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資治通鑒謀略(繡像精裝本)(套裝共2冊)》是北宋司馬光主持編纂的編年體通史。它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計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取材十分廣泛,內容非常豐富,以記載重大政治、軍事事件為主,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經濟、文化、制度等情況。全書共分二百九十四卷,三百余萬字。《資治通鑒》史實考信,史論精當,考評歷史興衰,鏡鑒後世治道。
《資治通鑒謀略(繡像精裝本)(套裝共2冊)》白成書以來受到中國古代歷朝統治者的青睞,成為他們常看不厭常看常新的佐政良史。馬上皇帝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重視《資治通鑒》,專請儒士為他們講解其中的治國之道,用蒙古語言寫了《通鑒節要》作為教材。明太祖朱元璋更對此書倍加推崇,他每天清晨早起研讀《資治通鑒》,認為“習聞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體力行《通鑒》原則”,并常常以此訓誡左右大臣。清聖祖康熙對《資治通鑒》更是達到了癡迷程度,經常翻閱,認為《資治通鑒》“事關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
《資治通鑒謀略(繡像精裝本)(套裝共2冊)》白成書以來受到中國古代歷朝統治者的青睞,成為他們常看不厭常看常新的佐政良史。馬上皇帝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重視《資治通鑒》,專請儒士為他們講解其中的治國之道,用蒙古語言寫了《通鑒節要》作為教材。明太祖朱元璋更對此書倍加推崇,他每天清晨早起研讀《資治通鑒》,認為“習聞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體力行《通鑒》原則”,并常常以此訓誡左右大臣。清聖祖康熙對《資治通鑒》更是達到了癡迷程度,經常翻閱,認為《資治通鑒》“事關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
名人/編輯推薦
《資治通鑒謀略(繡像精裝本)(套裝共2冊)》是由線裝書局出版的。
目次
上冊
第一編 戰國爭雄
三國分晉
智伯之死
豫讓報仇
魏文侯的故事
吳起善為將
聶政俠義
吳起論山河之固
子思向衛侯薦茍變
子思與衛侯言
齊威王重政
商鞅變法
桂陵之戰
小人如狗
為兄請仕
商君之死
蘇秦合縱御秦
敗縱連橫
田文用諫
伐蜀之錯論
務虛名而亂國
孟子答齊王
郭隗獻賢策
胡服騎射
雞鳴狗盜
白馬非馬
主子憐子成禍
藺相如與廉頗
田單封君
田單恤民
田單攻狄
趙奢收田租
閼與之戰
范雎之死
觸龍說趙太後
長平之戰
毛遂自薦
奇貨可居
第二編 天下一統
范雎罷相
蒙騖伐魏
鄭國渠一
老驥伏櫪
李園獻妹
李斯客于秦
韓非使秦
荊軻刺秦王
王翦伐楚
齊王建之亡國
初并天下
焚書坑儒
贏政之死
趙高一手遮天
斬蛇起義
秦趙于鉅鹿之戰
趙高弒主
劉邦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
鴻門宴
西楚霸王
韓信拜將
漢王用陳平
韓信破趙
楚漢相爭
半壁江山
項羽之死
第三編 大漢天下
劉邦論因何得天下
五百壯士
劉邦赦季布
劉邦封蕭何
劉邦封雍齒
冒頓單于
貫高不累張敖
匈奴和親
漢王被圍白登山
欒布悲彭越
呂後廢太子
不能馬上治天下
劉邦赦蕭何
曹參隨蕭何
封諸呂為王
驅呂復劉
文帝治國
趙佗歸漢
南越謝罪
張釋之行法
漢文帝召季布
晁錯進言
馮唐進諫
周亞夫治軍
文帝遺詔
七國之亂
文景之治
出行軼事
汲黯賑災
汲黯折服漢武帝
李廣與程不識
武帝崇仙
張騫出使
衛青不居功自傲
張騫之識
汲黯諫漢武帝勿妄殺
漢武帝誅顏異
張騫二次出使
南征西進
泰山祭祀
漢公主遠嫁西域
漢與西域睦鄰友好
貳師將軍西征
蘇武氣節
戾太子事件
漢武帝下罪己詔
霍光輔政
班固、司馬光論漢武大帝
燕王謀叛
偽衛太子
漢昭帝與霍光
廢黜昌邑王
夏侯勝對詔書非議
漢宣帝施政
渤海治亂
丙吉不言功
張安世薦賢
疏廣不立產業
趙充國平羌
公主還朝
宣帝責太子
四海臣服
婕妤護駕
石顯變詐
侯應論戍邊
成帝好色
飛燕身輕
諫臣朱云
二王來朝
王莽復出
孫寶免官
王莽篡權
改革幣制
祭遵嚴格執法
興武中興
光武帝降朱鮪
宋弘之人
馮異討敵之策
任廷不奉詔
郅惲不受詔
光武帝修文德
光武帝查辦官吏
光武眾臣
強項令
老將馬援
明帝尊師
馬皇後抑制外戚
佛教始傳
塞朗奏夢多冤獄
班超出使
馬太後不封親
孑L僖之人
外戚干政
班超歸漢
楊震拒金
張衡上疏
周舉參劾左雄
蘇章任冀州太守
太後臨朝
李云上書
清高廉潔的徐稚
賢人郭泰
寇榮上書討死
史弼彈劾劉悝王
楊秉忠心逐逆臣
黨錮之亂
襄楷勸君
賈彪明事理
陳蕃遭貶
賈彪諍言,范滂鐵骨
史弼以實為實
奸臣作亂
段潁破羌兵
黨錮群英生不逢時
蔡邕反對“三互法”
靈帝之事
崔烈當官
靈帝節水
黃巾起義
宦官專權
第四編 三國鼎立
品評曹操
漢室氣衰
四方伐卓
桃園三結義
董卓之死
呂范領都督
擊鼓罵曹
神機妙算
呂布被捆
袁紹謀曹
官渡之戰
三顧茅廬
崔琰、毛玢共選才
孔融之死
赤壁大戰
曹操重賢才
若飲醇醪
孫權勸說
劉備人蜀
諸葛亮論治國
漢中稱王
水淹龐德
楊修之死
吳下阿蒙
敗走麥城
辛毗勸諫
禍起蕭墻
孫權降曹
劉備托孤
楊頤進諫諸葛亮
平定南中
馬謖失街亭
六出祁山
吳王重用呂范
張紱遺書
劉嘩機巧
智星隕落
司馬光論為治之要
是儀據實答
蔣琬雅量
司馬懿誅曹爽
魏國滅蜀
孫亮辨奸
假刀殺帝
竹林七賢
樂不思蜀
晉武帝賞罰失當
周處改過自新
吳主昏庸
吳國被滅
三國歸晉
直臣劉毅
石崇王愷爭豪
趙王廢後
齊國同伐相
河間王誅司馬
二王攻義
東海王敗歸東海
八王之亂
茍唏不徇私
第五編 南北對峙
祖逖聞雞起舞
陶侃運磚
非議“舉過有賞”
游子遠諫趙主
石勒不記平民之恨
王導負友
王彬抗亂
王敦謀篡
陶侃檢約
桓溫清談
桓溫廢立
咄咄怪事
下冊
第六編 大唐盛世
第一編 戰國爭雄
三國分晉
智伯之死
豫讓報仇
魏文侯的故事
吳起善為將
聶政俠義
吳起論山河之固
子思向衛侯薦茍變
子思與衛侯言
齊威王重政
商鞅變法
桂陵之戰
小人如狗
為兄請仕
商君之死
蘇秦合縱御秦
敗縱連橫
田文用諫
伐蜀之錯論
務虛名而亂國
孟子答齊王
郭隗獻賢策
胡服騎射
雞鳴狗盜
白馬非馬
主子憐子成禍
藺相如與廉頗
田單封君
田單恤民
田單攻狄
趙奢收田租
閼與之戰
范雎之死
觸龍說趙太後
長平之戰
毛遂自薦
奇貨可居
第二編 天下一統
范雎罷相
蒙騖伐魏
鄭國渠一
老驥伏櫪
李園獻妹
李斯客于秦
韓非使秦
荊軻刺秦王
王翦伐楚
齊王建之亡國
初并天下
焚書坑儒
贏政之死
趙高一手遮天
斬蛇起義
秦趙于鉅鹿之戰
趙高弒主
劉邦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
鴻門宴
西楚霸王
韓信拜將
漢王用陳平
韓信破趙
楚漢相爭
半壁江山
項羽之死
第三編 大漢天下
劉邦論因何得天下
五百壯士
劉邦赦季布
劉邦封蕭何
劉邦封雍齒
冒頓單于
貫高不累張敖
匈奴和親
漢王被圍白登山
欒布悲彭越
呂後廢太子
不能馬上治天下
劉邦赦蕭何
曹參隨蕭何
封諸呂為王
驅呂復劉
文帝治國
趙佗歸漢
南越謝罪
張釋之行法
漢文帝召季布
晁錯進言
馮唐進諫
周亞夫治軍
文帝遺詔
七國之亂
文景之治
出行軼事
汲黯賑災
汲黯折服漢武帝
李廣與程不識
武帝崇仙
張騫出使
衛青不居功自傲
張騫之識
汲黯諫漢武帝勿妄殺
漢武帝誅顏異
張騫二次出使
南征西進
泰山祭祀
漢公主遠嫁西域
漢與西域睦鄰友好
貳師將軍西征
蘇武氣節
戾太子事件
漢武帝下罪己詔
霍光輔政
班固、司馬光論漢武大帝
燕王謀叛
偽衛太子
漢昭帝與霍光
廢黜昌邑王
夏侯勝對詔書非議
漢宣帝施政
渤海治亂
丙吉不言功
張安世薦賢
疏廣不立產業
趙充國平羌
公主還朝
宣帝責太子
四海臣服
婕妤護駕
石顯變詐
侯應論戍邊
成帝好色
飛燕身輕
諫臣朱云
二王來朝
王莽復出
孫寶免官
王莽篡權
改革幣制
祭遵嚴格執法
興武中興
光武帝降朱鮪
宋弘之人
馮異討敵之策
任廷不奉詔
郅惲不受詔
光武帝修文德
光武帝查辦官吏
光武眾臣
強項令
老將馬援
明帝尊師
馬皇後抑制外戚
佛教始傳
塞朗奏夢多冤獄
班超出使
馬太後不封親
孑L僖之人
外戚干政
班超歸漢
楊震拒金
張衡上疏
周舉參劾左雄
蘇章任冀州太守
太後臨朝
李云上書
清高廉潔的徐稚
賢人郭泰
寇榮上書討死
史弼彈劾劉悝王
楊秉忠心逐逆臣
黨錮之亂
襄楷勸君
賈彪明事理
陳蕃遭貶
賈彪諍言,范滂鐵骨
史弼以實為實
奸臣作亂
段潁破羌兵
黨錮群英生不逢時
蔡邕反對“三互法”
靈帝之事
崔烈當官
靈帝節水
黃巾起義
宦官專權
第四編 三國鼎立
品評曹操
漢室氣衰
四方伐卓
桃園三結義
董卓之死
呂范領都督
擊鼓罵曹
神機妙算
呂布被捆
袁紹謀曹
官渡之戰
三顧茅廬
崔琰、毛玢共選才
孔融之死
赤壁大戰
曹操重賢才
若飲醇醪
孫權勸說
劉備人蜀
諸葛亮論治國
漢中稱王
水淹龐德
楊修之死
吳下阿蒙
敗走麥城
辛毗勸諫
禍起蕭墻
孫權降曹
劉備托孤
楊頤進諫諸葛亮
平定南中
馬謖失街亭
六出祁山
吳王重用呂范
張紱遺書
劉嘩機巧
智星隕落
司馬光論為治之要
是儀據實答
蔣琬雅量
司馬懿誅曹爽
魏國滅蜀
孫亮辨奸
假刀殺帝
竹林七賢
樂不思蜀
晉武帝賞罰失當
周處改過自新
吳主昏庸
吳國被滅
三國歸晉
直臣劉毅
石崇王愷爭豪
趙王廢後
齊國同伐相
河間王誅司馬
二王攻義
東海王敗歸東海
八王之亂
茍唏不徇私
第五編 南北對峙
祖逖聞雞起舞
陶侃運磚
非議“舉過有賞”
游子遠諫趙主
石勒不記平民之恨
王導負友
王彬抗亂
王敦謀篡
陶侃檢約
桓溫清談
桓溫廢立
咄咄怪事
下冊
第六編 大唐盛世
書摘/試閱
郡國大旱,蝗,青州尤甚,民流亡。王莽白太後,宜衣繒練,頗損膳,以示天下。莽因上書愿出錢百萬,獻田三十頃,付大司農助給貧民。于是公卿皆慕效焉,凡獻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賦貧民。又起五里于長安城中,宅二百區,以居貧民。莽帥群臣奏太後,言:“幸賴陛下德澤,間者風雨時,甘露降,神芝生,萁莢、朱草、嘉禾,休征同時并至。愿陛下遵帝王之常服,復太官之法膳,使臣子各得盡歡心,備共養!”莽又令太後下詔,不許。每有水旱,莽輒素食,左右以白太後,太後遣使者詔莽日:“聞公菜食,憂民深矣。今秋幸孰,公以時食肉,愛身為國!”
王莽欲悅太後以威德至盛異于前,乃風單于令遣王昭君女須卜居次云入侍太後,所以賞賜之甚厚。
莽欲以女配帝為皇後以固其權,奏言:“皇帝即位三年,長秋宮未建,掖廷媵未充。乃者國家之難,本從無嗣,配取不正,請考論《五經》,定取後禮,正十二女之義,以廣繼嗣,博采二王後及周公、孔子世、列侯在長安者逋子女。”事下有司,上眾女名,王氏女多在選中者,莽恐其與己女爭,即上言:“身無德,子材下,不宜與眾女并采。”太後以為至誠,乃下詔日:“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庶民、諸生、郎吏以上守闕上書者日千余人,公卿大夫或詣廷中,或伏省戶下,咸言:“安漢公盛勛堂堂若此,今當立後,獨奈何廢公女,天下安所歸命!愿得公女為天下母!”莽遣長史以下分部曉止公卿及諸生,而上書者愈甚。太後不得已,聽公卿采莽女。莽復自白:“宜博選眾女。”公卿爭日:“不宜采諸女以貳正統。”莽乃白:“愿見女。”漢平帝元始四年夏,太保舜等及吏民上書者八千余人,咸請如陳崇言,加賞于安漢公。章下有司,有司請“益封公以新息、召陵二縣及黃郵聚、新野田;采伊尹、周公稱號,加公為宰衡,位上公,三公言事稱‘敢言之’;賜公太夫人號日功顯君;封公子男二人安為褒新侯,臨為賞都侯;加後聘三千七百萬,合為一萬萬,以明大禮;太後臨前殿親封拜,安漢公拜前,二子拜後,如周公故事。”莽稽首辭讓,出奏封事:“愿獨受母號,還安、臨印拔及號位戶邑。”事下,太師光等皆日:“賞未足以直功。謙約退讓,公之常節,終不可聽。忠臣之節亦宜自屈,而伸主上之義。宜遣大司徒、大司空持節承制詔公亟人視事,詔尚書勿復受公之讓奏。”奏可。莽乃起視事,止減召陵、黃郵、新野之田而已。
莽復以所益納征錢千萬遺太後左右奉共養者。莽雖專權,然所以誑耀媚事太後,下至旁側長御,方故萬端,賂遺以千萬數。白尊太後姊、妹號皆為君,食湯沐邑。以故左右日夜共譽莽。莽又知太後婦人,厭居深宮中,莽欲虞樂以市其權,乃令太後四時車駕巡狩四郊,存見孤、寡、貞婦,所至屬縣,輒施恩惠,賜民錢帛、牛酒,歲以為常。太後旁弄兒病,在外舍,莽自親候之。其欲得太後意如此。
王莽欲悅太後以威德至盛異于前,乃風單于令遣王昭君女須卜居次云入侍太後,所以賞賜之甚厚。
莽欲以女配帝為皇後以固其權,奏言:“皇帝即位三年,長秋宮未建,掖廷媵未充。乃者國家之難,本從無嗣,配取不正,請考論《五經》,定取後禮,正十二女之義,以廣繼嗣,博采二王後及周公、孔子世、列侯在長安者逋子女。”事下有司,上眾女名,王氏女多在選中者,莽恐其與己女爭,即上言:“身無德,子材下,不宜與眾女并采。”太後以為至誠,乃下詔日:“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庶民、諸生、郎吏以上守闕上書者日千余人,公卿大夫或詣廷中,或伏省戶下,咸言:“安漢公盛勛堂堂若此,今當立後,獨奈何廢公女,天下安所歸命!愿得公女為天下母!”莽遣長史以下分部曉止公卿及諸生,而上書者愈甚。太後不得已,聽公卿采莽女。莽復自白:“宜博選眾女。”公卿爭日:“不宜采諸女以貳正統。”莽乃白:“愿見女。”漢平帝元始四年夏,太保舜等及吏民上書者八千余人,咸請如陳崇言,加賞于安漢公。章下有司,有司請“益封公以新息、召陵二縣及黃郵聚、新野田;采伊尹、周公稱號,加公為宰衡,位上公,三公言事稱‘敢言之’;賜公太夫人號日功顯君;封公子男二人安為褒新侯,臨為賞都侯;加後聘三千七百萬,合為一萬萬,以明大禮;太後臨前殿親封拜,安漢公拜前,二子拜後,如周公故事。”莽稽首辭讓,出奏封事:“愿獨受母號,還安、臨印拔及號位戶邑。”事下,太師光等皆日:“賞未足以直功。謙約退讓,公之常節,終不可聽。忠臣之節亦宜自屈,而伸主上之義。宜遣大司徒、大司空持節承制詔公亟人視事,詔尚書勿復受公之讓奏。”奏可。莽乃起視事,止減召陵、黃郵、新野之田而已。
莽復以所益納征錢千萬遺太後左右奉共養者。莽雖專權,然所以誑耀媚事太後,下至旁側長御,方故萬端,賂遺以千萬數。白尊太後姊、妹號皆為君,食湯沐邑。以故左右日夜共譽莽。莽又知太後婦人,厭居深宮中,莽欲虞樂以市其權,乃令太後四時車駕巡狩四郊,存見孤、寡、貞婦,所至屬縣,輒施恩惠,賜民錢帛、牛酒,歲以為常。太後旁弄兒病,在外舍,莽自親候之。其欲得太後意如此。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