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佛教的修行以戒、定、慧三學為核心,以教、理、行、證為修學次第。但是,修行者的根機、興趣等各有不同,于是對佛法各有偏好。從根本上說,義理與實修是無法分離的,這也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所以,《高僧傳》將古代僧人分為十科,其中翻譯、解義、讀誦屬于義解門;而習禪、明律、感通、遺身、護法、興福,則歸屬實踐門;最后一科“雜科”則是指出家人的外學修養,傍及世間經書、治世學問、禮樂文章等,無不兼通。
目次
總序/1
序一 洪修平/1
序二 余謀昌/1
導論/1
一、從比照式研究到根源式研究/3
二、佛教生態哲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16
三、佛教哲學的生態詮釋與拓展/28
第一章 佛教生態價值觀/37
第一節 “利樂有情,莊嚴佛土”的生態價值取向/38
一、涅槃解脫與物質主義價值觀的轉向/39
二、大乘佛教普度眾生、莊嚴佛土的價值追求/53
第二節 “眾生平等”、“無情有性”的自然價值觀/74
一、“眾生皆有佛性”的生命平等觀/74
二、“無情有性”的生態平等觀/81
結語/89
第二章 佛教生態德性論/98
第一節 佛教心性論的生態人性論意蘊/99
一、心性染凈說:超越物欲的人性依據/99
二、心性迷悟說:生態智慧的人性基礎 / 107
第二節 心凈則佛土凈:人性向自然的生成/114
一、“心凈一行凈一眾生凈一佛土凈”/115
二、在“度化眾生,凈佛世界”過程中修養德性 /122
第三節 佛教美德的生態詮釋/135
一、歐美佛教生態美德研究得失檢討/135
二、佛教美德體系及其生態意蘊/139
結語/143
第三章 佛教生態存在論/152
第一節 存在的緣起性:對實體論的消解/153
一、緣起性空對實體性觀念的反思與超越 / 154
二、緣起與假名:關系性與個體性的統一/165
第二節 生存境界緣起:生態性生存的可能/174
一、妄識緣起:從生存境界的生成看生態危機的形成 / 175
二、轉識成智:生存境界的優化與生態性生存的可能 /184
第三節 緣起整體性:佛教整體論的生態意蘊/191
一、從“一念三千”看人與世界的整體關聯/193
二、法界緣起對緣起整體性的全息直觀/199
結語/205
第四章 佛教生態環保實踐及其思想基礎/210
第一節 佛教生態生活方式的價值觀基礎/210
一、戒殺放生素食與佛教慈悲觀、生命平等觀 /211
二、節儉惜福與佛教文化價值導向 /217
第二節 佛教生態生產方式與中國傳統思想/222
一、農禪生產對中土社會生產方式的適應/222
二、山林佛教生態環境建設及其傳統思想意蘊 /228
第三節 佛教文化功能生態化與德性論的拓展/235
一、佛教文化創造功能與佛教思想的生態化 /236
二、佛教生態文化教育功能對德性論的拓展/239
結語/247
結論/254
附錄:主要參考資料/263
後記/275
序一 洪修平/1
序二 余謀昌/1
導論/1
一、從比照式研究到根源式研究/3
二、佛教生態哲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16
三、佛教哲學的生態詮釋與拓展/28
第一章 佛教生態價值觀/37
第一節 “利樂有情,莊嚴佛土”的生態價值取向/38
一、涅槃解脫與物質主義價值觀的轉向/39
二、大乘佛教普度眾生、莊嚴佛土的價值追求/53
第二節 “眾生平等”、“無情有性”的自然價值觀/74
一、“眾生皆有佛性”的生命平等觀/74
二、“無情有性”的生態平等觀/81
結語/89
第二章 佛教生態德性論/98
第一節 佛教心性論的生態人性論意蘊/99
一、心性染凈說:超越物欲的人性依據/99
二、心性迷悟說:生態智慧的人性基礎 / 107
第二節 心凈則佛土凈:人性向自然的生成/114
一、“心凈一行凈一眾生凈一佛土凈”/115
二、在“度化眾生,凈佛世界”過程中修養德性 /122
第三節 佛教美德的生態詮釋/135
一、歐美佛教生態美德研究得失檢討/135
二、佛教美德體系及其生態意蘊/139
結語/143
第三章 佛教生態存在論/152
第一節 存在的緣起性:對實體論的消解/153
一、緣起性空對實體性觀念的反思與超越 / 154
二、緣起與假名:關系性與個體性的統一/165
第二節 生存境界緣起:生態性生存的可能/174
一、妄識緣起:從生存境界的生成看生態危機的形成 / 175
二、轉識成智:生存境界的優化與生態性生存的可能 /184
第三節 緣起整體性:佛教整體論的生態意蘊/191
一、從“一念三千”看人與世界的整體關聯/193
二、法界緣起對緣起整體性的全息直觀/199
結語/205
第四章 佛教生態環保實踐及其思想基礎/210
第一節 佛教生態生活方式的價值觀基礎/210
一、戒殺放生素食與佛教慈悲觀、生命平等觀 /211
二、節儉惜福與佛教文化價值導向 /217
第二節 佛教生態生產方式與中國傳統思想/222
一、農禪生產對中土社會生產方式的適應/222
二、山林佛教生態環境建設及其傳統思想意蘊 /228
第三節 佛教文化功能生態化與德性論的拓展/235
一、佛教文化創造功能與佛教思想的生態化 /236
二、佛教生態文化教育功能對德性論的拓展/239
結語/247
結論/254
附錄:主要參考資料/263
後記/275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