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領取雙11折扣優惠
斜陽半城(簡體書)
滿額折

斜陽半城(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8 元
定價
:NT$ 228 元
優惠價
8719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5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王曉君寫上海文化名人掌故軼事五百來篇,涉及作家、學者、畫家、音樂家、工藝美術家,包括書畫、音樂、工藝美術、收藏,等門類,總數洋洋灑灑也有150萬字之多,這些文章分別發表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新民晚報》、《世紀》等主流媒體上。本書《斜陽半城:記上海文化名人》從中精選出文章80篇,分成三個專輯:一為“人在書畫里”,其中有“唐云淘畫記”、“杭稚英的絕筆畫”、“魯迅書贈徐蒔墨寶追記”、“瓷界泰斗王錫良”等文;二為“千姿百態的人生”,其中有“革命文化老人夏征農”,有“錢谷融的書生風味”,有“羅洪百歲還讀書”,還有“古琴能書人間情”、“千鏨萬鑿始出來”等文;三為“人在旅途中”,其中有“我與海派文化”、“浦東古鎮召稼樓”、“西湖夜話”、“沉香與佛教”等散文及人生隨筆感悟。
《斜陽半城:記上海文化名人》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作者簡介

王曉君:筆名騁月,1944年生。上海信息技術學校任教,現退休。為上海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市古典文學學會會員、《海派文化》報主編。擅寫名家掌故,也寫散文隨筆。文章先後發表于《人民日報·海外版》、《羊城晚報·港澳版》、《南方周末》、《新民晚報》、《文匯報》、香港《文匯報》、《世紀》、《浦江縱橫》、《上海灘》,以及海外的《星島日報》、《歐洲時報》等幾十家報刊上。著有《花曾識面》、《幽蘭空谷》、《千語一筆》,計上百萬字。

名人/編輯推薦

《斜陽半城:記上海文化名人》為作者王曉君近二年來直接采訪我國多位藝術界、文學界、學術界名人或者他們的親友、同行、學生,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後精心寫成的。包括唐云、吳湖帆、鄧散木、凌虛、豐子愷、夏征農、唐文治、冰心等人,內容翔實,文筆生動,格調高雅。書中收錄了現場采訪時拍攝的多位藝術名家的照片及相關的繪畫書法照片,圖文并茂,更增添了本書的閱讀與收藏的價值。

上海有個王曉君
施建偉
美國舊金山有一群活躍于華文園地的華人作家,他們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他們來自社會的四面八方,自稱為“草根”作家。正是他們無私地默默奉獻,撐起了當地華文文學的半片天。無獨有偶,在上海也有一群以“草根”自詡的文化奉獻者,相對大學研究機構的專家或作協專業作家,他們來自上海的市民社會,但他們的文學成果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海派文化》的創始人王曉君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王曉君,一個與名人打了半輩子交道的寫作專業戶,20世紀八十年代初,他寫的《“白貓黑貓”送給鄧小平》、《孫中山外孫海外尋親記》等美文一經刊出便轟動海內外,文章被轉載再轉載,成為一時佳話。他寫的文化名人白蕉、徐悲鴻、唐云、萬籟鳴、孫道臨、程十發、李可染、陸春齡、張均;大學校長馬相伯、唐文治、謝希德、李國豪、顏福慶等諸位都十分出彩,令人留下難忘的印象。他善于與被寫對象交朋友、談心,深挖其軼事細節,并以獨到洗練的筆墨在中央、地方等大型報刊上發表文章,他寫的人物掌故軼事散文在滬上是頗有名氣的。曉君近以新著《斜陽半城——記上海文化名人》原稿見示,其中不少文章寫文化老人疊出新意,如《唐云淘畫記》、《杭稚英的絕筆畫》、《賈植芳與海外華文文學沙龍》、《革命文化老人夏征農》等,這些文章從一個新鮮別致的側影寫起,從而突出大家們的光輝一生,文章內容扎實可信,文筆優美且真情流露,頗有文學性和史料性,相信這樣的文章會流芳百世的。
曉君是個勤奮的人,40年的寫作生涯,從不間斷,從不歇筆,他所寫的150萬字之多、五百來篇文章都是靠他的雙腳跑出來的,他不依托電腦從互聯網搜索相關參考材料,他也不會使用電腦,他主張實地面對面的采訪,就是遇到需描寫的名人已作古,抓不到第一手資料,他也會對其學生、家屬、朋友作認真地實地采訪,探訪細節,他與人約好采訪時間,不管是嚴寒酷暑,還是冰雪暴雨天氣,從不失約,因為他知道他不是記者,沒有記者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要取得別人的信任,自然要以誠待人,因而,日積月累,他的朋友遍天下。據我所知,他的采訪常常是“倒貼”的“買賣”,有時,杭州、蘇州、宜興等地有約,他也會自掏腰包欣然前往,有的競還要往返幾次,有時遇上老人,他還得提些禮品去拜訪。當今文壇風氣不佳,要發表些文章也實在很難,沒有記者身份,又不會發電子郵件投稿,全靠滯後的填格子式手工寫作後的投稿更是難上加難,然而曉君的新作卻能在主流媒體上頻頻見報,這也是曉君文體獨特價值的有力證明,有人說他是繼鄭逸梅、谷葦之後的掌故補白大王,曉君是受之無愧的。我與曉君相識熟知,緣于我們對海派文化的共識。十年前,他來和我商量創建《海派文化》,他的真誠和膽識感動了我。2002年8月5日,上海第一份《海派文化》報面世,這也是曉君艱辛創業的一個拐點。初創時,經濟沒有外援,曉君只得自掏腰包,為擴大影響,他們以名人為題制作“笛王壺”、“巴金壺”、“馬相伯壺”,還舉辦《海派文化》與城市精神的研討會……他們所遭遇的種種是那些坐享文化資源的幸運兒所難以想象的,他們報紙內容起點要求很高,他們挖掘官方尚未發表過的潛在資源去拾遺補缺,從而提高報紙的質量和品位。為此,他四出奔波約稿、組稿、自己寫稿,就這樣一篇又一篇外界很少目睹耳聞的好稿在《海派文化》上刊出,很快引起了廣大讀者的注意。前幾天在香港,我與曾敏之、寒山碧、林曼叔、張詩劍、夏馬諸師友相敘時,曾多次談及曉君的情況,在文化市場化的當代中國,居然還有曉君這樣以文化事業為人生追求的作家。曉君,確是我值得向香港朋友夸耀的“中國特色”,而凡是從我那里得知曉君執著精神的朋友也都對他的那份癡迷十分欽佩,并以實際行動表示聲援,因為在市場化的大潮下,對于文化事業這樣的癡迷實在是無價之寶。
如今,《海派文化》已近10個年頭,其中曉君經歷過的酸甜苦辣我是知道的,也是理解的,塵世充滿濃艷的名利之誘,而曉君卻以持恒不動搖的意念與一顆平常心正確對待,在文壇上當今還能有幾人呢?他在《海派文化》中發的許多文章也分別被他收至《花曾識面》、《幽蘭空谷》、《海上摭憶話名人》、《千語一筆寫人生》以及最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斜陽半城——記上海文化名人》等著作之中。
曉君寫的人與物散文,看來簡單,其實不易,從采訪、捕捉材料到恰到好處地妙手形狀,直至以情行文、清新可誦,假如一朝一夕之功,文豈能聞于天下。曉君寫的每篇文章都有配照,或與訪者合影,或設有相關圖片,它既可與文字互為補充,相得益彰,更能說明文章言必可征,并非空穴來風。他的書,倘能一卷在手,翻閱助興,不枉是一件快事。
“窗格影搖書案上”,曉君“白發滿頭猶著書”值得慶賀,是為序。
施建偉
2011年6月5日

目次

序(施建偉)
第一輯 人在書畫里
吳湖帆與沈智毅的扇面情誼/2
魯迅書贈徐舒墨寶追憶/6
唐云的絕筆壺/10
杭稚英的絕筆畫/13
書壇巨筆鄧散木/17
唐云淘畫記/28
唐云畫瓷/31
十大名家畫瓷盤/34
“八元”喜畫紫砂盤/38
王克文訪美散記/41
施亞西的山水畫/45
老坑端硯寄深情/48
患難之中見真情/50
滬港兩老結壺緣/53
兩只筆筒/56
聲容歸去憶往事/59
瓷界泰斗王錫良/61
壺刻大師沈覺初/65
粉畫巨子杭鳴時/68
“金魚使者”凌虛/78
百壽圖中見真情/88
儒釋相通的《護生畫集》/92
沈智毅拾遺記/95
亦師亦友貴相知/99
陸志德旗袍畫情結/103
扎根唐宋潑彩當代/107
阿馨虎展序/111
朗月清風萬里心/112
縱橫揮灑盡真情/119
畫壇中的“百鳥楊”/122
戴家華使“死畫”復生/125
南北“石癲”喜相會/129
小荷才露尖尖角/132
下筆有墨象書思在無形/135
滿紙春心墨未干/138
個園中的秀竹和假山/141
當以天地為師——石濤的山水畫/144
布衣名士金冬心/147
留園的山水和法帖/149
《書我一片自由天》序/152
書法人生經綸志/155
沈智毅的《放翁詩意冊》/158
第二輯 千姿百態的人生
國學大師唐文治/164
革命文化老人夏征農/174
孫中山外孫王弘之海外尋親記/178
書生風味是淡定/185
羅洪百歲還讀書/188
賈植芳與海外華文文學沙龍/191
情系名人手稿的蕭斌如/194
金庸的舊照片/200
樂觀者壽,勤奮者健——憶百歲將軍童陸生/203
清香散作萬里春/206
真情盡在燈影里/210
名媛旗袍展風采/213
到寇丹家喝茶去/217
萬紫千紅出筆端/221
我的學生是儒商/224
古琴能書人間情/227
百歲巴金紀念壺/230
馬相伯紀念壺/231
陸春齡大銅章/232
千鏨萬鑿始出來/234
味中有味/237
謝永新的提梁壺/241
草廬藏璽盡生輝/243
李正華的紫砂雕塑/246
根雕無言尚有情/249
第三輯 人在旅途中
我與《海派文化》/252
西湖夜話/256
浦東古鎮召稼樓/259
召稼樓與《瘞鶴銘》/262
雍荷堂記/264
雍荷堂再記/267
佛門見聞/272
高郵行/274
志在閑心景最美/277
家鄉的茅草屋/279
大黃/282
飲茶/286
沉香與佛教/287
後記/290

書摘/試閱

唐云的絕筆壺
國畫大師唐云雖已逝世15周年,而他的文壇韻事卻流布人口,載以史冊。
眾所周知,唐云愛壺、藏壺、畫壺、設計壺。他藏有的曼生壺件件是精品,把把有故事,然他不是為藏而藏,他把玩,他研究,他使用,他用精壺泡茶,他說:“用精壺泡茶是養壺的最好辦法,何況好壺泡好茶,原本就是生活的一種享受。”難怪唐云作畫後,便喜一壺在手,靜坐小憩,悠悠品茗,情趣萬種。
唐云喜歡在紫砂壺上畫畫,畫完後再請竹刻名家沈覺初銘刻。他說:“陳曼生與楊彭年、邵二泉就是這樣合作的。”20世紀80年代,上海美術館要展覽有當代畫家書畫的特制名壺,沈智毅請示唐云,唐云大力支持并親自繪壺。他在漢鐘壺上畫了兩只小雞在爭啄一粒花生并題:“飲之可以得長生。”花生有長生果之稱,題字看似不經意,其實含蓄而切題。隨即,沈智毅又請了謝稚柳、陳佩秋、陸儼少、關良、王個移、朱屺瞻、程十發、劉旦宅、張大壯等名畫家在壺上作畫,再由沈覺初銘刻。丹青紫泥,海上十家繪壺形成了紫砂壺史上復興之第二浪,唐云、沈智毅無疑是這第二浪的始作俑者。
1993年是唐云的多事之秋,他率子女、學生等把愛妻的骨灰送至浙江富陽,和淚撒在靜靜的富春江里。他又囑子女說:“我百年之後,骨灰也撒在這里,和你們媽媽在一起游山玩水。”之後,唐云心臟病經常發作,但他仍然不懈地作畫,奔波。7月初,他還去蘇州市政府為古吳軒的有關事情奔波。回來後,他對自己的關門弟子許愷德說:“看來,去澳門和臺灣開畫展的事我不一定能成行了。”9月初,唐云得知自己給學生許愷德畫的一把蘭花壺燒成後有一小砂眼時說:“不巧,碰上石灰了,補是可以補好的,但不雅了。你再去選二把壺坯來,我重新給你畫。”許愷德重新選了二把石瓢壺壺坯,于9月19日上午來到了唐云先生的畫室,唐云把玩了一番,問許愷德要畫什么?許愷德說:“隨便你,一把畫給唐永輝吧!”唐云說:“他不要的,全畫給你吧。”許愷德說:“我與永輝說了,他要的。”唐云聽說孫子喜歡,喜不打一處來,說:“知道了,下禮拜我給你們畫。”唐云在家的最後一個禮拜里畫就了這兩把石瓢壺,給孫子唐永輝畫的是一大一小的魚樂圖,只見大魚自由自在,小魚娓娓而來,漁家之樂不言而喻,大魚、小魚筆意簡而練,法古人而出,老辣超然。唐云在壺壁上題道:“魚得活水,人比香茶。老藥為永輝作,覺初刻。”另一把畫了荷花圖:重墨大筆的荷葉,修長而堅韌的荷莖,淡清高雅的花瓣躍然壺上。稚拙簡漫,荷趣頓生。唐云在壺壁上銘日:“荷香夏熟,荷水可烹茶。愷德賢友正之。八十四翁唐云書畫,覺初刻。”9月25日下午,唐云突發心臟病,26日上午,許愷德一早趕往老師唐云的家,唐云對愷德說:“昨天下午心臟病突發,極度不適,今天下午要去華東醫院住院,休息一段時間。二把茶壺已畫好,你拿去叫沈覺初先生刻。”下午去醫院前,唐云慢慢地從胸中取出一只裝有金鈴子蟲子的葫蘆交給許愷德,叫他放到兒子逸覽的房間里并關照:“好好養著,我還要帶它去臺灣的。”不料,唐云這一去醫院再也沒有回到家里。
沈覺初是滬上壺刻的龍頭人物,他借鑒竹刻刀法,根據紫砂壺的特性和形制,特制了許多專用刻刀,他獨創了雙刀與單刀并用,賦予自刀而來的金石氣息,將壺上的畫與書法忠實地刻出來,不失筆意、筆觸,更不失氣韻精神,本是畫家出身的沈覺初深深懂得,壺刻是一門藝術,它與壺以及壺上的書畫缺一不可,完美組合,壺才能真正成為一件上乘的藝術品。沈覺初在刻完這二把壺之後,得知唐云在醫院里逝世的噩耗,悲痛萬分。便又在許愷德一把石瓢壺上補上一筆:“藥城先生最後之筆,愷德寶之。沈覺初拭淚又記。時癸酉年十一月,年七十九。”
如今,二把砂壺早已制好,許愷德遵師遺愿,一把留永輝,一把存自己,許愷德說:“老師畫完壺到進入醫院還不到半個月,他還來不及看到制好的石瓢壺就作古了,面對老師的絕筆壺,我不禁黯然淚下。”
二把絕筆壺留給了唐云生前喜歡的孫子與得意門生也是緣,畫家賴少其有聯挽唐云日:“能有幾人成知己,多少好事已辦完。”十分貼切。唐云雖已駕鶴作逍遙游,可他留下諸多軼聞佳話終成千古絕唱。
(2009年) P10-12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9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