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世界規模的積累:欠發達理論批判(簡體書)
滿額折

世界規模的積累:欠發達理論批判(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9 元
定價
:NT$ 474 元
優惠價
87412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世界規模的積累:欠發達理論批判》是薩米爾•阿明的主要代表作,曾對一批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和阿拉伯國家的發展實踐產生顯著影響。至今,這部著作仍在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教學與研究中,被列為重要參考書,也是人們瞭解“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一扇視窗。
作者認為,資本主義世界是一個由“中心”和“週邊”兩種“社會經濟形態”構成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中心”利用不平等的國際勞動分工剝削“週邊”,從而實現其世界規模的資本積累;而“週邊”的經濟發展則因此被“滯阻”,並處於對“中心”的依附地位。在作者看來,這是發達與欠發達的根本原因,欠發達國家只有擺脫這種依附關係,才能獲得經濟發展。

作者簡介

薩米爾•阿明(SamirAmin,1931-)埃及著名經濟學家,研究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理論的頗負盛名的學者。
1931年9月4日生於開羅。1952年及1956年先後畢業於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及法國巴黎大學統計學研究所。1957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應。1966年獲得經濟學講師資格。1957~1960年擔任埃及經濟發展組織研究部主任。後來,一直在國外工作。1960~1963年擔任非洲馬里政府計畫部顧問;1963~1970年先後在聯合國非洲經濟開發與計畫研究所、法國普瓦蒂埃大學、巴黎大學擔任教授。1970~1980年擔任聯合國非洲經濟開發與計畫研究所主任。1980年起擔任第三世界論壇主席以及世界多途徑論壇主席(WorldForumforAlternatives,簡稱WFA或FMA)。
阿明的著述頗豐,主要有:《世界規模的積累》(1970);《不平等的發展》(1973);《不平等的交換與價值規律》(1973);《帝國主義的危機》(1975);《帝國主義與不平等的發展》(1976);《價值規律與歷史唯物主義》(1977);《歷史上的階級與國家暨當代危機》(1979);《今日阿拉伯經濟》(1980);《脫鉤:為了走出世界體系》(1985);《歐洲中心論批判》(1988);《混沌帝國》(1991);《心路歷程:半個世紀的審視》(1993);《世界一體化的挑戰》(1996);《時代旋律的批判》(1997);《資本主義的幽靈》(1998);《自由主義病毒》(2003);《為多極世界進言》(2005)等。

名人/編輯推薦

《世界規模的積累:欠發達理論批判》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欠發達是所有國家發展的必然階段嗎?欠發達的週邊國家可以單純依靠技術革新成為發達國家嗎?發達國家的資本輸出填補了欠發達國家的資金短缺嗎?

目次

中文版序
序言
一 分析的範圍
二 流行經濟理論的概念工具
三 流行的“欠發達”理論
四 從社會科學到管理藝術
五 欠發達的理論應是世界規模的積累的理論
六 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理論
七 是資產階級國家和無產階級國家之間的鬥爭,還是世界範圍的階級鬥爭?
八 週邊發展的條件
九 能否形成一個社會主義世界?
十 本書的結構和結論綜述

第一章 不平等的國際專業化和國際資本流動
一 總問題
二 世界貿易和國際資本運動的基本演變
三 國際交換理論
四 國際專業化的形式和交換條件
五 對外貿易和市場問題
六 結論綜述

第二章 週邊資本主義的形成第一節 向週邊資本主義的過渡: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及其形成
一 商品關係的產生:自給自足經濟向商品經濟的過渡
二 以對外貿易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的形成(殖民地貿易)
三 以外國資本投資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的形成
四 “欠發達”的類型學

第二節 週邊資本主義的發展:欠發達的發展
一 不平等的國際專業化與週邊資本主義發展方向的扭曲
二 國際專業化與倍數機制的轉移
三 壟斷與國際專業化
四 “欠發達”的“結構性”特徵
五 過渡受到阻礙

第三節 週邊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
一 美洲和東方的週邊形態
二 非洲的週邊形態
三 週邊形態的一般特徵
結論綜述

第三章 週邊的貨幣機制和世界貨幣體系
引言
一 貨幣在積累機制中的作用
二 週邊的貨幣發行和信貸機制
三 週邊國家銀行信貸的實際運行和金融市場的局限性
四 週邊的貨幣紊亂和通貨膨脹
五 遙遠的歷史:週邊加入世界貴金屬市場
六 當今的歷史:國際清償危機與欠發達國家
結論綜述

第四章 週邊在世界行情中的作用
引言
一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週期和行情的理論
二 世界體系中週邊國家的行情:“獨立”或“傳導”的行情
三 行情是世界現象:體系的中心和週邊的各自作用
結論綜述

第五章 週邊國際收支的調整
引言
一 國際收支的構成
二 國際收支“自發”調整機制理論
三 滿足中心積累需要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週邊的結構調整
四 週邊資本主義國家國際收支的簡史
結論綜述
再版後記
參考文獻
人名譯名對照表
譯後記

書摘/試閱

文摘

第一章 不平等的國際專業化和國際資本流動

一 、總問題

國際經濟關係理論沒有恰當地提出問題,或者更準確地說,它提出了一個虛假的問題。事實上,它起源於國際關係中只有“純”資本主義經濟夥伴這種假設。無論以這種方法分析國際交換,還是分析內部積累,論證的範圍並沒有什麼差別。也就是說,這種分析都局限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範圍之內。對於分析“發達國家”之間的國際交換來說,這種假設尚有某種意義,但是對於分析“發達國家”與“欠發達國家”之間的交換來說,它是沒有意義的。應當將後一種分析放在另一個論證範圍內展開,也就是放在不同社會經濟形態之間的交換關係範圍內展開。
這些不同的形態是什麼?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我們把它們稱為中心資本主義和週邊資本主義。這個問題後面還要講到。中心資本主義的具體社會經濟形態具有以下特點,即在這些具體社會形態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但佔據支配地位,而且由於它的擴張建立在內部市場擴大的基礎之上,所以它趨於成為獨一無二的生產方式。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走向最後的解體,並且被解體後由其自身各部分組合而成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替代,從而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日臻完善。具體社會經濟形態趨於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融為一體。這就證明,馬克思的分析和他的以下論斷是正確的,即《資本論》的分析是對他那個時代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漸趨形成的實際制度的分析。週邊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的特點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這些社會經濟形態中佔據支配地位;但是,由於在這些形態中資本主義的擴張是建立在外部市場的基礎之上,因而這種支配地位不會造成非他莫屬的傾向。正因為如此,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沒有被摧毀,而是受到改造,並且服從於世界和地方規模的占支配地位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欠發達”這個用於稱呼週邊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不貼切的術語標誌著受阻的過渡形態。
《資本論》所談論的不是一般的社會經濟形態的理論,而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理論。因為,顧名思義,它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的著作中沒有世界規模的積累的理論。這種理論的出現僅僅同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史前史的原始積累有關。不過,這個史前史並沒有完結。它借助於世界規模的資本主義擴張延續了下來。一種標誌著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中心與週邊之間關係的原始積累機制正在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固有的積累機制——擴大再生產同時繼續運行。
世界規模的積累的理論亟待提高。馬克思沒有研究過這個問題。否則,他在寫到英屬印度的時候,不會說英國的統治將在那裡引起生產方式的徹底變革。列寧提出了問題,即帝國主義問題。但是,他提問題的範圍只限於(從資本主義中心的壟斷形成以來)世界規模的積累的新形式。因為,這個延續不斷的史前史在改變著形式:它的一種又一種形式反映出中心與週邊之間的“國際專業化”的一種又一種方式。列寧抓住了其中的一個階段,即建立在向殖民地輸出資本基礎之上的新專業化階段。巴蘭和斯威齊通過研究中心體系的變革和剩餘增長趨向規律的形成,使列寧主義的分析煥然一新。安德列•G.弗朗克和A.埃馬紐埃爾為擴大爭論的範圍和提出真正的問題做出了大量貢獻。因為,弗朗克根據拉丁美洲的情況證明了史前史是怎樣延續下來並且“滯阻資本主義發展”的,而我們在非洲也發現了這樣一些過渡受阻的現象。他和我們常常不約而同地都是在具體社會經濟形態,即週邊資本主義形態的範圍之內進行分析。埃馬紐埃爾最近率先提供了對不平等交換的分析(對世界規模的積累的機制的一個最一般方面的分析)。因此,他重述並且超過了我們在幾年以前對國際交換理論的批判。
對國際交換理論的批判是提出問題的必然出發點,它定將超出其本身的界限。
所以,下面的研究將從這一批判開始,重溫我們以前的提法,並且補充埃馬紐埃爾的貢獻。為此,我們將描述並分析“中心與週邊之間經濟關係的表像”:中心和週邊的技術進步(即積累和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力價值(它說明不平等交換)的動態對比、不平等的國際專業化在歷史上的形式、導致中心“征服”週邊的力量的動態(“銷售市場問題”及其在歷史上的形式)。
從對這些“表像”的分析中,必然會得出世界規模的積累的規律,從而提出真正的問題:週邊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的性質,也就是建立在外部市場基礎之上的資本主義發展的規律。這是下一章所要論述的物件。


二、 世界貿易和國際資本運動的基本演變

在著手批判流行的國際關係理論之前,在試圖勾畫這些關係的理論總輪廓,以便(從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中心和週邊之間關係問題的狹義角度)確定這些關係在世界規模的積累這樣一個總問題中的位置之前,有必要回顧一下涉及這些關係的主要事實和重大變化。這些事實和變化司空見慣,但奇怪的是,流行的學院理論卻偏偏視而不見。這就導致該“理論”“專門研究”虛假的問題而回避真正的問題。它就是以這種基本方法來發揮辯護士式的意識形態作用。
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發展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在它的每一個階段,中心和週邊之間都有一種不同的關係與之相對應,並且履行特殊的職能。從這種歷史的角度來看,應當區分:(1)資本主義形成時期,即“史前史”,它一直持續到18和19世紀的工業革命,我們可以根據占支配地位的資本主義重商特徵來確定這個時期;(2)以工業革命、新興工業資本占主要支配地位和以資本主義市場的競爭形式為特徵的中心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蓬勃發展時期,這是“古典”時期,在這一時期中,資本主義體系已經充分形成,以至於馬克思能夠就其實質做出嚴密而徹底的分析;(3)從19世紀末開始的帝國主義壟斷階段——按照列寧主義賦予這個詞的含義解釋。
正在形成的中心(西歐)與新生的週邊在重商主義時代構成的關係是資本主義產生過程中的基本關係。無論就數量而言,還是就性質而言,這一時代的貿易關係都是正在形成的資本主義體系的一個根本因素。就數量而言,當時西歐與新世界、東方和非洲的殖民公司之問的國際貿易構成了世界交換的主要部分。而中心內部的很大一部分、或許是大部分交換都是來自週邊的產品的再分配活動。例如,中世紀末的義大利(特別是威尼斯)和漢斯各城市、16世紀的西班牙和葡萄牙、17世紀以後的荷蘭和英國都相繼允當了這樣的角色。中心從週邊輸入農業的(東方的香料、美洲的糖)或手工業的(東方的絲綢和棉布)“奢侈”消費品。中心通過簡單交換、掠奪和組織以此為目的生產而獲得這些產品。由於歐洲除了它從美洲獲得的貴金屬以外,拿不出其他值錢的貨物,因而(同東方的)簡單交換總是受到威脅。貴金屬流失的危險持續不斷,以至於那個時代的全部學說都是以抵制這種基本趨向的必要性為出發點的。在美洲開展的各種形式的生產,其基本職能就是向中心提供貴金屬和某些奢侈品。在對印第安人的財寶進行赤裸裸的掠奪時期過後,緊張的礦業開採開始了。巨大的人力浪費是這種經營產生效益的條件。同時,奴隸制生產方式的建立使美洲能夠生產糖、靛藍……美洲的全部經濟活動都是圍繞著這些面向中心的開發區進行。例如,放牧經濟的職能是保證礦區和奴隸制種植園地區的供應。三角貿易——在非洲獵奴——履行這樣一種職能:通過向統治階級銷售週邊的產品而實現金錢資本在歐洲港口的積累;然後,統治階級受到推動,由封建階級轉變為土地資本家,從而加快了封建生產方式的解體過程。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生,中心同週邊之間的貿易改變了職能。從數量上看,這種貿易仍然是主要貿易,它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比重雖然在1830~1850年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占大多數。就英國而言,直到19世紀中葉,同美洲和東方(印度、奧斯曼帝國,而後是中國)的貿易一直佔據優勢,以至於那個時代的文字材料凡是闡明貿易機制和提出貿易理論的,總離不開這種類型的貿易。以後,英國作為歐洲的異國產品再分配中心又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中心(首先是英國,而後是歐洲大陸和北美,很久以後又包括了日本)向週邊輸出日常消費的製成品(如紡織品)。它主要從週邊輸入東方傳統農業所生產的產品(如茶葉),尤其是生產效率高的新世界資本主義農業所生產的農產品(如小麥、肉類和棉花)。工業國和農業國之間的國際專業化正是在那個時代明確下來的。當時,除傳統的貴金屬之外,中心尚未從週邊輸入礦產品——其生產要求大量投資和廉價的運輸手段。隨著一些新興國家步入工業階段,它們同英國之間的貿易改變了性質。起初,它們同週邊一樣,提供農產品並取得“英國造”的製成品,或者是一些由英國轉口的異國產品。然而,由於它們自身的工業化以及它們的工業化水準不盡相同;其次,由於它們“得天獨厚”,擁有以一定方式分佈的已探知並且可開採的礦藏(如煤礦和鐵礦),所以用製成品和礦產品交換製成品和礦產品的交換關係便在中心國家之間建立和發展起來。落後國家(如俄國)仍然是農產品輸出國。因此,世界貿易逐漸分化為職能各不相同的兩個交換群體:中心同週邊之間的交換和中心內部的交換。
在此之前,幾乎不存在資本輸出。從1870~1890年開始,壟斷的形成使資本輸出以始所未料的規模得到實現。在這方面,也必須區分週邊的外國投資和對年輕的、正在形成的中心型國家(美國和加拿大、俄國和奧地利-匈牙利、日本、澳大利亞、南非)的投資。因為,無論是這些投資的職能還是它們的動態都是不一樣的。資本輸出並沒有取代商品輸出,相反,它有力地推動了商品輸出。而且,它使週邊的專業化得以改變:因為,週邊目前出口的並不是傳統農產品,而是其他產品。週邊變成了生產效率很高的資本主義現代企業所提供的產品的輸出者:石油和礦物原料產品占週邊出口的40%以上,它們的初級加工產品(附帶一些主要與工業化程度不同的週邊國家之間貿易有關的製成品)占15%以上。至多占目前“第三世界”出口40%的農產品,尤其是食品(1/3)和工業原料(棉花、橡膠等,1/3)不再由傳統農業提供了,這些產品中至少有一半來自于資本主義的現代種植園(像尤尼萊佛或者聯合果品公司那樣的種植園)。因此,週邊出口的3/4來自于生產效率高的現代部門,這是週邊資本主義發展的體現,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心投資的直接後果。週邊的這種新專業化是不對等的:正因為如此,週邊貿易的80%是同中心進行的;而中心的內部交換卻以更快的速度發展,以至於80%的中心對外貿易是在其內部進行的。不過,中心的內部交換屬於另一種類型:主要是以工業品交換工業品。應當討論這些交換的動機、機制和職能,它們與同週邊交換的動機、機制和職能是不相同的。應當討論同資本流動(特別是從美國流向歐洲)和政府援助(發達國家對“第三世界”的資本流動)的發展有關的當代趨勢。因為,在這些方面,基於中心的內部關係與中心同週邊之間關係的不同,這些關係的職能也有所不同。
其他一些事實——也是司空見慣的——應當同對國際關係的分析聯繫起來。說來話長,但是我們認為,最好還是先提及以下幾點:(1)中心和週邊之間的交換關係和資本流動並沒有減少與之相聯繫的生產率和消費水準的差距,相反,這些差距是在擴大。(2)對於農業和對於工業來說,近百年來技術進步的動態是不一樣的,工業的進步要快得多,還有一些比其他工業水準更高的“工業化的工業”。(3)週邊的交換條件直到1880年並沒有惡化,但那之後,它們全都開始惡化了。無論是就生產效率低的傳統農業的出口而言,還是就生產效率高的現代資本主義礦業、石油和農業企業的出口而言,皆是如此。(4)最後一點,工資水準(當然是在資本主義部門之中,在此範圍以外,工資概念是沒有意義的)在週邊和在中心是不相同的,差距是在中心資本主義從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轉變的時候開始明顯出現的。
國際關係理論應當包括所有這些事實和變化。我們斷言,流行的理論(比較利益說)絕不可能這樣做,相反,李嘉圖著作中的科學成分卻被淹沒在冒牌的新古典理論之中。後者任意地提出假設——這些假設是違背事實的——從而變成一種拒不注重事實的純粹的趣味遊戲。它充當了普遍和諧意識形態的辯護士,這種蛻變與主觀價值論有密切的關係。我們還斷言,並不存在什麼現成的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而僅僅存在:(1)《資本論》“順便”提到的一些情況;(2)對帝國主義時代——列寧的時代——國際關係的徹底分析,這種分析由巴蘭和斯威齊加以繼續和深化;(3)尚未完成的理論建設的一些素材,一些當代馬克思主義者(特別是A.埃馬紐埃爾和C.帕魯瓦)對這些素材的各個方面都進行過研究。

三 、國際交換理論

(一)李嘉圖的古典理論

1.該理論的基本內容
“古典的”國際交換理論基本上是一種國際商品貿易理論。它認為,參加交換的每一方都能從專業化中得到益處。因為,從使用價值來看,交換可以提高兩個國家的總收入水準。這種理論適用於一定的範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這種理論所提出的工資假設中,我們將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英國的古典派認為,勞動是一切價值的源泉。利息、利潤、地租都是不可約數。它們是馬克思後來所發現的“剩餘價值”的各種形式,也就是不屬於勞動者,而屬於土地、實際資本或金錢資本的所有者的那部分勞動產品的價值。正是由於這一原因,李嘉圖才認為,兩種產品的交換最終是凝結在對交換者具有不同使用價值的兩種產品中的等量勞動的交換。不過,在內部交換範圍內,價值規律要求含有等量勞動的兩種商品的交換價值相等;而在外部交換範圍內,被交換的商品卻含有不等量的勞動。這種不等量的勞動反映出生產率水準的不相等。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1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