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壯族和漢族人中的閩南人、客家人、湖廣人構成紫村族群的總體格局,紫村各族群以傳統農業作為主要的生活來源,大多數人溫飽無憂,但是在邁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過程中顯得步履維艱。本書以“民生”指稱民眾的生存境況,以“民心”統括人的精神世界,側重從生活來源、生存壓力、人生旅程揭示民生現狀;從人格塑造、宗教信仰、族群認同、文化精神描繪民心趨向,主要目的是基于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和中國人類學的立場,充分吸納英語世界漢學人類學的理論方法,探尋自主建構中國人類學的路徑,確立中國人類學致力于改善民生和提升民心的價值取向,并就社會變遷的動力源泉、華南宗族的形態特點、中國人的情感表述方式、壯漢族群的認同心理等理論問題對波特夫婦的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調查作出回應,以此拓展華南人類學研究的新領域。
作者簡介
覃德清,男,1963年7月生,廣西柳江縣人,壯族,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5年度人選。1998年畢業于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獲文化人類學專業博士學位。現任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副院長,兼任華南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長,壯學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壯侗民族口傳文化遺產、審美人類學、族群關系、民族認同與文化發展等方面的教學、實地調查和理論研究。先后承擔四項國家級人文社科和教育規劃研究課題,獨著《審美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等。在《文學評論》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多篇。
目次
緒論
一 人類學視野中的華南紫村
二 海外人類學華南研究的拓展
三 波特夫婦廣東茶山調查的回應
四 人類學點線面研究模式的嘗試
五 “民生”、“民心”概念的提升
六 調查研究的過程
第一章 紫村社會文化變遷的根基
一 紫村的自然生態環境
二 文化傳播與涵化
三 紫村諸族群的綜合素質
四 紫村、藍村社會文化根基比較研究
第二章 紫村的婚姻家庭與宗族形態
一 紫村的婚姻習俗與婚姻慣制
二 從家庭形態看紫村人的生存境況
三 紫村宗族制度與行事倫理
四 藍村紫村宗族形態比較研究
第三章 人生旅程的人類學觀察
一 紫村人的一天
二 紫村人的一年
三 紫村人的一生
四 紫村名人之人生旅程
第四章 紫村族群生存品位分析
一 生活來源:生存品位的經濟基礎
二 生存壓力:從生活負擔看生存品位
三 作為參照的藍村經濟與社會發展
四 多維透視:人類學理論的解釋
第五章 改變生存境況的執著探索
一 國家權力網絡的統攝與經營
二 民眾的探索及其經歷的模式
三 后現代生態文明時代的躍遷機遇
四 指導變遷理論的切入途徑
第六章 紫村的教育與人格塑造
一 社會變遷中的紫村教育
二 多重視野中的紫村教育
三 文化傳承與人格塑造
第七章 宗教信仰的傳承和演化
一 祖先崇拜與風水信仰
二 紫村壯族師公教的傳承
三 宗教功能與心智澄明
四 社會調控與心靈超升
第八章 精神生活與情感表述
一 閑暇消遣的意蘊
二 情感表述的方式
三 精神生活的充實
第九章 族群認同與文化精神
一 族群心理的認同
二 信念系統的整合
三 文化觀念的變遷
四 文化精神的展現
第十章 民心調適與人文提升
一 民心現狀的探視
二 民心調適的機制
三 日本地域文化營造理論的借鑒
四 生態文明與精神結構的重建
參考文獻
后記
一 人類學視野中的華南紫村
二 海外人類學華南研究的拓展
三 波特夫婦廣東茶山調查的回應
四 人類學點線面研究模式的嘗試
五 “民生”、“民心”概念的提升
六 調查研究的過程
第一章 紫村社會文化變遷的根基
一 紫村的自然生態環境
二 文化傳播與涵化
三 紫村諸族群的綜合素質
四 紫村、藍村社會文化根基比較研究
第二章 紫村的婚姻家庭與宗族形態
一 紫村的婚姻習俗與婚姻慣制
二 從家庭形態看紫村人的生存境況
三 紫村宗族制度與行事倫理
四 藍村紫村宗族形態比較研究
第三章 人生旅程的人類學觀察
一 紫村人的一天
二 紫村人的一年
三 紫村人的一生
四 紫村名人之人生旅程
第四章 紫村族群生存品位分析
一 生活來源:生存品位的經濟基礎
二 生存壓力:從生活負擔看生存品位
三 作為參照的藍村經濟與社會發展
四 多維透視:人類學理論的解釋
第五章 改變生存境況的執著探索
一 國家權力網絡的統攝與經營
二 民眾的探索及其經歷的模式
三 后現代生態文明時代的躍遷機遇
四 指導變遷理論的切入途徑
第六章 紫村的教育與人格塑造
一 社會變遷中的紫村教育
二 多重視野中的紫村教育
三 文化傳承與人格塑造
第七章 宗教信仰的傳承和演化
一 祖先崇拜與風水信仰
二 紫村壯族師公教的傳承
三 宗教功能與心智澄明
四 社會調控與心靈超升
第八章 精神生活與情感表述
一 閑暇消遣的意蘊
二 情感表述的方式
三 精神生活的充實
第九章 族群認同與文化精神
一 族群心理的認同
二 信念系統的整合
三 文化觀念的變遷
四 文化精神的展現
第十章 民心調適與人文提升
一 民心現狀的探視
二 民心調適的機制
三 日本地域文化營造理論的借鑒
四 生態文明與精神結構的重建
參考文獻
后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