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全書分四部分共十六章,包括基礎微生物實驗部分、微生物生態學實驗部分、環境微生物監測與評價實驗部分、污染物微生物處理與資源化實驗部分。基礎微生物實驗部分介紹了顯微技術、微生物制片和染色技術、培養基製作和消毒滅菌、微生物接種和培養技術及分離和鑑定技術、菌種保藏技術等;微生物生態學實驗部分介紹了環境因素對微生物生長與死亡的影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測定技術、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多樣性的研究方法等;環境微生物監測與評價實驗部分介紹了土壤、水體、空氣中微生物的監測方法,微生物毒理學監測方法等;污染物微生物處理與資源化實驗部分介紹了廢水處理中微生物的測定、廢水處理中恬性污泥的培養與馴化、微生物對有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固體廢物處理及廢物的資源化方法技術等。
本書是從事環境微生物教學、科研及工程人員的必備參考用書,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生物、環境等相關專業的微生物實驗教材。
序
隨著環境微生物學研究突飛猛進的發展,其科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日益得到擴展,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也十分頻繁,逐漸形成了一個橫跨多學科、多方面的龐大的學科體系。由於該學科的綜合性、系統性和復雜性,對當前環境微生物學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一個學科的整體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基礎理論和方法論的發展水平上,近幾十年來,環境微生物學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方法論上均有長足的進展。然而,目前就其研究方法尚缺乏一些較為系統的著作或教材,大部分的實驗教材在不同的研究領域均有所偏重,或者基礎性實驗佔比例過重。目前較為先進的實驗研究方法大多仍分散在不同的分支研究領域或其相應的著作和論文中,這給現代環境微生物學科學研究和實驗方法的教學帶來了很多困難。
本書是一本關於環境微生物學實驗與技術方法的綜合性教材,編者在閱讀了大量國內外實驗技術與方法的基礎上,汲取眾家之長,同時增補了多年科研中的實踐經驗,突出綜合、系統、先進等特點。因此,所選擇的內容注重基礎性和實用性,目的是使讀者掌握環境微生物相關實驗的基本技能,在此基礎上,還增加了與科研有關的研究性實驗。
全書共分四部分,包括基礎微生物實驗部分、微生物生態學實驗部分、環境微生物監測與評價實驗部分、污染物微生物處理與資源化實驗部分。在基礎實驗中,突出了基礎微生物實驗的特點,首先學會製作培養基和消毒滅菌,然後逐漸掌握培養、分離、純化、觀察和檢測微生物的基本技能,如各類微生物的形態觀察,微生物大小的測定、計數、生理生化測定和鑑定等;在微生物生態學實驗部分,集中介紹了微生物培養技術、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測定技術、土壤酶活性的測定方法、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多樣性的研究方法等;在環境微生物監測與評價實驗部分,介紹了土壤、水體、空氣中微生物的監測方法,微生物毒理學監測方法,另外還增加了微生物基因和功能基因組的監測實驗方法,如PCR、PLFA、PCR-DGGE等方面的實驗原理與實驗技術;在污染物微生物處理與資源化實驗部分,介紹了廢水處理中微生物的測定、廢水處理中活性污泥的培養與馴化、微生物對有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等。
為進一步鞏固提高讀者科學研究的技能和水平,對每個實驗的內容,都力求較詳細地介紹每種方法的技術特點和基本操作要求,涉及了注意事項、問題和思考題等項目,以提示讀者要特別注意的操作步驟和注意思考的問題。
目次
第一部分基礎微生物實驗方法與技術
第一章顯微技術
第一節常用顯微鏡的構造
一、普通光學顯微鏡(general microscope)
二、暗視野顯微鏡(暗場顯微鏡)(dark-field microscope)
三、相差顯微鏡(phase microscope)
四、熒光顯微鏡(Flurecenee Microscope)
五、電子顯微鏡
第二節常用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一、普通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二、暗視野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三、相差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四、熒光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第二章微生物製片及染色技術
第一節微生物的製片方法
一、壓滴標本製作無菌操作製片
二、懸滴標本製作
三、塗片法
四、插片法
五、搭片法
六、玻璃紙法
七、壓片法(也稱印片法)
八、透明薄膜培養法
九、單細胞菌塊
十、其他方法
第二節微生物染色技術及形態觀察
一、染色基本原理及染料種類的選擇
實驗2.1 細菌單染色法及形態的觀察
實驗2.2 細菌的革蘭染色法
實驗2.3 細菌鞭毛染色及運動的觀察
實驗2.4 細菌芽孢、莢膜的染色及觀察
實驗2.5 放線菌活體染色及形態觀察
實驗2.6 黴菌的活體染色及形態觀察
第三章滅菌與除菌
第一節實驗室常用滅菌方法
一、熱滅菌
二、過濾除菌
三、紫外線殺菌
四、化學藥劑消毒與殺菌
第二節各類培養基常採用的滅菌方法及注意事項
一、各類培養基的滅菌法
二、培養基滅菌的注意事項
第四章培養基的配製
第一節培養基的配製原則
一、選擇適宜的營養物質
二、營養物質濃度及配比合適
三、控制pH值條件
第二節培養基的種類及配置過程
一、培養基的種類
二、培養基的配製方法
實驗4.1 常用培養基的配置
第五章微生物接種與培養技術
第一節微生物的接種技術
實驗5.1 微生物的各種接種方法
第二節微生物的培養技術
一、微生物培養的一般問題
二、好氣性微生物培養法
三、厭氣性微生物培養法
實驗5.2 用厭氧袋法培養丙酮丁醇梭狀芽孢桿菌
第六章微生物的分離及鑑定技術
第一節微生物的純種分離方法
一、稀釋混合倒平板法
二、稀釋塗佈平板法
三、平板劃線分離法
實驗6.1 土壤微生物的分離技術
第二節微生物生長的測定技術
一、生長測定
二、繁殖測定
三、群體生長規律——生長曲線測定
實驗6.2 微生物菌體大小的測定方法
實驗6.3 微生物數量的測定
實驗6.4 微生物生長曲線的測定
第七章菌種保藏技術
實驗7.1 菌種的保藏方法
第二部分環境微生物生態學實驗方法與技術
第八章環境因素對微生物生長與死亡的影響
第一節營養和氧氣對微生物生長發育的影響
實驗8.1 營養元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實驗8.2 氧和C02濃度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第二節物理和化學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發育的影響
實驗8.3 溫度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實驗8.4 滲透壓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實驗8.5 氫離子濃度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實驗8.6 化學藥劑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第九章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的測定方法
實驗9.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測定
實驗9.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測定
實驗9.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的測定
實驗9.4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硫的測定
第十章微生物多樣性的測定方法
第一節PCR技術的基本原理與方法
實驗10.1 PCR擴增技術與方法
實驗lO.2 微生物總DNA中的16SrDNA PCR擴增技術
實驗10.3 凝膠中DNA的回收、測序及系統發育樹的構建
第二節微生物多樣性的測定方法
實驗10.4 Biolog分析方法
實驗10.5 PLFA分析方法
實驗10.6 PCR-DGGE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環境微生物監測與評價技術
第十一章水中微生物監測
第一節水樣的採集和保存
一、採樣
二、樣品保存
第二節水體中微生物數量的監測
實驗11.1 水中細菌總數的監測
實驗11.2 水中大腸菌群(Coliform group)的監測
實驗11.3 水中糞鏈球菌的監測
實驗11.4 水中病毒的監測
實驗11.5 水體沉積物中的H2S產生菌的測定
實驗11.6 循環水冷卻系統中有關的微生物監測
實驗11.7 應用PCR與基因DNA分子探針監測污染水體大腸桿菌
實驗11.8 富營養化湖泊中藻類的監測(葉綠素a法)
實驗11.9 PFU微型生物群落監測法
第十二章土壤中微生物的監測
第一節土樣的採集及保
...
第十三章空氣中微生物的監測
第十四章生物毒理學檢測與評價
第四部分污染物微生物處理與資源化技術
第十五章污染物微生物處理技術
第十六章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方法
參考文獻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