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7/10,三民書局週年慶暖身活動,簽到拿好禮!
構建外語環境下的仲介語發展認知心理模式(簡體書)
滿額折

構建外語環境下的仲介語發展認知心理模式(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0 元
定價
:NT$ 180 元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研究的意義在于通過分析中介語發展所涉及的認知心理學發生因素。結合我國目前外語教學環境的特點,嘗試建立外語環境下的中介語發展認知心理模式,目的是尋求一個既在理論上站得住腳、又在實踐上行得通的位置,為我國目前外語課堂環境下中介語發展研究提出一個新視角,也為我國外語教學提供一個具有較高解釋力的框架,從而為改善外語教學實踐、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論依據。
任何語言教師都具有支配其教學活動的關于語言學習的一套理論原則,這種理論或許并不明晰,即教師并未意識到這些原則對自己教學行為的支配作用。事實上,正是依靠這些明晰的或隱含的理論。教師進行課堂決策的選擇(如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組織等)來駕馭語言教學過程。本書試圖通過對中介語發展過程所涉及的認知心理學因素的研究探討。幫助外語教師將自身關于中介語發展的內在理論加以外顯化,因為充實而前沿的理論知識在外語教師持續性專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已經得到國內外語言教學研究者的廣泛認可和支持(如,Furlong et al 1996;Lightbown 2000;2003;Wilkin 1999;Mitchell 2000;Lawes 2003;Kramsch 2003;戴煒棟2001a)。缺乏理論知識會削弱外語教師的動機、責任、專業地位以及個人專業意識,教師持續性專業發展必須依靠充實的理論知識從而使教師獲得學術獨立性(intellectual independence)。當然,本書雖然強調豐富而扎實的理論知識在外語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重要性,但決不主張理論可以脫離實踐,因為“只有將這些理論——付諸于教學實踐才能真正理解它們對教學語境的意義”(Lightbown 2003:10)。
本書共由九個章節組成。第一章從理論角度對中介語概念、構成中介語系統的外顯知識、內隱知識分類等若干重要問題加以梳理。為以后的論述做好充分鋪墊。同時,還闡述了本項研究的目的、方法,并對全書的整體構架進行大致說明。第二章綜合回顧有關國內外中介語認知心理研究的理論和觀點,尤其是我國在該領域內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問題,并且在此基礎上采用理論整合的方法,通過對文獻的綜述和歸納,概括出這些理論所共同涉及的影響中介語發展的若干重要方面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并指出,文獻綜述概括出的因素之間的關系作為本書的基本理論框架。
語言輸入和教師與學習者以及學習者之間的互動活動是中介語發展必不可少的前提。因而,第三章著重從輸入和互動的角度探討環境因素對中介語發展的影響,主要涉及語言輸入的作用、語言輸入的有效處理、FT的動態性特征、否定反饋對語言輸入處理的影響、學習者注意“信息溝”、顯度與非顯度、輸入的真實性等問題。
當語言學習完全以意義為中心時,即使接收有意義的語言輸入多年并參與互動交流活動,學習者對于某些語言特征的掌握最終仍不能夠達到本族語者的語言水平。學習者的內部因素,尤其是對語言形式的注意程度和對語言形式的意識持續時間,都會對中介語的發展產生影響。在語言信息處理過程中,如果學習者對語言形式的注意程度提高。則有助于發展其對語言知識的歸納能力,更有利于目的語系統的構建。基于這樣一種觀點,第四章著重探討在外語課堂環境下“聚焦于形”式教學對中介語發展的促進作用。
然而,中介語發展趨勢并非是單向性的,因此學習者也不可能按照某種線形序列掌握語法大綱中的語言項目。教師可以采用各種教學手段強調輸入中的新項目、規則或規律,使之更簡化或細化。第五章聚焦于語法教學,通過對語法教學的概念介紹、元語言意識與學習策略的關系、外顯式教學與內隱式教學以及母語的作用等問題的探討,得出結論認為,鑒于中介語發展的非線性特征,教師應當引導學習者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任務的完成,鼓勵其通過對語言例證的思考,得出關于目的語系統如何起作用的結論,以此來提高學習者對要掌握的語言特征的意識。 當學習者反復注意到某個語言項目時。他們就會產生對該語言項目的感知,并且有意識地構建新的假設來接納所注意到的信息與他們目前的中介語水平之間的差異。第六章認為,學習者借助于更多的語言輸入以及在輸出中使用新的語言項目而得到的反饋來檢驗自身形成的新假設,這些逐漸發展的中介語規則在語言使用過程中不斷得以重新組織,學習者對這些規則的運用更加有效。在這個過程中,假設驗證、認知比較、注意到中介語系統與目的語系統之間的差異以及中介語系統自身的不足,皆被視為引起重構發生的“催化劑”。
學習者能夠得到輸出目的語的機會并接受反饋對于促進中介語系統的發展極為重要,學習者可以借此了解他們要輸出的目的語形式與自身目前中介語系統的局限性之間的差足巨。對于外語環境下的學習者來說,這些輸出機會必須借助于學習任務來得以實現。第七章關于學習任務的討論主要涉及在吸收和借鑒二語習得理論的基礎上設計和執行學習任務。當然,關于任務特征和設計原則的討論必須考慮在內。但是。即便是設計良好的任務在執行過程中也會有不同的形式,因而本章還包括在外語環境下學習任務的實施。
借助于以上各個章節所探討的內容,第八章嘗試構建外語環境下的中介語發展認知心理模式,并提出該模式對外語教學實踐的新要求,如輸入和互動中的篇章與任務的真實性、利用語料庫豐富語言事實、采用OE和IE設計具有“聚焦于形”特點的學習任務、利用更多的技術支持創造最佳學習環境、促進學習遷移、培養語言意識、對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要求等等。最后一章是對全書主要觀點和結論的總結,從理論和實踐角度分別提出該模式對外語教學的指導意義以及本項研究的局限性,并指出本課題有待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不可否認,研究影響中介語發展過程必然要涉及多個變量。而本書并無意于對其中所有的變量加以探討,而是力圖從認知心理學角度探討涉及中介語發展的重要觀點和因素,構建基于我國外語教學環境特點的中介語發展認知心理模式,目的是幫助外語教師豐富自身理論素養并且增加教學技巧,不是簡單的授之以魚(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技巧),而是授之以漁(教學方法所基于的本質和原理),從而賦予外語教師以批判性思維,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使教學目的和過程與不斷更新的教育理念達到統一,這正是本書的主旨所在。倘若本書能夠幫助廣大外語教師結合所處的具體教學環境對自身已有的理論知識加以重構,即便只是微小的程度,那么筆者認為在本研究過程中的一切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事實上,關于外語課堂環境下的中介語發展模式所涉及的各類認知心理因素研究仍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直到得出科學的結論。從理論角度看,隨著應用語言學、認知心理語言學和二語習得研究等領域的不斷發展,各種理論和觀點層出不窮,關于外語課堂環境下的中介語發展認知心理模式的爭論在將來的研究中仍是一個熱點。從教學實踐角度看,對于在語言課堂中如何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促進學習者中介語發展這樣一個復雜的問題,鑒于教育環境的復雜性,如教學大綱、教材的不同、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動機的不同、學習者的語言水平、教師的理論素養、學校以及學習者的要求不同等等,不可能有一個簡單的解決辦法。然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筆者相信關于中介語發展的認知心理模式會越來越全面、越來越有解釋力和指導意義,而從這些不斷涌現的理論和原則中,教師一定能夠發現有助于自己在教學實踐中做出決策的依據。

目次

Acknowledgements
A List of Abbreviations
內容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learing the Ground
 1.1 The Concept of IL
 1.2 Knowledge Distinction Concerning IL System
 1.3 The General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1.4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1.5 General Organization of the Book
Chapter 2 The Study of IL: an Overview
 2.1 Introduction
 2.2 The First Stage: from 1950s to 1960s
2.2.1 Behaviorism and CA
2.2.2 The Theory of UG
 2.3 The Second Stage: from 1970s to 1980s
2.3.1 The Monitor Model
2.3.2 Bialystoks Theory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Knowledge
2.3.3 The Competition Model
2.3.4 McLaughlin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2.3.5 Andersons ACT Model
 2.4 The Third Stage: from 1990s to today
2.4.1 Connectionism
2.4.2 The Processibihty Theory
2.4.3 Schmidts Account of Consciousness and Noticing
2.4.4 Longs Interaction Hypothesis
 2.5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IL Study in China
 2.6 Summary
Chapter 3 The Requirements of IL Development: Input and Interaction
 3.1 Introduction
 3.2 The Role of Language Input
 3.3 The More Effective Way for Input Processing
 3.4 The Dynamic Nature of FT
 3.5 Effects of Negative Feedback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
 3.6 Noticing the Information Gap
 3.7 Salience and Insignificance
 3.8 Authenticity of Language Data
 3.9 Summary
Chapter 4 Focus on Form in EFL Classroom Setting
 4.1 Introduction
 4.2 The Cognitive Underpinning of Focus on Form
 4.3 Incidental Focus on Form to Facilitate Cognitive Mapping
 4.4 Focus on Form through IE
 4.5 Learner-generated Attention to Linguistic Form
 4.6 Classroom Constraints on Focus on Form via Corrective Feedback
 4.7 Focus on Form Instruction in the Consolidation of Constructions
 4.8 Teachers Stated Beliefs about Focus on Form and their Classroom Practice
4.8.1 Teaching Context and Participants
4.8.2 Data Collection
4.8.3 Analyses of the Observational Data to Identify Teachers Focus on Form Practice
4.8.4 Analyses of the Self-report Data to Identify Teachers Stated Beliefs about Focus on Form
4.8.5 Results and Implications
 4.9 Summary
Chapter 5 Consciousness=raising in Grammar Teaching
 5.1 Introduction
 5.2 The Concept of Grammar Teaching
 5.3 EFL Learners Beliefs about Grammar Teaching
 5.4 Consciousnes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mprehension
 5.5 Developing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among EFL Learners
 5.6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and Learning Strategy Selection
5.6.1 Participants and Data Collection
5.6.2 Data Analyses and Discussion
 5.7 Explicit and Implicit Teaching of TL Features
 5.8 The Role of the Learners Mother Tongue
 5.9 Summary
Chapter 6 Accommodating and Restructuring During the Process of IL Development
 6.1 Introduction
 6.2 Accommodating and Restructuring
 6.3 Form-meaning Connections through Formal Instruction
 6.4 The Acquisition of Collocation and Chunking
 6.5 The Role of Practice to Enhance Automatization
 6.6 Summary
Chapter 7 Task-based Approaches to Developing IL System
 7.1 Introduction
 7.2 Features and Underlying Principles in Task Design
 7.3 Task Implementation in EFL Setting
 7.4 Addressing Accuracy during Task Performance
 7.5 Consciousness-raising Tasks in EFL Classroom Setting
7.5.1 Participants, tasks and Procedures
7.5.2 Data Analyses and Findings
 7.6 Form-focused Tasks in Instructional Material
 7.7 Integrating Metastrategic Awareness Training into Tasks
 7.8 Summary
Chapter 8 Building a Model for IL Development in EFL Set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8.1 Introduction
 8.2 A Model for IL Development in EFL Set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8.3 New Challenges for Instruction in EFL Setting
8.3.1 Text and Task Authenticity for Input and Interaction
8.3.2 Language Corpora to Enrich Reality
8.3.3 Form-focused Tasks with OE and IE
8.3.4 More Technological Assistance for Optimal Learning Environment
8.3.5 The Requirement for Promoting Transfer of Learning
8.3.6 The Requirement for Developing Language Awareness
8.3.7 The Requirement for EFL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8.4 Summary
Chapter 9 Conclusion
 9.1 Introduction
 9.2 A Synopsis of this Book
 9.3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9.4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9.5 General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Notes
Appendixes
Appendix A
Appendix B
Appendix C
Appendix D
Appendix E
Appendix F
Bibliography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定價:100 18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