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讀這本書不可能無動於衷。
──名作家 蓋爾.厄文
一名父親花了50年思考生命中最艱難的問題
寫成這本小說自費印刷送給孩子
卻意外成為口碑10年不墜的出版奇蹟
譯為50種語言,全球暢銷20,000,000冊
◎長踞紐約時報排行榜冠軍一年,帶動全球療癒小說風潮
◎美國亞馬遜書店上萬讀者熱淚推薦
◎各界感動推薦:吳念真、蘇絢慧、李家同、胡志強、孫越、黑幼龍、連加恩、李晶玉、楊玉欣、白崇亮、呂政達、彭蕙仙、高有智、許承道、朱植森、周巽光、杜明達、張進益、廖泰益……
我們都有著與眾不同的失落,有著只屬於自己的「小屋」。
你是否願意重回那黑暗痛苦之處,尋找真正的療癒和自由?
麥肯帶著三個心愛的孩子在暑假結束前到山上露營,開心的假期正要結束,卻赫然發現小女兒蜜思失蹤了!經過警方地毯式的搜尋,最後只在一棟山間小屋發現了蜜思血跡斑斑的紅色洋裝……
事隔三年半,蜜思遇害的「巨慟」仍籠罩在麥肯心中。在一個郵差無法送信的暴風雪天,麥肯竟在自家門前的信箱發現一封署名「老爹」的信,信中邀請他週末到「小屋」碰面。「老爹」是麥肯妻子小娜對上帝的暱稱,而「小屋」則是他回憶中的至痛。這是某人開的一場惡意玩笑、殺害蜜思兇手的邪惡計畫,還是上帝真的送來了一封邀請函?
困惑、痛苦與憤怒的麥肯,決定獨自踏上重返小屋的旅程。不料在那兒等著他的卻是……
他在小屋到底遭遇了什麼事?這一切跟蜜思、「老爹」又有什麼關係?
作者威廉.保羅.楊:「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失落,有我們自己的「小屋」。我祈禱你能和我一樣,在自己的小屋裡找到同樣的恩典。」
◎中文版珍藏收錄:保羅.楊寫給台灣讀者的扉頁私語、出版十週年全新序言
◎各界感動口碑
我們都曾經失去一段關係,或是重要的人……這故事傳遞了一個很美的概念:如果你可以原諒悲劇帶來的人生衝擊,你就能安然度過,或許會感到極致的痛苦,也可能會花很多時間,但是原諒會讓你釋懷,讓你自由。(知名演員山姆.沃辛頓,於電影版《心靈小屋》飾演主角麥肯)
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失落,有著我們自己的「小屋」……如果一直拒絕回到內心所害怕的「小屋」,就無法讓生命感受到希望、熱情與愛……若我們願意以愛與良善回應創痛遭遇,療癒便能發生。(作家 蘇絢慧)
《小屋》將不會是你所期待的,它也許會令人不舒服,而且絕對不符合傳統,但我百分之百推薦這是本值得一讀的書。(公共神學研究者 蘇珊娜.克拉克)
我真的以為這只是另一本普通的書。但是朋友們,相信我──這不是!每當流行風潮來襲,我通常都任它隨風而逝。但說到《小屋》,我不僅立刻跟上這股風潮,還不斷停下來呼朋引伴。我不記得之前有哪本書,更別說是哪本小說,對我的生命有如此巨大的療癒力。(加拿大知名廣播人 竹.馬歇爾)
當作家的想像力與神學家的熱情交織,就孕育出像《小屋》這樣的小說。本書對我們這個世代的影響力,有可能媲美當年《天路歷程》所產生的影響。這本書就是有那麼好!(溫哥華維真神學院榮譽教授 畢德生)
當虔誠的信仰與受創的靈魂產生糾結時,你當如何面對自己、家庭及未來?藉由《小屋》這本書,我彷彿看見自己被刺入剖開,心中那隱藏不為人知的秘密,頃刻之間像透明般一覽無遺。《小屋》是你尋找答案的機會,你不可錯過。(朱植森牧師)
有的心理學家認為寬恕是德行中的德行,會原諒、寬恕他人的人可能是最快樂的人!《小屋》的作者就是要幫助我們更快樂,並且能將喜樂分享他人。(卡內基訓練負責人 黑幼龍)
這部小說為人類在苦難中的孤獨、困惑、憤怒與呼求,提供了一個清晰可信、誠懇欣慰的回應。(作家 彭蕙仙)
我迫不及待地向每個人推薦此書。此書超乎想像,會讓人的精神或靈魂提升到另一層次的境界,讓人一次又一次地反覆回味無窮。這本書充滿著能量,是能讓人活起來的書,衷心極力推薦。(張進益牧師)
這是一部談論內心醫治的小說,作者的筆觸溫暖親切,透過一連串的對話探討人生的哲理……這是作者的療傷心靈之旅,也適合提供給內心受傷的每一個人。當你試著敞開胸懷,相信都可以找到自己內心的「小屋」,享受一場洗滌心靈的對話。(資深記者 高有智)
光是書中「老爹」與主角對話的過程,就足以令我們瞠目結舌,也點出我們心中不可否認的衝突與矛盾。(周巽光牧師)
這本書會挑戰你,不管你的信仰與期待是什麼。(美國讀者Jean Peterson)
我的眼眶泛淚、喉頭哽咽,一心只想到其他需要讀這本書的人。我也深信每一位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跟我有同樣的感覺。(奇柔‧渥克博士)
是最近淚腺鬆弛了嗎?讀這本書,我哭了。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的地獄,當你逐頁閱讀,這本書或許也會將你從那樣的地獄中救出來吧!(本書日文版編輯)
如果上帝擁有大能與滿懷慈愛,那祂為什麼對世界上的痛苦與邪惡坐視不管?本書以驚人的創意及無比的清明回答這個古老的問題,是我目前為止讀過最好的書之一。(作家 詹姆士.萊爾)
這是我讀過最能激發人思考的一本書。讀《小屋》所花費的時間絕對值得,或許你不同意書中的所有想法,但它一定能幫助你釐清每個人都會面對的人生課題。(美國讀者Janet)
我無法再表達我有多麼推薦這本書!這不僅是一個能吸引你注意的好故事,而且將讓你看到你過去從未有過的、關於上帝的全新觀點與可能。請享受這本書……傳遞這本書……鼓勵其他人讀這本書,你一定不會後悔。(瑞典讀者D. McGowan)
《小屋》從一個吸引人的犯罪懸疑故事開始,但後來變得更豐富。書中傳遞的訊息是舉世皆然的真理,這些真理透過故事來傳達是如此美麗……。書中主角有許多情感上的傷口有待癒合,而當主角找到療癒的道路時,身為讀者的我也找到了。(美國讀者Janet D)
作者簡介
威廉.保羅.楊(Wm Paul Young)
生於加拿大一個傳教士家庭,幼年時隨父母至新幾內亞傳教,卻在當地遭到長期性侵,直到青少年時期返回加拿大進入神學院就讀時才停止。成年後移居美國,因為對保守的教會系統感到沮喪,加上幼年受虐的傷痛經驗,使他認為傳統的教會制度只會對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因而決定放棄神職工作。之後他曾從事各種行業,包括保險、建築、創業基金公司、電信公司、承包商,甚至銷售食物處理器。
威廉.保羅.楊一直有著寫作的習慣,但只是當做禮物送給朋友看看,直到他的太太力勸他為6個孩子寫下他對上帝的看法,以及內心經歷的療癒過程,《小屋》的初稿才得以完成。這本為孩子所寫的小書,原本只在一些好友間流傳,他的兩位好友鼓勵、協助他找出版社出書,卻遭到26家出版社拒絕。2007年,他們決定自己成立一家出版社來出這本書。他們只花了300美金宣傳本書,卻靠著口耳相傳,銷售持續上揚,創造一年闢500萬本的超級佳績!迅速登上《紐約時報》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冠軍,至今仍熱銷不墜,持續引發話題與討論。全球已售出30國版權。
《紐約時報》說:「艾克哈特.托勒或許有歐普拉的加持,但《小屋》卻靠著無數市井小民的口耳相傳,打敗了《一個新世界》。」
名人/編輯推薦
讀者朋友何其細心,在電話裡問道,「你似乎是特別鍾情於小說作者的處女作,介紹了一本又一本。理由何在?」生而為人,有許多事情可以做,一定要提筆寫小說,必是此人的心裡已經容納不下那許多的情感、那許多的意念。握管或敲鍵,讓情感與意念決堤而出,那初次的嘗試便是其處女作,情真意切,氣勢磅礴,少有虛飾。
眼下這本《小屋》正是這樣一部作品。作者威廉‧保羅‧楊出生於加拿大一個傳教士家庭,幼年的時候隨著父母到新幾內亞傳教,其身心卻在那個地方受到嚴重的戢害。青少年時期回到加拿大,進入神學院。成年之後移居美國,從事神職工作。傳統教會系統的令人沮喪以及幼年受害的巨大陰影,使得這位神職人員毅然離去。他從事過許多行業,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甚至破產,房子被拍賣。這樣一個頗為「潦倒」的人卻有著多年的書寫習慣,從不發表,只在親朋好友中間流傳。直到有一天,他的妻子請他寫寫他自己「與上帝的關係」,寫寫他自己怎樣走出心靈上那巨大的陰影,《小屋》的初稿才得以完成。朋友們為這本書熱心奔走,卻遭到二十六家出版社的拒絕。二○○七年,好友們決定自己開一家出版社來印行這本書,印製數量並沒有很多。讀者口耳相傳,竟然聲名大噪,驚動了大出版社,首刷五十萬本,迅速登上《紐約時報》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冠軍,長銷不墜,全球售出三十種語言版權,兩年之內,銷售六百萬本。
究其成功的原因,作者寫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故事,一個驚世駭俗的故事,一個超乎想像的故事,一個在已知與未知之間尋求真實的故事,一個受盡傷痛的人試圖安頓其心神的故事。
小說主角麥肯是一位極其普通的中年人,和許多人一樣,「知道」神的「存在」,「承認」神是偉大的,但是絕對沒有去親近神的意願,心平氣和地過著自己的日子。
朋友驚問,「你為什麼要推介一本有關宗教的書呢?」言外之意是,你這樣一個對宗教知之甚少的人又如何能夠妥善地介紹那樣一本書呢?這正是重點所在,這本書的作者不只是神職人員,他更是一位有著獨立精神的知識分子。這本書也超越了宗教,作者是以小說的形式告訴我們在巨大的痛苦與憤恨之中如何安頓自己。
麥肯帶著三個孩子出外露營度假,兩個比較大的孩子在淺水裡玩獨木舟,船翻了,孩子們落水,麥肯撲進水中營救被獨木舟上的安全皮帶纏住的孩子。當時留在岸上,正在用彩色鉛筆畫圖的六歲半的小女兒蜜思就在這短短的時間內被歹徒擄走,並且被殘酷地殺害在一個荒僻破敗的小屋之中。這兇徒是一個慣犯,專門殘害學前女童,雖然抹掉了指紋之類的線索卻留下瓢蟲別針以炫耀其殺戮惡績。整整三年半的時間過去了,兇手並未能查捕到案,麥肯和他的妻子也未能尋找到蜜思的遺體。巨大的傷痛緊緊纏繞著麥肯的身心,使他晝夜不得安寧。
在一個暴風雪之日,那一天,郵差先生不可能接近那個地區的任何一個郵箱。麥肯卻在自家郵箱裡收到一封沒有回郵地址沒有貼郵票的邀約。要他在週末回到那小屋去。哪怕是那兇徒所設的陷阱,麥肯也是要赴約的,因為他無時無刻不在掛念著小女兒,他要尋找答案,孩子在哪裡?兇徒又在哪裡逍遙法外?
我跟朋友說,如果你的好朋友在車禍造成的昏迷之後,告訴你說,上個週末,他與造物主在一起,你會有什麼反應?朋友在電話那邊沉默了一會兒,靜靜地說,那是一個信與不信的問題。
正是如此,麥肯對神的本質是善還是惡有著根本的懷疑。普通的宗教常識,比方說聖經,比方說宗教繪畫、音樂與文學作品又讓他對神有一個制式的看法與觀念,忽然之間,他面對了三個「人」,一位穿著襯衫和牛仔褲的木匠,一位美麗的黑人女子,一位飄逸的東方女性,「三位一體」,以不同的方式來與他「對話」。但是多年來,人們都知道「上帝的聲音已經簡化為紙本」,與上帝的「直接溝通」只存在於古代。
麥肯的抗拒來自常識和邏輯。造物主首先「應該」非常白人非常男性。他感覺荒謬與錯亂。他憤怒地直接詰問,「你」連一個柔弱的孩子都照顧不了,「你」怎麼能夠照顧我?麥肯的怒火無法抑制,難道「你」不樂意去懲罰那些讓「你」失望的人嗎?或是「你」根本在縱容他們?他脫口而出,我根本不相信上帝有好好愛祂的孩子,那許多的「善」,終究變成了「惡」。上帝如此「萬能」卻並沒有阻止惡行的發生!麥肯的絕望與傷痛無以復加。
但是,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麥肯一步又一步,「遭遇」到了一些非常簡單、溫暖、親密、真誠的東西,他終於「感覺」到那便是神聖,與他認知裡面的冰冷的、枯燥無味的概念完全無關!那是一種互信的關係、和解的關係。而且,和解是一條雙向的道路,開闢這樣一條道路正是愛的本質。具體到麥肯,他正在把自己的手從仇敵的脖子上鬆下來,他正在走出巨慟的陰影!
終於,他了解「上帝是動詞」。而「典範驅動感知,感知驅動情緒」。如果我們感知的事物是錯誤的,就會引發錯誤的情緒。換句話說,雖然我們常常「相信」某件事是真實的,但是那件事並不會因為我們的認知而變成真實。但是,我們常常跟著我們的認知走,而錯失了真理。於是,麥肯開始清明地面對一直困惑著他的許多問題,一一尋求正確的解答。其原動力便是,愛是比恨強大得多的力量。但是,祂卻明確指出,「原諒不會為任何事情脫罪」!回答了人類苦思多年的古老詰問。麥肯則「找到了」蜜思的遺體也找到了兇徒留下的蹤跡。
作者將「麥肯所說的故事」逐字逐句告訴了我們之後,語重心長地說了一段話:「我們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悲痛、破碎的夢想以及受傷的心,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失落,有我們自己的『小屋』。」作者期盼,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和麥肯一樣在我們自己的小屋裡尋找到喜樂、榮耀與恩典。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