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若梅英存在的最大悲哀,莫過於執著。
執著於一個男人、執著於一份愛情、執著於一個答案。
為此,她不喝孟婆湯,不過奈何橋,
只等著一年一度回到人間的日子,
她要問個明白,討個公道。
不論結局是心碎,亦或魂飛魄散……
「我想問他一句話。」
即使已化為一縷幽魂,若梅英仍是心心念念要向情郎討一個答案。
當初,他應承她,要帶她走,永不分離。
然而訂好的婚期,她卻苦等他一夜又一天。
他,沒有來。
「真的不記得了。」
這是他六十年後的回答。
世上沒有一種背叛可以比忘記更殘忍,更徹底,更不可恕!
記住,是因為不忘。
忘,是「心」字上一個死亡的「亡」。
本書特色
沒有他的日子裏,她的記憶全是空白。她的一生,竟然只是為了他!
連時間都無法磨滅的強烈情感,西嶺雪前世今生系列最動人的淒美戀情
是為了他,才到這世上走一回的,
也是為了他,留戀在這世上不肯去,
身體去了,魂兒也不肯去。
作者簡介
她,一個亮眼的都會女子,身為暢銷時尚雜誌主編,出版過名人傳記、紅學探秘等大著,
卻寫了一本又一本的人鬼情。
並不是她體質特異,而是,
有什麼比超越生死的愛,更足以將愛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總有些熱情讀者常愛追著她問:
「你相信你筆下的愛情嗎?」「這世上真的有鬼嗎?」
對此,西嶺雪說,不必迷信鬼神,只要相信愛情就好。
相信了,才有可能遇到,盡管,也許你無法得到。
不是所有的愛情都可以擁有,但是,已擁有的愛情一定要珍惜。
書摘/試閱
戲衣。斑斕繽紛的戲衣擁塞在狹而幽暗的屋子裏,發出不知年代的氤氳氣息——舊的脂粉寒香混著重疊的塵土味兒,是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糾纏。
雖然只是一件衣裳,可是附了人身,沾了血脈,經了故事,便不同了。又多半沒機會出現在陽光下,只是戲園子裏舞台上下風光片刻,風光也真風光,幽怨也真幽怨,件件都是情意的殼,假的真的,台上的台下的,隔了歲月看回去,總有幾分曖昧的纏綿。
這是一個關於戲衣的故事。
它發生在二十一世紀,北京的一間戲班子——哦不,應該叫——劇團裏。
劇團大院是舊式庭園,不知哪位落魄王爺的宅門舊址,細節雖沒落了,框架還在,有形狀各異的月洞門,垂花門,青磚鋪地,抄手遊廊,還有高高厚厚的牆。牆外是車水馬龍,高樓大廈,地鐵已經修到家門口來,麥當勞和肯德基對峙而立,到處是世紀初的喧囂與興盛。
但是牆內……
牆內的時間是靜止的,百多年的故事和人物薈萃一爐,真假都已混淆,哪裏還分得清古今?
只知道是七月十四,農曆,空氣裏有雨意,可是一直未下,院子裏的老槐樹倒已經預先濕漉漉沉甸甸的了;人們擁在錦帳紗屏的服裝間大廳裏,請出半個世紀前的舊衣箱,好奇而不耐煩地等待。
等待是一種儀式,就好像開箱是一種儀式一樣,老輩子伶人傳下來的規矩——凡動用故去名伶的戲裝,都要祭香火行禮告擾後才可以開箱取衣的,不是拿,是請。
龍套的戲裝叫隨衣,名伶的戲衣叫行頭,都是專人專用,且有專人侍候打理的。她們不屑於同無名戲子共用一套頭面,自備的戲服冠戴是誇耀的資本,是身家,也是身價兒。誰擁有的服飾頭面最多,最好,最齊全,誰就最大牌,金釵銀釧,玉鳳翠鯉,一般大戶人家小姐的頭面也望塵莫及。那叫派頭。一個戲子沒了派頭,也就沒了靈氣,沒了心勁,沒了勢頭,生不如死。
今兒請的衣箱故主叫做若梅英,是三、四十年代的京戲名角兒,「群英薈」頭牌青衣,同蓋叫天、梅蘭芳都曾同台演出,唱紅京滬兩地,風光一時,富貴人家唱堂會,請她露一下面的謝儀相當於普通三口之家半年的嚼穀。中共統治大陸後消沉了一陣子,說是跟了一個廣東軍閥走了,也有說因為抽大煙被政府收容,後來死在文革裏,說是墜樓自盡,詳情沒人知。
戲子的事,本就戲裏戲外不清楚,何況又在那個不明不暗的年代呢?
誰會追究?不過飯後茶餘當一段軼聞掌故說來解悶,並隨意衍生一番,久之,就更沒了真形。
香火點起來了,衣箱供奉在台面上,會計嬤嬤拈著香繞行三圈,口中念念有詞,幾位年老的藝人也都同聲附和:「去吧,去吧,這裏沒有你的事兒。走吧,走吧,這裏不是你的地兒。」
坐在角落裏的瞎子琴師胡伯將二胡拉得斷斷續續,始終有一根線牽在人的嗓眼處,抽不出來,咽不下去。
門開著,濕熱的風一陣陣吹進來,卻沒半分疏爽氣,屋子裏擠滿了人,就更悶。
小宛有些不耐煩,低聲抱怨:「醜人多作怪,這也能算音樂?」
會計嬤嬤「噓」地一聲:「這是安魂曲,告慰陰靈的,小人兒家不要亂說話,今天是盂蘭節,小心招禍。」又煩惱地看看門外,咕嚕著:「也怪,往年裏少有七月十四下雨的,陰得人心裏疹得慌。」
其實小宛去年大學畢業,分配入劇團服裝部做設計,早就算不得小孩子了,可是因為祖孫三代都在劇團裏當過職,諸位阿姨叔叔幾乎都是眼睜眼看著她長大的,習慣了當她作子侄輩,同她說話的口吻一直像教孩子,憐愛與恐嚇摻半。小宛很無奈於這種「不恭」的恫嚇,簡直是侮辱她的年齡與心智。然而除了沉默之外,似乎也沒有別的方法表示抗議。畢竟,那些都是她打小兒鑽後台起就常常被敲著腦殼笑罵「野丫頭」的叔伯阿姨,如何認真嘔氣去?有時他們興致來了,甚至會把她穿開襠褲時的糗事兒翻出來調笑一番,那才真正沒臉呢。
不是沒想過換個單位,但是對彩衣的嗜好是她打小兒的心結,能讓歷史人物穿上自己設計的衣裳活在現實裏,實在是件浪漫而有挑戰性的工作,簡直就不是工作,是遊戲,是享受,是娛樂——如此,只有忍受著姨婆爺叔們常用「神仙老虎狗」之類毫無新意的老段子來嚇唬她了。
陰雲密密地壓著,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樣子,像種無聲的催促。
眾皆無言。
滿室的蟒、帔、靠、褶亦沉默。
只有會計嬤嬤含混不清的禱告聲配著弱而不息的胡琴聲時斷時續:「不要來,別來啦,這裏沒你的事兒,走開啦,走開……」
趙嬤嬤今年五十開外,其實也算不得老,可是皺紋橫陳,頭髮花白,看上去就像七十多似的。頭髮早已半禿,卻仍然一絲不苟地在腦後垂著條裏面塞了楦子故而外頭看著倒還肥美的大辮子。每當她轉身,辮子就活了一樣地跟著探頭探腦。
不知過了多久,辮子忽然一跳,趙嬤嬤轉過身來,示意小宛:「開吧。」
小宛笑嘻嘻走上前,心裏不無緊張。若梅英的故事她從小就風蹤萍影地聽說過一點,說她是北京城頭面收藏最豐的名伶,說她每套戲裝收箱前都要三薰三晾,而每次上身前又必用花瓣裝裹逾夜去除黴氣,說她所有衣裳上的金銀線都是真金白銀織就,一件衣服六兩金,美不勝收,貴不可言……
但是戲行規矩,死於非命的伶人衣箱通常不再啟用,只作文物收藏,除非有逼不得已的理由,否則絕不開箱。因此有些員工已經在劇院工作了半輩子,也從未有眼福見識過著名的「梅英衣箱」。
直至近日劇院戲目改革,一度失傳的古劇《倩女離魂》被重新搬上舞台,由小宛的父親、副團長水溶親自操刀編劇——因老本子是南曲,京戲少有涉及,前人也有嘗試演過的,可是本子並未留下,故而唱腔曲詞都要仔細度量。只是劇中旦角的行頭竟然無人可以形容,只有個老戲迷賭咒發誓地說若梅英從前演過京劇的《倩女離魂》,並設計過全套的行頭。小宛試著通查了一次劇院服裝記錄,發現目錄裏竟還留有若干梅英珍藏——這便是今天開箱的緣故了。
眾目睽睽之下,小宛輕輕撣去真皮衣箱表面的積塵,飛灰四散,露出烙印的精緻花紋,是一幅暗示性極強的春宮圖——男人背對觀眾,露出背上張牙舞爪的龍虎紋身,栩栩如生,雖看不到人的正面,男性的陽剛霸氣卻早已破圖而出;女人香肩半裸,紅衣初褪,正低頭做含羞解帶狀。不脫比脫更誘惑。
小宛頗有興趣地端詳片刻,這才用鉗子扭斷連環鎖——鑰匙早已丟失了——雙手著力將箱蓋一掀——
一股奇異的幽香撲面襲來,小宛只覺身上一寒,箱蓋「噗」地又自動闔上了。眾人情不自禁,發出齊刷刷的一聲微呼。
小宛納悶地看一眼趙嬤嬤,笑笑說:「不好意思,沒抬穩。」
定一定神,重新打開箱來,觸目絢爛琳琅,耀眼生花,重重疊疊的錦衣繡襦靜靜地躺在箱底,並不因為年歲久遠而失色。
小宛馬上熱淚盈眶了,總是這樣,每每見到過於精緻豔麗的戲衣,她都會衷心感動,彷彿剛看了一場催人淚下的煽情電影。她的生命信條是:沒有東西是比戲裝更令人眩惑的了。那不僅僅是色彩,是針線,是綾緞,是剪裁,更是風骨,是韻味,是音樂,是故事。
醉在紗香羅影裏的她,會不自覺地迷失了自己,變得敏感憂傷,與平時判若兩人。與其說這是一種藝術家的天分,倒不如說是少女的多愁善感還更來得體貼。
眾人忍不住擁上前來,要看得更真切些。小宛拿起最上層的一件中袖,隨手展開,忽地一陣風過,只聽「嘣」地一聲,瞎子琴師的胡弦斷了。
小宛愕然回頭,正迎上瞎子混濁的眼,直勾勾地「瞪」著她,滿臉驚疑地問:「你們看到什麼了?」
「沒看到什麼呀。」小宛答。
瞎子不信地側耳,凝神再問:「你們真沒看見?」
小宛笑了:「我沒看見,難道你『看見』了什麼不成?」
不料瞎子一言不發,忽然踢翻凳子站起,挾著二胡轉身便走,那樣子,就好像見到了極可怕的事情一樣。
小宛又驚又疑,四下裏問人:「你們看見了嗎?你們看見什麼了嗎?」
話音未落,房頂上一聲巨雷炸響,積壓了一上午的雨忽然間傾盆而下,竟似千軍萬馬匝地而來,席天卷地,氣勢驚人。
屋子裏驀地涼爽下來,大家面面相覷,都覺得心中墜墜,遍體生寒。
半晌,趙嬤嬤吞吞吐吐地道:「難道是梅……」話未出口,已經被眾人眼中的驚惶噤住了,警惕地四下裏張望著,好像要在角落裏找什麼人似的。若說看見了什麼,的確是什麼也沒見著;若說沒看見,卻又分明感覺到有什麼事情發生了。都說盲眼人心裏最明白,二胡師傅是持重的老人,不會平白無故哄嚇人的。他說見著了什麼,就一定見著了什麼。
只聽梅英幽幽地道:「我找他,只想問他一句話。」
「什麼話?」
「我要問他一句話。」梅英淒苦地望著滿架戲衣,自言自語,「世間三十年為一劫,在陽間的人,講究三十而立,如果到了三十歲還不能立業立家,也就一生蹉跎;在陰間的鬼,則是三十年一輪迴,如果三十年後還不肯投胎轉世,就錯過緣頭,再沒有還陽的機會了。我在這三十年間,縹縹緲緲,遊遊蕩蕩,只為了要找到張朝天,問他一句明白話。可是,三十年過去,我卻始終沒有他的音訊,生不見人,死不見鬼,我幾次都想放棄,可是這一段情一盤債無論如何放不下。我錯過了投胎的最後時限,已經再也沒有投胎的機會了,唯一要做的,只是等待一年一度的七月十四,好上陽間來找他。那天,我隨著一干尚未還陽的鬼來到人世,迷迷糊糊地在街道上走著,沒有方向,不能自主,可是忽然間,有一種奇異的力量,一種十分熟悉的感覺,讓我若有所動,就身不由己地隨了來,進了一處院落,正看到你在那兒試衣裳……」
「換句話說,就是離魂衣給你引了路,並且把你留在陽間了?」
「是的。做鬼魂的,沒有自己的力量和形式,必得有所憑藉才能存在。要麼附在某個人身上,要麼附在某件東西上,我的魂兒,就在那些衣冠釵帶之中了。」
小宛看著身著戲衣的若梅英,心中愴惻,忽然想起一事:「你說你們放假三天,可是現在早已過了期限,你為什麼還會留在人間?」
「我回不去了。」梅英幽幽地歎息,「我難得遇到你。我知道,這是我最好的機會,如果這次我再不能找到他,就永遠也不可能再找到他了。所以,到了三天期滿,我仍沒有走,藏在衣箱裏躲過鬼卒判官,寧可留在人間做個孤魂野鬼,也不要再回去。」
三天,就是七月十七,也就是胡伯死的那天。難道,是若梅英利用胡伯來與鬼卒做交易,李代桃僵?真不知道自己一番奇遇到底是做了好事還是壞事。她幫助一隻鬼來到陽間,找尋她生前的一段孽緣疑案,卻因此而害了胡伯的性命。也可以說,是她的行為間接殺人,她,才是那個幕後的兇手。
兇手?小宛打了一個寒顫:「你留下來,就是要我幫你找張朝天?」
「我為他跳樓,為他變成遊魂野鬼,就是想問他一句話。三十年了,我每年鬼節都會上來找他,可是一直找不到。為了他,我怎麼都不肯去投胎,不肯喝孟婆湯,不肯過奈何橋。我不想忘。我要記著,要問他一句話。」
「他,和你到底有什麼恩怨?」小宛怯怯地問,一邊害怕,一邊忍不住好奇。是什麼樣的情仇冤孽,可以使一個人墜樓自盡,又可以使一隻鬼拒絕投胎,數十年如一日地尋找,糾纏,誓要問他一句話。
我要問他一句話。什麼話呢?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