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泥石流勘查技術》共六章,其內容包括泥石流及其自然社會經濟條件,泥石流勘查基礎理論,泥石流野外勘查與室內實驗,泥石流防治工程系統參數確定,泥石流危險區劃分與防治模式和泥石流勘查實踐等。《泥石流勘查技術》的最大特點是理論聯系實際,匯集了作者研究團隊40多篇論文成果,其中SCI論文10篇;關鍵的參數計算都有實例作為支撐,《泥石流勘查技術》共有40多個泥石流勘查案例;不易理解的內容均附有插圖,《泥石流勘查技術》共有插圖200余幅。
《泥石流勘查技術》特別適合從事泥石流勘查的人員使用,可供國土資源、水利水電、交通、鐵道、環保、建設等部門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有關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參考使用,也可供大專院校的地質、地理、水文、水工、資源環境、水土保持等專業師生閱讀或作為參考教材使用。
《泥石流勘查技術》特別適合從事泥石流勘查的人員使用,可供國土資源、水利水電、交通、鐵道、環保、建設等部門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有關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參考使用,也可供大專院校的地質、地理、水文、水工、資源環境、水土保持等專業師生閱讀或作為參考教材使用。
作者簡介
陳寧生,男,1965年生,博士,研究員,博導,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55篇,其中SCI/EI/ISTP論文17篇,泥石流專著2部。5年來主持國家和地方項目4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交通部、水利部重大項目10項,汶川地震次生災害項目9項,科研成果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次。
目次
序
前言
第一章 泥石流及其自然社會經濟條件
1.1 泥石流與泥石流災害
1.1.1 泥石流特點
1.1.2 泥石流災害
1.1.3 災害性泥石流
1.1.4 泥石流防治
1.1.5 泥石流勘查
1.2 泥石流區自然與社會經濟條件
1.2.1 泥石流流域位置
1.2.2 地質條件
1.2.3 地層巖性
1.2.4 地貌條件
1.2.5 氣候水文條件
1.2.6 植被與土壤
1.2.7 人類經濟活動
第二章 泥石流勘查基礎理論
2.1 泥石流分布與分類
2.1.1 泥石流分布規律
2.1.2 泥石流類型
2.2 泥石流形成條件與機理
2.2.1 泥石流形成條件
2.2.2 泥石流形成機理
2.3 泥石流形成模式與發展趨勢
2.3.1 泥石流形成模式
2.3.2 泥石流形成過程
2.3.3 泥石流發展趨勢
2.4 泥石流運動特征與機理
2.4.1 泥石流運動特征
2.4.2 泥石流阻力特征
2.4.3 泥石流流速特征與計算理論
2.4.4 泥石流運動方程
2.5 泥石流溝判識
2.5.1 泥石流溝判識依據
2.5.2 泥石流溝判識的充分條件
2.5.3 泥石流溝判識的必要條件
2.5.4 泥石流溝判識
第三章 泥石流野外勘查與室內實驗
3.1 泥石流遙感調查
3.1.1 泥石流遙感圖像
3.1.2 泥石流遙感圖像解譯方法
3.1.3 泥石流遙感解譯特征
3.1.4 遙感解譯案例
3.2 泥石流實地勘查
3.2.1 泥石流調訪
3.2.2 泥石流形成特征勘查
3.2.3 泥石流運動特征勘查
3.2.4 泥石流堆積特征勘查
3.3 泥石流樣品實驗技術
3.3.1 泥石流固體顆粒大小分析
3.3.2 泥石流流體及漿體容重測試
3.3.3 泥石流堆積物坑探及容重測試
3.3.4 泥石流土體強度實驗
3.3.5 泥石流源區土體濕陷性實驗
3.3.6 泥石流源區土體滲透實驗
3.3.7 泥石流堆積物黏土礦物鑒定
3.3.8 泥石流流體流變實驗
第四章 泥石流防治工程系統參數確定
4.1 泥石流容重確定
4.1.1 泥石流容重的影響因素
4.1.2 泥石流容重的計算方法與應用
4.1.3 泥石流容重分析與判識
4.2 泥石流流速確定
4.2.1 泥石流流速的直接確定法
4.2.2 泥石流流速的經驗公式
4.2.3 躍高法與最大顆粒直徑法
4.2.4 彎道超高法
4.3 泥石流流量確定
4.3.1 泥石流流量特征與過程模式
4.3.2 泥石流流量計算方法
4.3.3 冰湖潰決泥石流流量計算
4.4 泥石流一次總量確定
4.4.1 直接測量法
4.4.2 經驗公式法
4.4.3 基于峰值流量的陣性泥石流一次總量計算
4.4.4 混合型泥石流一次總量計算
4.4.5 年均沖出泥沙總量計算
4.5 泥石流沖擊力確定
4.5.1 泥石流顆粒沖擊力計算
4.5.2 泥石流流體壓強計算
4.5.3 泥石流沖擊力計算實例
4.6 泥石流排導比降確定
4.6.1 泥石流排導比降的影響因素
4.6.2 泥石流排導比降計算方法
4.6.3 泥石流排導工程實例
第五章 泥石流危險區劃分與防治模式
5.1 泥石流危險區劃分
5.1.1 我國泥石流危險區劃分
5.1.2 單溝泥石流危險區劃分
5.2 泥石流堵河危險預測
5.2.1 泥石流堵河影響因素
5.2.2 泥石流堵河判別
5.2.3 泥石流堵河判識實例
5.3 道路泥石流防治模式
5.3.1 道路泥石流防治原則
5.3.2 道路泥石流工程防治模式
5.3.3 泥石流堵河與主河淤高的防治模式
5.3.4 道路通過不同部位的泥石流防治模式
5.4 工礦棄土棄渣泥石流防治模式
5.4.1 工礦棄土棄渣泥石流特征
5.4.2 工礦棄土棄渣泥石流的防治模式
5.5 水電工程泥石流防治模式
5.5.1 重大水利水電工程區泥石流的危害特點
5.5.2 重大水利水電工程泥石流防治原則
5.5.3 重大水利水電工程泥石流防治實例
5.6 風景區泥石流防治模式
5.6.1 風景區泥石流治理原則
5.6.2 風景區泥石流防治實例
5.7 村鎮泥石流防治模式
5.7.1 村鎮泥石流治理原則
5.7.2 村鎮泥石流工程防治
5.7.3 村鎮泥石流災害監測預警系統
5.8 泥石流防治工程效益分析與環境影響評價
5.8.1 泥石流防治工程效益評價體系
5.8.2 泥石流防治工程效益評估實例
5.8.3 泥石流防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
第六章 泥石流勘查實踐
6.1 泥石流工程勘查實例
6.2 地震次生泥石流勘查實踐
6.2.1 汶川地震次生泥石流溝應急判識方法與指標
6.2.2 汶川地震次生泥石流形成條件模式與機理
6.2.3 汶川地震災區災害性山洪泥石流臨界降雨量
6.2.4 汶川地震次生泥石流的發展趨勢
6.2.5 地震次生泥石流勘查典型案例
參考文獻
附錄1 伽馬函數表
附錄2 泥石流勘查報告參考大綱
前言
第一章 泥石流及其自然社會經濟條件
1.1 泥石流與泥石流災害
1.1.1 泥石流特點
1.1.2 泥石流災害
1.1.3 災害性泥石流
1.1.4 泥石流防治
1.1.5 泥石流勘查
1.2 泥石流區自然與社會經濟條件
1.2.1 泥石流流域位置
1.2.2 地質條件
1.2.3 地層巖性
1.2.4 地貌條件
1.2.5 氣候水文條件
1.2.6 植被與土壤
1.2.7 人類經濟活動
第二章 泥石流勘查基礎理論
2.1 泥石流分布與分類
2.1.1 泥石流分布規律
2.1.2 泥石流類型
2.2 泥石流形成條件與機理
2.2.1 泥石流形成條件
2.2.2 泥石流形成機理
2.3 泥石流形成模式與發展趨勢
2.3.1 泥石流形成模式
2.3.2 泥石流形成過程
2.3.3 泥石流發展趨勢
2.4 泥石流運動特征與機理
2.4.1 泥石流運動特征
2.4.2 泥石流阻力特征
2.4.3 泥石流流速特征與計算理論
2.4.4 泥石流運動方程
2.5 泥石流溝判識
2.5.1 泥石流溝判識依據
2.5.2 泥石流溝判識的充分條件
2.5.3 泥石流溝判識的必要條件
2.5.4 泥石流溝判識
第三章 泥石流野外勘查與室內實驗
3.1 泥石流遙感調查
3.1.1 泥石流遙感圖像
3.1.2 泥石流遙感圖像解譯方法
3.1.3 泥石流遙感解譯特征
3.1.4 遙感解譯案例
3.2 泥石流實地勘查
3.2.1 泥石流調訪
3.2.2 泥石流形成特征勘查
3.2.3 泥石流運動特征勘查
3.2.4 泥石流堆積特征勘查
3.3 泥石流樣品實驗技術
3.3.1 泥石流固體顆粒大小分析
3.3.2 泥石流流體及漿體容重測試
3.3.3 泥石流堆積物坑探及容重測試
3.3.4 泥石流土體強度實驗
3.3.5 泥石流源區土體濕陷性實驗
3.3.6 泥石流源區土體滲透實驗
3.3.7 泥石流堆積物黏土礦物鑒定
3.3.8 泥石流流體流變實驗
第四章 泥石流防治工程系統參數確定
4.1 泥石流容重確定
4.1.1 泥石流容重的影響因素
4.1.2 泥石流容重的計算方法與應用
4.1.3 泥石流容重分析與判識
4.2 泥石流流速確定
4.2.1 泥石流流速的直接確定法
4.2.2 泥石流流速的經驗公式
4.2.3 躍高法與最大顆粒直徑法
4.2.4 彎道超高法
4.3 泥石流流量確定
4.3.1 泥石流流量特征與過程模式
4.3.2 泥石流流量計算方法
4.3.3 冰湖潰決泥石流流量計算
4.4 泥石流一次總量確定
4.4.1 直接測量法
4.4.2 經驗公式法
4.4.3 基于峰值流量的陣性泥石流一次總量計算
4.4.4 混合型泥石流一次總量計算
4.4.5 年均沖出泥沙總量計算
4.5 泥石流沖擊力確定
4.5.1 泥石流顆粒沖擊力計算
4.5.2 泥石流流體壓強計算
4.5.3 泥石流沖擊力計算實例
4.6 泥石流排導比降確定
4.6.1 泥石流排導比降的影響因素
4.6.2 泥石流排導比降計算方法
4.6.3 泥石流排導工程實例
第五章 泥石流危險區劃分與防治模式
5.1 泥石流危險區劃分
5.1.1 我國泥石流危險區劃分
5.1.2 單溝泥石流危險區劃分
5.2 泥石流堵河危險預測
5.2.1 泥石流堵河影響因素
5.2.2 泥石流堵河判別
5.2.3 泥石流堵河判識實例
5.3 道路泥石流防治模式
5.3.1 道路泥石流防治原則
5.3.2 道路泥石流工程防治模式
5.3.3 泥石流堵河與主河淤高的防治模式
5.3.4 道路通過不同部位的泥石流防治模式
5.4 工礦棄土棄渣泥石流防治模式
5.4.1 工礦棄土棄渣泥石流特征
5.4.2 工礦棄土棄渣泥石流的防治模式
5.5 水電工程泥石流防治模式
5.5.1 重大水利水電工程區泥石流的危害特點
5.5.2 重大水利水電工程泥石流防治原則
5.5.3 重大水利水電工程泥石流防治實例
5.6 風景區泥石流防治模式
5.6.1 風景區泥石流治理原則
5.6.2 風景區泥石流防治實例
5.7 村鎮泥石流防治模式
5.7.1 村鎮泥石流治理原則
5.7.2 村鎮泥石流工程防治
5.7.3 村鎮泥石流災害監測預警系統
5.8 泥石流防治工程效益分析與環境影響評價
5.8.1 泥石流防治工程效益評價體系
5.8.2 泥石流防治工程效益評估實例
5.8.3 泥石流防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
第六章 泥石流勘查實踐
6.1 泥石流工程勘查實例
6.2 地震次生泥石流勘查實踐
6.2.1 汶川地震次生泥石流溝應急判識方法與指標
6.2.2 汶川地震次生泥石流形成條件模式與機理
6.2.3 汶川地震災區災害性山洪泥石流臨界降雨量
6.2.4 汶川地震次生泥石流的發展趨勢
6.2.5 地震次生泥石流勘查典型案例
參考文獻
附錄1 伽馬函數表
附錄2 泥石流勘查報告參考大綱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