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書優惠】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王維是唐代成就最高的幾個詩人之一,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詩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詩風清澹簡遠,語言清新明麗,精警自然,各種體裁與題材都不乏千古傳誦的佳作,尤其在山水田園詩的創作上成就卓絕,影響當代與後世詩人極為深遠。詩之外,他的文章也有一定的成就。本書以清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為底本,參校多種善本與相關資料,完整收錄王維今存的詩三七四首,文七十篇,校勘至為精審。注釋準確,語譯流暢,研析則精彩深入且言之有據,是現代讀者欣賞、研究王維文學成就的最佳選擇。
作者簡介
陳鐵民,一九三八年四月生,福建泉州人。一九六○年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本科畢業,一九六三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畢業,後留北大中文系任教,一九八三年調至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工作。現為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中國王維研究會會長。主要從事唐代文學的研究與唐人詩文集的整理。主要著作有《王維新論》、《王維集校注》、《岑參集校注》(修訂本)、《王維論稿》,主編合著《增訂注釋全唐詩》、《唐代文學史》上卷等。
序
導讀(節錄)
四、王維在詩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前面談到,王維被當時人視為「天下文宗」,是開元、天寶時代名望最高的一個詩人,這一情況的出現,與他長期居於長安這個詩壇中心,詩作得以在全國廣泛流傳,有著一定的關係(參見拙作〈試論唐代的詩壇中心及其作用〉,載《國學研究》第八卷);但是更為主要的原因,還在於王維的詩作本身,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首先,王維是盛唐邊塞詩的先驅,而邊塞詩是盛唐詩歌高峰最鮮明的一個標誌。王維創作邊塞詩的時間較早,如他的〈李陵詠〉作於開元七年,〈燕支行〉作於開元九年,〈少年行〉四首也作於早年,其他的邊塞詩,包括〈使至塞上〉、〈出塞作〉等名篇,大多作於開元二十五、六年;而以擅長邊塞詩著稱的盛唐詩人高適,最早的邊塞詩作於開元二十年前後,其名篇〈燕歌行〉作於開元二十六年,還有一些邊塞詩作於天寶末年;另一以擅長邊塞詩著稱的盛唐詩人岑參,邊塞詩都作於天寶後期。王維的邊塞詩,直接地啟發了盛唐邊塞詩人的創作。
其次,王維是我國古代山水詩的藝術大師,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我們知道,唐代的山水田園詩創作在盛唐時達到高峰。起初,開元三至五年,張說任岳州刺史,寫作了不少吟詠湖湘山水的詩歌;接著,孟浩然在開元十五年冬入京以前,寫了許多山水田園詩,開元十七至十九年南遊吳越期間,又創作了不少山水行旅詩;與孟浩然作山水詩的時間大致相同,張九齡於開元十四至十九年奉使南方和在南方為官時,作了不少描寫南方風光的紀行詩。緊接孟、張之後,王維在開元末以前,已寫過一些山水田園詩,又在開元末至天寶時代,創作了大量這類詩歌。如前所述,這時王維作的山水田園詩,臻於完美的境界,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可以說,正是王維將盛唐山水田園詩的藝術推上了巔峰。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二說:張九齡「首創清澹之派,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物,本曲江之清澹,而益以風神者也。」所謂「清澹之派」,也就是山水田園詩派,因為這一派詩人的山水詩,大都具有清澹之風。張九齡寫作山水詩的時間並不早於孟浩然,所以如果要說首創者,應該把孟浩然也算在內。這派詩人除張、孟、王外,還有儲光羲、盧象、裴迪、祖詠、綦毋潛、常建、丘為等人,他們之間大都有很深的交誼,特別是王維,由於他詩名早著,又長期居於長安,更成為這些詩人交往的一個中心,加上王維在山水田園詩的創作上成就卓絕,超越所有的人,所以很自然地成為這一詩派的代表人物。
清牟願相《小澥草堂雜論詩》說:「唐人諸體詩都臻工妙者,惟王摩詰一人。」確實,王維不論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排、五絕、七絕,還是四言詩、六言絕句、騷體詩,都有佳製,尤其擅長五律、五絕、七律、七絕。他的五律達一○三首,在諸體詩中數量最多,名篇也最多,如〈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酬張少府〉、〈送梓州李使君〉、〈送邢桂州〉、〈過香積寺〉、〈山居秋暝〉、〈終南別業〉、〈歸嵩山作〉、〈山居即事〉、〈終南山〉、〈觀獵〉、〈漢江臨泛〉、〈使至塞上〉等,皆臻於化境。清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凡例‧五律凡例》說:「『藍田日暖,良玉生煙』,此最五言勝境也。王摩詰殆篇篇不愧此意。」王維的五絕有五十首,其中名篇亦多,如〈輞川集〉二十絕句、〈皇甫岳雲溪雜題〉五首、〈息夫人〉、〈山中送別〉、〈雜詩〉三首、〈相思〉、〈書事〉、〈山中〉等,皆天然入妙。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六云:「摩詰五言絕窮幽極玄。」「唐五言絕,太白、右丞為最。」王維的七律有二十首,在盛唐詩人中,數量之多僅次於杜甫。當時七律創作還處於嘗試階段,被譽為七律聖手的杜甫有七律一六○首,其中絕大多數作於乾元元年(七五八)之後,作於至德二載(七五七)以前的只有七首,而同一時期王維寫的七律則有十九首,這說明他在七律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起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王維的七律風格多樣,名篇如〈奉和聖製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出塞作〉、〈送方尊師歸嵩山〉、〈輞川別業〉、〈積雨輞川莊作〉等,皆揮灑自如,獨步當時。《讀雪山房唐詩凡例‧七律凡例》:「王右丞精深華妙,獨出冠時;終唐之世,與少陵分席而坐者,一人而已矣。」王維的七絕有二十三首,管世銘認為他的七絕與李白、王昌齡「三家鼎足而立,美不勝收」(同上〈七絕凡例〉)。其名篇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歸江東〉、〈少年行〉四首等,皆語淺情深,魅力無窮。王維的這些詩歌,是近體詩藝術成熟的標誌,可以說他的創作,對唐詩的發展,特別是近體詩的演進,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一個大詩人不會只擁有一副筆墨,王維詩歌的風格也是多樣的。不過,詩人最具自家面目、最獨樹一幟的風格,是清澹、簡遠、自然。這種詩風,使他能夠在百花爭豔的盛唐詩壇中卓然特立。但是,王維的其他許多作品,或雄健,或渾厚,或奇峭,或壯麗,或婉曲,或平實,或俊爽,或秀雅,也都自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唐殷璠〈河嶽英靈集序〉說:「開元十五年後,聲律風骨始備矣。」唐杜確〈岑嘉州詩集序〉:「開元之際,王綱復舉,淺薄之風,茲焉漸革。其時作者凡十數輩,頗能以雅參麗,以古雜今,彬彬然,粲粲然,近建安之遺範矣。」都認為開元時代的詩歌,能夠上繼建安風骨的優良傳統,已經完全擺脫了齊梁以來綺豔柔靡詩風的影響。所謂「聲律風骨」兼備的新詩風,蓋指詩歌既風清骨峻、剛健明朗,又有聲律、詞采為之附麗,臻於「文質彬彬,盡善盡美」的境地。我們看王維開元時期的詩歌,確有許多兼具風骨與詞采的佳製,這些作品的創作,對於開元詩壇革除齊梁遺風與建立新詩風之歷史任務的完成,無疑具有促進的作用。特別是王維詩名早著,開元時在詩壇已有盛名,又較長時間居於長安這個詩壇中心,他對於當時詩壇的影響力肯定不會小,所以,雖說上述歷史任務的完成,是盛唐許多優秀詩人共同努力的結果,但王維在這方面的貢獻,卻是不能低估的。
清馮班《鈍吟雜錄》卷五:「按大曆之時,李杜詩格未行。」對大曆(七六六七七九)至興元(七八四)時期詩歌影響最大的,無疑是王維的山水田園之作。如著名詩人劉長卿,「其命意造句,似欲攬少陵、摩詰二家之長而兼有之,而各有不相及不相似處。」(清賀貽孫《詩筏》)韋應物也以擅長山水田園詩著名,他的山水田園詩與王維一脈相承,唐司空圖《與王駕評詩書》說:「右丞、蘇州,趣味澄夐,若清風之出岫。」對於大曆詩壇聲名籍甚的人物錢起、郎士元、皇甫冉等,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評曰:「員外(錢起)詩……文宗右丞,許以高格。右丞沒後,員外為雄。」(卷上)「員外(郎士元),河嶽英奇……右丞以往,與錢(起)更長。」(卷下)唐獨孤及〈皇甫公集序〉說:「沈、宋既歿,而崔司勳顥、王右丞維復崛起於開元、天寶之間,得其門而入者,當代不過數人,補闕(皇甫冉)其人也。」都認為他們的詩繼承了王維的傳統。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對柳宗元以及其後歷代的山水田園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王維在詩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前面談到,王維被當時人視為「天下文宗」,是開元、天寶時代名望最高的一個詩人,這一情況的出現,與他長期居於長安這個詩壇中心,詩作得以在全國廣泛流傳,有著一定的關係(參見拙作〈試論唐代的詩壇中心及其作用〉,載《國學研究》第八卷);但是更為主要的原因,還在於王維的詩作本身,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首先,王維是盛唐邊塞詩的先驅,而邊塞詩是盛唐詩歌高峰最鮮明的一個標誌。王維創作邊塞詩的時間較早,如他的〈李陵詠〉作於開元七年,〈燕支行〉作於開元九年,〈少年行〉四首也作於早年,其他的邊塞詩,包括〈使至塞上〉、〈出塞作〉等名篇,大多作於開元二十五、六年;而以擅長邊塞詩著稱的盛唐詩人高適,最早的邊塞詩作於開元二十年前後,其名篇〈燕歌行〉作於開元二十六年,還有一些邊塞詩作於天寶末年;另一以擅長邊塞詩著稱的盛唐詩人岑參,邊塞詩都作於天寶後期。王維的邊塞詩,直接地啟發了盛唐邊塞詩人的創作。
其次,王維是我國古代山水詩的藝術大師,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我們知道,唐代的山水田園詩創作在盛唐時達到高峰。起初,開元三至五年,張說任岳州刺史,寫作了不少吟詠湖湘山水的詩歌;接著,孟浩然在開元十五年冬入京以前,寫了許多山水田園詩,開元十七至十九年南遊吳越期間,又創作了不少山水行旅詩;與孟浩然作山水詩的時間大致相同,張九齡於開元十四至十九年奉使南方和在南方為官時,作了不少描寫南方風光的紀行詩。緊接孟、張之後,王維在開元末以前,已寫過一些山水田園詩,又在開元末至天寶時代,創作了大量這類詩歌。如前所述,這時王維作的山水田園詩,臻於完美的境界,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可以說,正是王維將盛唐山水田園詩的藝術推上了巔峰。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二說:張九齡「首創清澹之派,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物,本曲江之清澹,而益以風神者也。」所謂「清澹之派」,也就是山水田園詩派,因為這一派詩人的山水詩,大都具有清澹之風。張九齡寫作山水詩的時間並不早於孟浩然,所以如果要說首創者,應該把孟浩然也算在內。這派詩人除張、孟、王外,還有儲光羲、盧象、裴迪、祖詠、綦毋潛、常建、丘為等人,他們之間大都有很深的交誼,特別是王維,由於他詩名早著,又長期居於長安,更成為這些詩人交往的一個中心,加上王維在山水田園詩的創作上成就卓絕,超越所有的人,所以很自然地成為這一詩派的代表人物。
清牟願相《小澥草堂雜論詩》說:「唐人諸體詩都臻工妙者,惟王摩詰一人。」確實,王維不論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排、五絕、七絕,還是四言詩、六言絕句、騷體詩,都有佳製,尤其擅長五律、五絕、七律、七絕。他的五律達一○三首,在諸體詩中數量最多,名篇也最多,如〈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酬張少府〉、〈送梓州李使君〉、〈送邢桂州〉、〈過香積寺〉、〈山居秋暝〉、〈終南別業〉、〈歸嵩山作〉、〈山居即事〉、〈終南山〉、〈觀獵〉、〈漢江臨泛〉、〈使至塞上〉等,皆臻於化境。清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凡例‧五律凡例》說:「『藍田日暖,良玉生煙』,此最五言勝境也。王摩詰殆篇篇不愧此意。」王維的五絕有五十首,其中名篇亦多,如〈輞川集〉二十絕句、〈皇甫岳雲溪雜題〉五首、〈息夫人〉、〈山中送別〉、〈雜詩〉三首、〈相思〉、〈書事〉、〈山中〉等,皆天然入妙。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六云:「摩詰五言絕窮幽極玄。」「唐五言絕,太白、右丞為最。」王維的七律有二十首,在盛唐詩人中,數量之多僅次於杜甫。當時七律創作還處於嘗試階段,被譽為七律聖手的杜甫有七律一六○首,其中絕大多數作於乾元元年(七五八)之後,作於至德二載(七五七)以前的只有七首,而同一時期王維寫的七律則有十九首,這說明他在七律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起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王維的七律風格多樣,名篇如〈奉和聖製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出塞作〉、〈送方尊師歸嵩山〉、〈輞川別業〉、〈積雨輞川莊作〉等,皆揮灑自如,獨步當時。《讀雪山房唐詩凡例‧七律凡例》:「王右丞精深華妙,獨出冠時;終唐之世,與少陵分席而坐者,一人而已矣。」王維的七絕有二十三首,管世銘認為他的七絕與李白、王昌齡「三家鼎足而立,美不勝收」(同上〈七絕凡例〉)。其名篇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歸江東〉、〈少年行〉四首等,皆語淺情深,魅力無窮。王維的這些詩歌,是近體詩藝術成熟的標誌,可以說他的創作,對唐詩的發展,特別是近體詩的演進,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一個大詩人不會只擁有一副筆墨,王維詩歌的風格也是多樣的。不過,詩人最具自家面目、最獨樹一幟的風格,是清澹、簡遠、自然。這種詩風,使他能夠在百花爭豔的盛唐詩壇中卓然特立。但是,王維的其他許多作品,或雄健,或渾厚,或奇峭,或壯麗,或婉曲,或平實,或俊爽,或秀雅,也都自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唐殷璠〈河嶽英靈集序〉說:「開元十五年後,聲律風骨始備矣。」唐杜確〈岑嘉州詩集序〉:「開元之際,王綱復舉,淺薄之風,茲焉漸革。其時作者凡十數輩,頗能以雅參麗,以古雜今,彬彬然,粲粲然,近建安之遺範矣。」都認為開元時代的詩歌,能夠上繼建安風骨的優良傳統,已經完全擺脫了齊梁以來綺豔柔靡詩風的影響。所謂「聲律風骨」兼備的新詩風,蓋指詩歌既風清骨峻、剛健明朗,又有聲律、詞采為之附麗,臻於「文質彬彬,盡善盡美」的境地。我們看王維開元時期的詩歌,確有許多兼具風骨與詞采的佳製,這些作品的創作,對於開元詩壇革除齊梁遺風與建立新詩風之歷史任務的完成,無疑具有促進的作用。特別是王維詩名早著,開元時在詩壇已有盛名,又較長時間居於長安這個詩壇中心,他對於當時詩壇的影響力肯定不會小,所以,雖說上述歷史任務的完成,是盛唐許多優秀詩人共同努力的結果,但王維在這方面的貢獻,卻是不能低估的。
清馮班《鈍吟雜錄》卷五:「按大曆之時,李杜詩格未行。」對大曆(七六六七七九)至興元(七八四)時期詩歌影響最大的,無疑是王維的山水田園之作。如著名詩人劉長卿,「其命意造句,似欲攬少陵、摩詰二家之長而兼有之,而各有不相及不相似處。」(清賀貽孫《詩筏》)韋應物也以擅長山水田園詩著名,他的山水田園詩與王維一脈相承,唐司空圖《與王駕評詩書》說:「右丞、蘇州,趣味澄夐,若清風之出岫。」對於大曆詩壇聲名籍甚的人物錢起、郎士元、皇甫冉等,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評曰:「員外(錢起)詩……文宗右丞,許以高格。右丞沒後,員外為雄。」(卷上)「員外(郎士元),河嶽英奇……右丞以往,與錢(起)更長。」(卷下)唐獨孤及〈皇甫公集序〉說:「沈、宋既歿,而崔司勳顥、王右丞維復崛起於開元、天寶之間,得其門而入者,當代不過數人,補闕(皇甫冉)其人也。」都認為他們的詩繼承了王維的傳統。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對柳宗元以及其後歷代的山水田園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目次
導 讀
上 冊
編年詩
過秦皇墓 一
題友人雲母障子 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四
洛陽女兒行 六
西施詠 九
哭祖六自虛 一一
李陵詠 一八
桃源行 二○
賦得清如玉壺冰 二四
息夫人 二六
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 二八
從岐王夜讌衛家山池應教 三○
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 三一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三三
燕支行 三六
扶南曲歌詞五首 四○
少年行四首 四六
被出濟州 五二
登河北城樓作 五四
宿鄭州 五六
早入滎陽界 五八
至滑州隔河望黎陽憶丁三 五九
濟上四賢詠三首 六一
崔錄事 六一
成文學 六二
鄭霍二山人 六四
寓言二首 六六
和使君五郎西樓望遠思歸 七○
渡河到清河作 七二
魚山神女祠歌二首 七三
迎神曲 七三
送神曲 七五
濟州過趙叟家宴 七七
寄崇梵僧 七九
贈東嶽焦鍊師 八○
贈焦道士 八四
贈祖三詠 八七
喜祖三至留宿 八九
齊州送祖三 九一
寒食汜上作 九二
觀別者 九四
偶然作五首 九六
淇上即事田園 一○七
淇上送趙仙舟 一○八
不遇詠 一一○
送嚴秀才還蜀 一一二
送孟六歸襄陽 一一四
送權二 一一七
華 嶽 一一九
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盤曲四五十里至黃牛嶺見黃花川 一二二
青 溪 一二四
納 涼 一二六
戲題盤石 一二七
曉行巴峽 一二八
贈房盧氏琯 一三一
送從弟蕃遊淮南 一三三
送崔興宗 一三七
上張令公 一三九
歸嵩山作 一四四
東溪翫月 一四六
過乘如禪師蕭居士嵩丘蘭若 一四八
山中寄諸弟妹 一五○
獻始興公 一五一
留別山中溫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縉 一五四
過太乙觀賈生房 一五七
故南陽夫人樊氏輓歌二首 一五九
韋給事山居 一六四
同盧拾遺韋給事東山別業二十韻給事首春休沐維已陪遊及乎是行亦預聞命會無車
馬不果斯諾 一六五
韋侍郎山居 一七一
和尹諫議史館山池 一七三
贈徐中書望終南山歌 一七五
寄荊州張丞相 一七七
使至塞上 一七九
出塞作 一八三
涼州郊外遊望 一八五
涼州賽神 一八六
雙黃鵠歌送別 一八八
從軍行 一九○
隴西行 一九二
隴頭吟 一九三
老將行 一九六
送崔三往密州覲省 二○二
靈雲池送從弟 二○三
送岐州源長史歸 二○五
晦日遊大理韋卿城南別業四首 二○八
資聖寺送甘二 二一六
哭孟浩然 二一八
漢江臨泛 二一九
送封太守 二二二
送康太守 二二四
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二二六
登辨覺寺 二二八
謁璿上人并序 二三一
送邢桂州 二三七
千塔主人 二四○
贈裴旻將軍 二四一
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二四三
終南別業 二四六
終南山 二四八
白黿渦 二五○
投道一師蘭若宿 二五一
戲贈張五弟諲三首 二五四
答張五弟 二六一
送陸員外 二六二
三月三日曲江侍宴應制 二六六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 二六八
奉和聖製慶玄元皇帝玉像之作應制 二七一
和僕射晉公扈從溫湯 二七四
春日直門下省早朝 二七九
送綦毋校書棄官還江東 二八二
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集并序 二八五
酬黎居士淅川作 二八九
哭殷遙 二九一
送殷四葬 二九四
班婕妤三首 二九五
奉和聖製幸玉真公主山莊因題石壁十韻之作應制 二九九
新秦郡松樹歌 三○三
榆林郡歌 三○四
送高道弟耽歸臨淮作 三○五
奉和聖製送不蒙都護兼鴻臚卿歸安西應制 三一○
故西河郡杜太守輓歌三首 三一三
苑舍人能書梵字兼達梵音皆曲盡其妙戲為之贈 三二○
重酬苑郎中并序 三二二
同比部楊員外十五夜遊有懷靜者季 三二五
吏部達奚侍郎夫人寇氏輓歌二首 三二九
贈李頎 三三二
送縉雲苗太守 三三四
大同殿生玉芝龍池上有慶雲百官共睹聖恩便賜宴樂敢書即事 三三六
奉和聖製天長節賜宰臣歌應制 三三九
奉和聖製登降聖觀與宰臣等同望應制 三四一
送張五歸山 三四四
送張五諲歸宣城 三四五
待儲光羲不至 三四七
奉寄韋太守陟 三四九
酬比部楊員外暮宿琴臺朝躋書閣率爾見贈之作 三五一
故太子太師徐公輓歌四首 三五三
送崔九興宗遊蜀 三六一
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 三六三
青雀歌 三六五
崔九弟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 三六六
奉和聖製御春明樓臨右相園亭賦樂賢詩應制 三六七
故人張諲工詩善易卜兼能丹青草隸頃以詩見贈聊獲酬之 三七一
秋夜獨坐懷內弟崔興宗 三七五
送徐郎中 三七六
敕賜百官櫻桃 三七九
晚春閨思 三八一
送李睢陽 三八三
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三八七
送祕書晁監還日本國并序 三九一
同崔興宗送衡嶽瑗公南歸并序 四○七
同崔員外秋宵寓直 四一○
與蘇盧二員外期遊方丈寺而蘇不至因有是作 四一二
過盧員外宅看飯僧共題七韻 四一五
與盧象集朱家 四一八
春過賀遂員外藥園 四二○
送賀遂員外外甥 四二三
贈從弟司庫員外絿 四二四
過崔駙馬山池 四二七
送丘為往唐州 四二九
問寇校書雙溪 四三一
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 四三二
奉和聖製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四三五
酬郭給事 四三八
別綦毋潛 四四○
冬夜書懷 四四三
過沈居士山居哭之 四四五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 四四七
和太常韋主簿五郎溫湯寓目 四五○
奉和聖製暮春送朝集使歸郡應制 四五二
冬日遊覽 四五四
奉和聖製與太子諸王三月三日龍池春禊應制 四五六
奉和聖製重陽節宰臣及群官上壽應制 四五九
三月三日勤政樓侍宴應制 四六一
奉和聖製賜史供奉曲江宴應制 四六三
奉和聖製十五夜燃燈繼以酺宴應制 四六五
奉和聖製上巳於望春亭觀禊飲應制 四六八
登樓歌 四七○
送友人歸山歌二首 四七三
歎白髮 四七七
送李太守赴上洛 四七八
送熊九赴任安陽 四八一
送張判官赴河西 四八三
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軍司馬 四八五
送韋評事 四八六
送劉司直赴安西 四八八
送平淡然判官 四九○
送元二使安西 四九一
相 思 四九三
失 題 四九五
上 冊
編年詩
過秦皇墓 一
題友人雲母障子 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四
洛陽女兒行 六
西施詠 九
哭祖六自虛 一一
李陵詠 一八
桃源行 二○
賦得清如玉壺冰 二四
息夫人 二六
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 二八
從岐王夜讌衛家山池應教 三○
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 三一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三三
燕支行 三六
扶南曲歌詞五首 四○
少年行四首 四六
被出濟州 五二
登河北城樓作 五四
宿鄭州 五六
早入滎陽界 五八
至滑州隔河望黎陽憶丁三 五九
濟上四賢詠三首 六一
崔錄事 六一
成文學 六二
鄭霍二山人 六四
寓言二首 六六
和使君五郎西樓望遠思歸 七○
渡河到清河作 七二
魚山神女祠歌二首 七三
迎神曲 七三
送神曲 七五
濟州過趙叟家宴 七七
寄崇梵僧 七九
贈東嶽焦鍊師 八○
贈焦道士 八四
贈祖三詠 八七
喜祖三至留宿 八九
齊州送祖三 九一
寒食汜上作 九二
觀別者 九四
偶然作五首 九六
淇上即事田園 一○七
淇上送趙仙舟 一○八
不遇詠 一一○
送嚴秀才還蜀 一一二
送孟六歸襄陽 一一四
送權二 一一七
華 嶽 一一九
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盤曲四五十里至黃牛嶺見黃花川 一二二
青 溪 一二四
納 涼 一二六
戲題盤石 一二七
曉行巴峽 一二八
贈房盧氏琯 一三一
送從弟蕃遊淮南 一三三
送崔興宗 一三七
上張令公 一三九
歸嵩山作 一四四
東溪翫月 一四六
過乘如禪師蕭居士嵩丘蘭若 一四八
山中寄諸弟妹 一五○
獻始興公 一五一
留別山中溫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縉 一五四
過太乙觀賈生房 一五七
故南陽夫人樊氏輓歌二首 一五九
韋給事山居 一六四
同盧拾遺韋給事東山別業二十韻給事首春休沐維已陪遊及乎是行亦預聞命會無車
馬不果斯諾 一六五
韋侍郎山居 一七一
和尹諫議史館山池 一七三
贈徐中書望終南山歌 一七五
寄荊州張丞相 一七七
使至塞上 一七九
出塞作 一八三
涼州郊外遊望 一八五
涼州賽神 一八六
雙黃鵠歌送別 一八八
從軍行 一九○
隴西行 一九二
隴頭吟 一九三
老將行 一九六
送崔三往密州覲省 二○二
靈雲池送從弟 二○三
送岐州源長史歸 二○五
晦日遊大理韋卿城南別業四首 二○八
資聖寺送甘二 二一六
哭孟浩然 二一八
漢江臨泛 二一九
送封太守 二二二
送康太守 二二四
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二二六
登辨覺寺 二二八
謁璿上人并序 二三一
送邢桂州 二三七
千塔主人 二四○
贈裴旻將軍 二四一
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二四三
終南別業 二四六
終南山 二四八
白黿渦 二五○
投道一師蘭若宿 二五一
戲贈張五弟諲三首 二五四
答張五弟 二六一
送陸員外 二六二
三月三日曲江侍宴應制 二六六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 二六八
奉和聖製慶玄元皇帝玉像之作應制 二七一
和僕射晉公扈從溫湯 二七四
春日直門下省早朝 二七九
送綦毋校書棄官還江東 二八二
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集并序 二八五
酬黎居士淅川作 二八九
哭殷遙 二九一
送殷四葬 二九四
班婕妤三首 二九五
奉和聖製幸玉真公主山莊因題石壁十韻之作應制 二九九
新秦郡松樹歌 三○三
榆林郡歌 三○四
送高道弟耽歸臨淮作 三○五
奉和聖製送不蒙都護兼鴻臚卿歸安西應制 三一○
故西河郡杜太守輓歌三首 三一三
苑舍人能書梵字兼達梵音皆曲盡其妙戲為之贈 三二○
重酬苑郎中并序 三二二
同比部楊員外十五夜遊有懷靜者季 三二五
吏部達奚侍郎夫人寇氏輓歌二首 三二九
贈李頎 三三二
送縉雲苗太守 三三四
大同殿生玉芝龍池上有慶雲百官共睹聖恩便賜宴樂敢書即事 三三六
奉和聖製天長節賜宰臣歌應制 三三九
奉和聖製登降聖觀與宰臣等同望應制 三四一
送張五歸山 三四四
送張五諲歸宣城 三四五
待儲光羲不至 三四七
奉寄韋太守陟 三四九
酬比部楊員外暮宿琴臺朝躋書閣率爾見贈之作 三五一
故太子太師徐公輓歌四首 三五三
送崔九興宗遊蜀 三六一
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 三六三
青雀歌 三六五
崔九弟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 三六六
奉和聖製御春明樓臨右相園亭賦樂賢詩應制 三六七
故人張諲工詩善易卜兼能丹青草隸頃以詩見贈聊獲酬之 三七一
秋夜獨坐懷內弟崔興宗 三七五
送徐郎中 三七六
敕賜百官櫻桃 三七九
晚春閨思 三八一
送李睢陽 三八三
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三八七
送祕書晁監還日本國并序 三九一
同崔興宗送衡嶽瑗公南歸并序 四○七
同崔員外秋宵寓直 四一○
與蘇盧二員外期遊方丈寺而蘇不至因有是作 四一二
過盧員外宅看飯僧共題七韻 四一五
與盧象集朱家 四一八
春過賀遂員外藥園 四二○
送賀遂員外外甥 四二三
贈從弟司庫員外絿 四二四
過崔駙馬山池 四二七
送丘為往唐州 四二九
問寇校書雙溪 四三一
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 四三二
奉和聖製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四三五
酬郭給事 四三八
別綦毋潛 四四○
冬夜書懷 四四三
過沈居士山居哭之 四四五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 四四七
和太常韋主簿五郎溫湯寓目 四五○
奉和聖製暮春送朝集使歸郡應制 四五二
冬日遊覽 四五四
奉和聖製與太子諸王三月三日龍池春禊應制 四五六
奉和聖製重陽節宰臣及群官上壽應制 四五九
三月三日勤政樓侍宴應制 四六一
奉和聖製賜史供奉曲江宴應制 四六三
奉和聖製十五夜燃燈繼以酺宴應制 四六五
奉和聖製上巳於望春亭觀禊飲應制 四六八
登樓歌 四七○
送友人歸山歌二首 四七三
歎白髮 四七七
送李太守赴上洛 四七八
送熊九赴任安陽 四八一
送張判官赴河西 四八三
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軍司馬 四八五
送韋評事 四八六
送劉司直赴安西 四八八
送平淡然判官 四九○
送元二使安西 四九一
相 思 四九三
失 題 四九五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