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7/10,三民書局週年慶暖身活動,簽到拿好禮!
不要核能,那我們用什麼?全球能源發展現狀與台灣的潛在商機
滿額折

不要核能,那我們用什麼?全球能源發展現狀與台灣的潛在商機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40 元
優惠價
90306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英國《金融時報》年度好書

這是一本每個人都該讀的科學知識普及書,因為,
這本書可以回答你最在意的問題:
既然大家都主張儘快放棄核能,那麼,
我們要用什麼發電?我們的車子要用什麼能源呢?

2011年 3月11日,日本宮城縣外海發生9.0規模大地震,造成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
2011年9月12日,法國南部馬庫勒核電站附屬設施爆炸,造成1人死亡、4人受傷。
德國女總理墨克宣佈,將加快轉變能源政策,讓德國儘速成為再生能源的非核家園。
台灣呢?

總統馬英九明確宣示他的核能政策為「核一、二、三廠不延役,核四廠則在確保安全下,希望能在2016年前商轉,以達成穩健減核,逐步非核的目標」。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則提出「2025年非核家園計劃」,逐步落實替代能源政策。
在做決定之前,我們必須了解還有什麼其他的選擇。
研究氣候變遷解決辦法的世界能源專家、本書作者克里斯‧古德,探討了「不要核能,我們能考慮的10種不同能源」,詳述除了石油和核能之外,每一種能源的最新發展狀況,優、缺點、以及取得成本高低。

.風力發電:大家以為風力發電不穩定,其實在地球上的多風地區,風力比陽光穩定,而且維護成本非常低。對於無法建立供電網的國家來說,風力發電比燃料發電便宜可靠。
.太陽能:科學家正串連太陽能、風力和潮汐發電,建立「智慧供電系統」。2015年,太陽能發電在美國將和煤炭發電一樣便宜。
.海洋能源:利用設於海底的渦輪機,捕捉快速流動的潮汐流含有的大量能量。除了潮汐發電,還有洋流、溫差、海浪發電,你知道台灣電力公司正在研發哪種發電法嗎?
.汽電共生:汽電共生是什麼?為何從前不可行、現在行得通?因為燃料電池的大進步。你知道全世界最棒的燃料電池技術在澳洲嗎?2012年開始,在家裡開瓦斯就可以發電了。
.節能住宅:透過特殊的房屋改良,你家可以省下六成以上、甚至八成的能源使用量。相關商機在台灣高達7500億。你知道「節能屋」怎麼施工嗎?作者告訴你。
.電動車:電動車不是「會不會」取代汽車,而是「何時會」取代——只要能在五分鐘內充完電,世界將會展開電動車革命。2011年8月這項發明出現了,三年內商業化。
.生質燃料:不會跟人搶食物的生質纖維(芒草),才是取代化石燃料的明日之星。誰能用一美元製造一公升纖維素乙醇,誰將主導市場,於是創投業者全球到處下注。
.碳捕集:政府民間大喊「減碳」消費,只是玩笑話,要是不捕集並封存電廠排放的廢氣,減碳是不會成功的。你知道嗎?海藻發電同時能碳捕集,是最新的「經濟作物」喔。
.生物炭:就是用農業廢料和非經濟作物製造木炭埋入土壤裡,這能提高土壤的肥沃度,還可以碳捕集。愛爾蘭人弗拉納根發明了讓木炭完全燃燒的不污染爐子,只要四十美元。
.碳匯:將二氧化碳封存在土壤中,種樹種草就能拯救地球。除此之外,還要「少放屁」,這怎麼回事?

我們不要核能,也希望盡量少用石油和煤炭,我們還有更安全又經濟的選擇。對地球來說,本書是目前最重要10種科技的最新發展狀況與前瞻。

作者簡介

克里斯.古德Chris Goodall

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並取得美國哈佛大學企管碩士( MBA),是研究氣候變遷解決辦法的世界權威,兼具企業家、作者等身分於一身。為《碳評論》(Carbon Commentary)網站的站主,著作包括《綠能經濟前景和你想的不一樣》以及《綠企業》(Green Guide for Business)、《低碳過生活》(How to live a low-carbon life),後者得到二00七年Clarion Award非小說類首獎,並獲得《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推崇為「減少碳足跡的決定版指南」。
古德參與馬爾地夫的碳中和(或稱綠平衡)計畫,協助這個島國在2020年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達到碳中和的國家。他有空閒時,便投注時間於拔掉家電用品的插頭。

譯者簡介
蘇雅薇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現為師範大學翻譯所碩士生。喜歡為了休閒而閱讀,為了翻譯而閱讀。譯有《懂這些中學知識你就非常吸引人》(大是文化)、《新5分鐘推理》(臉譜)」、《腐敗的統治者》(知書房)等書。

楊幼蘭

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碩士,譯作曾獲經濟部中小企業處89年與92年度金書獎。翻譯作品包括《雪球-巴菲特傳》(合譯)、《漫步中國股市》、《沒有對手的競爭》、《改造企業》、《跨組織再造》、《創新管理》、《即興創意》、《日不落行銷》、《病菌與人類的戰爭》、《玻璃、紙、咖啡豆》、《鉛筆》等數十本書。

名人/編輯推薦

決定能源發展的關鍵時刻 你不該缺席

文 / 林俊旭 (中華經濟研究院 國際所/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副所長)

二○一一年三月日本東北大地震之後,在我參加不下十次的國際場合裡,日本友人總是利用機會對台灣人民的慷慨捐獻表示衷心感謝。這些友人有部分是舊識,也有些是初次見面,表達謝意的時機有在公開演說的場合時,也有在私下交流的談話中,但屢屢都感受到他們誠心的感謝;不禁覺得日本人真的被嚇到了,台灣人感同身受的情誼也真的被對方感受到了!
這次由海嘯引發的地震與核災災難中,核災屬於最具爭議性的議題。過去幾年許多國家在減碳壓力下推廣核能,核能工業也頗有起死回生的態勢,但在福島核災後,核能又被重擊了一次,核能議題再度浮上公共政策辯論及政治角力的檯面,很多國家也因此改變了能源發展政策。
但除了核能,我們還有什麼選項?
《不要核能,那我們用什麼?》這本書詳盡介紹了十種替代能源科技,用推廣科普新知的方式娓娓道來。兩年前這本書的中文版問世 (原書名為:綠能經濟真相和你以為的不一樣),而這次再版內容又增加了目前這十種科技在台灣的發展潛力,進一步增加了可讀性。
比較巧的是兩年前初版時,正是在雷曼兄弟連動債引起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化石能源價格飆高的氣燄暫時受到抑制;兩年後再次發行的此刻,全球似乎又要進入另一個因歐債所引起的金融危機;各國綠色能源的發展,如太陽光電,也在二○一一年嚴重停滯。一直沒變的是氣候變遷戲碼在全球各地不斷上演,而減碳需求隨著氣候變遷而來,替代性能源又因減碳需求而被廣泛討論。因此替代能源研發雖然進行多年,但其實是因為氣候變遷議題才受到重視。
根據跨國研究顯示,台灣人面對氣候變遷是真的「有感」,對於氣候變遷威脅的認同程度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從切身之痛的二○○九年八月莫拉克風災,到二○一一年底尚未平息的泰國水患,很多人感受到對抗氣候變遷的工作必須馬上展開。然而弔詭的是,在多災多難的今天,人類面對自然災害時的渺小一再被突顯,「人定勝天」的古訓也一再被推翻;既然人類力量無法與大自然抗衡,很多人會懷疑:單憑使用替代能源,就能扭轉氣候變遷的趨勢嗎?
雖然「氣候變遷」與「能源安全」是兩個不同的議題,而替代能源也無法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但我們相信隨著科技成熟進步,替代能源科技至少可以部分解決人類生存的危機。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這個名詞在一九八七年誕生了,聯合國於一九九二年在巴西里約日內盧發佈「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進一步確定了永續發展的實施策略,包含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與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強制性地位。
而二○一二年六月,聯合國即將重回巴西再度召開地球高峰會議,慶祝二十一世紀議程發表二十週年。二十年過去了,人們應該要思考「人類社會是不是比較永續?」,但無疑的是:以綠色能源為中心的綠色經濟早已在國際間成為主流思維,也改變了國際競爭力的定義。因此除了愛地球外,面對全球競爭時,我們也關心台灣有沒有辦法把握這個轉變時刻,在新的綠色世界經濟體系中發揮關鍵性角色,而這本書也提供了我們這方面的思考。

低碳非核,十年內能否實現?
本書深入探討十種不同的方式,藉此可以顯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並從大氣中抽取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本書更進一步建議,一旦我們不再依靠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新能源所需的價格不但不會比現在高,甚至還會低出許多,未來科技還會持續高度發展,低碳能源的價格會比現今降低非常多。
新科技愛好者往往認為,自由市場能自然帶動替代能源發展,取代石油、煤炭和瓦斯,然而數量漸多的環境悲觀論者則認為,世界正加速走向災難;在接下來幾個章節中,我希望在這兩種看法間保持平衡。以下探討的科技大部分都還在初始階段,儘管前途十分光明,但如果沒有持續的科學發展、大筆的創投資本和政府(以及民主國家選民)的大量資助,這些科技都無法快速發展。
此外,我想不需要特別說明大家也應該知道,發展新科技後,不表示我們就不用改善工業及家庭用電的效率,如果想阻止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繼續上升,甚至使之降低,我們必須一面發展新科技,一面佐以減少能源使用量,包括實質改變生活方式。
本書提到的一些新科技未來可能會失敗,我在此簡單介紹的創新公司,十年後極有可能大部分都不會存在,但我們大可不用擔心,因為讓最後真正成功的那些發明大規模發展,才是最重要的。

經濟去碳化並非遙不可及

書中十個章節分別介紹一項新科技或技術,可以將全球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至少百分之十,且每一項發明都在現今科學和技術可行的範圍之內。雖然這個用詞有點討厭,不過達到「經濟去碳化」需要的花費應該不會超出人類負擔。
事實上,許多書中提到的科技,譬如不犁地耕種(zero-till farming)和改良式住宅絕緣系統現在都已經可以使用,長期看來花費也不會太高,這些科技可以減少家用的支出,甚至增加收入。其他包括:次世代生質能源(biofuels)和潮汐能源(tidal energy)等科技,近幾年內雖然會比化石燃料昂貴,但隨著可預期的科技發展,我們未來都看得到這些能源的價格降低。除此之外,雖然要花點錢,但碳吸存(carbon sequestration,或譯為碳截存、碳封存、碳固定)也是可行的選項,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是好消息。
然而,淘汰化石燃料並不容易。我們必須承認,為了發展書中提到的新科技,人們需要費心費力改變現在處事的方法。比方說,我們現在用汽油或石油當作汽車燃料,在世界各地沿路上千座加油站都可以加油,液體燃料很方便,也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便利生活。然而,從氣候變遷的角度來看,人類很明顯應該轉而使用電動車(electric car),以再生能源充電的電池當作電源。
總有一天,電池推動的電動車價格會降低,比現在靠內燃機運轉的汽車怪物還要容易保養。但要全球汽車都停用石油、轉而使用電力的工程浩大,汽車電池必須持續改進其價格和充電速度,還要能儲存行駛好幾百英里所需的電能。雖然第一代全電動賽車已經上路,也獲得熱烈迴響,但不代表電池能夠快速成為汽車動力的主力。我們需要企業家和公司冒險停止使用汽油,政府也必須提供支持和財政協助,車主則必須忍耐第一代電動車的種種缺點。然而一旦跨越所有難關後,大家一定會懷疑:為什麼人類等了這麼久,才轉向使用無污染、保養簡單又極有效率的電動車?
書中提到的其他科技幾乎都需要走過類似的過程:一開始,新科技使用起來既花錢又不方便;隨即而來的麻煩期間內,大家的熱忱開始消退,科技進步也顯得緩慢;接著,存疑的買者開始接受新科技;最後,我們終於發現不需要再依靠化石燃料而活。

新能源的機會與障礙
 
要轉向使用新能源時,主要障礙來自於無所不在的現有公共建設,因為它們使人可以便宜、方便使用化石燃料。我們花了上兆美元,建造天然氣管線和儲存槽、電力配送網路、燃煤和瓦斯的大型發電廠(這些電廠經營起來可靠又安全,一年內只需不定期維修幾小時)。過去一世紀以來,人類花了不少錢建造管線、電纜、建築物和機器,成功提供服務、繁榮國家人民,想要擺脫它們實在不容易。
有些替代能源的確可以直接使用現有的公共建設,比方說,我們不需要新的汽車、加油站或精煉廠,就可以將纖維素乙醇(cellulosic ethanol)跟傳統汽油混合使用。然而,其他科技則需要新的配送系統,譬如燃木為主的區域供熱發電廠,就需要於市區到處設置熱水管。身處化石燃料經濟核心地位的大公司如發電廠、石油公司和管線公司,有足夠的人力和財力資本,可以投資如此大規模的計畫,但低碳科技界則沒幾家公司有這樣的財務能力或技術。
此外,現在人類的生活建構在可以即時、持續使用能源的基礎上。比方說,先進國家的電力系統幾乎分佈全國,非常可靠,在這些國家,只要停電一會兒,就足以登上報紙頭條。期望低碳科技達到相同的穩定度,且在短短幾年內取代所有石化燃料的優點,這個想法顯然太天真。一旦轉向使用替代能源,我們勢必要歷新科技會時有狀況,忍受斷斷續續的能源供給,且價格甚至比化石能源還要高。
一九○○年左右的影片紀錄中,用好笑的方式描繪了不少實驗性質的飛機起飛失敗的壯觀場景。低碳能源研究也會面對類似的災難,光在二○○七年間就有不少失敗的例子:一家發電廠嘗試使用藻類來吸收二氧化碳,結果藻類成長太快,覆蓋住發電廠的整個入口管線;一架波浪能源捕捉器沉到海底;一座潮汐能發電機上的風扇掉了下來。對新科技有所懷疑的人可以向媒體舉出這些例子,指稱再生能源永遠無法取代現在廣泛使用的電力、瓦斯和汽油。然而,如果想要解決氣候變遷的問題,我們必須效仿萊特兄弟,不可以向挫折屈服。
本書中介紹的若干科技面臨另一個問題,就是重要零件不足。現在風力發電產業就面臨這個危機,風力發電機的零件複雜度遠超過我們的想像,由於需求快速增加,讓製造商及供應商無法生產足夠的零件,造成供應不足,於是在過去幾十年價格持續下跌後,發電機的價格開始快速飆升;由於全世界能夠在海床上作業的特殊船隻不足,海洋能源開發也受到延遲。另一方面,電動車的長程發展也可能受到影響,因為製造大電池用的鋰(lithium)等礦物原料不足;本書沒有介紹到的一些燃料電池,必須使用的是價錢嚇人的鉑(platinum);太陽光電(solar photovoltaic)公司則互相爭奪全球產量有限的極純矽(silicon)。
隨著低碳經濟建立,我們會不斷碰到技術瓶頸和原料供應短缺的問題,但這些都不足以阻止我們發展替代能源,只是表示轉換過程或許比想像中來得緩慢又辛苦而已。

現代人一定要懂的十大科技

我研究資料撰寫本書時,得到一個結論:每個國家都需要由中央政府仔細計畫能源供給,自由市場可以幫助我們決定最適合發展哪項新科技,但無法整合出各國需要的科技緊密互助關係。只要看看鼓勵發展核能發電,對資助低碳能源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應該了解我的意思了。
雖然決策者或許不這麼認為,但核能是再生能源極大的敵人。核能發電廠無法臨時開啟或關閉,因此為了划算,電廠必須要二十四小時持續運作。除了燃木發電廠外,再生能源不停運作是有好處的,像是風力、太陽能和海洋能源發電廠,雖然建設成本高,運作起來卻很便宜,如果沒有發電原料短缺問題時,讓電廠不斷運作是很有經濟效益的做法。
因此,核能和風能等再生能源等於在互相競爭,如果大量的核能發電廠全年每天不斷供電,我們或許就不需要發展其他電力來源了。就像英國政府正打算鼓勵電力公司建造新的核能發電廠,提供全國需電量最低時段(通常是早上五點半)所需的全部電量;這麼一來,表示用電量低時,風力發電及其他再生能源都必須撤離供電網,導致發電機器擁有人收不到錢,使投資風力發電聽起來風險更大。事實上,除非核能電能可以大量以合理的價格輕易出口到其他國家,否則投資大規模核能發電根本比不上風力或其他再生電力能源。

目次

推薦序 決定能源發展的關鍵時刻 你不該缺席 文/林俊旭
自序 低碳非核,十年內能否實現?

第一章 獵風: 和不斷高漲的石化燃料價格相比,風力發電將成為相對便宜的電力來源;別以為風力發電不穩定,在多風地區,風力比陽光更穩定。
台灣現況:有追風潛能,打造硬體不成問題

第二章 太陽能:太陽能發電很環保,不會造成汙染,運作時不會發出聲響,也不需要常常維修,預計到了2015年,部分地區的太陽能發電可以和煤炭一樣便宜。
台灣現況:加速重直整合,回歸市場機制

第三章
 海洋能源:人類對海洋能源的利用始終很消極,儘管發展中的產品很多,但願意投資者很少,目前也不確定哪種研發最容易成功。
台灣現況:海洋,是老天送給台灣最好的禮物

第四章
 汽電共生:推動汽電共生的方法很多,其一是不會產生有害氣體的燃料電池,另外一種是區域供熱電廠,常成為電力公司的主要替代能源。
台灣現況:穩定獲利,企業用戶為主流。

第五章 節能住宅:不論是被動式節能屋或是無碳屋,造價都比傳統建築昂貴,反而是德國政府的老屋環保整修計畫,是比較經濟又實惠的好方法。
台灣現況:容積獎勵,帶動住宅節能風潮。

第六章 電動車:問題不在電動車「是否會」,而在於「何時會」取代汽車,2011年已突破電池續航力問題,並出現第一座可營運的電池交換站。
台灣現況:電動機車,最適合島國發展

第七章
 生質燃料:農田的稻草、玉米穗軸的外葉、鋸木廠的碎木屑,這些不會跟人搶食物的生質纖維,才有未來。
台灣現況:生質柴油需求量日漸增加。

第八章 碳捕集:要是不廣泛捕集並封存電廠排放的廢氣,全球廢氣排放減量是不會成功的,所以,減碳比你以為的,更緊急,更重要。
台灣現況:早日洗刷排碳大戶的國際汙名

第九章 生物碳:生物碳能提高土壤的肥沃度,還具有吸收碳的龐大潛能,但因為方法太簡單又好得令人難以置信,反而缺少更多關愛的眼神。
台灣現況:期待生物碳能小兵立大功

第十章
 碳匯:我們無法迅速減少石化燃料的使用,卻可以多補集碳來抵消廢氣,土壤與森林比你以為的更能拯救地球。
台灣的現況:植樹造林,沼氣再生。

總結 用這十種科技拯救地球
後記 除了這十種科技,還有其他可能性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06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