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這本《中國國際命運》由鄭永年著,全書共分為七個部分,內容包括:崛起中的大國外交、朝鮮問題與中國、中日關系的困境、中國和東南亞關系、中美關系與東亞安全、中美關系的戰略層面、大中華區域的整合。這七個方面基本上反映了鄭教授近年來對于中國外交政策和地緣政治的思考。
這本《中國國際命運》適合國際時事、政治關注者閱讀。
這本《中國國際命運》適合國際時事、政治關注者閱讀。
名人/編輯推薦
這本《中國國際命運》由鄭永年著,作者是國際著名中國問題專業,多年來,其獨立而深入的中國研究以及視角獨到的專欄文章,在海內外產生了重大廣泛的影響。本書所要反映的是:中國的外交正面臨著史無前例的大變局。中國如何認識自己的國際處境,如何主動調整外交戰略,不僅決定著自身的未來,而且也決定著世界權力格局的未來。
序
“鄭永年看中國”系列收錄了鄭永年教授近十年來撰寫的有關中國政治、社會、國際政治和外交關系的評論文章。本書是該系列的第四冊,主要收錄了作者有關中國外交政策、地緣政治和大中華區域國家整合的文章。
中國的崛起是近年來亞洲和全球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自從中國進入“世界的中國”階段,中國周邊的地緣格局和政治經濟形勢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一方面充滿著各種選擇和可能,另一方面又無時無刻不在紛繁復雜的變化之中。如今的中國既不是威震四方的“中央帝國”,也不是百年前備受屈辱的“東亞病夫”,而是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體系下,一個正在逐步具有全球影響的區域大國。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區域強國應該怎樣處理與美國、亞洲和鄰國的關系,作為一個具有深厚歷史的地緣大國應該如何從安全、經貿、政治和文化角度認識周圍的環境,作為一個國家整合尚未最後完成的“文明國家”應該如何完成統一大業,這些都是非常關鍵同時又異常復雜的問題。長期以來,鄭永年教授一直對這些問題保持著密切的關注,做出了很多獨到的觀察和思考。他的多數觀點和論斷雖然是應時而發,但他思考和回答的,往往都是這個時代地緣政治的結構性的大問題,至今具有很大的啟發性。例如,他主張中國應該建構一個以亞洲為中心、建立在經貿關系之上的外交體系,同時和美國及西方保持一種“和而不同”的理性關系。與許多時尚的國家關系論調不同,鄭永年教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雖然都是中國現實,但卻絕不滿足于就事論事。其中的妙處,相信熟諳事實、尊重理性的讀者都能體會。
現在,編者把鄭教授有關這方面的評論文章匯編成書,以饗廣大關心中國國際命運的讀者。依據不同主題,編者把文章分為七個部分,包括大國外交的總體環境和戰略、朝鮮問題、中國與日本關系、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中美關系的東亞安全層面、中美關系的全球戰略層面,以及大中華地區關于國家整合和制度建設的問題。這七個方面基本上反映了鄭教授近年來對于中國外交政策和地緣政治的思考。在編輯過程中,編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章的原貌,并注明了每篇文章的發表日期和出處,這一方面是為了方便讀者查閱原文,另一方面也能夠客觀地體現出作者對當時局勢的看法以及思考的深化。
最後,編者要感謝浙江人民出版社在編輯過程中給予的熱情幫助,特別是王利波編輯的支持和建議。
黃彥杰
2011年8月于新加坡
中國的崛起是近年來亞洲和全球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自從中國進入“世界的中國”階段,中國周邊的地緣格局和政治經濟形勢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一方面充滿著各種選擇和可能,另一方面又無時無刻不在紛繁復雜的變化之中。如今的中國既不是威震四方的“中央帝國”,也不是百年前備受屈辱的“東亞病夫”,而是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體系下,一個正在逐步具有全球影響的區域大國。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區域強國應該怎樣處理與美國、亞洲和鄰國的關系,作為一個具有深厚歷史的地緣大國應該如何從安全、經貿、政治和文化角度認識周圍的環境,作為一個國家整合尚未最後完成的“文明國家”應該如何完成統一大業,這些都是非常關鍵同時又異常復雜的問題。長期以來,鄭永年教授一直對這些問題保持著密切的關注,做出了很多獨到的觀察和思考。他的多數觀點和論斷雖然是應時而發,但他思考和回答的,往往都是這個時代地緣政治的結構性的大問題,至今具有很大的啟發性。例如,他主張中國應該建構一個以亞洲為中心、建立在經貿關系之上的外交體系,同時和美國及西方保持一種“和而不同”的理性關系。與許多時尚的國家關系論調不同,鄭永年教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雖然都是中國現實,但卻絕不滿足于就事論事。其中的妙處,相信熟諳事實、尊重理性的讀者都能體會。
現在,編者把鄭教授有關這方面的評論文章匯編成書,以饗廣大關心中國國際命運的讀者。依據不同主題,編者把文章分為七個部分,包括大國外交的總體環境和戰略、朝鮮問題、中國與日本關系、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中美關系的東亞安全層面、中美關系的全球戰略層面,以及大中華地區關于國家整合和制度建設的問題。這七個方面基本上反映了鄭教授近年來對于中國外交政策和地緣政治的思考。在編輯過程中,編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章的原貌,并注明了每篇文章的發表日期和出處,這一方面是為了方便讀者查閱原文,另一方面也能夠客觀地體現出作者對當時局勢的看法以及思考的深化。
最後,編者要感謝浙江人民出版社在編輯過程中給予的熱情幫助,特別是王利波編輯的支持和建議。
黃彥杰
2011年8月于新加坡
目次
第一部分 崛起中的大國外交
賭場、核武與民主
中歐關系超越經貿領域
中國要變成一個什么樣的國家?
歐洲人的中國認知和中國擔憂
中國應當把戰略重點轉移到亞洲
中國外交局勢呼吁強勢外交戰線
中國外交:有新思維才會有新格局
中國外交的大變局與大選擇
中國實現“大國大外交”幾個條件
第二部分 朝鮮問題與中國
朝鮮問題:用改革開放來換取和平
朝鮮問題:中國戰略的轉變?
中國應當反思朝鮮核危機
六方會談仍是解決朝鮮核危機的關鍵
朝鮮問題要通過“大談判”來解決
中國在朝鮮半島問題上應當學到什么教訓
朝鮮問題和東亞新冷戰?
第三部分 中日關系的困境
東北亞多邊主義的新開端?
中國必須正視日本問題
中日關系的大環境趨向惡化
中日關系的困境及其管理
民粹主義與中日關系的陰影
中日關系向何處去?
中國需要什么樣的東亞共同體?
第四部分 中國和東南亞關系
中國要實行“經濟南下”政策
中國南下政策的實質化
中國要提升和東盟的多邊關系
越南經濟危機與中國大國責任
中國與東亞開放型區域主義
中國的“後院”為什么頻頻著火?
中國如何在南海變“被動”為“主動”
第五部分 中美關系與東亞安全
朝鮮問題是美國的還是中國的?
美日“安保”、中國戰略和亞洲局勢
美日聯盟意圖孤立中國
朝鮮半島核危機檢驗中國大國責任
中國當理性回應亞洲版“北約”
朝鮮問題與中美關系
中美關系和亞洲安全困境
第六部分 中美關系的戰略層面
美國戰略轉移及其對中國的戰略壓力
美國的大民主戰略對中國的影響
中美關系的新轉折點
中國如何消化美國的“圍堵”策略
美國轉型外交對中國的含義
中美關系仍難以定性
美國對華戰略性貿易政策及其前景
G2在什么意義上符合中國國家利益
中美關系怎么了?
中美兩國的相互“誤解”
世界權力新格局中的中美關系
美國的中國新定位及其對中國的挑戰
中美再確保:守住底線、避免冷戰、尋求合作
第七部分 大中華區域的整合
和平崛起與大中華圈的和平整合
中共第四代領導人臺灣政策的新突破?
《反分裂國家法》與大陸的臺灣戰略
兩岸關系中的“主權共享”與“治權分享”問題
中國如何能夠有效遏制“臺獨”?
兩岸關系中的幾個新穩定因素
兩岸關系從“統獨之爭”到制度競爭
香港管制與政黨政治
香港的大局面與大趨勢
香港政改方案流產後的政治思考
港澳管治模式中的經濟因素再考量
“兩票制”與香港民主的制度創新
賭場、核武與民主
中歐關系超越經貿領域
中國要變成一個什么樣的國家?
歐洲人的中國認知和中國擔憂
中國應當把戰略重點轉移到亞洲
中國外交局勢呼吁強勢外交戰線
中國外交:有新思維才會有新格局
中國外交的大變局與大選擇
中國實現“大國大外交”幾個條件
第二部分 朝鮮問題與中國
朝鮮問題:用改革開放來換取和平
朝鮮問題:中國戰略的轉變?
中國應當反思朝鮮核危機
六方會談仍是解決朝鮮核危機的關鍵
朝鮮問題要通過“大談判”來解決
中國在朝鮮半島問題上應當學到什么教訓
朝鮮問題和東亞新冷戰?
第三部分 中日關系的困境
東北亞多邊主義的新開端?
中國必須正視日本問題
中日關系的大環境趨向惡化
中日關系的困境及其管理
民粹主義與中日關系的陰影
中日關系向何處去?
中國需要什么樣的東亞共同體?
第四部分 中國和東南亞關系
中國要實行“經濟南下”政策
中國南下政策的實質化
中國要提升和東盟的多邊關系
越南經濟危機與中國大國責任
中國與東亞開放型區域主義
中國的“後院”為什么頻頻著火?
中國如何在南海變“被動”為“主動”
第五部分 中美關系與東亞安全
朝鮮問題是美國的還是中國的?
美日“安保”、中國戰略和亞洲局勢
美日聯盟意圖孤立中國
朝鮮半島核危機檢驗中國大國責任
中國當理性回應亞洲版“北約”
朝鮮問題與中美關系
中美關系和亞洲安全困境
第六部分 中美關系的戰略層面
美國戰略轉移及其對中國的戰略壓力
美國的大民主戰略對中國的影響
中美關系的新轉折點
中國如何消化美國的“圍堵”策略
美國轉型外交對中國的含義
中美關系仍難以定性
美國對華戰略性貿易政策及其前景
G2在什么意義上符合中國國家利益
中美關系怎么了?
中美兩國的相互“誤解”
世界權力新格局中的中美關系
美國的中國新定位及其對中國的挑戰
中美再確保:守住底線、避免冷戰、尋求合作
第七部分 大中華區域的整合
和平崛起與大中華圈的和平整合
中共第四代領導人臺灣政策的新突破?
《反分裂國家法》與大陸的臺灣戰略
兩岸關系中的“主權共享”與“治權分享”問題
中國如何能夠有效遏制“臺獨”?
兩岸關系中的幾個新穩定因素
兩岸關系從“統獨之爭”到制度競爭
香港管制與政黨政治
香港的大局面與大趨勢
香港政改方案流產後的政治思考
港澳管治模式中的經濟因素再考量
“兩票制”與香港民主的制度創新
書摘/試閱
賭場、核武與民主
對于賭場、核武和民主這三類東西的地緣政治意義,大概誰都能說上一二,但具體到它們的含義是什么,卻是一言難盡。本欄用這三個大家熟悉的東西來討論中國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及其可能對內部發展產生的深刻影響。如果中國領導層對這三樣東西中的任何t樣沒有有效的策略,或者采取錯誤的策略,將對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釀成不可設想的後果。
先說賭場。賭場在中國周邊國家蓬勃興起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據有關部門統計,前段時間,中國周邊出現了160多個賭場。甚至連高度集權的朝鮮和緬甸都建起了賭場。很自然,這些賭場中有一些就是中國境內的商人興建的,其目標也是賺中國人的錢,尤其是中國官員的錢。任何賭場一開張,中國官員就會蜂擁而人。花國家的錢,這些官員是毫不手軟的。官員賭博風蔓延,導致中國官方趕緊下令禁止。但只要有利可圖,賭場還會得到大發展。新加坡政府最近決定興建賭場。在賭場方興未艾的情況下,中國政府要禁賭談何容易。在全球化時代,政府還能禁止官員和人民出國賭博嗎?
核武的情況大家也很熟悉。冷戰時期,中國經過艱苦的努力,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核武國家之一。但最近幾年,中國人突然發現,自己儼然已經被核武所包圍,周邊國家一個接一個地成為核武國家。北有俄羅斯,西有巴基斯坦,南有印度。現在東邊的朝鮮的核武計劃更令人擔心。原因很簡單,如果朝鮮發展出了核武器,日本就不可避免地也要成為核武國家。
中國被民主所圍堵則是更為近期的事情。亞洲并非民主的發源地,二戰以後的幾個民主國家是在外在環境影響下產生的。例如日本和印度,前者是美國占領的結果,後者是英國殖民地的結果。但自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以來,越來越多的亞洲國家和地區實行民主化。東邊的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成了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在亞洲的主角。更為重要的是,近年來,隨著美國推行全球大民主計劃,中國周邊更多的國家卷入了民主化浪潮。美國的大中東民主計劃已經對中東的非民主國家構成了巨大的政治壓力,而由美國所支持的中亞地區的“顏色革命”,更是把這些經濟仍然落後的國家推到了民主化前沿。
人們或許會說,這三方面的發展似乎并不相關。不過認真考量一下人們就可以發現,這些發展都向中國傳達出同樣一個信息:一方面,中國的外部國際環境正在急劇變化,另一方面,中國并沒有有效的策略來應對這些挑戰。
外部賭場和民主的發展所傳達出的主要信息就是,中國的內部政治和經濟改革遠遠趕不上全球化的要求。賭場形象地指向了經濟全球化正在如何日益削弱主權國家的傳統權力。全球化一方面表明,中國社會可以越過主權國家,與國際社會交流。在這里指的是在國家本身不開放賭場的情況下,社會可以走出國門在海外建賭場或者謀利,或者來影響中國內部的發展。實際上,中國的外資流動也表明了這一點。內部資金的待遇不及外資,于是內部資金紛紛外流,再通過香港或者第三地以外資的形式走進國門。全球化的另一方面表明,海外因素也可以間接地影響中國社會。在這里指的是用海外賭場來吸引中國的顧客。這樣一種情形表明,中國政府消化不了“賭場”這種現象,而這種現象即使轉移到海外,同樣可以影響到中國社會本身。消化不了的主要原因就是內部沒有改革或者內部改革不足。而缺乏內部改革或者改革不足的主要原因,要么是領導層意識形態的阻礙,要么是既得利益的阻礙。
民主的發展也說明了同樣一個道理。在經濟改革進行了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中國仍然還是一個權威主義政體。但不可否認,經濟改革也正在培養出越來越多的民主因素。新興中產階級有了經濟力量以後要求分享政治權力,而被日益邊緣化的社會底層包括工人、農民,也在要求通過參與政治的形式來改變他們所面臨的不公正的政治環境。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把推廣民主視為本身宗教式的使命,必然要把中國視為其政治上的對手。實際上,美國在中國周邊實行“大民主”的計劃,其最終的目標就是中國。并且,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展,美國等外在力量影響中國內政的手段與工具也在與日俱增。中國一天不民主化,這種民主化的壓力就會存在一天,并且會越來越甚。
核武則表明中國面臨著嚴峻的國際環境,并迫切需要一個像樣的國際戰略。今天,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那樣被核武國家所包圍。核武既可以用來自衛,也可以用來攻擊他國。盡管周邊很多國家發展核武的原因非常復雜,在現階段并非專門針對中國,但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這些核武國家的意向隨時可變。誰能保證朋友永遠是朋友呢?
內外環境正在以超出人們想象的速度發生著變化,所產生的壓力可想而知,并且正在一步一步地迫近中國。危機正在來臨,但不知道中國的應對策略如何?
原刊于《信報》2005年7月19日P3-5
對于賭場、核武和民主這三類東西的地緣政治意義,大概誰都能說上一二,但具體到它們的含義是什么,卻是一言難盡。本欄用這三個大家熟悉的東西來討論中國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及其可能對內部發展產生的深刻影響。如果中國領導層對這三樣東西中的任何t樣沒有有效的策略,或者采取錯誤的策略,將對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釀成不可設想的後果。
先說賭場。賭場在中國周邊國家蓬勃興起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據有關部門統計,前段時間,中國周邊出現了160多個賭場。甚至連高度集權的朝鮮和緬甸都建起了賭場。很自然,這些賭場中有一些就是中國境內的商人興建的,其目標也是賺中國人的錢,尤其是中國官員的錢。任何賭場一開張,中國官員就會蜂擁而人。花國家的錢,這些官員是毫不手軟的。官員賭博風蔓延,導致中國官方趕緊下令禁止。但只要有利可圖,賭場還會得到大發展。新加坡政府最近決定興建賭場。在賭場方興未艾的情況下,中國政府要禁賭談何容易。在全球化時代,政府還能禁止官員和人民出國賭博嗎?
核武的情況大家也很熟悉。冷戰時期,中國經過艱苦的努力,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核武國家之一。但最近幾年,中國人突然發現,自己儼然已經被核武所包圍,周邊國家一個接一個地成為核武國家。北有俄羅斯,西有巴基斯坦,南有印度。現在東邊的朝鮮的核武計劃更令人擔心。原因很簡單,如果朝鮮發展出了核武器,日本就不可避免地也要成為核武國家。
中國被民主所圍堵則是更為近期的事情。亞洲并非民主的發源地,二戰以後的幾個民主國家是在外在環境影響下產生的。例如日本和印度,前者是美國占領的結果,後者是英國殖民地的結果。但自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以來,越來越多的亞洲國家和地區實行民主化。東邊的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成了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在亞洲的主角。更為重要的是,近年來,隨著美國推行全球大民主計劃,中國周邊更多的國家卷入了民主化浪潮。美國的大中東民主計劃已經對中東的非民主國家構成了巨大的政治壓力,而由美國所支持的中亞地區的“顏色革命”,更是把這些經濟仍然落後的國家推到了民主化前沿。
人們或許會說,這三方面的發展似乎并不相關。不過認真考量一下人們就可以發現,這些發展都向中國傳達出同樣一個信息:一方面,中國的外部國際環境正在急劇變化,另一方面,中國并沒有有效的策略來應對這些挑戰。
外部賭場和民主的發展所傳達出的主要信息就是,中國的內部政治和經濟改革遠遠趕不上全球化的要求。賭場形象地指向了經濟全球化正在如何日益削弱主權國家的傳統權力。全球化一方面表明,中國社會可以越過主權國家,與國際社會交流。在這里指的是在國家本身不開放賭場的情況下,社會可以走出國門在海外建賭場或者謀利,或者來影響中國內部的發展。實際上,中國的外資流動也表明了這一點。內部資金的待遇不及外資,于是內部資金紛紛外流,再通過香港或者第三地以外資的形式走進國門。全球化的另一方面表明,海外因素也可以間接地影響中國社會。在這里指的是用海外賭場來吸引中國的顧客。這樣一種情形表明,中國政府消化不了“賭場”這種現象,而這種現象即使轉移到海外,同樣可以影響到中國社會本身。消化不了的主要原因就是內部沒有改革或者內部改革不足。而缺乏內部改革或者改革不足的主要原因,要么是領導層意識形態的阻礙,要么是既得利益的阻礙。
民主的發展也說明了同樣一個道理。在經濟改革進行了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中國仍然還是一個權威主義政體。但不可否認,經濟改革也正在培養出越來越多的民主因素。新興中產階級有了經濟力量以後要求分享政治權力,而被日益邊緣化的社會底層包括工人、農民,也在要求通過參與政治的形式來改變他們所面臨的不公正的政治環境。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把推廣民主視為本身宗教式的使命,必然要把中國視為其政治上的對手。實際上,美國在中國周邊實行“大民主”的計劃,其最終的目標就是中國。并且,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展,美國等外在力量影響中國內政的手段與工具也在與日俱增。中國一天不民主化,這種民主化的壓力就會存在一天,并且會越來越甚。
核武則表明中國面臨著嚴峻的國際環境,并迫切需要一個像樣的國際戰略。今天,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那樣被核武國家所包圍。核武既可以用來自衛,也可以用來攻擊他國。盡管周邊很多國家發展核武的原因非常復雜,在現階段并非專門針對中國,但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這些核武國家的意向隨時可變。誰能保證朋友永遠是朋友呢?
內外環境正在以超出人們想象的速度發生著變化,所產生的壓力可想而知,并且正在一步一步地迫近中國。危機正在來臨,但不知道中國的應對策略如何?
原刊于《信報》2005年7月19日P3-5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