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這是《“翰林院”內外》的續集,所寫的仍然是國內一些著名的人文學者。前一集的對象主要有李健吾、朱光潛、錢鐘書、楊絳、馮至、卞之琳、吳達元、郭麟閣,本集則有馬寅初、梁宗岱、何其芳、蔡儀、陳占元、楊周翰、聞家駟以及“六書生”、呂同六、樊修章等等。不難看出,前一集完全限于我的師輩,后一集則擴大到了我自己這一輩人。 也許因為我本來是搞外國文學史研究的,有觀察與思考歷史文化名人的“慣性”,把筆從外國歷史人物身上轉到近旁人物身上,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但至今對本國的同時代人物的文字居然積累成了兩個集子,卻是我原來沒有想到的。 中國是盛產應景文章的大國。在這里,有那么多全民感恩戴德、歡呼歌唱的佳節時令,有那么多高居廟堂、永垂史冊的事件與人物,平日還有各種各樣的紀念、緬懷、慶祝、回顧等等社會文化活動……沃土之上必有茂盛的莊稼。我生性不善于講應景的話,我深知來到一個場面上,要講出符合這個場面的規范、標準、分寸的一席話來,實在是自己做不好的。做不好就不做,于是,我也就自外于這種主流文體,未入“大雅之堂”。這兩個集子里,只有一篇勉強與“應景”沾了一點點邊,那就是北大校慶一百年之際懷念馬寅初的那一篇。不過,那卻是校慶紀念日之后的“馬后炮”,而且是借校慶紀念之機,一吐自己心里對馬老“新人口論”遭批判一事的不乎情。這種不平之情一直憋在心里好些年,每當我見到車站上、碼頭上、“獨木橋”上、職場上、泰山頂上都是人潮狂涌、黑壓壓一片時,每當我想到如此沉重的人口包袱給中華民族帶來成千上萬個長遠難題時,就不由得感到憂慮……還有一篇看似應景的文章,其實卻是我自己造景設景拿來說事。所造之景為譯界六長老業績回顧會,實借此唱唱贊歌,意在倡本學界敬老尊賢的傳承之道,以抑那種拳打腳踢的“打擂”之風也。 這兩個集子中的文章,只有少數幾篇寫于十來年以前,大多數都寫于我古稀之年以后。按說,這也是到了很多人寫回憶錄、寫自傳的年歲了。也許是因為我這一生道路并不坦順,所以曾有不止一兩個朋友建議我寫自傳或回憶錄,但對自傳文學所知較多的人看來,要寫自傳就非得寫盧梭《懺悔錄》或薩特《文字生涯》那樣坦誠的自傳才有意義,而這樣的自傳恰巧是要有一定的時代社會條件才可能產生的。我雖從沒有寫自傳或回憶錄的意圖,回憶與追述一些師友的沖動倒還是經常有的,有時還相當強烈,其實,也可以算是一種懷舊傾向的“亞回憶錄“情結。這不僅因為這些人文名家熠熠生輝,本身就有追述回憶的價值,更是因為我長期與他們共處在同一個機構、同一個學界的空間里,在我的學術道路上,他們曾經顯過靈、現過身,有的還曾構成我學術文化生涯中的一個章節或一個片斷,于是,當我到了古稀之年,這些師輩的身影也就經常繚繞在腦海里。 促使我把這些師輩人物從腦海里搬到紙面上的往往是一種感恩的沖動,也就是說,“我要道出我的感謝”;至少有好幾次我是在這種意圖的驅使下才開始命筆的,至少有好幾篇追述文章都帶有這種追述角度,帶有這種感情色調。當然,在那個以“興無滅資”為目標的時代里,人際關系無不服從于政治運動的需要,人與人之間恩德的分量幅度與授受方式所能具有的空間是極有限的,不過,哪怕只是少許理解、同情與善意,哪怕只是片言只語的肯定、欣賞與贊語,哪怕只是在眾人圍而攻之時有意地保持距離、袖手旁觀……不論是出自仁愛俠義的心腸,是來自悲天憫人的情懷,還是出自“扶助弱小”的方略,是出于公事公辦、該怎么辦就怎么辦的心理……凡此種種,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凡此種種,在人情人性被狂熱洪流銷熔的時代背景上,在人本關懷已降至零點之下的社會氛圍中,都顯得彌足珍貴。雪中送炭,哪怕只有一小塊,即乃最大的恩德,對明事理、知好歹的人來說,就足以感念一輩子,特別是對曾長途跋涉在崎嶇不平路上的人更是如此。雖然這種感念、這種“道出”無足輕重,甚至輕如鴻毛,但可取的是它的誠意。無論如何,誠意畢竟是人世中值得留存的東西。 我這些師長都是人文學科領域里的杰出人物,我深知,要面對他們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是一樁文化精神的使命。不必講也不應該講一些應景的套話、官話,光講感念的話也遠遠不夠,而應該真正言之有物。作為這個領域里的后輩人,言之有物意味著要有自己就近的比較直接的性格觀察與人格感悟以及風度風貌再現;而作為這個領域里的一個靜觀者、思考者,言之有物更意味著要對這些人文知識分子代表人物在特定時代社會條件下的存在狀況、文化作為、精神心態、言行方式有真切的觀感,認真的思考。這需要有識人之智慧與表述之才情。我自知智商水平、才商水平均甚有限,但尚有誠意朝言之有物的方向努力。 同樣,面對我自己這一輩人時,我也觸碰了“被耽誤的一代人”的存在狀況與命運際遇,此時,就難免有不平之語、騷怨之音了,有什么辦法呢?行走在崎嶇不平路上的人,其聲總會有那么一點顫抖與沙啞,不可能像美聲歌唱家那樣雅致、清悠、高揚,何況,高潔如屈子不是也曾發出過騷怨之聲? 中國人文知識分子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歷史命運,從經常挨整受批、被側目而視到如今演化為被邊緣化的“弱勢人群”,是一個值得嚴重關注、認真思考的大課題。這對于宏揚民族精神、建設和諧社會,絕非一件可以不屑一顧的小事。 如果《“翰林院”內外》這兩個文集為中國人文知識分子留下了若干真實的身影,多少反映了時代社會的面貌,我就感到很知足了。
作者簡介
柳鳴九,著名的學者、理論批評家、翻譯家、散文家。1934年生,畢業于北京大學西語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研究員、教授,歷任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會長、名譽會長。學術專著有:三卷本《法國文學史》(主編、主要撰寫者)、《走近雨果》等三種;評論文集有:《理史集》、《從選擇到反抗》等十種;散文集有:《巴黎散記》、《翰林院內外》等五種;翻譯與編選有:《雨果文學論文選》、《莫泊桑短篇小說選》、《磨坊文札》、《局外人》、《薩特研究》、《法國心理小說名著選》等二十余種;主編項目有:《西方文藝思潮論叢》(七輯)、《法國二十世紀文學叢書》(七十種)等二十種,其中有四項獲國家級圖書獎。2006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終身榮譽學部委員”稱號。
目次
自序
這株大樹有濃蔭
——回憶與思考何其芳
辭別伯樂而未歸
——回憶與思考蔡儀
一位英年早逝的紳士學者
——紀念呂同六
書生五十年祭
——同代人紀事
圍繞“博士”的若干回憶
——聞成為博士論文專題對象后有感
我勞作故我在
——自我存在生態評估
“兄弟我……”
——北大校慶紀念日懷念馬寅初校長
梁宗岱的藥酒
譯界先賢陳占元
在矜持的背后
——紀念楊周翰
在“六長老”半世紀譯著業績回顧座談會上的致詞
聞老夫子的“誰道人生無再少”
——回憶聞家駟
西出陽關一故人
——記樊修章
這株大樹有濃蔭
——回憶與思考何其芳
辭別伯樂而未歸
——回憶與思考蔡儀
一位英年早逝的紳士學者
——紀念呂同六
書生五十年祭
——同代人紀事
圍繞“博士”的若干回憶
——聞成為博士論文專題對象后有感
我勞作故我在
——自我存在生態評估
“兄弟我……”
——北大校慶紀念日懷念馬寅初校長
梁宗岱的藥酒
譯界先賢陳占元
在矜持的背后
——紀念楊周翰
在“六長老”半世紀譯著業績回顧座談會上的致詞
聞老夫子的“誰道人生無再少”
——回憶聞家駟
西出陽關一故人
——記樊修章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