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220 元優惠價
:90 折 198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5 點
商品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探訪者是病床邊的天使,對於探訪與協談的原理以及必須注意的事項,瞭解越多,愈能幫助病人早日康復。
而本書也有探訪時所需要的祈禱文,可以適切地供應病人及其家屬心靈的需求。
聯合推薦:
「本書是楊淑欣牧師幾年來在嘉義基督教醫院作醫療傳道的工作實踐,所以寫出來的內容有骨有肉,理論實際均作了密切的配合。」
──陳誠仁 嘉義基督教醫院院長
「如何幫助生病的人參透苦難的意義,並且體會主耶穌基督賜予生命的意義。本書實在值得推介給每位牧者以及關懷病患的長執和信徒們參考。」
──羅榮光 台灣基督教長老會總會總幹事
而本書也有探訪時所需要的祈禱文,可以適切地供應病人及其家屬心靈的需求。
聯合推薦:
「本書是楊淑欣牧師幾年來在嘉義基督教醫院作醫療傳道的工作實踐,所以寫出來的內容有骨有肉,理論實際均作了密切的配合。」
──陳誠仁 嘉義基督教醫院院長
「如何幫助生病的人參透苦難的意義,並且體會主耶穌基督賜予生命的意義。本書實在值得推介給每位牧者以及關懷病患的長執和信徒們參考。」
──羅榮光 台灣基督教長老會總會總幹事
序
羅序
楊淑欣牧師曾經在教會牧養過信徒,又在基督教醫院擔任院牧多年,加上她的心性敏銳,依據實際探訪病人的經驗所累積的心得,寫成了本書,是一本値得推介給每位牧者以及關顧病患的長執和信徒們參考的好書。
如何幫助生病的人參透苦難的意義,並且體會主耶穌基督所言:「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十六章33節)探訪者必須要有感同身受的同理心,更需富有信仰之愛與關懷的心志,陪伴病人及其家屬走過艱難的旅程,邁向平安、健康與喜樂。
探訪者是病床邊的天使,對於探訪與協談的原理以及必須注意的事項,瞭解愈多,愈能幫助病人早日康復。而本書也有探訪時所需要的祈禱文,可以適切地供應病人及其家屬心靈的需求。願楊牧師這本著作,給您更多的裝備,更願上主賜福您愛心的事奉。
台灣基督長老敎會總會總幹事 羅榮光
陳序
馬雅各、馬偕等先人田歐美渡海來台,開始從事醫療傳道的工作迄今已百餘年。台灣的基督教醫院在這百餘年中也越作規模越大。但隨著時代社會的變遷,醫療資源的普及,當年馬偕博士時代的醫療傳道模式也產生很多的變化,甚至醫院規模越大,傳統醫療傳道模式所面臨的挑戰也越大,但是我們相信我們所信的是真的神,既然歷經漫長的歷史及不同文化的國家,祂仍屹立不搖,我們就有信心,當社會及醫療環境改變時,祂必爲我們開出一條醫療傳道的新路。
楊牧師有深厚的牧養經驗,所以在投入醫院的醫療傳道事工後,她能很快的用靈性眼光看透醫院與醫療的本質。事實上這不僅是一篇論文,它也是楊牧師這幾年在「嘉基」作醫療傳道的實踐工作,所以寫出來有骨有肉,理論與實際均作了最密切的配合,讓我們爲她祝賀!
嘉義基督敎醫院院長 陳誠仁
前言
讓高牆倒下吧!
「讓高牆倒下吧!」是一篇由李家同先生所寫,描述1948年德蕾莎修女離開她住了二十多年的修道院,她脫下那套厚重的黑色歐洲式修女道袍,換上了一件像印度農婦穿的白色滾藍邊衣服,表示從此她要走出高牆,走進入一個貧窮、髒亂的悲慘世界的報導。高牆在今天的世界中依然存在,可是對德蕾莎修女而言,高牆已經消失了,她不再過舒適安定的生活。德蕾莎自此創立了垂死之家,在這裏的人,必需是病危無家可歸的流浪者。
德蕾莎修女的禱文這樣寫著:「窮人餓了不僅只希望有一塊麵包而已,更希望有人愛他。窮人赤身露體不僅希望有人給他一塊布,更希望有人能給他應有的尊嚴。」任何人都需要尊嚴,不論在任何地方,―位病人到醫院看病不只是希望將病醫好,更期望在就醫過程中得到應有的尊嚴,讓身、心、靈得以痊癒。本書的目的便是期待醫療的高牆倒下,讓耶穌的愛觸摸每一位到醫院就醫的病患;也讓醫院工作人員心中的高牆倒下,改變服務品質,讓人的生命更加地豐盛。
楊淑欣牧師曾經在教會牧養過信徒,又在基督教醫院擔任院牧多年,加上她的心性敏銳,依據實際探訪病人的經驗所累積的心得,寫成了本書,是一本値得推介給每位牧者以及關顧病患的長執和信徒們參考的好書。
如何幫助生病的人參透苦難的意義,並且體會主耶穌基督所言:「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十六章33節)探訪者必須要有感同身受的同理心,更需富有信仰之愛與關懷的心志,陪伴病人及其家屬走過艱難的旅程,邁向平安、健康與喜樂。
探訪者是病床邊的天使,對於探訪與協談的原理以及必須注意的事項,瞭解愈多,愈能幫助病人早日康復。而本書也有探訪時所需要的祈禱文,可以適切地供應病人及其家屬心靈的需求。願楊牧師這本著作,給您更多的裝備,更願上主賜福您愛心的事奉。
台灣基督長老敎會總會總幹事 羅榮光
陳序
馬雅各、馬偕等先人田歐美渡海來台,開始從事醫療傳道的工作迄今已百餘年。台灣的基督教醫院在這百餘年中也越作規模越大。但隨著時代社會的變遷,醫療資源的普及,當年馬偕博士時代的醫療傳道模式也產生很多的變化,甚至醫院規模越大,傳統醫療傳道模式所面臨的挑戰也越大,但是我們相信我們所信的是真的神,既然歷經漫長的歷史及不同文化的國家,祂仍屹立不搖,我們就有信心,當社會及醫療環境改變時,祂必爲我們開出一條醫療傳道的新路。
楊牧師有深厚的牧養經驗,所以在投入醫院的醫療傳道事工後,她能很快的用靈性眼光看透醫院與醫療的本質。事實上這不僅是一篇論文,它也是楊牧師這幾年在「嘉基」作醫療傳道的實踐工作,所以寫出來有骨有肉,理論與實際均作了最密切的配合,讓我們爲她祝賀!
嘉義基督敎醫院院長 陳誠仁
前言
讓高牆倒下吧!
「讓高牆倒下吧!」是一篇由李家同先生所寫,描述1948年德蕾莎修女離開她住了二十多年的修道院,她脫下那套厚重的黑色歐洲式修女道袍,換上了一件像印度農婦穿的白色滾藍邊衣服,表示從此她要走出高牆,走進入一個貧窮、髒亂的悲慘世界的報導。高牆在今天的世界中依然存在,可是對德蕾莎修女而言,高牆已經消失了,她不再過舒適安定的生活。德蕾莎自此創立了垂死之家,在這裏的人,必需是病危無家可歸的流浪者。
德蕾莎修女的禱文這樣寫著:「窮人餓了不僅只希望有一塊麵包而已,更希望有人愛他。窮人赤身露體不僅希望有人給他一塊布,更希望有人能給他應有的尊嚴。」任何人都需要尊嚴,不論在任何地方,―位病人到醫院看病不只是希望將病醫好,更期望在就醫過程中得到應有的尊嚴,讓身、心、靈得以痊癒。本書的目的便是期待醫療的高牆倒下,讓耶穌的愛觸摸每一位到醫院就醫的病患;也讓醫院工作人員心中的高牆倒下,改變服務品質,讓人的生命更加地豐盛。
目次
目錄
羅序 羅榮光 2
陳序 陳誠仁 3
前言 4
第1章 病患與家屬的心理需求 5
第2章 如何就診? 29
第3章 病人的照顧與關懷 47
第4章 保健和重建 75
第5章 教牧關懷與健康神學 95
第6章 醫院文化面面觀 119
第7章 醫院教牧的關懷技巧 135
第8章 本土教牧關懷如何落實? 157
結論 177
附錄 康健的第一步 181
註釋 198
羅序 羅榮光 2
陳序 陳誠仁 3
前言 4
第1章 病患與家屬的心理需求 5
第2章 如何就診? 29
第3章 病人的照顧與關懷 47
第4章 保健和重建 75
第5章 教牧關懷與健康神學 95
第6章 醫院文化面面觀 119
第7章 醫院教牧的關懷技巧 135
第8章 本土教牧關懷如何落實? 157
結論 177
附錄 康健的第一步 181
註釋 198
書摘/試閱
第1章
病患與家屬的心理需求
病人為一完整的個人,不僅需要身體方面的治療,同時更需要精神上的協助。
每一位生病的人所面臨的情況都不盡相同,乃因個別差異與所處的外在條件皆可能有不同的反應。比如急性與慢性病、急診和門診、住院和住宅療養、一般住院與開刀、長期病患與癌症病患,其心理狀況和需求就會有不同。
病患和家屬的心理需求
人的需要
馬斯洛(Maslow,美國心理學家)的需要理論顯不人類需要和潛在順序的模式。認爲人的需要是有層次區分的,而且必須在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才會在意更高層次。他將人類需要分成五個層次:即生理的、安全的、愛與歸屬感、自尊的需要及自我實現的需要。
1.生理需要:有如食物、醫護、睡眠、性滿足、心理平衡和免除疼痛等都是一些常見的生理需求,這些需求對人類都是必須的。若未獲得滿足,可能導致死亡。
2.安全感的需要:是指所有人類的共同需求,即免除被傷害和處於可預測之社會和物理環境的安全感,如果這個需要僅只部份獲得滿足,人類將由於長期性的害怕導致情緒上的障礙。
3.歸屬感的需要:人類渴望有家庭、朋友,被社會接納,並經此而獲得親密感。這個層次對社會發展是屬必要,但並非所有人皆可達到。
4.自尊的需要:如工作的滿足、自我的肯定等等,若缺乏這些,人將會因對自己的角色不滿意而活在不安定中。
5.自我實現的需要:乃指個人能充分發展潛能的需求,是人類的主要生活力或驅動力。當我們的需要有障礙或被忽略時,可能將造成身心上的不平衡,以致產生非適應行爲。
病患常發生的非適應行爲
1.焦慮
焦慮對身心可能造成影響,如緊張、坐立不安、疲倦、心驚、心跳、出汗、頻尿等……,認知功能會減低、注意力不集中,認知範圍狹窄,感覺混亂與無助。
2.憤怒
憤怒極易產生暴力行爲和攻擊性行爲,造成日後適應不良。憤怒極易使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噁心、消化不良、瞳孔放大等應變性的生理反應。憤怒是自然的情緒反應,但具有建設性與破壞性的效果。
醫療關懷者若能具有非常敏銳的觀察力,並適時地評估憤怒行爲之前的狀況,將可預防暴力事件之發生。
3.罪惡感與絶望
罪惡感是一種複雜的情緒反應,是個體自認犯錯或導致他人不悅而預期將獲得責罰的一種感受。適量的罪惡感是促使個體自省的最佳時機,藉著由澄淸自我言行是否與其內在價値觀發生抵觸,且經由深思後常可促使個體糾正原有不當的行爲。
罪惡感是焦慮的一種,藉由自主神經系統的傳流將導致個案出現全身的生理反應,如心悸、口乾、多汗、食慾減低、腹瀉等。罪惡感也會對心理情緒產生影響,因罪惡感所導致的情緒和心理反應包含羞恥感、內疚、自慚、絕望、無助、悲傷、自卑、憤怒、無能、軟弱以及無法享受人生等。
而由於罪惡感的存在,常影響個體與外在的關係出現憤怒、仇視、情緒反覆無常、無法承擔原有的角色,造成人際關係上常常出現的衝突矛盾等。
個體出生後,在一串的「希望」中成長與茁壯,但希望一旦破滅,將導致個體出現無助、懷疑、悲傷、泠漠、憂鬱、甚至出現自殺意圖等絕望(despair)反應。個體一旦對未來失去信心與鬥志,則有如行屍走肉,雖生猶死。絕望對生理反應產生之影響:進食障礙(體重驟減)、睡眠障礙(失眠、疲倦)、營養欠均(性無能或月經不規則);在心理方面會產生情緒低落、悲哀、愁苦,對未來缺乏希望、目標與計劃,對原有嗜好失去興趣,感覺孤獨、無聊、空虛以及缺乏動機。
4.僵化反應
個體如何因應所面對的改變而彈性的調整言行,以適應改變,是健康與成熟的個體所必須具備的一項特質。倘若無法適時改變言行以適應現實情境,而堅持保留傳統守舊、封閉執著的心境,除了將影響最新資訊的接收,學習能力的增強和處理問題能力的培養外,亦將影響其人際關係之建立。凡具備以上性質的行爲則稱爲僵化反應(rigidity)。倘若以上反應持續增強,進而影響個體思維運作與日常生活的進行,將導致強迫性思考與行爲病態之反應。
僵化反應對生理層面產生之影響是:個體會重覆使用某些「儀式行爲」,如洗手刷牙等,而干擾到其日常的生活運作及生活自觀,例如因使用過量的淸潔劑導致皮膚損傷,刷牙過度以致牙齦出血與潰瘍等等。
曾有某位國小女老師因車禍住院。在筆者探訪後,才發現由於她早期被分配至偏遠地區,因廁所太髒,常繁尿,後來產生僵化反應,會不斷地洗手。因其反常的生活運作產生障礙,終致離婚。目前孩子與先生一起住。在住院期間經筆者的關懷,帶領她禱告,有一次和她握手以示鼓勵時,她說:「我已經進步多了,以前我不敢碰別人;一碰就要洗手洗上一整天。洗到手破皮。」
僵化思想與行爲是影響個體身心成長、人際互動以及生活品質提昇的重要因素。在今日面對充滿多變、挑戰與變幻莫測的情境中,惟有掌握了彈性的思考模式與行爲,保持學習精神,方能因應環境的改變,並充分享受有限的人生。
5.依賴感
依賴感是個體發長過程中一項基本與正常的需求。然而隨著個體的身心發展逐日成熟,依賴的行爲也由對特定人物的依賴轉變成相互依賴,甚至走向獨立自主的境界。
西方社會常將「依賴」視爲無能、怯懦與適慜不良的反應,以及個體未成熟的一項特徵,持續性的依賴會阻礙個體身心發育與生活調適。依賴感對生理層面之影響大部份在於身陷疾病或挫折時,對生理層面產生之影響最爲明顯。
例如患者生病住院時,會將一切活動依賴他人代爲完成,如沐浴、更衣、進食活動。
依賴感對心理層面產生之影響:因喪失自控感而感覺自卑、缺乏自信、憤怒、自嘲、諷刺、嘻笑怒罵,意圖掩飾內在的不安等等。
人生出來有一個階段必須依賴他人,但是隨個體的成長而獨立,若個體在依賴的環境中成長,會造成身體的衰弱、生活滿意度的降低、情緒不穩,以及社會孤立等調適不良之現象,遺害終生。
6.操縱行為
操縱(manipulation)意指個體意欲控制他人或環境,以期滿足個體切身的需要與希望。當控制成功後,個體將獲得極大的滿足感,但受控者將有受到傷害與攻擊之感。
操縱行爲不論在意識或潛意識中使用,對團體和諧及向心力,或是與人際關係進行時,均可能產生程度不等的破壞力量。輕者導致情緒困擾,重者出現社會行爲違常或反社會人格,對社會安寧造成極大的震憾。
(1)在生理方面的影響:例如食慾、睡眠活動等,都有可能成爲其操縱行爲中的工具。
(2)在情緖方面的影響:當面對阻力時,情緒會出現激烈的仇視憤怒與挫折。
每個人自呱呱落地後,即學習到使用操縱行爲以滿足其基本需要,及至成長,操縱行爲即逐漸被成熟與理性行爲所取代。個體在成長過程中,若因父母的管教態度過於嚴苛,或態度不一致,極易導致日後操縱型人格的出現。不僅影響其自身身心平衡的發展,同時對團體、支持網的建立均會產生嚴重的傷害。
7.無信賴感
一個人的人格與情緒發展與家庭中的氣氛及互動,一向有極密切的關係。倘若母親具有仇視、冷漠、排斥、過度焦慮與過度的保護等特性,將會在互動過程中傳遞矛盾與不一致的信息,極易導致個體受到混淆、恐懼與不安全感,致使其信賴感難以建立。
(1)在生理方面的影響:會懷疑、害怕食物被下毒而拒食,會因強烈的恐懼而干擾睡眠與常作惡夢;更因多疑,而使個體在步入婚姻後,影響其性生活與婚姻的關係。
(2)在情緖方面的影響:將產生無助、焦慮、恐懼、憤怒、矛盾、憂鬱、自大或缺乏自信,或因上述感覺而出現情緒極度不穩、過度反應或冷漠無情等。
若信賴感無法建立,將導致個體日後在人際互動的過程中出現猜忌、退縮與人際間之衝突,更甚者將導致精神病狀,如妄想與幻覺等現象之出現,造成人格之瓦解。
醫療關懷者在探訪的過程中,應該了解病患的心理狀況,評估反應其異常行爲,進而幫助病患給予適當的關懷。
病患與家屬的心理需求
病人為一完整的個人,不僅需要身體方面的治療,同時更需要精神上的協助。
每一位生病的人所面臨的情況都不盡相同,乃因個別差異與所處的外在條件皆可能有不同的反應。比如急性與慢性病、急診和門診、住院和住宅療養、一般住院與開刀、長期病患與癌症病患,其心理狀況和需求就會有不同。
病患和家屬的心理需求
人的需要
馬斯洛(Maslow,美國心理學家)的需要理論顯不人類需要和潛在順序的模式。認爲人的需要是有層次區分的,而且必須在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才會在意更高層次。他將人類需要分成五個層次:即生理的、安全的、愛與歸屬感、自尊的需要及自我實現的需要。
1.生理需要:有如食物、醫護、睡眠、性滿足、心理平衡和免除疼痛等都是一些常見的生理需求,這些需求對人類都是必須的。若未獲得滿足,可能導致死亡。
2.安全感的需要:是指所有人類的共同需求,即免除被傷害和處於可預測之社會和物理環境的安全感,如果這個需要僅只部份獲得滿足,人類將由於長期性的害怕導致情緒上的障礙。
3.歸屬感的需要:人類渴望有家庭、朋友,被社會接納,並經此而獲得親密感。這個層次對社會發展是屬必要,但並非所有人皆可達到。
4.自尊的需要:如工作的滿足、自我的肯定等等,若缺乏這些,人將會因對自己的角色不滿意而活在不安定中。
5.自我實現的需要:乃指個人能充分發展潛能的需求,是人類的主要生活力或驅動力。當我們的需要有障礙或被忽略時,可能將造成身心上的不平衡,以致產生非適應行爲。
病患常發生的非適應行爲
1.焦慮
焦慮對身心可能造成影響,如緊張、坐立不安、疲倦、心驚、心跳、出汗、頻尿等……,認知功能會減低、注意力不集中,認知範圍狹窄,感覺混亂與無助。
2.憤怒
憤怒極易產生暴力行爲和攻擊性行爲,造成日後適應不良。憤怒極易使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噁心、消化不良、瞳孔放大等應變性的生理反應。憤怒是自然的情緒反應,但具有建設性與破壞性的效果。
醫療關懷者若能具有非常敏銳的觀察力,並適時地評估憤怒行爲之前的狀況,將可預防暴力事件之發生。
3.罪惡感與絶望
罪惡感是一種複雜的情緒反應,是個體自認犯錯或導致他人不悅而預期將獲得責罰的一種感受。適量的罪惡感是促使個體自省的最佳時機,藉著由澄淸自我言行是否與其內在價値觀發生抵觸,且經由深思後常可促使個體糾正原有不當的行爲。
罪惡感是焦慮的一種,藉由自主神經系統的傳流將導致個案出現全身的生理反應,如心悸、口乾、多汗、食慾減低、腹瀉等。罪惡感也會對心理情緒產生影響,因罪惡感所導致的情緒和心理反應包含羞恥感、內疚、自慚、絕望、無助、悲傷、自卑、憤怒、無能、軟弱以及無法享受人生等。
而由於罪惡感的存在,常影響個體與外在的關係出現憤怒、仇視、情緒反覆無常、無法承擔原有的角色,造成人際關係上常常出現的衝突矛盾等。
個體出生後,在一串的「希望」中成長與茁壯,但希望一旦破滅,將導致個體出現無助、懷疑、悲傷、泠漠、憂鬱、甚至出現自殺意圖等絕望(despair)反應。個體一旦對未來失去信心與鬥志,則有如行屍走肉,雖生猶死。絕望對生理反應產生之影響:進食障礙(體重驟減)、睡眠障礙(失眠、疲倦)、營養欠均(性無能或月經不規則);在心理方面會產生情緒低落、悲哀、愁苦,對未來缺乏希望、目標與計劃,對原有嗜好失去興趣,感覺孤獨、無聊、空虛以及缺乏動機。
4.僵化反應
個體如何因應所面對的改變而彈性的調整言行,以適應改變,是健康與成熟的個體所必須具備的一項特質。倘若無法適時改變言行以適應現實情境,而堅持保留傳統守舊、封閉執著的心境,除了將影響最新資訊的接收,學習能力的增強和處理問題能力的培養外,亦將影響其人際關係之建立。凡具備以上性質的行爲則稱爲僵化反應(rigidity)。倘若以上反應持續增強,進而影響個體思維運作與日常生活的進行,將導致強迫性思考與行爲病態之反應。
僵化反應對生理層面產生之影響是:個體會重覆使用某些「儀式行爲」,如洗手刷牙等,而干擾到其日常的生活運作及生活自觀,例如因使用過量的淸潔劑導致皮膚損傷,刷牙過度以致牙齦出血與潰瘍等等。
曾有某位國小女老師因車禍住院。在筆者探訪後,才發現由於她早期被分配至偏遠地區,因廁所太髒,常繁尿,後來產生僵化反應,會不斷地洗手。因其反常的生活運作產生障礙,終致離婚。目前孩子與先生一起住。在住院期間經筆者的關懷,帶領她禱告,有一次和她握手以示鼓勵時,她說:「我已經進步多了,以前我不敢碰別人;一碰就要洗手洗上一整天。洗到手破皮。」
僵化思想與行爲是影響個體身心成長、人際互動以及生活品質提昇的重要因素。在今日面對充滿多變、挑戰與變幻莫測的情境中,惟有掌握了彈性的思考模式與行爲,保持學習精神,方能因應環境的改變,並充分享受有限的人生。
5.依賴感
依賴感是個體發長過程中一項基本與正常的需求。然而隨著個體的身心發展逐日成熟,依賴的行爲也由對特定人物的依賴轉變成相互依賴,甚至走向獨立自主的境界。
西方社會常將「依賴」視爲無能、怯懦與適慜不良的反應,以及個體未成熟的一項特徵,持續性的依賴會阻礙個體身心發育與生活調適。依賴感對生理層面之影響大部份在於身陷疾病或挫折時,對生理層面產生之影響最爲明顯。
例如患者生病住院時,會將一切活動依賴他人代爲完成,如沐浴、更衣、進食活動。
依賴感對心理層面產生之影響:因喪失自控感而感覺自卑、缺乏自信、憤怒、自嘲、諷刺、嘻笑怒罵,意圖掩飾內在的不安等等。
人生出來有一個階段必須依賴他人,但是隨個體的成長而獨立,若個體在依賴的環境中成長,會造成身體的衰弱、生活滿意度的降低、情緒不穩,以及社會孤立等調適不良之現象,遺害終生。
6.操縱行為
操縱(manipulation)意指個體意欲控制他人或環境,以期滿足個體切身的需要與希望。當控制成功後,個體將獲得極大的滿足感,但受控者將有受到傷害與攻擊之感。
操縱行爲不論在意識或潛意識中使用,對團體和諧及向心力,或是與人際關係進行時,均可能產生程度不等的破壞力量。輕者導致情緒困擾,重者出現社會行爲違常或反社會人格,對社會安寧造成極大的震憾。
(1)在生理方面的影響:例如食慾、睡眠活動等,都有可能成爲其操縱行爲中的工具。
(2)在情緖方面的影響:當面對阻力時,情緒會出現激烈的仇視憤怒與挫折。
每個人自呱呱落地後,即學習到使用操縱行爲以滿足其基本需要,及至成長,操縱行爲即逐漸被成熟與理性行爲所取代。個體在成長過程中,若因父母的管教態度過於嚴苛,或態度不一致,極易導致日後操縱型人格的出現。不僅影響其自身身心平衡的發展,同時對團體、支持網的建立均會產生嚴重的傷害。
7.無信賴感
一個人的人格與情緒發展與家庭中的氣氛及互動,一向有極密切的關係。倘若母親具有仇視、冷漠、排斥、過度焦慮與過度的保護等特性,將會在互動過程中傳遞矛盾與不一致的信息,極易導致個體受到混淆、恐懼與不安全感,致使其信賴感難以建立。
(1)在生理方面的影響:會懷疑、害怕食物被下毒而拒食,會因強烈的恐懼而干擾睡眠與常作惡夢;更因多疑,而使個體在步入婚姻後,影響其性生活與婚姻的關係。
(2)在情緖方面的影響:將產生無助、焦慮、恐懼、憤怒、矛盾、憂鬱、自大或缺乏自信,或因上述感覺而出現情緒極度不穩、過度反應或冷漠無情等。
若信賴感無法建立,將導致個體日後在人際互動的過程中出現猜忌、退縮與人際間之衝突,更甚者將導致精神病狀,如妄想與幻覺等現象之出現,造成人格之瓦解。
醫療關懷者在探訪的過程中,應該了解病患的心理狀況,評估反應其異常行爲,進而幫助病患給予適當的關懷。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