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談論“都市想象與文化記憶”,必須兼及建筑、歷史、世相、風物、作家、作品等,在政治史、文化史與文學史的多重視野中展開論述。若漢唐長安、漢魏洛陽、六朝金陵、北宋開封、南宋臨安、明清的蘇州與揚州、晚清的廣州與上海、近現代的天津與香港及臺北,以及八百年古都北京,還有抗戰中的重慶與昆明等,都值得研究者認真關注。如此“關注”,自然不會局限于傳統的“風物記載”與“掌故之學”,對城市形態、歷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學科的視野以及堅實的學術訓練;因此,希望綜合學者的嚴謹、文入的溫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關注、體貼、描述、發掘自己感興趣的“這一個”城市。
關于都市的論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須有多種角度與方法。就像所有的回憶,永遠是不完整的,既可能無限接近目標。也可能漸行漸遠——正是在這遺忘(誤解)與記憶(再創造)的巨大張力中,人類精神得以不斷向前延伸。總有忘不掉的,也總有記不起的,“為了忘卻的記念”,使得我們不斷談論這座城市、這段歷史。在這個意義上,記憶不僅僅是工具,也不僅僅是過程,它本身也可以成為舞臺,甚至構成一種創造歷史的力量。
既然我們對于城市的“記憶”,可能憑借文字、圖像、聲音,乃至各種實物形態,今入之談論“都市想象”,盡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無言的建筑、遙遠的記憶、嚴謹的實錄、夸飾的漫畫、怪誕的傳說、歧義的詮釋……所有這些,都值得我們珍惜,并努力去尋幽探微深入辨析。相對于詩人的感傷、客子的懷舊或者斗士的抗爭,學院派對于曾流光溢彩的“都市生活”的描述與闡釋,細針密縫,冷靜而客觀,或許不太熱鬧,也不太好看,但卻是我們進入歷史乃至暢想未來的重要通道,必須給予足夠的理解與欣賞。
本叢書充分尊重研究者的眼光、趣味與學術個性,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學中的城市”;可以兼及古今,也可以比較中外;可以專注某一城市,也可以城城聯姻或城鄉對峙;可以闡釋建筑與景觀,也可以討論輿論環境或文學生產;可以側重史學,也可以偏于藝術或文化。一句話,只要是對于“都市”的精彩解讀,不講家法,無論流派,我們全都“虛位以待”。
關于都市的論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須有多種角度與方法。就像所有的回憶,永遠是不完整的,既可能無限接近目標。也可能漸行漸遠——正是在這遺忘(誤解)與記憶(再創造)的巨大張力中,人類精神得以不斷向前延伸。總有忘不掉的,也總有記不起的,“為了忘卻的記念”,使得我們不斷談論這座城市、這段歷史。在這個意義上,記憶不僅僅是工具,也不僅僅是過程,它本身也可以成為舞臺,甚至構成一種創造歷史的力量。
既然我們對于城市的“記憶”,可能憑借文字、圖像、聲音,乃至各種實物形態,今入之談論“都市想象”,盡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無言的建筑、遙遠的記憶、嚴謹的實錄、夸飾的漫畫、怪誕的傳說、歧義的詮釋……所有這些,都值得我們珍惜,并努力去尋幽探微深入辨析。相對于詩人的感傷、客子的懷舊或者斗士的抗爭,學院派對于曾流光溢彩的“都市生活”的描述與闡釋,細針密縫,冷靜而客觀,或許不太熱鬧,也不太好看,但卻是我們進入歷史乃至暢想未來的重要通道,必須給予足夠的理解與欣賞。
本叢書充分尊重研究者的眼光、趣味與學術個性,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學中的城市”;可以兼及古今,也可以比較中外;可以專注某一城市,也可以城城聯姻或城鄉對峙;可以闡釋建筑與景觀,也可以討論輿論環境或文學生產;可以側重史學,也可以偏于藝術或文化。一句話,只要是對于“都市”的精彩解讀,不講家法,無論流派,我們全都“虛位以待”。
目次
《都市想象與文化記憶叢書》總序陳平原
導論
第一節 作為“輿論環境”的北京
第二節 北京輿論環境在清末民初的變化
第三節 新文化的“登場”
第四節 基本思路與研究布局
第一章 “眼光向下”:《京話日報》與啟蒙運動
第一節 “一個公眾的言論機關”
第二節 “以報紙推進社會運動”
第三節 “叫人人知道愛國”
第四節 京滬白話報比較:啟蒙的不同路向
第二章 日本報紙在北京:《順天時報》的啟示
第一節 《順天時報》的崛起
第二節 個案分析:報道方式與版面編排
第三節 啟示:“介乎高級報紙與大眾報紙之間”
第三章 民初知識分子的身份轉型與集團重組
第一節 政黨報紙:“所爭在兩派勢力之消長”
第二節 身份轉型:“超然各黨之間,主持一團輿論”
第三節 集團重組:新文化運動的源流
第四章 校園內外:新文化的登場
第一節 從啟蒙到自啟蒙
第二節 輿論參與與空間拓展
第三節 “崇新”與“重少”:文化的權勢轉移
第五章 五四前夕:新舊論爭與多方博弈
第一節 “保存機關”的苦心
第二節 “新舊論爭”的意義轉換
第三節 輿論心態:政治抗爭與文化立場
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導論
第一節 作為“輿論環境”的北京
第二節 北京輿論環境在清末民初的變化
第三節 新文化的“登場”
第四節 基本思路與研究布局
第一章 “眼光向下”:《京話日報》與啟蒙運動
第一節 “一個公眾的言論機關”
第二節 “以報紙推進社會運動”
第三節 “叫人人知道愛國”
第四節 京滬白話報比較:啟蒙的不同路向
第二章 日本報紙在北京:《順天時報》的啟示
第一節 《順天時報》的崛起
第二節 個案分析:報道方式與版面編排
第三節 啟示:“介乎高級報紙與大眾報紙之間”
第三章 民初知識分子的身份轉型與集團重組
第一節 政黨報紙:“所爭在兩派勢力之消長”
第二節 身份轉型:“超然各黨之間,主持一團輿論”
第三節 集團重組:新文化運動的源流
第四章 校園內外:新文化的登場
第一節 從啟蒙到自啟蒙
第二節 輿論參與與空間拓展
第三節 “崇新”與“重少”:文化的權勢轉移
第五章 五四前夕:新舊論爭與多方博弈
第一節 “保存機關”的苦心
第二節 “新舊論爭”的意義轉換
第三節 輿論心態:政治抗爭與文化立場
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