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司馬懿學管理(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趙玉平“麻辣說三國”系列
ISBN13:9787121141225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作者:趙玉平
出版日:2019/08/01
裝訂/頁數:平裝/243頁
規格:23.5cm*16.5cm*1.5cm (高/寬/厚)
版次:一版
人民幣定價:56 元
定價
:NT$ 336 元優惠價
:87 折 292 元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跟司馬懿學管理》是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趙玉平“麻辣說三國
”系列節目同名圖書之一。司馬懿是三國時期魏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全
權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平生最顯著的功績是多次親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
亮的北伐。
《跟司馬懿學管理》通過描述司馬懿一生中遇到的眾多歷史事件,分
析他的應對策略和處事技巧,著重對司馬懿的管理才能進行詳盡的分析,
并與今天的職場生活相結合,把東方智慧與現代理念相結合,語言生動幽
默,點評到位,妙趣橫生。
”系列節目同名圖書之一。司馬懿是三國時期魏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全
權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平生最顯著的功績是多次親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
亮的北伐。
《跟司馬懿學管理》通過描述司馬懿一生中遇到的眾多歷史事件,分
析他的應對策略和處事技巧,著重對司馬懿的管理才能進行詳盡的分析,
并與今天的職場生活相結合,把東方智慧與現代理念相結合,語言生動幽
默,點評到位,妙趣橫生。
作者簡介
趙玉平,河北豐寧人,北京郵電大學教授,主要從事領導理論、人力資源和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中國教育電視臺《師說》和山東教育電視臺《名家論壇》主講人。入選2009年媒體評出的十大國學講師。同時為中石油、中石化、中國工商銀行、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世界500強企業提供咨詢和培訓,并受邀先後為北京、天津、上海、河南、浙江、山東等地的多家公司進行傳統文化、團隊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的培訓,受到廣泛歡迎,反響強烈。
著有:《比強者更強》、《粱山政治》(該書入選財經類十大暢銷書排行榜)、《青梅煮酒論領導》。分別于2011年1月、8月在《百家講壇》開講《向諸葛亮借智慧》、《跟司馬懿學管理》,開辟了運用管理學和心理學解讀傳統經典的新領域。
著有:《比強者更強》、《粱山政治》(該書入選財經類十大暢銷書排行榜)、《青梅煮酒論領導》。分別于2011年1月、8月在《百家講壇》開講《向諸葛亮借智慧》、《跟司馬懿學管理》,開辟了運用管理學和心理學解讀傳統經典的新領域。
名人/編輯推薦
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趙玉平編著的《跟司馬懿學管理》延續了之前出版的《向諸葛亮借智慧》的風格,嘗試著運用管理學的規律和觀點來分析人物和事件。書中大量使用了團隊管理、社會心理學、組織行為學乃至經濟學的規律。運用這些規律解讀三國,難的不是對歷史事件的掌握,也不是對規律的掌握,而是二者如何結合。常常是對著人物想規律,輾轉反側折騰幾天,才能找到一個比較合適的切入點。比如,在講到曹爽專權、私欲膨脹的時候,使用的是經濟學“邊際遞減”的規律。
序
“跟司馬懿學管理”這個主題的準備比想象的要艱難得多。常常是出
差回來,馬上要錄節目了,自己這邊提綱才剛準備好。甚至在錄制第四、
五集的時候,頭天晚上還在外地出差。在如此緊張的時間里要錄制《百家
講壇》這樣高質量的節目,其挑戰超乎想象!
遇到的第一個挑戰是還原細節。
很多事情都沒有歷史記載,雖然它們確實存在過,但是已經消失在久
遠的時間深處了,就仿佛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至于那些有記載的事情,
在史書上也往往只言片語,簡化得現代人幾乎感覺不到事件本身的存在。
為了強調事件的真實性和過程感,必須要對一些重要事件進行細節還
原。這是我遇到的第一個挑戰。比如司馬懿裝病拒絕曹操的招聘之後,曹
操專門安排人來刺探司馬懿,這一事件在 《晉書》上只有一句話十四個字
——“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很多人都把這個事件描述成刺客行刺司馬懿,其實這里的“刺”應該
是“刺探”的“刺”,而不是“刺殺”的“刺”。按照這十四個字,我嘗
試著把當年的過程細節做了一下基本的還原。全書一共十講的內容,差不
多每一講都嘗試著還原了一個或者兩個細節,這部分工作是整個準備過程
中花費心思最多的。
第二個挑戰是理解歷史的挑戰。
《跟司馬懿學管理》延續了之前出版的《向諸葛亮借智慧》的風格,
嘗試著運用管理學的規律和觀點來分析人物和事件。書中大量使用了團隊
管理、社會心理學、組織行為學乃至經濟學的規律。運用這些規律解讀三
國,難的不是對歷史事件的掌握,也不是對規律的掌握,而是二者如何結
合。常常是對著人物想規律,輾轉反側折騰幾天,才能找到一個比較合適
的切入點。比如,在講到曹爽專權、私欲膨脹的時候,使用的是經濟學“
邊際遞減”的規律。
這種解讀方式看起來輕松活潑,其實每邁出一步都相當艱難,就這么
一段六百字的分析,幾易其稿,幾乎耗費了一周的時間。寫作的時候,經
常想到安徒生的童話《海的女兒》里描寫的小人魚——每一步都像在錐子
和利刃上行走,可是情愿忍受這種痛苦,走起路來輕盈得像一個水泡……
第三個挑戰是語言的挑戰。
這本書的寫作和之前的《向諸葛亮借智慧》的寫作有點不同,諸葛亮
那本書是先有稿子,再錄節目,再出書。而這本《跟司馬懿學管理》是先
錄節目,再整理稿子,整個書稿都是在現場錄音的基礎上修訂潤色完成的
。
把口語變成標準的書面敘述是一個很艱辛的過程,其精細程度如同繡
花。這最後一個戰役幾乎把我打垮。
比如第九章講到一個故事,名字叫“醉打老虎”。這是在百家講壇現
場講的一個故事,篇幅是七百字。為了完成從口語到書面語的轉化,單單
這七百字的小故事,從標點符號到遣詞造句,對記錄稿大大小小的修改就
有四十三處!
口語如同寫意畫,會意即可;而書面語是工筆畫,必須要處處精確。
所以潤色整理錄音稿的時候,需要把大量口語表達改成書面語表達。整個
書稿接近二十萬字,連續工作兩晝夜,費時四十八小時,逐字逐句、逐個
標點篩了一遍,簡直是魔鬼四十八小時,即便這樣,事後回頭看,還是有
一些文字的瑕疵沒有挑揀出來。真正體會到能說出來和能寫出來確實是不
同的!
這本書和《向諸葛亮借智慧》以及更早的《梁山政治》、《青梅煮酒
論領導》一樣,都是近二十年來我個人學習成果的總結。學習這兩個字,
“學”指的是獲得理論,“習”指的是獲得實踐體驗。我們現在很多學生
最大的問題在于“學”得太多、“習”得太少。一本書這么多道理是從哪
兒來的呢?其實,不是學出來的,是習出來的。每一講里面都有大量的民
間智慧、老百姓的口頭諺語,有很多押韻的句子、排比句,這不是憑空創
造的,都是在實踐中一點一點總結出來的。要想培養能力,不光要“學”
,一定還要“習”,就是在實踐中去體驗,去磨煉。這個經驗叫“做小事
長大本事”。從做小事開始,小改進、小進步、小習慣,最後長大本事。
好東西都是積累出來的。成功的秘訣其實就是熱情加堅持。
任何學科都是深刻的片面。
人的偏見都來自自己擅長的領域。
史學家的偏見來自歷史,文學家的偏見來自文學,管理專家的偏見來
自管理。
寫作的過程中,特別擔心自己在賣弄管理學知識的時候,走火入魔,
說極端的話,講過頭的道理。但是畢竟才疏學淺,能力有限,疏漏在所難
免,希望高明的讀者們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有取有舍地看待這本書中
的觀點。還是那句話,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一切對歷史的解讀,都
要接受“創造者”的檢驗!
司馬懿跟諸葛亮不一樣,他頭腦冷靜,精于判斷,憑借過人的膽識和
謀略在斗爭中一次次取勝。他是一個常人,一個有私心雜念、個人欲望、
權力野心的人。閱讀司馬懿的一生,給我們這些普通人的啟迪和借鑒可能
更多,因為在我們的內心世界里,也包含著那么多的私心雜念、欲望野心
,特別是在這個充滿誘惑的時代,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是我們
每個人面臨的大課題。
如果做個比喻,諸葛亮就像一盞明燈,這盞燈穿越了歷史的陰霾,它
的光明照亮了我們的心靈世界。司馬懿則是一面鏡子,對著這面鏡子讓我
們看到真實的自己,“真理真理,先真實再講理”,看到真實的自己是一
個人進步的開始,也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開始。
希望我們大家都能以史為鑒,以人為鏡,在前進的道路上,既有明燈
照亮自己的心靈世界,更有明鏡幫自己看清缺點和不足。只有這樣,我們
才能心懷光明,每天都走在坦蕩、充實的人生大道上。
趙玉平
2011年7月21日
于北京郵電大學明光樓
差回來,馬上要錄節目了,自己這邊提綱才剛準備好。甚至在錄制第四、
五集的時候,頭天晚上還在外地出差。在如此緊張的時間里要錄制《百家
講壇》這樣高質量的節目,其挑戰超乎想象!
遇到的第一個挑戰是還原細節。
很多事情都沒有歷史記載,雖然它們確實存在過,但是已經消失在久
遠的時間深處了,就仿佛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至于那些有記載的事情,
在史書上也往往只言片語,簡化得現代人幾乎感覺不到事件本身的存在。
為了強調事件的真實性和過程感,必須要對一些重要事件進行細節還
原。這是我遇到的第一個挑戰。比如司馬懿裝病拒絕曹操的招聘之後,曹
操專門安排人來刺探司馬懿,這一事件在 《晉書》上只有一句話十四個字
——“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很多人都把這個事件描述成刺客行刺司馬懿,其實這里的“刺”應該
是“刺探”的“刺”,而不是“刺殺”的“刺”。按照這十四個字,我嘗
試著把當年的過程細節做了一下基本的還原。全書一共十講的內容,差不
多每一講都嘗試著還原了一個或者兩個細節,這部分工作是整個準備過程
中花費心思最多的。
第二個挑戰是理解歷史的挑戰。
《跟司馬懿學管理》延續了之前出版的《向諸葛亮借智慧》的風格,
嘗試著運用管理學的規律和觀點來分析人物和事件。書中大量使用了團隊
管理、社會心理學、組織行為學乃至經濟學的規律。運用這些規律解讀三
國,難的不是對歷史事件的掌握,也不是對規律的掌握,而是二者如何結
合。常常是對著人物想規律,輾轉反側折騰幾天,才能找到一個比較合適
的切入點。比如,在講到曹爽專權、私欲膨脹的時候,使用的是經濟學“
邊際遞減”的規律。
這種解讀方式看起來輕松活潑,其實每邁出一步都相當艱難,就這么
一段六百字的分析,幾易其稿,幾乎耗費了一周的時間。寫作的時候,經
常想到安徒生的童話《海的女兒》里描寫的小人魚——每一步都像在錐子
和利刃上行走,可是情愿忍受這種痛苦,走起路來輕盈得像一個水泡……
第三個挑戰是語言的挑戰。
這本書的寫作和之前的《向諸葛亮借智慧》的寫作有點不同,諸葛亮
那本書是先有稿子,再錄節目,再出書。而這本《跟司馬懿學管理》是先
錄節目,再整理稿子,整個書稿都是在現場錄音的基礎上修訂潤色完成的
。
把口語變成標準的書面敘述是一個很艱辛的過程,其精細程度如同繡
花。這最後一個戰役幾乎把我打垮。
比如第九章講到一個故事,名字叫“醉打老虎”。這是在百家講壇現
場講的一個故事,篇幅是七百字。為了完成從口語到書面語的轉化,單單
這七百字的小故事,從標點符號到遣詞造句,對記錄稿大大小小的修改就
有四十三處!
口語如同寫意畫,會意即可;而書面語是工筆畫,必須要處處精確。
所以潤色整理錄音稿的時候,需要把大量口語表達改成書面語表達。整個
書稿接近二十萬字,連續工作兩晝夜,費時四十八小時,逐字逐句、逐個
標點篩了一遍,簡直是魔鬼四十八小時,即便這樣,事後回頭看,還是有
一些文字的瑕疵沒有挑揀出來。真正體會到能說出來和能寫出來確實是不
同的!
這本書和《向諸葛亮借智慧》以及更早的《梁山政治》、《青梅煮酒
論領導》一樣,都是近二十年來我個人學習成果的總結。學習這兩個字,
“學”指的是獲得理論,“習”指的是獲得實踐體驗。我們現在很多學生
最大的問題在于“學”得太多、“習”得太少。一本書這么多道理是從哪
兒來的呢?其實,不是學出來的,是習出來的。每一講里面都有大量的民
間智慧、老百姓的口頭諺語,有很多押韻的句子、排比句,這不是憑空創
造的,都是在實踐中一點一點總結出來的。要想培養能力,不光要“學”
,一定還要“習”,就是在實踐中去體驗,去磨煉。這個經驗叫“做小事
長大本事”。從做小事開始,小改進、小進步、小習慣,最後長大本事。
好東西都是積累出來的。成功的秘訣其實就是熱情加堅持。
任何學科都是深刻的片面。
人的偏見都來自自己擅長的領域。
史學家的偏見來自歷史,文學家的偏見來自文學,管理專家的偏見來
自管理。
寫作的過程中,特別擔心自己在賣弄管理學知識的時候,走火入魔,
說極端的話,講過頭的道理。但是畢竟才疏學淺,能力有限,疏漏在所難
免,希望高明的讀者們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有取有舍地看待這本書中
的觀點。還是那句話,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一切對歷史的解讀,都
要接受“創造者”的檢驗!
司馬懿跟諸葛亮不一樣,他頭腦冷靜,精于判斷,憑借過人的膽識和
謀略在斗爭中一次次取勝。他是一個常人,一個有私心雜念、個人欲望、
權力野心的人。閱讀司馬懿的一生,給我們這些普通人的啟迪和借鑒可能
更多,因為在我們的內心世界里,也包含著那么多的私心雜念、欲望野心
,特別是在這個充滿誘惑的時代,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是我們
每個人面臨的大課題。
如果做個比喻,諸葛亮就像一盞明燈,這盞燈穿越了歷史的陰霾,它
的光明照亮了我們的心靈世界。司馬懿則是一面鏡子,對著這面鏡子讓我
們看到真實的自己,“真理真理,先真實再講理”,看到真實的自己是一
個人進步的開始,也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開始。
希望我們大家都能以史為鑒,以人為鏡,在前進的道路上,既有明燈
照亮自己的心靈世界,更有明鏡幫自己看清缺點和不足。只有這樣,我們
才能心懷光明,每天都走在坦蕩、充實的人生大道上。
趙玉平
2011年7月21日
于北京郵電大學明光樓
目次
第一講 重大選擇講謀略
策略一 不求最好,但求滿意
策略二 無悔的選擇是好的選擇
策略三 絕不掉入別人準備好的選項里
第二講 當好骨干有訣竅
方法一 勤、謹、忍
方法二 謙、溫、密
第三講 突發事件巧應對
方法一 提前判斷,矛盾公開
方法二 確認權威,合理行動
方法三 借人借勢,速戰速決
第四講 鼓舞士氣有良方
策略一 保持一致,引入權威
策略二 借助暗示,輸出信心
策略三 調整情緒,合理解釋
第五講 競爭矛盾巧化解
策略一 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策略二 看清角色,做出姿態
策略三 以退為進,只守不攻
第六講 授權之後怎么做
方法一 事前溝通,充分交流
方法二 斗智為主,斗力為輔
方法三 遠觀忠,近觀敬
第七講 巧抓機遇有辦法
策略一 建立聯盟,獲得支持
策略二 風格匹配、角色互補
策略三 類型匹配,制造認同
第八講 改變逆境靠行動
策略一 抓住機遇,不留余地
策略二 內緊外松,留有余地
策略三 造足局勢,獲得認可
第九講 教育子女有講究
方法一 沉浸教育,養成習慣
方法二 母愛教育,培養好性格
方法三 體驗教育,提升核心能力
第十講 穩定局面講謀略
策略一 力戰
策略二 心戰
策略三 智戰
趙老師和他的課(代後記)
策略一 不求最好,但求滿意
策略二 無悔的選擇是好的選擇
策略三 絕不掉入別人準備好的選項里
第二講 當好骨干有訣竅
方法一 勤、謹、忍
方法二 謙、溫、密
第三講 突發事件巧應對
方法一 提前判斷,矛盾公開
方法二 確認權威,合理行動
方法三 借人借勢,速戰速決
第四講 鼓舞士氣有良方
策略一 保持一致,引入權威
策略二 借助暗示,輸出信心
策略三 調整情緒,合理解釋
第五講 競爭矛盾巧化解
策略一 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策略二 看清角色,做出姿態
策略三 以退為進,只守不攻
第六講 授權之後怎么做
方法一 事前溝通,充分交流
方法二 斗智為主,斗力為輔
方法三 遠觀忠,近觀敬
第七講 巧抓機遇有辦法
策略一 建立聯盟,獲得支持
策略二 風格匹配、角色互補
策略三 類型匹配,制造認同
第八講 改變逆境靠行動
策略一 抓住機遇,不留余地
策略二 內緊外松,留有余地
策略三 造足局勢,獲得認可
第九講 教育子女有講究
方法一 沉浸教育,養成習慣
方法二 母愛教育,培養好性格
方法三 體驗教育,提升核心能力
第十講 穩定局面講謀略
策略一 力戰
策略二 心戰
策略三 智戰
趙老師和他的課(代後記)
書摘/試閱
方法三 借人借勢,速戰速決
司馬懿在準備討伐孟達的時候,使用了第三個方法,這個方法
叫做“借人借勢,速戰速決”。大家看《三國演義》或者《三國志》
會看到,司馬懿消滅孟達其實不是靠自己,而是借助了幾個人。
第一個人是曹魏的右將軍徐晃徐公明。《三國演義》記載,司馬
懿領著大軍奔新城滅孟達,半路上碰到了徐晃,徐晃下馬躬身施
禮,問司馬懿這是要到哪里去,司馬懿低聲說孟達要造反,我前去
捉他。徐晃主動請纓說,某家愿為先鋒。司馬懿說好,那你打
頭陣。
徐晃帶著自己的部下就奔新城了。到了城下,孟達一見魏軍來
了,立刻拉起吊橋,徐晃馬快,收馬不住沖到了吊橋前。徐晃指著
孟達說,反賊孟達,快快受降。孟達大怒,拈弓搭箭,嗖的一箭,
正中徐晃的腦袋,徐晃大叫一聲中箭落馬,當天晚上重傷而死。徐
晃那么大一個大將軍就死在了反復小人孟達的手里,每次看完這一
段我都特別不服氣,大英雄死得這么不值,後來翻《三國志》才發
現,徐晃是病死在他們家床上的,根本就沒有參加新城擒孟達的戰
役。那么我們問一個問題,為什么歷史上徐晃沒死在孟達手里,羅
貫中卻非要把他寫成死在孟達手里?
第一,凸顯反賊的罪惡,激起群眾的義憤。
第二,給司馬懿擅自調兵增加合法性。大家記住,如果事情緊
急,你不經領導同意,突然做一個工作,來不及匯報,最穩妥的辦
法就是再拉上一個德高望重、領導認可的人,拉著他一起干,這叫
“拉贊助”。有了這個贊助,權威性、合法性就會上升。所以《三國
演義》中寫徐晃加入戰斗,是為了強調司馬懿擅自行動的合法性。
司馬懿借助的第二個人是咱們前面提到的申儀。司馬懿發現,
孟達是個小人,那么怎么管住小人呢?管理學有個說法,叫做“用
價值觀管高人,用制度管普通人,用人盯著小人。”對于高人,要用
理想、信念、價值觀、使命感,給他傳達偉大的理想、崇高的人生
境界,這樣就可以把他管好,他會自發自覺自愿地去干。對于一個
普通人,就得有獎勵、有懲罰,定個制度,才能把他管好。對于一
個小人,講價值觀他不聽,講制度他不信,有機會就會鉆空子,這
時候怎么辦?得派一個人盯著他。所以我們管理人,有價值觀的手
段,有制度的手段,也得有人盯人的手段。什么理想信念、忠君愛
國,這些東西根本就管不住孟達,考核、檢查、獎勵、懲罰,這些
東西也管不住孟達,必須找個人盯著他。找誰呢?找申儀。因為申
儀也是個小人,也是個叛徒,以前是曹魏的太守,打了敗仗後投降
西蜀,後來在西蜀混得不得意,又回過頭來投降曹魏,就是這么個
小人。司馬懿采取的方法叫“用小人管小人,用老鼠盯著老鼠”,這
個和武則天對待身邊的小人采取的方法是一致的,同類人盯著同類
人,利用他們互相牽制。我們中國民俗文化中有一個說法“鐘馗打
鬼”,鐘馗也是個鬼,這叫用鬼來打鬼,用狗盯著狗,用耗子來管
耗子。所以司馬懿就利用申儀盯著孟達,通過申儀隨時了解孟達的
情況。
司馬懿第三個借助的人,一個是孟達的外甥鄧賢,一個是孟達
的親信李輔。這兩個人在關鍵時刻開城投降,造成了孟達全線崩
潰。所以我們經常講,最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團結問
題永遠是大問題。司馬懿發現了孟達內部管理的弱點,孟達是個反
復小人,反復之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越是親密的人,關系越不穩
定,最容易遭到來自身邊人的反對。所以司馬懿就策反了孟達的身
邊人,這是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作戰方法。
緊接著司馬懿在整個戰役當中找到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速
度。大家要記住,不等領導指示就擅自行動,動作一定得快。如果
慢了,即便成功了,領導也不高興,要追究你的責任。所以司馬懿
就決定,一定要速戰速決,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親筆給孟達寫了一封信安撫孟達。信中寫道:“將軍昔棄
劉備,訖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場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
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于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
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說
國家對孟老弟高看一眼,我們人人都很認可你,你長得又帥,能力
又強,人見人愛,花見花開,不要到別人家去,我們都喜歡你。接
著說,蜀漢政權那幫人恨你恨得咬牙切齒,他們不可能再接受你,
你不要聽信謠傳,我們不相信你會投降。孟達拿到這封信以後心里
有底了,一松懈就給司馬懿機會了,這叫“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第二,司馬懿加快行軍速度,“倍道兼行”,白天晚上都走路。
從宛城到上庸新城,一共是一千二百里路,曹魏大軍走得特別快,
只走了八天就走到了。
第三,到了新城之後二話不說,立刻組織攻擊。《晉書》記載,
上庸城三面環水,易守難攻,孟達又組織人在水邊立了好多粗大的
木柵欄。司馬懿指揮部隊渡水破柵,“八道攻之”,整個隊伍分成八
條線,一起往城上攻,就像《亮劍》里的李云龍打縣城一樣,沒有
主攻方向,哪兒有敵人哪兒是主攻方向。結果打了多長時間?“旬
有六日”,十六天。從這一點上我們看出,孟達的戰斗力還不錯,在
司馬懿的八道攻擊之下能堅持十六天,但打到最後,鄧賢、李輔開
城投降,孟達也被斬首了。
我們算一算,司馬懿整個戰役用了多少天?走路用了八天,打
仗用了十六天,加在一起二十四天,不到一個月就干凈漂亮地解決
了孟達。司馬懿消滅孟達,不光是為國家除去了一個大患,而且給
司馬懿帶來了巨大的聲譽和權威,整個曹魏政權,原先支持他的人
更加支持他,原先反對他、擔心他要謀反作亂的人,現在也不得不
承認司馬懿的才華和能力了。老百姓有一句話叫“是騾子是馬拉出
來遛遛”,行走江湖的人有一句話叫“錢壓奴婢手,藝壓當行人”。
有本事你拿出來,你拿不出來我們就不信你。司馬懿通過這場漂亮
的二十四天殲滅戰,獲得了滿朝文武的一致認可,大家都覺得司馬
懿這個人真的是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是當朝的棟梁。
消滅孟達以後,司馬懿緊接著面臨第二戰,就是再次跟諸葛亮
開戰。此時的西線戰場曹魏軍隊已經是一敗再敗,而且諸葛亮在這
次出祁山的過程中采取了新的戰法、新的攻擊路線。在諸葛亮巨大
的軍事壓力之下,曹魏軍隊內部士氣低落,人心渙散,司馬懿首先
得解決士氣問題,緊跟著還要解決作戰戰略、策略問題。那么,司
馬懿是怎么激勵隊伍的士氣,他又采取哪些策略來抵抗諸葛亮的進
攻呢?請看下一講。
P73-77
司馬懿在準備討伐孟達的時候,使用了第三個方法,這個方法
叫做“借人借勢,速戰速決”。大家看《三國演義》或者《三國志》
會看到,司馬懿消滅孟達其實不是靠自己,而是借助了幾個人。
第一個人是曹魏的右將軍徐晃徐公明。《三國演義》記載,司馬
懿領著大軍奔新城滅孟達,半路上碰到了徐晃,徐晃下馬躬身施
禮,問司馬懿這是要到哪里去,司馬懿低聲說孟達要造反,我前去
捉他。徐晃主動請纓說,某家愿為先鋒。司馬懿說好,那你打
頭陣。
徐晃帶著自己的部下就奔新城了。到了城下,孟達一見魏軍來
了,立刻拉起吊橋,徐晃馬快,收馬不住沖到了吊橋前。徐晃指著
孟達說,反賊孟達,快快受降。孟達大怒,拈弓搭箭,嗖的一箭,
正中徐晃的腦袋,徐晃大叫一聲中箭落馬,當天晚上重傷而死。徐
晃那么大一個大將軍就死在了反復小人孟達的手里,每次看完這一
段我都特別不服氣,大英雄死得這么不值,後來翻《三國志》才發
現,徐晃是病死在他們家床上的,根本就沒有參加新城擒孟達的戰
役。那么我們問一個問題,為什么歷史上徐晃沒死在孟達手里,羅
貫中卻非要把他寫成死在孟達手里?
第一,凸顯反賊的罪惡,激起群眾的義憤。
第二,給司馬懿擅自調兵增加合法性。大家記住,如果事情緊
急,你不經領導同意,突然做一個工作,來不及匯報,最穩妥的辦
法就是再拉上一個德高望重、領導認可的人,拉著他一起干,這叫
“拉贊助”。有了這個贊助,權威性、合法性就會上升。所以《三國
演義》中寫徐晃加入戰斗,是為了強調司馬懿擅自行動的合法性。
司馬懿借助的第二個人是咱們前面提到的申儀。司馬懿發現,
孟達是個小人,那么怎么管住小人呢?管理學有個說法,叫做“用
價值觀管高人,用制度管普通人,用人盯著小人。”對于高人,要用
理想、信念、價值觀、使命感,給他傳達偉大的理想、崇高的人生
境界,這樣就可以把他管好,他會自發自覺自愿地去干。對于一個
普通人,就得有獎勵、有懲罰,定個制度,才能把他管好。對于一
個小人,講價值觀他不聽,講制度他不信,有機會就會鉆空子,這
時候怎么辦?得派一個人盯著他。所以我們管理人,有價值觀的手
段,有制度的手段,也得有人盯人的手段。什么理想信念、忠君愛
國,這些東西根本就管不住孟達,考核、檢查、獎勵、懲罰,這些
東西也管不住孟達,必須找個人盯著他。找誰呢?找申儀。因為申
儀也是個小人,也是個叛徒,以前是曹魏的太守,打了敗仗後投降
西蜀,後來在西蜀混得不得意,又回過頭來投降曹魏,就是這么個
小人。司馬懿采取的方法叫“用小人管小人,用老鼠盯著老鼠”,這
個和武則天對待身邊的小人采取的方法是一致的,同類人盯著同類
人,利用他們互相牽制。我們中國民俗文化中有一個說法“鐘馗打
鬼”,鐘馗也是個鬼,這叫用鬼來打鬼,用狗盯著狗,用耗子來管
耗子。所以司馬懿就利用申儀盯著孟達,通過申儀隨時了解孟達的
情況。
司馬懿第三個借助的人,一個是孟達的外甥鄧賢,一個是孟達
的親信李輔。這兩個人在關鍵時刻開城投降,造成了孟達全線崩
潰。所以我們經常講,最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團結問
題永遠是大問題。司馬懿發現了孟達內部管理的弱點,孟達是個反
復小人,反復之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越是親密的人,關系越不穩
定,最容易遭到來自身邊人的反對。所以司馬懿就策反了孟達的身
邊人,這是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作戰方法。
緊接著司馬懿在整個戰役當中找到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速
度。大家要記住,不等領導指示就擅自行動,動作一定得快。如果
慢了,即便成功了,領導也不高興,要追究你的責任。所以司馬懿
就決定,一定要速戰速決,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親筆給孟達寫了一封信安撫孟達。信中寫道:“將軍昔棄
劉備,訖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場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
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于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
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說
國家對孟老弟高看一眼,我們人人都很認可你,你長得又帥,能力
又強,人見人愛,花見花開,不要到別人家去,我們都喜歡你。接
著說,蜀漢政權那幫人恨你恨得咬牙切齒,他們不可能再接受你,
你不要聽信謠傳,我們不相信你會投降。孟達拿到這封信以後心里
有底了,一松懈就給司馬懿機會了,這叫“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第二,司馬懿加快行軍速度,“倍道兼行”,白天晚上都走路。
從宛城到上庸新城,一共是一千二百里路,曹魏大軍走得特別快,
只走了八天就走到了。
第三,到了新城之後二話不說,立刻組織攻擊。《晉書》記載,
上庸城三面環水,易守難攻,孟達又組織人在水邊立了好多粗大的
木柵欄。司馬懿指揮部隊渡水破柵,“八道攻之”,整個隊伍分成八
條線,一起往城上攻,就像《亮劍》里的李云龍打縣城一樣,沒有
主攻方向,哪兒有敵人哪兒是主攻方向。結果打了多長時間?“旬
有六日”,十六天。從這一點上我們看出,孟達的戰斗力還不錯,在
司馬懿的八道攻擊之下能堅持十六天,但打到最後,鄧賢、李輔開
城投降,孟達也被斬首了。
我們算一算,司馬懿整個戰役用了多少天?走路用了八天,打
仗用了十六天,加在一起二十四天,不到一個月就干凈漂亮地解決
了孟達。司馬懿消滅孟達,不光是為國家除去了一個大患,而且給
司馬懿帶來了巨大的聲譽和權威,整個曹魏政權,原先支持他的人
更加支持他,原先反對他、擔心他要謀反作亂的人,現在也不得不
承認司馬懿的才華和能力了。老百姓有一句話叫“是騾子是馬拉出
來遛遛”,行走江湖的人有一句話叫“錢壓奴婢手,藝壓當行人”。
有本事你拿出來,你拿不出來我們就不信你。司馬懿通過這場漂亮
的二十四天殲滅戰,獲得了滿朝文武的一致認可,大家都覺得司馬
懿這個人真的是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是當朝的棟梁。
消滅孟達以後,司馬懿緊接著面臨第二戰,就是再次跟諸葛亮
開戰。此時的西線戰場曹魏軍隊已經是一敗再敗,而且諸葛亮在這
次出祁山的過程中采取了新的戰法、新的攻擊路線。在諸葛亮巨大
的軍事壓力之下,曹魏軍隊內部士氣低落,人心渙散,司馬懿首先
得解決士氣問題,緊跟著還要解決作戰戰略、策略問題。那么,司
馬懿是怎么激勵隊伍的士氣,他又采取哪些策略來抵抗諸葛亮的進
攻呢?請看下一講。
P73-77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