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近世以來,從哲學思想,揭發日本民族思想要義,並論述其影響日本文化精神,作通慣性學術研究的專著則並不多見。本書正是賡續《山鹿素行》以哲學思想為主,將以往侷限於表象的研究,納入哲學領域,對日本精神文明作哲學思想的考察。本書專論日本近代化的啟蒙思想大師──荻生徂徠的生平、學思歷程及其哲學思想的本質對日本近代化的影響。然而其思想深受中國先秦儒家荀子「聖人制道」的影響,如果說荀子啟蒙了荻生徂徠,荻生徂徠開啟了日本近代化的大門,即可見荀子思想對日本近代化之影響與意義。此亦足以讓我國人做深刻的檢討與反省:何以荀子的思想未能開啟我國近代化的大門。
作者簡介
劉梅琴
民國四十九年生,江蘇省准安縣人。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碩士,民國八十二年獲教育部公費留日榜首獎學金,赴日深造,八十四年獲頒日本筑波大學藝術學博士學位,曾任職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現任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專任副教授。主要著作:《山鹿素行》,並與王祥齡先生在《故宮學術季刊》、《藝叢》、《九州學刊》等學術刊物,發表〈沈周「夜坐圖」與莊子〈齊物論〉思想研究〉、〈儒家的祭祀禮儀理論〉、〈從莊子「物化」觀念論李商隱詩中的審美意識〉等數十篇論文。
王祥齡
民國四十四年生,江蘇省泗陽縣人。文化大學哲學系學士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博士,現任逢甲大學中文系所專任副教授。
序
自 序
海內外對日本研究的學者絕少,即使有,大多對近代日本明治維新以來感興趣。箇中原因,不外是從一八六八年明治維新開始,到發動中曰甲午戰爭,短短的幾十年,日本就迅速地完成了西方從工業革命到資本主義發展的幾百年歷史,躍界世界強國。其成就之大,自然令人眩惑與注意,對此投入大量的研究精力,也是可以瞭解的了。
然而,歷史的發展,自然有其前因後果,妄稱奇蹟,不過是人類創造神話傳說的古老意識形態罷了。尤其是明治維新的成功,絕非偶然。除了西方船堅砲利所挾帶的文化衝擊之外在條件,最主要的因由,是日本歷史文化提供了消化吸收西方近代化的內在基礎與條件。使得在原本扞格不入的東西文化交流中,找到了彼此相契又相反對的統一的調和基礎。在此過程中,雖有慘烈的劇痛,倒也走得平穩而短暫。
近人杜鋼建先生曾撰文指出,在日本近代啟蒙思想史上有兩條明顯的東西方思想的發展主線。一條主線是以西方「蘭學」為開端,以「明六社」為高峰的淵源於西方文化的自由民主枓學思潮。另一條主線是以「徂徠學」為開端,以橫井小楠的「三代之道」為高峰的淵源於東方儒學的民本主義的人文精神。後者雖然不如前者那樣明顯易見,但在促進日本走向近代化的過程中奠定了其歷史文化的基礎與條件。
如果說「啟蒙」的本義正如康德所言,是人類運用自己的悟性來擺脫未成年狀態進而對自己負責的話,那麼所謂未成年就是沒有指導性人物便不能行使悟性的狀態。所謂人類處於未成年狀態有其應盡之責任,並非意指未成年的原因在於欠缺悟性,而是說沒有指導性人物自己便缺乏行使悟性的決心與勇氣。那麼啟蒙思想早在天保改革的維新運動之前就已經出現了。就形成時間而言,日本啟蒙思想史上的東方儒學主線要比西方蘭學主線出現得早。而且前者為後者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思想啟蒙的鋪陳工作,使得後繼者堅決地行使了悟性的決心與勇氣。
在日本的啟蒙人道主義思潮的發展遏程中,荻生徂徠的聖人制道主義思想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正如今中寬司所云:「徂徠學一方面將個人生活從團體生活中解放出來,產生日本學,來解放個人的感情,另一方面,將自然法則從道德規範分開,保證研究自然的自由,使日本走向西洋科學技術而開闢『洋學之路』。」所以,正是「徂徠學」的出現拉開了日本啟蒙思想史的帷幕,且將日本由藩「家」天下的家族玫治意識,走向「國」的整體國家政治意識。
研究荻生徂徠的思想,除了解日本近代化的思想啟蒙之外,對於了解中國儒家思想在世界文化中的影響以及儒家的真正精神與價值無疑具有啟迪的意羲。
本書是民國七十九年繼《山鹿素行》完成之後,在已故傅偉勳教授的大力鼓勵之下,邀請本人與外子繼續研究完成的日本文化思想的專著。前後將近十年,實在令人感到萬分的歉意。一則是國內日文相關資料短缺,幾乎無法著手研究寫作;再則本人八十一年十月,幸獲教育部公費留學日本,八十二年四月赴日本筑波大學攻讀藝術史博士學位,除專注於博士論文的寫作之外,更借此留日期間,與外子積極地收集相關資料。八十四年三月獲頒博士學位返國,由於海運之誤,又將一部分資料遺失,且外子又因外力之故,身染重疾幾瀕死亡之境,持續醫療至八十六年底才逐漸有起色。八十五年十月十七日由報載得知傅老師十五日在美病故,心中深感悲痛之餘,更覺愧咎萬分,未在他身前完成他所期望的《荻生徂徠》,更何況原先與傅老師為此書寫序的約定,也成為泡影。後來在韋政通教授的敦促鼓舞之下,我等前後六度赴日收集資料,終於在今年一月付梓,完成這本著作。
本書的完成,是建基在前輩學者專家的基礎上,雖有許多不同於前輩們的觀點,但總是站在學術研究的立場,做一理性的批判(所謂批判,是指經由考察、分析之後,所作的釐清工作)。以期揭示人們習慣於將想看到的並且是已經看到的東西之外的思想觀念。但這並不表示本書已完整周全,其中不備之處定然難免,尤其是前所述「在國內日文資料的短缺之下」。但是,我們仍舊要感謝在本書背後,不為人知的師長、朋友們:李院士亦圓老師多年的教誨與贈書,為我們開啟了人類學的視野與方向,並在百忙之中為我們寫序,葛副委員長維新在政治學上的啟迪與指導、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王宇凊博士視我們如親生子女的關愛與所提供的珍貴資枓,並安徘我們參觀日本傳統武士學校──「會津藩校日新館」,受到海野政利杜長的熱情接待,並親自為我們解說德川時代傳統武士接受儒家思想的教程與贈書、日本前熊本巿博物館館長唐添?男及日本東京女子美術短期大學專任講師鹿島繭博士的贈書,尤其是這近十年以來,陪伴我們在日本穿過大街小巷「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又親自帶我們拜謁荻生徂徠墓的中日文學研究學者?川明德先生,以及東吳大學圖書館對借書逾期的百般容忍,使得本書才得以順利完成。在此謹以最誠摯感恩的心,獻上我們的感謝之忱。
劉梅琴
王祥齡
於民國88年7月
目次
世界哲學家總序
李 序
葛 序
自 序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荻生徂徠的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荻生徂徠思想的依據與資料來源
第三節 研究荻生徂徠思想方法論的問題
第二章 荻生徂徠的生平及分期
第一節 徂徠的出生及其家世
第二節 徂徠生涯之分期
第三章 徂徠的學思歷程
第一節 徂徠的求學時期(五歲啟蒙至三十歲)
(─)啟蒙時期
(二)流謫南總時期
(三)授業講學時期
第二節 徂徠的仕宦時期(三十一歲仕官至四十四歲去職)
(一)仕宦柳澤家之經歷
(二)對仕途之看法與志向之確立
(三)學問思想之奠定與轉變
第三節 徂徠的自由學者時期
第四章 徂徠的學說
第一節 徂徠的「譯學」
第二節 徂徠的「古文辭學」
(一)對宋文學說批判之論述
(二)對宋經學批判之論述
第三節 徂徠的「經學」
第五章 荻生徂徠所生處的時代背景
第六章 徂徠的思想淵源及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第一節 徂徠與朱子學的關聯
第二節 徂徠與古學派的關聯
(一)從山鹿素行到荻生徂徠
(二)從伊藤仁齋到荻生徂徠
第七章 徂徠學的方法論
第八章 徂徠學的終極目的
第九章 徂徠的聖人觀
第一節 荀子的聖人觀
第二節 歷來對徂徠聖人觀的詮釋──兼論人類學對文化的起源觀
第三節 徂徠的聖人觀
(一)「知」與「智」之德
(二)「仁」之德
(三)「勇」之德
(四)「知」、「仁」、「勇」三德孰大
(五)「制作」之德
第四節 徂徠聖人觀與荀子聖人觀比較
第十章 徂徠的仁學
第十一章 徂徠學的人道、君道與仁政
第十二章 徂徠學的「道」
第一節 道的根據
(一)立「道」的外在客觀根據
(二)立「道」的內在主觀根據
第二節 道的本質
第三節 道的內容
第四節 道的功能
第五節 道的目的
第十三章 徂徠「公」與「私」的思想
第一節 農民棄親
第二節 四十七士事件
第三節 徂徠「公」與「私」思想探討分折
(─)經濟分析
(二)徂徠論「義」與「公正直」
第十四章 徂徠思想中的「自然」與「作為」
第一節 自然屬性的「自然」之道與人為屬性的「作為」之道
第二節 天的「自然義」到「法則義」以至「人格義」的進程
第三節 徂徠的絕對「作為主義」思想
第十五章 徂徠思想中「作為主義」的政治建構與實踐
第十六章 結 論
第一節 徂徠學的影響
第二節 徂徠學的困境
第三節 徂徠「聖人觀」的社會政治功能與近代意義
荻生徂徠略譜
參考書目
索 引
李 序
葛 序
自 序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荻生徂徠的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荻生徂徠思想的依據與資料來源
第三節 研究荻生徂徠思想方法論的問題
第二章 荻生徂徠的生平及分期
第一節 徂徠的出生及其家世
第二節 徂徠生涯之分期
第三章 徂徠的學思歷程
第一節 徂徠的求學時期(五歲啟蒙至三十歲)
(─)啟蒙時期
(二)流謫南總時期
(三)授業講學時期
第二節 徂徠的仕宦時期(三十一歲仕官至四十四歲去職)
(一)仕宦柳澤家之經歷
(二)對仕途之看法與志向之確立
(三)學問思想之奠定與轉變
第三節 徂徠的自由學者時期
第四章 徂徠的學說
第一節 徂徠的「譯學」
第二節 徂徠的「古文辭學」
(一)對宋文學說批判之論述
(二)對宋經學批判之論述
第三節 徂徠的「經學」
第五章 荻生徂徠所生處的時代背景
第六章 徂徠的思想淵源及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第一節 徂徠與朱子學的關聯
第二節 徂徠與古學派的關聯
(一)從山鹿素行到荻生徂徠
(二)從伊藤仁齋到荻生徂徠
第七章 徂徠學的方法論
第八章 徂徠學的終極目的
第九章 徂徠的聖人觀
第一節 荀子的聖人觀
第二節 歷來對徂徠聖人觀的詮釋──兼論人類學對文化的起源觀
第三節 徂徠的聖人觀
(一)「知」與「智」之德
(二)「仁」之德
(三)「勇」之德
(四)「知」、「仁」、「勇」三德孰大
(五)「制作」之德
第四節 徂徠聖人觀與荀子聖人觀比較
第十章 徂徠的仁學
第十一章 徂徠學的人道、君道與仁政
第十二章 徂徠學的「道」
第一節 道的根據
(一)立「道」的外在客觀根據
(二)立「道」的內在主觀根據
第二節 道的本質
第三節 道的內容
第四節 道的功能
第五節 道的目的
第十三章 徂徠「公」與「私」的思想
第一節 農民棄親
第二節 四十七士事件
第三節 徂徠「公」與「私」思想探討分折
(─)經濟分析
(二)徂徠論「義」與「公正直」
第十四章 徂徠思想中的「自然」與「作為」
第一節 自然屬性的「自然」之道與人為屬性的「作為」之道
第二節 天的「自然義」到「法則義」以至「人格義」的進程
第三節 徂徠的絕對「作為主義」思想
第十五章 徂徠思想中「作為主義」的政治建構與實踐
第十六章 結 論
第一節 徂徠學的影響
第二節 徂徠學的困境
第三節 徂徠「聖人觀」的社會政治功能與近代意義
荻生徂徠略譜
參考書目
索 引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