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科學的歷程》(第2版)主要內容包括東方:古老文明的源頭、希臘:科學精神的起源、中世紀:西方不亮東方亮、16、17世紀:近代產學的誕生、18世紀:技術革命與理性啟蒙、19世紀:古典科學的全面發展、19世紀:科學的技術化、社會化、20世紀:探究宇宙與生命之謎、20世紀:高技術時代、科學處在轉折點上等內容。
作者簡介
吳國盛,男,1964年9月5日生於湖北省武穴市(原廣濟縣)。 1979年考入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空間物理專業,1983年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3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自然辯證法專業攻讀科學史與科學哲學,1986年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 1986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 1997年被破格晉升,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最年輕的研究員。 1995年師從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葉秀山教授在職攻讀西方哲學,1996年出版《時間的觀念》,1998年畢業并獲哲學博士學位。 1999年4月9日離開中國社會科學院,回到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 1999年12月被批準為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士生指導教師。 2000年擔任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委員。 2001年出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北京大學應用倫理學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主任。 2003年出任北京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 1986-1996年間,研究工作主要圍繞西方自然哲學基本概念的歷史而展開,涉及自然概念、宇宙概念、時間概念、空間概念等,旁及科學通史和科學編史學,亦關注本學科的基礎建設,曾花過時間反思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事業。《哲學動態》記者訪談“探索科學時代思的可能性”對10多年來的研究工作做了一個初步的總結。 1996年以來,研習現象學和海德格爾哲學,關注環境問題,關注科學的未來和人類的命運,開展對現實中種種現代性“現象”的反思,形成了新的學術思路和寫作意向: 學術研究方面,在如下四個方向致力于“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建設,即以“追思自然”為主題的自然哲學、以柯瓦雷概念分析為主要方法的科學思想史、以現象學解釋學為哲學背景的科學哲學、以技術批判理論為特色的技術哲學;在“科學革命”和“技術理性”兩大專題上積累文獻、開拓思路。此外,探索和研究科學傳播學、應用倫理學的理論問題。 大眾寫作方面,溝通科學人文、傳播綠色觀念、反思現代現象,持守科技時代思的可能性。
目次
版序
第二版序
第二版自序
緒論
第一章 科學史的意義
1. 科學史有助于理科教學
2. 科學史有助于理解科學的批判性和統一性
3. 科學史有助于理解科學的社會角色和人文意義
第二章 科學史的方法
1. 科學史與技術史:哲學家傳統與工匠傳統
2. 思想史與社會史
3. 綜合史與分科史、斷代史、國別史
第三章 五千年的歷程
第一卷 東方:古老文明的源頭
第一章 從自然史到文明史
1. 宇宙的起源與演化
2. 地球演化與生命起源
3. 人類的起源與進化
4. 文明史的序幕
第二章 東方的四大古老文明
1. 埃及
2. 美索不達米亞
3. 印度
4. 中國
第二卷 希臘:科學精神的起源
第三章 希臘奇跡與科學精神的起源
1. 希臘奇跡
2. 光大東方科學遺產
3. 希臘奴隸制與城邦民主制
4. 希臘思維方式與科學精神的起源
第四章 希臘古典時代的科學
1. 第一個自然哲學家泰勒斯
2. 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
3. 芝諾的運動悖論
4. 原子論思想
5.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
6. 智者與希臘數學三大難題
7. 默冬周期的發現
8. 柏拉圖學園:不懂數學者不得入內
9. 亞里士多德: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10. 希臘建築
第五章 希臘化時期的科學
1. 亞歷山大里亞
2. 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
3. 阿里斯塔克:日心說的先驅
4. 古代科學巨匠阿基米德
5. 埃拉托色尼測定地球大小
6. 希帕克斯創立球面三角
7. 希羅與亞歷山大里亞的技術成就
8. 希臘天文學的集大成者托勒密
9. 希臘醫學的集大成者蓋倫
10. 代數學的創始人刁番都
第六章 羅馬帝國時期的科學
1. 羅馬性格與希臘氣質
2. 儒略歷的誕生
3. 盧克萊修與《物性論》
4. 維特魯維:建築學之鼻祖
5. 塞爾蘇斯與羅馬醫學的百科全書
6. 普林尼與《自然史》
7. 羅馬人的技術成就
第三卷 中世紀:西方不亮東方亮
第七章 古典文化的衰落與歐洲黑暗年代
1. 基督教的興起
2. 西羅馬帝國滅亡
3. 柏拉圖學園被封閉
4. 亞歷山大圖書館被燒
5. 蠻族入侵與五百年黑暗年代
6. 波依修斯:漫漫長夜中的微弱星光
第八章 阿拉伯人的科學與技術
1. 阿拔斯朝與阿拉伯科學的興盛
2. 賈比爾:煉金術之父
3. 花拉子模與阿拉伯數學
4. 阿爾·巴塔尼與阿拉伯天文學
5. 阿爾·哈曾與阿拉伯物理學
6. 阿維森納與阿拉伯醫學
7. 阿維羅意與亞里士多德學說的復活
第九章 中國獨立發展的科技文明
1. 農學
2. 中醫藥學
3. 天文學
4. 數學
5. 陶瓷技術
6. 絲織技術
7. 華夏建築
第十章 中國對世界科學的貢獻
1. 紙的發明與西傳
2. 印刷術
3. 火藥與煉丹術
4. 指南針與航海技術
第十一章 西學東漸與近代中國科學技術的落后
1. 明末四大科技名著與傳統科學技術體系的終結
2. 滿清社會對中國科學發展的影響
3. 傳教士與西學東漸
4. 近代中國科學技術的落后及其原因
第十二章 中世紀后期歐洲學術的復興
1. 十字軍東征與歐洲學術的復興
2. 大學的出現
3. 托馬斯·阿奎那:經院哲學的峰巔
4. 羅吉爾·培根:近代實驗科學的先驅
5. 城市與教堂建築
第四卷 16、17世紀:近代科學的誕生
第十三章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地理大發現
1. 意大利文藝復興
2. 列奧那多·達·芬奇
3. 宗教改革與人的解放
4. 羅盤、槍炮、印刷術和鐘表的出現
5. 地理大發現: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
第十四章 哥白尼革命
1. 中世紀的宇宙結構
2. 哥白尼革命
3. 布魯諾
4. 第谷·布拉赫:天才的觀測家
5. 開普勒:天空立法者
第十五章 新物理學的誕生
1. 伽利略:近代物理學之父
2. 斯臺文的靜力學研究
3. 吉爾伯特的磁學研究
4. 真空問題:托里拆利、帕斯卡、蓋里克與波義爾
5. 胡克與彈性定律
6. 惠更斯:擺的研究
7. 牛頓力學的建立
第十六章 從煉金術到化學
1. 帕拉塞爾蘇斯:醫藥化學的創始者
2. 阿格里科拉:近代礦物學之父
3. 赫爾蒙特
4. 波義爾:近代化學的誕生
第十七章 近代生命科學的肇始
1. 維薩留斯的《人體結構》
2. 血液循環的發現:塞爾維特、法布里修斯和哈維
3. 顯微鏡下的新世界: 馬爾比基、列文虎克、胡克和斯旺麥丹
第十八章 機械自然觀與科學方法論的確立
1. 弗蘭西斯·培根:知識就是力量
2. 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3. 伽利略與牛頓的科學方法
4. 伽桑狄、波義爾與原子論的復興
5. 自然的數學化與機械自然觀的確立
第十九章 科學活動的組織化與科研機構的建立
1. 意大利:自然秘密研究會、林琴學院、齊曼托學院
2. 英國:哲學學會、皇家學會
3. 弗拉姆斯特德、哈雷與格林威治天文臺
4. 法國:巴黎科學院
5. 皮卡爾、卡西尼與巴黎天文臺
6. 萊布尼茲與柏林科學院
第五卷 18世紀:技術革命與理性啟蒙
第二十章 技術發明與英國產業革命
第二十一章 法國啟蒙運動與科學精神的傳播
第二十二章 力學的分析化與熱學、電學的早期發展
第二十三章 18世紀的天文學
第二十四章 化學革命
第二十五章 進化思想的起源
第六卷 19世紀:古典科學的全面發展
第二十六章 19世紀的電磁學
第二十七章 19世紀的光學
第二十八章 熱力學與能量定律的建立
第二十九章 物理和化學中的原子論的興起
第三十章 19世紀的天文學
第三十一章 進化論的創立
第三十二章 l9世紀的生物學與醫學
第七卷 19世紀:科學的技術化、社會化
第三十三章 科學強國的興衰
第三十四章 運輸機械的革命
第三十五章 電力革命與電氣時代
第八卷 20世紀:探究宇宙與生命之謎
第三十六章 世紀之交的物理學革命
第三十七章 窮宇宙之際
第三十八章 探粒子之微
第三十九章 20世紀的遺傳學
第四十章 現代地學革命
第九卷 20世紀:高技術時代
第四十一章 原子能時代
第四十二章 航空航天時代
第四十三章 電子技術與信息時代
第四十四章 生物技術時代
第十卷 科學處在轉折點上
第四十五章 世界圖景的重建
第四十六章 科學與人類的未來
注釋與參考文獻
圖片目錄
著名科學家編年表
人名譯名對照表
人名索引
第二版序
第二版自序
緒論
第一章 科學史的意義
1. 科學史有助于理科教學
2. 科學史有助于理解科學的批判性和統一性
3. 科學史有助于理解科學的社會角色和人文意義
第二章 科學史的方法
1. 科學史與技術史:哲學家傳統與工匠傳統
2. 思想史與社會史
3. 綜合史與分科史、斷代史、國別史
第三章 五千年的歷程
第一卷 東方:古老文明的源頭
第一章 從自然史到文明史
1. 宇宙的起源與演化
2. 地球演化與生命起源
3. 人類的起源與進化
4. 文明史的序幕
第二章 東方的四大古老文明
1. 埃及
2. 美索不達米亞
3. 印度
4. 中國
第二卷 希臘:科學精神的起源
第三章 希臘奇跡與科學精神的起源
1. 希臘奇跡
2. 光大東方科學遺產
3. 希臘奴隸制與城邦民主制
4. 希臘思維方式與科學精神的起源
第四章 希臘古典時代的科學
1. 第一個自然哲學家泰勒斯
2. 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
3. 芝諾的運動悖論
4. 原子論思想
5.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
6. 智者與希臘數學三大難題
7. 默冬周期的發現
8. 柏拉圖學園:不懂數學者不得入內
9. 亞里士多德: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10. 希臘建築
第五章 希臘化時期的科學
1. 亞歷山大里亞
2. 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
3. 阿里斯塔克:日心說的先驅
4. 古代科學巨匠阿基米德
5. 埃拉托色尼測定地球大小
6. 希帕克斯創立球面三角
7. 希羅與亞歷山大里亞的技術成就
8. 希臘天文學的集大成者托勒密
9. 希臘醫學的集大成者蓋倫
10. 代數學的創始人刁番都
第六章 羅馬帝國時期的科學
1. 羅馬性格與希臘氣質
2. 儒略歷的誕生
3. 盧克萊修與《物性論》
4. 維特魯維:建築學之鼻祖
5. 塞爾蘇斯與羅馬醫學的百科全書
6. 普林尼與《自然史》
7. 羅馬人的技術成就
第三卷 中世紀:西方不亮東方亮
第七章 古典文化的衰落與歐洲黑暗年代
1. 基督教的興起
2. 西羅馬帝國滅亡
3. 柏拉圖學園被封閉
4. 亞歷山大圖書館被燒
5. 蠻族入侵與五百年黑暗年代
6. 波依修斯:漫漫長夜中的微弱星光
第八章 阿拉伯人的科學與技術
1. 阿拔斯朝與阿拉伯科學的興盛
2. 賈比爾:煉金術之父
3. 花拉子模與阿拉伯數學
4. 阿爾·巴塔尼與阿拉伯天文學
5. 阿爾·哈曾與阿拉伯物理學
6. 阿維森納與阿拉伯醫學
7. 阿維羅意與亞里士多德學說的復活
第九章 中國獨立發展的科技文明
1. 農學
2. 中醫藥學
3. 天文學
4. 數學
5. 陶瓷技術
6. 絲織技術
7. 華夏建築
第十章 中國對世界科學的貢獻
1. 紙的發明與西傳
2. 印刷術
3. 火藥與煉丹術
4. 指南針與航海技術
第十一章 西學東漸與近代中國科學技術的落后
1. 明末四大科技名著與傳統科學技術體系的終結
2. 滿清社會對中國科學發展的影響
3. 傳教士與西學東漸
4. 近代中國科學技術的落后及其原因
第十二章 中世紀后期歐洲學術的復興
1. 十字軍東征與歐洲學術的復興
2. 大學的出現
3. 托馬斯·阿奎那:經院哲學的峰巔
4. 羅吉爾·培根:近代實驗科學的先驅
5. 城市與教堂建築
第四卷 16、17世紀:近代科學的誕生
第十三章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地理大發現
1. 意大利文藝復興
2. 列奧那多·達·芬奇
3. 宗教改革與人的解放
4. 羅盤、槍炮、印刷術和鐘表的出現
5. 地理大發現: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
第十四章 哥白尼革命
1. 中世紀的宇宙結構
2. 哥白尼革命
3. 布魯諾
4. 第谷·布拉赫:天才的觀測家
5. 開普勒:天空立法者
第十五章 新物理學的誕生
1. 伽利略:近代物理學之父
2. 斯臺文的靜力學研究
3. 吉爾伯特的磁學研究
4. 真空問題:托里拆利、帕斯卡、蓋里克與波義爾
5. 胡克與彈性定律
6. 惠更斯:擺的研究
7. 牛頓力學的建立
第十六章 從煉金術到化學
1. 帕拉塞爾蘇斯:醫藥化學的創始者
2. 阿格里科拉:近代礦物學之父
3. 赫爾蒙特
4. 波義爾:近代化學的誕生
第十七章 近代生命科學的肇始
1. 維薩留斯的《人體結構》
2. 血液循環的發現:塞爾維特、法布里修斯和哈維
3. 顯微鏡下的新世界: 馬爾比基、列文虎克、胡克和斯旺麥丹
第十八章 機械自然觀與科學方法論的確立
1. 弗蘭西斯·培根:知識就是力量
2. 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3. 伽利略與牛頓的科學方法
4. 伽桑狄、波義爾與原子論的復興
5. 自然的數學化與機械自然觀的確立
第十九章 科學活動的組織化與科研機構的建立
1. 意大利:自然秘密研究會、林琴學院、齊曼托學院
2. 英國:哲學學會、皇家學會
3. 弗拉姆斯特德、哈雷與格林威治天文臺
4. 法國:巴黎科學院
5. 皮卡爾、卡西尼與巴黎天文臺
6. 萊布尼茲與柏林科學院
第五卷 18世紀:技術革命與理性啟蒙
第二十章 技術發明與英國產業革命
第二十一章 法國啟蒙運動與科學精神的傳播
第二十二章 力學的分析化與熱學、電學的早期發展
第二十三章 18世紀的天文學
第二十四章 化學革命
第二十五章 進化思想的起源
第六卷 19世紀:古典科學的全面發展
第二十六章 19世紀的電磁學
第二十七章 19世紀的光學
第二十八章 熱力學與能量定律的建立
第二十九章 物理和化學中的原子論的興起
第三十章 19世紀的天文學
第三十一章 進化論的創立
第三十二章 l9世紀的生物學與醫學
第七卷 19世紀:科學的技術化、社會化
第三十三章 科學強國的興衰
第三十四章 運輸機械的革命
第三十五章 電力革命與電氣時代
第八卷 20世紀:探究宇宙與生命之謎
第三十六章 世紀之交的物理學革命
第三十七章 窮宇宙之際
第三十八章 探粒子之微
第三十九章 20世紀的遺傳學
第四十章 現代地學革命
第九卷 20世紀:高技術時代
第四十一章 原子能時代
第四十二章 航空航天時代
第四十三章 電子技術與信息時代
第四十四章 生物技術時代
第十卷 科學處在轉折點上
第四十五章 世界圖景的重建
第四十六章 科學與人類的未來
注釋與參考文獻
圖片目錄
著名科學家編年表
人名譯名對照表
人名索引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