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日本各報之間的競爭是十分激烈的。但與此同時,其報道模式、評論態度、新聞價值的判斷與取舍、版面的策劃與欄目的“劃一性”,也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這種“劃一性”,再加上各大報紙及各電視臺狂轟濫炸式(日本人稱之為“集中豪雨”式)的、傾向于煽情渲染式的激情報道手法,使得日本國內某一時期某種話題和熱潮接連不斷地出現。
這種“劃一性”,再加上各大報紙及各電視臺狂轟濫炸式(日本人稱之為“集中豪雨”式)的、傾向于煽情渲染式的激情報道手法,使得日本國內某一時期某種話題和熱潮接連不斷地出現。
作者簡介
卓南生,1942年生於新加坡,早年在新加坡華中和南洋大學受教育。1966年負笈東瀛攻讀新聞學,畢業于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院新聞系,后獲立教大學社會學(主修新聞學)博士學位。留日期間,曾不斷為新加坡報章撰寫東京通訊。1973年返回新加坡,就職于《星洲日報》,負責撰寫社論與國際時評,此后就一直參與主持華文報筆政。歷任《星洲日報》社論委員兼執行編輯、《南洋·星洲聯合早報》(簡稱《聯合早報》)社論委員兼東京特派員。1989年轉入學界,應聘為東京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1994年起任教于日本京都龍谷大學,現為該校國際文化學院教授、新加坡《聯合早報》特約評論員。
自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開始,作者就與中國學術界有密切的交流,近年來更常到各大學講學。現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等高校客座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兼)、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副會長兼導師及中國新聞史學會名譽顧問。
作者從事日本與亞洲問題的評論和研究四十年,主要中文著作有:《卓南生日本時論文集》(全三卷)、《中日關係出了什麼問題?》(合著)、《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1815—1874》(增訂版)、《日本告別戰后——亞太新格局與日本的輿論導向》、《大國夢與盟主論——總保守化的日本政治與外交》、《日本政治評論二十年》、《漢城20年風雲錄》、《日本的政治斗爭》、《國際問題縱橫談》、《從東南亞看日本——一個報人的觀察與體驗》、《從星洲13報看星洲五十年》(編)。
主要日文著作有:《日本的亞洲報道與亞洲論》、《東亞與日本社會》(合著)、《現代國家與移民勞工》(合著)、《高度信息社會的傳播》(合著)、《中國近代新聞成立史1815—1874》、《圍牆里的日本國際化》、《現代的鎖國——從亞洲看到的日本真相》。
自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開始,作者就與中國學術界有密切的交流,近年來更常到各大學講學。現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等高校客座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兼)、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副會長兼導師及中國新聞史學會名譽顧問。
作者從事日本與亞洲問題的評論和研究四十年,主要中文著作有:《卓南生日本時論文集》(全三卷)、《中日關係出了什麼問題?》(合著)、《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1815—1874》(增訂版)、《日本告別戰后——亞太新格局與日本的輿論導向》、《大國夢與盟主論——總保守化的日本政治與外交》、《日本政治評論二十年》、《漢城20年風雲錄》、《日本的政治斗爭》、《國際問題縱橫談》、《從東南亞看日本——一個報人的觀察與體驗》、《從星洲13報看星洲五十年》(編)。
主要日文著作有:《日本的亞洲報道與亞洲論》、《東亞與日本社會》(合著)、《現代國家與移民勞工》(合著)、《高度信息社會的傳播》(合著)、《中國近代新聞成立史1815—1874》、《圍牆里的日本國際化》、《現代的鎖國——從亞洲看到的日本真相》。
目次
總論:日本的亞洲報道往何處去?
第一部分:日本的亞洲報道與亞洲論
第一章 日本大眾傳媒東南亞報道的特徵與基調
一、戰前報道的背景和特徵
二、戰后報道的背景和特徵
第二章 日本戰前“南方報道”與戰后“東南亞報道”的連續性與非連續性
一、戰前“南方報道”的任務及其旗手
二、戰后“東南亞報道”的空白期與特徵
三、小結
第三章 戰后日本的華僑與華人論——日本傳媒與專家論調分析
一、“華僑論”無法打破框框的背景和因素
二、20世紀70年代以后“華僑論”的特徵與變化
三、后冷戰的“中華勢力論”與“華僑、華人論”
第四章 從留學生問題報道看日本傳媒的“內部國際化”觀
一、“10萬名留學生計劃”提出的背景
二、日元增值與大眾傳媒報道
三、孟加拉青年“餓死事件”帶來的沖擊
四、營造“官民一體的救援氛圍”
五、“王小玲事件”和“上海事件”之后的媒體報道特徵
六、從“可憐論”到“出外掙錢論”
七、結束語——令人質疑的“內部國際化”報道態勢(補記)
第五章 開國乎?鎖國乎?——引發“國民大辯論”的外勞輸入問題
一、“國民大辯論”所論何事?
二、漠視戰前“強制勞工”與“海外雄飛”的史實
三、20世紀70年代——圍繞“研修生”制度的爭議
四、20世紀90年代——虛虛實實的“開國”
與“鎖國”的爭論
五、傳媒報道與評論的傾向及特徵
六、小結:焦聚“研修生”所含的意義(補記)
第六章 世紀之交的中日關係與日本輿論動向
Ⅰ 日本傳媒對江澤民訪日的反應
一、后冷戰的亞洲格局與日本“中國觀”的變化
二、江澤民訪日前夕中日的爭執
三、江澤民訪日期間日本媒體的反應
四、日本傳媒如何詮釋北京的“歷史情結”?
五、中日關係往何處走?
……
第二部分:從亞洲看日本的變與不變
第七章 戰后日本的亞洲政策與日亞摩擦
第八章 從亞洲的角度看日本的”海外派兵“論——海灣危機與日本輿論去向分析
第九章 從鼓吹“雁行論”別擔憂“日本虛無論”——“日本模式”的反思和啟示
第十章 日本的“常任理事國夢”與輿論誘導
第十一章 從“小泉現象”看日本政治的變與不變
附錄一:座談:日本與亞洲·世界的對話與溝通
附錄二:時評:從安倍政權的開場閉幕到福田內閣的誕生
後記
第一部分:日本的亞洲報道與亞洲論
第一章 日本大眾傳媒東南亞報道的特徵與基調
一、戰前報道的背景和特徵
二、戰后報道的背景和特徵
第二章 日本戰前“南方報道”與戰后“東南亞報道”的連續性與非連續性
一、戰前“南方報道”的任務及其旗手
二、戰后“東南亞報道”的空白期與特徵
三、小結
第三章 戰后日本的華僑與華人論——日本傳媒與專家論調分析
一、“華僑論”無法打破框框的背景和因素
二、20世紀70年代以后“華僑論”的特徵與變化
三、后冷戰的“中華勢力論”與“華僑、華人論”
第四章 從留學生問題報道看日本傳媒的“內部國際化”觀
一、“10萬名留學生計劃”提出的背景
二、日元增值與大眾傳媒報道
三、孟加拉青年“餓死事件”帶來的沖擊
四、營造“官民一體的救援氛圍”
五、“王小玲事件”和“上海事件”之后的媒體報道特徵
六、從“可憐論”到“出外掙錢論”
七、結束語——令人質疑的“內部國際化”報道態勢(補記)
第五章 開國乎?鎖國乎?——引發“國民大辯論”的外勞輸入問題
一、“國民大辯論”所論何事?
二、漠視戰前“強制勞工”與“海外雄飛”的史實
三、20世紀70年代——圍繞“研修生”制度的爭議
四、20世紀90年代——虛虛實實的“開國”
與“鎖國”的爭論
五、傳媒報道與評論的傾向及特徵
六、小結:焦聚“研修生”所含的意義(補記)
第六章 世紀之交的中日關係與日本輿論動向
Ⅰ 日本傳媒對江澤民訪日的反應
一、后冷戰的亞洲格局與日本“中國觀”的變化
二、江澤民訪日前夕中日的爭執
三、江澤民訪日期間日本媒體的反應
四、日本傳媒如何詮釋北京的“歷史情結”?
五、中日關係往何處走?
……
第二部分:從亞洲看日本的變與不變
第七章 戰后日本的亞洲政策與日亞摩擦
第八章 從亞洲的角度看日本的”海外派兵“論——海灣危機與日本輿論去向分析
第九章 從鼓吹“雁行論”別擔憂“日本虛無論”——“日本模式”的反思和啟示
第十章 日本的“常任理事國夢”與輿論誘導
第十一章 從“小泉現象”看日本政治的變與不變
附錄一:座談:日本與亞洲·世界的對話與溝通
附錄二:時評:從安倍政權的開場閉幕到福田內閣的誕生
後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