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定價:36 元
定價
:NT$ 216 元優惠價
:87 折 188 元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這是國內外第一部系統考察和論述中國文學和羅馬尼亞文學之間關系的專著,它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通過原典實證的方法,首次以跨文化和跨學科的視野對中羅之間相互認知、兩國文學互相接受的歷程進行雙向梳理和現代闡釋,展示中羅文學關系豐富多彩的全貌。
全書分為上、下兩編,凡十一章,時間跨度自古代(17世紀下半葉)至2006年。對此間有關作家與作品、譯家與譯著、版本與流傳、翻譯出版媒介及其他形式的文學和文化交流互動史實,都做了考述評析。力求揭示文學在溝通不同民族精神世界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探究文學與政治社會等方面的相互影響及其規律,同時回應和糾正學界在對中羅文學與文化關系認識和評價方面某些已成定勢的偏誤。
本書在中外文學交流史研究方面具有顯著的拓荒意義,對于中國與歐洲效果文學和文化關系研究,亦可資借鑒。
全書分為上、下兩編,凡十一章,時間跨度自古代(17世紀下半葉)至2006年。對此間有關作家與作品、譯家與譯著、版本與流傳、翻譯出版媒介及其他形式的文學和文化交流互動史實,都做了考述評析。力求揭示文學在溝通不同民族精神世界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探究文學與政治社會等方面的相互影響及其規律,同時回應和糾正學界在對中羅文學與文化關系認識和評價方面某些已成定勢的偏誤。
本書在中外文學交流史研究方面具有顯著的拓荒意義,對于中國與歐洲效果文學和文化關系研究,亦可資借鑒。
作者簡介
丁超,1959年生于北京,祖籍山西高平。1978年3月考入北京外國語學院東歐語系羅馬尼亞語專業,1982年1月畢業留校,長期從事羅馬尼亞語言文化教學和研究。1986至1987年在布加勒斯特大學訪學,1991至1993年在中國駐康斯坦察總領事館工作,1997至1999年在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館任教育組負責人,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教授。
參加過《漢羅詞典》的編纂,出版教材《羅語應用文》和《新編大學羅馬尼亞語》(1、2冊,與后兩冊共獲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與友人合譯《茶館》等劇本在羅出版,在國內外發表論文、譯作若干篇。
參加過《漢羅詞典》的編纂,出版教材《羅語應用文》和《新編大學羅馬尼亞語》(1、2冊,與后兩冊共獲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與友人合譯《茶館》等劇本在羅出版,在國內外發表論文、譯作若干篇。
目次
序一
序二
緒論 在人類文化長河中探尋中羅文學的交匯
第一節 課題的背景與意義
一 羅馬尼亞歷史與文學的基本脈絡
二 中羅文化交流中的文學關系
三 本課題的學術追求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文獻基礎
一 課題的學科特征
二 影響研究為主的方法
三 課題史與研究現狀
上編 中國文學在羅馬尼亞
第一章 羅馬尼亞先民對東方和中國的早期認識
第一節 古代的遺存、想像與推測
一 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史實與文獻
二 東亞與東歐的民族碰撞和交融
第二節 中世紀晚期羅馬尼亞諸公國關于東方的知識
一 史書中對“中國”的最早記載
二 宇宙志類著作中對中國的介紹
第二章 米列斯庫與中羅文學關系的發端(17世紀)
第一節 摩爾多瓦的飽學之士
一 從雅西到君士坦丁堡
二 步入莫斯科外交界
第二節 康熙初年的俄國使臣
一 出使清廷始末
二 成果、流傳及評價
第三節 中羅文學關系的開啟人物
一 米列斯庫使華著作的文學性
二 對中羅文學關系的影響
第三章 19世紀中國文化在羅馬尼亞的傳人和影響
第一節 中國文明傳入的肇始
第二節 “青年社”與中國文學
一 馬約雷斯庫譯中國小說
二 波戈爾譯中國詩歌
第三節 阿列克山德里的中國山水詩
第四節 斯拉維支對孔子的景仰和攝取
第四章 20世紀前半期的漢學初步
第一節 政治關系的萌發及演變
一 外交關系的建立與中止
二 報刊對中國人民革命的聲援
三 參加中國抗日戰爭的羅馬尼亞醫生
第二節 約爾卡:史學家對中國的著述
第三節 考什布克:用詩歌演繹中國傳說
一 《石頭獅子》
二 《皇位之爭》
第四節 有關中國的志書與游記
一 伯伊里亞努的《中華文明簡編》
二 內格魯的《中國文明與思想舉要》
三 旅行家筆下的中國
第五節 翻譯與創作的文學中國
一 文苑《玉笛》——中國詩歌的翻譯
二 薩多維亞努作品中的東方圖景
三 克林內斯庫的“中國歷史劇”《舜帝》
第六節 對中國的文化闡釋
一 布拉加:中國文化的堅定護衛者
二 埃里亞德:與生俱來的東方情結
第五章 人民共和國時期對中國文學的接受(1947-1965)
第六章 社會主義共和國時期對中國文學的接受(1965-1989)
第七章 轉軌之后的失落與重建(1989-2006)
下編 羅馬尼亞文學在中國
第八章 歷史的透視與辨析(1949年以前)
第九章 新中國之初對羅馬尼亞文學的引進(1949-1976)
第十章 新時期的繁盛與輝煌(1977-1989)
第十一章 后新時期的固厄與調適(1990-2006)
結語 回眸后的思考與展望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序二
緒論 在人類文化長河中探尋中羅文學的交匯
第一節 課題的背景與意義
一 羅馬尼亞歷史與文學的基本脈絡
二 中羅文化交流中的文學關系
三 本課題的學術追求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文獻基礎
一 課題的學科特征
二 影響研究為主的方法
三 課題史與研究現狀
上編 中國文學在羅馬尼亞
第一章 羅馬尼亞先民對東方和中國的早期認識
第一節 古代的遺存、想像與推測
一 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史實與文獻
二 東亞與東歐的民族碰撞和交融
第二節 中世紀晚期羅馬尼亞諸公國關于東方的知識
一 史書中對“中國”的最早記載
二 宇宙志類著作中對中國的介紹
第二章 米列斯庫與中羅文學關系的發端(17世紀)
第一節 摩爾多瓦的飽學之士
一 從雅西到君士坦丁堡
二 步入莫斯科外交界
第二節 康熙初年的俄國使臣
一 出使清廷始末
二 成果、流傳及評價
第三節 中羅文學關系的開啟人物
一 米列斯庫使華著作的文學性
二 對中羅文學關系的影響
第三章 19世紀中國文化在羅馬尼亞的傳人和影響
第一節 中國文明傳入的肇始
第二節 “青年社”與中國文學
一 馬約雷斯庫譯中國小說
二 波戈爾譯中國詩歌
第三節 阿列克山德里的中國山水詩
第四節 斯拉維支對孔子的景仰和攝取
第四章 20世紀前半期的漢學初步
第一節 政治關系的萌發及演變
一 外交關系的建立與中止
二 報刊對中國人民革命的聲援
三 參加中國抗日戰爭的羅馬尼亞醫生
第二節 約爾卡:史學家對中國的著述
第三節 考什布克:用詩歌演繹中國傳說
一 《石頭獅子》
二 《皇位之爭》
第四節 有關中國的志書與游記
一 伯伊里亞努的《中華文明簡編》
二 內格魯的《中國文明與思想舉要》
三 旅行家筆下的中國
第五節 翻譯與創作的文學中國
一 文苑《玉笛》——中國詩歌的翻譯
二 薩多維亞努作品中的東方圖景
三 克林內斯庫的“中國歷史劇”《舜帝》
第六節 對中國的文化闡釋
一 布拉加:中國文化的堅定護衛者
二 埃里亞德:與生俱來的東方情結
第五章 人民共和國時期對中國文學的接受(1947-1965)
第六章 社會主義共和國時期對中國文學的接受(1965-1989)
第七章 轉軌之后的失落與重建(1989-2006)
下編 羅馬尼亞文學在中國
第八章 歷史的透視與辨析(1949年以前)
第九章 新中國之初對羅馬尼亞文學的引進(1949-1976)
第十章 新時期的繁盛與輝煌(1977-1989)
第十一章 后新時期的固厄與調適(1990-2006)
結語 回眸后的思考與展望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