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國未來R&D投入配置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是國家教育部社科研究2006年度社科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06JA630026)。本書基于國際經驗與建設創新型國家視角,綜合應用了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實證和規范、歸納和演繹、微觀和宏觀、靜態與動態、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對中國未來R&D投入與配置展開了具體的研究。本書重點研究了以下三個問題:一是發達國家在工業化發展的不同階段R&D投入總量變化、來源結構、R&D/GDP與有效配置的主要規律與演化原因;二是基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現實背景,描述與分析了在2006~2020年間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應形成的R&D投入的總量與來源結構、R&D/GDP和R&D在三大主體、三大研發階段問配置的理想狀態;三是站在政府層面上,較為全面、完整地提出政府加大R&D投入、誘導企業R&D投入和促進R&D有效配置等操作性強的制度安排框架體系,為政府決策提供咨詢。本書既為政府相關部門的決策提供咨詢,又為學界進一步展開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管理與政策的理論提供借鑒。適合國內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政府科技管理部門的有關人員閱讀。
目次
0 緒論
0.1 研究背景
0.2 概念界定
0.3 研究現狀
0.3.1 R&D來源結構
0.3.2 R&D/GDP
0.3.3 R&D配置結構
0.4 研究思路
0.5 主要內容
0.6 研究方法和主要創新
1 R&D與經濟增長:理論述評
1.1 經濟增長理論模型的內生化歷程
1.2 內生經濟增長的理論回顧
1.2.1 羅默的知識溢出模型
1.2.2 盧卡斯的人力資本溢出模型
1.2.3 瓊斯-真野惠里模型
1.2.4 博蘭德-楊模型
1.2.5 簡要評論
1.3 R&D增長模型
1.3.1 羅默的知識驅動模型
1.3.2 格羅斯曼-赫爾普曼模型
1.3.3 楊模型
1.3.4 新熊彼特增長模型
1.3.5 簡要評論
1.4 主要結論
2 中國R&D投入、配置與經濟增長
2.1 R&D投入及經濟增長的統計性描述
2.2 R&D投入與經濟增長的計量分析
2.2.1 數據說明和變量的平穩性檢驗
2.2.2 協整檢驗
2.2.3 誤差修正模型
2.2.4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2.3 R&D配置與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分析
2.3.1 研發主體問的R&D配置
2.3.2 研發階段間的R&D配置
2.3.3 灰色關聯分析
2.4 主要結論
3 R&D投入、配置與政策演化的國際經驗
3.1 R&D投入總量
3.2 R&D投入強度
3.3 R&D來源結構
3.4 R&D配置結構
3.4.1 R&D投入在執行主體間的配置
3.4.2 R&D投入在不同研發階段間的配置
3.4.3 不同主體在不同研發活動中的配置
3.5 R&D投入與配置政策的演化
3.5.1 美國
3.5.2 日本
3.5.3 德國
3.5.4 韓國
3.6 國際R&D投入與配置的新趨勢
3.7 主要結論
4 R&D投入配置的主要缺失與未來需求
4.1 R&D投入明顯不足
4.1.1 R&D/GDP明顯偏低
4.1.2 來源結構呈低水平的均衡狀態
4.1.3 大中型企業R&D投入不足
4.2 政府R&D投入對企業誘導效應不大
4.2.1 相關理論
4.2.2 模型設定
4.2.3 1991~2005年間的實證結果
4.3 R&D投入效率偏低且不穩定
4.3.1 DEA模型
4.3.2 指標選取與數據采集
4.3.3 1991~2006年間的實證結果
4.4 R&D配置明顯失衡
4.4.1 三大主體間配置仍不合理
4.4.2 三大階段間配置仍不平衡
4.4.3 研發主體在不同研發階段間協同不夠
4.5 R&D投入與配置的未來需求
4.5.1 支撐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4.5.2 破解資源、能源和環境的瓶頸制約
4.5.3 促進農業轉型
4.5.4 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4.5.5 滿足社會協調發展
4.5.6 保障國防與經濟安全
4.6 主要結論
5 基于戰略目標的未來R&D投入與配置分析
5.1 發展戰略目標與預測基礎
5.1.1 發展戰略的主要目標
5.1.2 預測背景
5.1.3 相關結論
5.2 GDP總量與R&D投入總量的預測
5.2.1 GDP總量預測
5.2.2 R&D投入總量預測
5.3 未來R&D投入與配置的理想狀態
5.3.1 R&D投入強度的理想狀態
5.3.2 R&D投入來源結構的理想狀態
5.3.3 R&D配置結構的理想狀態
5.4 主要結論
6 未來R&D投入與配置的制度安排
6.1 完善政府加大R&D直接投入的制度安排
6.1.1 制度安排的預期目標
6.1.2 預期目標的可行性
6.1.3 加大政府R&D直接投入的制度安排
6.2 形成促進和誘導企業R&D投入的制度安排
6.2.1 預期目標與可行性分析
6.2.2 誘導企業R&D投入的制度安排
6.3 協同促進政府直接投入與誘導企業投入的制度安排
6.3.1 直接與間接政策的比較
6.3.2 合理界定政府與企業R&D投入的分工
6.3.3 制度安排中的若干關系
6.4 優化R&D配置的制度安排
6.4.1 制度安排的主要目標
6.4.2 制度安排的主要內容
6.5 提升R&D效率的制度安排
6.5.1 深化完善R&D組織形態
6.5.2 促進R&D組織形態演化的制度安排
6.5.3 完善R&D投入配置的監督評價體系
6.6 主要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
0.1 研究背景
0.2 概念界定
0.3 研究現狀
0.3.1 R&D來源結構
0.3.2 R&D/GDP
0.3.3 R&D配置結構
0.4 研究思路
0.5 主要內容
0.6 研究方法和主要創新
1 R&D與經濟增長:理論述評
1.1 經濟增長理論模型的內生化歷程
1.2 內生經濟增長的理論回顧
1.2.1 羅默的知識溢出模型
1.2.2 盧卡斯的人力資本溢出模型
1.2.3 瓊斯-真野惠里模型
1.2.4 博蘭德-楊模型
1.2.5 簡要評論
1.3 R&D增長模型
1.3.1 羅默的知識驅動模型
1.3.2 格羅斯曼-赫爾普曼模型
1.3.3 楊模型
1.3.4 新熊彼特增長模型
1.3.5 簡要評論
1.4 主要結論
2 中國R&D投入、配置與經濟增長
2.1 R&D投入及經濟增長的統計性描述
2.2 R&D投入與經濟增長的計量分析
2.2.1 數據說明和變量的平穩性檢驗
2.2.2 協整檢驗
2.2.3 誤差修正模型
2.2.4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2.3 R&D配置與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分析
2.3.1 研發主體問的R&D配置
2.3.2 研發階段間的R&D配置
2.3.3 灰色關聯分析
2.4 主要結論
3 R&D投入、配置與政策演化的國際經驗
3.1 R&D投入總量
3.2 R&D投入強度
3.3 R&D來源結構
3.4 R&D配置結構
3.4.1 R&D投入在執行主體間的配置
3.4.2 R&D投入在不同研發階段間的配置
3.4.3 不同主體在不同研發活動中的配置
3.5 R&D投入與配置政策的演化
3.5.1 美國
3.5.2 日本
3.5.3 德國
3.5.4 韓國
3.6 國際R&D投入與配置的新趨勢
3.7 主要結論
4 R&D投入配置的主要缺失與未來需求
4.1 R&D投入明顯不足
4.1.1 R&D/GDP明顯偏低
4.1.2 來源結構呈低水平的均衡狀態
4.1.3 大中型企業R&D投入不足
4.2 政府R&D投入對企業誘導效應不大
4.2.1 相關理論
4.2.2 模型設定
4.2.3 1991~2005年間的實證結果
4.3 R&D投入效率偏低且不穩定
4.3.1 DEA模型
4.3.2 指標選取與數據采集
4.3.3 1991~2006年間的實證結果
4.4 R&D配置明顯失衡
4.4.1 三大主體間配置仍不合理
4.4.2 三大階段間配置仍不平衡
4.4.3 研發主體在不同研發階段間協同不夠
4.5 R&D投入與配置的未來需求
4.5.1 支撐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4.5.2 破解資源、能源和環境的瓶頸制約
4.5.3 促進農業轉型
4.5.4 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4.5.5 滿足社會協調發展
4.5.6 保障國防與經濟安全
4.6 主要結論
5 基于戰略目標的未來R&D投入與配置分析
5.1 發展戰略目標與預測基礎
5.1.1 發展戰略的主要目標
5.1.2 預測背景
5.1.3 相關結論
5.2 GDP總量與R&D投入總量的預測
5.2.1 GDP總量預測
5.2.2 R&D投入總量預測
5.3 未來R&D投入與配置的理想狀態
5.3.1 R&D投入強度的理想狀態
5.3.2 R&D投入來源結構的理想狀態
5.3.3 R&D配置結構的理想狀態
5.4 主要結論
6 未來R&D投入與配置的制度安排
6.1 完善政府加大R&D直接投入的制度安排
6.1.1 制度安排的預期目標
6.1.2 預期目標的可行性
6.1.3 加大政府R&D直接投入的制度安排
6.2 形成促進和誘導企業R&D投入的制度安排
6.2.1 預期目標與可行性分析
6.2.2 誘導企業R&D投入的制度安排
6.3 協同促進政府直接投入與誘導企業投入的制度安排
6.3.1 直接與間接政策的比較
6.3.2 合理界定政府與企業R&D投入的分工
6.3.3 制度安排中的若干關系
6.4 優化R&D配置的制度安排
6.4.1 制度安排的主要目標
6.4.2 制度安排的主要內容
6.5 提升R&D效率的制度安排
6.5.1 深化完善R&D組織形態
6.5.2 促進R&D組織形態演化的制度安排
6.5.3 完善R&D投入配置的監督評價體系
6.6 主要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