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暢談東方智慧:季羨林、池田大作、蔣忠新對談錄》是季羨林先生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蔣忠新教授、日本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池田大作先生的長篇對談錄,求將民眾、民族、宗教和文化聯結在一起的“統和”和“共存”的智慧。
三位智慧之士圍繞“如何把21世紀建設成‘和平與共生的世紀”’、“‘東方智慧’在其中能夠承擔什么樣的使命”等這些人類歷史性的課題,進行了長達七年的交談。
三位智慧之士圍繞“如何把21世紀建設成‘和平與共生的世紀”’、“‘東方智慧’在其中能夠承擔什么樣的使命”等這些人類歷史性的課題,進行了長達七年的交談。
作者簡介
作者:季羨林 (日本)池田大作 蔣忠新 譯者:卞立強
季羨林(1911-2009),寧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人。中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梵文及巴利文專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對印度語言、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教授及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
主要著作:《天竺心影》、《季羨林選集》、《朗潤集》、《留德十年》、《牛棚雜憶》、《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印度古代語言論集》等。譯著有:《沙恭達羅》、《五卷書》、《優哩婆濕》、《羅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
池田大作(1928- ),日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國際創價學會會長。世界著名的佛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作家、桂冠詩人、攝影家、國際人道主義者。
1983 年獲聯合國和平獎,1989年獲聯合國難民專員公署頒發的人道主義獎,1999年獲愛因斯坦和平獎。在中國獲得的獎項和稱號有:中國藝術貢獻獎(1959),中日友好“和平使者”稱號(1990),“人民友好使者”稱號(1992),中國文化交流貢獻獎(1997)。
蔣忠新(1942-2002),上海人,原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研究員,著名梵文學家。譯有《摩奴法論》、《故事海選》等。
卞立強,安徽無為人。歷任北京大學亞非研究所副所長、日本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委員,教授。5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譯有日本華裔作家陳舜臣作品《鴉片戰爭實錄》、《太平天國》(上中下)、《鄭成功》等。
季羨林(1911-2009),寧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人。中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梵文及巴利文專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對印度語言、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教授及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
主要著作:《天竺心影》、《季羨林選集》、《朗潤集》、《留德十年》、《牛棚雜憶》、《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印度古代語言論集》等。譯著有:《沙恭達羅》、《五卷書》、《優哩婆濕》、《羅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
池田大作(1928- ),日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國際創價學會會長。世界著名的佛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作家、桂冠詩人、攝影家、國際人道主義者。
1983 年獲聯合國和平獎,1989年獲聯合國難民專員公署頒發的人道主義獎,1999年獲愛因斯坦和平獎。在中國獲得的獎項和稱號有:中國藝術貢獻獎(1959),中日友好“和平使者”稱號(1990),“人民友好使者”稱號(1992),中國文化交流貢獻獎(1997)。
蔣忠新(1942-2002),上海人,原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研究員,著名梵文學家。譯有《摩奴法論》、《故事海選》等。
卞立強,安徽無為人。歷任北京大學亞非研究所副所長、日本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委員,教授。5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譯有日本華裔作家陳舜臣作品《鴉片戰爭實錄》、《太平天國》(上中下)、《鄭成功》等。
目次
原版前言/池田大作1
原版序言/季羨林1
序章與近現代史共生/1
1.開辟未來的對話/3
2.經歷/5
3.苦守節操的德國留學時代/12
4.驚濤駭浪/18
5.恩師的存在/24
6.文章的力量/30
7.中印學的頂梁柱/35
8.自然觀、宇宙觀/39
9.給青年的贈言/41
10.周恩來總理/47
11.學術交流/48
第一章 釋尊使用的語言/53
1.季羨林博士的業績/55
2.用民眾的語言說話/58
3.佛教教團存在的意義/63
4.摩揭陀語和半摩揭陀語/69
第二章 《法華經》的起源
——批判“大乘非佛所說”論/71
1.《法華經》所使用的語言/73
2.“大乘非佛所說”論/76
3.小乘經典和大乘經典的源流/82
4.口傳經典化/84
5.《法華經》的思想價值/87
第三章 《法華經》的傳播
——印度、中國、日本/91
1.指出“經中之王”的根據/93
2.從印度傳到西域、中國/96
3.傳到中國/99
4.鳩摩羅什譯的《妙法蓮華經》/104
5.天臺大師的出現/107
6.民間的《法華經》信仰/109
7.在日本的傳播/111
8.日蓮圣僧與《法華經》/114
第四章 法華思想的展開與發展/117
1.牧口第一任會長與創價學會/119
2.第二任戶田會長的“悟達體驗”/122
3.池田第三任會長的足跡/124
4.對佛教學的學術貢獻/129
第五章 人性與社會/133
1.“性善論”、“性惡論”/135
2.佛教的“緣起思想”/140
3.儒家的“仁愛”與佛教的“慈悲”/145
4.人生與社會/147
5.大自然與人/149
6.東方與西方的自然觀/151
第六章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153
1.文化的定義與兩種文化產生論/155
2.一元產生論與多元產生論/157
3.東西兩大文化體系的不同點/160
4.“分析思維”的特征/162
5.“綜合思維”的特征/165
6.社會的發展與文化交流/168
第七章 東方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與“依正不二”/173
1.世界和平與中國的作用/175
2.中國文明的精神遺產/178
3.“天人合一”論/180
4.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論/185
5.佛教與“天人相關”論/188
6.道家、墨家、雜家的自然觀/190
7.古代印度的“梵我”說/192
8.佛教的“依正不二”論/195
9.天臺的“一念三千”論/197
10.朝鮮半島的“天人合一”思想/200
11.一神教的自然觀/201
第八章 21世紀與人類的未來/205
1.《法華經》的統合精神/207
2.“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209
3.和平與發展/211
4.“共生意識”阻止“向死亡進軍”/214
5.“科學主義”的蔓延/217
6.西方思維變化的朕兆/219
7.光明來自東方/221
8.不間斷的“精神斗爭”/224
9.“大同思想”與“創造價值”/226
原版后記/229
編后記/230
原版序言/季羨林1
序章與近現代史共生/1
1.開辟未來的對話/3
2.經歷/5
3.苦守節操的德國留學時代/12
4.驚濤駭浪/18
5.恩師的存在/24
6.文章的力量/30
7.中印學的頂梁柱/35
8.自然觀、宇宙觀/39
9.給青年的贈言/41
10.周恩來總理/47
11.學術交流/48
第一章 釋尊使用的語言/53
1.季羨林博士的業績/55
2.用民眾的語言說話/58
3.佛教教團存在的意義/63
4.摩揭陀語和半摩揭陀語/69
第二章 《法華經》的起源
——批判“大乘非佛所說”論/71
1.《法華經》所使用的語言/73
2.“大乘非佛所說”論/76
3.小乘經典和大乘經典的源流/82
4.口傳經典化/84
5.《法華經》的思想價值/87
第三章 《法華經》的傳播
——印度、中國、日本/91
1.指出“經中之王”的根據/93
2.從印度傳到西域、中國/96
3.傳到中國/99
4.鳩摩羅什譯的《妙法蓮華經》/104
5.天臺大師的出現/107
6.民間的《法華經》信仰/109
7.在日本的傳播/111
8.日蓮圣僧與《法華經》/114
第四章 法華思想的展開與發展/117
1.牧口第一任會長與創價學會/119
2.第二任戶田會長的“悟達體驗”/122
3.池田第三任會長的足跡/124
4.對佛教學的學術貢獻/129
第五章 人性與社會/133
1.“性善論”、“性惡論”/135
2.佛教的“緣起思想”/140
3.儒家的“仁愛”與佛教的“慈悲”/145
4.人生與社會/147
5.大自然與人/149
6.東方與西方的自然觀/151
第六章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153
1.文化的定義與兩種文化產生論/155
2.一元產生論與多元產生論/157
3.東西兩大文化體系的不同點/160
4.“分析思維”的特征/162
5.“綜合思維”的特征/165
6.社會的發展與文化交流/168
第七章 東方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與“依正不二”/173
1.世界和平與中國的作用/175
2.中國文明的精神遺產/178
3.“天人合一”論/180
4.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論/185
5.佛教與“天人相關”論/188
6.道家、墨家、雜家的自然觀/190
7.古代印度的“梵我”說/192
8.佛教的“依正不二”論/195
9.天臺的“一念三千”論/197
10.朝鮮半島的“天人合一”思想/200
11.一神教的自然觀/201
第八章 21世紀與人類的未來/205
1.《法華經》的統合精神/207
2.“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209
3.和平與發展/211
4.“共生意識”阻止“向死亡進軍”/214
5.“科學主義”的蔓延/217
6.西方思維變化的朕兆/219
7.光明來自東方/221
8.不間斷的“精神斗爭”/224
9.“大同思想”與“創造價值”/226
原版后記/229
編后記/230
序言
現代文明以發祥于近代西方的科學技術為動力,給人類帶來了物質的豐富和方便;隨著通訊、信息和交通工具的發達,全球正朝著一體化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市場經濟化的浪潮也波及到全世界的范圍。
但是,在現在正在進行的全球一體化正面的背后,卻隱藏著深沉的“黑暗”。
在東方文明悠久的歷史中,洞察和開發生命中這種內在的“結合的動力——善性”的智慧,一直像鉆石般在熠熠發光。中國碩學季羨林先生及其弟子蔣忠新先生都在開發并用現代的知性來磨煉這種“生命之寶”。我和他們終于走到一起來了。
季羨林先生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有識之士之一,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連續56年擔任北京大學教授,現在仍為“終身教授”。季先生是20世紀印度學、佛教學的最高峰,國際聞名的學者。他是東方學的開拓者,完全體現了東方的智慧,是中國學術界的泰斗,承擔著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許多學術領域的領導重任。
另一位鼎談者蔣忠新先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的研究員,是世界第一流法華經抄本的研究者。
我們三人在東方思想悠久的歷史中,尋求把民眾、民族、宗教、文化聯結在一起的“統合”和“共存”的智慧,并進行了多次對話。
通過我們三人的往返書信,共同探索研究的成果,分四次連載在東洋哲學研究所的學術雜志《東洋學術研究》(第145148號,2000年11月至2002年6月)上。在作為日文單行本出版時增加了“序章”,并對全文作了加工潤色。
本書的開頭,主要談了年逾九旬的季先生波瀾壯闊的人生,以及貫徹師生之道的蔣先生的生活信念(序章)。
接著通過季先生在佛教學和語言學方面世界性的貢獻,闡明“釋尊使用的語言”和佛教的“平等精神”(第一章)。
往下通過對大乘佛教經典編纂以來的“大乘非佛所說”論的批判,重點談了《法華經》的起源(第二章)。另外,沿著《法華經》從印度傳到中國、日本的足跡,談到日蓮圣僧的佛法(第三章),以及在現代的情況下,“法華思想”在創價學會的歷史中的發展(第四章)。
到此轉向中國哲學史,為開發人的善性,提出“性善論”和“性惡論”,考察了“人性”(第五章)。
接著比較了東西方文化的特征(第六章),共同討論了東方文化精髓的“天人合一”思想和“依正不二”論(第七章)。
最后,在開辟21世紀人類的未來之際,互相就中國所起的作用及東方智慧的貢獻等問題,具體地交換了意見(第八章)。
通過這些談論,逐個地考察了開發包含在東方思想中的“結合的動力”的智慧,并給它們照射進現代知性的光芒。
《法華經》的統合精神“一念三千”論、中國思想的精髓“天人合一”思想、印度哲學的極致“梵我一如”思想……這一切都會照亮不斷帶來斷裂和分裂的現代文明的“黑暗”,是珠玉般的“東方智慧”的結晶。
我作為鼎談者的一員,希求東方智慧能在爭取萬物共生共存的“和平與希望”的世紀顯示其雄姿,成為指導“人類文明”的“光明”。
2002年8月24日
但是,在現在正在進行的全球一體化正面的背后,卻隱藏著深沉的“黑暗”。
在東方文明悠久的歷史中,洞察和開發生命中這種內在的“結合的動力——善性”的智慧,一直像鉆石般在熠熠發光。中國碩學季羨林先生及其弟子蔣忠新先生都在開發并用現代的知性來磨煉這種“生命之寶”。我和他們終于走到一起來了。
季羨林先生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有識之士之一,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連續56年擔任北京大學教授,現在仍為“終身教授”。季先生是20世紀印度學、佛教學的最高峰,國際聞名的學者。他是東方學的開拓者,完全體現了東方的智慧,是中國學術界的泰斗,承擔著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許多學術領域的領導重任。
另一位鼎談者蔣忠新先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的研究員,是世界第一流法華經抄本的研究者。
我們三人在東方思想悠久的歷史中,尋求把民眾、民族、宗教、文化聯結在一起的“統合”和“共存”的智慧,并進行了多次對話。
通過我們三人的往返書信,共同探索研究的成果,分四次連載在東洋哲學研究所的學術雜志《東洋學術研究》(第145148號,2000年11月至2002年6月)上。在作為日文單行本出版時增加了“序章”,并對全文作了加工潤色。
本書的開頭,主要談了年逾九旬的季先生波瀾壯闊的人生,以及貫徹師生之道的蔣先生的生活信念(序章)。
接著通過季先生在佛教學和語言學方面世界性的貢獻,闡明“釋尊使用的語言”和佛教的“平等精神”(第一章)。
往下通過對大乘佛教經典編纂以來的“大乘非佛所說”論的批判,重點談了《法華經》的起源(第二章)。另外,沿著《法華經》從印度傳到中國、日本的足跡,談到日蓮圣僧的佛法(第三章),以及在現代的情況下,“法華思想”在創價學會的歷史中的發展(第四章)。
到此轉向中國哲學史,為開發人的善性,提出“性善論”和“性惡論”,考察了“人性”(第五章)。
接著比較了東西方文化的特征(第六章),共同討論了東方文化精髓的“天人合一”思想和“依正不二”論(第七章)。
最后,在開辟21世紀人類的未來之際,互相就中國所起的作用及東方智慧的貢獻等問題,具體地交換了意見(第八章)。
通過這些談論,逐個地考察了開發包含在東方思想中的“結合的動力”的智慧,并給它們照射進現代知性的光芒。
《法華經》的統合精神“一念三千”論、中國思想的精髓“天人合一”思想、印度哲學的極致“梵我一如”思想……這一切都會照亮不斷帶來斷裂和分裂的現代文明的“黑暗”,是珠玉般的“東方智慧”的結晶。
我作為鼎談者的一員,希求東方智慧能在爭取萬物共生共存的“和平與希望”的世紀顯示其雄姿,成為指導“人類文明”的“光明”。
2002年8月24日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