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
79折

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60 元
優惠價
79363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如果你在人世間還有許多時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告訴你死亡是怎麼一回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告訴你,死亡對活著的人有何啟示,而活著時又要如何看待死亡。死亡揭開了意識的各個層面、存有的各個層面、靈性的各個層面,這些層面都超越了我們向來看成是自我的個我意識。它揭開了臨終是一段自然開悟的歷程,一段最終會回歸真我的返家之旅。它指引我們一步步地開敞自己,走入存有的深層,也指引我們如何與自己一度從中脫身而出的存有本源重新融合。

本書的寫法非常簡潔透澈,作者用簡單的文字說複雜的意思。在第一章以綜合蘇菲、西藏生死觀的精要說出「死亡是安全的」,作者把死亡當作能量的蛻變,死亡的過程即是物質身的能量轉化,人歸返至另一種能量體系。但是人類因為發展心智自我,遮蔽了存有之光,使得我們寓居於世的時候只看到世界的現實,而不見萬物所居的更大本體。第二章以超個體心理學的觀點說明我們的心智自我是如何長出來的。第三章,作者用蘇菲神學提出更大的靈性圖像,指出人們逐漸由心智自我的消退而發展出靈性的諸階段。第四章則以肯恩.威爾伯的心理學思維,鉅細靡遺地描述心智自我的毀敗過程,人的性格如何與陰影整合,身體與心智整合、我與非我整合、生與死整合。第五章,作者離開理論的說明,從陪伴臨終者實際經驗指出,死亡可以不是悲劇而是恩寵。第六章提出各種修行的方法。最後四章則與臨終照顧有密切關係。作者傾一生的經驗,將她在臨床觀察的現象與一般臨床指標(如KPSS)接應起來,詳述病人臨終的每一階段的身心靈狀態。第八章的內容對所有陪病的家屬、醫護人員、志工都非常重要,由於講得十分具體切實,臨終彌留的氛圍充滿恩寵,令人感到臨終的幸福。-余德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書籍重點
作者以自己多年陪伴臨終者的經驗,結合超個體心理學、佛教等東西方智慧傳統,詳實敘述臨終時刻的身心變化,不僅為臨終者及其家屬朋友帶來深深安慰,為從事安寧療癒工作者提供了睿智而動人的解說,更緩和撫慰了我們對死亡的無限恐懼。

作者簡介

凱思林.辛(Katheen Dowling Singh, Ph.D.),專攻超個體心理學與靈性傳統。在一篇受訪的文摘上,她說自己之所以有幸從事安寧療護的工作,除了超個體心理學的啟蒙,以及持續三十年以上默觀經驗的幫助,還得歸功於1974年康乃迪克州沸沸騰騰的安寧療護運動,她深深撼動於:「生命走到盡頭之際,人終究能朝向靈性發展而去。」在佛羅里達安寧病房工作六年當中,她看見難以言喻的美麗境界,感覺自己是真實又深刻的存在,因為陪伴臨終病患的過程中,很難去說是「誰」在付出,又是「誰」伸出雙手幫助了誰。目前,她除了持續陪伴臨終病患走上恩寵滿溢的回歸旅程,也積極參與各種推動安寧照護的運動、演講,和聽眾分享她的豐富經驗。

名人/編輯推薦

※王英偉、王浴、胡因夢、許禮安、單國璽、惠敏法師、趙可式、賴其萬、陳榮基、陳慶餘、蔡昌雄/推薦。

人類自古以來,都不斷的在探討生的意義與死的歸宿。孔子「未知生,焉知死」,避開了談論死的課題。很多宗教都以揭示「死歸何處」來談論生的意義,不論是上天堂(極樂世界)或下地獄,佛教或基督教都強調生的內容,會引導死的歸路。
作者從多年在佛羅里達醫院陪伴臨終病患的寶貴經驗,默默的觀察,以同理心「經驗」病人臨終前的心靈轉化,而寫成了這本書《恩寵而逝》。它不只是經驗或語言的轉載而已,更是深度探討「死亡、修行與心靈成長的緊密關係」的一本好書。醫院如道場,甚至是很好的修身養性的道場,從事臨終照顧的人們,應該感恩能在這麼好的修行道場工作,更應該努力協助每一位臨終的病人,完成最後的靈性轉化,放下萬緣,以愉悅與感恩的心情安詳往生。索甲仁波切說協助一個人安詳往生,等於協助一個人成佛,是最大的布施。
本書作者認為能夠透析認識臨終的過程,「比較能夠欣然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人為什麼會死?」「因為我們活著!」如果你想更深一層的瞭解為什麼「死亡是一個有著深刻靈性意涵的時刻」,希望從死亡的經驗中「感受到無限的慈悲與智慧」,我願鄭重的推薦你仔細閱讀這本書。它不但充滿了超個人心理學的觀點,並且融合了東西方很多宗教的智慧。
——陳榮基(財團法人佛教蓮花基金會董事長)

本書作者在陪伴數百位臨終病人之後,她的觀察是:死亡絕對是「更高的能量透滲生命」的特別時刻,換言之:臨終者是大步邁入靈性向度的朝聖者。這個說法與我們一般日常生活的經驗迥異,人們對死亡的印象是:煎熬、蹂躪、恐懼、悲慟、臨終者在絕對的存在性孤獨中,無奈地承受苦難的啃噬。「死亡」與「臨終」是徹底的「負面」,沒有絲毫好處,卻又是「有生物」共同的宿命。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融合了超個體心理學、基督信仰、存在主義、佛教與其他東方哲學,如道家的哲理等,從東西方的傳統智慧中探究死亡與臨終的奧秘。但卻並不流於空談,或太過抽象。而是從臨終病人的實際經驗中,印證臨終可以是靈性的最高峰經驗,與萬有的神聖本源面對面的時刻,而感覺到從所未有的超越、喜悅與圓滿。雖然作者由無數次陪伴病人臨終的過程中,見識死亡無懈可擊的美麗與宏偉,但大多數人在死亡之前可能會籠罩在黑暗、恐懼、驚怕、憤怒,或因壓抑情緒而表現出的冷漠。只是在臨終之際,身心極度衰弱時,仍然有許多人竟可以安然放下,平靜莊嚴地與世長辭。
瓦器中存有寶貝,人的脆弱身軀內其實蘊藏著堅強的靈魂,無論我們怎麼稱呼這個「靈性」,它是人與其他生物最重要的不同點。療癒與恩寵如同旭日東昇從黑暗中升起,使臨終病人從混亂到臣服,再進入超越的和平圓滿境界。
如果我們堅信經過臨終時的苦難與掙扎,終將進入永恆的光明、純淨、自由與愛,那麼死亡的面目不再猙獰恐怖,也無所謂的「死亡恐懼」了。我個人陪伴上以千計的臨終病人,可以印證作者提出的「恩寵而逝」,見證了死亡可以是生命中最光輝的時刻。而我自己,真的對死亡一無所懼了。
——趙可式(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台灣安寧療護推手)

本書敘述作者在陪伴末期病人所得到的體驗,誠如作者相信本書的出版可以對臨終的靈性轉化過程有更具深度意義的理解。全書每個章節皆有對靈性感應詳實的描述,在坊間眾多出版刊物對靈性照顧指引莫衷一是中,是值得去推薦的著作。
依照本書主題所示,臨終過程中,死亡回歸到存有本源所得到的恩寵,必須透過靈性轉化,主要針對死亡、修行和靈性提昇三者進一步探討,與佛法所謂中陰得度、自性圓融和返璞歸真的勝義契合,作為推動本土化靈性照顧的臨床醫師而言,本書許多理念亦可適用於國內安寧緩和醫療。
過去我們在安寧緩和病房推動本土化靈性照顧的經驗,癌末病人能夠得到本書所說的恩寵,其臨床歷程分別為:真相告知、接受死亡、感應靈性存在和依持法門,在本書這些主題皆有很好的交代與個案說明。真相告知面對的靈性照顧課題是死亡恐懼,接受死亡有積極和消極方式,不接受造成本書所謂的自殺恐慌,從這些例證吾人可以瞭解臨終乃學習的過程,並非在沒有死亡準備之下自然轉化而感應到靈性存在,尤其對生死困頓的病人無法從我執中拔除,更需要專業人員的引導。作者在文中不時敘述在陪伴臨終病人中對靈性感應的經驗,感受那清淨光明,將死亡當作靈性的轉化,對沒有陪伴臨終病人而無靈性感應經驗的一般讀者來說,是難以體會的。
最後在法門依持方面,作者在冥想練習有諸多著墨,這種禪修的功夫,過去我們也試過但真正用在臨床有其困難,不若臨終念佛在台灣的普遍,因此本書臨床照顧的應用必須考慮中西文化傳統上的差異。
——陳慶餘(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

在華人文化大部分人都承認「生有時,死有時」,但實際生活又是如何呢?有一天我接到一位護理師的電話,聽出她沮喪的聲音,原來在30分鐘前她幫一位已進入瀕死過程的病人施予人工呼吸,病人後來慢慢可以自行呼吸,也醒了過來,醒來開口說的第一句話是:「您怎麼搞的,耽誤了我的時辰。」在醫院,人的死亡歷程常因醫護人員作梗而無法順利完成,讓我非常感慨。
不知何時我們開始學會了二元的經驗,把生命看成生死對立的戰場,其實生命本來就是與死亡共處的經驗;一般人會說生命是有限的,因此當我們的身體遭受威脅時,「死亡恐懼」自然升起,如果能轉念「有限是無限的一部份,不是無限的反面」我們能否相信生命是無限的呢?如果生命不是無限的,我們如何能在臨床或本書敘述的個案,看見他們在臨終期所展現的生命品質——存有的本質?!
 本書集合了多位作者的理論基礎,如果不熟悉那些論述的讀者,閱讀時可能有些生澀,但這些現象是本然存在的,如果你有心要瞭解,透過作者的詮釋,最後你會會心的「啊哈」!期待每個健康的人都能閱讀本書來準備自己,醫護人員更不能錯過,否則恐怕會耽誤不少人的時辰。
——王浴(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護理長)

人千辛萬苦的學習進入社會,最後卻仍必須掙扎孤絕的脫離社會。因為「臨終經驗」始終是一個無法傳承的「病情世界」,愈接近臨終,愈沒有語言文字、肢體動作與眼神交會,尤其在臨終者進入昏迷之後,到最後更是「死無對證」。
海德格說:「人是被拋擲於人世間!」人哭著被生出來就暗示這是一個受苦的存在和所在,身體的本質其實只是暫時借用,然而人們通常用心智造作的自我誤以為是不朽之身。人一出生就應驗了霹靂布袋戲的名言:「一步一步踏入死亡的界限!」出生之前的那個家,或許也是死後要回去的那個家,如果這個世界只是不小心或被迫來此走一遭,為什麼人們都忘了回家的路?
我演講時曾經模仿廣告詞說:「靈性『就是那個光!』」卻有學員問我:「那個光是七彩的嗎?」臨終陪伴就是一種恩寵,得以見證靈性轉化與開顯的時刻,「臨終經驗」擁有各種美好自在的品質,是我們必須用生命陪伴而且打開心眼才得以感受。
大約十年前,我在東華大學讀碩士,是安寧病房主治醫師,也是其他研究生在「田野」的臨床老師,就跟著余德慧教授研讀《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一書。五年前,我花了六年光陰完成的碩士論文〈病情世界的多重現象分析〉,可能有些內容來自本書的滲入。根據我在安寧療護服務十五年所體悟到的,覺得安寧療護工作人員可以從本書得到印證。
——許禮安(高雄市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

死亡是一位睿智又嚴厲的老師,這門課還是自修容易些。翻開書修習吧。
——柏尼.西格爾醫師(Dr. Bernie S. Siegel, M. D., Love, Medicine, and Miracles作者)

凱思林.席恩初試啼聲,一鳴驚人。簡單的說,她寫了一本繼《論死亡與臨終》之後,談臨終本質最重要的書。《好走》給了我們全新的眼光來看待死亡,讀過席恩這本書的人,肯定會被她那恢弘的視野所感動。極致的傑作!
──肯尼斯.瑞因博士(Kenneth Ring, Ph.D., Lessons from the Light作者)

這本書精采耀眼,處處閃爍著智慧與慈悲的光輝,它為生命的最後樂章賦予了無窮的希望和意義。
——勞瑞.杜西醫師(Larry Dossey, M.D.,《超越身體的療癒》作者)

這書深邃、動人──而且不可或缺。
──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恩寵與勇氣》、《萬法簡史》作者)

席恩開了我們的眼界,帶領我們看見臨終的屬靈面向,一如努蘭醫師和庫伯勒羅斯醫師分別為我們揭開臨終的生理面和心理面。她捎來的訊息……讓我們在往後的人生裡感到安心。
──史帝夫.施若德(Steven A. Schroeder, M.D.,羅伯伍德詹森基金會執行長)

席恩,一位心理學背景出身,對宗教有著熱切興趣的安寧工作者,在她這本新作裡融合了庫伯勒羅絲取向對死亡及臨終的觀點以及東方宗教對人之有限的見解。她對我們把死亡看成「瘋狂的暴行」提出質疑,全書充滿了佛教和西藏宗教的重要概念,要從這些概念裡得到慰藉得花點力氣(「死亡恐懼根植於強烈的「我」識)。她最為細膩敏銳的地方,在於解釋死亡何以如此令人驚駭:「我們執著於個我的假象……直到死亡擄獲我們。我們獲知自己的病藥石罔效的那一刻,才大夢乍醒,原本虛妄的人生,至此才變得真實。」席恩以她臨終陪伴的經驗,謹慎地敘述臨終時的身心變化,同時不忘點出活著的人對死亡一無所知。終歸來說,她的書為從事照護臨終的人提供了睿智而動人的解說,也為臨終者及其家屬朋友帶來安慰。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63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