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戰後第一世代詩人在自身主導的1970年代新興詩刊聲明中,便確立了「語體—國體」語言概念,使其自然要面對鄉土文學論戰時期的語言現象。當現代詩文體成為現實、鄉土、中國等符號的集合地時,其投入參與者開始重編,完成不同的、適己為用的文化邏輯秩序。檢視詩語言轉型詩學觀念上所進行的重新分配,其焦點不在建構對內在「連續性」的想像,而在梳理出「現實性—中國性」到「大眾性—鄉土性」的語言轉換邏輯。
作者簡介
目次
第一章 一九六〇年代迄一九七〇年代初
臺灣社會之公共語境 1
一、情感結構與公共語境:從詩史區櫃化的概念談起 1
二、社會場域中國族話語的凝塑 8
三、文化場域中對中國性的建構 19
四、國族公共話語在一九六○年代詩文壇的延伸 31
第二章 一九六〇年代的「現代」「主義」:
現代性想像暨其話語的崩解 47
一、主義意欲與被發明的現代:一九六○年代
現代詩壇對現代性文學知識的需求與生產 47
二、文體之敝/斃:一九七○年代初
現代詩論戰的後中國經驗分析 85
三、病體/主體/國體:
戰後第一世代詩人晦暗的青春自畫像 107
第三章 一九七〇年代初新興詩社所啟動的
戰後現代詩文體改革運動 131
一、世代動員與文本實踐:
戰後第一世代詩人現代詩文體運動的特殊性 131
二、詩學聲明與新舊別群:
一九七○年代初新興詩社詩學主張的策略性 152
三、詮釋傳統與在地體驗:
一九七○年代初新興詩社內部詩學轉型的衍異性 175
第四章 戰後第一世代詩人論前行代詩人所內蘊之
論題意識 183
一、詩人如鑑:詮釋前行代詩人論題化及其負擔的
驗證焦慮 183
二、論大眾性:白萩、楊喚所聚焦的課題 192
三、論純粹性:洛夫、葉維廉所聚焦的課題 204
四、論中國性:余光中、鄭愁予所聚焦的課題 232
第五章 戰後第一世代詩人內部詩學知識結構的
轉型與影響 261
一、1976-1984年在論述現代詩典律變遷上的時區意義 261
二、鄉土文學論戰、顏元叔陋室語言論戰與
戰後第一世代詩人的場域關係 268
三、由「現實性-中國性」到「大眾性-鄉土性」:
1976-1984年戰後第一世代詩人的詩語言意識轉化 287
附 錄 321
附錄01:一九七○年代新興詩刊中前行代詩人被評論篇章整理表 321
附錄02:一九七○年代新興詩刊中涉及鄉土文學概念與論戰相關論述之篇章整理表 328
附錄03:新興詩社創刊宣言與重要社論節錄表 330
參考書目 337
附圖目次
附圖01:一九六○年代官方與民間的政治視覺符號編製比較圖 17
附圖02:中央副刊、聯合副刊、人間副刊1974.3.24版面對照表 35
附圖03:一九七○年代初報紙版面空間權力示意圖 39
附圖04:黃春明與司馬中原作品廣告對照圖 44
附圖05:一九五、六○年代臺灣對西方文藝思潮的接受、傳播結構圖 57
附圖06:陳鼓應一九六○年代對存在主義的一系列翻譯介紹作品書影 59
附圖07:《詩與木刻》雜誌書影 72
附圖08:五月畫會許武勇「迪化街1」(1965) 76
附圖09:東方畫會霍剛「舊夢」(1962) 76
附圖10:拉岡鏡像階段(Mirror Stage)理論示意圖 121
附圖11:一九七○年代初戰後第一世代詩人之詩話語意識結構圖 155
附圖12:龍族創刊號與第3期封面書影 157
附圖13:階序科層體系圖與分散多元體系圖對照 163
附圖14:《大地詩刊》第1期(1972.9.1)與第7期(1973.12.12)書影 172
附圖15:現代詩壇班底的界分示意圖 263
附表目次
附表01:中央副刊、聯副、人間副刊1974.3.24各欄目文章對照表 35
附表02:西方與臺灣一九五○、六○年代現代性焦慮經驗比較表 55
附表03:一九七○年代前現代、現實、傳統的二元區分結構表 171
附表04:一九七○年代陳芳明、林興華與陳鼓應的余光中詩作分期比對表 242
附表05:王昇〈提筆上陣迎接戰鬥〉中官方對鄉土文學論題的邏輯辯證比照表 276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