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文考古學(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當代中國學者代表作文庫
ISBN13:9787500459194
替代書名:Archaeoastronomy in China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馮時
出版日:2020/03/01
裝訂/頁數:平裝/566頁
規格:23.4cm*16.8cm*2.6cm (高/寬/厚)
版次:三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以考古發掘資料、古代器物和古文獻資料為基礎,綜合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民族學和天文學研究,系統探討了中國自新石器時代以降的天文考古學問題,揭示了古代先民在天文學領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闡釋了科學技術與傳統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以及天文學起源與文明起源的相互關係,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初步建立了中國天文考古學體系,為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開辟了新途徑,對古代政治史、宗教史、哲學史和科學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
馮時,1958年10月生於北京市。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古文字學學科帶頭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擔任考古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考古學報》副主編。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等職。研究領域為古文字學與天文考古學,旁治商周考古學、先秦史、天文年代學、古代思想史、歷史文獻學及科技史。出版學術著作十一部,發表論文二百余篇,主編《金文文獻集成》。
目次
再版自序
自序
第一章 天文考古學概論
第一節 天文考古學的理論特點
第二節 天文考古學的產生與發展
第二章 上古時代的天文與人文
第一節 中國天文學的傳說時代
第二節 上古巫覡歷史的背景與實證
第三節 天文占驗
第三章 觀象授時
第一節 有關恆星觀測的兩個基本概念的討論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的天極與極星
第三節 歷法起源考
第四章 古代天文儀器
第一節 候氣法鉤沉
第二節 圭表測影
第三節 秦漢日晷研究
第四節 漏壺的產生與發展
第五章 奇異天象
第一節 殷代月食考
第二節 殷代日食考
第三節 日珥、日冕與太陽黑子
第四節 彗星觀測
第六章 星象考源
第一節 星與象
第二節 二十八宿起源研究
第三節 古老的天官體系
第四節 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諸遺跡的天文學研究
第五節 四象起源考
第六節 天文星圖的產生與發展
第七章 早期宇宙模式
第一節 天圓地方
第二節 紅山文化三環石壇的天文學研究
第八章 天數發微
第一節 “太極圖”真原
第二節 重睹“洛書”
第三節 殷墟易卦卜甲研究
征引書目簡稱
自序
第一章 天文考古學概論
第一節 天文考古學的理論特點
第二節 天文考古學的產生與發展
第二章 上古時代的天文與人文
第一節 中國天文學的傳說時代
第二節 上古巫覡歷史的背景與實證
第三節 天文占驗
第三章 觀象授時
第一節 有關恆星觀測的兩個基本概念的討論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的天極與極星
第三節 歷法起源考
第四章 古代天文儀器
第一節 候氣法鉤沉
第二節 圭表測影
第三節 秦漢日晷研究
第四節 漏壺的產生與發展
第五章 奇異天象
第一節 殷代月食考
第二節 殷代日食考
第三節 日珥、日冕與太陽黑子
第四節 彗星觀測
第六章 星象考源
第一節 星與象
第二節 二十八宿起源研究
第三節 古老的天官體系
第四節 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諸遺跡的天文學研究
第五節 四象起源考
第六節 天文星圖的產生與發展
第七章 早期宇宙模式
第一節 天圓地方
第二節 紅山文化三環石壇的天文學研究
第八章 天數發微
第一節 “太極圖”真原
第二節 重睹“洛書”
第三節 殷墟易卦卜甲研究
征引書目簡稱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