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文苑繽紛》于1997年由天地圖書有限公司(香港)出版,內容是作者在1993年至1997年在香港相關報刊上發表的散文和隨筆。2007年,作者又將他在此后10年間所寫的散文和隨筆匯集,由天地圖書有限公司(香港)出版。《文苑繽紛》匯集了上述兩部分內容,以《文苑繽紛》名之。
作者簡介
羅孚,原名羅承勛。1921年生于廣西桂林。1941年在桂林加《大公報》,先后在桂林、重慶、香港三地《大公報》工作。任香港《新晚報》編輯、總編輯。編輯過香港《大公報》、《文匯報》的《文藝》周刊。以絲韋、辛文芷、吳令湄、文絲、柳蘇等為筆名,發表了大量的散文、隨筆和文論、詩詞等。著有《香港,香港》、《南斗文星高——香港作家剪影》、《燕山詩話》、《西窗小品》等,編有《聶紺弩詩全編》、《香港的人和事》等。
目次
卷一 人和書
丹青是燦然的,不朽的——懷念林風眠老人
江湖煙霧怎相忘?——懷念徐復觀先生
千古文章未盡才——懷念楊剛大姐
蕭乾和《大公報》
兩次武俠的因緣
白干灑處憶蕭銅
小記蕭銅
紺弩端木香港一段緣
徐哥的女兒和文章
郁達夫的詩和香港
關于《知堂回想錄》
《知堂回想錄》的回歸
《葉靈鳳卷》前言
“哀莫大于心不死”——《聶紺弩詩全編》后記
香港文學革命偉大作品
香港文學初見里程碑——《香港文學大事年表》志喜
無聲的北上
范曾搖尾吟詩歸
從《廢都》到《墓床》
書是生活中的鹽
書,未必是讀的
半山一條文學徑
關于蔡元培的墳
卷二 島居新語
嚴肅的劉以鬯
黃永玉和沈從文夫人
香港陳跡
林風眠裸女風波
黃般若的畫
張大千大畫廬山圖
九十老人周有光
黃慶云“莫你哀”
廿年一畫慶珠還
青山青史豈相忘
悼虛白齋主人
悼佘雪曼先生
長跑者的長逝
蕭銅的不幸
詩人歐外之逝
“長與物華新”
擅改毛文
如此毛詩!
毛續喬詩
喬冠華的丹心詩心
冒效魯和錢鐘書
范用溫馨的小書
李歐梵奇遇記
柯靈的大著長篇
拍蠅掃蠹一袁殊
蔡元培佚詩笑話
北京裸畫的平反
書法家多少錢一斤?
奇妙的稿酬標準
倒付稿酬
文人下海的鬧劇
《三個女人和一百零五個男人》
查泰萊夫人和撒切爾夫人
看,這《廢都》!
“浪子回頭笑范曾”
何必稱“公”
章亞若墓在桂林
“讓他三尺又何妨”
木棉的故事
容國團,香港的意外
健忘的笑話
世紀末在大陸
要為溥儀修帝陵?
一百字的妙文
《絲韋隨筆》跋
卷三 文苑繽紛
魯迅和毛澤東未解之謎
毛澤東的稿費
葉靈鳳和魯迅的罵戰
葉靈鳳日記談魯迅
曹聚仁的《魯迅評傳》
曹聚仁的《魯迅年譜》
高旅和聶紺弩
九年辛苦出奇書
姚克未收到的一封信——《海光文藝》二三事
小思的散文心思
愛水而又不愛“水”的詩人——懷念聽水詩人王辛笛先生
黃蒙田竹鄉張大干
吳其敏的文史小品
楊剛、《文藝》和香港文壇
楊剛之死
憶孫毓棠和幾位老師
香港文學和武俠小說
金庸小說,革命文學?文學革命?
金庸的治學和辦報
雅俗共賞和雅俗共處
郁風的“三故文章”
喻黔居的《故人故事》
我貶胡蘭成
卷四 島居雜文
北大放逐蔡元培
夏公一封信巴老一句話
樓適夷老人的鼓勵
悼一丁先生
適夷筆下的魯迅、雪峰和紺弩
碧空樓頭的夸贊
王匡徐復觀一段詩緣
一流人物二流堂
胡喬木為禍聶紺弩?
詩人學者陳夢家四十年祭
文革遺禍禍及巴金《隨想錄》
為荃麟葛琴興哀
“關東奇人”心輕白虎堂
黃宗江是善本奇書
詩人公劉和香港的緣份
想起秦牧和秦似
馬國亮和《良友憶舊》
金堯如攬月摩星詞
一位女詩人的遠去
朱光潛小徑和艷紫荊市花
“九一八”那個悲慘的時候
回顧抗戰和國殤
張靈甫的生前死后
張靈甫的遺書和妻兒
中國女嬰和美國父母
到夏威夷看火山
春霧和大佛
五十年來的感慨
“五月風暴”的回憶
“六七暴動”面面觀
人生七十
八二感言
“書有未曾經我讀”
桂林埋玉
《文苑繽紛》后記
丹青是燦然的,不朽的——懷念林風眠老人
江湖煙霧怎相忘?——懷念徐復觀先生
千古文章未盡才——懷念楊剛大姐
蕭乾和《大公報》
兩次武俠的因緣
白干灑處憶蕭銅
小記蕭銅
紺弩端木香港一段緣
徐哥的女兒和文章
郁達夫的詩和香港
關于《知堂回想錄》
《知堂回想錄》的回歸
《葉靈鳳卷》前言
“哀莫大于心不死”——《聶紺弩詩全編》后記
香港文學革命偉大作品
香港文學初見里程碑——《香港文學大事年表》志喜
無聲的北上
范曾搖尾吟詩歸
從《廢都》到《墓床》
書是生活中的鹽
書,未必是讀的
半山一條文學徑
關于蔡元培的墳
卷二 島居新語
嚴肅的劉以鬯
黃永玉和沈從文夫人
香港陳跡
林風眠裸女風波
黃般若的畫
張大千大畫廬山圖
九十老人周有光
黃慶云“莫你哀”
廿年一畫慶珠還
青山青史豈相忘
悼虛白齋主人
悼佘雪曼先生
長跑者的長逝
蕭銅的不幸
詩人歐外之逝
“長與物華新”
擅改毛文
如此毛詩!
毛續喬詩
喬冠華的丹心詩心
冒效魯和錢鐘書
范用溫馨的小書
李歐梵奇遇記
柯靈的大著長篇
拍蠅掃蠹一袁殊
蔡元培佚詩笑話
北京裸畫的平反
書法家多少錢一斤?
奇妙的稿酬標準
倒付稿酬
文人下海的鬧劇
《三個女人和一百零五個男人》
查泰萊夫人和撒切爾夫人
看,這《廢都》!
“浪子回頭笑范曾”
何必稱“公”
章亞若墓在桂林
“讓他三尺又何妨”
木棉的故事
容國團,香港的意外
健忘的笑話
世紀末在大陸
要為溥儀修帝陵?
一百字的妙文
《絲韋隨筆》跋
卷三 文苑繽紛
魯迅和毛澤東未解之謎
毛澤東的稿費
葉靈鳳和魯迅的罵戰
葉靈鳳日記談魯迅
曹聚仁的《魯迅評傳》
曹聚仁的《魯迅年譜》
高旅和聶紺弩
九年辛苦出奇書
姚克未收到的一封信——《海光文藝》二三事
小思的散文心思
愛水而又不愛“水”的詩人——懷念聽水詩人王辛笛先生
黃蒙田竹鄉張大干
吳其敏的文史小品
楊剛、《文藝》和香港文壇
楊剛之死
憶孫毓棠和幾位老師
香港文學和武俠小說
金庸小說,革命文學?文學革命?
金庸的治學和辦報
雅俗共賞和雅俗共處
郁風的“三故文章”
喻黔居的《故人故事》
我貶胡蘭成
卷四 島居雜文
北大放逐蔡元培
夏公一封信巴老一句話
樓適夷老人的鼓勵
悼一丁先生
適夷筆下的魯迅、雪峰和紺弩
碧空樓頭的夸贊
王匡徐復觀一段詩緣
一流人物二流堂
胡喬木為禍聶紺弩?
詩人學者陳夢家四十年祭
文革遺禍禍及巴金《隨想錄》
為荃麟葛琴興哀
“關東奇人”心輕白虎堂
黃宗江是善本奇書
詩人公劉和香港的緣份
想起秦牧和秦似
馬國亮和《良友憶舊》
金堯如攬月摩星詞
一位女詩人的遠去
朱光潛小徑和艷紫荊市花
“九一八”那個悲慘的時候
回顧抗戰和國殤
張靈甫的生前死后
張靈甫的遺書和妻兒
中國女嬰和美國父母
到夏威夷看火山
春霧和大佛
五十年來的感慨
“五月風暴”的回憶
“六七暴動”面面觀
人生七十
八二感言
“書有未曾經我讀”
桂林埋玉
《文苑繽紛》后記
序言
我行我素我羅孚
在網上搜索“羅孚”這個詞,往往可以搜到的是一個名貴的汽車品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羅孚”,卻是一位文人,一位有名的文人,一位頗有來歷的文人。
羅孚是他的筆名,他本名羅承勛,1921年生于廣西桂林。
他是一位報人。1941年在桂林參加《大公報》,從練習生做起,先后在桂林、重慶、香港三地的《大公報》館工作,一共干了41年。徐鑄成說他文品皆優,胡政之也說他頭腦清楚。他做到香港《大公報》副總編輯和香港《新晚報》(即《大公晚報》)的總編輯,還編過《大公報》、《文匯報》的《文藝》周刊和《海光文藝》月刊等。
但他又不僅僅是一位報人。
1947年,他作為進步知識分子,參與了重慶地下黨的理論刊物《反攻》的創辦和編輯工作,《反攻》的領導人正是當時還沒有被稱作江姐的江竹筠。1948年,他在香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以后長期在廖承志同志的領導下工作,廖公稱他作“羅秀才”。
上世紀50年代,葉靈鳳寓居香港,在他和朋友們的鼓動和幫助下,為左派報刊撰文,一時間鳳兮歸來,霜紅正晚。70年代末,聶紺弩從沁園回到家,一副病軀,滿腦子都是詩。他在香港以野草出版社為名,出版了聶詩《三草》,如今,老聶的詩成了一代人的心靈史。更早一些時候,查良鏞還是一位編輯,寫了幾部電影劇本也沒找到感覺,他鼓勵這位同事在《新晚報》上開天辟地寫武俠小說,以后,我們就看到了“金色的金庸”;當然,還有再早一些的梁羽生。再晚一些時候,他在《讀書》雜志上寫文章介紹香港作家,一篇《你一定要看董橋》,使得這位經濟學出身的編輯,更上層樓,名滿大江南北……。
其實他還是一位作家,首先是一位散文家,他把發表過的文章匯集成冊,有《風雷集》(1957)、《西窗小品》(1965)、《繁花集》(1972)和《香港文叢?絲韋卷》(1993)。作為黨領導下的文藝工作者,他不遺余力地為主旋律謳歌,似乎其中也有那么一點“風花雪月”。有人稱他是香港左派文化陣營中的“_支健筆”,他卻說,早年的文章不忍猝讀,“四十多年來我寫了不少假話,錯話,鐵案如山,無地自容”。蕭乾評論說:“這是巴金的《真話集》問世以來,我第二次見識到這樣的勇氣,這樣的良知,這樣的自我揭露。”
1982年起,由于一個自己也意想不到的原因,他在北京蟄居了十年。從此,羅承勛改名為史林安。可是,黃苗子和郁風一定要管他叫“史臨安”,臨安者,南宋偏安之地后來的杭州是也。
北京十年,其實不是蟄居,是謫居。走了羅孚,來了“柳蘇”。柳、蘇,當是柳宗元和蘇東坡。他說,我安敢自比柳、蘇,只是取了其中的貶謫之義罷了。話雖這么說,事實上他成了“專職”的作家,也迎來了自己創作的高峰。這期間,他寫了介紹香港形形色色的《香港,香港……》(1986)、《香港作家剪影》(1992)、《南斗文星高——香港作家剪影》(1992)和《香港文化漫游》(1987),描繪了一幅九七以前香港文壇的畫卷,他肯定香港是有文學的,也有很多好的作家。他寫下了二十余萬字的散文和隨筆,見諸大陸和香港的報刊。他還讀詩、寫詩、解詩,自己寫了許多首舊體詩,編輯了聶紺弩的詩集,寫了《燕山詩話》(1997)。柳蘇比起羅孚,又多了一點冷峻和老辣,好像還有一點憂傷和無奈。
當然,他還不止是寫作,還有交游。和他作忘年交的有:沈從文、夏衍、冰心、啟功、鐘敬文,他的密友還有舒蕪、舒趣,和他一起吟詩作賦、唱和作答的有:黃苗子和郁風、丁聰和沈峻、吳祖光和新鳳霞、楊憲益和戴乃迭,還有黃永玉、王世襄、范用、邵燕祥……,這些也都成了他的創作題材。他為新組建的三聯書店寫作并出謀劃策,沈昌文曾說:“柳蘇先生熟諳港人港事,許多人、書、事都是他親歷、親聞。文章不僅生動而富文采,而且具有史料意義。他還幫助我們擴大了自己的出版范圍,開辟了一條通往外面世界的道路。”
1993年,他回到了香港。他說,我對香港,未免有情,我戀香港。余年無多,“島居”最久。這些年,他又在報刊上以“島居雜談”和“島居新語”為欄目,寫了大量的散文和隨筆。年事雖高,筆鋒仍健。出版了《文苑繽紛》(1997)、《絲韋隨筆》(2007)等書,還編了一個專輯《香港的人和事》(1998)。
主持《新晚報》后,他以“羅孚”登記了身份證,也不再用其他筆名。幾十年來,他用過十幾個筆名。也許是留戀家鄉的山水,他用過“石發”;抗戰時崇尚羅斯福,同事們管他叫了這個“花名”,他就做了“史復”和“羅孚”;寫革命文章時是“封建余”;辦報時作“辛文芷(新聞紙)”;抗戰時期在重慶替宋云彬主編的《民主》周刊寫“無花的薔薇”專欄時為“絲韋”、上世紀60年代為文時又稱“吳令湄(勿令迷)”。當然,還有“柳蘇”。現在,羅孚,既是本名,又是筆名。
羅孚“島居”以來,他的作品似乎也被“島居”了起來。今天,我們整理出版羅孚的著作,就好像迎接一位長者的歸來,也應了聶紺弩寫給羅孚的詩:“惜墨如金金似水,我行我素我羅孚。”
二O一O年十二月二十日
在網上搜索“羅孚”這個詞,往往可以搜到的是一個名貴的汽車品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羅孚”,卻是一位文人,一位有名的文人,一位頗有來歷的文人。
羅孚是他的筆名,他本名羅承勛,1921年生于廣西桂林。
他是一位報人。1941年在桂林參加《大公報》,從練習生做起,先后在桂林、重慶、香港三地的《大公報》館工作,一共干了41年。徐鑄成說他文品皆優,胡政之也說他頭腦清楚。他做到香港《大公報》副總編輯和香港《新晚報》(即《大公晚報》)的總編輯,還編過《大公報》、《文匯報》的《文藝》周刊和《海光文藝》月刊等。
但他又不僅僅是一位報人。
1947年,他作為進步知識分子,參與了重慶地下黨的理論刊物《反攻》的創辦和編輯工作,《反攻》的領導人正是當時還沒有被稱作江姐的江竹筠。1948年,他在香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以后長期在廖承志同志的領導下工作,廖公稱他作“羅秀才”。
上世紀50年代,葉靈鳳寓居香港,在他和朋友們的鼓動和幫助下,為左派報刊撰文,一時間鳳兮歸來,霜紅正晚。70年代末,聶紺弩從沁園回到家,一副病軀,滿腦子都是詩。他在香港以野草出版社為名,出版了聶詩《三草》,如今,老聶的詩成了一代人的心靈史。更早一些時候,查良鏞還是一位編輯,寫了幾部電影劇本也沒找到感覺,他鼓勵這位同事在《新晚報》上開天辟地寫武俠小說,以后,我們就看到了“金色的金庸”;當然,還有再早一些的梁羽生。再晚一些時候,他在《讀書》雜志上寫文章介紹香港作家,一篇《你一定要看董橋》,使得這位經濟學出身的編輯,更上層樓,名滿大江南北……。
其實他還是一位作家,首先是一位散文家,他把發表過的文章匯集成冊,有《風雷集》(1957)、《西窗小品》(1965)、《繁花集》(1972)和《香港文叢?絲韋卷》(1993)。作為黨領導下的文藝工作者,他不遺余力地為主旋律謳歌,似乎其中也有那么一點“風花雪月”。有人稱他是香港左派文化陣營中的“_支健筆”,他卻說,早年的文章不忍猝讀,“四十多年來我寫了不少假話,錯話,鐵案如山,無地自容”。蕭乾評論說:“這是巴金的《真話集》問世以來,我第二次見識到這樣的勇氣,這樣的良知,這樣的自我揭露。”
1982年起,由于一個自己也意想不到的原因,他在北京蟄居了十年。從此,羅承勛改名為史林安。可是,黃苗子和郁風一定要管他叫“史臨安”,臨安者,南宋偏安之地后來的杭州是也。
北京十年,其實不是蟄居,是謫居。走了羅孚,來了“柳蘇”。柳、蘇,當是柳宗元和蘇東坡。他說,我安敢自比柳、蘇,只是取了其中的貶謫之義罷了。話雖這么說,事實上他成了“專職”的作家,也迎來了自己創作的高峰。這期間,他寫了介紹香港形形色色的《香港,香港……》(1986)、《香港作家剪影》(1992)、《南斗文星高——香港作家剪影》(1992)和《香港文化漫游》(1987),描繪了一幅九七以前香港文壇的畫卷,他肯定香港是有文學的,也有很多好的作家。他寫下了二十余萬字的散文和隨筆,見諸大陸和香港的報刊。他還讀詩、寫詩、解詩,自己寫了許多首舊體詩,編輯了聶紺弩的詩集,寫了《燕山詩話》(1997)。柳蘇比起羅孚,又多了一點冷峻和老辣,好像還有一點憂傷和無奈。
當然,他還不止是寫作,還有交游。和他作忘年交的有:沈從文、夏衍、冰心、啟功、鐘敬文,他的密友還有舒蕪、舒趣,和他一起吟詩作賦、唱和作答的有:黃苗子和郁風、丁聰和沈峻、吳祖光和新鳳霞、楊憲益和戴乃迭,還有黃永玉、王世襄、范用、邵燕祥……,這些也都成了他的創作題材。他為新組建的三聯書店寫作并出謀劃策,沈昌文曾說:“柳蘇先生熟諳港人港事,許多人、書、事都是他親歷、親聞。文章不僅生動而富文采,而且具有史料意義。他還幫助我們擴大了自己的出版范圍,開辟了一條通往外面世界的道路。”
1993年,他回到了香港。他說,我對香港,未免有情,我戀香港。余年無多,“島居”最久。這些年,他又在報刊上以“島居雜談”和“島居新語”為欄目,寫了大量的散文和隨筆。年事雖高,筆鋒仍健。出版了《文苑繽紛》(1997)、《絲韋隨筆》(2007)等書,還編了一個專輯《香港的人和事》(1998)。
主持《新晚報》后,他以“羅孚”登記了身份證,也不再用其他筆名。幾十年來,他用過十幾個筆名。也許是留戀家鄉的山水,他用過“石發”;抗戰時崇尚羅斯福,同事們管他叫了這個“花名”,他就做了“史復”和“羅孚”;寫革命文章時是“封建余”;辦報時作“辛文芷(新聞紙)”;抗戰時期在重慶替宋云彬主編的《民主》周刊寫“無花的薔薇”專欄時為“絲韋”、上世紀60年代為文時又稱“吳令湄(勿令迷)”。當然,還有“柳蘇”。現在,羅孚,既是本名,又是筆名。
羅孚“島居”以來,他的作品似乎也被“島居”了起來。今天,我們整理出版羅孚的著作,就好像迎接一位長者的歸來,也應了聶紺弩寫給羅孚的詩:“惜墨如金金似水,我行我素我羅孚。”
二O一O年十二月二十日
后記
羅孚先生所著《絲韋隨筆》于1997年由天地圖書有限公司(香港)出版,內容是作者在1993年至1997年在香港相關報刊上發表的散文和隨筆。2007年,作者又將他在此后10年間所寫的散文和隨筆匯集,由天地圖書有限公司(香港)出版。本書匯集了上述兩部分內容,以《文苑繽紛》名之。本次出版受作者委托作了修訂,校正了部分訛誤,刪節了部分內容。
沈昌文先生多次建議并積極推動羅孚著作的出版,提供了許多第一手材料,在本書編輯過程中一直予以密切的關注和指導;陳子善先生對書稿的編撰提出了更為具體的意見。在此深表感謝。
中央編譯出版社
二O一O年十二月十七日
沈昌文先生多次建議并積極推動羅孚著作的出版,提供了許多第一手材料,在本書編輯過程中一直予以密切的關注和指導;陳子善先生對書稿的編撰提出了更為具體的意見。在此深表感謝。
中央編譯出版社
二O一O年十二月十七日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6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