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延續作者一貫奉行的紀實風格,對中國內地文物市場進行整體掃描與剖析,其中有詭譎離奇的文物案例,有沉浮江湖的收藏者故事,有金融資本操控拍賣市場的黑幕,更有鑒定專家、高仿高人、收藏達人共同解密收藏迷局中的種種玄機,給圈內人指點迷津,為局外人揭示真相。
作者簡介
吳樹(吳澍),中國電視藝術家、收藏鑒賞家、資深記者。1950年出生于江西瑞昌,祖籍湖北大冶。主要作品:長篇報告文學《誰在收藏中國》、《誰在拍賣中國》、《誰在忽悠中國》;中篇小說《鳳凰玦》、《失落的流浪者》、《野草莓》、《明天的太陽〉、《進化森林》等;電影文學劇本集《阿門》。電視劇:《黎明行》、《父親》、《黑暗的心》、《有個男人》、《黃昏小站〉等;另有紀錄片和文藝專題片數十部,分獲國際、國內專業大獎。
名人/編輯推薦
《誰在忽悠中國》是長篇紀實文學“中國文物黑皮書”三部曲的終結篇,其姊妹篇《誰在收藏中國》和《誰在拍賣中國》近年來持續暢銷兩岸四地和世界其他華語區域,被讀者攜評論界譽為 “解讀中國文物市場的百科全書”。《誰在忽悠中國》延續作者一貫奉行的紀實風格,對中國內地文物市場進行整體掃描與剖析,其中有詭譎離奇的文物案例,有沉浮江湖的收藏者故事,有金融資本操控拍賣市場的黑幕,更有鑒定專家、高仿高人、收藏達人共同解密收藏迷局中的種種玄機,給圈內人指點迷津,為局外人揭示真相。
目次
序言 崛起與沉淪/理由
卷首 誰在忽悠中國?——全民收藏大盤點
上卷
第一章 新聞調查:盛世收藏還是浮世亂象?
“元青花梅瓶”裝的什么酒?
誰分吃了“國寶哥”的蛋糕?
一個文化殉道者的收藏悲劇
從“老支書”到盜墓賊
直擊“中國著名盜墓村”
第二章 暗訪紀實:中國古玩市場整體違法!
六下景德鎮,暗訪“官窯王”
京城“古玉”何方來?
洛河岸邊的青銅隱士
京津紙貴與中國假畫市場
收藏者之痛,管理者之癢
第三章 人物專訪:“亂世英雄”起四方
一位收藏大亨的秘史
兩塊瓷片起家的億萬富豪
一個拍行CEO的神奇發跡史
京城“鑒定大師”
第四章 深度報道:“特殊商品”身後的利益集團
從文物黑客到政治明星
貪官庇護下的黑惡勢力
逍遙在《拍賣法》的幸福天堂里
下卷
第五章 鑒定專家談鑒定
李知宴:“眼學也是科學!”
馮松林:“科學就是科學!”
李宗揚:“有些科測純粹是蒙人!”
姚青芳:“科技檢測文物的誤差率只有1%~5%!”
李慧玲:“現在高仿畫能超過原畫作水平!”
趙青云:“現在不良專家太多!”
第六章 高仿高人談高仿/205
李廣琪:“我因出口古陶瓷高仿品曾遭海關通緝!”
黃云鵬:“仿真度達到80%就真假難分了!”
高水旺:“我燒制出了3000年前的‘唐三彩’!”
李華明:“低仿品就能忽悠專家!”
第七章 收藏達人談收藏
翟健民:“內地藏家買古董就像買$!”
閆振堂:“貪圖數量只會成為贗品推銷員!”
穆海寧:“國家真要認真追究起來,我該怎么辦?”
陳治木:“我挑戰的不止是馬未都!”
彭中天:“收藏市場亂在產權不明晰!”
第八章 2010,中國收藏文化的終結?
億元時代,金蛇狂舞
掛在墻上的股票
憤怒的中國民間收藏者
後記 曲終人不散
卷首 誰在忽悠中國?——全民收藏大盤點
上卷
第一章 新聞調查:盛世收藏還是浮世亂象?
“元青花梅瓶”裝的什么酒?
誰分吃了“國寶哥”的蛋糕?
一個文化殉道者的收藏悲劇
從“老支書”到盜墓賊
直擊“中國著名盜墓村”
第二章 暗訪紀實:中國古玩市場整體違法!
六下景德鎮,暗訪“官窯王”
京城“古玉”何方來?
洛河岸邊的青銅隱士
京津紙貴與中國假畫市場
收藏者之痛,管理者之癢
第三章 人物專訪:“亂世英雄”起四方
一位收藏大亨的秘史
兩塊瓷片起家的億萬富豪
一個拍行CEO的神奇發跡史
京城“鑒定大師”
第四章 深度報道:“特殊商品”身後的利益集團
從文物黑客到政治明星
貪官庇護下的黑惡勢力
逍遙在《拍賣法》的幸福天堂里
下卷
第五章 鑒定專家談鑒定
李知宴:“眼學也是科學!”
馮松林:“科學就是科學!”
李宗揚:“有些科測純粹是蒙人!”
姚青芳:“科技檢測文物的誤差率只有1%~5%!”
李慧玲:“現在高仿畫能超過原畫作水平!”
趙青云:“現在不良專家太多!”
第六章 高仿高人談高仿/205
李廣琪:“我因出口古陶瓷高仿品曾遭海關通緝!”
黃云鵬:“仿真度達到80%就真假難分了!”
高水旺:“我燒制出了3000年前的‘唐三彩’!”
李華明:“低仿品就能忽悠專家!”
第七章 收藏達人談收藏
翟健民:“內地藏家買古董就像買$!”
閆振堂:“貪圖數量只會成為贗品推銷員!”
穆海寧:“國家真要認真追究起來,我該怎么辦?”
陳治木:“我挑戰的不止是馬未都!”
彭中天:“收藏市場亂在產權不明晰!”
第八章 2010,中國收藏文化的終結?
億元時代,金蛇狂舞
掛在墻上的股票
憤怒的中國民間收藏者
後記 曲終人不散
書摘/試閱
卷首語 誰在忽悠中國?——全民收藏大盤點
別相信“盛世收藏”的鬼話,那只是富人的游戲,是禍害窮人的精神鴉片。歷來的大收藏家多半是“亂世英雄”,民國時期的張伯駒、“文革”時期的馬未都,就是人盡皆知的事例。都說文人禍國,編造此等鬼話又何止一處?有如“盛世修史”,誰讀過盛世“修”出來的真實史籍?強說“真史”,頂多不過是一部明星們騷首弄姿的“寫真集”罷了。
盡管偉大的數理家阿基米德遺憾地沒把最後一個圓圈畫在黃河文明地,盡管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的標志物計算機也與我們的珠算革命失之交臂,但是這并不能說明我們這個民族在算術上低能。恰恰相反,數字代表了我們這個國度的生存智慧,甚至成為每一個公民在不同時代的榮辱標尺。
千百年來,擁有田地、房屋等財富的數字大小,決定著中國人的生存地位,富者為貴做主子,貧者為賤當奴才;
新中國建立之初,決定人們生存命運的數字發生第一次反向運動——擁有財富的數字越大越反動,城市里的資本家、富商,農村里的富農、地主,均淪落為新中國的專政對象。反之,誰最窮誰最革命,城市無產階級與農村里的貧下中農成為革命的主力軍,翻身當了新中國的主人;
幾十年後,財富數字的政治含義再一次被逆向顛覆——“誰富誰光榮,誰窮誰狗熊”!萬元戶、億元戶,直至福布斯財富榜上的中國富豪,成為中國社會的新貴,他們用手里的錢承包了地位和榮耀,讓那些世世代代渴望“均平富”的農民與城市無業者眼睛里滴血、心里著火,不得不盲目地攀權比富。因為只要有了錢就可以光宗耀祖,只要有了錢就能夠過上城里人一樣奢華的生活。為此,身無分文的農村無產者們為了讓兒子風風光光地娶門好媳婦傳宗接代,為了使自己的房屋層高不輸鄰家的風水,為了成為光榮的“萬元戶”,只有棄義圖財,舍命一搏去從事各種冒險活動,管它黑貓白貓,什么行當來錢快就義無反顧地去干什么。
上世紀九十年代成立的中國拍賣公司,為中國千千萬萬致富無門的普羅大眾打開了一扇暴利之窗。成交價一浪高過一浪的文物交易,鼓舞著城里人爭先恐後地四出淘寶。由此,一輪空前曠世的全民收藏熱迅速在城鄉蔓延,給一些溫飽堪憂的農民帶來了千載難逢的天賜良機。為了滿足城里人沒完沒了的淘寶熱,也為了滿足自己發家致富的欲望,一些人不惜掘墳盜墓、制假賣假,從祖宗的墳墓里或玩弄城里人的智能游戲中,去攫取改變命運的第一桶金。只要沒進班房,他們為此付出的成本幾乎為零。不幸的是,他們用零成本去與城市收藏者博弈,但卻真真切切地讓中國社會整體去為之買單。下面一組數字可以佐證:
近30年,中國境內集結了收藏大軍8000余萬(中國收藏家協會估計有1億收藏者)盜墓大軍約10萬人眾(社科院學者觀點,《今日美國報》刊載。官方指出此數據不實,偏多。民間說此數據不全面,偏少);
近30年,出土、散落的地上地下文物約4億件以上(按8000萬收藏者為基數,平均每人藏有6件出土文物計算。在記者的調查對象當中,個人收藏的此類文物遠遠超出此數。典型案例讀者可以參考本書第一、第七章相關內容);
近30年,被盜掘、基建私分古墓約200萬座以上(筆者根據民間收藏數字保守推算;2005年國家文物局公布被盜古墓20萬座;民間普遍認為:遠遠不止;考古工作者則強調:“十墓九空”);
近30年,走私出境文物約6,000萬件左右(按照海關5%抽查扣留數和海關人員“查一漏十”的說法計算。官方數據不詳,民間普遍認為上億);
近30年,流散民間的文物數量約為全國(國營)博物館藏品總數的33倍。走私出境的文物數量約為40座北京故宮的館藏。
時至今日,中國境內文物市場整體違法,占人口總數0.5%以上的中國公民涉嫌非法文物交易罪或商業欺詐罪(全國現有各類古玩市場3000多處,商鋪近100萬家,從事文物走私、制假、販賣活動的人數約200萬以上。記者調查證實:絕大部分市場的經營項目除開贗品就是“三盜”文物,交易雙方均觸犯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制假賣假者觸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這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後面,還隱藏有什么社會隱情嗎?我們不妨繼續探尋。
這一輪斂古搏富的全民收藏運動,到底讓誰發財了、致富了?
我曾向許多專家學者請教過這個問題。他們不約而同地告訴我:“農民發財致富了,用自仿的假文物去實現對富人們的財富再分配!”
那部分以身試法的農民們果真致富了嗎?我調查發現,除極少數動手早、運氣好的人掙了大票子,成為農村新貴之外,一些靠盜墓、制假為生而又沒有後臺保護傘的農民,有的被判刑入獄,一點可憐的家產也被罰沒。有的就算僥幸逃脫法律制裁,頂多也就填飽了肚子、蓋了間房子、生了個兒子,而這些本來就該屬于他們的基本生存權,還是建立在千千萬萬普通收藏者上當受騙、傾家蕩產的痛苦之上。
那么,這幾十年收藏市場上的巨額資金究竟流進了誰的口袋里呢?這一輪起勢于改革初期的全民收藏運動,的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形成了若干利益集團,最具代表性的有兩類人:一類是擁有足夠金融資本的文物藝術品投機商,為顯性富人;另一類是貪官污吏,為隱性富人。這兩類人躉藏的物品無論真假,也無論出處,都可以成為他們欺行霸市、賺取暴利的籌碼。因為他們借助用金錢或權力建立起來的“絕對威望”,壟斷了文物、藝術品價值和價格上的話語權,只需將自己的藏品進行二次包裝後送上大拍賣場,便能夠創造出農民們想都不敢想的巨額暴利——農民們幾百、幾千元錢賣給他們的真假文物,到了他們手里,便可以拍出幾十、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天價——這,就是至高無上的資本與權力的力量!
全民收藏究竟給我們這個轉型社會帶來了什么?
從物質層面上看,持續近30年的全民收藏運動,是一場招搖文化反文化、披掛傳統反傳統的“金錢秀”,它直接導致了我國的文物資源危機。前幾天,故宮博物院著名文物專家耿寶昌先生跟我交談時說:“億民炒古玩,歷史文物全玩完!”雖是一句玩笑話,卻道出了全民收藏的“盛況”實景。由于游戲參與者的貪婪,我們幾千年存留下來的地下文化寶藏被盜掘殆盡,即便有些文物被民間人士收藏,但由于黑市流通頻繁、原始信息丟失,導致這些文物真假莫辨、無據可考,幾乎全部變成時代不清、背景模糊、失去根系的純工藝品,喪失了應有的歷史研究價值。許多珍貴文物甚至在交易過程中破損毀壞,帶著它們豐富的歷史信息與可供人類解讀自身的密碼,永遠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之中。
從精神層面上看,經過這幾十年的瞎折騰,中國人好古藏古的傳統文化志趣和收藏品味,已被現代文物投機者的滿身“銅臭氣”嚴重浸淫,收藏活動早已成為一種純粹的投資項目,伴之而來的知法犯法、投機詐騙盛行于市,嚴重地敗壞了社會風氣。
再從文化層面上看,全民收藏運動從一開始就偏離了文化軌道。
溯本清源,中國人的收藏習慣始于新石器時期,向下延續數千年之久,主要經歷過神(巫)權文化、王權文化、士大夫文化、儒雅文化四個收藏階段。
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一些疑似巫師或部落首領的墓穴里,呈放著許多死者生前喜愛的陪葬品,如紅山、良渚、龍山、齊家等文化時期的玉器,大地灣、仰韶、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器。那些精美的藏品從造型到紋飾,無不體現出擁有者對天地神靈的崇拜與敬仰,我們至今還能通過那些神器感悟到我們原始先祖們莊嚴的文化志趣;
從商周奴隸主與秦漢帝王將相的墓穴里出土的青銅器、玉器,則讓我們在天地人神等文化傳承物之外,又看到了一種新出現的封建等級文化的影子——陪葬品的種類、器型、大小、紋飾、數量,等等,成為當朝收藏者權力爵位的象征,也給後世收藏者留下思辨歷史的無限空間;
從宋代開始,隨著出版物和書院的增多,文化普及面增寬,文人墨客大量涌現,故六朝字畫、當代名人墨寶以及文房用具,皆成為士大夫和其他儒雅之士競相追逐的收藏品,此風一直延續到清代,尤其是乾隆時期至甚,可謂是數代風流收藏事,皆為修性兼養身!
到了晚清、民國,雖說世道不濟、民不聊生,一些達觀貴族和破落大戶人家會變賣一些家傳藏品,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也零星出現少量古董市場和專業古董商,但收藏者依舊還是一些視古如命的高端文化人群。有些文人志士縱使家道衰敗、衣食堪憂,仍舊守身如玉,賣衣賣房不賣古董,足見藏者情操與志向之高尚。龐元濟、吳湖帆、張伯駒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盡管以上各個時期的人們對于收藏品的文化認同和審美志趣不盡相似,但有一點卻是共通的,即收藏者都保持著某種精神層面上的追求,即便新石器時期的始祖也是如此。唯獨這一次全民收藏運動,自始至終都是建立在追求暴利的幻想之上,以至于在近億人的古玩市場上,幾乎只見得到上家與下家,找不著幾個真正的收藏家。
是誰忽悠了億萬收藏大眾?
2010年,在各大拍賣公司秋拍火爆收官,眾多媒體大呼小叫“中國藝術品拍賣進入億元時代”之時,筆者卻于料峭寒風中聽到了另外一個龐大的人群發出沉重的喘息聲——《中國民間收藏者橫店宣言》、《中國民間收藏者北京宣言》相繼高調發布——此前作為文物藝術品市場主體存在的億萬收藏大眾,從財富春秋大夢中醒來後無奈地發現:自己已被手握金融資本的富豪們一腳踢出主流藝術品市場之外,幾十年耗盡心血收集的藏品,變成一堆堆真假莫辨的燙手山芋,從牙縫里擠出來的全部投資盡然血本無歸!于是,他們憤怒了,開始以各種極端的方式發泄自己的不滿與絕望。或遷怒于文物專家,罵他們是“磚家”、“騙子”,識不得自家的古珍國寶!或遷怒于政府,譴責有關當局是“大忽悠”,只開放文物市場,卻從來沒有真正授予收藏者文物收藏權與交易權!
由此可見,所謂“藏寶于民”,無論對官方還是民間收藏者而言,都是一面自欺欺人的空鏡子。對民方,你說你家藏百寶,那是自作多情,誰承認?專家說你那些國寶全是贗品!你給自己帶上“為國藏寶”的高帽子,《文物法》只能授予你“非法收藏”的光榮稱號。殘酷吧?不要說合理不合理,這就是現實!對官方來說,你開放文物市場卻無能管理,你贊成“藏寶于民”卻無法辨偽存真,你放任全民收藏卻不能讓他們的藏品合法化,能不挨罵?能不馱埋怨?
究竟誰是騙子?誰是大忽悠?當然不是賣文物仿品的農民,更不是千千萬萬血本無歸的普通收藏者。從“誰最窮誰革命”到“誰先富誰光榮”,一次次“數字革命”讓中國老百姓的命運成為社會輪盤上的骰子,隨著執盤者的意志起落沉浮。特別在文化落後,教育資源匱缺的廣大農村,讓溫飽存憂的農民去領會“義當富貴則富貴,義當貧賤則貧賤”(朱熹《論語集注大全》)的聖人古訓,顯然多半是矯情。再說,又有誰真正在乎他們是否能用某種明晰的文化意識去掌控自己的行為與命運呢?
有人說,假若中國沒有出現拍賣公司,也許就不會有後面發生的事;也有人說,即便有拍賣公司出現,沒有大面積無序開放古玩市場,也不會發展到全民收藏;還有人說,即便開放了古董市場,假若始終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加強市場管理,也不會導致今天這種覆水難收的尷尬局面。我們還可以繼續想象出更多的假若,但是通通于事無補。
歷史是什么?是一場誰也無法更改與訂正的時空游戲。一如今天的你我,即便身著西裝、手持iPhone 4穿越遠古,照樣只能去飲毛茹血、搖尾傳情。即便早已預覽明天的悲劇,現在該干什么蠢事還會義無反顧地去干——因為今天就是今天,它意味著適時的誘惑無可抗拒!
別相信“盛世收藏”的鬼話,那只是富人的游戲,是禍害窮人的精神鴉片。歷來的大收藏家多半是“亂世英雄”,民國時期的張伯駒、“文革”時期的馬未都,就是人盡皆知的事例。都說文人禍國,編造此等鬼話又何止一處?有如“盛世修史”,誰讀過盛世“修”出來的真實史籍?強說“真史”,頂多不過是一部明星們騷首弄姿的“寫真集”罷了。
盡管偉大的數理家阿基米德遺憾地沒把最後一個圓圈畫在黃河文明地,盡管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的標志物計算機也與我們的珠算革命失之交臂,但是這并不能說明我們這個民族在算術上低能。恰恰相反,數字代表了我們這個國度的生存智慧,甚至成為每一個公民在不同時代的榮辱標尺。
千百年來,擁有田地、房屋等財富的數字大小,決定著中國人的生存地位,富者為貴做主子,貧者為賤當奴才;
新中國建立之初,決定人們生存命運的數字發生第一次反向運動——擁有財富的數字越大越反動,城市里的資本家、富商,農村里的富農、地主,均淪落為新中國的專政對象。反之,誰最窮誰最革命,城市無產階級與農村里的貧下中農成為革命的主力軍,翻身當了新中國的主人;
幾十年後,財富數字的政治含義再一次被逆向顛覆——“誰富誰光榮,誰窮誰狗熊”!萬元戶、億元戶,直至福布斯財富榜上的中國富豪,成為中國社會的新貴,他們用手里的錢承包了地位和榮耀,讓那些世世代代渴望“均平富”的農民與城市無業者眼睛里滴血、心里著火,不得不盲目地攀權比富。因為只要有了錢就可以光宗耀祖,只要有了錢就能夠過上城里人一樣奢華的生活。為此,身無分文的農村無產者們為了讓兒子風風光光地娶門好媳婦傳宗接代,為了使自己的房屋層高不輸鄰家的風水,為了成為光榮的“萬元戶”,只有棄義圖財,舍命一搏去從事各種冒險活動,管它黑貓白貓,什么行當來錢快就義無反顧地去干什么。
上世紀九十年代成立的中國拍賣公司,為中國千千萬萬致富無門的普羅大眾打開了一扇暴利之窗。成交價一浪高過一浪的文物交易,鼓舞著城里人爭先恐後地四出淘寶。由此,一輪空前曠世的全民收藏熱迅速在城鄉蔓延,給一些溫飽堪憂的農民帶來了千載難逢的天賜良機。為了滿足城里人沒完沒了的淘寶熱,也為了滿足自己發家致富的欲望,一些人不惜掘墳盜墓、制假賣假,從祖宗的墳墓里或玩弄城里人的智能游戲中,去攫取改變命運的第一桶金。只要沒進班房,他們為此付出的成本幾乎為零。不幸的是,他們用零成本去與城市收藏者博弈,但卻真真切切地讓中國社會整體去為之買單。下面一組數字可以佐證:
近30年,中國境內集結了收藏大軍8000余萬(中國收藏家協會估計有1億收藏者)盜墓大軍約10萬人眾(社科院學者觀點,《今日美國報》刊載。官方指出此數據不實,偏多。民間說此數據不全面,偏少);
近30年,出土、散落的地上地下文物約4億件以上(按8000萬收藏者為基數,平均每人藏有6件出土文物計算。在記者的調查對象當中,個人收藏的此類文物遠遠超出此數。典型案例讀者可以參考本書第一、第七章相關內容);
近30年,被盜掘、基建私分古墓約200萬座以上(筆者根據民間收藏數字保守推算;2005年國家文物局公布被盜古墓20萬座;民間普遍認為:遠遠不止;考古工作者則強調:“十墓九空”);
近30年,走私出境文物約6,000萬件左右(按照海關5%抽查扣留數和海關人員“查一漏十”的說法計算。官方數據不詳,民間普遍認為上億);
近30年,流散民間的文物數量約為全國(國營)博物館藏品總數的33倍。走私出境的文物數量約為40座北京故宮的館藏。
時至今日,中國境內文物市場整體違法,占人口總數0.5%以上的中國公民涉嫌非法文物交易罪或商業欺詐罪(全國現有各類古玩市場3000多處,商鋪近100萬家,從事文物走私、制假、販賣活動的人數約200萬以上。記者調查證實:絕大部分市場的經營項目除開贗品就是“三盜”文物,交易雙方均觸犯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制假賣假者觸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這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後面,還隱藏有什么社會隱情嗎?我們不妨繼續探尋。
這一輪斂古搏富的全民收藏運動,到底讓誰發財了、致富了?
我曾向許多專家學者請教過這個問題。他們不約而同地告訴我:“農民發財致富了,用自仿的假文物去實現對富人們的財富再分配!”
那部分以身試法的農民們果真致富了嗎?我調查發現,除極少數動手早、運氣好的人掙了大票子,成為農村新貴之外,一些靠盜墓、制假為生而又沒有後臺保護傘的農民,有的被判刑入獄,一點可憐的家產也被罰沒。有的就算僥幸逃脫法律制裁,頂多也就填飽了肚子、蓋了間房子、生了個兒子,而這些本來就該屬于他們的基本生存權,還是建立在千千萬萬普通收藏者上當受騙、傾家蕩產的痛苦之上。
那么,這幾十年收藏市場上的巨額資金究竟流進了誰的口袋里呢?這一輪起勢于改革初期的全民收藏運動,的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形成了若干利益集團,最具代表性的有兩類人:一類是擁有足夠金融資本的文物藝術品投機商,為顯性富人;另一類是貪官污吏,為隱性富人。這兩類人躉藏的物品無論真假,也無論出處,都可以成為他們欺行霸市、賺取暴利的籌碼。因為他們借助用金錢或權力建立起來的“絕對威望”,壟斷了文物、藝術品價值和價格上的話語權,只需將自己的藏品進行二次包裝後送上大拍賣場,便能夠創造出農民們想都不敢想的巨額暴利——農民們幾百、幾千元錢賣給他們的真假文物,到了他們手里,便可以拍出幾十、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天價——這,就是至高無上的資本與權力的力量!
全民收藏究竟給我們這個轉型社會帶來了什么?
從物質層面上看,持續近30年的全民收藏運動,是一場招搖文化反文化、披掛傳統反傳統的“金錢秀”,它直接導致了我國的文物資源危機。前幾天,故宮博物院著名文物專家耿寶昌先生跟我交談時說:“億民炒古玩,歷史文物全玩完!”雖是一句玩笑話,卻道出了全民收藏的“盛況”實景。由于游戲參與者的貪婪,我們幾千年存留下來的地下文化寶藏被盜掘殆盡,即便有些文物被民間人士收藏,但由于黑市流通頻繁、原始信息丟失,導致這些文物真假莫辨、無據可考,幾乎全部變成時代不清、背景模糊、失去根系的純工藝品,喪失了應有的歷史研究價值。許多珍貴文物甚至在交易過程中破損毀壞,帶著它們豐富的歷史信息與可供人類解讀自身的密碼,永遠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之中。
從精神層面上看,經過這幾十年的瞎折騰,中國人好古藏古的傳統文化志趣和收藏品味,已被現代文物投機者的滿身“銅臭氣”嚴重浸淫,收藏活動早已成為一種純粹的投資項目,伴之而來的知法犯法、投機詐騙盛行于市,嚴重地敗壞了社會風氣。
再從文化層面上看,全民收藏運動從一開始就偏離了文化軌道。
溯本清源,中國人的收藏習慣始于新石器時期,向下延續數千年之久,主要經歷過神(巫)權文化、王權文化、士大夫文化、儒雅文化四個收藏階段。
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一些疑似巫師或部落首領的墓穴里,呈放著許多死者生前喜愛的陪葬品,如紅山、良渚、龍山、齊家等文化時期的玉器,大地灣、仰韶、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器。那些精美的藏品從造型到紋飾,無不體現出擁有者對天地神靈的崇拜與敬仰,我們至今還能通過那些神器感悟到我們原始先祖們莊嚴的文化志趣;
從商周奴隸主與秦漢帝王將相的墓穴里出土的青銅器、玉器,則讓我們在天地人神等文化傳承物之外,又看到了一種新出現的封建等級文化的影子——陪葬品的種類、器型、大小、紋飾、數量,等等,成為當朝收藏者權力爵位的象征,也給後世收藏者留下思辨歷史的無限空間;
從宋代開始,隨著出版物和書院的增多,文化普及面增寬,文人墨客大量涌現,故六朝字畫、當代名人墨寶以及文房用具,皆成為士大夫和其他儒雅之士競相追逐的收藏品,此風一直延續到清代,尤其是乾隆時期至甚,可謂是數代風流收藏事,皆為修性兼養身!
到了晚清、民國,雖說世道不濟、民不聊生,一些達觀貴族和破落大戶人家會變賣一些家傳藏品,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也零星出現少量古董市場和專業古董商,但收藏者依舊還是一些視古如命的高端文化人群。有些文人志士縱使家道衰敗、衣食堪憂,仍舊守身如玉,賣衣賣房不賣古董,足見藏者情操與志向之高尚。龐元濟、吳湖帆、張伯駒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盡管以上各個時期的人們對于收藏品的文化認同和審美志趣不盡相似,但有一點卻是共通的,即收藏者都保持著某種精神層面上的追求,即便新石器時期的始祖也是如此。唯獨這一次全民收藏運動,自始至終都是建立在追求暴利的幻想之上,以至于在近億人的古玩市場上,幾乎只見得到上家與下家,找不著幾個真正的收藏家。
是誰忽悠了億萬收藏大眾?
2010年,在各大拍賣公司秋拍火爆收官,眾多媒體大呼小叫“中國藝術品拍賣進入億元時代”之時,筆者卻于料峭寒風中聽到了另外一個龐大的人群發出沉重的喘息聲——《中國民間收藏者橫店宣言》、《中國民間收藏者北京宣言》相繼高調發布——此前作為文物藝術品市場主體存在的億萬收藏大眾,從財富春秋大夢中醒來後無奈地發現:自己已被手握金融資本的富豪們一腳踢出主流藝術品市場之外,幾十年耗盡心血收集的藏品,變成一堆堆真假莫辨的燙手山芋,從牙縫里擠出來的全部投資盡然血本無歸!于是,他們憤怒了,開始以各種極端的方式發泄自己的不滿與絕望。或遷怒于文物專家,罵他們是“磚家”、“騙子”,識不得自家的古珍國寶!或遷怒于政府,譴責有關當局是“大忽悠”,只開放文物市場,卻從來沒有真正授予收藏者文物收藏權與交易權!
由此可見,所謂“藏寶于民”,無論對官方還是民間收藏者而言,都是一面自欺欺人的空鏡子。對民方,你說你家藏百寶,那是自作多情,誰承認?專家說你那些國寶全是贗品!你給自己帶上“為國藏寶”的高帽子,《文物法》只能授予你“非法收藏”的光榮稱號。殘酷吧?不要說合理不合理,這就是現實!對官方來說,你開放文物市場卻無能管理,你贊成“藏寶于民”卻無法辨偽存真,你放任全民收藏卻不能讓他們的藏品合法化,能不挨罵?能不馱埋怨?
究竟誰是騙子?誰是大忽悠?當然不是賣文物仿品的農民,更不是千千萬萬血本無歸的普通收藏者。從“誰最窮誰革命”到“誰先富誰光榮”,一次次“數字革命”讓中國老百姓的命運成為社會輪盤上的骰子,隨著執盤者的意志起落沉浮。特別在文化落後,教育資源匱缺的廣大農村,讓溫飽存憂的農民去領會“義當富貴則富貴,義當貧賤則貧賤”(朱熹《論語集注大全》)的聖人古訓,顯然多半是矯情。再說,又有誰真正在乎他們是否能用某種明晰的文化意識去掌控自己的行為與命運呢?
有人說,假若中國沒有出現拍賣公司,也許就不會有後面發生的事;也有人說,即便有拍賣公司出現,沒有大面積無序開放古玩市場,也不會發展到全民收藏;還有人說,即便開放了古董市場,假若始終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加強市場管理,也不會導致今天這種覆水難收的尷尬局面。我們還可以繼續想象出更多的假若,但是通通于事無補。
歷史是什么?是一場誰也無法更改與訂正的時空游戲。一如今天的你我,即便身著西裝、手持iPhone 4穿越遠古,照樣只能去飲毛茹血、搖尾傳情。即便早已預覽明天的悲劇,現在該干什么蠢事還會義無反顧地去干——因為今天就是今天,它意味著適時的誘惑無可抗拒!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