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本書列舉了國人生活與寫作中常見的病句類型,並提出了糾正的方法,幫助讀者避免交流中的誤解與歧義。
名人/編輯推薦
溝通的首要原則是辭能達意。本書對中國人最常見的病句進行了一次大盤點、診斷和糾正,幫助讀者在交流和溝通時避免歧義和誤解。不僅是學生,更是文字工作者等社會各界人士的必備用書。
目次
語法篇
當然是“一統天下”好
——詞類混淆
斷腿的桌子站不住
——賓語殘缺
芳與澤其雜糅兮
——結構雜糅
糊塗縣官斷案
——主語殘缺
蔣介石與吳國楨誰原諒誰——主動與被動
就是河馬的孩子呀!
——其他成分殘缺
理無可恕,情有可原
——複句語序不當
劉曉慶能拍賣嗎
——虛詞誤用
男的還女的?
——謂語殘缺
“你去”和“我去”
——關聯詞語搭配不當
你是我的“賢妻良母”?
——主謂搭配不當
人能服用“胃液、嘔吐物、尿液”嗎——聯合片語的搭配
誰“在小報上”被射了五槍——單句語序不當
她是科長、處長、局長
——多項並列的順序
下次請您只寄些標點來——標點符號
鮮血能夠“享用”嗎——動賓搭配
小心,別“穿幫”了——連貫
一個“的”字,盡得風流
——“的”、“地”、“得”誤用
已經“粉身碎骨”了還能作貢獻嗎
——銜接
岳陽樓能建在洞庭湖上嗎——指代不明
詞彙篇
垂陽當覆地,聳幹會參天——不自足詞語63
大夫不得造車馬
——偏義合義66
鄧亞萍是“富婆”嗎——年齡限制69
都市緣何起“狼煙”——不明詞義71
“狗友”是狗還是人
——新詞語問題74
好一個“高瞻仰止”
——成語雜糅77
何來“東郭狼”
——生造詞語80
酒要一壺乎?菜要一碟乎?——濫用文言82
孔子是不是“喪家狗”——褒貶不當85
媽媽!我在練習簽名呢!——大詞小用88
馬褂,馬褂,紅馬褂!——濫用方言91
男子焉能“河東獅吼”——性別限制94
能稱別人的丈夫為“夫君”嗎——稱謂錯誤97
能說兄弟“情同手足”嗎——比喻性詞語99
潘朵拉盒子開不得
——外國典故問題102
秦香蓮是陳世美的“前妻”嗎——誤用特義詞105
“如椽大樹”是什麼樹——篡改成語107
小學生用“天真”造句:今天真熱——割裂成詞110
又怕人笑掉西班牙
——斷章取義113
張老師小心,下面有一堆水!——量詞誤用116
修辭篇
不必替別人客氣
——謙敬失度
從北京胡同改名說起
——語言粗鄙化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洞……——車軲轤話
從宋祁刪削舊史說起——苟簡
反對男人!
——排列不當
紡織局批准了什麼
——濫用長句
尷尬丈夫究竟飽嘗了誰的耳光 ——標題的尷尬
“李林”是何方神聖——過度省略
帽子還有不戴在頭上的?——贅餘
梅蘭芳的“一字師”
——措辭與傳情
親愛的!敬愛的!博愛的!——堆砌
誰是誰的兒子
——歐化句式
誰是最好的裁縫
——誇張失實
痛並快樂著
——結構不整
王熙鳳巧說委婉語
——使用委婉
“香榭麗舍”這四個字多美呀!——譯文不達
夜鶯唱罷杜鵑啼
——如何避複
一個孤僧獨自歸
——重複
在“尼龍襪”裡工作
——濫用簡稱
這比喻多形象,就是顏色差點兒——比喻不倫
邏輯篇
別裡科夫反對騎自行車理由是否充足——分句間邏輯關係混亂179
東施效顰為什麼錯了
——機械類比182
兒女到底是不是英雄
——詞不達意184
父母均為雙職工
——集合概念187
駭人的“百旬老婦”
——數量表述190
好的結局也是苦果嗎
——一面與兩面193
忽聞門外人咬狗
——主客倒置196
魯迅為什麼諷刺挖苦梅蘭芳——人身攻擊199
齊人固善盜乎?
——以偏概全201
蚯蚓是昆蟲嗎
——概念之間關係混淆203
少量飲酒到底是否有益健康——肯定與否定206
是“來”還是“去”
——角度不一208
王顧左右而言他
——轉移論題211
我沒有偷看你的信
——顧此失彼214
我一看見你,便知道了鬧饑荒的原因——隱含判斷217
一塊肥皂的禮物
——定義錯誤219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自相矛盾222
有沒有“共同語言”
——偷換概念225
趙忠祥出書
——歧義228
“自古依然”說得通嗎——時間先後230
其他
包拯怎見放翁詩
——提前用典
陳水扁誤用典故惹笑話
——誤用典故
此李密不是彼李密
——引用不確
“大體聯”是什麼組織——視聽語言
服務,不該講什麼
——服務忌語
“離弦的箭”怎麼能繞山而行
——事實可疑
騾子會下崽嗎
——違背科學
全廠動手,打擊偷盜!——標語口號
“玩美女人”的爭議
——廣告語言
“喜結良緣皆白發”
——產品說明
新鮮鳳梨,一塊五角——語言陷阱
“一對雙眼”是多少“眼”
——流行歌曲
張冠李戴知多少
——引例錯配
準確,準確,還是準確——法言法語
“走社會”和“走資本”
——吃字兒
書摘/試閱
語法篇
當然是“一統天下”好——詞類混淆
先看一個民間故事。
從前有位宰相,他有一個聰明伶俐的兒子叫薛登。有個奸臣金盛,總想陷害這位宰相,苦於無從下手,便在薛登身上打主意。有一天金盛見薛登正與一群小孩玩耍,於是詭計頓生。他喊道:“薛登,你如果敢把皇門上的桶砸掉一隻,那才是有膽量的英雄!”薛登不知是計,一口氣跑到皇門邊上,把立在那裡的雙桶砸碎了一隻。金盛暗自高興,飛報皇上。皇上大怒,傳宰相父子問罪:“大膽薛登,為何砸碎皇門之桶?”薛登想了想,反問道:“皇上,你說是一統(桶)天下好,還是兩統(桶)天下好?”
“當然是一統天下好。”皇上說。
薛登高興得拍起手來,說:“皇上說得好,一統天下好,所以我把那只多餘的‘桶’砸掉了。”
薛登利用諧音,巧妙換義,把風馬牛不相及的事聯繫在一起,既說服了皇上,又制服了奸臣,也解脫了自己。從語言的角度來看,將“桶”換成“統”,最重要的是改變了詞性(詞類),將名詞變成了動詞,將一個物品的名稱變成了“一統天下”的意思。
然而,在實際使用語言的時候,是不能這樣任意改變詞語固有的詞性的。漢語的詞可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在實詞中,名詞、動詞、形容詞這三類數量既多,使用範圍又廣。它們經常充當句子的主要成分,用詞造句時,一般少不了它們,因此混淆詞類的機會比較多。虛詞也會產生詞類混淆的現象。不但會出現一類詞被當作另一類詞的現象,而且同一類詞的內部也可能發生誤用(如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混淆)。
病例1周總理同地質工作者多次促膝談心的音容笑貌,永遠烙印在我們的心中。
“烙印”是名詞,這裡誤作動詞使用,可改為“銘刻”。
病例2因為他穿著西裝革履,頭髮很亮麗,戴著個墨鏡。
(榕樹下原創作品網2005年7月27日)
《中國成語分類大詞典》(新世界出版社)有如下解釋:“西裝革履——身穿西裝,腳穿皮鞋。”可見,“西裝革履”實際上是個動詞,是穿著西裝皮鞋的意思。這裡把它當作名詞來用了。
病例3她的這個很不經意的舉動,帶著多麼惹人可愛的孩子氣,以致讓人覺得站在眼前的就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
“可愛”是形容詞,這裡當動詞用了,可改為“喜愛”。
病例4用先進文化導航青年
(《北京青年報》2000年6月29日第10版標題)
“導航”是不及物動詞,後面不能帶賓語。要引進動作行為的受事者,可以用介詞“為”。這個標題可改為“用先進文化為青年導航”。
2005年12月6日《雜文報》《消費欲求不等於消費信心》一文中有“獨生子女可能不得不有所收斂消費欲求”一句。動詞組成“有所××”格式時不能帶賓語,若有賓語只能加介詞“對”,說成“對……有所××”:獨生子女可能不得不對消費欲求有所收斂。
虛詞誤用也是詞類誤用中常見的毛病。
病例5到目前為止,人還不能控制自然災害,農業收成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由於自然條件的好壞決定的。
“由於”是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這裡要用表示“憑藉”意思的介詞“由”。
“及”、“以及”、“及其”也是容易混淆的一組連詞。“及”和“以及”都表示並列關係,所不同的,“及”只連接並列的名詞,“以及”可以連接名詞、動詞、介詞短語、小句,後者使用範圍要廣一些。連接三項以上時,“及”和“以及”要用在最後一項前。一般來說,“及”、“以及”所連接的常常前邊是主要的,後邊是次要的。“及其”不是單純的連詞,“其”是代詞,“及其”等於“和他(他們)的”。
斷腿的桌子站不住
——賓語殘缺
主持人和記者在不少情況下是直播節目,即使是錄播,也免不了臨場發揮,要求沒有病句,是不現實的。但有些習慣性的病句,還是應該避免。比如,在轉播體育賽事時,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現在是××隊獲得發角球。”“獲得”後面需要一個名詞性的賓語,比如“(的)機會”;“發角球”是動詞性短語,本身不能做“獲得”的賓語,否則,聽起來好像是××隊得到了一個“球”。
在“主—謂—賓”結構的句子中,賓語是相當重要的成分,缺少了它,句子就不完整。在缺乏適當背景的情況下,你告訴朋友:“我買了。”人家就會疑惑:“你買了什麼?”這就好比是一張斷腿的桌子,擺來擺去,總是不平穩,不踏實。
在日常對話中,在對話雙方對所涉及的物件都瞭解的情況下,或出於某種忌諱的心理,賓語可以甚至必須省略。
例如:
他的女人,從灶下急急走出,睜著眼睛,嘴唇有些發抖。
“得了麼?”
“得了。”
(魯迅《藥》)
這裡動詞“得了”意念上的賓語是“人血饅頭”,說話人出於上述的雙重原因而省略了。但是在一般情況下,這樣的賓語還是不應該被省略的。
簡單的賓語一般不會被遺漏掉。開頭舉的例子,主要是由於口語中的不良習慣。賓語殘缺的主要原因,是存在著一個複雜的賓語,這個賓語有修飾語,特別是有較長的修飾語,結果把賓語的中心詞給丟了。以下幾個例子都是這樣的。
病例1這些古老遺民仍保留著用鑽木取火的方法獲取火種來照明和取暖。
病例2依據紀律處罰辦法,決定給予該隊員停止參加今年餘下所有甲級隊比賽資格,並罰款人民幣4萬元。
病例3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的主題是“和諧之旅”,它向世界表達了中國人民對內致力於構建和諧社會,對外努力建設和平繁榮的美好世界。
病例4最近又讀到一篇介紹四位“貪內助”錢迷心竅,利令智昏,積極幫助甚至鼓勵丈夫斂財受賄,結果把丈夫推向犯罪深淵的過程,提醒官員家庭引以為鑒。
例1表面上“保留”的賓語好像是“方法”,實際上“方法”做了介詞“用”的賓語,應在句末加上“(的)習慣”或“(的)生活方式”等,才能與“保留”相呼應。例2應在“4萬元”後加“(的)處罰”,與全句的謂語動詞“給予”搭配。另外,“停止參加今年餘下所有甲級隊比賽資格”也有毛病,“停止”改為“取消”較妥。後者是搭配不當的問題。例3缺少與“表達”相配合的賓語部分的中心詞,可在句末加上“的意圖”或“的願望”。例4“一篇”與“過程”搭配不當,“過程”應改為“文章”、“報導”之類。
這幾個例子都是賓語的修飾語較長,賓語中心詞離相關的謂語動詞太遠,特別是修飾語內部包含著動賓結構,容易把句子末尾的賓語中心詞落掉。它提示我們,要慎用過長的句子;如果用了較長的句子,就要檢查相關的語法成分是否完整,是否顧此失彼。
芳與澤其雜糅兮——結構雜糅
屈原在他的《離騷》中寫道:“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大意是:雖然芳潔與污垢混雜在一起,但是我純潔的品質不會受到損害。後來由此產生了“雜糅”一詞,指不同的事物混雜在一起。在語法上,“雜糅”是指兩種不同的句式混雜在一個句子中,造成結構混亂、語義糾纏的毛病。
雜糅現象最常見的是“兩句合一”。同一個意思,往往既可以這樣說,也可以那樣說,但是在實際表達時,只能採用其中一種說法。如果說話人舉棋不定,既想用這種說法,又想用那種說法,把兩種說法糅合在一起,就形成結構雜糅的病句。
病例1小說《呂梁英雄傳》的作者是馬烽、西戎合寫的。
這是一個“經典”病例,最方便說明問題。要麼說“《呂梁英雄傳》的作者是馬烽、西戎”,要麼說“《呂梁英雄傳》是馬烽、西戎合寫的”,意思是一樣的,卻不該把兩種說法混雜在一起。
病例2小周實在太疲倦了,一上火車就打瞌睡,但不一會兒就被車上旅客們的吵嚷聲把他吵醒了。
這是將主動句式(“把”字句屬於主動句)和被動句式合而為一了,造成敘述的角度不一。“但”字後面的句子,主語(“小周”)承前省略了,應當使用被動句:……被車上旅客們的吵嚷聲吵醒了。
病例3緊急避險造成損害,是指行為人在遭到緊急危難的情況下,為避免或救護一個較大的合法權益使之不受損害,不得已而對某一較小的利益所致的損害。
(《法制日報》2002年8月24日)
“為避免或救護……使之不受損害”是將同一個意思的正反兩種說法糅合在一個句子中。要麼說“為避免一個較大的合法權益受損害”,要麼說“為救護一個較大的合法權益使之不受損害”。兩種說法可任意保留其中一個。
雜糅的另一種類型是“一句帶出另一句”,這種毛病也叫“藕斷絲連”。它的特點是:一句話本來已經說完了,卻把它的結尾(通常是它的賓語)當作開頭另起一句話。
病例4我花了三天的時間讀完了這部小說深深地教育了我,鼓舞了我。
“這部小說”本來是前一句的賓語,卻又做了後一句的主語,把前後兩個句子糅合起來了。應當把後一句話從前一句中分離出來,另加一個主語(“它”)。
凡是應當分成兩句話說的,不適當地合併成一句話,都屬於雜糅。
病例5我一定做好一個受群眾歡迎的輔導員工作。
在這個句子的謂語中,有兩套動賓結構,它們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做一個受群眾歡迎的輔導員”是一套結構,“做好輔導員工作”又是一套結構。只需保留其中的一套結構。
病例6羞辱難當的彩雲回到家裡,迅速喊來堂兄阿權給自己壯膽審問責罰雷訓海。
(《九江日報》2006年9月1日)
“迅速喊來堂兄阿權給自己壯膽審問責罰雷訓海”應分成兩個句子表述:“迅速喊來堂兄阿權給自己壯膽,並(一起)審問責罰雷訓海”。雖然原句表面上看是一個連動式,但它並不是一個“合法”的連動式。丁聲樹先生的《現代漢語語法講話》中說:“連動式的特點,就是前後的動詞結構同屬於一個主語。”而這個句子中,“審問雷訓海”的可能是彩雲和堂兄兩人,也可能主要是堂兄,而不會是彩雲一個人。此外,“審問”是司法機關行使權力的行為,公民和法人不能“私設公堂”,宜改為“盤問”。這是用詞的問題。
糊塗縣官斷案
——主語殘缺
從前有個縣官,鬥大的字認不得一筐,官是花錢買的,在斷案時,經常讀錯字鬧笑話。
這天,他手裡又有一個案子,原告叫郁工來,被告叫齊卞丟。縣官開始審案。他先把原告的名字喊成“都上來”,結果原告、被告、證人等一干人一起走上堂來。縣官氣衝衝地說:“本官只叫原告一人上堂,你們為何都跟著上來?”旁邊的師爺悄悄地說:“稟告老爺,原告的名字另有一種念法,叫鬱工來。”縣官接著又喊:“齊下去。”結果原告、被告、證人又一起下堂。
這個糊塗縣官真是荒唐可笑。我們撇開縣官讀錯字不談,就他兩句話的語法結構來看,假設其內容不錯的話,也存在缺主語的毛病:你是要誰上來?又是要誰下去?表意不清,捉摸不透,有關的人當然無法執行了。司法領域使用的句子應該完整無誤,比平常的用語在句子結構上有更嚴的要求。
漢語並非所有句子都需要主語。一是漢語存在“無主句”,二是漢語句子經常省略主語。儘管如此,主語也不是可以隨便省略的。主語不應該省略的省略了,應該交代的卻沒有交代,或者暗中更換了主語,都會造成“不合法的無主語句”。實際上,主語殘缺的病句,通常並不是作者故意造成的,往往是表達上的粗疏使然。
某報刊登了一篇讀者來信,信中說:
病例1我一口氣讀完了貴報《熱點對話》專欄首期刊載的《前南危機和武裝衝突》一文,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後一句沒有主語。但又不是“承前省略”,因為前句的主語是“我”,總不能說“我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吧。修改的方法是在後一句的開頭加一個代詞“它”(指代上文提到的文章)。這樣後一個句子就完整了。
有的句子,雖然讀者在意思上可以推測出主語,但是結構的殘損終歸會影響文章表意的清晰性,影響語言的美感。有的句子還要費點兒躊躇,甚至會讓人誤解。書面表達比口語更注重結構的完整性。比如,電視新聞上經常可看到字幕上用括弧補出被採訪人的對白中被不當省略或缺乏交代的成分。
病例2有的國家規定,對居住在外國的本國公民回國也須辦理入境簽證。
(《簡明公安詞典》,群眾出版社1990年)
這是造成主語殘缺的一個典型例子,原因是濫用介詞結構而掩蔽了主語。“回國也須辦理入境簽證”的主語本應是“居住在外國的本國公民”,但由於“對”的介入,“居住在外國的本國公民”就成了介詞結構的賓語,這樣“回國也須辦理入境簽證”就沒有相應的主語。應把介詞“對”刪去。
不僅是濫用介詞結構,凡是由於造句的原因,使句子中本來存在的主語在結構上成了別的成分,都會使主語喪失。修改的途徑是由謂語找主語,把幕後的主語挖掘出來。
病例3幾組蝴蝶展框吸引了參觀者,大家都以為這是標本,看到展框上方“模擬蝴蝶微型風箏”的標誌,使大家恍然大悟。
誰“使大家恍然大悟”?此句形式上的主語,承襲前面分句的主語“大家”,而“大家使大家……”在邏輯上顯然說不過去,可以把“使大家”改為“這才”,使主語承前省略。這是由於不適當地用了“使”字(語法上“‘使’+兼語+謂語動詞”形成兼語結構)而掩蓋了主語(使主語變成了兼語)。修改方法通常是去掉“使”字,但又因為“大家”已經在前面分句出現了,就不必重複。
這類病句在口語中較多。
病例4通過剛才×××的精彩表演,使我們大飽眼福。
(曹可凡、王群《節目主持人語言藝術》第三章引例)
本來這句話的主語是明確的,應該是“×××的精彩表演”,可是由於在前面加上了一個介詞“通過”,就使它失去了做主語的資格。如果去掉“通過”或“使”,句子就完整了。去掉“通過”,“精彩表演”做主語;去掉“使”,“我們”做主語:兩種改法都行。
許多句子本來有主語,由於造句的原因,使主語在句法上喪失了。還有的句子本來沒有主語,這種錯誤更為嚴重。本節開頭舉的例子就是這種情況。
蔣介石與吳國楨誰原諒誰——主動與被動
曾獲北京市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的圖書《蔣氏父子在臺灣》(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1年)中,有這樣一句話:“顯而易見,是蔣介石的心胸狹窄,不能見諒于吳國楨,使吳成了蔣氏父子權力重新組合下的犧牲品。”
“見”是古漢語常用的表示被動的助詞,放在動詞前。現代漢語保留了這個用法,如“見笑於人”、“見重於當世”等。如果要說明行為的主動者,可以在動詞後面用“於”字引出,如“見笑於大方之家”。所以,“(蔣介石)不能見諒于吳國楨”,意思是老蔣不能被吳國楨原諒。但從上下文來看,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蔣不能被吳原諒,而是蔣不能原諒別人。因此,這句話如果用主動形態來寫,就是“蔣介石的心胸狹窄,不能原諒吳國楨”;如果用被動形態來寫,就是“吳國楨不能見諒於蔣介石”。
現代漢語的被動句不同於英語等語種,沒有特殊的形態變化,主要手段是使用“被”字以及相當於“被”字的“讓”、“叫”等介詞。在沒有必要說明主動者的情況下,被動句可以不用被動的標誌,出現主動與被動同形的現象。如“碗打破了”不必說成“碗被打破了”,除非要說明是被誰打破了,才說成“碗被他打破了”。即使是這樣,主動與被動還是不能混淆。一個常見的問題是將表示主動的“把”字句與被動句不適當地“嫁接”在一起。
病例1這張報紙比任何特效藥都好,把夜班後的疲勞、瞌睡,都被趕到九霄雲外去了。
這是個典型的把字句和被字句胡亂套在一起的病句,“把”和“被”務必刪去一個。
病例2咸豐十一年,發生了“祺祥政變”即辛酉政變。奕(xuān)……奉旨將肅順就擒……
(劉炳榮《辛亥革命秘史》)
“將”就是“把”的意思,用在主動句中,而“就擒”是被捉拿的意思。按句意,此處捉拿肅順的是奕譞,被捉拿的也是奕譞。主動態與被動態同時使用,豈不亂套?
該用主動句的用了被動句,該用被動句的用了主動句,都會造成語法錯誤。
病例3她被索尼唱片公司以百萬身價簽下五張唱片約,首張專輯《天籟美少女夏洛特》銷量突破70萬張,將她推上全英流行專輯榜第四名。
第一句誤用了被動句,“被索尼唱片公司以百萬身價簽下五張唱片約”不合語法規範。“被”字句的主語必須能受謂語動詞支配,同時謂語動詞不能再帶賓語。顯然不能單獨說“她被簽”。應改成主動句“她以百萬身價與索尼公司簽下了五張唱片的片約”。
漢語中有些動詞是專職擔任主動或被動的,有一部分有主動與被動成對的動詞,如“招聘”與“應聘”,“授權”與“受權”,“邀請”與“應邀”等。在實際表達時要分清是用主動動詞還是用被動動詞。
病例4律師在執業中特別是參與刑事訴訟活動中,侵權時有發生。
(《中國青年報》1998年7月27日)
字面上是寫律師“侵權”,從文中的內容看,實際上律師是被侵權者。下文寫得很明白:“有的當事人毆打、辱駡律師;有的執法人員剝奪、限制律師的辯護權,將律師無故逐出法庭,對律師調查取證設置種種障礙等等。”這裡應將“侵權”改為“被侵權”。
病例5(漏訂本報的讀者)可從1999年2月底起訂。所缺1月份報紙可以零售,也可寫信與本報編輯部聯繫。
(《報刊文摘》1998年12月3日)
該文本意是請漏訂者零購1月份報紙,寫的卻是“零售”。“零售”是賣方行為,“零購”才是買方行為。讀者已經漏訂了,你叫他們有什麼報紙拿去“零售”?
病例6日本外相東鄉親訪蘇聯駐日大使馬立克,表示日本已準備接受無條件投降。
(《金陵春夢》第五集第124頁)
“接受投降”的施事者是美、蘇、中等國,“投降”的施事者是日本。作者把“接受(投降)”和“投降”這兩種施受方向相反的行為弄混了。可改為“日本已準備無條件投降”或“日本已準備接受無條件投降的命令”。
就是河馬的孩子呀!
——其他成分殘缺
有這樣一則小幽默——
小學生回家後興沖沖地告訴爸爸:“老師說,一個孩子吃河馬的奶,一個月內體重增加了20磅。”爸爸厲聲說:“胡說八道!哪有這回事?是誰的孩子?”“就是河馬的孩子呀!”小學生睜大眼睛,認真地回答。
在這段對話中,爸爸起初不相信有“一個月內體重增加了20磅”的孩子,是因為他把這“孩子”當作人的孩子,當兒子對“孩子”加上“河馬的”這個定語後,概念的含義變得明確了,父親對兒子的話也就相信了。
前面說過,所謂成分殘缺主要指的是缺少主語、謂語、賓語;但是有時必要的附加成分殘缺了也會對表情達意產生重要影響。有些語法書沒有專門討論附加成分殘缺的問題。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把“缺少必要的定語、狀語”作為成分殘缺的一部分來分析。書中舉了一個例子:“要想取得優異成績,必須付出勞動。”編者分析說:“勞動”前缺少必要的定語,容易使人產生誤解,似乎只要付出一點勞動就能取得優異成績。所以,應當在“勞動”前加上“艱苦的”來修飾。當然,在特定的情景下,“勞動”重讀,也可以傳達出比字面意思更多的內涵。
20世紀80年代我經常引用下面的例子來說明作判斷時要注意必要的限制:“我們要學習雷鋒的勤儉節約精神,把一切廢物都積攢起來。”我說,把一切廢物都積攢起來,你做得到嗎?不但做不到,而且也沒有必要。所以這裡要加上一個定語:一切可以利用的廢物。
病例1這一時期(指先秦兩漢時期——引者)是社會演變的時期。
(《中國修辭史》中卷)
總起來說,先秦兩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社會演變劇烈的時期。如果光說“社會演變”,則可以適用於任何歷史時期,哪朝哪代沒有或多或少的“社會演變”?應當在“演變”前加上修飾語“劇烈”。再如:
病例2下崗職工可經營任何行業。
(《人民日報》1998年5月4日)
這個標題容易引起讀者誤解:“任何行業”,難道也可以販毒、賣淫、走私、偷盜?事實並非如此。這則消息的導語說:福建省工商局最近出臺《關於實施再就業工程若干意見》,明確規定:該省下崗職工可經營除國家明令禁止從事行業以外的任何行業。可見,下崗職工可經營的行業不包括國家明令禁止的行業。這則標題缺少限制,容易出現不正確理解。可改成:下崗職工可經營法律允許的任何行業。
病例3國務院辦公廳今天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宴會,招待來自五大洲的華僑、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中國血統的外籍人士,共度新春佳節。
全句的主語是“國務院辦公廳(代表中國政府)”,說“國務院辦公廳……共度新春佳節”不通,應在“共度”前加介賓結構“與他們”作狀語。
大家知道,胡適是新文化運動領袖。他1910年赴美留學,1917年從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回國,被聘為北大教授,其時譽滿京華,是名副其實的當紅大明星。有一篇文章這樣描寫他:
病例4當年胡適留學歸來,青春年少,聲名遠播,更兼風度翩翩,自然免不了有許多女孩子苦苦追求他,寫來許多神魂顛倒的情書。
(《南方週末》2003年10月9日)
“神魂顛倒”可以形容情書嗎?難道這些情書也受到懷春少女的感染,變得有生命有感情了嗎?“神魂顛倒”在詞典中的解釋是:形容對某事思念已極,心意不定,神志恍惚。可見它指的是人的精神狀態,而不宜用來形容“情書”。修飾“情書”還得在“神魂顛倒”前加“令人”二字。“令人神魂顛倒”是一個兼語結構,加了“令人”,“神魂顛倒”就是形容人的精神狀態了,句子也就完整了。
理無可恕,情有可原——複句語序不當
據說從前有一位法官判案,他原先寫下的判語是:“情有可原,理無可恕。”後來被告對他行賄,他在接受賄賂之後,拿起筆來,一字未改,只將原話的次序顛倒過來,變成:“理無可恕,情有可原。”
這樣一來,這位貪官既可以用“判語未變”作理由掩蓋自己的受賄行為,又表示了對行賄者的回報。這是為什麼?從語法的角度來看,法官先後兩次的判詞都屬於轉折關係的複句,而漢語轉折複句的表意重點通常都在轉折之後的分句上。第一次判詞表意重點是“理無可恕”,那就是要加以懲處的意思;第二次判詞表意重點則在“情有可原”上,那就是說可以原諒、寬恕的意思。可見,在複句中,各分句的排列順序是需要講究的,不可馬虎。
在各分句排列順序中,要注意時間先後、條件與結果、原因與結果以及遞進關係的先後順序等。
病例1當時,許峰正在住院,聽到有險情,帶病走出醫院,不顧醫生的阻攔,投入到抗洪救災工作中去。
“不顧醫生的阻攔”發生在先,應放到“帶病走出醫院”之前。
病例2縣交通管理局通知,6月1日起憑新准運證上路,更換農用車輛准運證自5月8日起開始辦理。
按照時間順序,應當先更換准運證,後憑准運證上路。
病例3報刊、電視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責任做出表率,杜絕用字不規範的現象,增強使用語言的規範意識。
後面兩個分句語序不當,應先“增強”後“杜絕”。因為從邏輯上說,只有“增強使用語言的規範意識”,才可能“杜絕用字不規範的現象”。
病例4《千手觀音》以妙曼而莊嚴的舞姿、古樸如同天籟的音樂,金色似有玄機的燈光,華貴而祥和的氛圍,讓觀眾在獲得精神的陶冶和昇華的同時,也獲得審美愉悅。
觀眾欣賞舞蹈或其他藝術作品,總是首先獲得審美愉悅,然後才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精神上的陶冶和昇華。所以,後兩個句子中的兩個“獲得”的內容要對調。
病例5由於世界性水危機,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質日益惡化。
水遭到污染,水質惡化,是造成世界性水危機的原因,應改為“由於地表水……惡化,造成世界性水危機”或“世界性水危機出現的原因是……污染……惡化”。此例屬因果顛倒。
病例6如果一個人或者企業無償利用生態資源,不計其價格,不僅使生態惡化無法阻止,而且對於整個社會極不公平。
表面上看似乎語序無有不當,但是根據上文“無償”、“價格”等語,只能首先得出“不公平”的結論,而且作為危害,生態惡化也比社會不公更加持久和普遍。應說“……不僅對於整個社會極不公平,而且使生態惡化無法阻止”。
黃鴻森《文章病案》中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概括這類複句中分句的順序,叫做“開花和結果的關係”,造句應該做到“先花後果”,而不應該“先果後花”(除非有意的倒裝)。
病例7許多傳世傑作不僅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珍品,而且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這句是表遞進關係的複句,兩個分句的語序倒置,應先指出“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再進而強調“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珍品”。
複句中各分句的安排,由於粗心,還可能出現前後搭配交叉、錯亂的情況。
病例8藝術創作中往往有一個重複和變化的問題:只有重複而無變化,就容易陷於散漫零亂;只有變化而無重複,就必然單調枯燥。
冒號後面是兩個並列分句,每個分句各自又是一個條件複句,但是它們的條件和結果之間的組合弄“交叉”了。應將“就容易陷於散漫零亂”和“就必然單調枯燥”對調,否則不合邏輯。
劉曉慶能拍賣嗎——虛詞誤用
某日報2003年1月6日轉引新華社的一則消息,所擬標題為“劉曉慶及其公司房產被依法拍賣”。作者將新華社原文“……5日對劉曉慶及其所辦公司提供納稅擔保的19套房產進行了公開拍賣……”進行壓縮湊成一個短句,人和物並列搭配謂語動詞“(被)拍賣”,結果“劉曉慶”本人同公司房產一起成了拍賣對象。在現代漢語中,“及其”是連詞,相當於“和他(她)的”,表示後者對於前者有從屬關係。應當讓“劉曉慶”修飾(限制)“公司”,使“公司”成為主語中心詞:“劉曉慶所在的公司……”或“劉曉慶的公司……”。
正確使用詞語,除了正確使用實詞以外,還要準確區別和運用虛詞。在漢語中,虛詞並不是無足輕重的,它能幫助實詞造句,幫助句子表情達意,還能表示各種附加的意義以及說話時的語氣。虛詞雖然數量沒有實詞多,但用法靈活,使用頻率比實詞高得多。從語言實踐來看,人們對虛詞的重視程度不如實詞,常常因為粗心、忽略而造成虛詞的誤用。
病例1我們登上岳陽樓的頂層一望,竟然天光水色,一碧萬頃,心中天地也頓時寬廣起來。
“竟然”是副詞,表示出乎意料。作者登上岳陽樓之前,是怎麼想像岳陽樓的呢?雖然讀者不清楚,但總不至於認為在岳陽樓上會眼界狹窄、天地閉塞吧?鑒於絕大多數中國人都讀過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登上岳陽樓後的感受應當和作者從名作中所獲得的印象一致(除非洞庭湖水被嚴重污染才適合用“竟然”)。因此這裡要把“竟然”改成“果然”。
病例2門票很貴,住宿條件很差,吃的條件就更不用說了,反而花錢很多。
(某博客文章)
“花錢很多”與上文是遞進關係,應改為“並且”或“而且”;如果用“反而”,前面要有“不但不”、“不但沒有”等關聯詞。
病例3我的理解是:“女強人”是指在職場上能幹,社會上靠自己的本事混得非常不錯的女人,但不是賢妻良母類型的女人。
(某博客文章)
“而”和“但”都可表示轉折關係,“而”的轉折意味較輕,“但”則較重。《現代漢語八百詞》指出,“而”用於前後兩部分一肯定一否定,對比說明同一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又指出,“但”、“但是”表示轉折時,表達的重點在“但”、“但是”之後。原文的“但”應改為“而”。因為作者表意的重點是肯定女強人的“能幹”、“有本事”、“混得不錯”,對“賢妻良母型的女人”並不強烈排斥。
病例4有些書明明會受到讀者的歡迎,為何書店的訂數卻寥寥無幾嗎?
(《文匯讀書週報》1986年5月10日)
這是語氣助詞的誤用。“嗎”和“呢”用於疑問句時,“嗎”用於是非問(是不是,有沒有等),“呢”用於特指問(句中有疑問代詞)。這個句子有疑問代詞“為何”(即為什麼),是特指問,句末的“嗎”應改用“呢”。
表示疑問的語氣助詞“嗎”和表示陳述的語氣助詞“嘛”混淆的現象極為普遍,特別是該用“嘛”的誤用了“嗎”。如:
病例5他打趣地說:“這衣服最適合你穿了,你本來就很年輕嗎。”
“你本來就很年輕嗎”並不表示疑問語氣,而是陳述語氣(表示事情本應如此或理由顯而易見),應將“嗎”改為“嘛”。
虛詞誤用,包括用錯了虛詞,也包括當用不用的“虛詞缺位”和虛詞的濫用。
病例6歧視打擊小學教師的文教幹事,楊濤受到撤職降級處分。
(《語文知識》1959年第6期引例)
“歧視”與“打擊”是並列的兩個動詞,共用一個賓語“小學教師”,這裡沒有用“和”連接,便有可能被誤解為“打擊小學教師”是“文教幹事”的定語,而“歧視”與“文教幹事”是動賓片語,所以這個“和”字必須添上。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