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前台灣大學校長、經濟學家孫震最新力作,
剖析孔子與亞當.史密斯的政治經濟思想,
為世界擘劃永續發展的未來!
現代西方思想重視利益,主張追求自己的財富和權利。我國儒家思想重視倫理,強調做人的責任和義務。唯有讓倫理在利益前面,責任在權利前面,世界才會有和平與永續發展。這就是我在本書中要說的故事。
――孫震
過去兩百多年來,資本主義為現代社會帶來經濟成長、科技進步,卻也為人類帶來日益嚴重的社會與自然災難。
正如亞當.史密斯所說,人的利己之心強烈,利他之心薄弱。
孔子也說:「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欲追求自利而不對其他個人、社會與環境造成傷害,需要外部的節制。
唯有引進孔子的思想,才能挽救世界當前的危機。
「等閒識得東風面」引自南宋儒學中興大師朱熹的〈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東風是春天的風,比喻孔子的思想。和煦的春風吹過,百花齊放,萬物欣欣向榮。
剖析孔子與亞當.史密斯的政治經濟思想,
為世界擘劃永續發展的未來!
現代西方思想重視利益,主張追求自己的財富和權利。我國儒家思想重視倫理,強調做人的責任和義務。唯有讓倫理在利益前面,責任在權利前面,世界才會有和平與永續發展。這就是我在本書中要說的故事。
――孫震
過去兩百多年來,資本主義為現代社會帶來經濟成長、科技進步,卻也為人類帶來日益嚴重的社會與自然災難。
正如亞當.史密斯所說,人的利己之心強烈,利他之心薄弱。
孔子也說:「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欲追求自利而不對其他個人、社會與環境造成傷害,需要外部的節制。
唯有引進孔子的思想,才能挽救世界當前的危機。
「等閒識得東風面」引自南宋儒學中興大師朱熹的〈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東風是春天的風,比喻孔子的思想。和煦的春風吹過,百花齊放,萬物欣欣向榮。
作者簡介
孫震
孫震教授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從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主修經濟學,副修社會學。
現任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名譽教授、台大經濟研究學術基金會董事長。歷任台大經濟系教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台大校長、國防部長、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中國經濟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群我倫理促進會理事長、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早期的著作以經濟學為主,2000年以來從企業倫理轉入儒學領域。近年研究的方向為儒家思想在21世紀的意義,及其對世界發展可能的貢獻。
孫震教授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從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主修經濟學,副修社會學。
現任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名譽教授、台大經濟研究學術基金會董事長。歷任台大經濟系教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台大校長、國防部長、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中國經濟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群我倫理促進會理事長、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早期的著作以經濟學為主,2000年以來從企業倫理轉入儒學領域。近年研究的方向為儒家思想在21世紀的意義,及其對世界發展可能的貢獻。
序
自序 萬紫千紅總是春
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西元一一六一年)一個春日的午後,三十二歲的儒學中興大師朱熹,夢中來到孔子昔日講學的泗水之濱,醒來寫了一首〈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東風是春天的風。蘇軾〈江城子.別徐州〉:
為問東風餘幾許?春縱在,與誰同!
和煦的春風吹過,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用以比喻孔子春風化雨教誨的成果。
泗水源出山東泗水東部陪尾山南麓泉林寺,四泉同湧,故名泗水,與東北方過來的洙水合流而西,至曲阜東北二分,洙水在北,泗水在南。古曲阜建城在洙水和泗水之間,孔子居住的闕里和顏回居住的陋巷,在故城的西南一隅。不過滄海桑田,河川易道,如今泗水反在洙水之北。
孔子(西元前五五一-四七九年)的年代在春秋(前七七○-四七六年)後期,周天子失去權威,禮壞樂崩,無力維持綱紀。朱子說:
周衰,王者之賞罰不行於天下,諸侯強凌弱眾暴寡。是非善惡由是不明,人欲肆而天理滅矣。(《五經讀本.春秋三傳.綱領》)
孔子嚮往周初社會之美好、民風之淳厚,希望重建禮制,使天下歸仁,恢復文武周公之治。但他「既不得位,無以行勸懲黜陟之政」。(朱子,《詩集傳.序》)只有懷著深沉的遺憾,離開這個他所熱愛的世界;他很感慨的對子貢說:「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其熟能宗予?予殆將死也!」(《禮記.檀弓上》)
孔子離開我們雖然已經二千五百年,但他留下的思想包含無盡寶藏,仍待我們開發。朱子說:「其政雖不足以行於一時,而其教實被於萬世。」(《詩集傳.序》)
孔子
二○二一年四月,我的《孔子新傳:尋找世界發展的新模式》由遠見.天下文化出版,既稱「新傳」,又要「尋找世界發展的新模式」,自然有若干與前賢不同之處。這些不同之處可分三類。第一類是歷史考據不同。現在選幾個重要的例子簡單說一說。
(一)孔母徵在去世的時間,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繫於孔子十七歲。不過根據《禮記.檀弓上》:
孔子既祥,五日彈琴而不成聲,十日而成笙歌。
有子蓋既祥而絲屨組纓。
父母去世滿一年為小祥。從這段孔門弟子的記載,可知徵在去世當在孔子施教之後,《闕里誌年譜》以為孔子二十四歲,更可能尚在二十四歲之後。
(二)孔子去魯後第一個造訪的國家,根據〈孔子世家〉是衛國,不過更可能先到了齊國。《論語》孔子和齊景公的對話共有兩章,〈世家〉將其並列於魯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初訪齊國與齊景公相見之時。其中〈微子.3〉: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這年只有三十五歲,尚未出仕,聲望也猶待建立,齊景公不可能以季孫和孟孫之間的地位和俸祿給他;齊景公這時不算老,也不能自己說「吾老矣」。我們如果將這段話延後,放在魯定公十三年,孔子五十五歲,方做完魯國的司寇攝相事,就完全恰當了。而且《論語.微子.3》下面一章正是: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三)孔子在匡和蒲的遭遇,根據〈世家〉,魯定公十四年孔子師徒離開衛國南下到陳國,途經匡邑被疑為陽虎加以拘留。孔子使人向寜武子求助,始得放行,又回到衛都。寧武子是衛國大夫,這時已去世多年,孔子求助的應是蘧伯玉,經蘧伯玉推荐,始與衛靈公相見。三年後,也就是魯哀公二年,孔子師徒自陳返衛,過蒲,適逢衛國剛去世的賢臣公叔文子的兒子公叔戌據蒲叛衛,強迫孔子盟誓不去衛國方才放行。孔子發誓後,仍赴衛都。不過公叔文子逝世後,公叔戌被逐出衛,是因為他企圖剪除衛靈公夫人南子的黨羽。這件事發生在魯定公十四年,公叔戌逃亡至魯,並沒有據蒲以叛。錢穆認為孔子過匡、過蒲遇難,「只是一事兩傳。」(孔子傳)《論語》「子畏於匡」(子罕),並無子畏於蒲一說。
(四)孔子在陳絕糧。魯哀公六年,吳伐陳,楚救陳。根據〈世家〉,陳、蔡大夫懼孔子為楚所用,對他們不利,所以派出徒役圍孔子於野。實際情形是,吳、楚爭霸,在它們兩大之間的兩個小國,陳依附於楚,蔡依附於吳。蔡國為了尋求吳國的保護,於魯哀公二年自新蔡遷於州來,稱為下蔡。新蔡在陳的南方,下蔡在陳的東南方,距離陳已經很遙遠,陳、蔡兩國大夫不可能聯合起來圍困孔子。孔子師徒只是單純的因為吳國圍陳絶糧。《論語.衛靈公》: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這場危機因為楚國來援得以解除,孔子去陳赴衛。
第二類是對禮的見解不同。禮是儒家思想中最被誤解,並且最常受到誤導的一個概念。禮是倫理的準則,又是倫理的社會支援體系。作為倫理的準則,禮是形式,倫理是本質。本質需要形式彰顯,但形式不能凌駕本質。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
孔子說: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
孔子又說:
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陽貨〉)
又,古人「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禮必須隨技術進步、經濟成長、社會結構與人際關係改變而調整,否則不合時宜,可能成為人性與社會進步的桎梏。這就是為什麼民初有人喊「禮教吃人」,要「打倒孔家店」的原因。
作為倫理的社會支援體系,禮是一種社會誘因制度。關於這一點,我最常引用司馬遷的一段話:
人道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故德厚者位尊,祿重者寵榮,所以總一海內而整齊萬民也。(《史記.禮書》)
在儒家的價值系統中,倫理優先於富貴,所以以仁義加以誘導,以法律予以約束。品德好的給他尊貴的地位,俸祿多的給他恩寵和榮耀,如此利用個人追求仁義、富貴、榮耀的動機,將每個人追求人生目標的努力組織起來,達到社會全體的目的。這個社會全體的目的在孔子時代是和諧、安定,在今天二十一世紀,則包括永續發展與世界和平。
這個社會誘因制度,在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傳統停滯時代,由於資源集中於政府之手,有時為統治者所扭曲,用以達成統治階層的目的而不是人民全體的目的。進入現代成長時代,工商業發達,社會結構的中間組織擴大,如何形成健全的社會誘因制度,讓個人的目的與全民的福祉一致,不為任何特殊階級所操縱,應為研究儒家思想在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課題。
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西元一一六一年)一個春日的午後,三十二歲的儒學中興大師朱熹,夢中來到孔子昔日講學的泗水之濱,醒來寫了一首〈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東風是春天的風。蘇軾〈江城子.別徐州〉:
為問東風餘幾許?春縱在,與誰同!
和煦的春風吹過,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用以比喻孔子春風化雨教誨的成果。
泗水源出山東泗水東部陪尾山南麓泉林寺,四泉同湧,故名泗水,與東北方過來的洙水合流而西,至曲阜東北二分,洙水在北,泗水在南。古曲阜建城在洙水和泗水之間,孔子居住的闕里和顏回居住的陋巷,在故城的西南一隅。不過滄海桑田,河川易道,如今泗水反在洙水之北。
孔子(西元前五五一-四七九年)的年代在春秋(前七七○-四七六年)後期,周天子失去權威,禮壞樂崩,無力維持綱紀。朱子說:
周衰,王者之賞罰不行於天下,諸侯強凌弱眾暴寡。是非善惡由是不明,人欲肆而天理滅矣。(《五經讀本.春秋三傳.綱領》)
孔子嚮往周初社會之美好、民風之淳厚,希望重建禮制,使天下歸仁,恢復文武周公之治。但他「既不得位,無以行勸懲黜陟之政」。(朱子,《詩集傳.序》)只有懷著深沉的遺憾,離開這個他所熱愛的世界;他很感慨的對子貢說:「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其熟能宗予?予殆將死也!」(《禮記.檀弓上》)
孔子離開我們雖然已經二千五百年,但他留下的思想包含無盡寶藏,仍待我們開發。朱子說:「其政雖不足以行於一時,而其教實被於萬世。」(《詩集傳.序》)
孔子
二○二一年四月,我的《孔子新傳:尋找世界發展的新模式》由遠見.天下文化出版,既稱「新傳」,又要「尋找世界發展的新模式」,自然有若干與前賢不同之處。這些不同之處可分三類。第一類是歷史考據不同。現在選幾個重要的例子簡單說一說。
(一)孔母徵在去世的時間,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繫於孔子十七歲。不過根據《禮記.檀弓上》:
孔子既祥,五日彈琴而不成聲,十日而成笙歌。
有子蓋既祥而絲屨組纓。
父母去世滿一年為小祥。從這段孔門弟子的記載,可知徵在去世當在孔子施教之後,《闕里誌年譜》以為孔子二十四歲,更可能尚在二十四歲之後。
(二)孔子去魯後第一個造訪的國家,根據〈孔子世家〉是衛國,不過更可能先到了齊國。《論語》孔子和齊景公的對話共有兩章,〈世家〉將其並列於魯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初訪齊國與齊景公相見之時。其中〈微子.3〉: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這年只有三十五歲,尚未出仕,聲望也猶待建立,齊景公不可能以季孫和孟孫之間的地位和俸祿給他;齊景公這時不算老,也不能自己說「吾老矣」。我們如果將這段話延後,放在魯定公十三年,孔子五十五歲,方做完魯國的司寇攝相事,就完全恰當了。而且《論語.微子.3》下面一章正是: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三)孔子在匡和蒲的遭遇,根據〈世家〉,魯定公十四年孔子師徒離開衛國南下到陳國,途經匡邑被疑為陽虎加以拘留。孔子使人向寜武子求助,始得放行,又回到衛都。寧武子是衛國大夫,這時已去世多年,孔子求助的應是蘧伯玉,經蘧伯玉推荐,始與衛靈公相見。三年後,也就是魯哀公二年,孔子師徒自陳返衛,過蒲,適逢衛國剛去世的賢臣公叔文子的兒子公叔戌據蒲叛衛,強迫孔子盟誓不去衛國方才放行。孔子發誓後,仍赴衛都。不過公叔文子逝世後,公叔戌被逐出衛,是因為他企圖剪除衛靈公夫人南子的黨羽。這件事發生在魯定公十四年,公叔戌逃亡至魯,並沒有據蒲以叛。錢穆認為孔子過匡、過蒲遇難,「只是一事兩傳。」(孔子傳)《論語》「子畏於匡」(子罕),並無子畏於蒲一說。
(四)孔子在陳絕糧。魯哀公六年,吳伐陳,楚救陳。根據〈世家〉,陳、蔡大夫懼孔子為楚所用,對他們不利,所以派出徒役圍孔子於野。實際情形是,吳、楚爭霸,在它們兩大之間的兩個小國,陳依附於楚,蔡依附於吳。蔡國為了尋求吳國的保護,於魯哀公二年自新蔡遷於州來,稱為下蔡。新蔡在陳的南方,下蔡在陳的東南方,距離陳已經很遙遠,陳、蔡兩國大夫不可能聯合起來圍困孔子。孔子師徒只是單純的因為吳國圍陳絶糧。《論語.衛靈公》: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這場危機因為楚國來援得以解除,孔子去陳赴衛。
第二類是對禮的見解不同。禮是儒家思想中最被誤解,並且最常受到誤導的一個概念。禮是倫理的準則,又是倫理的社會支援體系。作為倫理的準則,禮是形式,倫理是本質。本質需要形式彰顯,但形式不能凌駕本質。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
孔子說: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
孔子又說:
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陽貨〉)
又,古人「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禮必須隨技術進步、經濟成長、社會結構與人際關係改變而調整,否則不合時宜,可能成為人性與社會進步的桎梏。這就是為什麼民初有人喊「禮教吃人」,要「打倒孔家店」的原因。
作為倫理的社會支援體系,禮是一種社會誘因制度。關於這一點,我最常引用司馬遷的一段話:
人道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故德厚者位尊,祿重者寵榮,所以總一海內而整齊萬民也。(《史記.禮書》)
在儒家的價值系統中,倫理優先於富貴,所以以仁義加以誘導,以法律予以約束。品德好的給他尊貴的地位,俸祿多的給他恩寵和榮耀,如此利用個人追求仁義、富貴、榮耀的動機,將每個人追求人生目標的努力組織起來,達到社會全體的目的。這個社會全體的目的在孔子時代是和諧、安定,在今天二十一世紀,則包括永續發展與世界和平。
這個社會誘因制度,在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傳統停滯時代,由於資源集中於政府之手,有時為統治者所扭曲,用以達成統治階層的目的而不是人民全體的目的。進入現代成長時代,工商業發達,社會結構的中間組織擴大,如何形成健全的社會誘因制度,讓個人的目的與全民的福祉一致,不為任何特殊階級所操縱,應為研究儒家思想在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課題。
目次
黃序
自序
第一章 孔子的生平與思想
一、孔子的時代
二、孔子的家世與成長
三、孔子的思想:從理想人生到理想社會
四、孔子的公職生涯與周遊列國
五、孔子的教育事業
六、孔子的晚年歲月
第二章 亞當.史密斯――道德情操論與國富論
一、生平
二、道德情操論
三、重商主義
四、國富論
五、不識廬山真面目
第三章 當亞當.史密斯遇見孔子――中華文化、世界和平與永續發展
一、中國海上事業的盛衰
二、大航海時代的探索與暴行
三、從重商主義到現代經濟成長
四、中國興起與美國的對華政策
五、中華文化的當代使命
第四章 我們曾經輝煌――蔣經國主政時期台灣的經濟發展
一、美元貶值與物價膨脹
二、十項重要建設與經濟自由化
三、兩個半英雄和東亞四小龍
四、科技產業發展與人才的培養與延攬
五、海外華人的祖國
第五章 李國鼎第六倫在台灣的發展――經濟發展社會變遷與倫理演變
一、生平簡介
二、第六倫的倡議與爭論
三、群我倫理運動與社會信任調查
四、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
自序
第一章 孔子的生平與思想
一、孔子的時代
二、孔子的家世與成長
三、孔子的思想:從理想人生到理想社會
四、孔子的公職生涯與周遊列國
五、孔子的教育事業
六、孔子的晚年歲月
第二章 亞當.史密斯――道德情操論與國富論
一、生平
二、道德情操論
三、重商主義
四、國富論
五、不識廬山真面目
第三章 當亞當.史密斯遇見孔子――中華文化、世界和平與永續發展
一、中國海上事業的盛衰
二、大航海時代的探索與暴行
三、從重商主義到現代經濟成長
四、中國興起與美國的對華政策
五、中華文化的當代使命
第四章 我們曾經輝煌――蔣經國主政時期台灣的經濟發展
一、美元貶值與物價膨脹
二、十項重要建設與經濟自由化
三、兩個半英雄和東亞四小龍
四、科技產業發展與人才的培養與延攬
五、海外華人的祖國
第五章 李國鼎第六倫在台灣的發展――經濟發展社會變遷與倫理演變
一、生平簡介
二、第六倫的倡議與爭論
三、群我倫理運動與社會信任調查
四、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