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觀音》內容簡介:戲寫世道人心,人生百態。戲也是音。觀音,觀世間疾苦繁華,聲聲入耳,二在心。古典與時尚的融匯,傳統與先鋒的結合。《觀音》這一年,是迷茫,挫折,欣悅的交集。那些怎么也不會老去的旋律,它們讓我心醉神馳我企圖把我所感知的美和人分享,它們是我年少至今的珍藏。如同小女孩的私物,在合適的時候,總想拿出來和人分享,即使它很有可能不值一曬。
作者簡介
安意如,徽州女子,現居北京。2006年因古典詩詞賞析隨筆《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思無邪》等聲名鵲起,後又出版《觀音》,《惜春紀》《陌上花開》《美人何處》《世有桃花》等。
喜歡旅行,美容,美食,美人。
喜歡旅行,美容,美食,美人。
名人/編輯推薦
《觀音》愛情,是往返的幻覺,我饋贈于你,你回贈于我,放不開,那命運鑒定的愛情;躲不開,這注定凄艷的榮幸。
序
這一年,是迷茫、挫折、欣悅的交集。
當我開始準備寫戲的時候,我一開始想寫的是京劇。
那些怎么也不會老去的旋律,它們讓我心醉神馳。我企圖把我所感知的美和人共品賞,它們是我年少至今的珍藏。如同小女孩的私物,在合適的時候,總想拿出來同人分享。即使它很有可能不值一曬。
但我逐漸發現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不是一個表演藝術家,我不能站在舞臺上用身段和唱腔來完美地呈現一個故事。而僅僅通過文字的描述去形容京劇的美妙又是不夠的,很容易就干澀乏味,空空蕩蕩。事實和描述之間的巨大鴻溝,很可能使原本憂傷動人的故事變得索然無味。
有一些美是可以通過文字來傳達的,而有一些美,是自有形態的,它們是穩固直至封閉的,不能被轉化。你必須耐心接觸,進入,深入,再深入。直到你整個人與它有了心領神會的交合。這種感覺是旁人無法替代的。
這是我所遇到的第一個挫折。
後來,我試圖通過表演者的角度來探索京劇之美。譚鑫培,余叔巖,馬連良,梅蘭芳,程硯秋,光是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他們的風儀,也足以讓我拋下一切,甘心回到往昔,同他們一起生活在那個起伏跌宕、戰火紛飛的年代。
我知道向往終是虛妄。那年代已飛離我而去,那些人一去不回,百般相思亦是枉然。
章詒和不會知道,我是多么感傷于她的《伶人往事》,哀痛馬連良的死去,他遽然的離世讓我怦然心碎——聯想到故去的外公。因為外公的緣故,我對清矍的老人總有割合不斷的好感,何況他是馬連良。
寫京劇要寫角兒。戲曲其實是殘酷的,離了角兒就離了魂。寫角兒勢必要有機會對人有持續深入的了解,如同觀察一株植物如何從萌芽走到落葉歸根,用心分辨根、莖、枝、葉、花,究竟有何特別。
當我開始準備寫戲的時候,我一開始想寫的是京劇。
那些怎么也不會老去的旋律,它們讓我心醉神馳。我企圖把我所感知的美和人共品賞,它們是我年少至今的珍藏。如同小女孩的私物,在合適的時候,總想拿出來同人分享。即使它很有可能不值一曬。
但我逐漸發現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不是一個表演藝術家,我不能站在舞臺上用身段和唱腔來完美地呈現一個故事。而僅僅通過文字的描述去形容京劇的美妙又是不夠的,很容易就干澀乏味,空空蕩蕩。事實和描述之間的巨大鴻溝,很可能使原本憂傷動人的故事變得索然無味。
有一些美是可以通過文字來傳達的,而有一些美,是自有形態的,它們是穩固直至封閉的,不能被轉化。你必須耐心接觸,進入,深入,再深入。直到你整個人與它有了心領神會的交合。這種感覺是旁人無法替代的。
這是我所遇到的第一個挫折。
後來,我試圖通過表演者的角度來探索京劇之美。譚鑫培,余叔巖,馬連良,梅蘭芳,程硯秋,光是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他們的風儀,也足以讓我拋下一切,甘心回到往昔,同他們一起生活在那個起伏跌宕、戰火紛飛的年代。
我知道向往終是虛妄。那年代已飛離我而去,那些人一去不回,百般相思亦是枉然。
章詒和不會知道,我是多么感傷于她的《伶人往事》,哀痛馬連良的死去,他遽然的離世讓我怦然心碎——聯想到故去的外公。因為外公的緣故,我對清矍的老人總有割合不斷的好感,何況他是馬連良。
寫京劇要寫角兒。戲曲其實是殘酷的,離了角兒就離了魂。寫角兒勢必要有機會對人有持續深入的了解,如同觀察一株植物如何從萌芽走到落葉歸根,用心分辨根、莖、枝、葉、花,究竟有何特別。
目次
自序 石褪玉露
《西廂記》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牡丹亭》
原來?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長生殿》
萬里何愁南共北,兩心那論生和死。
《桃花扇》
濺血點作桃花扇,比著枝頭分外鮮。
《漢宮秋》
雖然青塚人何在,還為蛾眉斬畫師。
《雷峰塔》
前情往事重追省,只怕他怨雨愁云恨未平。
《趙氏孤兒》
有恩不報怎相逢,見義不為非為勇。
《救風塵》
他本是薄幸的班頭,還說道有恩愛結綢繆。
《倩女離魂》
愁心驚一聲鳥啼,薄命趁一春事已,香魂逐一片花飛。
《琵琶記》和《荊釵記》
鰲頭可羨,須知富貴非吾愿。
寫在後面的話 隨時準備老去
《西廂記》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牡丹亭》
原來?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長生殿》
萬里何愁南共北,兩心那論生和死。
《桃花扇》
濺血點作桃花扇,比著枝頭分外鮮。
《漢宮秋》
雖然青塚人何在,還為蛾眉斬畫師。
《雷峰塔》
前情往事重追省,只怕他怨雨愁云恨未平。
《趙氏孤兒》
有恩不報怎相逢,見義不為非為勇。
《救風塵》
他本是薄幸的班頭,還說道有恩愛結綢繆。
《倩女離魂》
愁心驚一聲鳥啼,薄命趁一春事已,香魂逐一片花飛。
《琵琶記》和《荊釵記》
鰲頭可羨,須知富貴非吾愿。
寫在後面的話 隨時準備老去
書摘/試閱
這是我的遺憾,也是我更大的挫折。
最終我只有回到故事身邊。我發現,它一直在我身邊,如同忠貞的情人。一路見我迷茫,見我反復,它依然耐心守候。直到我醒悟,離棄了那些妄念,它們依然與我相依為命。
真是命中注定啊!
我重新進入到我所熟悉的故事里面,一如重新與之相愛。這一次我不再粗暴輕率地對待它,而是用對待情人的溫存忍耐。我們重新接納對方,如進入情人的身體那般情意深長。我要它和我都放開,將感覺坦露,每一處褶皺輕撫,再微小的細節亦被關注。
我不再急切地去表白什么,那樣會使我像一個嘮叨的婦人。不再刻意地追求宏大敘事,避免了惺惺作態。我試著去描述一個個完整的故事,再現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貿然站在時代的角度作出價值判斷。我開始用心去揣摩劇中人的生活,劇中人的思維,分析他們際遇變化的原因——體察每一次輕小細微的抖顫。那是命運在發生變動。
我的講述有時仍不可避免地偏離,滑向自我沉溺,這是一個感性寫作者的致命缺點——為了標榜感受的獨特性,夸張個人感受。我的價值判斷也會急不可耐地從幕後跳出來,打斷原本刻意維持的冷靜敘事。
但我深信。這本書會是不同的。與我自己以往的不同,與別人的也不同。
體會雜劇是另一種情味。當你習慣了唐詩宋詞的優雅纏綿之後,你幾乎會自覺地抵制這個世俗化的產物。它很難符合高雅清淡的口味,顯得直白低俗,不耐咀嚼,有時還充滿了齷齪和猥瑣。
它不像詩詞歌賦那樣懂得撩撥,欲近還遠,善解人意,它太不懂掩飾,直至會搞壞你的胃口。可是當你進入了之後,你會發現它的孤寒由來有因。雜劇本身是一個寂寞的產物。是一群有志難伸,或者在我看來是活該一輩子不得志的讀書人排遣寂寞、消遣社會的產物。它不可避免地用力太過,流露出些許尖酸刻薄的個人情緒。
隨時擺出一副跟人死磕的蠻狠,很可能就悲壯地落了空。你呼天搶地,人家根本不搭理你。
我寫這樣一本書的緣由之一來自一件小事。有回我隨意地問身邊的人,你們知道蘇三嗎?在座的人無一例外的不知道,知道的,也只是知道有一首流行歌曲叫《蘇三說》,恰巧,那個R&B風格的歌星正是他喜歡的。
若你以為這是80後才有的問題那就錯了。我接觸的人多半是70後、60後的,他們同樣一無所知。由此我意識到這是一個集體空缺,整體空白。所以我相信,這不是一個人的問題,也不是某個特定群體的問題。
最終我只有回到故事身邊。我發現,它一直在我身邊,如同忠貞的情人。一路見我迷茫,見我反復,它依然耐心守候。直到我醒悟,離棄了那些妄念,它們依然與我相依為命。
真是命中注定啊!
我重新進入到我所熟悉的故事里面,一如重新與之相愛。這一次我不再粗暴輕率地對待它,而是用對待情人的溫存忍耐。我們重新接納對方,如進入情人的身體那般情意深長。我要它和我都放開,將感覺坦露,每一處褶皺輕撫,再微小的細節亦被關注。
我不再急切地去表白什么,那樣會使我像一個嘮叨的婦人。不再刻意地追求宏大敘事,避免了惺惺作態。我試著去描述一個個完整的故事,再現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貿然站在時代的角度作出價值判斷。我開始用心去揣摩劇中人的生活,劇中人的思維,分析他們際遇變化的原因——體察每一次輕小細微的抖顫。那是命運在發生變動。
我的講述有時仍不可避免地偏離,滑向自我沉溺,這是一個感性寫作者的致命缺點——為了標榜感受的獨特性,夸張個人感受。我的價值判斷也會急不可耐地從幕後跳出來,打斷原本刻意維持的冷靜敘事。
但我深信。這本書會是不同的。與我自己以往的不同,與別人的也不同。
體會雜劇是另一種情味。當你習慣了唐詩宋詞的優雅纏綿之後,你幾乎會自覺地抵制這個世俗化的產物。它很難符合高雅清淡的口味,顯得直白低俗,不耐咀嚼,有時還充滿了齷齪和猥瑣。
它不像詩詞歌賦那樣懂得撩撥,欲近還遠,善解人意,它太不懂掩飾,直至會搞壞你的胃口。可是當你進入了之後,你會發現它的孤寒由來有因。雜劇本身是一個寂寞的產物。是一群有志難伸,或者在我看來是活該一輩子不得志的讀書人排遣寂寞、消遣社會的產物。它不可避免地用力太過,流露出些許尖酸刻薄的個人情緒。
隨時擺出一副跟人死磕的蠻狠,很可能就悲壯地落了空。你呼天搶地,人家根本不搭理你。
我寫這樣一本書的緣由之一來自一件小事。有回我隨意地問身邊的人,你們知道蘇三嗎?在座的人無一例外的不知道,知道的,也只是知道有一首流行歌曲叫《蘇三說》,恰巧,那個R&B風格的歌星正是他喜歡的。
若你以為這是80後才有的問題那就錯了。我接觸的人多半是70後、60後的,他們同樣一無所知。由此我意識到這是一個集體空缺,整體空白。所以我相信,這不是一個人的問題,也不是某個特定群體的問題。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