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當然,「成為女人」靠的不只是月經和胸部而已──至少這本書說的不光如此。故事分成兩條軸線行進,一條軸線是外顯的、圍繞著瑪格麗特的青春期困擾發展,另一條則是比較深沈的、被巧妙編織在她的信仰歸屬、她的人際關係裡。瑪格麗特渴望被主流社會接納,渴望有歸屬,所以她一直擔心自己是否不正常、所以她盡力在同儕間扮演正確的角色,甚至努力想找出自己究竟該信仰(歸屬)於哪個宗教。但她終究還是必須面對生命並不像表面上看來那樣。於是,她被逼著學會去判斷事實的真相、去獨立思考和做決定。就像瑪格麗特說的「這實在太困難了」,但我想,那也就是作者茱蒂‧布倫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成熟為女人的必經過程。
作者簡介
現居紐約,在紐澤西長大的茱蒂,從小夢想成為一個女牛仔、間諜、偵探,或偉大的芭蕾舞者,就是沒想過會成為一位作家。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編故事一直是生活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等到婚後兩個孩子開始上幼稚園後,她才開始用筆把她腦海裡的故事寫下來,這一寫就不能停筆。
茱蒂是美國票選最受歡迎的青少年小說作家之一。因為大膽談論性愛、月經、宗教等議題,她的書在保守的一九七○年代曾經被查禁。如今,隨著社會開放,茱蒂不但書獲解禁,還被權威的青少年文學學者、媒體評論家推崇為「青少年的性學大師」,一九九六年更獲得美國圖書館協會頒贈的愛德華終身成就獎(Margaret A. Edwards Award)。茱蒂的作品有《神啊,?在嗎?》、《Forever》、《超級糖漿》、《夏日姊妹》等二十餘本,不但深獲美國讀者喜愛,在澳洲、英國、德國等地也備受歡迎,累積銷售量超過六千五百萬本。
序
【總序】/周惠玲
生命應該不只如此
一九九八年底在一個年度好書的頒獎會場上,和幼獅出版公司的總編輯孫小英女士談起一位我極為欣賞的美國少年小說作家茱蒂.布倫(Judy Blume)。
茱蒂並沒有得過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紐伯瑞獎(Newbery Medal)或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甚至她的許多書在一九七○年代還被列為禁書,不過這並不影響她成為美國青少年最喜愛的作家之一;一九九六年美國網路上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讀者票選五十年來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前二十本少年讀物裡,茱蒂的書竟然占了三本。不僅青少年讀者,連成人讀者也愛死了她的書。有一位三十多歲的母親在亞馬遜網路書店裡留言說,「真不敢相信《神啊,?在嗎?》竟然是二十多年前寫成的書,我覺得它呈現的就是當今少女的生活。」
你可能會好奇:茱蒂的書為何會被禁?主要是因為她在《神啊,?在嗎?》(Are You There God, It^s Me Margaret.)書裡暢談月經、乳房,和自由選擇宗教;又在《Forever》一書裡淋漓盡致地寫出青少年的性與愛,及隨之而來的心情轉折。她的視野前衛,下筆誠實無隱諱,決不用「窗花派」的鏡頭帶過,在保守的年代自然成為被封殺的對象。如今隨著社會的開放,茱蒂不但書獲解禁,還被兩位權威的青少年文學學者尼爾森(Aleen Nilson)和唐納生(L. Donelson)推崇為「青少年的性學大師」。而若純粹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說,我愛茱蒂的書,不但是因為它坦率地探討青少年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因為「好看」它的情節精采無冷場、角色刻畫得生動有生命力、語言靈活機智而生活化。茱蒂的書不是那種精緻幽微的文學貴族,卻可以讓青少年強烈感受到「它和我是同一掛的」。
很可惜的是,如此精采的作品,或許是因為少了一頂文學桂冠作說客,而不受中文出版界重視。事實上,類似《神啊,?在嗎?》和《Forever》這種探討少女成長的精采小說在世界文壇裡還有不少。例如,講述一個十三歲少女黛西如何在被父母遺棄以後,身無分文的帶著三個弟妹越過半個美國尋找家園的求生故事《回家》(Homecoming);又如一個雙親是女同性戀的少女荷莉,如何在社會壓力下偽裝成另一個人,最後才自我肯定的《冬青樹的祕密》(Holly^s Secret);以及《搖擺宜麗》(Izzy, Nilly-Willy)書裡的天之驕女,如何因車禍斷腿而被迫重建人際關係、生涯計畫,最後終於發現更美麗、自在的人生……等等。這些故事並沒有高舉女性主義的旗幟,只是平實的反映許多平凡女子的成長歷程,讓我在閱讀時深深感動,想起了自己年少懵懂時的無知與困惑、挫折與歡樂……
在和孫總編輯討論過這些作品後,一向關注青少年文化的幼獅出版公司很快就決定,希望開闢一個以「少女成長」為主題的系列書。在選書上,我們希望不局限於歐美作品、不涉及女權抗爭、不迷信得獎作品,但一定是精采好看、真誠分享女性成長的故事。
同時,我們也希望它會是少男讀者樂意閱讀的作品。在這個女性在國會議壇公然被揍、被辱罵,女性情欲和私密被偷窺,以及家庭暴力、亂倫,甚至生意失敗便帶著妻女自殺的新聞充斥的社會裡,我們盼望現代的「酷優少男」透過閱讀和分享,而對女性的世界有更多同理的了解。
這個系列取名「Heroine」,並不只是表面上「英雌」的含意,更重要的是指小說、戲劇中的「女性主角」,也就是廣告裡喜歡說的「做自己的最佳女主角」。或者,你也可以按照它的音譯「希若鷹」想像女性在天空飛翔的意象勇敢的、自我作主的、身心靈自在的。
第一位完成女性在天空飛翔之夢的美國女飛行員艾蜜麗亞‧邇哈特(Amelia Earhart,一八九八~一九三七)曾經感嘆,在她成長過程中欠缺女性英雄角色的讀本:
「當少年書中有那麼多男性英雄時,我們在那條他們走過的閃亮、浪漫、冒險的路上,卻看不到女性的英雄……當然了,女孩們也可以去看所謂的『男孩兒書』,可是她們在看這些書時又是什麼反應呢?並不是陶醉的闔上書、開心的想『有一天我也和這人一樣』,而是遺憾的嘆息『這永遠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因為我不是男孩』!」
儘管經過了七十年,艾蜜麗亞的感慨依然是現代的部分事實。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冒險小說多以男性為主角和閱讀對象,愛情羅曼史則是女性讀者的天下,這個現象反映了自維多利亞時代以來男女角色男性是冒險家、是王國的建造者,女性則是心靈治療者、家園的守護者,而且透過閱讀,這樣的角色認定仍然在被複製中。當然不是說這現象不好,只是覺得生命應該不僅是如此。
在「Heroine希若鷹」的世界裡,希望你看到了其他的選擇。
【導讀】/周惠玲
成為一個女人
生命中總有些片刻,是你一直想忘掉的。
國二下開學那天,操場上的陽光很燦爛。好不容易熬完校長又臭又長的演講,人也被曬得快冒煙了,然後才聽見學校宣布放學。我虛弱的背著書包,拎著小帆布椅子,踩著棉絮般的步伐回到家,才發現嚇,裙子背面怎麼沾滿大片血跡?那個下午,我的月經第一次來,可我沒有絲毫的興奮,也不覺得慌張害怕,只是不斷回想剛剛我竟然就那麼走回家。整整十五分鐘欸(說不定還更久),穿著汙紅的裙子,大搖大擺的晃過屏東市最熱鬧的一條街道。真想一頭去撞死算了!
當然,我還是勇敢的活了下來,甚至也學會了如何在商店老闆曖昧眼光中若無其事買衛生棉之類的生存技巧。相信我,那真的非常不容易。身為長女,有個忙碌又保守的媽媽,加上超無聊的「男」健康教育老師,我真的滿驕傲自己能堅強的撐過青春期,克服了第一次買內衣時的茫然、被好心想幫忙而闖進試穿間的女店員驚嚇、身上開始長出奇怪毛毛時的自我厭惡、更慘的是還要應付弟弟天真詢問腋下怎麼黑黑的……喔,當然啦,還有永遠擠不完的痘痘、莫名其妙發作的情緒、鄰居大哥哥來訪時故意躲起來從樓梯縫裡偷看他……
這些事,我真的很想忘記,本來也忘得差不多了如果不是因為瑪格麗特和她的煩惱。
算算年齡,瑪格麗特和我差不多大,她的煩惱和我的有點像又有點不像:她煩惱的是月經怎麼還不來?萬一是死黨裡最晚來的豈不是奇恥大辱!還有胸部什麼時候才會變大?她暗戀的男孩真的和班上那個美麗的大波霸「那個」過了嗎?怎麼做才不會被新學校和新同學排擠?為什麼別人一出生就有歸屬的信仰,只有她什麼也不是……?青春是一連串太困難的習題,她的煩惱無人可訴,只能不斷在心裡說:「神啊,求求?……」可似乎連神也要棄她而去……
初讀瑪格麗特的故事,一開始是被精采而爆笑的情節吸引,繼而有點感慨也有點疑惑。感慨的是,為什麼在我青春期的時候沒有這樣的一本書?如果有,我一定可以減少奮鬥許多年。疑惑的是,為什麼瑪格麗特和她的朋友那麼期待月經和大咪咪?記得我以前還恨不得月經不要來呢,也不想讓別人發現自己的胸部長大了,所以常駝背抱胸……
但讀著讀著,我逐漸有點懂了。對於瑪格麗特來說,月經、胸部、莫名其妙的心情波動……這些青春期的尷尬,其實是成為女人的洗禮。因此,她和她的朋友是用一種期待的態度在歡迎著自己身體的變化。整本書說的是瑪格麗特成為女人的過程,所以在故事的結尾,她會想著:「現在我幾乎已經是個女人了!」雖然年僅十二歲,但瑪格麗特已經準備要做個「成熟的女人」。這和台灣很多女性的自我意識是不太一樣的。記得有位美語老師就曾疑惑的問我們班上女同學,為何自稱「I am a girl」而非「I am a woman」?對老美來說,二十幾歲了還自稱是「女孩」,簡直太不可思議。
當然,「成為女人」不能光靠月經和胸部而已至少這本書說的不只如此。你可能會注意到故事分成兩條軸線行進,一條軸線是外顯的、圍繞著瑪格麗特的青春期困擾發展,另一條則是比較深沈的、被巧妙編織在她的信仰歸屬、她的人際關係裡。瑪格麗特渴望被主流社會接納,渴望有歸屬,所以她一直擔心自己是否不正常、所以她盡力在同儕間扮演「正確」的角色,甚至努力想找出自己究竟該信仰(歸屬)於哪個宗教。但她終究還是必須面對生命並不像表面上看來那樣。她也發現:好朋友一直在欺騙她、她嫉妒的蘿拉跟她想像的不太一樣、而家人的愛並不全然是無私的……。於是,她被逼著去學會判斷事實的真相、去獨立思考和做決定。就像瑪格麗特說的「這實在太困難了」,但我想,那也就是作者茱蒂‧布倫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成熟為女人的必經過程。
茱蒂‧布倫是極少數能夠橫跨兒童、青少年以及成人文學的作家,而且叫好又叫座。在美國,很少人沒讀過她的《神啊,?在嗎?》、《Forever》、兒童生活故事《超級糖漿》(Superfudge)系列,或者二○○一年《紐約時報》暢銷第一名的成人小說《夏日姊妹》(Summer Sisters)。出生於一九三八年的她,二十幾歲開始提筆創作,至今已有超過二十三本書出版,並獲得過九十多項獎,包括美國圖書館協會所頒贈的愛德華終身成就獎 (Margaret A. Edwards Award)。但在一九七○年代,她卻是一個極富爭議性的作家,她的許多書被圖書館和學校列為禁書,甚至在《神啊,?在嗎?》出版後她還曾接過騷擾電話痛罵她「共產黨」。回憶起往事,茱蒂幽默地說,「可能對方以為『共產主義』的意思就跟『月經』或『宗教』差不多吧?畢竟這是瑪格麗特最關心的兩件事。」如今,叛經離道的作家變成媒體評論人和學者口中的「青少年的性學大師」,認為她以兼具感性與幽默的筆觸,捕捉了少女成長過程中的歡樂、恐懼和不確定感。面對這些,茱蒂一慣地說,身為作家,她從未想過什麼可以寫,什麼不可以寫,只是盡力去反映「真實」。例如《神啊,?在嗎?》就是根據她自己十二歲時的心路歷程所寫成的。
求真的態度,讓她的小說具有濃厚的寫實氣氛,不論是角色刻畫或對白都極為生活化。《神啊,?在嗎?》、《Forever》的讀者一定會對書中詳盡的性愛場面或衛生棉使用方法、避孕諮商場面留下深刻印象。不過,你可能也注意到,故事並不會因而冗長拖沓,相反的,情節其實被剪裁得十分簡潔、富於戲劇張力。作者所細膩鋪陳的部分,往往在於書中女主角對於自己身體以及自我意識的探索與省思,而這也正構成茱蒂小說最獨特迷人的風格,讓她在放眼當今世界青少年文壇中擁有不褪潮流的領先位置。
儘管晚了二十年才讀到茱蒂的書,而且還勾起我許多不堪回想的糗事,不過如今想想,生命中有些事還是別忘記得好,你說是嗎?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