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從愛茶人、茶農、焙茶專家及茶業職人都在看!
世界三大茶書之一
與陸羽《茶經》、日本《吃茶養生記》齊名!
是一部真正的茶葉百科全書!
揭露百年前臺灣茶的風味與古法工序!
茶為社交界所有的交談樂趣賦予魅力。
茶是人類的救贖之一。
要不是引進了茶和咖啡,
歐洲可能已經把自己喝得醉死了。
在書中,茶飲迷兼茶之達人烏克斯將以費時25年的訪查及資料蒐集的研究成果,搭配超過240張珍貴照片圖表,帶著你穿越時空,一起回顧茶的植物學及字源學、各國在早期與現代的喝茶禮儀與風俗、各個茶葉產地的茶樹種植法、茶葉加工法及產品特色。
◎茶字探源
*西元四世紀時,在中國,「荼」似乎仍然被用作稱呼茶的字詞,「檟」是另一個被借用於稱呼茶的字。
*英文中,指稱茶的「tea」,原來的發音是「tay」,後來則是「tee」,是由荷蘭文衍生而來的。
◎迷人清香,變化萬千的飲茶文化
*住在緬甸北部的撣族人會將藐(miang),也就是野生茶樹的葉片蒸或煮過,團成球狀,搭配鹽、油、大蒜、豬油和魚乾食用。
*日本人給予飲茶的極高聲望,隨著西元1623年「御茶壺道中」年度盛會而展開。這是一趟長達三百英里的旅程,目的是要將宇治產區當年的第一批新茶送到將軍居住的江戶(即現在的東京)。
*在1666年到1680年間,飲茶在荷蘭變得流行起來,富有的家庭裡會有一間特別的「茶室」,而較低階層的公民(尤其是女性)則會組成飲茶俱樂部,並將聚會地點訂在啤酒館。
*在十七、十八世紀的荷蘭,茶不是用杯子喝,而是用碟子,而且要發出他人聽得到的吸啜及嗅聞聲音,來表示滿意,這才是對女主人提供「好茶」的禮貌回報。
*在十八世界的英國,茶壺是最昂貴的瓷器,容量不超過半品脫(約兩百四十毫升),而且茶杯的容量幾乎不超過一個大湯匙。
*下午茶風俗的出現,要感謝第十七任貝德福德公爵的夫人安娜。當時,午宴是某種形式的野餐,然後一直到八點的晚餐之間都沒有其他餐食;而貝德福德公爵夫人增加一條新規定:要在五點的時候提供茶和糕餅。
*西元1830年代,茶被禁酒改革者徵召為同盟,以用來推翻英國的酒精性飲料。茶話會在利物浦、伯明罕和普雷斯頓舉辦,參加人數高達二千五百人,所有與會者都獲得茶水招待。
*里昂茶店是最佳英國飲茶傳統的真正代言人,其延續了四十年的信念是「兩便士一壺好茶」,同時最具特色的是那些被暱稱為「妮皮」(nippy)的迷人女侍。
*英國大西部鐵路公司所提供的茶籃,是由一個籃子狀的容器加上琺瑯鐵為內襯構成的,內容物包含茶水,再加上附加的熱水、牛奶、糖、三片麵包和奶油、糕餅,以及一根香蕉或其他水果時,收費是一先令三便士(三十美分)。
*最早的「空中飲茶」服務開始於英國,由往返倫敦與巴黎間的帝國航空公司在西元1927年所開辦。
*世界大戰期間,許多英國工廠興起了一個新習慣,就是派出類似於鐵路月臺所使用的茶拖車巡行廠內,並在早上十一點左右前往工人的工作臺和機器旁。
*在日本火車站,沿街叫賣的小販會出售綠色小瓶裝的茶給旅客,一瓶四美分。這些瓶子裡裝的是大約一品脫(約四百七十毫升)的熱茶,而且頂部附有一個玻璃杯。
◎一心只愛茶,在真假之間分辨好茶
*最重要的茶替代品可能是瑪黛茶,這種飲品會使用以金屬或蘆葦稈製成的小管子飲用,管子的一端有一個由籃狀編織物或有細小孔洞的金屬所構成的球狀物。
*臺灣烏龍茶曾被稱為茶中香檳,茶葉鮮嫩、乾燥、呈綠褐色,有大量毛尖, 茶湯有強烈澀味且刺激,帶有最可口並吸引人的自然果香風味。
*過去,許多茶葉會經過「修整」以提升外觀美感。以綠茶而言,會用滑石、普魯士藍、群青色染料、靛藍染料、薑黃、皂石及石膏來進行處理。紅茶通常會塗布石墨。
*錫蘭茶被分為高地茶、中段茶、低地茶;高地茶產自島嶼內部的丘陵地帶,特別以其強勁的口感及細緻的風味著稱;中段茶則是經過揉捻的茶葉,茶湯醇厚美味;低地茶的黑色茶葉也經過揉捻,但滋味平淡,茶湯醇厚卻欠缺風味。
*最好的印度東北部茶葉是二次生長的嫩芽及秋茶,尤其是大吉嶺和杜阿爾斯的茶葉。大吉嶺茶在七月和八月初之間出現,隨著寒冷天候即將到來,品質也隨之提升,但葉片的外觀開始變差,會轉變成黃褐色,而且帶有一些硬梗。
*日本茶葉以初摘茶的品質最為優良,茶湯顏色較淺而明亮、更具風味,浸泡後茶葉的綠色比二摘和三摘的茶葉更加鮮亮。
*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裡,爪哇茶都具有烏黑且吸引人的葉片外觀,但在乾季茶葉風味改善時, 葉片外觀會變成黃褐色且多梗。
*有些採購者會藉由抓一把茶葉在手中輕壓,來測試乾茶葉。新茶在溫和的擠壓下會彎曲,而且在不會破碎或斷裂的情況下,於手中恢復原狀。老茶則會發生斷裂且產生粉塵。
*「冷後渾」是指茶變得相當濃厚,看起來好像加入了一些濃奶油攪拌過一般;會有一層乳白色的薄膜浮到茶湯的表面。這不能被當成判斷好茶的慣常測試方式,但當它出現時,可以假定茶的特性是溶出物質濃厚且味道濃郁的。「冷後渾」並不能代表風味。
*有些專家養成了品茶時使用蒸餾水的習慣。這個方法能夠發掘出一種茶葉內在固有的特質, 但不會引導品茶師選出最適合特定銷售地區水質的茶葉。因此,倫敦的調合茶大戶會從每個地區取來的水樣。
◎好茶不易得,從種植到加工一路細心照料
*在錫蘭,當你到座落在雨幕分隔線上的一些茶園,像是安貝維拉(Ambawella)的華威(Warwick)茶園,一段一英里(約一.六公里)左右的步行路程,就能讓人進出雨季好幾次。
*在錫蘭,所有的茶樹都是由種子培育生長而來。育苗床上方,有時候會用覆蓋了蕨類植物或任何不易枯萎的觀葉植物組成的輕便骨架結構,來遮蔽陽光。
*在印度,茶樹種子通常以泡水法進行測試;種子會被丟進裝滿水的水槽中,乾掉或部分變空的種子浮在水面並被去除。有時「輕」的種子會被留在潮濕的沙子中數天並再次使其漂浮,此時有一定比例的種子會變成「下沉物」並被種下,生長出優質的茶樹植株。
*臺灣的茶樹栽種者小心地守護著最佳茶葉的獨特風味,因此除非茶葉的特色經歷了某些變化,否則從來不用種子進行繁殖。
*在日本的玉露茶茶園中,茶樹在採摘季節前夕會完全隱藏在特別建造的遮陽棚下。日本農民將玉露茶的獨特風味與口感,歸因於這種遮陽的做法。
*在爪哇,斯普瑞塔採收刀是卡爾.海恩斯.蒂爾曼斯(Carl Heinz Tillmanns)的發明。採茶人採收茶葉時,會將葉梗全都朝著同一個方向,當採好一把葉片時,葉梗和粗葉會被壓進V形刀具中進行切割,切下的葉梗和粗葉會落入裝在下方的小袋子裡,而上等的嫩葉會被扔進採茶人常用的、背在肩上的棉披巾中。
*在印度,貨幣單位被用在區分乾燥程度上,由於一盧比有十六安那(anna),因此當茶農談到「十二安那」的乾燥茶葉時,他要表達的是茶葉乾燥程度達75%的事實。
*若是要追求風味和刺激性,茶葉會進行輕度發酵,同時會早早地被送進焙燒機器中。相反地,如果想獲得的特質是濃郁的味道和黏稠度,則會讓發酵作用持續較長的時間。
茶是人類的救贖!
【強力推薦】
謝哲青 / 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王明祥 / 七三茶堂創辦人,《茶味裡的隱知識》作者
李絲絲 / The One文化長
湯尹珊 / 講茶學院共同創辦人
藍芳仁 / 前亞太創意技術學院茶業技術應用系主任
劉一儒 / 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館長
世界三大茶書之一
與陸羽《茶經》、日本《吃茶養生記》齊名!
是一部真正的茶葉百科全書!
揭露百年前臺灣茶的風味與古法工序!
茶為社交界所有的交談樂趣賦予魅力。
茶是人類的救贖之一。
要不是引進了茶和咖啡,
歐洲可能已經把自己喝得醉死了。
在書中,茶飲迷兼茶之達人烏克斯將以費時25年的訪查及資料蒐集的研究成果,搭配超過240張珍貴照片圖表,帶著你穿越時空,一起回顧茶的植物學及字源學、各國在早期與現代的喝茶禮儀與風俗、各個茶葉產地的茶樹種植法、茶葉加工法及產品特色。
◎茶字探源
*西元四世紀時,在中國,「荼」似乎仍然被用作稱呼茶的字詞,「檟」是另一個被借用於稱呼茶的字。
*英文中,指稱茶的「tea」,原來的發音是「tay」,後來則是「tee」,是由荷蘭文衍生而來的。
◎迷人清香,變化萬千的飲茶文化
*住在緬甸北部的撣族人會將藐(miang),也就是野生茶樹的葉片蒸或煮過,團成球狀,搭配鹽、油、大蒜、豬油和魚乾食用。
*日本人給予飲茶的極高聲望,隨著西元1623年「御茶壺道中」年度盛會而展開。這是一趟長達三百英里的旅程,目的是要將宇治產區當年的第一批新茶送到將軍居住的江戶(即現在的東京)。
*在1666年到1680年間,飲茶在荷蘭變得流行起來,富有的家庭裡會有一間特別的「茶室」,而較低階層的公民(尤其是女性)則會組成飲茶俱樂部,並將聚會地點訂在啤酒館。
*在十七、十八世紀的荷蘭,茶不是用杯子喝,而是用碟子,而且要發出他人聽得到的吸啜及嗅聞聲音,來表示滿意,這才是對女主人提供「好茶」的禮貌回報。
*在十八世界的英國,茶壺是最昂貴的瓷器,容量不超過半品脫(約兩百四十毫升),而且茶杯的容量幾乎不超過一個大湯匙。
*下午茶風俗的出現,要感謝第十七任貝德福德公爵的夫人安娜。當時,午宴是某種形式的野餐,然後一直到八點的晚餐之間都沒有其他餐食;而貝德福德公爵夫人增加一條新規定:要在五點的時候提供茶和糕餅。
*西元1830年代,茶被禁酒改革者徵召為同盟,以用來推翻英國的酒精性飲料。茶話會在利物浦、伯明罕和普雷斯頓舉辦,參加人數高達二千五百人,所有與會者都獲得茶水招待。
*里昂茶店是最佳英國飲茶傳統的真正代言人,其延續了四十年的信念是「兩便士一壺好茶」,同時最具特色的是那些被暱稱為「妮皮」(nippy)的迷人女侍。
*英國大西部鐵路公司所提供的茶籃,是由一個籃子狀的容器加上琺瑯鐵為內襯構成的,內容物包含茶水,再加上附加的熱水、牛奶、糖、三片麵包和奶油、糕餅,以及一根香蕉或其他水果時,收費是一先令三便士(三十美分)。
*最早的「空中飲茶」服務開始於英國,由往返倫敦與巴黎間的帝國航空公司在西元1927年所開辦。
*世界大戰期間,許多英國工廠興起了一個新習慣,就是派出類似於鐵路月臺所使用的茶拖車巡行廠內,並在早上十一點左右前往工人的工作臺和機器旁。
*在日本火車站,沿街叫賣的小販會出售綠色小瓶裝的茶給旅客,一瓶四美分。這些瓶子裡裝的是大約一品脫(約四百七十毫升)的熱茶,而且頂部附有一個玻璃杯。
◎一心只愛茶,在真假之間分辨好茶
*最重要的茶替代品可能是瑪黛茶,這種飲品會使用以金屬或蘆葦稈製成的小管子飲用,管子的一端有一個由籃狀編織物或有細小孔洞的金屬所構成的球狀物。
*臺灣烏龍茶曾被稱為茶中香檳,茶葉鮮嫩、乾燥、呈綠褐色,有大量毛尖, 茶湯有強烈澀味且刺激,帶有最可口並吸引人的自然果香風味。
*過去,許多茶葉會經過「修整」以提升外觀美感。以綠茶而言,會用滑石、普魯士藍、群青色染料、靛藍染料、薑黃、皂石及石膏來進行處理。紅茶通常會塗布石墨。
*錫蘭茶被分為高地茶、中段茶、低地茶;高地茶產自島嶼內部的丘陵地帶,特別以其強勁的口感及細緻的風味著稱;中段茶則是經過揉捻的茶葉,茶湯醇厚美味;低地茶的黑色茶葉也經過揉捻,但滋味平淡,茶湯醇厚卻欠缺風味。
*最好的印度東北部茶葉是二次生長的嫩芽及秋茶,尤其是大吉嶺和杜阿爾斯的茶葉。大吉嶺茶在七月和八月初之間出現,隨著寒冷天候即將到來,品質也隨之提升,但葉片的外觀開始變差,會轉變成黃褐色,而且帶有一些硬梗。
*日本茶葉以初摘茶的品質最為優良,茶湯顏色較淺而明亮、更具風味,浸泡後茶葉的綠色比二摘和三摘的茶葉更加鮮亮。
*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裡,爪哇茶都具有烏黑且吸引人的葉片外觀,但在乾季茶葉風味改善時, 葉片外觀會變成黃褐色且多梗。
*有些採購者會藉由抓一把茶葉在手中輕壓,來測試乾茶葉。新茶在溫和的擠壓下會彎曲,而且在不會破碎或斷裂的情況下,於手中恢復原狀。老茶則會發生斷裂且產生粉塵。
*「冷後渾」是指茶變得相當濃厚,看起來好像加入了一些濃奶油攪拌過一般;會有一層乳白色的薄膜浮到茶湯的表面。這不能被當成判斷好茶的慣常測試方式,但當它出現時,可以假定茶的特性是溶出物質濃厚且味道濃郁的。「冷後渾」並不能代表風味。
*有些專家養成了品茶時使用蒸餾水的習慣。這個方法能夠發掘出一種茶葉內在固有的特質, 但不會引導品茶師選出最適合特定銷售地區水質的茶葉。因此,倫敦的調合茶大戶會從每個地區取來的水樣。
◎好茶不易得,從種植到加工一路細心照料
*在錫蘭,當你到座落在雨幕分隔線上的一些茶園,像是安貝維拉(Ambawella)的華威(Warwick)茶園,一段一英里(約一.六公里)左右的步行路程,就能讓人進出雨季好幾次。
*在錫蘭,所有的茶樹都是由種子培育生長而來。育苗床上方,有時候會用覆蓋了蕨類植物或任何不易枯萎的觀葉植物組成的輕便骨架結構,來遮蔽陽光。
*在印度,茶樹種子通常以泡水法進行測試;種子會被丟進裝滿水的水槽中,乾掉或部分變空的種子浮在水面並被去除。有時「輕」的種子會被留在潮濕的沙子中數天並再次使其漂浮,此時有一定比例的種子會變成「下沉物」並被種下,生長出優質的茶樹植株。
*臺灣的茶樹栽種者小心地守護著最佳茶葉的獨特風味,因此除非茶葉的特色經歷了某些變化,否則從來不用種子進行繁殖。
*在日本的玉露茶茶園中,茶樹在採摘季節前夕會完全隱藏在特別建造的遮陽棚下。日本農民將玉露茶的獨特風味與口感,歸因於這種遮陽的做法。
*在爪哇,斯普瑞塔採收刀是卡爾.海恩斯.蒂爾曼斯(Carl Heinz Tillmanns)的發明。採茶人採收茶葉時,會將葉梗全都朝著同一個方向,當採好一把葉片時,葉梗和粗葉會被壓進V形刀具中進行切割,切下的葉梗和粗葉會落入裝在下方的小袋子裡,而上等的嫩葉會被扔進採茶人常用的、背在肩上的棉披巾中。
*在印度,貨幣單位被用在區分乾燥程度上,由於一盧比有十六安那(anna),因此當茶農談到「十二安那」的乾燥茶葉時,他要表達的是茶葉乾燥程度達75%的事實。
*若是要追求風味和刺激性,茶葉會進行輕度發酵,同時會早早地被送進焙燒機器中。相反地,如果想獲得的特質是濃郁的味道和黏稠度,則會讓發酵作用持續較長的時間。
茶是人類的救贖!
【強力推薦】
謝哲青 / 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王明祥 / 七三茶堂創辦人,《茶味裡的隱知識》作者
李絲絲 / The One文化長
湯尹珊 / 講茶學院共同創辦人
藍芳仁 / 前亞太創意技術學院茶業技術應用系主任
劉一儒 / 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館長
作者簡介
威廉.H.烏克斯(William H. Ukers,1873~1945)
二十世紀初美國《茶葉與咖啡貿易》雜誌主編。烏克斯從1910年開始到東方各產茶國實地考察,蒐集茶葉相關資料,並且在初步調查後,又到歐美各大圖書館及博物館收集材料,歷經25年後,於1935年完成茶界的聖經:《All About Tea》(繁體中文版分成三冊:《茶飲世紀踏查》、《好茶千年秘密》、《賣茶如金席捲全球的秘史》)。
此外,烏克斯還撰寫了另一套耗費近20年心血,以「咖啡」為主題的鉅作:《All About Coffee》(繁體中文版分成二冊:《關於咖啡的一切.800年風尚與藝文》、《關於咖啡的一切.800年祕史與技法》)。
二十世紀初美國《茶葉與咖啡貿易》雜誌主編。烏克斯從1910年開始到東方各產茶國實地考察,蒐集茶葉相關資料,並且在初步調查後,又到歐美各大圖書館及博物館收集材料,歷經25年後,於1935年完成茶界的聖經:《All About Tea》(繁體中文版分成三冊:《茶飲世紀踏查》、《好茶千年秘密》、《賣茶如金席捲全球的秘史》)。
此外,烏克斯還撰寫了另一套耗費近20年心血,以「咖啡」為主題的鉅作:《All About Coffee》(繁體中文版分成二冊:《關於咖啡的一切.800年風尚與藝文》、《關於咖啡的一切.800年祕史與技法》)。
序
【具名推薦】
謝哲青 / 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國內名人推薦】
「究竟是怎麼樣的熱情?!」能讓一個人如此執著地投入生命時光,不悔地四處奔走收集這一切碎散於世界各地、但關於茶的所有資料、事件與故事。
身為一個茶品牌的負責人,我深知茶帶給我的影響是什麼,我也能從茶的身上獲得源源不絕的熱情與樂趣,並且能夠把這些能量透過品牌所做的一切行為,如實的向外傳遞。但是,我仍然由衷敬佩這本書的作者,佩服他為了寫下此書的背後,那令人不可置信與源源不絕的熱情。我深深敬佩作者,謝謝他的奉獻,為這世界,為了茶,留下這些珍貴的資料。這是世界的瑰寶,後世人的福氣。
王明祥 / 七三茶堂創辦人,《茶味裡的隱知識》作者
這套中文版巨作是源於發行於1936年的百年茶書經典《All About Tea》,作者是美國茶達人烏克斯,這是他費時25年訪查及資料蒐集的研究成果。看到資料的當下,我覺得眼熟,猛然想起過年期間無意中在「台灣茶學會」網站上瀏覽了一篇文章,是「人澹如菊書院」創辦人,也是資深茶人李曙韻老師所寫的「茶之旅-我的大吉嶺紅茶之行」,敘述她在2004年初,她就是帶著烏克斯的《All About Tea》與一顆朝聖的心,開始她尋訪紅茶之旅呢!
真是欣喜!我找到完整可以幫助我收攏聚合茶的領域寶典了,而且是中文版!
關於茶的一切,數不盡的千年風華。本書在三大主題中,我可以把它當作工具書,收攏聚合茶的知識,輔助我持續在清香流動的茶海優游,也在此推薦給您。
李絲絲 / The One文化長
如果你是感性的讀者,喜歡用文化與歷史來認識茶,這系列書對東西方的茶葉起源與歷史脈絡都闡述得相當完整,甚至於其他書籍鮮少提到的茶葉文學之美,都收集整理成非常珍貴的資訊,讓讀者更容易觀察出不同文化對於茶的情感。
如果你是理性的讀者,想要認識1910年代不同產茶國的種植技術、加工步驟,都有系統性詳盡的紀錄文字,甚至是地圖、平均氣溫、土壤成分表等科學的資訊可提供給讀者。
如果你是對行銷感興趣的讀者,你可以從書中發現,一棵茶樹如何千變萬化的瘋迷不同宗教、種族與文化。
最後,我完全可以體會作者說出以下文字的心情,因為,畢竟,他是生存於動盪的世界中,而經過疫情後,目前全世界何嘗不是存在精神、物質、國際關係方面的動盪呢?期待這本書能做為讀者們一個認識茶葉美好的橋樑。
湯尹珊 / 講茶學院共同創辦人
看到這本書時,發現內容將世界各國茶相關的歷史文化、各國的茶葉加工特性、茶與器、茶與人的行為科學等等,統統都詳細敘述了。
不禁想起1984年,當時台灣出國旅行是一件艱難的事情,我的老師吳振鐸拿了五千元台幣,鼓勵我跟著茶葉親善大使團到美國,然後老師說:「幫忙買一本書,Tea of the world。」
然後一直到2023年,書還沒有買到,因為沒有老師要的內容,但這本書的出版,終於讓我可以了了這件長期壓在心頭之事,可以向老師報告:「書買到了!」
建議台灣靠茶吃飯的茶友一定要買來深入研究,當你知道歷史上各國的茶葉發展因素、各地方需求什麼類型的茶葉,這樣才能正確的拓展自己的產業,尤其是教茶的老師,這是一本非常完整的教學教材喔。
藍芳仁 / 前亞太創意技術學院茶業技術應用系主任
本書的作者像是一位時空旅人,悠遊於產茶國度阡陌間,巡航於萬千文獻史料中,展開一場壯闊的尋茶之旅,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編織出一部令人驚嘆的茶遊記。他從古老神話出發,如同偵探般地考究茶的起源,再條理分明地從歷史、技術、科學、商業、社會、藝術等觀點切入,層層解析茶的身世之謎,深入探討這東方秘藥如何令各國為之上癮,撼動了人類文明,重寫了全球經貿版圖,點燃了藝術家的靈光,改變了世界。
閱讀一本書,就像展開一場旅程,讓自己走進更遼闊的世界,拓展認知的邊界。誠摯地推薦大家翻開這本茶的百科全書,漫步在暗藏茶香的書頁間,探索茶的多重宇宙,開啟一場橫跨數千年的超時空壯遊。
劉一儒 / 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館長
【各國讀者的評價】
這是關於茶的權威書籍。上一本書是陸羽在1300年前寫的,而威廉.H.烏克斯更新了茶葉知識,沒有什麼能超越這本巨著,如果你想了解茶,這本書是最好的。――小克利福德(英國讀者)
儘管寫於1935年,但其內容非常出色,且水準很高。如果我之前找到它,我肯定不會有那麼多茶書,因為這本幾乎什麼都有。――XXXX(西班牙讀者)
這是茶的聖經。它是現存最齊全、用英語編寫的茶知識集合,而且在我讀過的每一本偉大的現代茶書中被多次引用。威廉.H.烏克斯的《關於茶的一切》雖然本身就是一部傑作,但讀起來更像是一本長篇日記或百科全書,而不是一個故事或茶的快速參考指南,它是任何茶學者或茶愛好者的必備書籍。――Dude117(美國讀者)
想了解更多關於茶的知識嗎?關於茶的一切都在這裡,在這本書中。對於想開始了解茶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一本經典的書。――
Chu Chen(美國讀者)
雖然它很貴,但很值得購買。我對其中描述的細節印象深刻。――カスタマー(日本讀者)
因為我渴望閱讀很久了,所以我很欣慰。用這本書學習茶知識是一種快樂。――奧山美知子Michiko Okuyama(日本讀者)
謝哲青 / 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國內名人推薦】
「究竟是怎麼樣的熱情?!」能讓一個人如此執著地投入生命時光,不悔地四處奔走收集這一切碎散於世界各地、但關於茶的所有資料、事件與故事。
身為一個茶品牌的負責人,我深知茶帶給我的影響是什麼,我也能從茶的身上獲得源源不絕的熱情與樂趣,並且能夠把這些能量透過品牌所做的一切行為,如實的向外傳遞。但是,我仍然由衷敬佩這本書的作者,佩服他為了寫下此書的背後,那令人不可置信與源源不絕的熱情。我深深敬佩作者,謝謝他的奉獻,為這世界,為了茶,留下這些珍貴的資料。這是世界的瑰寶,後世人的福氣。
王明祥 / 七三茶堂創辦人,《茶味裡的隱知識》作者
這套中文版巨作是源於發行於1936年的百年茶書經典《All About Tea》,作者是美國茶達人烏克斯,這是他費時25年訪查及資料蒐集的研究成果。看到資料的當下,我覺得眼熟,猛然想起過年期間無意中在「台灣茶學會」網站上瀏覽了一篇文章,是「人澹如菊書院」創辦人,也是資深茶人李曙韻老師所寫的「茶之旅-我的大吉嶺紅茶之行」,敘述她在2004年初,她就是帶著烏克斯的《All About Tea》與一顆朝聖的心,開始她尋訪紅茶之旅呢!
真是欣喜!我找到完整可以幫助我收攏聚合茶的領域寶典了,而且是中文版!
關於茶的一切,數不盡的千年風華。本書在三大主題中,我可以把它當作工具書,收攏聚合茶的知識,輔助我持續在清香流動的茶海優游,也在此推薦給您。
李絲絲 / The One文化長
如果你是感性的讀者,喜歡用文化與歷史來認識茶,這系列書對東西方的茶葉起源與歷史脈絡都闡述得相當完整,甚至於其他書籍鮮少提到的茶葉文學之美,都收集整理成非常珍貴的資訊,讓讀者更容易觀察出不同文化對於茶的情感。
如果你是理性的讀者,想要認識1910年代不同產茶國的種植技術、加工步驟,都有系統性詳盡的紀錄文字,甚至是地圖、平均氣溫、土壤成分表等科學的資訊可提供給讀者。
如果你是對行銷感興趣的讀者,你可以從書中發現,一棵茶樹如何千變萬化的瘋迷不同宗教、種族與文化。
最後,我完全可以體會作者說出以下文字的心情,因為,畢竟,他是生存於動盪的世界中,而經過疫情後,目前全世界何嘗不是存在精神、物質、國際關係方面的動盪呢?期待這本書能做為讀者們一個認識茶葉美好的橋樑。
湯尹珊 / 講茶學院共同創辦人
看到這本書時,發現內容將世界各國茶相關的歷史文化、各國的茶葉加工特性、茶與器、茶與人的行為科學等等,統統都詳細敘述了。
不禁想起1984年,當時台灣出國旅行是一件艱難的事情,我的老師吳振鐸拿了五千元台幣,鼓勵我跟著茶葉親善大使團到美國,然後老師說:「幫忙買一本書,Tea of the world。」
然後一直到2023年,書還沒有買到,因為沒有老師要的內容,但這本書的出版,終於讓我可以了了這件長期壓在心頭之事,可以向老師報告:「書買到了!」
建議台灣靠茶吃飯的茶友一定要買來深入研究,當你知道歷史上各國的茶葉發展因素、各地方需求什麼類型的茶葉,這樣才能正確的拓展自己的產業,尤其是教茶的老師,這是一本非常完整的教學教材喔。
藍芳仁 / 前亞太創意技術學院茶業技術應用系主任
本書的作者像是一位時空旅人,悠遊於產茶國度阡陌間,巡航於萬千文獻史料中,展開一場壯闊的尋茶之旅,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編織出一部令人驚嘆的茶遊記。他從古老神話出發,如同偵探般地考究茶的起源,再條理分明地從歷史、技術、科學、商業、社會、藝術等觀點切入,層層解析茶的身世之謎,深入探討這東方秘藥如何令各國為之上癮,撼動了人類文明,重寫了全球經貿版圖,點燃了藝術家的靈光,改變了世界。
閱讀一本書,就像展開一場旅程,讓自己走進更遼闊的世界,拓展認知的邊界。誠摯地推薦大家翻開這本茶的百科全書,漫步在暗藏茶香的書頁間,探索茶的多重宇宙,開啟一場橫跨數千年的超時空壯遊。
劉一儒 / 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館長
【各國讀者的評價】
這是關於茶的權威書籍。上一本書是陸羽在1300年前寫的,而威廉.H.烏克斯更新了茶葉知識,沒有什麼能超越這本巨著,如果你想了解茶,這本書是最好的。――小克利福德(英國讀者)
儘管寫於1935年,但其內容非常出色,且水準很高。如果我之前找到它,我肯定不會有那麼多茶書,因為這本幾乎什麼都有。――XXXX(西班牙讀者)
這是茶的聖經。它是現存最齊全、用英語編寫的茶知識集合,而且在我讀過的每一本偉大的現代茶書中被多次引用。威廉.H.烏克斯的《關於茶的一切》雖然本身就是一部傑作,但讀起來更像是一本長篇日記或百科全書,而不是一個故事或茶的快速參考指南,它是任何茶學者或茶愛好者的必備書籍。――Dude117(美國讀者)
想了解更多關於茶的知識嗎?關於茶的一切都在這裡,在這本書中。對於想開始了解茶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一本經典的書。――
Chu Chen(美國讀者)
雖然它很貴,但很值得購買。我對其中描述的細節印象深刻。――カスタマー(日本讀者)
因為我渴望閱讀很久了,所以我很欣慰。用這本書學習茶知識是一種快樂。――奧山美知子Michiko Okuyama(日本讀者)
目次
PART 1 茶之探源
Chapter 1 茶的字源學
Chapter 2 茶的植物學與組織學
一般特徵│品種和小種│小種
茶葉替代品│茶葉產品中的攙雜物
顯微結構
PART 2 茶飲的禮俗文化
Chapter 3 對健康有益的茶
Chapter 4 早期的禮節與風俗
被日本人推崇的茶│壯觀驚人的「御茶壺道中」
「茶歌舞伎」猜茶遊戲、西藏的攪製茶
為茶著迷的荷蘭女士│英國的飲茶禮節
「一碟茶」│茶、下午茶和晚茶
下午茶的起源│茶與禁酒
美國早期的喝茶習慣
Chapter 5 現代的禮儀和風俗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紐西蘭│澳洲
加拿大│荷蘭│美國│德國│法國
俄羅斯│其他歐洲國家
中國│日本│其他亞洲國家
非洲喝茶的國家│拉丁美洲與飲茶
新聞中的怪事
PART 3茶業種植與加工
Chapter 6 全球的商業用茶
錫蘭│印度│中國│日本
臺灣│爪哇與蘇門答臘│法屬印度支那
Chapter 7 全球茶葉產品的特性與品茶
錫蘭茶│印度茶│中國茶│日本茶
臺灣茶│法屬印度支那茶
暹羅茶│緬甸茶
其他亞洲茶│爪哇及蘇門答臘的茶
斐濟群島的茶│非洲的茶
亞速群島與模里西斯│南高加索的茶
如何品茶│綜合冰茶│品茶器具
Chapter 8 中國的茶樹種植與茶葉加工
中國茶農│土壤的特性
氣候與降雨量│茶樹繁殖方法
茶樹種植方法│修剪整枝與採摘
紅茶的加工製作│綠茶的加工製作
半發酵茶│花香茶
茶磚、壓塊茶、茶餅、茶錠
中國外銷茶葉的分級│中國本地人的茶葉分類
政府的協助
Chapter 9 日本的茶樹種植與茶葉加工
重要的茶葉產地│氣候
良好的當地條件│種植茶樹的土壤
茶樹的繁殖│地形地貌與排水
肥料的施用│耕作
修整枝條│遮蔭
採摘│病蟲害
茶葉加工種類│紅茶的加工製作
加工步驟│手工法
機器加工法│半手工、半機器加工法
玉露茶的加工製作│玉露茶加工的電氣加熱
茶道用茶的加工製作│二次殺菁
拋光和挑除茶梗│為國內市場進行的二次殺菁
包裝│茶萃取物
成本│日本茶葉的分類
茶葉協會│茶葉實驗站
Chapter 10 臺灣的茶樹種植與茶葉加工
種植茶樹的土壤│氣候、降雨及海拔高度
種植的品種│茶樹的繁殖
移植與栽培│修整枝條
採摘│烏龍茶的加工製作
日光萎凋│發酵
殺菁│揉捻
炒菁│第二步驟,最終焙燒
包種茶的加工製作│大稻埕搖搖欲墜的百合花
促銷活動
Chapter 11 爪哇和蘇門答臘的茶樹種植與茶葉加工
茶樹種植地區的土壤│氣候、降雨及海拔高度
林地清理與規劃│土地開墾
開始耕作│種植與種植間距
茶葉的採摘│萎凋
揉捻│發酵│乾燥
分類│包裝
Chapter 12 印度的茶樹種植與茶葉加工
降雨量│整地
種子│茶樹的育苗
移植│鋤草鬆土
採摘│萎凋
揉捻│發酵
焙燒或乾燥│過篩、分類及清潔
最終焙燒
Chapter 13 錫蘭的茶樹種植與茶葉加工
種植茶樹的土壤│氣候、雨量及海拔高度
為茶樹種植清理土地│種植
繁殖、茶樹種子及其他│採摘
萎凋│揉捻
發酵│焙燒或乾燥
分類及過篩
Chapter 1 茶的字源學
Chapter 2 茶的植物學與組織學
一般特徵│品種和小種│小種
茶葉替代品│茶葉產品中的攙雜物
顯微結構
PART 2 茶飲的禮俗文化
Chapter 3 對健康有益的茶
Chapter 4 早期的禮節與風俗
被日本人推崇的茶│壯觀驚人的「御茶壺道中」
「茶歌舞伎」猜茶遊戲、西藏的攪製茶
為茶著迷的荷蘭女士│英國的飲茶禮節
「一碟茶」│茶、下午茶和晚茶
下午茶的起源│茶與禁酒
美國早期的喝茶習慣
Chapter 5 現代的禮儀和風俗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紐西蘭│澳洲
加拿大│荷蘭│美國│德國│法國
俄羅斯│其他歐洲國家
中國│日本│其他亞洲國家
非洲喝茶的國家│拉丁美洲與飲茶
新聞中的怪事
PART 3茶業種植與加工
Chapter 6 全球的商業用茶
錫蘭│印度│中國│日本
臺灣│爪哇與蘇門答臘│法屬印度支那
Chapter 7 全球茶葉產品的特性與品茶
錫蘭茶│印度茶│中國茶│日本茶
臺灣茶│法屬印度支那茶
暹羅茶│緬甸茶
其他亞洲茶│爪哇及蘇門答臘的茶
斐濟群島的茶│非洲的茶
亞速群島與模里西斯│南高加索的茶
如何品茶│綜合冰茶│品茶器具
Chapter 8 中國的茶樹種植與茶葉加工
中國茶農│土壤的特性
氣候與降雨量│茶樹繁殖方法
茶樹種植方法│修剪整枝與採摘
紅茶的加工製作│綠茶的加工製作
半發酵茶│花香茶
茶磚、壓塊茶、茶餅、茶錠
中國外銷茶葉的分級│中國本地人的茶葉分類
政府的協助
Chapter 9 日本的茶樹種植與茶葉加工
重要的茶葉產地│氣候
良好的當地條件│種植茶樹的土壤
茶樹的繁殖│地形地貌與排水
肥料的施用│耕作
修整枝條│遮蔭
採摘│病蟲害
茶葉加工種類│紅茶的加工製作
加工步驟│手工法
機器加工法│半手工、半機器加工法
玉露茶的加工製作│玉露茶加工的電氣加熱
茶道用茶的加工製作│二次殺菁
拋光和挑除茶梗│為國內市場進行的二次殺菁
包裝│茶萃取物
成本│日本茶葉的分類
茶葉協會│茶葉實驗站
Chapter 10 臺灣的茶樹種植與茶葉加工
種植茶樹的土壤│氣候、降雨及海拔高度
種植的品種│茶樹的繁殖
移植與栽培│修整枝條
採摘│烏龍茶的加工製作
日光萎凋│發酵
殺菁│揉捻
炒菁│第二步驟,最終焙燒
包種茶的加工製作│大稻埕搖搖欲墜的百合花
促銷活動
Chapter 11 爪哇和蘇門答臘的茶樹種植與茶葉加工
茶樹種植地區的土壤│氣候、降雨及海拔高度
林地清理與規劃│土地開墾
開始耕作│種植與種植間距
茶葉的採摘│萎凋
揉捻│發酵│乾燥
分類│包裝
Chapter 12 印度的茶樹種植與茶葉加工
降雨量│整地
種子│茶樹的育苗
移植│鋤草鬆土
採摘│萎凋
揉捻│發酵
焙燒或乾燥│過篩、分類及清潔
最終焙燒
Chapter 13 錫蘭的茶樹種植與茶葉加工
種植茶樹的土壤│氣候、雨量及海拔高度
為茶樹種植清理土地│種植
繁殖、茶樹種子及其他│採摘
萎凋│揉捻
發酵│焙燒或乾燥
分類及過篩
書摘/試閱
壯觀驚人的「御茶壺道中」
日本人給予飲茶的極高聲望,隨著西元1623 年獨特的「御茶壺道中」展開,得到進一步且驚人的抬升。「御茶壺道中」是為了從宇治將產季第一批新茶送到將軍居住的江戶(即現在的東京)的年度盛會,是長達三百英里的旅程。
將軍的宮殿中有九個巨大的茶葉罈,全都是道地的呂宋陶器。每一年,九個罈子的其中三個會輪流被送往宇治;其中兩罈會由兩個「代官」家族裝滿,第三個則會由其餘九家御物御茶師役填滿。莊嚴的隊伍抬著茶葉罈行走,帶頭的是一位茶宗派的大師,並且有大群護衛與侍者陪同。送茶隊伍每經過一個封地都會受到隆重的歡迎,並且獲得設宴款待。他們抵達宇治的時間,始終都是在仲夏前五十天,而離開江戶的茶葉罈會在特別準備的庫房中靜置一個星期,直到所有殘餘的水分蒸發為止。然後,茶葉罈會在裝滿的情況下送回京都,並且在京都存放百日。從江戶護送茶葉罈的運茶隊伍成員回到江戶後,會在秋季再次前往京都取茶。他們回程時會取道木曾海道,沿途同樣會受到每個地區的隆重歡迎和盛宴招待。所有可能在茶葉罈的旅途中遇見這個隊伍的人,包括領地內地位最崇高的貴族,都必須在這些高貴的罈子前伏拜。
御茶壺道中的耗資甚鉅,最後由節儉的德川吉宗(1710 ∼ 1744 年在位)終止了這項活動。
當茶被美學主義的信條尊為高貴,又是展現貴族氣派壯觀之物品的時期,茶在成為一種國內消費的商品上,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從西元1200年到1333年,對於在所有階層的普及度來說,茶依舊是一項過於奢侈的事物。
.下午茶的起源
下午茶風俗起源於十七世紀的可能性,顯示在薩瑟恩(Southerne)的劇作《妻子的藉口》(The Wive's Excuse,1692 年)的字裡行間,還有從塞維涅夫人(Mine, de Sevigne's , 1626-1696)寫給「thé de cinq heures」的書信中,也可以找到參考。
亞歷山大.卡萊爾(Alexander Carlyle)博士在自傳中,寫到了1763 年在哈羅蓋特(Harrowgate)流行的生活模式,「女士們會輪流舉辦下午茶會和咖啡聚會。」無論如何,對於下午茶風俗成為與眾不同且明確的流行這一點,全世界要感謝第十七任貝德福德(Bedford)公爵的夫人安娜(1788-1861)。在她的年代,人們的早餐分量十分驚人,而午宴是某種形式的野餐,沒有僕人在場,然後一直到八點的晚餐之間都沒有其他餐食,晚餐後會在起居室內供應茶。貝德福德公爵夫人設計出一條新規定,在五點的時候提供茶和糕餅,她的說法是,因為她「覺得心神不寧」。
女演員范尼.肯布勒(Fanny Kemble)在晚年留下的紀錄顯示,西元1842 年,她在拉特蘭(Rutland)公爵的封地貝爾沃城堡(Belvoir Castle)第一次接觸到下午茶,還說她不相信這項如今被普遍推崇的風俗起源會比這件事更早。
.澳洲的飲茶風俗
許多人認為,個人飲茶的優勝應該頒發給位於「落後區域」的廣大澳洲綿羊牧場上的工人。這些來自寬廣空間、「一天四餐的肉食者」,是任何文明種族排名中身高最高的,在所有可能的場合中喝的都是最濃烈的茶。
茶在澳洲的熱門程度沒有幾個國家比得上,澳洲的年茶葉人均消耗量將近八磅。印度、錫蘭與爪哇的調和茶是最受歡迎的。許多家庭和大多數的飯店一天會供應七次茶,包含早餐前、早餐、上午十一點、午餐、下午四點、晚餐、就寢前。基本上,所有的大型辦公場所和商店都會在早上十一點提供茶水給員工,而且下午四點還會再供應一次。
在一般澳洲家庭中,茶的製作方法就跟紐西蘭當地相同,而且一樣的謹慎細心,不過在落後區域,叢林居民用相當不同的方式泡茶。他會有一個被煙燻黑的錫製比利(billy)罐子,早上一起床就會用它來煮水,然後將一把茶葉丟進罐子裡,讓茶水繼續沸騰,直到他煎好培根肉為止。到這個時候,茶葉已經被充分燉煮,可以配早餐了。飯後,錫罐會被留著繼續煨煮;而當他在黃昏回到小屋時,他重新點起火爐,將煨煮了一整天的黑色混合物加熱,並以極度享受的心情喝下。
叢林居民、「無業遊民」或「流浪漢」所使用的比利錫罐曾有「瑪蒂達」(Matilda) 之名,原因未知。在這個綽號下,比利錫罐因一首紅遍全國、歌名為「跳著華爾滋的瑪蒂達」的歌曲而馳名,副歌的歌詞為,「你會和我一起,與跳著華爾滋的瑪蒂達」。
大城市中的茶館,就跟在倫敦和紐約找到的茶館非常相似。在雪梨,「里奧諾拉」(The Leonora)以一先令的價格供應早茶和下午茶。所有主要的快餐店都以平均每人一先令的價格供應早茶和下午茶,而雪梨民營飯店所廣告的每週房價中,也包含下午茶的費用。
餐廳在準備茶水時,會用到那些在自助餐和美國飯店會看到的大型茶壺;不過和在美國一樣,這些大茶壺只有在澳洲收費較為低廉的場所,會被放在顯而易見的位置。下午茶期間,某些類型的音樂也是節目的一部分。
鐵路系統經常在旅途中為旅客供應茶水,跨澳大利亞鐵路列車上會免費為頭等車廂的旅客供應早茶和下午茶,二等車廂旅客的茶水會在臥艙中供應,因為他們不能使用餐車。一杯茶和吐司的收費是六便士。除了早茶和下午茶之外,這些列車還會在早上七點為每位乘客在他們的臥鋪供應茶水,所有的茶都是以剛煮滾的水沖泡的:將滾水倒在茶葉上之後,靜置三或四分鐘,再將茶水倒進一個預熱好的茶壺內並供應給乘客。一壺剛煮沸的水便能完成這項服務。
.法國的飲茶風俗
法國每年的茶葉人均消耗量只有大約0.1 磅。喝茶的習慣僅限於布爾喬亞(資產)階級人士;貧困階層的人比較喜歡價廉且量大的葡萄酒。法國的大型英國人、美國人和俄羅斯人聚居地,尤其是在時髦的里維耶拉(Riviera),對增加法國人的茶葉人均消耗量很有幫助。茶葉來自中國、印度支那和英屬印度群島,近來爪哇茶葉似乎開始受到歡迎。
茶水製作的方式與在英國所用的方法大致相同。茶包的使用並不常見。喝茶的時間是下午五點到六點之間,比英國的時間稍晚,這是由於法國晚餐時間比較晚的關係。
飯店、餐廳和咖啡館供應下午茶時,通常會搭配牛奶、糖,或是檸檬。總是讓人愉快的佐餐法式甜點,可能是賓客傾向於再點第二杯茶的原因。
巴黎人的「五時茶」(five o’clock),是從西元1900 年,尼爾兄弟(Brothers Neal)在位於協和廣場的文具店,也就是現在的WH 史密斯父子(W.H. Smith & Son)公司,用櫃檯盡頭的兩張桌子供應茶和餅乾的那一天,開始逐漸演進,之後,下午茶在巴黎上流人士間的重要性和信心度便穩定地成長。
第一家讓茶在巴黎普及的現代茶館是「卡多瑪茶館」(Kardomah TeaRooms),其他茶館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而且現在法國首都的茶館數量與咖啡廳及餐廳一樣眾多。百貨公司讓「五時茶」大眾化,此外也可以在森林中的餐廳享受戶外喝茶時光。
.臺灣茶產業
位於西太平洋上的臺灣,包括了一座形狀似拉長卵形的主島,加上一群伴隨在側的小型島嶼,處於亞熱帶地區, 東西向延伸超過156公里,從北到南則有約392公里。臺灣位於東經120度及122度6分之間,與古巴、墨西哥、撒哈拉沙漠、緬甸北部,處於同一條經線上。
一道高聳的山脈由北至南貫穿整座島嶼,形成分水嶺。主島和中國之間的海域不到91公尺深;但離東岸不遠處即為深海。
臺灣島在日本西南方約1200公里處,並且在廈門的正東方。島嶼的總面積是34780平方公里; 比荷蘭伯國(Holland proper)稍大一些,但比瑞士稍微小一點。與日本之間的標準時間差是五十四分鐘。
臺灣北部處於溫帶氣候區內,而南部則是屬於亞熱帶。北回歸線穿過島嶼中央的嘉義附近;因此,除了在高山的山頂外,極少出現降雪,高山山頂在冬季會有短暫的積雪。
關於茶在臺灣的種植與加工, 最好的描述之一出現在詹姆斯.哈奇森(James Hutchison)向印度茶葉協會所提出的報告中。
基本上,茶葉產區局限在島嶼北部, 介於西北部臨海的沖積平原和高山地區之間。此區域的物理輪廓分為三種:起伏或丘陵地形、臺地、破碎地形。第一種地形的平均海拔約30到900公尺,不過大部分地區都介於約45到200公尺間,很少有茶樹種植在超過海拔300公尺的地方。
到目前為止,最大茶樹種植面積是在海拔約76 到300 公尺的臺地,臺地有輕微的傾斜,主要是往西邊傾斜。
淡水河將這些臺地與中央山脈下的丘陵地帶完全分隔開來,有河道貫穿臺地,但這些河道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乾涸的。
破碎地形包括了破碎的山麓丘陵地帶,以及由中央山脈西側崩解滑落的落石,中間夾雜著稻田。此地形的海拔範圍大約是60到90公尺,值得注意的是, 大多數以生產高品質茶葉聞名的地點都位於這類地形。
茶樹生長的區域都位在地質年代第三紀和第四紀的土地上。不同種類土壤的茶樹種植公頃數與平均收穫量,很難精確預估,這是因為丘陵與破碎地形的土地非常小塊,而且劃分不清楚的緣故; 不過,每0.4公頃收穫量應該與以下的估計相差不遠:破碎區域36到45公斤、丘陵地帶72.5到91公斤,以及臺地113到145公斤。
主要產茶地區有:
臺北州:文山郡、海山郡、新莊郡、基隆郡、淡水郡、七星郡。年產量約360萬公斤。
新竹州:桃園郡、大溪郡、中壢郡、新竹郡、竹東郡、竹南郡、苗栗郡。年產量約660萬公斤。
臺中州也種植了一些茶樹。每甲地的「未加工」茶葉平均收穫量,大約是240公斤,相當於每0.4公頃100公斤。
烏龍種是臺灣最廣泛種植的茶種, 合計約可達總產量的半數。重要性居次的是黃柑種。
以下是烏龍種與黃柑種以外,所種植的三十種不同茶樹裡的主要品種:白毛猴茶、時茶、枝蘭、紅心等。
大約四成五的收成是在四月和五月採收;三成五是在夏季,包括六月到八月這段時間所收穫的;而剩餘的兩成則在秋季採收。春茶具有優良的風味和香氣。夏茶有優良的風味和型態,加上更為厚重的黏稠感。秋茶擁有優良的型態, 但茶湯不像夏茶那般厚重。
對臺灣的農人來說,茶樹的種植完全是在一般農耕工作中附帶進行的。農人會擁有一小塊到幾公頃不等的茶樹, 對收穫來說,被當作是機緣湊巧的貢獻, 與稻米、番薯等其他作物一同種植。在臺地區域,一般農地所占的面積較大, 而且其中用於種植茶樹的田地比例較高; 但即使在此處,茶樹種植也完全是家族事業,難以進行任何成本調查。
中間人四處走動,並向製茶人購買茶葉,隨後再將茶葉賣給本地商人;因此茶葉在中間人之間轉手,直到最後散裝茶葉都被收集並包裝為止。在最忙碌的時期,茶園工作量超過家族負荷之際, 偶爾會雇用幫工,但這並非常態。
採摘季節期間,某些情況下會在田間為工人供應飲食,假如早早便開始工作的話,供應飲食的次數會多達一日五次。不過在一般情況下,工人都會回家吃飯。
穿著燈籠褲的中國姑娘所戴的奇特頭飾,為茶園增添了有趣的特色,她們的黑色頭巾從竹笠的尖頂拖曳向下,綁在下頷處,保護頸部免受熱帶驕陽的強烈光線所傷害;妝點景色的還有稻田中顏色雪白的鷺鷥,說來奇怪,這些鷺鷥的翅膀上似乎形成了咖啡色的斑點記號, 牠們拋棄了自己原本在稻田中的使命, 轉而負起在茶樹灌木間站崗的職責。
日本人給予飲茶的極高聲望,隨著西元1623 年獨特的「御茶壺道中」展開,得到進一步且驚人的抬升。「御茶壺道中」是為了從宇治將產季第一批新茶送到將軍居住的江戶(即現在的東京)的年度盛會,是長達三百英里的旅程。
將軍的宮殿中有九個巨大的茶葉罈,全都是道地的呂宋陶器。每一年,九個罈子的其中三個會輪流被送往宇治;其中兩罈會由兩個「代官」家族裝滿,第三個則會由其餘九家御物御茶師役填滿。莊嚴的隊伍抬著茶葉罈行走,帶頭的是一位茶宗派的大師,並且有大群護衛與侍者陪同。送茶隊伍每經過一個封地都會受到隆重的歡迎,並且獲得設宴款待。他們抵達宇治的時間,始終都是在仲夏前五十天,而離開江戶的茶葉罈會在特別準備的庫房中靜置一個星期,直到所有殘餘的水分蒸發為止。然後,茶葉罈會在裝滿的情況下送回京都,並且在京都存放百日。從江戶護送茶葉罈的運茶隊伍成員回到江戶後,會在秋季再次前往京都取茶。他們回程時會取道木曾海道,沿途同樣會受到每個地區的隆重歡迎和盛宴招待。所有可能在茶葉罈的旅途中遇見這個隊伍的人,包括領地內地位最崇高的貴族,都必須在這些高貴的罈子前伏拜。
御茶壺道中的耗資甚鉅,最後由節儉的德川吉宗(1710 ∼ 1744 年在位)終止了這項活動。
當茶被美學主義的信條尊為高貴,又是展現貴族氣派壯觀之物品的時期,茶在成為一種國內消費的商品上,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從西元1200年到1333年,對於在所有階層的普及度來說,茶依舊是一項過於奢侈的事物。
.下午茶的起源
下午茶風俗起源於十七世紀的可能性,顯示在薩瑟恩(Southerne)的劇作《妻子的藉口》(The Wive's Excuse,1692 年)的字裡行間,還有從塞維涅夫人(Mine, de Sevigne's , 1626-1696)寫給「thé de cinq heures」的書信中,也可以找到參考。
亞歷山大.卡萊爾(Alexander Carlyle)博士在自傳中,寫到了1763 年在哈羅蓋特(Harrowgate)流行的生活模式,「女士們會輪流舉辦下午茶會和咖啡聚會。」無論如何,對於下午茶風俗成為與眾不同且明確的流行這一點,全世界要感謝第十七任貝德福德(Bedford)公爵的夫人安娜(1788-1861)。在她的年代,人們的早餐分量十分驚人,而午宴是某種形式的野餐,沒有僕人在場,然後一直到八點的晚餐之間都沒有其他餐食,晚餐後會在起居室內供應茶。貝德福德公爵夫人設計出一條新規定,在五點的時候提供茶和糕餅,她的說法是,因為她「覺得心神不寧」。
女演員范尼.肯布勒(Fanny Kemble)在晚年留下的紀錄顯示,西元1842 年,她在拉特蘭(Rutland)公爵的封地貝爾沃城堡(Belvoir Castle)第一次接觸到下午茶,還說她不相信這項如今被普遍推崇的風俗起源會比這件事更早。
.澳洲的飲茶風俗
許多人認為,個人飲茶的優勝應該頒發給位於「落後區域」的廣大澳洲綿羊牧場上的工人。這些來自寬廣空間、「一天四餐的肉食者」,是任何文明種族排名中身高最高的,在所有可能的場合中喝的都是最濃烈的茶。
茶在澳洲的熱門程度沒有幾個國家比得上,澳洲的年茶葉人均消耗量將近八磅。印度、錫蘭與爪哇的調和茶是最受歡迎的。許多家庭和大多數的飯店一天會供應七次茶,包含早餐前、早餐、上午十一點、午餐、下午四點、晚餐、就寢前。基本上,所有的大型辦公場所和商店都會在早上十一點提供茶水給員工,而且下午四點還會再供應一次。
在一般澳洲家庭中,茶的製作方法就跟紐西蘭當地相同,而且一樣的謹慎細心,不過在落後區域,叢林居民用相當不同的方式泡茶。他會有一個被煙燻黑的錫製比利(billy)罐子,早上一起床就會用它來煮水,然後將一把茶葉丟進罐子裡,讓茶水繼續沸騰,直到他煎好培根肉為止。到這個時候,茶葉已經被充分燉煮,可以配早餐了。飯後,錫罐會被留著繼續煨煮;而當他在黃昏回到小屋時,他重新點起火爐,將煨煮了一整天的黑色混合物加熱,並以極度享受的心情喝下。
叢林居民、「無業遊民」或「流浪漢」所使用的比利錫罐曾有「瑪蒂達」(Matilda) 之名,原因未知。在這個綽號下,比利錫罐因一首紅遍全國、歌名為「跳著華爾滋的瑪蒂達」的歌曲而馳名,副歌的歌詞為,「你會和我一起,與跳著華爾滋的瑪蒂達」。
大城市中的茶館,就跟在倫敦和紐約找到的茶館非常相似。在雪梨,「里奧諾拉」(The Leonora)以一先令的價格供應早茶和下午茶。所有主要的快餐店都以平均每人一先令的價格供應早茶和下午茶,而雪梨民營飯店所廣告的每週房價中,也包含下午茶的費用。
餐廳在準備茶水時,會用到那些在自助餐和美國飯店會看到的大型茶壺;不過和在美國一樣,這些大茶壺只有在澳洲收費較為低廉的場所,會被放在顯而易見的位置。下午茶期間,某些類型的音樂也是節目的一部分。
鐵路系統經常在旅途中為旅客供應茶水,跨澳大利亞鐵路列車上會免費為頭等車廂的旅客供應早茶和下午茶,二等車廂旅客的茶水會在臥艙中供應,因為他們不能使用餐車。一杯茶和吐司的收費是六便士。除了早茶和下午茶之外,這些列車還會在早上七點為每位乘客在他們的臥鋪供應茶水,所有的茶都是以剛煮滾的水沖泡的:將滾水倒在茶葉上之後,靜置三或四分鐘,再將茶水倒進一個預熱好的茶壺內並供應給乘客。一壺剛煮沸的水便能完成這項服務。
.法國的飲茶風俗
法國每年的茶葉人均消耗量只有大約0.1 磅。喝茶的習慣僅限於布爾喬亞(資產)階級人士;貧困階層的人比較喜歡價廉且量大的葡萄酒。法國的大型英國人、美國人和俄羅斯人聚居地,尤其是在時髦的里維耶拉(Riviera),對增加法國人的茶葉人均消耗量很有幫助。茶葉來自中國、印度支那和英屬印度群島,近來爪哇茶葉似乎開始受到歡迎。
茶水製作的方式與在英國所用的方法大致相同。茶包的使用並不常見。喝茶的時間是下午五點到六點之間,比英國的時間稍晚,這是由於法國晚餐時間比較晚的關係。
飯店、餐廳和咖啡館供應下午茶時,通常會搭配牛奶、糖,或是檸檬。總是讓人愉快的佐餐法式甜點,可能是賓客傾向於再點第二杯茶的原因。
巴黎人的「五時茶」(five o’clock),是從西元1900 年,尼爾兄弟(Brothers Neal)在位於協和廣場的文具店,也就是現在的WH 史密斯父子(W.H. Smith & Son)公司,用櫃檯盡頭的兩張桌子供應茶和餅乾的那一天,開始逐漸演進,之後,下午茶在巴黎上流人士間的重要性和信心度便穩定地成長。
第一家讓茶在巴黎普及的現代茶館是「卡多瑪茶館」(Kardomah TeaRooms),其他茶館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而且現在法國首都的茶館數量與咖啡廳及餐廳一樣眾多。百貨公司讓「五時茶」大眾化,此外也可以在森林中的餐廳享受戶外喝茶時光。
.臺灣茶產業
位於西太平洋上的臺灣,包括了一座形狀似拉長卵形的主島,加上一群伴隨在側的小型島嶼,處於亞熱帶地區, 東西向延伸超過156公里,從北到南則有約392公里。臺灣位於東經120度及122度6分之間,與古巴、墨西哥、撒哈拉沙漠、緬甸北部,處於同一條經線上。
一道高聳的山脈由北至南貫穿整座島嶼,形成分水嶺。主島和中國之間的海域不到91公尺深;但離東岸不遠處即為深海。
臺灣島在日本西南方約1200公里處,並且在廈門的正東方。島嶼的總面積是34780平方公里; 比荷蘭伯國(Holland proper)稍大一些,但比瑞士稍微小一點。與日本之間的標準時間差是五十四分鐘。
臺灣北部處於溫帶氣候區內,而南部則是屬於亞熱帶。北回歸線穿過島嶼中央的嘉義附近;因此,除了在高山的山頂外,極少出現降雪,高山山頂在冬季會有短暫的積雪。
關於茶在臺灣的種植與加工, 最好的描述之一出現在詹姆斯.哈奇森(James Hutchison)向印度茶葉協會所提出的報告中。
基本上,茶葉產區局限在島嶼北部, 介於西北部臨海的沖積平原和高山地區之間。此區域的物理輪廓分為三種:起伏或丘陵地形、臺地、破碎地形。第一種地形的平均海拔約30到900公尺,不過大部分地區都介於約45到200公尺間,很少有茶樹種植在超過海拔300公尺的地方。
到目前為止,最大茶樹種植面積是在海拔約76 到300 公尺的臺地,臺地有輕微的傾斜,主要是往西邊傾斜。
淡水河將這些臺地與中央山脈下的丘陵地帶完全分隔開來,有河道貫穿臺地,但這些河道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乾涸的。
破碎地形包括了破碎的山麓丘陵地帶,以及由中央山脈西側崩解滑落的落石,中間夾雜著稻田。此地形的海拔範圍大約是60到90公尺,值得注意的是, 大多數以生產高品質茶葉聞名的地點都位於這類地形。
茶樹生長的區域都位在地質年代第三紀和第四紀的土地上。不同種類土壤的茶樹種植公頃數與平均收穫量,很難精確預估,這是因為丘陵與破碎地形的土地非常小塊,而且劃分不清楚的緣故; 不過,每0.4公頃收穫量應該與以下的估計相差不遠:破碎區域36到45公斤、丘陵地帶72.5到91公斤,以及臺地113到145公斤。
主要產茶地區有:
臺北州:文山郡、海山郡、新莊郡、基隆郡、淡水郡、七星郡。年產量約360萬公斤。
新竹州:桃園郡、大溪郡、中壢郡、新竹郡、竹東郡、竹南郡、苗栗郡。年產量約660萬公斤。
臺中州也種植了一些茶樹。每甲地的「未加工」茶葉平均收穫量,大約是240公斤,相當於每0.4公頃100公斤。
烏龍種是臺灣最廣泛種植的茶種, 合計約可達總產量的半數。重要性居次的是黃柑種。
以下是烏龍種與黃柑種以外,所種植的三十種不同茶樹裡的主要品種:白毛猴茶、時茶、枝蘭、紅心等。
大約四成五的收成是在四月和五月採收;三成五是在夏季,包括六月到八月這段時間所收穫的;而剩餘的兩成則在秋季採收。春茶具有優良的風味和香氣。夏茶有優良的風味和型態,加上更為厚重的黏稠感。秋茶擁有優良的型態, 但茶湯不像夏茶那般厚重。
對臺灣的農人來說,茶樹的種植完全是在一般農耕工作中附帶進行的。農人會擁有一小塊到幾公頃不等的茶樹, 對收穫來說,被當作是機緣湊巧的貢獻, 與稻米、番薯等其他作物一同種植。在臺地區域,一般農地所占的面積較大, 而且其中用於種植茶樹的田地比例較高; 但即使在此處,茶樹種植也完全是家族事業,難以進行任何成本調查。
中間人四處走動,並向製茶人購買茶葉,隨後再將茶葉賣給本地商人;因此茶葉在中間人之間轉手,直到最後散裝茶葉都被收集並包裝為止。在最忙碌的時期,茶園工作量超過家族負荷之際, 偶爾會雇用幫工,但這並非常態。
採摘季節期間,某些情況下會在田間為工人供應飲食,假如早早便開始工作的話,供應飲食的次數會多達一日五次。不過在一般情況下,工人都會回家吃飯。
穿著燈籠褲的中國姑娘所戴的奇特頭飾,為茶園增添了有趣的特色,她們的黑色頭巾從竹笠的尖頂拖曳向下,綁在下頷處,保護頸部免受熱帶驕陽的強烈光線所傷害;妝點景色的還有稻田中顏色雪白的鷺鷥,說來奇怪,這些鷺鷥的翅膀上似乎形成了咖啡色的斑點記號, 牠們拋棄了自己原本在稻田中的使命, 轉而負起在茶樹灌木間站崗的職責。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