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定價:28 元
定價
:NT$ 168 元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運思巧妙,將概念整合理論嫻熟地運用于語言諸方面的分析之中,從一個嶄新的理論視角去探討形式和意義,包括:分析某些漢語復雜表達形式的意義成因機理,詩歌中的整合性思維,文學翻譯中的概念整合理淪運用,隱喻的意義本質及其新創結構和新創意義。 更為值得欣喜的是:王正元教授視野更為開闊,嘗試把概念整合理論與其他學界結合起來,如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探索了信息傳輸、圖像繪制等計算機技術的概念整合機理。
目次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緒論:我們生活的概念世界
1.1 概念的體驗性
1.2 概念的范疇
1.3 概念的可變性
1.4 概念的可整合性
第二章 概念整合要素、形式、機理
2.1 空間、網絡
2.2 框架與心智空間
2.3 表征、映射、投射
2.3.1 表征
2.3.2 映射
2.3.3 投射
2.4 類推、非類推、象似性
2.5 壓縮與關系
2.5.1 變化與壓縮
2.5.2 因果關系
2.5.3 時間、空間關系
2.5.4 身份關系
2.5.5 部分與整體關系
2.5.6 特征、范疇、意圖關系
2.6 概念整合的基本形式
2.6.1 非組合性概念整合
2.6.2 糅合型整合
2.6.3 截搭型整合
2.7 意義成因的整合機理
2.8 比喻的實質意義成因
第三章 新創結構與新創意義
3.1 意義的來源
3.2 新創結構與新創意義
3.3 新創結構的生成
3.4 詞語與新創意義
3.5 隱喻與新創結構
3.6 對語言不完備性的救助
第四章 隱喻與概念整合
4.1 對隱喻的傳統認識
4.2 對應連通與整合
4.3 類推連通與概念整合
4.4 部分與整體連通的概念整合
4.5 普通與具體連通的概念整合
4.6 相關性與概念整合
4.6.1 相關性與概念壓縮
4.6.2 相關性的幾個問題
4.7 隱喻映射機理與概念整合
4.7.1 域圖式、域范疇
4.7.2 隱喻關系映射和屬性映射
4.7.3 關系映射、屬性映射的局限性
4.7.4 映射的不對稱
4.7.5 映射與新創意義
4.8 新奇隱喻、不透明隱喻的整合
4.8.1 空間維度
4.8.2 整合機理
4.8.3 意義成因與映射連通激活
4.9 概念隱喻爭議問題
4.9.1 語義真值分析的局限性
4.9.2 隱喻象似性
4.9.3 屬性范疇
4.9.4 隱喻比較
4.9.5 映射與理解
4.9.6 自動利用關聯映射
第五章 形式整合與意義
5.1 形式和意義
5.2 語言文字形式和意義
5.3 字面形式、非字面形式和意義
5.4 短語結構
5.4.1 定心結構詞語
5.4.2 向心復合詞語
5.4.3 雜交詞
5.5 《說文解字》的構詞理念
5.6 雙動詞句
5.7 語法、新刨、形式
第六章 詩歌的整合思維
6.1 詩歌的意象性
6.2 詩歌整合形式
6.2.1 圖式整合
6.2.2 映像整合
6.2.3 擬象整合
6.3 視覺空間和藝術空間的意義
6.4 隱喻圖像連通
6.5 形式和意義的映像整合
6.6 虛空維度與圖式化視域
第七章 文學翻譯與整合
7.1 文字符號意義、原文文本
7.2 概念整合與譯文文本
7.3 默認值與整合
7.4 認知參照點與整合
第八章 概念整合理論的探討與發展
8.1 空間維度問題:六空間論
8.2 整合層序問題
8.2.1 首序整合
8.2.2 二序整合
8.2.3 三序整合
8.3 有形支點問題
8.4 心智空間、概念域、多空間模型問題
8.5 語義域與概念整合問題
8.6 分解問題
8.7 人的尺度、分劈、槽孔值問題
8.8 概念整合控制問題
8.8.1 約束機制
8.8.2 “合并”不是“整合”
8.9 非真實運動和虛像變化問題
8.10 背景、感情、文化問題
第九章 概念整合:超越了語言學
9.1 概念整合給我們的科學啟示
9.2 概念整合和計算機圖像傳輸
9.3 本體共享知識域的整合
主要參考文獻
主要術語對照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緒論:我們生活的概念世界
1.1 概念的體驗性
1.2 概念的范疇
1.3 概念的可變性
1.4 概念的可整合性
第二章 概念整合要素、形式、機理
2.1 空間、網絡
2.2 框架與心智空間
2.3 表征、映射、投射
2.3.1 表征
2.3.2 映射
2.3.3 投射
2.4 類推、非類推、象似性
2.5 壓縮與關系
2.5.1 變化與壓縮
2.5.2 因果關系
2.5.3 時間、空間關系
2.5.4 身份關系
2.5.5 部分與整體關系
2.5.6 特征、范疇、意圖關系
2.6 概念整合的基本形式
2.6.1 非組合性概念整合
2.6.2 糅合型整合
2.6.3 截搭型整合
2.7 意義成因的整合機理
2.8 比喻的實質意義成因
第三章 新創結構與新創意義
3.1 意義的來源
3.2 新創結構與新創意義
3.3 新創結構的生成
3.4 詞語與新創意義
3.5 隱喻與新創結構
3.6 對語言不完備性的救助
第四章 隱喻與概念整合
4.1 對隱喻的傳統認識
4.2 對應連通與整合
4.3 類推連通與概念整合
4.4 部分與整體連通的概念整合
4.5 普通與具體連通的概念整合
4.6 相關性與概念整合
4.6.1 相關性與概念壓縮
4.6.2 相關性的幾個問題
4.7 隱喻映射機理與概念整合
4.7.1 域圖式、域范疇
4.7.2 隱喻關系映射和屬性映射
4.7.3 關系映射、屬性映射的局限性
4.7.4 映射的不對稱
4.7.5 映射與新創意義
4.8 新奇隱喻、不透明隱喻的整合
4.8.1 空間維度
4.8.2 整合機理
4.8.3 意義成因與映射連通激活
4.9 概念隱喻爭議問題
4.9.1 語義真值分析的局限性
4.9.2 隱喻象似性
4.9.3 屬性范疇
4.9.4 隱喻比較
4.9.5 映射與理解
4.9.6 自動利用關聯映射
第五章 形式整合與意義
5.1 形式和意義
5.2 語言文字形式和意義
5.3 字面形式、非字面形式和意義
5.4 短語結構
5.4.1 定心結構詞語
5.4.2 向心復合詞語
5.4.3 雜交詞
5.5 《說文解字》的構詞理念
5.6 雙動詞句
5.7 語法、新刨、形式
第六章 詩歌的整合思維
6.1 詩歌的意象性
6.2 詩歌整合形式
6.2.1 圖式整合
6.2.2 映像整合
6.2.3 擬象整合
6.3 視覺空間和藝術空間的意義
6.4 隱喻圖像連通
6.5 形式和意義的映像整合
6.6 虛空維度與圖式化視域
第七章 文學翻譯與整合
7.1 文字符號意義、原文文本
7.2 概念整合與譯文文本
7.3 默認值與整合
7.4 認知參照點與整合
第八章 概念整合理論的探討與發展
8.1 空間維度問題:六空間論
8.2 整合層序問題
8.2.1 首序整合
8.2.2 二序整合
8.2.3 三序整合
8.3 有形支點問題
8.4 心智空間、概念域、多空間模型問題
8.5 語義域與概念整合問題
8.6 分解問題
8.7 人的尺度、分劈、槽孔值問題
8.8 概念整合控制問題
8.8.1 約束機制
8.8.2 “合并”不是“整合”
8.9 非真實運動和虛像變化問題
8.10 背景、感情、文化問題
第九章 概念整合:超越了語言學
9.1 概念整合給我們的科學啟示
9.2 概念整合和計算機圖像傳輸
9.3 本體共享知識域的整合
主要參考文獻
主要術語對照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