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一生應該知道的倫理學故事
滿額折

一生應該知道的倫理學故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
優惠價
90270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哲學相關科系學生必讀
心理相關從業人員必看
關心人類發展不能錯過

幫助您開拓視野和深度,並豐富生命內容,找回人的本質並確定追尋幸福的基本方向。

倫理學又稱道德哲學,是以哲學方法研究道德的一門學問,更是一門做人的學問,所以每個人都需要懂一點倫理學。

很多人覺得倫理學很遙遠,其實它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道德是我們每個人都逃不開也避不掉的存在,雖然它看不見摸不著,卻實實在在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規定並指導著我們每一個人的行為。

道德是人類心目中至高的嚮導,是人類最高貴的情感,是「人民在國家群體中一種推動的樞紐」。

了解倫理學,也就是在親近道德,也是對人類情感最深切的表達。

作者簡介

黎瑞山

◎出生於高雄市鹽埕區,國中二年級時舉家移民美國。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哲學系畢業。
◎專長領域:心靈哲學、邏輯學、西方當代哲學、應用倫理學。
◎目前在美國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
◎著有《關於哲學的100個故事》。

目次

原書名:關於倫理學的100個故事
上篇 倫理學的起源和歷史沿革
中篇 倫理學發展與成熟的新階段
下篇 倫理學的基礎理論和分析方法

書摘/試閱

理想國 拉圖派
尊重人不應該勝於尊重真理。——柏拉圖

蘇格拉底:「打架的時候,無論是動拳頭,還是動武器,是不是最善於進攻的人也最善於防守?」
玻勒馬霍斯:「當然。」
蘇格拉底:「是不是善於預防或避免疾病的人,也就是善於造成疾病的人?」
玻勒馬霍斯:「我想是這樣的。」
蘇格拉底:「是不是一個善於防守陣地的人,也就是善於偷襲敵人的人——不管敵人計畫和佈置得多麼巧妙?」
玻勒馬霍斯:「當然。」
蘇格拉底:「是不是一種東西的好看守,也就是覬覦這種東西的高明的小偷?」
玻勒馬霍斯:「看起來似乎是的。」
蘇格拉底:「那麼,一個正義的人,既善於管錢,也就善於偷錢啦?」
玻勒馬霍斯:「照理說是這麼回事。」
蘇格拉底:「那麼正義的人,到頭來竟然是一個小偷!這個道理你恐怕是從荷馬那兒學來的。因為荷馬很欣賞奧德修斯的外公奧托呂科斯,說他在吃裡扒外和背信棄義、過河拆橋方面,簡直是蓋世無雙的。所以,照你跟荷馬和西蒙尼德斯的意思,正義似乎是偷竊一類的東西。不過這種偷竊是為了以善報友,以惡報敵才做的,你說的不是這個意思嗎?」
玻勒馬霍斯:「老天爺啊!不是。我弄得暈頭轉向了,簡直不曉得我剛才說的是什麼了。不管怎麼說,我終歸認為幫助朋友,傷害敵人是正義的。」
蘇格拉底:「你所謂的朋友是指那些看起來好的人,還是指那些實際上真正好的人呢?你所謂的敵人是指那些看起來是壞的人呢?還是指那些看起來不壞,其實是真的壞人呢?」
玻勒馬霍斯:「那還用說嗎?一個人總是愛他認為好的人,而恨那些他認為壞的人。」
蘇格拉底:「那麼,一般人會不會弄錯,把壞人當成好人,而把好人當成壞人呢?」
玻勒馬霍斯:「是會有這種事的。」
蘇格拉底:「那豈不把好人當成敵人,拿壞人當成朋友了嗎?」
玻勒馬霍斯:「無疑會的。」
蘇格拉底:「這麼一來,幫助壞人,為害好人,豈不是正義了?」
玻勒馬霍斯:「好像是的。」
蘇格拉底:「可是好人是正義的,不做不正義的事。」
玻勒馬霍斯:「是的。」
蘇格拉底:「依你這麼說,傷害不做不正義事的人倒是正義的了?」
玻勒馬霍斯:「不!不!蘇格拉底,這個說法不可能正確。」
蘇格拉底:「那麼傷害不正義的人,幫助正義的人,算不算正義?」
玻勒馬霍斯:「這個說法似乎比剛才的說法來得好。」
蘇格拉底:「玻勒馬霍斯,對那些不識好歹的人來說,傷害他們的朋友,幫助他們的敵人反而是正義的——因為他們的若干朋友是壞人,若干敵人是好人。所以,我們得到的結論就剛好與西蒙尼德斯的意思相反了。」
玻勒馬霍斯:「真的是這樣!讓我們來重新討論一下,我們似乎沒把『朋友』和『敵人』定義好。」
蘇格拉底:「玻勒馬霍斯,定義錯在哪兒?」
玻勒馬霍斯:「錯在把似乎可靠的人當成了朋友。」
蘇格拉底:「那現在我們該怎麼來重新考慮呢?」 
玻勒馬霍斯:「我們應該說朋友不僅僅是看起來可靠的人,而是真正可靠的人。看起來好,但並不真正好的人只能當作外表上的朋友,不算做真朋友。關於敵人,理亦如此。」
蘇格拉底:「照這個道理說來,好人才是朋友,壞人才是敵人。」
玻勒馬霍斯:「是的。」
蘇格拉底:「我們原先說的以善報友,以惡報敵是正義。講到這裡我們是不是還得加上一條:假使朋友真是好人,當待之以善,假如敵人真是壞人,當待之以惡,這才算是正義?」
這是柏拉圖《理想國》中的一段對話,雖然名義上記錄的是蘇格拉底的言論,但我們依然能從中窺見到蘇格拉底這位弟子的觀點。
柏拉圖的倫理學是一種二元論的倫理學,即精神與物質的相對。柏拉圖還設定了四種美德的觀念,即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其中正義的功能在於使前三者之間保持恰當的比例,這與靈魂的三個組成部分相對應。
柏拉圖的倫理學可以分成兩方面:
一是追求至善。這是他所追求的人生的最終目的,不過這種至善必須是靈魂的狀態。他相信靈魂不朽,但肉體與塵世的種種慾望都是苦難和罪惡的原因,包括生命在內的人世間的所有善都是沒價值的。
二是實現正義。柏拉圖認為所有德行都是一個整體,因為它們都是同一種知識的不同表達,這種知識即是「善惡之知」。智慧實際上就是關於「什麼是善」以及「如何達到真正的善」的知識。
柏拉圖對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學是一概否定的,他主張依人的職責分為治國者、武士、勞動者三個等級,分別代表智慧、勇敢和慾望三種品行。理性之德即是智慧,具有指導氣概與情慾的職責,是管理國家的統治階級應具備的德行;其次,氣概部分善於分辨可畏懼的與不可畏懼的,是防守國家的階級所應具備的德行;情慾部分應服從理性的指令而自我節制,是從事生產勞動者應該具備的德行。

小知識
泰勒斯(約西元前624年~西元前547或546年):希臘最早的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也稱愛奧尼亞學派)的創始人,被稱為「科學和哲學之祖」。泰勒
斯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水,「水生萬物,萬物復歸於水」,此外他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是「萬物有靈」。

道法自然 道家倫理觀
一個人如果再也無法光榮地活下去,就該光榮地死去。——尼采

《莊子.應帝王》中有這麼一個故事: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故事說的是南海之帝叫倏,北海之帝叫忽,而中央之帝叫混沌。倏和忽在混沌這裡相遇,混沌待他們非常友善,於是倏和忽想報答混沌,他們商量說:「人都有七竅用以聽、看、吃和呼吸,唯獨混沌沒有,不如我們為他鑿出七竅來。」他們每天為混沌鑿出一竅,到了第七天的時候,混沌卻死了。
故事很短,卻表現了道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自然。在莊子的觀念中,一切存在著的東西就是自然,人千萬不要費力去改變它,去試圖做些什麼,這就是無為。就像故事中倏和忽試圖改變混沌原本的狀態,結果導致混沌的死亡一樣,遵照自然去生活才是最重要也最基本的態度。
相傳,莊子之妻去世的時候,惠子去弔唁,卻發現莊子坐在一旁敲著盆在唱歌。惠子說:「兩人相依相伴,生長、衰老最後到死,不哭也就算了,還要唱歌,太過分了吧!」莊子說:「我不這麼認為。當她剛死的時候,我怎麼會不傷心呢?但人起初本來就沒有生命;不只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只沒有形體,而是沒有元氣。在恍惚之間產生了元氣,元氣產生了形體,而形體又產生了生命。現在又重新回到死亡,這與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是一樣的。死去的人安然地躺在天地之間,但我卻傷心嚎哭,這是不通曉天命的做法,所以我止住哭泣了。」
道家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和根本法則,人應該以「道」為法,而要追求道,就是要保持一種無知、無慾、無爭的狀態,這樣才能與道合一,達到至善的境界。世俗的仁、義等道德規範,實際上偏離了真正的道,他們會誘使人們去追名逐利,是慾望的表現,因此應該「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去利」,廢除掉一切的慾望和知識,回歸於嬰兒那種無知無識的狀態。
「無為而治」。道家認為所有的主動性的改變和行動都是沒有必要的,反而會損害道,只有順其自然,不要試圖去改變,這樣才能透過不為而最終達到為的目的。
「無用之用」。道家認為,有用反而會導致迫害和死亡,有時候無用反而能保證不受到傷害。比如不能做為房屋材料的大樹就不會被砍伐,反而能維持長久的壽命,但其他的樹木則會遭受早早被砍伐的命運。
出世思想。道家追求的是一種擺脫了生死,自由翱翔於天地之間,不為世俗種種所拘束的全然的自由。在這裡,俗世中的功名利祿都無法吸引他們,只有那種與天地同化、感受自然的生活才是道家所追求的生命的終極目標。

小知識
約翰.洛克(西元1632年~西元1704年):英國哲學家,經驗主義的開創人。他認為人類所有的思想和觀念都來自或反映了人類的感官經驗,人的心靈一開始時就像一張白紙,而向它提供精神內容的是觀念。他還主張感官的性質可分為「主性質」和「次性質」。著作有《論寬容》、《政府論》、《人類理解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