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定價:95.5 元
定價
:NT$ 573 元優惠價
:87 折 499 元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大外交:(譯著)》內容簡介:美國人只要一想到外交政策,必定會認為歐洲的問題都是出在均勢體系上。而自從歐洲首度必須顧及美國的外交政策時,歐洲領袖便對美國以壘球改革為己任的想法不以為然。雙方的態度仿佛都是認為,對方的外交行為模式全是任性的抉擇,如果更加明智或不是那麼好戰.本應當會選擇另外一種更能令人接受的模式。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亨利·基辛格(Kissinger.H.A.) 譯者:顧淑馨 林添貴
目次
序 基辛格其人其書
第一章 世界新秩序
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秩序會出現一個似乎相互矛盾的特點:一方面越來越分散;另一方面又越來越全球化。對美國而言,在地位不分軒輊的國家間,協調不同的價值觀與南轅北轍的歷史經驗,將是一種全新的經驗,與上一世紀的孤立或冷戰時期的實質霸主地位都會大異其趣。其他主要國家同樣面臨適應新出現的世界秩序的難題。
第二章 關鍵人物:西奧多·羅斯福或是伍德羅·威爾遜
在二十世紀初之前,美國外交政策始終傾向于孤立主義。但隨著美國國力日漸強大,以及以歐洲為重心的國際秩序逐漸瓦解,美國逐步走向國際事務。在此過程中,老羅斯福總統與威爾遜總統是兩位關鍵人物。在他們主政期間,美國不情愿地涉入了世局的旋渦。兩人均體認到美國在世局中應扮演重要角色,但他們卻是以相反的理念解釋美國走出孤立的原因。
第三章 由大一統到勢均力敵:黎塞留、威廉一世與皮特
現今史學家所稱的歐洲均勢體系出現于十七世紀,隨著大一統的觀念衰微,在歐洲逐漸形成的民族國家在國家至上及權力均衡這兩個觀念上找到了依據,作為它們反正統的理論基礎,并規範彼此的關係最早提出相關理論的是法國,其主導人物是一位高階教士,黎塞留最重要的還是英國的出現,英國的外交政策明白支持維持均勢,這強化并維持著歐陸的均勢。
第四章 歐洲協調:英國.奧地利與俄羅斯
當拿破侖在厄爾巴島度過首次被放逐的歲月之際,拿破侖戰爭的戰勝國代表于一八一四年聚集維也納,規劃戰后的世界。維也納會議之后,歐洲經歷了有史以來最持久的和平。眾強國之間有四十年未開啟戰端,而一八五四年克里米亞戰爭后,又有六十年未曾發生重大戰事。權力均衡降低訴諸武力的機會;共同的價值觀則減低訴諸武力的欲望。
第五章 兩大革命家:拿破侖三世與俾斯麥
克里米亞戰爭后歐洲出現了混亂局面。設計歐洲新秩序是兩個著名人物,拿破侖三世與俾斯麥,他倆后來更成為針鋒相對的敵人。這兩個人以現實政治為政策基礎,即國際關係純由實力決定,強者掌控全局。在他倆相互為用之下,維也納會議的安排完全被推翻。鐵血宰相與高深莫測的法皇,給后來人帶來了深刻影響。后者留給法國的是策略上的動彈不得;前者留給德國的則是難以企及的豐功偉業。
第六章 現實政治自食其果
基於現實政治的外交政策促成了德國的統一。但德國的統一卻使現實政治自食其果,造成與原意全然相反的結果。德國統一后成為歐陸最強大的國家,而且國勢與日俱增,使歐洲的外交起了革命性的變化。歐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難題:應如何應對這個位于中部的新興世人?
第七章 步向毀滅的政治機制: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外交
到二十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結束時,曾維護和平迭一個世紀之久的歐洲協調已名存實亡。歐洲列強盲目地投入兩極化的對抗,最后也像五十年后的冷戰期間一樣形成兩大陣營。多年來史學家一直在辯論誰應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負責。但我們舉不出是任何單一國家導致如此瘋狂地邁向毀滅。歐洲所有主要國家都有其短視與不負責任之處,而且想法很天真,正是它們一手造成了那場深植于歐洲人共同記憶中的大災難。
第八章 卷入戰爭旋渦:邁向軍事毀滅之路
到了一九一四年,歐洲均勢已惡化成兩個敵對的聯盟,彼此勢不兩立,對可能的后果毫不在意。大規模的政治聯盟加上一觸即發的軍事戰略,這種可怕的組合注定會引起大量流血犧牲。大家忘記了俾斯麥的忠告:“終戰時領袖們無法如開戰時一般理直氣壯,而且必將自食其果。”當大勢已定時,奧匈帝國消失;參戰的四個王朝中,德、奧、俄三個已被推翻,只有英國王室還保留著;兩千萬人死于戰火之中。
第九章 外交新面貌:威爾遜與凡爾賽和約
在這場前所未有的殺戮三年后,歐洲只見殘垣斷壁及熱情的幻滅,此時美國挾其信心、實力與理想主義登上國際舞臺。威爾遜對世界秩序的想法是標榜脫離舊世界的經驗與準則另起爐灶,他和他的信徒認為,世界安全所需要的不是維護國家利益,而是把和平當作一個法律概念來加以維護,這種民族自決與集體安全的原則令歐洲外交官不知所措。
第十章 勝利者的困境
凡爾賽和約的監督執行建立在兩個相互抵消的基本概念上。其中一個概念因太過廣泛,另一個則因太過狹隘,均告失敗。在戰后國際秩序中遭遇最不幸的是“勝利國”法國。法國領袖知道凡爾賽和約的條款無法令德國永遠處于弱勢,福煦對凡爾賽和約看得很真切:“這不是和平,只是休戰二十年。
第十一章 史特瑞斯曼與戰敗國的復興
左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外交大勢的政治家,不是來自戰勝國,而是來自戰敗德國的史特瑞斯曼。史特瑞斯曼是戰后德國首位懂得善用凡爾賽和約賦予德國的地緣政治優勢的領袖,也是唯一一位懂得如此的民主領袖。他明白,即使在凡爾賽的重重束縛之下,德國仍有實力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由此他得出一個現實政治結論:他有機會重建德國到至少一九一四年前的水準,甚至更高。
第十二章 假象破滅:希特勒的崛起與凡爾賽和約的毀滅
希特勒的崛起代表世界史上最大的災難之一。如果沒有希特勒,基礎薄弱的凡爾賽國際秩序原可以和平或至少不至釀成巨禍的方式被推翻。在這個傾頹過程之后,德國必然會成為歐陸最強大的國家;而之所以會演變成一場充滿殺戮與毀滅的人間悲劇,全都是一個惡魔般的人物造成的。
第十三章斯大林待價而沽
如果意識形態能夠決定外交政策,那希特勒與斯大林就絕不可能聯手。但地緣政治上的共同利益是一股強大的結合力量,促使希特勒與斯大林這兩個往日仇敵唇齒相依地結合在一起。盡管斯大林與希特勒同樣地妄自尊大,但他有無比的耐心。正因為斯大林深信其政治思想代表歷史真理,因此,他毫不留情地追求蘇聯國家利益,全不受在他眼中被視為虛偽的道德包袱或感情因素所阻礙。
第十四章 蘇德協定
蘇德協定為斯大林爭取到兩年時間,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則使他在六個月后,得以將遠東軍全部投入莫斯科的保衛戰。但他低估了希特勒極端急性子的性格。斯大林賭希特勒是個理性的人,但他賭輸了;希特勒賭斯大林很快就會敗北,但也賭輸了。只不過斯大林的錯誤可以彌補,希特勒的卻不行。
第十五章 美國重回戰場:膏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歐洲均勢遭到威脅,遲早會迫使美國介入,以阻止德國稱霸世界的攻勢。而美國實實在在、與日俱增的實力,也必會把它推向國際舞臺的中心。不過這一切之所以能如此迅速且徹底地實現,完全歸功于羅斯福,一位偉大而勇敢的領袖。在不到三年內,羅斯福將堅決擁護孤立主義的人民帶向世界大戰。羅斯福以耐心沉著地達成他的目標,……
……
第十六章 三種和平途徑: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羅斯福、斯大福的丘吉爾
第十七章 冷戰的開始
第十八章 遏制政策的成功與苦痛
第十九章 遏制政策的困境:朝鮮戰爭
第二十章 與共產黨的談判:阿登納、丘吉爾與艾森豪威爾
第二十一章 避開遏制政策:蘇伊干運河危機
第二十二章 匈牙利事件:歐洲的劇變
第二十三章 赫魯曉夫的最后通蝶:柏林危機,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三年
第二十四章 西方聰明的概念:麥克米倫、戴高樂、艾森豪威爾與肯尼迪
第二十五章 越南:陷入泥淖,杜魯門與艾森豪威爾
第二十六章 越南:走向絕望,肯尼迪與約翰遜
第二十七章 越南:解脫,尼克松
第二十八章 地緣政治的外交政策:尼克松的三角外交
第二十九章 國際緊張關係的緩和與不滿緩和者
第三十章 冷戰的結束:里根與戈爾巴喬夫
第三十一章 關於世界新秩序的重新思考
第一章 世界新秩序
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秩序會出現一個似乎相互矛盾的特點:一方面越來越分散;另一方面又越來越全球化。對美國而言,在地位不分軒輊的國家間,協調不同的價值觀與南轅北轍的歷史經驗,將是一種全新的經驗,與上一世紀的孤立或冷戰時期的實質霸主地位都會大異其趣。其他主要國家同樣面臨適應新出現的世界秩序的難題。
第二章 關鍵人物:西奧多·羅斯福或是伍德羅·威爾遜
在二十世紀初之前,美國外交政策始終傾向于孤立主義。但隨著美國國力日漸強大,以及以歐洲為重心的國際秩序逐漸瓦解,美國逐步走向國際事務。在此過程中,老羅斯福總統與威爾遜總統是兩位關鍵人物。在他們主政期間,美國不情愿地涉入了世局的旋渦。兩人均體認到美國在世局中應扮演重要角色,但他們卻是以相反的理念解釋美國走出孤立的原因。
第三章 由大一統到勢均力敵:黎塞留、威廉一世與皮特
現今史學家所稱的歐洲均勢體系出現于十七世紀,隨著大一統的觀念衰微,在歐洲逐漸形成的民族國家在國家至上及權力均衡這兩個觀念上找到了依據,作為它們反正統的理論基礎,并規範彼此的關係最早提出相關理論的是法國,其主導人物是一位高階教士,黎塞留最重要的還是英國的出現,英國的外交政策明白支持維持均勢,這強化并維持著歐陸的均勢。
第四章 歐洲協調:英國.奧地利與俄羅斯
當拿破侖在厄爾巴島度過首次被放逐的歲月之際,拿破侖戰爭的戰勝國代表于一八一四年聚集維也納,規劃戰后的世界。維也納會議之后,歐洲經歷了有史以來最持久的和平。眾強國之間有四十年未開啟戰端,而一八五四年克里米亞戰爭后,又有六十年未曾發生重大戰事。權力均衡降低訴諸武力的機會;共同的價值觀則減低訴諸武力的欲望。
第五章 兩大革命家:拿破侖三世與俾斯麥
克里米亞戰爭后歐洲出現了混亂局面。設計歐洲新秩序是兩個著名人物,拿破侖三世與俾斯麥,他倆后來更成為針鋒相對的敵人。這兩個人以現實政治為政策基礎,即國際關係純由實力決定,強者掌控全局。在他倆相互為用之下,維也納會議的安排完全被推翻。鐵血宰相與高深莫測的法皇,給后來人帶來了深刻影響。后者留給法國的是策略上的動彈不得;前者留給德國的則是難以企及的豐功偉業。
第六章 現實政治自食其果
基於現實政治的外交政策促成了德國的統一。但德國的統一卻使現實政治自食其果,造成與原意全然相反的結果。德國統一后成為歐陸最強大的國家,而且國勢與日俱增,使歐洲的外交起了革命性的變化。歐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難題:應如何應對這個位于中部的新興世人?
第七章 步向毀滅的政治機制: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外交
到二十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結束時,曾維護和平迭一個世紀之久的歐洲協調已名存實亡。歐洲列強盲目地投入兩極化的對抗,最后也像五十年后的冷戰期間一樣形成兩大陣營。多年來史學家一直在辯論誰應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負責。但我們舉不出是任何單一國家導致如此瘋狂地邁向毀滅。歐洲所有主要國家都有其短視與不負責任之處,而且想法很天真,正是它們一手造成了那場深植于歐洲人共同記憶中的大災難。
第八章 卷入戰爭旋渦:邁向軍事毀滅之路
到了一九一四年,歐洲均勢已惡化成兩個敵對的聯盟,彼此勢不兩立,對可能的后果毫不在意。大規模的政治聯盟加上一觸即發的軍事戰略,這種可怕的組合注定會引起大量流血犧牲。大家忘記了俾斯麥的忠告:“終戰時領袖們無法如開戰時一般理直氣壯,而且必將自食其果。”當大勢已定時,奧匈帝國消失;參戰的四個王朝中,德、奧、俄三個已被推翻,只有英國王室還保留著;兩千萬人死于戰火之中。
第九章 外交新面貌:威爾遜與凡爾賽和約
在這場前所未有的殺戮三年后,歐洲只見殘垣斷壁及熱情的幻滅,此時美國挾其信心、實力與理想主義登上國際舞臺。威爾遜對世界秩序的想法是標榜脫離舊世界的經驗與準則另起爐灶,他和他的信徒認為,世界安全所需要的不是維護國家利益,而是把和平當作一個法律概念來加以維護,這種民族自決與集體安全的原則令歐洲外交官不知所措。
第十章 勝利者的困境
凡爾賽和約的監督執行建立在兩個相互抵消的基本概念上。其中一個概念因太過廣泛,另一個則因太過狹隘,均告失敗。在戰后國際秩序中遭遇最不幸的是“勝利國”法國。法國領袖知道凡爾賽和約的條款無法令德國永遠處于弱勢,福煦對凡爾賽和約看得很真切:“這不是和平,只是休戰二十年。
第十一章 史特瑞斯曼與戰敗國的復興
左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外交大勢的政治家,不是來自戰勝國,而是來自戰敗德國的史特瑞斯曼。史特瑞斯曼是戰后德國首位懂得善用凡爾賽和約賦予德國的地緣政治優勢的領袖,也是唯一一位懂得如此的民主領袖。他明白,即使在凡爾賽的重重束縛之下,德國仍有實力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由此他得出一個現實政治結論:他有機會重建德國到至少一九一四年前的水準,甚至更高。
第十二章 假象破滅:希特勒的崛起與凡爾賽和約的毀滅
希特勒的崛起代表世界史上最大的災難之一。如果沒有希特勒,基礎薄弱的凡爾賽國際秩序原可以和平或至少不至釀成巨禍的方式被推翻。在這個傾頹過程之后,德國必然會成為歐陸最強大的國家;而之所以會演變成一場充滿殺戮與毀滅的人間悲劇,全都是一個惡魔般的人物造成的。
第十三章斯大林待價而沽
如果意識形態能夠決定外交政策,那希特勒與斯大林就絕不可能聯手。但地緣政治上的共同利益是一股強大的結合力量,促使希特勒與斯大林這兩個往日仇敵唇齒相依地結合在一起。盡管斯大林與希特勒同樣地妄自尊大,但他有無比的耐心。正因為斯大林深信其政治思想代表歷史真理,因此,他毫不留情地追求蘇聯國家利益,全不受在他眼中被視為虛偽的道德包袱或感情因素所阻礙。
第十四章 蘇德協定
蘇德協定為斯大林爭取到兩年時間,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則使他在六個月后,得以將遠東軍全部投入莫斯科的保衛戰。但他低估了希特勒極端急性子的性格。斯大林賭希特勒是個理性的人,但他賭輸了;希特勒賭斯大林很快就會敗北,但也賭輸了。只不過斯大林的錯誤可以彌補,希特勒的卻不行。
第十五章 美國重回戰場:膏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歐洲均勢遭到威脅,遲早會迫使美國介入,以阻止德國稱霸世界的攻勢。而美國實實在在、與日俱增的實力,也必會把它推向國際舞臺的中心。不過這一切之所以能如此迅速且徹底地實現,完全歸功于羅斯福,一位偉大而勇敢的領袖。在不到三年內,羅斯福將堅決擁護孤立主義的人民帶向世界大戰。羅斯福以耐心沉著地達成他的目標,……
……
第十六章 三種和平途徑: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羅斯福、斯大福的丘吉爾
第十七章 冷戰的開始
第十八章 遏制政策的成功與苦痛
第十九章 遏制政策的困境:朝鮮戰爭
第二十章 與共產黨的談判:阿登納、丘吉爾與艾森豪威爾
第二十一章 避開遏制政策:蘇伊干運河危機
第二十二章 匈牙利事件:歐洲的劇變
第二十三章 赫魯曉夫的最后通蝶:柏林危機,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三年
第二十四章 西方聰明的概念:麥克米倫、戴高樂、艾森豪威爾與肯尼迪
第二十五章 越南:陷入泥淖,杜魯門與艾森豪威爾
第二十六章 越南:走向絕望,肯尼迪與約翰遜
第二十七章 越南:解脫,尼克松
第二十八章 地緣政治的外交政策:尼克松的三角外交
第二十九章 國際緊張關係的緩和與不滿緩和者
第三十章 冷戰的結束:里根與戈爾巴喬夫
第三十一章 關於世界新秩序的重新思考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