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人類歷史的發展成果有很多表現,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就是文化的積累。一個人的文化知識儲備往往是其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體現,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了解和掌握必要的中國文化知識,是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是推動社會文化發展繁榮的需要,同時也有助于個人啟迪心智、陶冶性情、增長知識,為走向成功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了幫助讀者更方便、更輕松、更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中國文化知識,開闊文化視野、豐富知識儲備、提高人文修養,編者對中國文化材料進行了恰當的取舍,選取了最具代表性、最實用、讀者最感興趣的內容,將浩如煙海的文化知識濃縮在千余個問答之內,輯成此書。天一清編著的《中國文化知識與趣聞隨問隨查(超值白金版)》是一個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你可以對中國文化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全書結合豐富的知識和史料,娓娓講述各類事物的傳承歷史,分“禮儀·風俗”“神話·傳說”“俗語·典故”“宮廷·帝後”“音樂·舞蹈”“天文·歷法”等二十二個篇章,收錄了重要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及人們喜聞樂見的知識點,使讀者能夠在工作中、休息時,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隨問隨查。以最快的速度汲取到知識的營養。 《中國文化知識與趣聞隨問隨查(超值白金版)》覆蓋面大,涉獵面廣,具有超強的參考性和指導性,既是一部容納中國文化百科知識的實用工具書,又是休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一書在手,讓你盡覽中國文化全貌;一卷在手,讓你輕松掌握中國文化精華。
名人/編輯推薦
天一清編著的《中國文化知識與趣聞隨問隨查(超值白金版)》是一本濃縮了中國文化常識的知識寶庫,集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于一體。全書覆蓋面大,涉獵面廣,具有超強的參考性和指導性,既是一部容納中國文化百科知識的實用工具書,又是休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快餐:一書在手,讓你盡覽中國文化全貌;一卷在手,讓你輕松掌握中國文化精華。
序
人類歷史的發展成果有很多表現形式,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就是文化的積累。梁啟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稱:“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這“共業”包含眾多領域,諸如認識領域的語言、哲學、科學、教育,規范領域的道德、法律、信仰,藝術領域的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社會領域的制度、組織、風俗習慣等等。中國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和智慧的結晶。 一個人的文化知識儲備往往是其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體現,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了解和掌握必要的中國文化知識,是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是推動社會文化發展繁榮的需要,同時也有助于個人開闊視野、啟迪心智、陶冶性情、增長知識,為走向成功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中國文化是一個龐雜的知識體系,包羅萬象,浩如煙海,面對它,大多數人都會感到力不從心,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其底蘊和脈絡。即便是專業人士,所學的文化知識也不過是冰山一角。尤其是在知識爆炸、信息膨脹的今天,如何用較短的時間獲取較多的文化知識和信息,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這除了讀者本身的努力和恰當的方法之外,知識信息的載體及其表現形式是否科學、簡明,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為了幫助讀者更方便、更輕松、更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中國文化知識,開闊文化視野、豐富知識儲備、提高人文修養,編者對中國文化材料進行了恰當的取舍,選取了最具代表I生、最實用、讀者最感興趣的內容,將浩如煙海的文化知識濃縮在千余個問答之內,輯成此書。本書是一個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你可以對中國文化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全書結合豐富的知識和史料,娓娓講述各類事物的精彩歷史,分“禮儀·風俗”“神話·傳說”“俗語·典故”“宮廷·帝後”“音樂·舞蹈”“天文·歷法”等二十二個篇章,收錄了重要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及人們喜聞樂見的知識點,使讀者能夠在工作中、休息時,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隨問隨查,以最快的速度汲取到知識的營養。 本書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力求在“新、奇、趣”上下工夫,“新”就是鮮為人知的、很少被其他書籍提到的知識;“奇”就是不一般、能讓人的精神為之一振的事物;“趣”就是興趣,也是趣味,是人們想看、愿意看的東西。另外,為了方便閱讀,本書采用一問一答的方式,把數千字甚至數萬字才能闡述清楚的問題壓縮在數百字之中,以小見大,深入淺出,提綱挈領,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盡可能多的知識。書中的每篇文章還設有側欄,對正文內容或做橫向拓展,或做縱向深入,在增加信息量的同時也使知識本身更加立體豐富,在讀者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便于讀者對文化知識的理解、記憶和掌握。同時,書中還選配了100余幅包含多種文化元素的精美圖片,與文字相輔相成,呈現給讀者一幅更具趣味性、更準確的中國古代文化生活圖景,使讀者身臨其境,對中國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從中體味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代君王為什么要“南面”治天下?新婚的臥房為什么叫洞房?你知道黃帝戰蚩尤的真相嗎?皇帝真的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嗎?清朝為皇帝選秀有評委嗎?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你知道烏紗帽的來歷嗎?在古代,是博士地位高還是學士地位高?為什么公主的丈夫叫駙馬?你知道為什么寶蓋兒頭下有頭“豬”才叫“家”嗎?古人的夜觀天象和現在的天文觀測一樣嗎?歷史上真的有丐幫嗎?……所有這些妙趣橫生,你最想知道的、最需要知道的、最應該知道的中國文化知識,盡在《中國文化知識與趣聞隨問隨查》。這是一本濃縮了中國文化常識的知識寶庫,集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于一體。全書覆蓋面大,涉獵面廣,具有超強的參考性和指導性,既是一部容納中國文化百科知識的實用工具書,又是休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快餐:一書在手,讓你盡覽中國文化全貌;一卷在手,讓你輕松掌握中國文化精華。
目次
第一章 禮儀·風俗 古代君王為什么要“南面”治天下? “拜”和“揖”是一回事嗎? “三叩九拜”真的要求行禮人連拜九次嗎? “拱手”和“作揖”一樣嗎? 古人的“坐”、“跪”和“長跪”有什么不同? “避席”是什么意思? 古人為什么不能穿鞋子上殿? 古人的座次都有哪些講究? 古人見面的時候都行什么禮? “打千兒”是一種什么樣的禮儀? 宴飲需要注意些什么? 待客有哪些“之道”? 進食也要講究禮儀嗎? 喝酒之前為什么要碰杯? “拜天地”因何而來? “男女授受不親”真的有嚴格要求嗎? 古代的“三書六禮”指的是什么? 古代的“冠禮”是如何舉行的? 除夕為什么要“守歲”? 春節時相互拜年的習俗是怎么來的? 貼春聯的傳統習慣起于何時? 貼門神貼的都是哪些神? “福”字為什么要倒貼? 給“壓歲錢”的習俗是怎么來的? 除夕為什么“不空鍋”? 年初一為什么“不吃稀”? 正月十五為什么要掛紅燈? 正月理發真的會死舅舅嗎? 清明掃墓踏青的習俗是怎么來的? “寒食節”為什么不允許生火做飯? 端午節為什么要插艾蒿、剪“艾虎”? 七夕“乞巧”有何來歷? 重陽節為什么要登高飲酒,插茱萸辟邪? 冬至節不吃水餃,真的會凍掉耳朵嗎? 臘八節為什么要喝“臘八粥”? 節日慶典,中國人為什么會偏愛紅色? 黃色為什么會被皇家壟斷?: 男女婚配為什么要“合八字”? 新娘出嫁時為什么要蒙上“紅蓋頭”? 男女成親叫“結婚”是因為古時婚禮在黃昏舉行嗎? 新娘出嫁乘花轎起于何時? 出嫁本是一件喜事,為什么會“哭嫁”? “洞房”為什么不叫“新房”? “鬧洞房”的習俗是怎么來的? “男主外,女主內”的說法是怎么來的? “偷瓜送子”真的要去偷瓜嗎? “回門”是回到哪個門? 古人起名都有哪些習俗? 中國人為什么給孩子取“狗剩”之類的賤名? 掛了“長命鎖”真的會長命嗎? “抓周”預測孩子前程的習俗是怎么來的? 為什么要珍藏剃下的嬰兒胎毛? 吃了“長壽面”會長壽嗎? 祝壽的時候為什么要送壽桃? 古人送別時為什么要折柳枝? 藥罐子為什么只能借,不能還? 喬遷新居時“溫鍋”的習俗是怎么來的? 今人在收銀臺上為何擺設“金蟾”? 給去世的親人燒紙錢的習慣起于何時? 人殮有哪些禮俗? 披麻戴孝的習俗是怎么來的?第二章 神話·傳說 “三皇五帝”真有其人嗎?一 盤古是如何開天辟地的? 中國人都是女媧用泥巴捏的嗎? “刑天舞干戚”中的刑天是無頭巨人嗎? “夸父追日”是怎樣一個神話故事? 共工為何發怒撞倒不周山? 遠古的天空真的出現過10個太陽嗎? “燧人氏”是人工取火技術的發明者嗎? 為太陽神駕車的是誰? 黃帝大戰蚩尤的結果如何? 大禹是如何治水的? 《天仙配》中的董永在歷史上真有其人嗎? 張天師是誰? 玉皇大帝姓甚名誰? 王母娘娘是何時與玉皇大帝結為夫妻的? “三星高照”具體指的是哪三星? 關公、趙公明、比干、范蠡,到底誰是正財神? “雷公”和“電母”有何來歷?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二郎神”? 古人為什么經常到“龍王廟”求雨? “千里姻緣”是用什么“線”牽在一起的? 主管生育的是“送子娘娘”還是“順天聖母”? “嫦娥”是月亮之神嗎? “八仙”中不乏漢唐歷史人物,他們是怎樣成為神仙的呢? 普通武將關羽是怎樣變成萬民敬仰的關帝爺的? 過小年時祭灶王,為何向他供灶糖? 仙界最窩囊的神是土地爺嗎? 上古四兇是指哪四位兇神? 上古四靈指的是什么?第三章 俗語·典故 最早說“天高皇帝遠”這話的人住的真的離皇帝很遠嗎? “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有何來歷? “三句話不離本行”這句俗話怎么來的? 差得多的“半斤”和“八兩”放在一起怎么會成了“差不多”? 拌嘴較勁為什么叫做“抬杠”? “敲門磚”一詞是怎么來的? “敲竹杠”是敲詐勒索的代名詞,這個說法是怎么來的呢? 夸口說大話為什么叫“吹牛皮”,而不叫“吹豬皮”、“吹羊皮”呢? “不管三七二十一”用的為什么是這幾個數字呢? 最早“信口雌黃”的是誰? “花架子”為何這么不中用呢? “馬後炮”怎么會成為“不及時舉動”的代名詞呢? 為什么把男女間嫉妒情緒叫“吃醋”? “說曹操,曹操到”的說法是怎么來的? “女大十八變”是說女孩大了會出現“十八”種變化嗎? 周公怎么會和做夢扯到一塊成了“夢周公”? “馬”和“虎”為什么會組成“馬虎”表示做事不認真呢? 人們為何把閑聊叫做“談天”或“侃大山”?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中的“江湖”到底是什么呢? 最早要“分一杯羹”的人是誰? “井水不犯河水”為什么不是“江水”或“海水”呢? 何謂“陽關道”,何謂“獨木橋”? “逐客令”這個詞語有何來歷? “露馬腳”與馬的腳有關系嗎? 為何把爭奪政權叫“逐鹿”? “磨洋工”是什么意思? “加油”一詞有什么來歷?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個說法出自哪里? “看破紅塵”的“紅塵”指什么? 為什么把請人給予方便叫“借光”? 劃拳令中“‘五魁首”是什么意思? !走後門”真的是要從“後門”進去嗎? “搞名堂j’搞的是什么名堂? “給人戴高帽”真的是給人送高帽子嗎? “耳旁風”有何來歷? “說風涼話”出自何處? “賣關子”的古今詞義一樣嗎? “惡作劇”最初指的是什么? “鴻門宴”真的很危險嗎? 技藝不精為什么被稱為“三腳貓”? “閉門羹”是一種什么“羹”? 為什么把解雇和辭退稱為“炒魷魚”? “穿小鞋”的說法是怎么來的? 為什么用“桃李滿天下”稱贊一個老師有很多優秀學生? “宰相肚里”能大到可以“撐船”的地步嗎?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的說法是怎么來的? “兒大不由爺,女大不由娘”的老話有什么說道? “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這個說法和程咬金有關系嗎? “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這句話來自一個怎樣的故事? “南柯一夢”為什么不是“北柯一夢”? “黃粱夢”是什么夢? “矮子看戲,隨人叫好”出自何處? 狗真的咬過呂洞賓嗎? 有錢可以“使鬼”去干別的活嗎? “一問三不知”不知的是什么? “小巫見大巫”是指小巫師與大巫師見面嗎? “坐山觀虎斗”,真的有人坐在山上看老虎爭斗嗎? 為什么用“三寸不爛之舌”形容人能說會道? 為什么是“東山再起”,而不是“西山”或“南山”? “殺雞給猴看”給猴看的是什么? 為什么給人“白眼”就是輕視別人? “破天荒”中的“天荒”是什么樣子? 誰最早淹沒在“秋波”里? 女子的細腰為什么被稱為“小蠻腰”? 人們為什么“不敢越雷池一步”? “今朝有酒今朝醉”出自何處? “天衣”為何“無縫”? “無顏見江東父老”怎么成了沒臉見人? “徐娘半老”到底是有風韻還是沒有風韻? 官名“司空”如何與“見慣”扯到一塊? “體無完膚”真的是說身體上沒有一塊完整的皮膚嗎? “坐井觀天”真的是指坐到“井”里看天嗎? “樹倒猢猻散”這個詞語出自何處? “快刀斬亂麻”這個說法起于何時? “千夫所指,無疾而終”,“千夫”所指何人? “一不做,二不休”這句話從哪里來的? “風馬牛不相及”是說追不上被大風吹散的牛和馬嗎? “畫鬼容易畫人難”是因為鬼好畫嗎?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個說法從何而來? “解語花”為何與美女有關?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話是怎么來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與“投筆從戎”有何聯系? 為什么用“喝墨水”來形容人知識水平的高低? 請別人開恩饒恕自己時為什么要說“高抬貴手”? “紅得發紫”為什么不是發“黑”? “有眼不識泰山”不識的是大名鼎鼎的東岳嗎? “雞毛”和“蒜皮”怎么會扯到一塊形容事情之小? “上梁不正下梁歪”是怎么來的?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為什么不送“雞毛”或“鴨毛”呢? “大水沖了龍王廟”沖的到底是誰的廟?
書摘/試閱
古代君王為什么要“南面”治天下? 古代方位表示尊卑劃分得很清晰,南面被視為尊,正房通常坐北朝南。生活中朝南而坐的通常也都是尊者。那么,這個習俗又是從何而來呢? 我國位于北半球,房屋朝南采光效果自然最好,這也是房屋建筑坐北朝南的自然原因。但是,對于君王“南面”治天下,尊長坐北朝南見後生影響最大的,當屬周易八卦、五行學說。按照《周易》的說法,南為離。離有明的含義,指的是光明,世間萬物都可見。也就是說,陽光自南方照射過來,只要面朝南方,便可集天地之精華,日月之靈氣。在五行中,南方又屬火相。因而,南便被人們視為赤地、上者,是尊位。 後來,以南為尊的觀念成為主流。除秦面東而治外,之後歷朝基本南向。據史料記載,天子登基,君權神授,自然是人間至尊。坐北面南,不僅有彰顯其地位不凡,還有面向光明,吸納天地之氣,統御天下的意味。由此,歷代帝王便形成了“南面”治天下的定式。“南面稱王”的說法也因此形成。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古代君王大都以北方為上首。因而,面南而治能夠體現出皇室在北方的權威。有臨北坐鎮,傲視南土的意思。 帝王之家如此講究方位,民間自然也有此說法。據《漢書》載:“定國乃迎師學《春秋》,身執經,北面備弟子禮。”可見,拜師的人都要面向北方給師傅行禮。因而,拜師學藝,或者臣服某人又有了“北面”的別稱。古時大戶人家通常都會在正廳的北面設置一張座椅,主人面朝南坐在這張座椅上,招待訪客或主持家庭會議。坐北朝南者的地位,昭然可見。 “拜”和“揖"是一回事嗎? 在古代,“拜”又稱“跪拜禮”,是最常見的禮儀。所謂“拜”,古人解釋說“以頭著地為拜”,起初當為一種表示臣服的禮儀。後來推而廣之,表示下對上的敬意。由于古人沒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行“拜”禮時,必然先“跪”下,所以,“拜”和“跪”是不分家的,故稱“跪拜”。 “拜”最典型的動作是“以頭著地”,根據頭接觸地時間的長短,“拜”可分為“稽首”和“頓首”兩種,“稽首”禮頭接觸地時間長,表達尊重程度也高;“頓首”禮頭接觸地時間短,敬意略低于“稽首”禮。這兩種禮儀一般用在臣對君、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 “拜”禮中還有一種“空首”禮,不要求“以頭著地”,行這種禮時,跪在地上,雙手拱至地上,然後垂頭到手就可以了,這種禮是君對臣、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所施的“跪拜”禮的答禮。 由此可見,“拜”是十分隆重的大禮,用在莊重的禮儀場合。而“揖”禮,行禮的形式和使用的場合都不相同。通常情況下,行“揖”禮時行禮人是站立的,雙手合握,從上而下。《東南紀聞》中說:“古所謂揖,但舉手而已。”這種禮是一種相見禮,用于人們見面時的場合。古人禮儀繁瑣,既便是作“揖”,行禮人也會根據對象,按要求實行不同程度的拱手方式。顯然,“拜”和“揖”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禮儀。 “三叩九拜”真的要求行禮人連拜九次嗎? 在古代禮儀中,“九拜”是明確的,禮制對其行禮方式和使用場合都有詳細的規定,但“三叩”卻不是古禮,只是民間對“跪拜”禮的俗稱。由此可見,“三叩九拜”只是人們對隆重大禮的民問稱謂而已。具體說來,“三叩九拜”便是指上文“拜”禮中的“稽首”禮。 古代“九拜”包括: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 九拜中最隆重的要算是稽首了。這種禮,不僅要求行禮人頭觸地,而且要“頭至地多時”,是“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具體行禮細節為:行禮的時候,行禮者首先屈膝跪地,左手按在右手上,然後拱手于地。接下來,行禮人的頭慢慢觸地。頭觸地的具體位置是在膝蓋之前,雙手之後。頭觸地後,要停留一段時間。 上述動作為一次行禮,古人為了表示尊重,有時候這樣的禮節要反復做幾次,通常以三次或九次居多,于是便有了“三叩九拜”的說法。由這些動作和次數,我們不難看出,這一禮節是何等的莊重。因此,這個禮常在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後來,兒子拜父親,祭祀時拜天拜神,拜祖拜廊新婚夫婦拜天地、拜父母;掃墓時拜墓等,也都用這樣的大禮。 九拜中的其他幾項具體如下: 頓首,和稽首禮叩拜方式相差不多,只是頭要輕叩地面,而非俯首。 空首,施禮人跪拜,拱手俯身行禮。 振動,喪禮用,頓首慟哭,渾身振顫,以哀逝者。 吉拜,賓客在喪家守制三年後見喪家時施行,先施空首禮,再施頓首禮。 兇拜,居喪者拜賓客之禮,和吉拜禮相反,先行頓首禮,後施空首禮。 奇拜,指拜一次。 褒拜,指拜了又拜。 肅拜,身體呈跪姿,以手觸地,抬頭。 P2-3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