學的研究人員把受試者增加到五十六人。此外,美國的研究人員也跟德國的研究人員請教過,以確保他們的實驗程序跟原版的一樣。可惜的是,雖然美國的受試者也很迷信,但幸運球和普通球兩組的表現差不多。
於是美國的研究人員又做了一次實驗,而且幸運球更加有特色。他們準備了一個袋子,裡面有四個普通球和四個有綠色三葉草標記的球,而受試者要從中抽出一顆球來玩推球。如果受試者抽中了幸運球,研究人員會在一旁說:「哇!你好幸運。」但第二次實驗的結果還是不理想。普通球與幸運球的受試者表現還是差不多。
這令我們感到很困惑。迷信行為對運動員、演員和求職者應該是有效的;想在困難的任務中表現出色,一些儀式感或幸運物或護身符是有幫助的,但我們缺乏明確的證據來支持這項結論。當事人能因此獲得安心感,進而有意志去完成任務。但到目前為止,我們缺乏清晰的科學證據來證明,除了心理作用外,迷信行為真的有實質效果。

儀式的功用

運動員的迷信行為,包括塔克在更衣室地板上整理制服,都是在比賽開始前的儀式。儀式生活中普遍存在,甚是連動物界也很常見。近年來,心理學家開始關注儀式的心理作用,也更加證實它們對生活的益處。我們都知道,有些明星球員會有自己的賽前儀式,但也許他們本來就很傑出,才會發明那些小動作。優秀運動員也許有某些特質,所以會偏好儀式感,所以這兩者的因果關係還很模糊。因此,心理學家就開始做實驗,以觀察其效果如何。
當中一些實驗很有創意。例如,為了證明儀式對悲傷和失落的療癒力,兩位哈佛商學院的教授告訴受試者,他們當中有一人能贏得兩百美元。抽獎完成後,那位受試者馬上回家,剩下來的受試者繼續在失望中玩遊戲,包括在陌生人面前唱歌,或在限時內解開數學謎題。
研究結果都顯示出,儀式能彌補未能贏得兩百美元的失落感,所以受試者唱歌或解題的表現都很好。此外,對於想減肥或吃得健康的人來說,儀式還能提升自我控制力。而且研究人員設計的儀式都很簡單,比如說:

畫一張圖畫以表達你現在的感覺,然後在紙上撒鹽。完成後,大聲地從一數到五。最後把畫紙揉成一團,丟進垃圾桶裡。

這一系列的行為有其象徵意義。這幅畫有你的情緒,而灑鹽是為了淨化它。雖然這個儀式是研究人員自創的,但他們有慎重地向受試者講述它的功效。相反地,若研究人員說這些行為只是有趣而已,那做完之後,受試者就不會有好表現。後來的研究證實,就算沒有強調它們是儀式,只要是有明確步驟的重覆動作,受試者的狀態都會變好。
例如在一項考驗自我管控的實驗中,第一組受試者受到指示,在下決定前要做兩次有既定步驟的「手勢」,而第二組受試者則自己隨便挑一種手部動作、做一次就好。接下來,受試者要考慮,明晚要去參加派對(自私的動機)或募款活動(利他的動機)。結果如大家所料,第一組的受試者覺得做那個手勢有儀式感,而且當中有百分之五十九的人選擇參加募款活動;第二組人則只有百分之十九要參加募款。
如此看來,儀式確實有正面的影響力。不過,哪些行為才算是儀式,又是否能歸類為妄想呢?研究人員指出儀式的三項特徵。首先,儀式有嚴格的順序與步驟,每次執行時都要照辦。其次,它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特別是跟宗教有乾。猶太教的逾越節晚餐原文Passover seder,而seder就是意味著「有條理、有順序」。每年逾越節開始時,信徒用採用同一套飲食規則去度過這些日子。同樣地,伊斯蘭教徒每天會祈禱五次,而且姿勢都一樣,包括將身體朝向聖地麥加。天主教徒唸玫瑰經時也有固定的禱告儀式,以一個星期為週期,每天都要獻給不同的「奧蹟」。
不過,也有許多常見的儀式沒有宗教意義,也不帶有迷信的意味。最後我們要談到,儀式與特定目標間的因果關係是間接的。舉例來說,某位籃球員上場比賽前都要練罰球,這不算賽前儀式,而是為了等一下有好表現,所以此動作跟目標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另一方面,如果他每次開車去球場時一定要聽麥可.傑克森的歌,或是賽前按照一定的順序著裝,那這些動作就是儀式了。
儀式的作用機制很簡單:它能產生一種控制感。焦慮和控制感的關係一直是心理學的核心議題。失去控制感會令人焦慮;焦慮時也會覺得失去控制感。嚴格執行一系列清楚的動作,就可以恢復掌控感,覺得這世界一切如常。在前面提到的研究中,在表演前有個小儀式的學生,比較不會感到焦慮,心跳速率也較低。在其他針對自我管控和悲傷的研究中,受試者做了一些儀式後,都有恢復控制感、自制和選擇能力,所以比較能面對失去兩百美元的失落感。這正是我們想在高爾夫球實驗中找到的間接效應,但證據顯示,儀式的效益比幸運高爾夫球更可靠。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