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理解的命運(平)
滿額折
理解的命運(平)
理解的命運(平)
理解的命運(平)
理解的命運(平)
理解的命運(平)
理解的命運(平)
理解的命運(平)
理解的命運(平)
理解的命運(平)

理解的命運(平)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11 元
優惠價
90190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5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全面探討了當代解釋學 (Hermeneutics) 所關注的重要哲學課題,並追溯了當代解釋學在歐洲興起及發展為國際性思潮的歷史背景。自歐洲啟蒙運動以降,由「理性」高踞之上,審視批判傳統的偏見,已成為近現代哲學的傳統 。當代哲學解釋學從理性與傳統的關係著手,對啟蒙運動以來西方哲學的致知取向,進行反省與批判,重新詮釋語言保存傳統,規定人的存在與意義。由當代解釋學揭示的哲學課題,或許要繼續困惑一代乃至幾代人的心靈,但因其 哲學意境的邃遠,流露出對人類自身命運的深切關懷,構成一種挑激現代心靈上下求索的特殊魅力。

作者簡介

 殷 鼎

一九五三年生於北京。一九八二年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旋任教南開大學哲學系。後赴美,入史丹福大學人文學院,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現為美國史丹福大學人文中心研究員。出版有《人的現代化》(走向未來叢書)等書。目前從事中西方理性主義思潮的比較研究及私生活觀念的比較研究。

 自 序

以前,我從未給自己的書作過序。我總覺得,書寫完了,該講的話也就說盡了,再寫便流為廢話。
 
這一次卻感到真有話要說。無論是交待緣由或向師友鳴謝,句句皆出自肺腑,沒有虛飾客套。
 
這是一本我真心願意寫,且又不得不寫的書。記得是一個很偶然的機緣,使我初次接觸到解釋學(Hermeneutics)。那時我剛剛大學畢業,在南開大學任教。學校從國外請來不少外藉教師,大多都是教授英美歷史、文學。也有一些為準備出國留學的中國教師和學生講授英文。我因學英文心切,常去請教其中的位体,慢慢也就相熟了。
 
有一次晚間聚會,我問這幾位外籍教師是否有當代西方哲學方面的書,借我看看。其中一位叫朱莉的美國女教師從沙發上跳超來,不勝驚喜地衝到我面前,說:「你是我到中國二年來,第一位想要借哲學書的人,我有一大箱這方面的書,你去我那挑吧,不用借,我都送你。」
 
當晚,我從她那裏扛回—大包書,其中一本就是當代哲學解釋學的名著,德國哲學家加德默爾(Gadamer)的《真理與方法》(Wahrheit und Methode)。
 
這位美國女教師四十多歲,獨身。不久,因和南開大學的一位中國男學生有了戀情,並準備結婚,學校當局便辭退了她,也開除了那位男學生,弄得他們的處境很狼狽,還說她是個「道德墮落」的女人。我心裏憤憤不平。在我眼裏,她是一位真誠善良的人,直到今天,我也尊她為我的解釋學啟蒙老師,雖然她對這方面並沒有專門的研究。
 
後來,我到美國讀書,接觸的書多了,思想視野也開闊起來。但我對解釋學方面的研究,卻格外多一層興趣和關心,也結識了當代解釋學的重要人物呂格爾(Paul Ricoeur)以及羅提(Richard Rorty)等。我注意到,西方研究解釋學的人由於其社會的政治和文化,已是多元化的局面,很少涉及解釋經典與控制壟斷思想之間的聯繫這樣一個在現代專制國家中很普遍的問題。我開始研究這一課題,並陸績寫了一些文章。
 
一九八六年,我由美國回中國大陸休假,帶回一篇我為某學術刊物寫的長文。這家刊物的編輯看過稿件後,連連搖頭,問道:「這是你自由發揮的解釋學理論吧?!我們雖然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解釋經典還是要確立一個正確的標準。」
 
經過多次政治上的整肅運動,大陸上的人都有了極敏感的政治嗅覺,一下就聞出我那篇名為〈解釋的權利與思想權威的衰落〉的文章的氣味不正。雖然從本心講,我只是在討論學術,並無「影射」的用意。這篇文章一開首寫道:
 
「在人類所熟悉的解釋活動中,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幽靈。它咬噬著一個古老的信念,即相信解釋可以復原經典的原意。
 
經典的權威,曾依仰著這種信念,要求所有的解釋,符合經典的『原意』。無論典籍的年代多麼久遠,解釋者真誠地相信,他的解釋能夠發現聖賢或馬克思寄托在經典中的『原意』,他由此而得到了道之真傳。發現經典原意的信念煽動起解釋者衛道的狂熱與使命感。他不僅感到有責任強求他人的解釋去符合『原意』,他也相信自己有權利迫害和壓制與『原意』不符的見解。在這種信念之下,解釋理論一旦有了政治權力的庇護和支持,就立即強行樹立以所謂『原意』為基準的正統解釋標準,要求思想、文化、理論研究等,均符合正統解釋所核定之標準,一旦稍有異議,便群起而攻之,斥之為離經叛道、異端邪說。
 
在這種信念之下,思想被一種官方扶植的解釋權威壟斷住,個人的獨立見解和思想多元化的創造生機被扼殺殆盡。在這種信念之下,解釋者時時對經典抱有一種戰戰兢兢之負罪感,唯恐他的解釋曲解了聖賢或馬克思的原意。在這種信念之下,出現了荒繆的思想的自我消滅現象:由歷史而來的不再可能被解釋重現的『原意』,卻被解釋作為追求的目的。」
 
這篇文章後來被大陸幾家雜誌都謝絕了。我意識到,我所研究的這個學術課題,觸到了大陸政治和意識型態的敏感神經。回到美國後,我立即著手準備,撰寫一本解釋學的專著,把我近些年來一直醞釀在心的看法整理出來,同時,也抱著對大陸思想界促成多元局面盡一分心力的期許。從這樣的期望來看,我的確是「別有用心」。
 
當時不巧我剛剛通過博士資格考試,本應全力以赴地準備博士論文提綱和寫作實料。做這種本分之外的事,很可能得不償失。弄不好,還會影響到拿學位。令我至今銘感的是我的兩位博士論文導師,他們看了我的撰寫大綱並了解到我的「用心」後,非但沒有對我說要安分守己,按學校博士課程規定去做之類的話,反倒讓我不必循規蹈矩,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這兩位導師,一位是今夏故去的美國著名哲學家霍克(Sidney Hook)。他是杜威的高足,與我國的胡適先生也是同學和朋友,都親炙杜威門下。他的逝世,使我深感悲痛和懷念。在美學習期間,他是對我精神生活影響最深的人,也是我們一家的朋友和長者。這本書的每一章節,都曾與他討論請教。我們還由此結為忘年之交,我願以此書獻給這位良師摯友,寄託我的懷念。
 
另一導師倪德衛教授(D. Nivison),一直是我最知己的朋友。他不僅幫我根據寫作計劃重新安排了博士課程,且提名推薦我做了史坦福大學人文中心的研究員,使我得以有一個與人文各學科的學者名流切磋交流思想的環境。中文的主任W. B. Carnochan教授,也是一位博學且幽默的人,他讓我安心在人文中心「避難」,不必去修一些課。他們倆的友情和幫助,我都是感激在心。
 
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的傅偉勳教授,也是我一直銘感在心的人。他是最早促成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的學者,提倡「文化中國」的意識,為溝通海峽兩岸學者間的相互理解和交流,貢獻甚鉅。傅教授對大陸來的青年學人扶植獎掖,不遺餘力,對我尤多一層厚愛,多次約稿,讓我給臺灣的《文星》等刊物撰文,其中幾篇後來便成了本書的部分章節。傅教授學貫中西,他是最早把西方解釋學理論融會貫通,用來分析研究東方哲學與宗教思想的學者之一。拙書在大陸出版後,傅教授專門來電話鼓勵,這也是特別值得提及的。
 
此外,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主任劉述先教授、南開大學方克立教授、武漢大學哲學系主任簫箑父教授,《歷史研究》雜誌原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高級研究員龐樣先生,和清華大學何北武教授均來函勉勵,扶植之情,漾溢於文字之間,也使我感到格外地溫暖親切。
 
拙書能在臺灣出版,承蒙東大圖書公司劉仲文先生的照拂,在此表示特別的謝意。對東大圖書公司編輯部諸位先生和女士的辛勤工作,也致以誠摯的感謝。
 
殷 鼎 於美國史坦福大學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廿一日

目次

第一章 理性的命運
一、引言:理解與人生
二、一個歷史的懸案
三、理性的困境
四、理解的一束命題
五、為「先見」作歷史的辯護
六、理解中的「三向循環」與「單向循環」
七、「先見」拓展理解
八、「先見」的歷史內容
第二章 意義危機
一、意義的失落
二、意義的模糊性
三、「原意」說的泥淖
四、意境重合的困局
五、「死去的意義」
六、意義──個可能的世界
第三章 理解
一、理解與自我理解
二、理解作為人的存在方式
三、理解與解釋
四、理解與方法
五、理解──歷史的征服者?
六、理解的語言性
七、理解的形式
八、理解的視野
九、理解的創發性
第四章 方法之後
一、方法的危機
二、方法論之貧困與哲學解釋學
三、權威的衰落
四、方法凌駕於存在之上
五、「解釋循環問題」的現代意義
六、歷史意義的未決狀態
第五章 傳統在理解中的命運
一、歷史意識的錯覺
二、思辨哲學與歷史主義的通病
三、傳統儲存在語言中
四、傳統與解釋
五、誰握有傳統的生命?
第六章 語言的自我遺忘
一、語言中的傳統:一片陰影?一片生命?
二、語言昭示存在
三、象徵與意義的永久性聯繫
四、語言作為系統的謬誤
五、語言作為生動的現實
六、變化邏輯
七、結構所失去的
第七章 被遺忘的存在
一、存在被遺忘之後
二、謀求克服對「無」的恐懼
三、古典哲學企求什麼?
四、經驗的生命
五、經驗的美感
第八章 解釋意識的再生
一、轉折的前奏
二、哲學的理解
三、施拉依馬赫──現代解釋學奠基人
四、理解的藝術
五、心理解釋與語法解釋
六、語言所負載的個人精神生活
七、避免誤解的學問
八、笛爾塔與現代解釋學
九、「生活哲學」
十、理解人生的起點
十一、人文科學的方法論
十二、歷史意識的萌生
十三、人與歷史之間的「第三者」
十四、歷史的內涵
第九章 合法的偏見
一、哲學的關切
二、「前理解」狀態
三、「偏見」作為哲學觀念
四、兩種「先見」
五、境界融合
六、解釋境況
七、「受歷史作用的意識」
八、本體論解釋之線索
九、來自內部的挑戰
第十章 歷史在解釋中的遭遇
一、現象解釋學的先聲
二、方法論迷失
三、一種歷史與多種解釋
四、客觀性之誤解
五、歷史的不完整性
六、原因、動機與意義在歷史解釋中的地位
七、「我在」的解釋學
八、「我在」與語言
結語 理性的現代課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90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