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太湖源模式(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浙江現象。旅遊創新系列叢書
ISBN13:9787301163122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建國
出版日:2010/04/01
裝訂/頁數:平裝/225頁
規格:26cm*19cm (高/寬)
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為“浙江現象·旅遊創新系列叢書”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以太湖源景區為實證案例,深入剖析了浙江生態旅遊的發展歷程、模式內涵和開發效應。
本書既具有比較成熟的生態旅遊景區建設與管理的理論和方法,也有編著者歷年來從事教學研究與企業管理實務的成果和心得,既注重本書的系統性及與整套叢書的協調性,更注重其實用性,具有新資料、新視野和實踐性的特點。觀點新穎、思路清晰、內容詳略得當,深入淺出,不僅可供旅遊院校的學生和生態旅遊從業人員學習參考使用,也可供生態旅遊管理者、研究人員及生態旅遊景區規劃設計人員參考使用。
本書既具有比較成熟的生態旅遊景區建設與管理的理論和方法,也有編著者歷年來從事教學研究與企業管理實務的成果和心得,既注重本書的系統性及與整套叢書的協調性,更注重其實用性,具有新資料、新視野和實踐性的特點。觀點新穎、思路清晰、內容詳略得當,深入淺出,不僅可供旅遊院校的學生和生態旅遊從業人員學習參考使用,也可供生態旅遊管理者、研究人員及生態旅遊景區規劃設計人員參考使用。
目次
第1章 生態旅遊概述
1.1 生態旅遊產生的社會背景
1.1.1 生態旅遊的產生,是一個時代“生態覺醒”的產物
1.1.2 旅遊業負面效應日益顯現而面臨轉型的必然選擇
1.2 生態旅遊概念之爭
1.2.1 生態旅遊概念的爭議與發展
1.2.2 生態旅遊概念之爭的后果
1.3 概念的擴充與完善
1.4 生態旅遊與其他旅遊形式之間的關係
1.4.1 生態旅遊、替代性旅遊與傳統大眾旅遊
1.4.2 生態旅遊與自然旅遊
1.4.3 生態旅遊與探險旅遊
1.4.4 生態旅遊與可持續旅遊
1.5 生態旅遊產品的核心準則
1.6 生態標識與生態旅遊認證
1.6.1 開展生態旅遊認證的意義
1.6.2 主要的生態標識與生態旅遊認證
第2章 生態旅遊業的發展歷程
2.1 生態旅遊業的產生根源
2.2 生態旅遊業的發展歷程
2.2.1 興起階段(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一20世紀80年代)
2.2.2 蓬勃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一20世紀90年代中葉)
2.2.3 穩定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葉至今)
2.3 生態旅遊業國內外現狀
2.3.1 國外生態旅遊業的發展現狀
2.3.2 我國生態旅遊業發展概況
2.4 國內外旅遊產業發展模式比較
2.4.1 國際旅遊產業發展模式的類型
2.4.2 中國旅遊產業發展模式
2.5 現代生態旅遊產業狀況剖析
2.5.1 生態旅遊旅行社
2.5.2 生態旅遊飯店(綠色飯店)
2.5.3 生態旅遊交通
2.5.4 生態旅遊商品與生態旅遊康樂
2.6 生態旅遊產業發展趨勢
2.6.1 世界生態旅遊業發展趨勢分析
2.6.2 中國生態旅遊業發展趨勢分析
第3章 浙江省生態旅遊的崛起
3.1 浙江省生態旅遊的興起
3.2 浙江省生態旅遊的發展現狀
3.2.1 浙江省發展生態旅遊的基礎
3.2.2 浙江省開展生態旅遊的主要區域
3.2.3 浙江省生態旅遊發展的成就
3.2.4 生態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存在的問題
3.3 浙江省生態旅遊發展戰略
3.3.1進程規劃
3.3.2發展戰略
3.3.3六大建設區
3.3.4 三大產業帶
第4章 太湖源生態旅遊的緣起與發展
4.1 太湖源生態旅遊概述
4.2 從瑞晶洞到龍須溝
4.3 太湖源生態旅遊的形成
4.4 生態富民、和諧農村
4.3.1 白沙村生態致富的三個階段
4.3.2 白沙村生態致富的形式
4.3.3 白沙村生態致富的來源
第5章 太湖源生態旅遊保護性開發模式
5.1 生態旅遊開發在區域可持續發展中的功能與作用
5.1.1 生態旅遊為區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使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5.1.2 生態旅遊開發帶動周邊社區發展
5.1.3 生態旅遊業可增強公眾的自然保護意識
5.1.4 生態旅遊業可提高自然保護區的知名度
5.2 生態旅遊開發中保護與開發之間的矛盾
5.3 保護性開發——生態旅遊開發與保護的互動與雙贏
5.4 生態旅遊保護性開發的實現途徑
5.4.1 我國生態旅遊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5.4.2 我國生態旅遊保護性開發的實現途徑
5.5 太湖源生態旅遊的保護性開發模式
5.5.1 太湖源景區模式的產生背景
5.5.2 太湖源生態旅遊的保護性開發模式
第6章 太湖源生態旅遊的社區參與模式
6.1 社區參與理論概述
6.1.1 相關概念
6.1.2 社區參與的相關理論
6.1.3 生態旅遊與社區參與的關係
6.2 太湖源社區參與生態旅遊的概況
6.2.1 太湖源及太湖源社區概況
6.2.2 太湖源社區參與旅遊的歷程——從“賣山頭”到“賣生態”
6.3 太湖源社區參與生態旅遊的模式
6.3.1 太湖源生態旅遊的各相關利益者
6.3.2 太湖源社區居民參與生態旅遊的主要內容
6.3.3 太湖源社區參與生態旅遊的模式
第7章 太湖源生態旅遊營銷模式
7.1 太湖源生態旅遊的宣傳與市場定位模式
7.1.1 “喚起民眾”——激發從內部員工到社會公眾的生態旅遊推廣意識
7.1.2 太湖源生態旅遊產品的定位
7.1.3 產品設計
7.2 太湖源生態旅遊的促銷模式——“把支部建在連隊”、“空軍步兵協同作戰”
7.2.1 運用多種信息傳播方式
7.2.2 利用影視手段宣傳
7.2.3 編制詳細的太湖源生態旅遊資料
7.2.4 旅遊人員推廣
7.2.5 活動推廣
7.2.6 會議營銷
7.2.6 太湖源宣傳促銷模式理論總結
7.3 太湖源生態旅遊的分銷模式
7.4 太湖源生態旅遊的價格策略
7.4.1 優惠促銷策略
7.4.2 折扣定價策略
7.4.3 太湖源定價策略的總結
第8章 太湖源生態旅遊管理模式
8.1 “環境一旅遊者雙向導向”型旅遊者管理模式
8.1.1 以人為本,充分滿足旅遊者需求
8.1.2 旅遊者與環境和諧共處
8.1.3 “環境一旅遊者雙向導向”型旅遊者管理模式
8.2 太湖源景區環境管理模式
8.2.1 太湖源景區自然環境管理
8.2.2 太湖源景區人文環境管理
8.3 太湖源景區旅遊安全管理模式
8.3.1 太湖源安全管理組織機構
8.3.2 太湖源完善安全責任制度
8.3.3 太湖源安全教育培訓機制
8.3.4 落實安全督導檢查機制
8.3.5 制定安全應急預案
8.3.6 理順應急響應機制
8.3.7 建立有效的旅遊安全考核獎懲機制
8.4 太湖源景區人力資源管理模式
8.4.1 引才模式
8.4.2 太湖源景區用才模式
8.4.3 管理員工模式
8.4.4 員工激勵模式
第9章 生態旅遊開發太湖源模式的行業示範效應
9.1 太湖源模式的經驗鼓舞著太湖源人拼搏不息
9.2 太湖源模式對臨安生態旅遊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9.3 太湖源模式對長三角區域及全國的生態旅遊開發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附錄1 太湖源志
附錄2 太湖源景區導游詞
附錄3 太湖源生態旅遊開發大事記
參考文獻
1.1 生態旅遊產生的社會背景
1.1.1 生態旅遊的產生,是一個時代“生態覺醒”的產物
1.1.2 旅遊業負面效應日益顯現而面臨轉型的必然選擇
1.2 生態旅遊概念之爭
1.2.1 生態旅遊概念的爭議與發展
1.2.2 生態旅遊概念之爭的后果
1.3 概念的擴充與完善
1.4 生態旅遊與其他旅遊形式之間的關係
1.4.1 生態旅遊、替代性旅遊與傳統大眾旅遊
1.4.2 生態旅遊與自然旅遊
1.4.3 生態旅遊與探險旅遊
1.4.4 生態旅遊與可持續旅遊
1.5 生態旅遊產品的核心準則
1.6 生態標識與生態旅遊認證
1.6.1 開展生態旅遊認證的意義
1.6.2 主要的生態標識與生態旅遊認證
第2章 生態旅遊業的發展歷程
2.1 生態旅遊業的產生根源
2.2 生態旅遊業的發展歷程
2.2.1 興起階段(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一20世紀80年代)
2.2.2 蓬勃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一20世紀90年代中葉)
2.2.3 穩定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葉至今)
2.3 生態旅遊業國內外現狀
2.3.1 國外生態旅遊業的發展現狀
2.3.2 我國生態旅遊業發展概況
2.4 國內外旅遊產業發展模式比較
2.4.1 國際旅遊產業發展模式的類型
2.4.2 中國旅遊產業發展模式
2.5 現代生態旅遊產業狀況剖析
2.5.1 生態旅遊旅行社
2.5.2 生態旅遊飯店(綠色飯店)
2.5.3 生態旅遊交通
2.5.4 生態旅遊商品與生態旅遊康樂
2.6 生態旅遊產業發展趨勢
2.6.1 世界生態旅遊業發展趨勢分析
2.6.2 中國生態旅遊業發展趨勢分析
第3章 浙江省生態旅遊的崛起
3.1 浙江省生態旅遊的興起
3.2 浙江省生態旅遊的發展現狀
3.2.1 浙江省發展生態旅遊的基礎
3.2.2 浙江省開展生態旅遊的主要區域
3.2.3 浙江省生態旅遊發展的成就
3.2.4 生態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存在的問題
3.3 浙江省生態旅遊發展戰略
3.3.1進程規劃
3.3.2發展戰略
3.3.3六大建設區
3.3.4 三大產業帶
第4章 太湖源生態旅遊的緣起與發展
4.1 太湖源生態旅遊概述
4.2 從瑞晶洞到龍須溝
4.3 太湖源生態旅遊的形成
4.4 生態富民、和諧農村
4.3.1 白沙村生態致富的三個階段
4.3.2 白沙村生態致富的形式
4.3.3 白沙村生態致富的來源
第5章 太湖源生態旅遊保護性開發模式
5.1 生態旅遊開發在區域可持續發展中的功能與作用
5.1.1 生態旅遊為區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使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5.1.2 生態旅遊開發帶動周邊社區發展
5.1.3 生態旅遊業可增強公眾的自然保護意識
5.1.4 生態旅遊業可提高自然保護區的知名度
5.2 生態旅遊開發中保護與開發之間的矛盾
5.3 保護性開發——生態旅遊開發與保護的互動與雙贏
5.4 生態旅遊保護性開發的實現途徑
5.4.1 我國生態旅遊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5.4.2 我國生態旅遊保護性開發的實現途徑
5.5 太湖源生態旅遊的保護性開發模式
5.5.1 太湖源景區模式的產生背景
5.5.2 太湖源生態旅遊的保護性開發模式
第6章 太湖源生態旅遊的社區參與模式
6.1 社區參與理論概述
6.1.1 相關概念
6.1.2 社區參與的相關理論
6.1.3 生態旅遊與社區參與的關係
6.2 太湖源社區參與生態旅遊的概況
6.2.1 太湖源及太湖源社區概況
6.2.2 太湖源社區參與旅遊的歷程——從“賣山頭”到“賣生態”
6.3 太湖源社區參與生態旅遊的模式
6.3.1 太湖源生態旅遊的各相關利益者
6.3.2 太湖源社區居民參與生態旅遊的主要內容
6.3.3 太湖源社區參與生態旅遊的模式
第7章 太湖源生態旅遊營銷模式
7.1 太湖源生態旅遊的宣傳與市場定位模式
7.1.1 “喚起民眾”——激發從內部員工到社會公眾的生態旅遊推廣意識
7.1.2 太湖源生態旅遊產品的定位
7.1.3 產品設計
7.2 太湖源生態旅遊的促銷模式——“把支部建在連隊”、“空軍步兵協同作戰”
7.2.1 運用多種信息傳播方式
7.2.2 利用影視手段宣傳
7.2.3 編制詳細的太湖源生態旅遊資料
7.2.4 旅遊人員推廣
7.2.5 活動推廣
7.2.6 會議營銷
7.2.6 太湖源宣傳促銷模式理論總結
7.3 太湖源生態旅遊的分銷模式
7.4 太湖源生態旅遊的價格策略
7.4.1 優惠促銷策略
7.4.2 折扣定價策略
7.4.3 太湖源定價策略的總結
第8章 太湖源生態旅遊管理模式
8.1 “環境一旅遊者雙向導向”型旅遊者管理模式
8.1.1 以人為本,充分滿足旅遊者需求
8.1.2 旅遊者與環境和諧共處
8.1.3 “環境一旅遊者雙向導向”型旅遊者管理模式
8.2 太湖源景區環境管理模式
8.2.1 太湖源景區自然環境管理
8.2.2 太湖源景區人文環境管理
8.3 太湖源景區旅遊安全管理模式
8.3.1 太湖源安全管理組織機構
8.3.2 太湖源完善安全責任制度
8.3.3 太湖源安全教育培訓機制
8.3.4 落實安全督導檢查機制
8.3.5 制定安全應急預案
8.3.6 理順應急響應機制
8.3.7 建立有效的旅遊安全考核獎懲機制
8.4 太湖源景區人力資源管理模式
8.4.1 引才模式
8.4.2 太湖源景區用才模式
8.4.3 管理員工模式
8.4.4 員工激勵模式
第9章 生態旅遊開發太湖源模式的行業示範效應
9.1 太湖源模式的經驗鼓舞著太湖源人拼搏不息
9.2 太湖源模式對臨安生態旅遊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9.3 太湖源模式對長三角區域及全國的生態旅遊開發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附錄1 太湖源志
附錄2 太湖源景區導游詞
附錄3 太湖源生態旅遊開發大事記
參考文獻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