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領袖之辨》作者不僅是政治學家,更精于社會心理學,從人性基本需求、領導者的多維度測試等多個面向,以實際故事印證、剖析令人盲從的癥結,引導讀者:如何分辨領導動機的善惡。如何透視你看不見的領導陰暗面。如何揭穿領導者的“好人”假象。如何預防美好愿景變質。如何審視被領導者美化的價值觀。如何評估領導者誤判現實的可能性。如何破解領導者沒說出口的“事實”。如何認清“領導話術”背後的圖謀。讓我們告別狂熱的盲從,保持謹慎的戒心,冷眼獨行,造就最佳選民。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約瑟夫?波耶特 (Joseph H.Boyett) 譯者:張小英
約瑟夫?波耶特(Joseph H. Boyett),擁有政治學博士學位,是享譽國際的領導顧問,也是波耶特公司的共同創辦人,著作甚豐。目前住在喬治亞州的阿法瑞塔。
約瑟夫?波耶特(Joseph H. Boyett),擁有政治學博士學位,是享譽國際的領導顧問,也是波耶特公司的共同創辦人,著作甚豐。目前住在喬治亞州的阿法瑞塔。
名人/編輯推薦
作者約瑟夫·波耶特博士是國際知名的領導力專家,多年從事該領域的研究,著述良多。在《領袖之辨》一書中,他從“群眾”、“普通人”的視角介紹“站隊跟人”的訣竅,點出一系列認清“英雄”、“奸雄”和“草包”的不二法門。波耶特博士以理論結合實證的方式,幫助讀者分辨領導的動機、認清不易發現的領導者的陰暗面、揭穿領導“魅力”假象、審視被領導者粉飾的價值觀、評估領導者誤判現實的可能性、破解完美修辭背後的圖謀。他以獨特的視角,給“普通群眾”提供了一本明辨真偽領導者的“實用手冊”。
序
如果百姓只因為某政治領導人能力低下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那么他們還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其實,低劣的領導者通常是危險,甚至致命的。只要詢問一下美國卡特琳娜颶風的劫後生還者,就知道不作為的領導人能導致多大的禍害。
世界不再是簡單的地域概念。它相互關聯,難以捉摸,朝著無法預知的方向飛速行進。世上發生的一切似乎已非人類力所能及。
但是這樣說又好像欠妥。
即便是上世紀的大戰之後,我們的父輩總能經歷短暫的社會安定。他們有自知之明,也清楚路在何方,具備了達到目標的信心和能力。他們不是一味地愛戴自己的總統,但總的來說,他們能夠信任總統。這可能歸功于約定俗成的行為準則和明確的目標定位。相反,我們的80、90後子孫正在傳承著一個跌宕起伏、危機叢生、變幻莫測的未來。生活在這種環境里,正常的懷疑,如果不是徹底的信任缺失,都是值得提倡的。
在當下的生活圈子里,是與非并不像南北極那樣勢不兩立,往往差別甚微。為此,深思熟慮會變得習以為常。似乎不言自明的行事風格經常謬誤;“明擺著的事兒”可能只是一種錯覺;教條更會令人絕望。我們生活在一個需要三思而後行的時代,智慧已不再是奢侈品,愚昧的苦果已經嘗夠了。這是一個要撥亂反正的時代,必須清除知識道路上的絆腳石,把遠見卓識建立在務實、科學、平淡無奇和聰明智慧的基礎之上。年輕一代需要引導,把精力貢獻于知識而非迷信、創新而非無知、包容而非排斥,現實而非盲從。說白了,就是要相信自己。我們需要名副其實的領路人,對那些說“跟我來”的人要多問“為什么?”我們索要的答案不是空虛的詭辯,而是事實。比如,別跟我說:“火炬已傳到新一代手中”,而要告訴我你打算傳遞什么火炬?話語是枯燥的,指出明確實際的道路才是通向未來的關鍵。
人們渴望睿智的領頭人,但如果自己不是更為智慧和苛刻的追隨者,又怎能找到德才兼備的領導呢?既然變革不可避免,那些腐敗的政客、低能的官僚和濫用權力的俗人需要得到警示。我們不會再聽任他們的失敗和背叛。通常,大多數人跟風。很多“玩票兒”的領導者認為跟隨者生性軟弱,依賴性強,所以他們打腫臉充胖子在人們面前晃來晃去,顯得自己多么高明似的。書籍和媒體往往跟風贊揚他們的領導力,對此人們應該嗤之以鼻。
其實,領導者沒有最終的權力,這種權利掌握在跟隨者手里。沒有跟隨,“領頭羊”只是擺設。他們甚至難以啟齒地把自己稱作“領導者”。就像布賴恩·威爾遜(Bryan Wilson)在其著作高尚的野蠻人(The Noble Savages)中指出的那樣, “如果一條漢子在街上裸奔,高喊他僅憑一己之力就可以將眾人從即將到來的厄運中拯救出來,他的所作所為如果立刻招來一個跟風的,那么他可能是個有魅力的領頭人。一種社會關系已經形成。如果沒人理會,他只不過是個瘋子。”問題的關鍵是領導力與領導人無關,也與該事件中的追隨者無關,只有“領頭的”和“跟風的”在社會和心理層面相互碰撞、產生共鳴時才有領導力。想必這種認知能夠激勵地球村各個角落的追隨者。沒有追隨者,哪來領導者?
筆者再此表達的信息簡明扼要。要想渴求賢明的領導,公眾必須成為信息靈通、嚴謹苛刻的追隨者。一些觀念已無法與時俱進,到了該放棄的時候。比如追隨者軟弱無能,領導者雄才大略。“馬仔”對“老板”的渴求超過“老板”對“馬仔”的需求;再比如蕓蕓眾生呼喚著英雄,快來拯救蕓蕓眾生逃離滅頂之災。相反,現在是把平民百姓奉若上賓的年代了,達官貴人要為平民服務。民眾必須對那些覬覦高位的競選人說:“只做個靈活的政治家已不稱職,對于您說服選民的伎倆,我們已經了如指掌。我們需要的是貨真價實的領導,他/她擺脫了虛假偽善、金玉其外、操縱民意的惡習。我們要挖掘你華麗詞藻下藏匿的本質,由表及里,去偽存真,直至真相大白。
因此,本書為如下的群體或個人所著:痛恨只承諾不作為的政客;厭惡預言家的蠱惑;憎惡各種利用腐敗的影響力達到個人利益的行徑;不齒那些借助你我,達到自身目的的政客;厭倦那些承諾變化,但光說不練的競選活動;對于國會議員和總統把政治放在選民所關心的問題和國家需要之上的行徑無可奈何;希望顛倒位置,把那些總統、州長、市長、參議員和其他那些高喊他們是“頭”、是“救世主”的人變成真正的人民公仆。
作者花了五年時間,調研政治說服力以及領導/追隨者關系領域的社會心理學。基于這些研發努力,如果讓筆者對大眾提出一個基本建議,我想說的是:對每個向你展示自己潛在領導力的人多些疑慮。對那些腦海里時隱時現的輕聲呼喚不要掉以輕心,小心駛得萬年船。接觸任何一個領導者都需要健全的懷疑。那些充滿魅力的政客可能鉤住了公眾的心,但切忌一葉障目,因為大伙可能在接觸一個極富權利欲但能力平庸甚至糟糕的政客。
這本書的主題很嚴肅。首先,公眾希冀政治家坦蕩無邪、值得信任,但最重要的是他們必須具備超凡的能力。只可惜,這些素質是稀缺資源。警鐘因為那些臭名卓著的獨裁者、碌碌無為的官僚、不著邊際的政客、貪污腐敗的官吏和稀松平常的總統而常鳴。
2006年的佐格比互動投票(Zogbi Poll)顯示,有3%的美國選民說,他們認為國會是值得信任的, 29%的選民信任法院。四分之三的美國人承認對政府的信任在過去的五年中不斷下滑2。 2006年拉斯穆森報告(Rasmussen Report)顯示,有16%的投票者認為政府尊重民意,而九十年代此項為30%。2006年的蓋勒普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在誠實和道德操守方面,國會成員獲得信任的百分比只略高于汽車推銷員。
根據蓋勒普的調查,州長是最受尊重的國家公務員。然而,投票者中給他們打高分或超高分的只有22%;但對其職業操守打低分或超低分的比例卻高達26%。
美國國家競選研究顯示,美國總統候選人的美譽度從1952年到2000年度呈直線下滑趨勢,這里尤指公眾對競選人的正直性、可靠性、能力水平、領袖魅力以及外表方面的總體測評。研究者指出,測評結果說明公眾對美國領導人所具備的總統潛質的信心正在走下坡路。當然也有一半的競選人自1972年以來得到了肯定多于否定的打分。研究者的結論是:“更多的美國人開始關注高層的一言一行和私人空間,更少的公眾會把這些領導者當作平常人那樣去喜歡。”6多數公眾認為,不論是哪個行業,領導人中的60%到75%是庸才或蠢才。
第二個震撼的事實是,公眾要對領導人能力的缺失負責。因為百姓通過投票選擇他們的領導人,追隨其理念,加入其團隊,為其競選成功傾注心血,默認其權利欲膨脹,所以對領導者的個人素質也只能照單全收。不幸的情況發生了,公眾對所遴選的領導人個人能力的關注也就微乎其微了,經常悔之已晚,但木已成舟。即便如此,選民會找借口自我安慰:“誰知道他會如此腐敗無能?”
追隨者其實決定領導者的成功程度。—馬克思·德·普瑞(Max De Pree) 領導力爵士樂( Leadership Jazz)(紐約:德爾,1992)。第23頁
大多數人在追隨方面表現欠佳。并不是人們拒絕追隨,而是“追”得太隨意。在擇“帥”方面人們很幼稚,隨時準備無條件接受并效忠總統、州長、牧師和其他一些擺出一副領導者架勢的人。很多人對于政治交易所用的工具、技巧和起碼的“貓膩”不甚明了或略知皮毛。典型的“粉絲”就好像那些不知情的消費者在詭計多端的推銷員面前素手待擒一樣。推銷員經過嚴格的銷售培訓,而消費者很少得到如何理智消費的指導。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領導者和追隨者身上。想當領導的人要接受有關領導力的教育,追隨者卻疏于追隨方面的教育培訓。搜索一下在冊的有關領導力的書籍,你可以發現有成千上萬部,而關于“追隨力”方面的書籍卻寥若星辰。在當地的學院或大學查找一下關于領導力的課程,你能找到很多。但如果是關于追隨力的,你可能無功而返。那些關于追隨力的書籍和課程基本上于事無補,禍害不淺,因為它們倡導的都是如何做個“乖乖”的追隨者,而不是機智、強勢、懷疑型的追隨者。正因為缺乏指導,人們易被政客哄騙,見怪不怪。政客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選民福祉,而是為了實現個人目的,攫取權力和影響力。這本書希望通過提供追隨力智慧方面的知識來扭轉領導力與追隨力的不平等狀況。
不論在什么條件下讀這本書,你都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去迎接決策的挑戰,挑選誰當領導?選擇可能很多也可能有限。但不論是誰,你的決定將在你自己、你摯愛的家人中、社區和社會里激起漣漪。很多人會和你站在一起,努力響應你的決策,來選擇合適的領導人。他們也會應用復雜的心理學技巧。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賦予你知識,擊退那些操縱選票的意圖。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掌握領導與群眾的關系。
避免受騙上當的最佳方式就是了解此類騙術針對你的哪些軟肋和這些侃爺們忽悠你的伎倆。同理,規避陰險領導的最佳方式是了解你對他們有什么威脅,以及這些掛羊頭賣狗肉的人善用的權力手腕和施加影響的手段。這本書旨在教會你這些技巧,告訴你怎么自我保護,免受無能的總統、臭名卓著的政客和無恥的領導人的毒害,成為一個聰明的追隨者。第一章將以一個簡單的問題、但復雜的答案開始成為智慧型追隨者的里程: “為什么我們要追隨領導人·”
在回答前,筆者會再多做一些解釋。這本書探討的是怎樣做個聰明的“粉絲”。我們要做些什么來獲得稱職、符合口味的領導人· 另一點也很重要,即“自由”。正如本杰明·弗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所寫的那樣:
民主是兩只狼和一只羔羊在為晚餐吃什么而投票表決。自由是一只爭取表決權,武裝到牙齒的羔羊”。
當涉及領導者,在常態下,大多數人不過是羔羊。到了我們要變為充分武裝好的綿羊的時候了。
世界不再是簡單的地域概念。它相互關聯,難以捉摸,朝著無法預知的方向飛速行進。世上發生的一切似乎已非人類力所能及。
但是這樣說又好像欠妥。
即便是上世紀的大戰之後,我們的父輩總能經歷短暫的社會安定。他們有自知之明,也清楚路在何方,具備了達到目標的信心和能力。他們不是一味地愛戴自己的總統,但總的來說,他們能夠信任總統。這可能歸功于約定俗成的行為準則和明確的目標定位。相反,我們的80、90後子孫正在傳承著一個跌宕起伏、危機叢生、變幻莫測的未來。生活在這種環境里,正常的懷疑,如果不是徹底的信任缺失,都是值得提倡的。
在當下的生活圈子里,是與非并不像南北極那樣勢不兩立,往往差別甚微。為此,深思熟慮會變得習以為常。似乎不言自明的行事風格經常謬誤;“明擺著的事兒”可能只是一種錯覺;教條更會令人絕望。我們生活在一個需要三思而後行的時代,智慧已不再是奢侈品,愚昧的苦果已經嘗夠了。這是一個要撥亂反正的時代,必須清除知識道路上的絆腳石,把遠見卓識建立在務實、科學、平淡無奇和聰明智慧的基礎之上。年輕一代需要引導,把精力貢獻于知識而非迷信、創新而非無知、包容而非排斥,現實而非盲從。說白了,就是要相信自己。我們需要名副其實的領路人,對那些說“跟我來”的人要多問“為什么?”我們索要的答案不是空虛的詭辯,而是事實。比如,別跟我說:“火炬已傳到新一代手中”,而要告訴我你打算傳遞什么火炬?話語是枯燥的,指出明確實際的道路才是通向未來的關鍵。
人們渴望睿智的領頭人,但如果自己不是更為智慧和苛刻的追隨者,又怎能找到德才兼備的領導呢?既然變革不可避免,那些腐敗的政客、低能的官僚和濫用權力的俗人需要得到警示。我們不會再聽任他們的失敗和背叛。通常,大多數人跟風。很多“玩票兒”的領導者認為跟隨者生性軟弱,依賴性強,所以他們打腫臉充胖子在人們面前晃來晃去,顯得自己多么高明似的。書籍和媒體往往跟風贊揚他們的領導力,對此人們應該嗤之以鼻。
其實,領導者沒有最終的權力,這種權利掌握在跟隨者手里。沒有跟隨,“領頭羊”只是擺設。他們甚至難以啟齒地把自己稱作“領導者”。就像布賴恩·威爾遜(Bryan Wilson)在其著作高尚的野蠻人(The Noble Savages)中指出的那樣, “如果一條漢子在街上裸奔,高喊他僅憑一己之力就可以將眾人從即將到來的厄運中拯救出來,他的所作所為如果立刻招來一個跟風的,那么他可能是個有魅力的領頭人。一種社會關系已經形成。如果沒人理會,他只不過是個瘋子。”問題的關鍵是領導力與領導人無關,也與該事件中的追隨者無關,只有“領頭的”和“跟風的”在社會和心理層面相互碰撞、產生共鳴時才有領導力。想必這種認知能夠激勵地球村各個角落的追隨者。沒有追隨者,哪來領導者?
筆者再此表達的信息簡明扼要。要想渴求賢明的領導,公眾必須成為信息靈通、嚴謹苛刻的追隨者。一些觀念已無法與時俱進,到了該放棄的時候。比如追隨者軟弱無能,領導者雄才大略。“馬仔”對“老板”的渴求超過“老板”對“馬仔”的需求;再比如蕓蕓眾生呼喚著英雄,快來拯救蕓蕓眾生逃離滅頂之災。相反,現在是把平民百姓奉若上賓的年代了,達官貴人要為平民服務。民眾必須對那些覬覦高位的競選人說:“只做個靈活的政治家已不稱職,對于您說服選民的伎倆,我們已經了如指掌。我們需要的是貨真價實的領導,他/她擺脫了虛假偽善、金玉其外、操縱民意的惡習。我們要挖掘你華麗詞藻下藏匿的本質,由表及里,去偽存真,直至真相大白。
因此,本書為如下的群體或個人所著:痛恨只承諾不作為的政客;厭惡預言家的蠱惑;憎惡各種利用腐敗的影響力達到個人利益的行徑;不齒那些借助你我,達到自身目的的政客;厭倦那些承諾變化,但光說不練的競選活動;對于國會議員和總統把政治放在選民所關心的問題和國家需要之上的行徑無可奈何;希望顛倒位置,把那些總統、州長、市長、參議員和其他那些高喊他們是“頭”、是“救世主”的人變成真正的人民公仆。
作者花了五年時間,調研政治說服力以及領導/追隨者關系領域的社會心理學。基于這些研發努力,如果讓筆者對大眾提出一個基本建議,我想說的是:對每個向你展示自己潛在領導力的人多些疑慮。對那些腦海里時隱時現的輕聲呼喚不要掉以輕心,小心駛得萬年船。接觸任何一個領導者都需要健全的懷疑。那些充滿魅力的政客可能鉤住了公眾的心,但切忌一葉障目,因為大伙可能在接觸一個極富權利欲但能力平庸甚至糟糕的政客。
這本書的主題很嚴肅。首先,公眾希冀政治家坦蕩無邪、值得信任,但最重要的是他們必須具備超凡的能力。只可惜,這些素質是稀缺資源。警鐘因為那些臭名卓著的獨裁者、碌碌無為的官僚、不著邊際的政客、貪污腐敗的官吏和稀松平常的總統而常鳴。
2006年的佐格比互動投票(Zogbi Poll)顯示,有3%的美國選民說,他們認為國會是值得信任的, 29%的選民信任法院。四分之三的美國人承認對政府的信任在過去的五年中不斷下滑2。 2006年拉斯穆森報告(Rasmussen Report)顯示,有16%的投票者認為政府尊重民意,而九十年代此項為30%。2006年的蓋勒普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在誠實和道德操守方面,國會成員獲得信任的百分比只略高于汽車推銷員。
根據蓋勒普的調查,州長是最受尊重的國家公務員。然而,投票者中給他們打高分或超高分的只有22%;但對其職業操守打低分或超低分的比例卻高達26%。
美國國家競選研究顯示,美國總統候選人的美譽度從1952年到2000年度呈直線下滑趨勢,這里尤指公眾對競選人的正直性、可靠性、能力水平、領袖魅力以及外表方面的總體測評。研究者指出,測評結果說明公眾對美國領導人所具備的總統潛質的信心正在走下坡路。當然也有一半的競選人自1972年以來得到了肯定多于否定的打分。研究者的結論是:“更多的美國人開始關注高層的一言一行和私人空間,更少的公眾會把這些領導者當作平常人那樣去喜歡。”6多數公眾認為,不論是哪個行業,領導人中的60%到75%是庸才或蠢才。
第二個震撼的事實是,公眾要對領導人能力的缺失負責。因為百姓通過投票選擇他們的領導人,追隨其理念,加入其團隊,為其競選成功傾注心血,默認其權利欲膨脹,所以對領導者的個人素質也只能照單全收。不幸的情況發生了,公眾對所遴選的領導人個人能力的關注也就微乎其微了,經常悔之已晚,但木已成舟。即便如此,選民會找借口自我安慰:“誰知道他會如此腐敗無能?”
追隨者其實決定領導者的成功程度。—馬克思·德·普瑞(Max De Pree) 領導力爵士樂( Leadership Jazz)(紐約:德爾,1992)。第23頁
大多數人在追隨方面表現欠佳。并不是人們拒絕追隨,而是“追”得太隨意。在擇“帥”方面人們很幼稚,隨時準備無條件接受并效忠總統、州長、牧師和其他一些擺出一副領導者架勢的人。很多人對于政治交易所用的工具、技巧和起碼的“貓膩”不甚明了或略知皮毛。典型的“粉絲”就好像那些不知情的消費者在詭計多端的推銷員面前素手待擒一樣。推銷員經過嚴格的銷售培訓,而消費者很少得到如何理智消費的指導。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領導者和追隨者身上。想當領導的人要接受有關領導力的教育,追隨者卻疏于追隨方面的教育培訓。搜索一下在冊的有關領導力的書籍,你可以發現有成千上萬部,而關于“追隨力”方面的書籍卻寥若星辰。在當地的學院或大學查找一下關于領導力的課程,你能找到很多。但如果是關于追隨力的,你可能無功而返。那些關于追隨力的書籍和課程基本上于事無補,禍害不淺,因為它們倡導的都是如何做個“乖乖”的追隨者,而不是機智、強勢、懷疑型的追隨者。正因為缺乏指導,人們易被政客哄騙,見怪不怪。政客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選民福祉,而是為了實現個人目的,攫取權力和影響力。這本書希望通過提供追隨力智慧方面的知識來扭轉領導力與追隨力的不平等狀況。
不論在什么條件下讀這本書,你都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去迎接決策的挑戰,挑選誰當領導?選擇可能很多也可能有限。但不論是誰,你的決定將在你自己、你摯愛的家人中、社區和社會里激起漣漪。很多人會和你站在一起,努力響應你的決策,來選擇合適的領導人。他們也會應用復雜的心理學技巧。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賦予你知識,擊退那些操縱選票的意圖。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掌握領導與群眾的關系。
避免受騙上當的最佳方式就是了解此類騙術針對你的哪些軟肋和這些侃爺們忽悠你的伎倆。同理,規避陰險領導的最佳方式是了解你對他們有什么威脅,以及這些掛羊頭賣狗肉的人善用的權力手腕和施加影響的手段。這本書旨在教會你這些技巧,告訴你怎么自我保護,免受無能的總統、臭名卓著的政客和無恥的領導人的毒害,成為一個聰明的追隨者。第一章將以一個簡單的問題、但復雜的答案開始成為智慧型追隨者的里程: “為什么我們要追隨領導人·”
在回答前,筆者會再多做一些解釋。這本書探討的是怎樣做個聰明的“粉絲”。我們要做些什么來獲得稱職、符合口味的領導人· 另一點也很重要,即“自由”。正如本杰明·弗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所寫的那樣:
民主是兩只狼和一只羔羊在為晚餐吃什么而投票表決。自由是一只爭取表決權,武裝到牙齒的羔羊”。
當涉及領導者,在常態下,大多數人不過是羔羊。到了我們要變為充分武裝好的綿羊的時候了。
目次
序
第一章 跟隨的動機
為什么需要領導者?
變革期的慰籍
危難中的慰籍
公眾為什么需要領袖
選民指南:追隨領導者的動機自檢
第二章 領導動機的善與惡
依附理論
自戀剝奪理論
自戀剝奪和情感主導的追隨者:一種致命的結合
選民指南:認清自戀的領導
第三章 領導人的陰暗面
白帽子,黑帽子與領導者
變革型領導者的真偽
你的領導人貨真價實嗎?
持續的爭議
善與惡僅隔一層窗紙
“兩人瘋狂共享癥”的危險性
每個領導需要一個傻瓜
選民指南:避免光滑的斜坡
第四章 做領導就是作秀
看上去和做起事來像個領導
逢迎—領導者必須被人喜歡
引導互惠規則
選民指南:抵御可愛領導的誘惑
第五章 塑造愿景—領導者單調乏味的工作
擁有愿景為哪般?
沒有愿景的總統
愿景的想象源泉
愿景的真實本源
選民指南:對領導者的愿景提出質疑
警示失敗愿景的小紅旗
第六章 評估領導者—價值觀測試
道德操守
兩種道德窘境
如何解決正確與正確間的糾結
選民指南:有關愿景倫理道德的必要提問
言與行的議題
第七章 評估領導者—現實性測試
尋找模式的問題
領袖是模式的探索者
對實際情況和正確判斷的不懈追求
選民指南:在選舉期間做真實性測試
第八章 評估領導者—事實測試
事實和捏造
投機性堆砌
投機性調查和民意抽樣
檢測謊言
選民指南:懷疑性思考的超級工具單
第九章 花言巧語、宣傳和無恥的謊言
修辭的角色
修辭的技巧
當雄辯意在炒作的時候
選民指南:檢測宣傳和自我防衛
修辭和宣傳的力量
第十章 步調不一、不卑不亢、懷有戒心的社會特立獨行者是最好的追隨者
不一致的重要性
藐視權威的重要性
在社會中特立獨行無比重要
格蘭富龍組織的能量
選民指南:如何發現候選人創建了格蘭富龍組織?
智慧型往往搖擺不定
第十一章 意志不堅、左右搖擺可能造就最佳領導
做領導是苦差事
行為復雜型的先驅
選民指南:為何應接受貌似軟弱的領導者
第十二章 領導和追隨的策略
智慧的領導策略
智慧性追隨的策略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第一章 跟隨的動機
為什么需要領導者?
變革期的慰籍
危難中的慰籍
公眾為什么需要領袖
選民指南:追隨領導者的動機自檢
第二章 領導動機的善與惡
依附理論
自戀剝奪理論
自戀剝奪和情感主導的追隨者:一種致命的結合
選民指南:認清自戀的領導
第三章 領導人的陰暗面
白帽子,黑帽子與領導者
變革型領導者的真偽
你的領導人貨真價實嗎?
持續的爭議
善與惡僅隔一層窗紙
“兩人瘋狂共享癥”的危險性
每個領導需要一個傻瓜
選民指南:避免光滑的斜坡
第四章 做領導就是作秀
看上去和做起事來像個領導
逢迎—領導者必須被人喜歡
引導互惠規則
選民指南:抵御可愛領導的誘惑
第五章 塑造愿景—領導者單調乏味的工作
擁有愿景為哪般?
沒有愿景的總統
愿景的想象源泉
愿景的真實本源
選民指南:對領導者的愿景提出質疑
警示失敗愿景的小紅旗
第六章 評估領導者—價值觀測試
道德操守
兩種道德窘境
如何解決正確與正確間的糾結
選民指南:有關愿景倫理道德的必要提問
言與行的議題
第七章 評估領導者—現實性測試
尋找模式的問題
領袖是模式的探索者
對實際情況和正確判斷的不懈追求
選民指南:在選舉期間做真實性測試
第八章 評估領導者—事實測試
事實和捏造
投機性堆砌
投機性調查和民意抽樣
檢測謊言
選民指南:懷疑性思考的超級工具單
第九章 花言巧語、宣傳和無恥的謊言
修辭的角色
修辭的技巧
當雄辯意在炒作的時候
選民指南:檢測宣傳和自我防衛
修辭和宣傳的力量
第十章 步調不一、不卑不亢、懷有戒心的社會特立獨行者是最好的追隨者
不一致的重要性
藐視權威的重要性
在社會中特立獨行無比重要
格蘭富龍組織的能量
選民指南:如何發現候選人創建了格蘭富龍組織?
智慧型往往搖擺不定
第十一章 意志不堅、左右搖擺可能造就最佳領導
做領導是苦差事
行為復雜型的先驅
選民指南:為何應接受貌似軟弱的領導者
第十二章 領導和追隨的策略
智慧的領導策略
智慧性追隨的策略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書摘/試閱
掌握演講魅力的藝術
里根總統不僅善于講故事,專業演員生涯也使他受益良多。光講故事是不夠的。領導者一定要能講故事。他們必須有演員的技巧,“建立與聽眾間充滿魅力的互動,讓講演變成交響樂,利用個人能量激發聽眾對自己計劃的追捧。”故事大王通常得到如下的響應:
我喜歡聽他講,不時會有令我血脈噴張的內容……
他讓整個空間彌漫著想法、挑戰……對你和全組的人做了個超棒的工作動員,真是精彩。他充滿魅力。他把個性魅力置于觀點之後,他也讓你對想法一目了然,迅速理解。你知道他已經找到了重點。他能夠使事情達到高潮。
他(的演講)總是熱情高漲。他總是富于激情,總是高昂的,但是現在也該歇歇了。
20世紀90年代進行的一代系列研究表明,演講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追捧者對領導魅力和有效性的感覺。這其中最具典型意義的是1999年進行的一項調查。”
研究人員用錄像攝制了一個專業演員的四次演講,其中演講的內容(有愿景和沒有愿景)和演講的效果(強與弱)有著相應的變化。有愿景的講話萃取并模仿了有理念的總統的真實講話,不論是從主題、語言到修辭,就如同肯尼迪總統。沒有愿景的講話包含了和有愿景的講話相同的信息,但是省略了激勵性和雄辯的內容。在示強的演講中,“領導”的扮演者被要求與聽眾保持目光接觸,使用手勢和臉部表情,并變換自己的音調表達能力、力量、自信和無處不在的感覺。在弱化的演講情形中,“領導”的扮演者避免眼神接觸,念講稿,回避臉部表情和手勢,講話使用單一的語調。在演講開始前,參加的聽眾得到了體現領導者任期內高和低的表現數據。
基本上,研究人員設計了8種情形:
1.強有力的演講效果,有愿景內容,好的臨場表現。
2.強有力的演講效果,有愿景內容,差的臨場表現。
3.強有力的演講效果,沒有愿景內容,好的臨場表現。
4.強有力的講演效果,沒有愿景的內容,差的臨場表現。
5.無力的演講效果,有愿景內容,好的臨場表現。
6.無力的演講效果,有愿景內容,差的臨場表現。
7.無力的演講效果,沒有愿景內容,好的臨場表現。
8.無力的演講效果,沒有愿景內容,差的臨場表現。
研究人員想知道三個變量中,結果、內容與表現力,到底哪個在塑造領導者的魅力和有效性方面最重要。他們的發現與大多數的這列調研結果相符。演講效果是到目前為止最為重要的指標。事實上,研究的參與者更愿意把領導者的魅力和卓有成效歸結于那些有強有力的演講效果、沒有愿景內容和表現力低下的人,而不是那些效果差、有愿景內容和高表現力的人。演講效果優先于愿景內容和臨場表現。風格擊敗了內容,并且很容易地做到了這一點。
使用量化的安全字眼
羅納德·里根以偉大的溝通者聞名于世。很多人所不知的是,他有一個小幫手,但我們視之為個大幫手——即來自于民意調查專家理查德·沃斯林(Richard Wirthlin)的幫助。沃斯林為了幫助里根的撰稿人寫好演講稿,進行了深入的民意調查。舉例而言,里根在1980年7月17日的共和黨全國大會上用了這樣的開場白:
今晚,我為我黨感到驕傲。這次大會向全美國展示了一個黨的團結,用積極的計劃解決國家問題,一個準備建立嶄新的,全國范圍內共識的政黨,共享存在于這些字眼中的社區價值觀:家庭、工作、鄰里、和平和自由。
為什么里根的演講撰稿人選擇這五個字來涵蓋他對社區價值的定義?回答很簡單。他們通過民調了解到人們最重視的方面,特別是那些里根認為最需要巴結的選民,比如藍領工人、天主教徒和南方人。加
人們喜歡聽里根高談闊論。對這點里根毫不奇怪,沃斯林同樣如此。里根的發言是經過充分測試的、“量化安全”的修辭。里根和他的助手事先能揣測到這些字眼會起到什么作用。這些詞組絕妙的地方是:雖然他們好像涵蓋了里根的社會價值觀,但是字眼本身并沒有量化的痕跡。據沃斯林解釋:“我們沒有展現明確的價值,但卻體現了承載價值的單位和概念。比如家庭就沒有價值概念,但它卻有一種‘歸屬感’。引家庭、鄰里、平安、自由對于不同的人來說意味不同,但是對任何個人來說,不論它們代表什么含意,總能產生積極的情感。每個里根的聽眾在領會里根的社會價值時總是用自己的表達方式把“量化安全”的字眼包含進來。這是不是很絕妙?原來里根在思維和行事時也是個充分考慮家庭、工作、鄰里和其他方面的人啊,與聽眾同出一轍,這真是絕妙無比。但是也可能不是這樣。可能只是狡猾的、經過民調、量化安全的修辭。
沃斯林的調查在鎖定里根1980年的競選勝利上幫助巨大,他被邀請加入白宮班底。他婉拒了,但是起碼每個月兩次與里根和白宮高級顧問見面,就其民調結果給予建議。沃斯林後來又介紹了更為復雜的工具,在量化安全的字眼、警句和主題方面幫助充實里根的演講。其中一種稱為脈沖線(PulseLine)的方式是把所有經過認真挑選的志愿者重新組合,與里根想要達到的群體特征進行適配,包括宗教、性別、經濟狀況、年齡、種族和其他屬性。這些過程的參與者要觀看事先錄制好的里根講演,然後通過撥號或者鍵入一組數字表示他們的贊同或者反對。這些活動所產生的數據信息再經過分析就可以決定那些字眼、短語和其它特征能夠切中聽眾的要害。里根的未來演講系列就是這樣修改,使其修辭更加量化安全的。難怪偉大的溝通者就是與眾不同。
當然里根不是第一位利用民意調查雕琢自己所要傳達的想法的總統。羅斯福總統在1939年也做過類似的事情。但是里根在使用調查方面比其之前的任何總統更加深入。老布什(George H.W.Bush)總統也繼承了這一傳統。在他1988年與邁克爾·杜卡基斯(Michael Dukakis)的總統競選中,布什的團隊啟用了焦點小組(focus teams),發掘那些對選民能夠產生最大消極影響的“杜卡基斯軟肋”。當他們了解到選民很反感杜卡基斯支持犯人周末放假的提案時,布什就在其演講中大肆渲染犯人威利·霍頓在休假期間襲擊一對夫妻的故事。布什第一次談到霍頓是在1988年6月22日的全國警長協會的發言中。在談到罪犯在馬里蘭州襲擊一對夫妻後逃之天天時,布什調侃說:“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對犯罪的回答是‘請便,別讓我白過一天’。我的競選對手的回答有點不同:‘請便,周末愉快。”富有諷刺意味的是,民調和焦點小組測試雖然讓布什在1988年的演講風生水起,但他在1992年的競選中卻無功而返。不知怎么回事,布什的演講撰稿人從來就沒有收到調研的結果,所以那些與選民期望相符的聲音也就沒有出現在布什的演講中。那一年,倒是比爾·克林頓續寫了這個傳統,通過民意調查獲得了量化安全的字眼。這是不是克林頓勝出的理由?
P150-153
里根總統不僅善于講故事,專業演員生涯也使他受益良多。光講故事是不夠的。領導者一定要能講故事。他們必須有演員的技巧,“建立與聽眾間充滿魅力的互動,讓講演變成交響樂,利用個人能量激發聽眾對自己計劃的追捧。”故事大王通常得到如下的響應:
我喜歡聽他講,不時會有令我血脈噴張的內容……
他讓整個空間彌漫著想法、挑戰……對你和全組的人做了個超棒的工作動員,真是精彩。他充滿魅力。他把個性魅力置于觀點之後,他也讓你對想法一目了然,迅速理解。你知道他已經找到了重點。他能夠使事情達到高潮。
他(的演講)總是熱情高漲。他總是富于激情,總是高昂的,但是現在也該歇歇了。
20世紀90年代進行的一代系列研究表明,演講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追捧者對領導魅力和有效性的感覺。這其中最具典型意義的是1999年進行的一項調查。”
研究人員用錄像攝制了一個專業演員的四次演講,其中演講的內容(有愿景和沒有愿景)和演講的效果(強與弱)有著相應的變化。有愿景的講話萃取并模仿了有理念的總統的真實講話,不論是從主題、語言到修辭,就如同肯尼迪總統。沒有愿景的講話包含了和有愿景的講話相同的信息,但是省略了激勵性和雄辯的內容。在示強的演講中,“領導”的扮演者被要求與聽眾保持目光接觸,使用手勢和臉部表情,并變換自己的音調表達能力、力量、自信和無處不在的感覺。在弱化的演講情形中,“領導”的扮演者避免眼神接觸,念講稿,回避臉部表情和手勢,講話使用單一的語調。在演講開始前,參加的聽眾得到了體現領導者任期內高和低的表現數據。
基本上,研究人員設計了8種情形:
1.強有力的演講效果,有愿景內容,好的臨場表現。
2.強有力的演講效果,有愿景內容,差的臨場表現。
3.強有力的演講效果,沒有愿景內容,好的臨場表現。
4.強有力的講演效果,沒有愿景的內容,差的臨場表現。
5.無力的演講效果,有愿景內容,好的臨場表現。
6.無力的演講效果,有愿景內容,差的臨場表現。
7.無力的演講效果,沒有愿景內容,好的臨場表現。
8.無力的演講效果,沒有愿景內容,差的臨場表現。
研究人員想知道三個變量中,結果、內容與表現力,到底哪個在塑造領導者的魅力和有效性方面最重要。他們的發現與大多數的這列調研結果相符。演講效果是到目前為止最為重要的指標。事實上,研究的參與者更愿意把領導者的魅力和卓有成效歸結于那些有強有力的演講效果、沒有愿景內容和表現力低下的人,而不是那些效果差、有愿景內容和高表現力的人。演講效果優先于愿景內容和臨場表現。風格擊敗了內容,并且很容易地做到了這一點。
使用量化的安全字眼
羅納德·里根以偉大的溝通者聞名于世。很多人所不知的是,他有一個小幫手,但我們視之為個大幫手——即來自于民意調查專家理查德·沃斯林(Richard Wirthlin)的幫助。沃斯林為了幫助里根的撰稿人寫好演講稿,進行了深入的民意調查。舉例而言,里根在1980年7月17日的共和黨全國大會上用了這樣的開場白:
今晚,我為我黨感到驕傲。這次大會向全美國展示了一個黨的團結,用積極的計劃解決國家問題,一個準備建立嶄新的,全國范圍內共識的政黨,共享存在于這些字眼中的社區價值觀:家庭、工作、鄰里、和平和自由。
為什么里根的演講撰稿人選擇這五個字來涵蓋他對社區價值的定義?回答很簡單。他們通過民調了解到人們最重視的方面,特別是那些里根認為最需要巴結的選民,比如藍領工人、天主教徒和南方人。加
人們喜歡聽里根高談闊論。對這點里根毫不奇怪,沃斯林同樣如此。里根的發言是經過充分測試的、“量化安全”的修辭。里根和他的助手事先能揣測到這些字眼會起到什么作用。這些詞組絕妙的地方是:雖然他們好像涵蓋了里根的社會價值觀,但是字眼本身并沒有量化的痕跡。據沃斯林解釋:“我們沒有展現明確的價值,但卻體現了承載價值的單位和概念。比如家庭就沒有價值概念,但它卻有一種‘歸屬感’。引家庭、鄰里、平安、自由對于不同的人來說意味不同,但是對任何個人來說,不論它們代表什么含意,總能產生積極的情感。每個里根的聽眾在領會里根的社會價值時總是用自己的表達方式把“量化安全”的字眼包含進來。這是不是很絕妙?原來里根在思維和行事時也是個充分考慮家庭、工作、鄰里和其他方面的人啊,與聽眾同出一轍,這真是絕妙無比。但是也可能不是這樣。可能只是狡猾的、經過民調、量化安全的修辭。
沃斯林的調查在鎖定里根1980年的競選勝利上幫助巨大,他被邀請加入白宮班底。他婉拒了,但是起碼每個月兩次與里根和白宮高級顧問見面,就其民調結果給予建議。沃斯林後來又介紹了更為復雜的工具,在量化安全的字眼、警句和主題方面幫助充實里根的演講。其中一種稱為脈沖線(PulseLine)的方式是把所有經過認真挑選的志愿者重新組合,與里根想要達到的群體特征進行適配,包括宗教、性別、經濟狀況、年齡、種族和其他屬性。這些過程的參與者要觀看事先錄制好的里根講演,然後通過撥號或者鍵入一組數字表示他們的贊同或者反對。這些活動所產生的數據信息再經過分析就可以決定那些字眼、短語和其它特征能夠切中聽眾的要害。里根的未來演講系列就是這樣修改,使其修辭更加量化安全的。難怪偉大的溝通者就是與眾不同。
當然里根不是第一位利用民意調查雕琢自己所要傳達的想法的總統。羅斯福總統在1939年也做過類似的事情。但是里根在使用調查方面比其之前的任何總統更加深入。老布什(George H.W.Bush)總統也繼承了這一傳統。在他1988年與邁克爾·杜卡基斯(Michael Dukakis)的總統競選中,布什的團隊啟用了焦點小組(focus teams),發掘那些對選民能夠產生最大消極影響的“杜卡基斯軟肋”。當他們了解到選民很反感杜卡基斯支持犯人周末放假的提案時,布什就在其演講中大肆渲染犯人威利·霍頓在休假期間襲擊一對夫妻的故事。布什第一次談到霍頓是在1988年6月22日的全國警長協會的發言中。在談到罪犯在馬里蘭州襲擊一對夫妻後逃之天天時,布什調侃說:“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對犯罪的回答是‘請便,別讓我白過一天’。我的競選對手的回答有點不同:‘請便,周末愉快。”富有諷刺意味的是,民調和焦點小組測試雖然讓布什在1988年的演講風生水起,但他在1992年的競選中卻無功而返。不知怎么回事,布什的演講撰稿人從來就沒有收到調研的結果,所以那些與選民期望相符的聲音也就沒有出現在布什的演講中。那一年,倒是比爾·克林頓續寫了這個傳統,通過民意調查獲得了量化安全的字眼。這是不是克林頓勝出的理由?
P150-153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