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猶如一杯杯芳香濃溢的醇醪,《西湖全書》以一種散射式的描述,對西湖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定和定格切換。那清麗的群山、那噴涌的泉井、那玲瓏的古塔、那精致的亭閣,就像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圖 》。 首批《西湖全書》14冊,內容引人注目,題材各具特色,并都體現了雅俗共賞的特點。白居易、蘇東坡、林和靖、于謙與西湖的關系,過去都是一些零散的文章作過介紹,這次分別以單行本形式推出,首次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歷史上這四位名人與西湖的密切關系,既深刻地展示了西湖豐富的人文內涵,又較有可讀性。《西湖龍井茶》、《靈隱寺》、《西溪》,雖社會上已有類似的選題圖書,但《西湖全書》的這三本則在內容和圖片上,明顯更勝一籌,雅俗共賞的特色更為鮮明…… 《西湖全書》采用的是當今出版界十分流行的大32開本,封面則采用 200克西班牙艾格自然棉紋紙,內芯采用105克亞光銅版紙。圖書外觀顯得既精美,又古樸、高雅。
名人/編輯推薦
序
西湖,的確是一顆永遠散發著無窮無盡魅力的熠熠閃光的明珠!這顆明珠,會隨著不同季節、不同時空、不同場景、不同時代,以氣象萬千、儀態萬方的意境,完美無瑕地呈現在人們面前,誠如大詩人蘇軾所贊頌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她有時是一首優美抒情的絕句,有時卻是一章氣勢恢弘的排律;她有時是一闋音律悠揚的小夜曲,有時卻是一部雄姿壯采的交響樂;她有時是一尺清供小品,有時卻是一軸濃墨重彩的山水畫。她是多棱鏡,她是萬花筒,總是令人目不暇接,妙趣橫生!她的美,她的趣,既源于遠古至今大自然對杭州的特意垂青,又源于千百年來仁人志士、騷人墨客對杭州刻骨銘心的依戀。正是這兩者完美和諧、天衣無縫的結合,才使西子姑娘的一步一趨、一顰一笑,無不散發出普天下難有其匹的美麗!因此,除了全景式的《西湖通史》和《西湖文獻集成》外,沒有《西湖全書》這樣一種散射式的描述,西湖的風姿、西湖的風韻,乃至西湖的風骨、西湖的風流,是很難想像會得到全面、深刻的反映!所以,無論是六橋花柳,還是三竺云嵐;無論是靈隱古剎,還是岳王祠廟;無論是汩汩清泉,還是巍巍寶塔;無論是龍井的茶韻,還是曲院的荷香;飛來峰的造像,歲寒巖的碑刻;白居易、林和靖、蘇東坡的湖畔杖履,北山街、楊公堤、文瀾閣的歷史呼喚;西泠印社,胡慶余堂;詩詞曲賦,花木園林;塵封久遠的老照片,容光煥發的新景區;風俗、佳肴、織錦、書畫……凡是西湖的滄桑,凡是西湖的傳說,凡是西湖的風光,凡是西湖的人文,無不是我們搜羅編撰的對象,無不是我們要呈現給讀者的內容。
《西湖全書》目前暫定50個選題,正陸續組織撰寫付梓。雖然我們自認為已勤勉努力,但這套叢書是否已臻“圖文并茂、雅俗共賞”的初衷,還是懇請讀者們多提寶貴意見。西湖美的探索、西湖文化的追尋,是要求人們獻上畢生精力的,是個彌久常新的課題。我們當繼續焚膏繼晷,裨使這套叢書編輯得更好。
目次
名勝古跡/33
鼓 樓/38
環翠樓/41
州治廣場/42
有美堂/46
宋 樟/51
宋太史局/51
太虛樓/53
關漢卿詩 /53
城隍閣/55
龍 柏/59
如此江山亭/59
巫山十二峰/59
瓢羹石/63
巫峽峰青亭/64
四宜亭/64
南宋寧宗楊皇後 /65
青霞洞/66
瑞石銅/66
蹲獅石/66
鰲 峰/67
碧云天 /67
飛來石/68
垂云峰/68
蟾蜍石/68
迎真橋/69
云隱洞/70
紫陽書院/70
閱古堂/71
南宋太廟/73
金星洞/75
栽藥圃 /75
紫陽 /76
潑水觀音/77
江湖匯觀亭/78
寅賓亭/79
鐘翠亭/79
通玄觀造像/79
石佛院造像/81
“吳山第一峰”石刻/83
青衣洞/84
橐駝峰/85
歸云洞/86
壽星石/86
垂腹巖/87
松 關/87
采芝巖/88
補衣石/88
一青芙蓉/89
彌勒佛造像/89
“第一山”石刻/90
“感花巖”詩刻/91
楊維禎讀書處/92
層 園/93
積義亭/93
水明樓/93
楓 嶺/94
超然臺/94
油麻藤/95
“浙江體育會題記”
石刻/96
石 林/97
“忠孝節義”石刻/101
“石壁凌蒼”石刻/101
革命烈士紀念館/102
烈士紀念亭/103
南宋中央官署/105
元代南城墻/106
寺廟祠觀/107
伍公廟/109
海會寺/120
施公廟/121
東岳廟/121
太歲廟/128
藥王廟/130
水神廟/133
小普陀/134
峨眉庵/134
崇義祠/135
昭忠祠/135
吳山布道所/136
承天靈應觀/137
水陸財神殿/138
梓潼帝君廟/138
火德星君廟/139
省城隍廟/139
府城隍廟/142
寶月寺/142
玄妙觀/143
普光庵/144
百法寺/144
石佛院/145
大乘石佛寺/145
忠節祠/146
怡云庵/147
三仙閣/147
廣嚴院/148
開寶仁王寺/148
汪王廟/149
通玄觀/150
定水寺/151
三茅觀/152
阮公祠/155
石觀音閣/158
寶成寺/162
紫陽庵/166
云居庵/167
開元寺/169
金地寺/170
井泉池潭/171
錢塘第一井/173
後唐古井/174
八眼井/174
烏龍潭/174
子午泉/176
月波池/176
滌凡池/177
白鹿泉/177
石龍泉/178
瑞石泉/179
白鶴泉/179
凈鑒池/180
涌 泉/180
不二池/181
洗心泉/182
黃龍潭/182
郭璞井/182
瑤 池/184
雙疊泉/184
三佛泉/185
一滴泉/185
郭兒井/186
舊事掌故/187
吳山廟會/189
四季香市/196
昔日茶肆/198
中秋賞月/202
吳山賞桂/203
重陽登高/205
吳山賞雪/206
掉元寶/209
龍燈開光/210
太歲上山/211
午時炮和二炮/212
坎卦石/213
嘹望臺/213
五郎八保上吳山/215
城隍山上脫晦/215
城隍山上吃品茶/216
城隍山上放鷂兒/218
逸聞傳說/219
潮神伍子胥/221
吳山酥油餅/225
蓑衣餅的傳說/227
周城隍斷案/228
三茅觀與少年于謙/229
城隍山上看火燒/232
石龜精/234
樟樹神/235
十二生肖石/237
後 記/241
書摘/試閱
現在,按照郁達夫所講的游山路線,“從東面上山,一直的向南向西”,讓我們先大致了解一下吳山諸峰名稱的來歷。
伍公山,位于吳山東北部,以建有伍子胥廟而得名。山腳下的朝天門,俗稱“鼓樓”,緊依山勢而筑。
峨眉山,南接寶月山,東連石佛山、伍公山,因山形彎環如眉,故名“峨眉山”。其東北山丘,又稱“淺山”,南宋時在此設糧料院署,故俗呼“管米山”。明、清兩代也設督糧道署在此,故又稱“糧道山”。清康熙元年(1662),有僧尼建“峨眉庵”于此山西坡,庵西有井八眼,即人稱“上八眼井”,井水常年不涸,現尚存;其下也有井八眼,稱“下八眼井”,但在近年建吳山廣場時,被土填沒。
螺螄山,又稱“螺子峰”、“狗兒山”,地處吳山最西部,毗鄰糧道山,因其山道曲徑盤旋,故有“螺螄”之名。該山位于吳山西部半山腰(今吳山廣場西南側的中國財政博物館處),高不逆風,低不障景,在此眺望西湖,六橋煙柳、雙峰翠疊、湖光景色歷歷在目,為古吳山十景之一的“峨眉夕照”景區。
寶月山,又名“寶山”、“天井山”,因建有寶月寺而得名:又因山上有烏龍潭,故又有天井山之稱。其北為峨眉山。
石佛山,位于伍公山南麓的十五奎巷西側,南與寶蓮山相連,西接寶月山,北通伍公山。五代時,吳越國王曾建石佛院于此,故名“石佛山”。
瑞石山,在吳山東部,毗鄰七寶山、寶蓮山,舊因有“紫陽庵”(道院),故又稱“紫陽山”。瑞石山上,多奇巖怪石,峰巖玲瓏,寒泉涓滴,清幽徹骨,為吳山諸山勝景之最。
七寶山,在吳山東南部,與清平、金地、云居、瑞石、寶蓮諸山為鄰。據傳,此山山麓的三茅寧壽觀中,曾藏有七件宮廷之物,故山名稱為“七寶山”。據《西湖游覽志》載:“七寶山,在宋天慶觀後,今白馬廟巷以西,舊有寶嚴院、廣嚴院,櫻桃園,并廢。”
寶蓮山,在七寶山北,緊連瑞石山,舊時曾建有寶蓮寺,故名“寶蓮山”。南宋寧宗嘉定年間(1208一1224),節度使楊沂中改寺為宅院,寶蓮寺因而遷建于豐豫門(涌金門)外。宅院則在元初時被毀。
金地山,處于清平、云居兩山之間,其南與萬松嶺相峙,其北與七寶山、寶月山相連,山上舊有金地寺,古有吳山十景之一的“金地笙歌”美景。
鐵冶嶺,原名“鐵野嶺”,訛稱“鐵崖嶺”,在云居山西北,為一向西的小土山頭。相傳吳越國王錢繆,在嶺上置爐煉鐵打造兵器,故名鐵冶嶺。據史書記載,南宋景獻太子府建于此嶺。嶺上駐有侍衛步軍司軍,名右虎翼寨,嶺下為神衛軍寨。
云居山,在吳山西南端。隔萬松嶺路與萬松嶺相望,舊時因有“云居庵”而得名。山上多植古松、香樟、紅楓等樹,古有吳山十景之一的“云居聽松”勝景。
清平山,在吳山最南端,隔萬松嶺路與萬松嶺、九華山相對,其東南山麓,為南宋中央官署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吏部、戶部、兵部、禮部、刑部、工部)和樞密院等所在地。有古山道,可由中山南路的嚴官巷拾級而上。清平山山勢險要,元末,張士誠軍據浙時,筑杭州南面城墻于此。城墻沿山脊向西連接清波門,至今山上尚能見到古城墻殘垣。其山南麓為南宋修內司署。
根據上述山岡走向,以下向讀者介紹吳山景區名勝古跡遺存。
鼓樓原名“朝天門”,緊鄰伍公山而建。相傳,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國王錢弘傲納土稱臣。為表歸宋誠意,建朝天門于此。錢氏每日上樓眺望北方,以禮汴京(北宋京城)。南宋紹興八年(1138)宋高宗正式定都杭州後,對朝天門進行了擴建,橫跨御街,仍稱朝天門。據《西湖游覽志》載:“朝天門,吳越王錢氏建。規石為門,上架危樓,樓基疊石,高四仞(一仞為八尺)有四尺,東西五十六步(一步為五尺),南北半之。中為通道,橫架交梁,承以藻井,牙柱壁立三十有四,東西閱門對辟,名日‘武臺’,夷敞可容兵士百許。武臺左右北轉,登石級兩曲,達于樓上。樓之高,六仞有四尺,連基而會十有一仞,貯鼓鐘以司漏刻(古代報時的一種器具)。”
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整修後改稱為“拱北樓”,前人有詩曰:“颯颯秋風起白榆,山前吹徹小單于。行人便作邊城聽,忘卻杭州是故都。”另有一詩:“城上高樓接大霞,令嚴鐘鼓寂無嘩。提疆內向三千里,比屋同封百萬家。心在江湖存魏闕,身隨牛斗泛仙槎。舉頭便覺長安近,時倚闌干望日華。”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又更名為“來遠樓”,後有道士作卜,認為此樓名不利,遂又易名為“鎮海樓”。樓上有匾日“吳山偉觀”,詩人凌云翰曾作《吳山偉觀》一詩:“譙樓佳麗倚高寒,城郭渾疑畫里看。舊說青山如立馬,新題華表似飛鸞。東西淮海三千里,左右江湖十二闌。區宇清寧民物樂。臥聞鼓角報平安。”
憲宗成化十年(1474),伍公山上諸廟失火,殃及鎮海樓,樓毀。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重建,樓基向西移至伍公山腳。同年九月又毀于火。浙閩總督胡宗憲再次重建,由幕士徐渭(徐文長)作《重修鎮海樓記》。詩人高得嚦作《賦徐復初參政纂吳山偉觀樓》詩云:“天府東南第一州,胥丘南起最高樓。水分兩浙趨都會,地接三吳控上流。云外鼓鼙嚴夜禁,城中車蓋樂春游。玉堂政暇新題匾,彩筆飛光射斗中。”
鎮海樓在清初又毀,康熙二十五年(1686)再建。光緒年間,曾對鎮海樓進行過一次整修。民間稱鎮海樓為“鼓樓”,起于清。
清時,鎮海樓與“鎮東樓”(在通江橋東今撫寧巷,為明浙閩總督胡憲宗所建)、“雄鎮樓”(在上倉橋東,為清初浙江總督趙延臣所建)同稱“省城大觀”。現今,鎮東樓和雄鎮樓都已不存。在明人高濂所撰的《四時幽賞錄》中描寫“雪後鎮海樓觀晚炊”景道:“滿城雪積,萬瓦鋪銀,鱗次高低,盡若堆玉。時登高樓凝望,目際無垠,大地為之片白。日暮晚炊,千門青煙四起,縷縷若從玉版紙中界以烏絲闌畫幽勝,妙觀快我冷眼,恐此景亦未有人知得。”而今高樓林立,市民家中柴灶已絕,此景不可再現了。
朝天門雖屢毀屢建(修),但其勢更顯雄偉。20世紀70年代,人們見到的為光緒年問整修後的遺存。城樓高兩層,在60年代初拆除了頂層,1970年,為交通之便利而把整座朝天門拆除了。
20世紀末,杭州市政府順應民意,決定重建朝天門(鼓樓)。在原朝天門遺址處,挖掘樓基時,發現了吳越、南宋、元、明、清不同時期的樓基遺跡:吳越樓基,揭示面積約150平方米,由石墻與臺基組成,石墻寬約3.3米;宋元樓基,在吳越的原址上向東西兩側擴建,揭示面積約300平方米,由石墻、臺基、柱坑等遺跡組成;明清樓基,在南宋樓基的西側向西擴建,揭示面積約400平方米,由磚墻和臺基組成,磚墻角處用黃黏土加糯米漿粘結。
重建的朝天門于2002年10月完成,并對外開放。現今的朝天門高19.8米,建筑面積1046平方米,底層為展示廳,展示從遺址中發掘的各代基礎遺跡及出土文物;從南面可登城樓,樓中存放九鼓,觀景臺上懸掛一座大鐘,稱為“世紀平安鐘”。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