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辛亥革命事略建黨90週年(簡體書)
商品資訊
ISBN13:9787226040621
出版社:甘肅人民出版社
作者:陝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員會 編
出版日:2011/06/01
裝訂:平裝
規格:26cm*19cm (高/寬)
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西北辛亥革命事略》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在民國時期編輯的書
稿。
書中記錄了西北辛亥革命的過程,收錄辛亥革命人物事跡,并選錄了犧
牲的革命黨人的墓志、碑銘、紀念文章。
稿。
書中記錄了西北辛亥革命的過程,收錄辛亥革命人物事跡,并選錄了犧
牲的革命黨人的墓志、碑銘、紀念文章。
目次
出版說明/001
凡例/003
原序/005
委員會致于右任先生函/007
追憶陜西靖國軍及圍城之役諸事凄然成詠十首/009
著論/011
◎上卷西北革命紀事
西北革命大事記/003
辛亥革命紀事/010
二次革命紀事/041
討袁護國之役紀事/042
靖國軍革命紀事/044
首都革命紀事/093
圍城紀事/104
◎中卷先烈紀傳
先烈紀傳目次/115
先烈紀傳/117
◎下卷西北革命先烈碑志哀誄雜文匯錄敘/257
西北革命先烈碑志哀誄雜文匯錄目次/258
西北革命先烈碑志哀誄雜文匯錄/262
◎附錄
西北革命官佐死事表/369
西北革命士兵死亡表/385
西北革命歷次在事有勞表/390
陜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員會歷次組織概況/400
西北革命史實補遺正誤二則/403
西北革命史征稿引用書目/412
后記/414
凡例/003
原序/005
委員會致于右任先生函/007
追憶陜西靖國軍及圍城之役諸事凄然成詠十首/009
著論/011
◎上卷西北革命紀事
西北革命大事記/003
辛亥革命紀事/010
二次革命紀事/041
討袁護國之役紀事/042
靖國軍革命紀事/044
首都革命紀事/093
圍城紀事/104
◎中卷先烈紀傳
先烈紀傳目次/115
先烈紀傳/117
◎下卷西北革命先烈碑志哀誄雜文匯錄敘/257
西北革命先烈碑志哀誄雜文匯錄目次/258
西北革命先烈碑志哀誄雜文匯錄/262
◎附錄
西北革命官佐死事表/369
西北革命士兵死亡表/385
西北革命歷次在事有勞表/390
陜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員會歷次組織概況/400
西北革命史實補遺正誤二則/403
西北革命史征稿引用書目/412
后記/414
序言
辛亥革命(1911)是20世紀中國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至今
(2011)已有百年。辛亥革命的重要標志是當年10月10日爆發的武昌起義。
它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長達二千多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為探索建立
民主共和國開辟了道路。武昌起義后十二天,湖南、陜西首先起義響應,宣
布
獨立。
陜西響應武昌起義較早,不是偶然的,《西北辛亥革命事略》有所論述
。
此書原名《西北革命史征稿》,是在民國二十六年(1937)由陜西革命先烈崇
祀撫恤委員會發起,經過十多年的采訪搜集,并加以編訂整理而成的一部記
載民國西北革命史實與人物的資料集。陜西革命先烈崇祀撫恤委員會是由
民國元老于右任、劉允丞等先生提議設立,專門從事辛亥革命以來為西北革
命民主進步事業犧牲的先烈事跡進行調查記敘和撫恤等活動的組織,1941
年劉允丞先生去世后,該會更名為“陜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員會”,并在于右
任
先生關懷督導之下,繼續從事此方面資料收集與整理工作,雖然中間經過抗
戰和解放戰爭等重大歷史時期,經費多次遭遇困難,人事亦變動極大,在主
持者和參與人孜孜不倦的努力下,終于在1949年年初完成了上、中、下三卷
本的《西北革命史征稿》,堪稱民國時期編纂的有關陜西辛亥革命史最重要
的著作。
陜西辛亥革命在整個辛亥革命的歷史上具有重要而獨特的意義,如本
書中所述,早在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之初,陜西就設立了支部,在井勿幕
等人的積極推動和周密籌劃下,陜西革命勢力較早實現了同盟會員、新軍黨
人、哥老會黨等三股勢力的合作,革命具有較為充足的武裝力量基礎。革命
思想宣傳工作也開展得比較充分,省城西安開設了十幾家秘密進行印制革
命報刊,宣傳革命思想的機構。在湖北武昌首義之前,陜西的辛亥革命力量
已經發育得比較成熟,并且為起義做了充分的自覺準備,因此當時的同盟會
領導者,吸取了以往在沿海地區如廣州等多次起義失敗均因該地近代通信
技術發達,清朝官吏容易事先準備而使起義失敗的教訓,擬從陜西當時通信
技術較為落后,而民風強悍、民族思想濃郁的獨特優勢出發,有起義可先從
陜西發動的設想。基于這些歷史事實,本書中在論及西北辛亥革命意義和陜
西辛亥革命在整個北方革命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問題時,也批駁了那種認為
陜西辛亥革命只是被動地“聞風響應”的觀點,在逼近西北辛亥革命歷史真
實的同時,展示辛亥革命這一偉大事件多面而復雜的內涵。
本書編纂的最初倡議者之一為劉允臣先生(1882—1941),名守中,字允
丞,陜西富平人。早年在家鄉跟隨賀復齋等先生學習。1909年結識井勿幕、
郭
希仁等,加入中國同盟會,立志革命。1911年10月武昌起義,陜西響應,劉
允
丞在陜西參與軍幕,轉戰東西。1916年袁世凱稱帝時,謀于陜西三原起兵討
伐,事泄未果。1917年冬與王誠齋、張義安、鄧寶珊等在渭北聯絡組織靖國
軍,響應護法。1920年任靖國軍總指揮部主要參謀。1924年10月,與馮玉祥
等發動北京政變,歡迎孫中山北上主持國務。因段祺瑞阻撓,未能成功。
1926
年1月當選國民黨二屆中央執行委員,后脫離政界隱居。1931年“九一八事
變”發生后,由太原至南京參加國民黨第四屆第一次中央全會,被選為國民
政府委員。1932年和1934.年曾兩次到內蒙古調查實業與國防。1936年國民
黨召開第五屆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抗日戰爭爆
發后,曾往來于南京、武漢、重慶之間,積極主張抗戰。1941年病逝于家中
,著
有《續漢書郡國志釋略補注》等。
本書編纂最主要的推動者和支持者為于右任先生(1879—1964),陜西
三原人,祖籍涇陽。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后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
;別署
“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中國同盟會成員
,長年
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
(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中國近現代著名高校的創辦人。同時,他也是中國
近代書法史上的書法藝術大家,尤擅魏碑與行書、章草結合的行草書,首創
“于右任標準草書”,被譽為“當代草圣”“近代書圣”。于右任先生與西
北辛亥
革命有著最為直接和長期的關系,這在本書中有著比較充分的記述。早在清
朝光緒年間,他因刊印《半哭半笑樓詩草》譏諷時政被清廷通緝,亡命上海
,
在馬相伯先生幫助下進入震旦公學,后在震旦學院肄業。1907年起先后創辦
《神州日報》《民立報》積極宣傳民主革命。武昌起義爆發后,孫中山從國
外回
到上海,首先到民立報館會見于右任,并題“戮力同心”四字,嘉勉于及《
民立
報》對辛亥革命的貢獻。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于被任命為交通部次長。1912
年
春孫中山辭職,于亦辭職,回上海繼續辦報。“二次革命”失敗,《民立報
》被查
封,于避居日本,從事反袁斗爭。袁世凱死后,陜西爆發了反對尊奉袁氏的
北
洋系陳樹藩的斗爭。1918年1月,隨著張義安三原起義的成功,胡景翼、曹
世
英等人在三原樹陜西靖國軍旗,請于回陜主持。8月,于回陜就任陜西靖國
軍
總司令,指揮這支武裝堅持抵抗陳樹藩和北洋軍閥武裝干涉四年有余,成為
北方地區唯一長期響應孫中山護法運動的軍事、政治力量。1922年5月陜西
靖國軍解體,于右任先生于當年8月到上海向孫中山匯報了陜事經過,并協
助孫中山進行中國國民黨的改組工作。以后歷任國民政府常委、軍委會常
委、審計院院長,后長期任監察院院長。1964年病逝于臺灣。
于右任先生對《西北革命史征稿》一書的編纂十分關注,書成后特意為
此填詞十首,刊于全書之前。該書編纂者陜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員會為了表達
對于先生支持編纂工作的敬意,也特意將給于先生的請示信函置于此書扉
頁。
《西北革命史征稿》一書分上、中、下三卷,連同書后的“附錄”總計
約30
萬字,原書上卷模仿傳統史書“紀事本末”的編纂體例,在“西北革命大事
記”
之后,依次對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討袁護國、靖國軍革命、首都革命、西
安圍
城等重大史事等進行了詳細完整的敘述。中卷“先烈紀傳”則近似傳統史書
中的“列傳”,按先烈傳記原始材料進行了統一改寫;下卷匯集了大量的人
物
傳記原始資料,包括當時革命同事好友和學生門人等為先烈撰寫的各種碑
傳哀誄等紀念性文章,三卷記事記人,編纂格式整齊的傳記與原始依據材料
相互配合,是研究陜西和整個西北辛亥革命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
原書系繁體豎排不分段,也未加標點,不便于普通讀者閱讀。考慮到本
書的主要價值在于其保存的珍貴歷史資料,應該讓普通讀者了解其中的主
要內容,因此整理工作的主要內容即是按照《簡化字方案》等國家語言文字
規范標準,對原書進行簡化整理,而不進行解讀和發揮。同時由于原書中原
始傳記類很多文章仍然具有和古籍文章相類似的特色,因而也較多參考了
當前通行的古籍整理規范。在整理過程中,遇到生僻難認的地名,如陜西整
屋,按地名新標準改為“周至”;“鄂縣”改為“戶縣”,并加注釋說明;
對于因人
物姓名用字生僻而易導致誤解或傳寫訛誤的情況,如楊虎城將軍原名“楊
彪”,由于影印本字小不清楚,有很多現代研究資料都誤傳為“楊彪”,這
類情
況,整理者也加注釋進行了說明。但對于書中涉及行政名稱歷史沿革及具有
民國特色的地名人名表述,則保存其原貌,不強行統一,如河北廊坊在民國
時稱為“廊房”,石家莊曾稱為“石莊”,整理者均作了保留,并在注釋中
簡要
說明。
對于書中的事實內容,整理者抱著“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態度,盡
量
保存原樣不予改動,有少數地方涉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時,該書仍
然按民國后期舊習慣予以貶稱,這顯然不合適,整理者進行了變通處理。
另外此書尚存在部分文章有目無文的情況,如下卷的《陸軍少將前陜西
警備軍統領郭公家傳》一文,整理者在目錄中做了闕文標記說明。
該書目前存世的原本尚多,此次整理即以1949年在陜西西安出版的鉛
印本為底本(現藏新聞出版總署圖書館),考慮到當時幾次印刷中存在的改
動,也參考了上海書店1989年的影印本,兩書有明顯不同處,盡量遵從原
稿。原稿中存在的少數明顯訛誤,整理者根據后來研究編集的《辛亥革命在
陜西》《陜西靖國軍》等資料的相關記敘進行了更正。
本書整理從2005年冬季即開始,由當時在清華大學歷史系讀研究生的
王水渙、張勝波、牛敬飛三位同學分別擔任三卷的簡化整理工作,他們三位
都受過歷史文獻整理的專業訓練,對于中國近代歷史,特別是辛亥革命有一
定的研究,又有整理好這部資料的志向和信心,這就保證了工作能夠長期有
序地進行。整理期間清華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檔案館、清華大學歷史系資
料室等單位提供了資料查詢復制方便。2007年夏季初步整理成書,又送到陜
西西安事變研究會等單位,請有關辛亥革命先烈的后人對部分存疑史實進
行了訂正和補充。2008年初,楊虎城將軍嫡孫楊瀚先生審閱了書稿;當年夏
天起,王誠齋先生曾孫、西安事變研究會王希平同志對該書進行了三輪仔細
的校對與適當的補充。2009年冬季,該書稿經蘭州大學張克非教授熱心推
薦,與甘肅人民出版社初步達成出版意向。2010年,西安市于右任紀念館表
示愿為此書提供歷史照片資料支持,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等單位也給予了指
導和幫助,在此一并致謝。
在這六年整理過程中,王水渙、張勝波、牛敬飛等同志深深感受到整理
歷史資料,接續民族記憶是一件雖然辛苦但卻意義重大的事情,一方面他們
自身在認真查閱資料,考證整理過程中,對西北地區和全國辛亥革命歷史的
認識在不斷加深;另一方面,盡管在從整理到出版的過程中也遇到挑戰和困
難,但總能在各方面的關懷指導幫助下,經過努力得到克服,他們的敬業精
神值得欽佩。2011年春,王水渙同志向我詳細介紹了整理此書稿的情況,我
聽了,很感動,愿意為此書作序。
2010年,本書出版得到西北大學陜西文化產業研究院專項出版基金的
支持,得以在甘肅人民出版社獲得選題立項通過,整理者誠懇感謝西北大學
領導對此書出版的熱心支持。
本書由甘肅人民出版社于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來臨之際出版,這
是一個很好的紀念,我祝愿此書能為辛亥革命的深入研究提供寶貴的資料。
張豈之
2011年5月15日于西北大學
(2011)已有百年。辛亥革命的重要標志是當年10月10日爆發的武昌起義。
它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長達二千多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為探索建立
民主共和國開辟了道路。武昌起義后十二天,湖南、陜西首先起義響應,宣
布
獨立。
陜西響應武昌起義較早,不是偶然的,《西北辛亥革命事略》有所論述
。
此書原名《西北革命史征稿》,是在民國二十六年(1937)由陜西革命先烈崇
祀撫恤委員會發起,經過十多年的采訪搜集,并加以編訂整理而成的一部記
載民國西北革命史實與人物的資料集。陜西革命先烈崇祀撫恤委員會是由
民國元老于右任、劉允丞等先生提議設立,專門從事辛亥革命以來為西北革
命民主進步事業犧牲的先烈事跡進行調查記敘和撫恤等活動的組織,1941
年劉允丞先生去世后,該會更名為“陜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員會”,并在于右
任
先生關懷督導之下,繼續從事此方面資料收集與整理工作,雖然中間經過抗
戰和解放戰爭等重大歷史時期,經費多次遭遇困難,人事亦變動極大,在主
持者和參與人孜孜不倦的努力下,終于在1949年年初完成了上、中、下三卷
本的《西北革命史征稿》,堪稱民國時期編纂的有關陜西辛亥革命史最重要
的著作。
陜西辛亥革命在整個辛亥革命的歷史上具有重要而獨特的意義,如本
書中所述,早在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之初,陜西就設立了支部,在井勿幕
等人的積極推動和周密籌劃下,陜西革命勢力較早實現了同盟會員、新軍黨
人、哥老會黨等三股勢力的合作,革命具有較為充足的武裝力量基礎。革命
思想宣傳工作也開展得比較充分,省城西安開設了十幾家秘密進行印制革
命報刊,宣傳革命思想的機構。在湖北武昌首義之前,陜西的辛亥革命力量
已經發育得比較成熟,并且為起義做了充分的自覺準備,因此當時的同盟會
領導者,吸取了以往在沿海地區如廣州等多次起義失敗均因該地近代通信
技術發達,清朝官吏容易事先準備而使起義失敗的教訓,擬從陜西當時通信
技術較為落后,而民風強悍、民族思想濃郁的獨特優勢出發,有起義可先從
陜西發動的設想。基于這些歷史事實,本書中在論及西北辛亥革命意義和陜
西辛亥革命在整個北方革命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問題時,也批駁了那種認為
陜西辛亥革命只是被動地“聞風響應”的觀點,在逼近西北辛亥革命歷史真
實的同時,展示辛亥革命這一偉大事件多面而復雜的內涵。
本書編纂的最初倡議者之一為劉允臣先生(1882—1941),名守中,字允
丞,陜西富平人。早年在家鄉跟隨賀復齋等先生學習。1909年結識井勿幕、
郭
希仁等,加入中國同盟會,立志革命。1911年10月武昌起義,陜西響應,劉
允
丞在陜西參與軍幕,轉戰東西。1916年袁世凱稱帝時,謀于陜西三原起兵討
伐,事泄未果。1917年冬與王誠齋、張義安、鄧寶珊等在渭北聯絡組織靖國
軍,響應護法。1920年任靖國軍總指揮部主要參謀。1924年10月,與馮玉祥
等發動北京政變,歡迎孫中山北上主持國務。因段祺瑞阻撓,未能成功。
1926
年1月當選國民黨二屆中央執行委員,后脫離政界隱居。1931年“九一八事
變”發生后,由太原至南京參加國民黨第四屆第一次中央全會,被選為國民
政府委員。1932年和1934.年曾兩次到內蒙古調查實業與國防。1936年國民
黨召開第五屆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抗日戰爭爆
發后,曾往來于南京、武漢、重慶之間,積極主張抗戰。1941年病逝于家中
,著
有《續漢書郡國志釋略補注》等。
本書編纂最主要的推動者和支持者為于右任先生(1879—1964),陜西
三原人,祖籍涇陽。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后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
;別署
“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中國同盟會成員
,長年
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
(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中國近現代著名高校的創辦人。同時,他也是中國
近代書法史上的書法藝術大家,尤擅魏碑與行書、章草結合的行草書,首創
“于右任標準草書”,被譽為“當代草圣”“近代書圣”。于右任先生與西
北辛亥
革命有著最為直接和長期的關系,這在本書中有著比較充分的記述。早在清
朝光緒年間,他因刊印《半哭半笑樓詩草》譏諷時政被清廷通緝,亡命上海
,
在馬相伯先生幫助下進入震旦公學,后在震旦學院肄業。1907年起先后創辦
《神州日報》《民立報》積極宣傳民主革命。武昌起義爆發后,孫中山從國
外回
到上海,首先到民立報館會見于右任,并題“戮力同心”四字,嘉勉于及《
民立
報》對辛亥革命的貢獻。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于被任命為交通部次長。1912
年
春孫中山辭職,于亦辭職,回上海繼續辦報。“二次革命”失敗,《民立報
》被查
封,于避居日本,從事反袁斗爭。袁世凱死后,陜西爆發了反對尊奉袁氏的
北
洋系陳樹藩的斗爭。1918年1月,隨著張義安三原起義的成功,胡景翼、曹
世
英等人在三原樹陜西靖國軍旗,請于回陜主持。8月,于回陜就任陜西靖國
軍
總司令,指揮這支武裝堅持抵抗陳樹藩和北洋軍閥武裝干涉四年有余,成為
北方地區唯一長期響應孫中山護法運動的軍事、政治力量。1922年5月陜西
靖國軍解體,于右任先生于當年8月到上海向孫中山匯報了陜事經過,并協
助孫中山進行中國國民黨的改組工作。以后歷任國民政府常委、軍委會常
委、審計院院長,后長期任監察院院長。1964年病逝于臺灣。
于右任先生對《西北革命史征稿》一書的編纂十分關注,書成后特意為
此填詞十首,刊于全書之前。該書編纂者陜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員會為了表達
對于先生支持編纂工作的敬意,也特意將給于先生的請示信函置于此書扉
頁。
《西北革命史征稿》一書分上、中、下三卷,連同書后的“附錄”總計
約30
萬字,原書上卷模仿傳統史書“紀事本末”的編纂體例,在“西北革命大事
記”
之后,依次對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討袁護國、靖國軍革命、首都革命、西
安圍
城等重大史事等進行了詳細完整的敘述。中卷“先烈紀傳”則近似傳統史書
中的“列傳”,按先烈傳記原始材料進行了統一改寫;下卷匯集了大量的人
物
傳記原始資料,包括當時革命同事好友和學生門人等為先烈撰寫的各種碑
傳哀誄等紀念性文章,三卷記事記人,編纂格式整齊的傳記與原始依據材料
相互配合,是研究陜西和整個西北辛亥革命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
原書系繁體豎排不分段,也未加標點,不便于普通讀者閱讀。考慮到本
書的主要價值在于其保存的珍貴歷史資料,應該讓普通讀者了解其中的主
要內容,因此整理工作的主要內容即是按照《簡化字方案》等國家語言文字
規范標準,對原書進行簡化整理,而不進行解讀和發揮。同時由于原書中原
始傳記類很多文章仍然具有和古籍文章相類似的特色,因而也較多參考了
當前通行的古籍整理規范。在整理過程中,遇到生僻難認的地名,如陜西整
屋,按地名新標準改為“周至”;“鄂縣”改為“戶縣”,并加注釋說明;
對于因人
物姓名用字生僻而易導致誤解或傳寫訛誤的情況,如楊虎城將軍原名“楊
彪”,由于影印本字小不清楚,有很多現代研究資料都誤傳為“楊彪”,這
類情
況,整理者也加注釋進行了說明。但對于書中涉及行政名稱歷史沿革及具有
民國特色的地名人名表述,則保存其原貌,不強行統一,如河北廊坊在民國
時稱為“廊房”,石家莊曾稱為“石莊”,整理者均作了保留,并在注釋中
簡要
說明。
對于書中的事實內容,整理者抱著“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態度,盡
量
保存原樣不予改動,有少數地方涉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時,該書仍
然按民國后期舊習慣予以貶稱,這顯然不合適,整理者進行了變通處理。
另外此書尚存在部分文章有目無文的情況,如下卷的《陸軍少將前陜西
警備軍統領郭公家傳》一文,整理者在目錄中做了闕文標記說明。
該書目前存世的原本尚多,此次整理即以1949年在陜西西安出版的鉛
印本為底本(現藏新聞出版總署圖書館),考慮到當時幾次印刷中存在的改
動,也參考了上海書店1989年的影印本,兩書有明顯不同處,盡量遵從原
稿。原稿中存在的少數明顯訛誤,整理者根據后來研究編集的《辛亥革命在
陜西》《陜西靖國軍》等資料的相關記敘進行了更正。
本書整理從2005年冬季即開始,由當時在清華大學歷史系讀研究生的
王水渙、張勝波、牛敬飛三位同學分別擔任三卷的簡化整理工作,他們三位
都受過歷史文獻整理的專業訓練,對于中國近代歷史,特別是辛亥革命有一
定的研究,又有整理好這部資料的志向和信心,這就保證了工作能夠長期有
序地進行。整理期間清華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檔案館、清華大學歷史系資
料室等單位提供了資料查詢復制方便。2007年夏季初步整理成書,又送到陜
西西安事變研究會等單位,請有關辛亥革命先烈的后人對部分存疑史實進
行了訂正和補充。2008年初,楊虎城將軍嫡孫楊瀚先生審閱了書稿;當年夏
天起,王誠齋先生曾孫、西安事變研究會王希平同志對該書進行了三輪仔細
的校對與適當的補充。2009年冬季,該書稿經蘭州大學張克非教授熱心推
薦,與甘肅人民出版社初步達成出版意向。2010年,西安市于右任紀念館表
示愿為此書提供歷史照片資料支持,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等單位也給予了指
導和幫助,在此一并致謝。
在這六年整理過程中,王水渙、張勝波、牛敬飛等同志深深感受到整理
歷史資料,接續民族記憶是一件雖然辛苦但卻意義重大的事情,一方面他們
自身在認真查閱資料,考證整理過程中,對西北地區和全國辛亥革命歷史的
認識在不斷加深;另一方面,盡管在從整理到出版的過程中也遇到挑戰和困
難,但總能在各方面的關懷指導幫助下,經過努力得到克服,他們的敬業精
神值得欽佩。2011年春,王水渙同志向我詳細介紹了整理此書稿的情況,我
聽了,很感動,愿意為此書作序。
2010年,本書出版得到西北大學陜西文化產業研究院專項出版基金的
支持,得以在甘肅人民出版社獲得選題立項通過,整理者誠懇感謝西北大學
領導對此書出版的熱心支持。
本書由甘肅人民出版社于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來臨之際出版,這
是一個很好的紀念,我祝愿此書能為辛亥革命的深入研究提供寶貴的資料。
張豈之
2011年5月15日于西北大學
后記
這部書從整理到出版,歷時已近六年。在這里,首先要感謝的是我的父
親,是他從我小時就反復對我講述的那些辛亥民國故事,讓我對辛亥英雄的
先
烈正氣有了根植自內心的記憶,以至于我在清華大學的老圖書館里發現《西
北
革命史征稿》時,恍然覺得這部六十多年前編纂的書稿,其中記錄的故事與
人
物,很多是我小時候反復聽祖父和父親講過的。古人論史“文獻”并重,
“文”主要指文字和圖像等檔案記述,而“獻”則是指一代代保存了歷史記
憶
的賢人,是在口頭語言和口傳故事中流淌的歷史;也正是這種有血有肉的反
復
傳誦講述,激勵著我們后來的聆聽者,不斷地從沉寂的斷簡殘編中,重新發
掘
和編織出活的歷史畫面來。在“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和“口述史學”兩種
學
術倡導同樣興盛的今天,這種口傳的歷史也同樣能夠成為我們建設民族記憶
認
同、為民族精神復興助力的重要文化資源。
其次要感謝我本科就讀的武漢大學和研究生就讀的清華大學對我的培養
。
武漢大學所在的武昌是辛亥革命的首義之城,鄂軍都督府等辛亥遺跡至今巍
然
屹立,我每次探訪時心靈都會受到震撼。武漢大學以其百年學府的深厚文理
積
淀和自由開放的學風,給了我探索近代民主革命歷史的最初動力。我在上大
學
期間走訪了湖南、云南等地的辛亥革命遺跡,愈發感受到辛亥革命代表的是
全
國性的中華民族復興浪潮。盡管今天在部分國人心中,清華也已經由當初的
國
內頂尖工科大學轉變成文理并重的綜合性名校,但只有深入其中,才會感到
清
華厚重大氣的文化積淀,雖然因院系調整基礎文科一度中斷,清華仍然能在
半
個世紀之后以其底蘊讓人們想見當年大師云集“新舊合冶”的盛況,清華文
科
藏書當年因蔣南翔校長竭力挽留二十余萬冊古籍,而有了重新起步的正規基
礎,我所發現的這部民國舊稿,只是其中極其微小的一部分,也能在今天為
我
們重拾歷史記憶提供最初的基礎。清華的師長和同學也同樣是可親可敬的,
為
本書作序的張豈之先生,是半個多世紀前從清華文科研究生畢業的前輩,他
在
清華西南院家中聽了我介紹的基本情況后,對我們幾個研究生整理的書稿表
示
充分肯定與鼓勵,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我上學時拜訪過同樣畢業于老清華
文
科的何兆武先生、李學勤先生,兩位先生和張豈之先生是當年的同事或同學
,
在他們身上,同樣能夠感受到清華老一輩文科學人身上的學者風骨與長者胸
懷。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這種言傳身教和親切和藹的關懷支持,是我們能
將
這種看似枯燥平淡的史料整理工作進行下去的重要動力。
從2005年秋冬之際,我在清華大學發現這部書稿后,即萌生了整理的念
頭,約請當時同在歷史系讀研究生的張勝波和牛敬飛同學共同承擔,他們慨
然
答應,在不長的時間里夜以繼日,兢兢業業地工作,將這部三十萬字的書稿
初
步整理出來。2007年年初完成整理初稿后,我得到西安事變研究會和十七路
軍軍史研究委員會的支持,將整理稿帶回西安,請當時在該委員會工作的家
父
牽頭并主持,查證西北辛亥革命史料,走訪辛亥名人后代,對本書整理稿進
行
了細致艱辛的修正補充。北京清華大學黃振萍老師,中國人民大學張瑞龍老
師,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張佳博士、段志強博士等在本書整理和修訂過
程
中提供了具體的幫助,河南省教育廳賈天倉同志也給予了指導。本書整理者
之
一,現任《南方日報》編輯的張勝波同志也為本書的出版積極聯系序言等事
項,四川省發改委的邱健同志、福建省廈門市的王曉龍同志也給予過重要支
持,遠在美國杜蘭大學的郭振華博士曾為此書的出版積極聯系過中山大學等
學
術機構,他們的付出同樣是無私而可敬的。
2009年秋季,該書稿幾經輾轉,經蘭州大學張克非教授熱心推薦,得到
甘肅人民出版社李樹軍總編的認同,達成了初步出版意向,此后因緣匯集,
各
種有利條件紛紛聚集。2010年,西北大學陜西文化產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韓
杰應教授了解到出版進程和困難后,欣然同意將此書列入陜西文化資源叢書
出
版,提供出版資助。陜西省西安于右任紀念館于大方館長表示愿為此書出版
提
供歷史圖片資料支持,并對出版過程進行了熱心詳細的指導建議;西安八路
軍
辦事處紀念館、陜西省西安市教育專家協會趙仲君會長等機構的領導、前輩
和
同志也給予了熱心的幫助指導,在此一并致以誠摯的謝意!
在本書出版過程中,甘肅人民出版社黨晨飛主任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
多
次與我電話長談,反復討論本書的各種細節,使原本因時間倉促留下很多問
題
的舊稿經過重新設計,體例變得清晰,一目了然;本書的責編馬曉燕同志,
以
深厚學力和高度的責任心幫助發現和解決了書稿中的不少細節問題,這本書
中
凝結著他們的辛勤與汗水。
這部書稿從1937年開始編纂,多次中輟又接續,前后歷時十二年,到
1949年初步編成,卻未能廣為流傳。整理工作從2005年開始,至今已近六
年,適逢該書所紀念的主題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巧合
。
感謝我的妻子袁媛,她對我生活無微不至的關心照顧,對我工作的大度理解
支
持,是我能將這項富有意義的工作進行下去的最深厚溫暖的動力,她和前面
那
些給了我溫暖支持幫助的長者和同學一樣,讓我在博大愛心的延續中感到了
歷
史的溫暖。本書中所記錄的人物,過去可能曾經被劃分為屬于不同的階層或
黨
派,在今天看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奮斗的,同
樣
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體現。我們并以此愛心化為敬意,致于一百
多
年前那些為了實現“助天下人愛其所愛”的高尚理想而英勇前行,為了民族
從
困境中復興而不惜犧牲的先輩們不朽的精神豐碑之前。
王水渙
2011年孟夏于京郊黃村
親,是他從我小時就反復對我講述的那些辛亥民國故事,讓我對辛亥英雄的
先
烈正氣有了根植自內心的記憶,以至于我在清華大學的老圖書館里發現《西
北
革命史征稿》時,恍然覺得這部六十多年前編纂的書稿,其中記錄的故事與
人
物,很多是我小時候反復聽祖父和父親講過的。古人論史“文獻”并重,
“文”主要指文字和圖像等檔案記述,而“獻”則是指一代代保存了歷史記
憶
的賢人,是在口頭語言和口傳故事中流淌的歷史;也正是這種有血有肉的反
復
傳誦講述,激勵著我們后來的聆聽者,不斷地從沉寂的斷簡殘編中,重新發
掘
和編織出活的歷史畫面來。在“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和“口述史學”兩種
學
術倡導同樣興盛的今天,這種口傳的歷史也同樣能夠成為我們建設民族記憶
認
同、為民族精神復興助力的重要文化資源。
其次要感謝我本科就讀的武漢大學和研究生就讀的清華大學對我的培養
。
武漢大學所在的武昌是辛亥革命的首義之城,鄂軍都督府等辛亥遺跡至今巍
然
屹立,我每次探訪時心靈都會受到震撼。武漢大學以其百年學府的深厚文理
積
淀和自由開放的學風,給了我探索近代民主革命歷史的最初動力。我在上大
學
期間走訪了湖南、云南等地的辛亥革命遺跡,愈發感受到辛亥革命代表的是
全
國性的中華民族復興浪潮。盡管今天在部分國人心中,清華也已經由當初的
國
內頂尖工科大學轉變成文理并重的綜合性名校,但只有深入其中,才會感到
清
華厚重大氣的文化積淀,雖然因院系調整基礎文科一度中斷,清華仍然能在
半
個世紀之后以其底蘊讓人們想見當年大師云集“新舊合冶”的盛況,清華文
科
藏書當年因蔣南翔校長竭力挽留二十余萬冊古籍,而有了重新起步的正規基
礎,我所發現的這部民國舊稿,只是其中極其微小的一部分,也能在今天為
我
們重拾歷史記憶提供最初的基礎。清華的師長和同學也同樣是可親可敬的,
為
本書作序的張豈之先生,是半個多世紀前從清華文科研究生畢業的前輩,他
在
清華西南院家中聽了我介紹的基本情況后,對我們幾個研究生整理的書稿表
示
充分肯定與鼓勵,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我上學時拜訪過同樣畢業于老清華
文
科的何兆武先生、李學勤先生,兩位先生和張豈之先生是當年的同事或同學
,
在他們身上,同樣能夠感受到清華老一輩文科學人身上的學者風骨與長者胸
懷。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這種言傳身教和親切和藹的關懷支持,是我們能
將
這種看似枯燥平淡的史料整理工作進行下去的重要動力。
從2005年秋冬之際,我在清華大學發現這部書稿后,即萌生了整理的念
頭,約請當時同在歷史系讀研究生的張勝波和牛敬飛同學共同承擔,他們慨
然
答應,在不長的時間里夜以繼日,兢兢業業地工作,將這部三十萬字的書稿
初
步整理出來。2007年年初完成整理初稿后,我得到西安事變研究會和十七路
軍軍史研究委員會的支持,將整理稿帶回西安,請當時在該委員會工作的家
父
牽頭并主持,查證西北辛亥革命史料,走訪辛亥名人后代,對本書整理稿進
行
了細致艱辛的修正補充。北京清華大學黃振萍老師,中國人民大學張瑞龍老
師,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張佳博士、段志強博士等在本書整理和修訂過
程
中提供了具體的幫助,河南省教育廳賈天倉同志也給予了指導。本書整理者
之
一,現任《南方日報》編輯的張勝波同志也為本書的出版積極聯系序言等事
項,四川省發改委的邱健同志、福建省廈門市的王曉龍同志也給予過重要支
持,遠在美國杜蘭大學的郭振華博士曾為此書的出版積極聯系過中山大學等
學
術機構,他們的付出同樣是無私而可敬的。
2009年秋季,該書稿幾經輾轉,經蘭州大學張克非教授熱心推薦,得到
甘肅人民出版社李樹軍總編的認同,達成了初步出版意向,此后因緣匯集,
各
種有利條件紛紛聚集。2010年,西北大學陜西文化產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韓
杰應教授了解到出版進程和困難后,欣然同意將此書列入陜西文化資源叢書
出
版,提供出版資助。陜西省西安于右任紀念館于大方館長表示愿為此書出版
提
供歷史圖片資料支持,并對出版過程進行了熱心詳細的指導建議;西安八路
軍
辦事處紀念館、陜西省西安市教育專家協會趙仲君會長等機構的領導、前輩
和
同志也給予了熱心的幫助指導,在此一并致以誠摯的謝意!
在本書出版過程中,甘肅人民出版社黨晨飛主任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
多
次與我電話長談,反復討論本書的各種細節,使原本因時間倉促留下很多問
題
的舊稿經過重新設計,體例變得清晰,一目了然;本書的責編馬曉燕同志,
以
深厚學力和高度的責任心幫助發現和解決了書稿中的不少細節問題,這本書
中
凝結著他們的辛勤與汗水。
這部書稿從1937年開始編纂,多次中輟又接續,前后歷時十二年,到
1949年初步編成,卻未能廣為流傳。整理工作從2005年開始,至今已近六
年,適逢該書所紀念的主題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巧合
。
感謝我的妻子袁媛,她對我生活無微不至的關心照顧,對我工作的大度理解
支
持,是我能將這項富有意義的工作進行下去的最深厚溫暖的動力,她和前面
那
些給了我溫暖支持幫助的長者和同學一樣,讓我在博大愛心的延續中感到了
歷
史的溫暖。本書中所記錄的人物,過去可能曾經被劃分為屬于不同的階層或
黨
派,在今天看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奮斗的,同
樣
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體現。我們并以此愛心化為敬意,致于一百
多
年前那些為了實現“助天下人愛其所愛”的高尚理想而英勇前行,為了民族
從
困境中復興而不惜犧牲的先輩們不朽的精神豐碑之前。
王水渙
2011年孟夏于京郊黃村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